资源简介 (共39张PPT)孟德尔自由组合定律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亲本(P)子一代(F1)子二代(F2)31:遗传图解孟德尔在对性状分离现象进行解释时,并不清楚遗传因子(基因)究竟存在于细胞的哪一部分,直到20世纪初,遗传学家通过大量的试验,才证实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并且成对的基因正好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上。Pp紫花分离定律的核心内容(分离定律的实质)是: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两个不同的等位基因互相独立、互不沾染,在形成配子时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结果是一半的配子带有一种等位基因,另一半的配子带有另一种等位基因。等位基因和同源染色体的关系PPP紫花pp白花×减数 分裂减数 分裂Pp配子Pp紫花Pp减数 分裂PpPPPpPpppF1配子紫花紫花紫花白花受精×实质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控制着相对性状的基因。×黄色 绿色 黄色 绿色圆粒 圆粒 皱粒 皱粒数量315 108 101 329 : 3 : 3 : 1黄色圆粒 绿色皱粒×PF1黄色圆粒F2一、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3:1粒色:黄色:绿色 = 416:140表现型比例每对性状的遗传遵循分离定律≈3:1粒形:圆粒:皱粒 = 423:133现象假说演绎验证结论F2中黄色圆形和绿色皱形与亲本的表型相同,黄色皱形和绿色圆形是不同于亲本表型的新组合(重组类型)。 P:F1:配子:YRyr孟德尔提出三点假设:①豌豆的粒色和粒形分别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②黄色和绿色由一对等位基因Y、y控制,圆粒和皱粒由一对等位基因R、r控制。③F1产生配子时,根据基因的分离定律,每对基因都要彼此分离,即Y与y分离,R与r分离,与此同时,不同对的基因之间可以自由组合。二、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现象假说演绎验证结论F1:请你分析一下该基因型的个体会产生几种配子?YyRrYyRrYyRrYRryYrRy配子:二、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现象假说演绎验证结论F1:YyRrRYryYRYRYRyryryrYRyr以雄配子为例同源染色体分离等位基因分离二、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现象假说演绎验证结论F1:YyrRrRYyYrYryRyRYryRYryR以雄配子为例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二、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现象假说演绎验证结论二、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F1:YyRrYRryYrRy雄配子 = 1YR : 1yr : 1Yr : 1yR雌配子 = 1YR : 1yr : 1Yr : 1yRYRryYrRy配子 = 1YR : 1yr : 1Yr : 1yR现象假说演绎验证结论Q:雌雄配子数比也是1:1吗?减数分裂过程重点问题解析或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细胞相同相同相反相同相同相反两两相同互不重复现象假说演绎验证结论二、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F2的基因型:(9种)YYRR(1/16) YYRr(2/16) YyRR(2/16) YyRr(4/16)YYrr(1/16) Yyrr(2/16)yyRR(1/16) yyRr(2/16)yyrr(1/16)Y_R_(黄圆)Y_rr(黄皱)yyR_(绿圆)yyrr(绿皱)比例:1:2:2:4:1:2:1:2:1=(1:2:1)2现象假说演绎验证结论二、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F2的基因型:(9种)YYRR(1/16) YYRr(2/16) YyRR(2/16) YyRr(4/16)YYrr(1/16) Yyrr(2/16)yyRR(1/16) yyRr(2/16)yyrr(1/16)Y_R_(黄圆)Y_rr(黄皱)yyR_(绿圆)yyrr(绿皱)比例:1:2:2:4:1:2:1:2:1=(1:2:1)2F2的表现型:(4种)黄圆(9/16) 黄皱(3/16)绿圆(3/16) 绿皱(1/16)比例 = 9 : 3 : 3 : 1 =(3 :1)2现象假说演绎验证结论二、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F2的表现型和基因型的比例关系:双纯合子 一纯一杂 双杂合子 合计黄圆(双显性) 1/16YYRR 2/16YYRr 2/16YyRR 4/16YyRr 9/16Y_R_黄皱(单显性) 1/16YYrr 2/16Yyrr 3/16Y_rr绿圆(单显性) 1/16yyRR 2/16yyRr 3/16yyR_绿皱(双隐性) 1/16yyrr 1/16yyrr合计 4/16 8/16 4/16 1现象假说演绎验证结论二、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F1: Yy (黄色)Rr (圆形)逐对分析法:YY Yy yyF2基因型RR Rr rr比例1/4 2/4 1/41/4 2/4 1/4xXYYRR ( * ) YYRr( * ) YyRR( * ) YyRr( * )yyrr( * )yyRR( * ) yyRr( * )yyRR( * ) yyRr( * )乘法原理:现象假说演绎验证结论二、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F1: