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溜索》 课件(共37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 《溜索》 课件(共37张PPT)

资源简介

(共37张PPT)
7.溜 索
学习目标
1.梳理小说的叙事过程,把握情节,感受笔记小说的特点。
2.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对比、映衬等艺术手法,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3.细读小说,感受本文的语言特点。
云南怒江大峡谷,被称为“东方大峡谷”,世界三大峡谷之一。峡谷的谷底是奔腾咆哮的怒江。怒江没有船,惊涛骇浪上小船无法横渡,两岸居民过江,从前主要靠“溜索”桥。
溜索 是一种原始的渡河工具,通常用两条或一条绳索,分别系于河流两岸的树木或其他固定物上,一头高,一头低,形成高低倾斜的态势。渡河者把皮带或绳索系于腰间,绳上挂以木制滑轮,借倾斜之势滑过河。
阿城,原名钟阿城,1949年出生于北京,原籍重庆江津,作家、编剧。其创作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作品惯以白描淡彩的手法渲染民俗文化的氛围,透露出浓厚隽永的人生逸趣,寄寓了对宇宙、生命、自然和人的哲学玄思。
代表作有小说《棋王》《树王》《孩子王》等。
探视:察看。
盘桓:回环旋绕。
顷刻:极短的时间。
涓涓:细水慢流的样子。
森气:森严可畏的气势。
蓦地:出乎意料的;突然。
战战兢兢:形容因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
锱铢:古代重量单位,六铢等于一锱,四锱等于一两。形容很微小。
千钧之力:形容力量之大。钧,古代重量单位,一钧等于三十斤。
情节
环境
人物
听朗读,梳理小说的情节。
情节
情节
文章的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1—9):驮队来到怒江边,准备溜索过江。
第二部分(10—24):在首领的指挥下,驮队陆续溜索过江。
第三部分(25):过江后,驮队继续上路。
1.小说开篇便写到怒江峡谷之险,请结合具体语句说说作者是采用什么手法来表现的。
①烘托。通过“我”远眺感觉怒江“深远似涓涓细流”,俯瞰江面“蓦地心中一颤”烘托出峡谷的险峻气势。
②在描写怒江峡谷的险峻时,不时变换角度,将“我”的远眺、俯瞰与听觉相结合,多角度展示了峡谷壁顶孤悬、高峻、险恶的特点。
③通过“一派森气”“蓦地心中一颤”等心理描写,充分表现出“我”初次直面峡谷时的震颤、惊恐,也让读者如临其境。
环境
2.文中描写了峡谷险峻气势,请分析其表现特色。
万丈绝壁飞快垂下去,马帮原来就在这壁顶上.....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着一派森气。俯望那江,蓦地心中一颤,惨叫一声。
视觉描写和听觉描写相结合,写出了怒江峡谷壁顶孤悬、高