Yy (黄色)Rr (圆形)逐对分析法:YY Yy yyF2基因型RR Rr rr比例1/4 2/4 1/41/4 2/4 1/4xX性状表现黄色 绿色比例3/4 1/4圆形 皱形3/4 1/43/4 3/4 = 9/16 黄色圆粒3/4 1/4 = 3/16 黄色皱粒1/4 3/4 = 3/16 绿色圆粒1/4 1/4 = 1/16 绿色皱粒乘法原理:现象假说演绎验证结论三、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现象假说演绎验证结论预测测交后代P1 : 1 : 1 : 1YyRrYyrryyRryyrrYRYryRyryr配子杂种子一代 隐性纯合子黄色圆粒 绿色皱粒×YyRryyrr预测(测交法)作用:2)判断F1在形成配子时基因的行为1)测定F1配子的种类及比例3)测定F1的基因型三、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现象假说演绎验证结论表现型 项目 黄色 圆粒 黄色 皱粒 绿色 圆粒 绿色皱粒实际 子粒数 F1作母本 31 27 26 26F1作父本 24 22 25 26不同性状的数量比 黄色圆粒豌豆与绿色皱粒豌豆的测交实验结果1 : 1 : 1 : 1预测测交实验结果 1 : 1 : 1 : 1三、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现象假说演绎验证结论(2)F1在形成配子时,同对基因分离的同时,不同对基因之间进行自由组合结果:与预期的设想相符,证实了(3)F1是杂合体,基因型为YyRr(1)F1产生了YR、Yr、yR、yr四种数目相等的配子Q: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别的方法证明自由组合定律?四、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现代遗传学认为:具有两对(或更多对)相对性状的亲本进行杂交,在杂合体形成配子时,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表现为自由组合.(1)同时性:同源染色体上等位基因的分离与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间的自由组合同时进行.(2)独立性:同源染色体上等位基因间的相互分离与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间的自由组合,互不干扰,各自独立分配到配子中去.注意掌握以下两点:五、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适用范围有性生殖生物的性状遗传真核生物的性状遗传细胞核遗传两对及两对以上相对性状遗传控制两对或两对相对性状的等位基因位于不同对同源染色体上YYyyRRrr六、孟德尔的遗传定律的意义1)对生物的适应和进化有着重要的意义来源于不同亲本的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能够在产生子代的过程中组合成多种配子,随着配子的随机结合,子代将产生多种多样的基因型和表型,从而适应多变的环境。2)广泛应用于育种工作3)医学应用(提供遗传病的预测和诊断的理论依据)六、孟德尔的遗传定律的意义2)广泛应用于育种工作某作物的高杆(A)对矮杆(a)为显性,感病(R)对抗病(r)为显性.Aa和Rr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今有高杆抗病和矮杆感病纯种,人们希望利用杂交育种的方法在最少的世代内培育出矮杆抗病新类型.应该采取的步骤是:(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让高杆抗病和矮杆感病的两品种行杂交得到F1F1自交得到F2从F2群体中选出矮杆抗病的植株多代自交,提高纯度Q:若要得到能稳定遗传的矮杆抗病的植株,该如何操作?六、孟德尔的遗传定律的意义3)医学应用(提供遗传病的预测和诊断的理论依据)在一个家庭中,父亲是多指患者(由显性基因P控制),母亲的表现型正常,他们婚后却生了一个手指正常但患先天聋哑的孩子(由隐性致病基因d控制,基因型为dd)。请推算一下,在这对夫妇所生子女中,每一种表现型出现的概率是多少?只患多指:只患先天聋哑:既患多指又患聋哑:完全正常3/8 : 1/8 : 1/8 : 3/8拓展:只患一种病的概率?患两种病的概率?患病的概率?完全正常的概率?七、模拟孟德尔杂交实验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F1雄1雌1黄Y黄Y黄Y黄Y黄Y绿y绿y绿y绿y绿y各10张次数 “雄1”配子基因型 “雌1”配子基因型 子代基因型 子代表现型1 Y Y YY 黄2 Y y Yy 黄...10 y y yy 绿2)从标有“雄1”的信封内随机取出1张卡片,同时从标有“雌1”的信封内随机取出1张卡片1)在标有“雄1”“雌1”的每个信封内装入“黄Y”和“绿y”的卡片各10张3)随机取出的2张卡片组合在一起;记录后将卡片放回原信封内,重复10次以上。七、模拟孟德尔杂交实验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F1雄1雌1黄Y黄Y黄Y黄Y黄Y绿y绿y绿y绿y绿y各10张1)在标有“雄1”“雌1”的每个信封内装入“黄Y”和“绿y”的卡片各10张F1雄2雌2各10张圆R圆R圆R圆R圆R皱r皱r皱r皱r皱r1)在标有“雄2”“雌2”的每个信封内装入“圆R”和“圆r”的卡片各10张七、模拟孟德尔杂交实验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2)从标有“雄1”“雄2”“雌1”“雌2”的袋中随机取出一张卡片,“雄1”和“雄2”中取出的卡片组成雄配子,“雌1”和“雌2”中取出的卡片组成雌配子。次数 “雄1”配子基因型 “雌1”配子基因型 子代基因型 子代表现型1 YR YR YYRR 黄圆2 YR yR YyRR 黄圆...10 yr yr yyrr 绿皱3)随机取出的4张卡片组合在一起;记录后将卡片放回原信封内,重复10次以上。小检测1、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纯合子杂交,在F2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数占总数的( )A、1/16 B、1/8 C、1/2 D、1/42、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两个纯合亲本杂交(AABB和aabb),F1自交产生的F2中,新的性状组合个体数占总数的( )A、10/16 B、6/16 C、9/16 D、3/163、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自交,子代中与亲代相同的基因型占总数的( ),双隐性类型占总数的( )A、1/16 B、3/16 C、4/16 D、9/16DBCA八、关于基因组合定律解题思路和方法1、已知表现型,推知基因型2、已知基因型,推知表现型3、求概率题4、关于遗传系谱的分析九、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区别和联系分离定律 自由组合定律研究的相对形状涉及的遗传因子 (或等位基因)F1配子的种类及其比值F2基因型及其比值F2表现型及比值F1测交后代基因型、表现型种类及比值一对一对两对(或多对)2种,比值相等两对(或多对)4种(2n),比值相等3种,1:2:19种(3n),(1:2:1)n2种,显:隐=3:14种(2n),9:3:3:1(3:1)n2种,显:隐=1:14种(2n ) ,1:1:1:1(1:1) n九、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区别和联系遗传实质联系 F1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或等位基因)发生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F1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形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或等位基因)发生分离,决定不同形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两个遗传定律都发生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且同时起作用;分离定律是自由组合定律的基础。十、两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异常分离比一、性状分离比9∶3∶3∶1的变式F1(AaBb)自交后代比例 原因分析 测交后代比例9∶3∶3∶1 正常的完全显性 1∶1∶1∶19∶7 当双显性基因同时出现时为一种表型,其余的基因型为另一种表型: 9 ∶ 7 1∶39∶3∶4 一对等位基因中隐性基因制约另一对基因的作用: 9 ∶ 3 ∶ 4 1∶1∶2十、两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异常分离比一、性状分离比9∶3∶3∶1的变式F1(AaBb)自交后代比例 原因分析 测交后代比例9∶6∶1 双显、单显、双隐三种表型: 9 ∶ 6 ∶ 1 1∶2∶115∶1 只要有显性基因其表型就一致,其余基因型为另一种表型: 15 ∶ 1 3∶1十、两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异常分离比一、性状分离比9∶3∶3∶1的变式F1(AaBb)自交后代比例 原因分析 测交后代比例10∶6 具有单显基因为一种表型,其余基因型为另一种表型: 10 ∶ 6 2∶21∶4∶6∶4∶1 A与B的作用效果相同,但显性基因越多,其效果越强: 1(AABB)∶4(AaBB+AABb)∶6(AaBb+AAbb+aaBB)∶4(Aabb+aaBb)∶1(aabb) 1∶2∶1十、两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异常分离比解题思路:1)查看F2各表型的占比之和是否为16;2)异常的分离比和正常分离比(9:3:3:1)比较,推测异常原因;扁盘形:圆形:长圆形 ≈ 9:6:1自交A_B_:aaB_:A_bb:aabb ≈ 9:3:3:1测交AaBb:aaBb:Aabb:aabb ≈ 1:1:1:1十、两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异常分离比一、性状分离比9∶3∶3∶1的变式F1(AaBb)自交后代比例 原因分析 测交后代比例13∶3 一种显性基因抑制另一种显性基因的作用,使后者的作用不能显示出来: 13 ∶ 3 3∶112∶3∶1 一对等位基因中显性基因制约另一对基因的作用: 12 ∶ 3 ∶ 1 2∶1∶1十、两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异常分离比十一、表型比例之和小于16的特殊分离比1.致死类型归类分析(亲本基因型为AaBb,两对基因独立遗传)(1) 显性纯合致死①AA和BB致死②AA或BB致死F1自交后代:AaBb:Aabb:aaBb:aabb(1:1:1:1)其余死亡F1测交后代:AaBb:Aabb:aaBb:aabb(1:1:1:1)F1自交后代:6(2AaBB + 4AaBb):2Aabb:3aaB_:1aabb其余死亡6(2AABb + 4AaBb):2aaBb:3A_bb:1aabb其余死亡F1测交后代:AaBb:Aabb:aaBb:aabb(1:1:1:1)(2)隐性纯合致死①双隐性致死②单隐性致死(aa或bb)十一、表型比例之和小于16的特殊分离比F1自交后代:A_B_:A_bb:aaB_(1:1:1)aabb死亡F1自交后代:9A_B_:3A_bb (3aaB_:1aabb) 死亡9A_B_:3aaB_ (3A_bb:1aabb) 死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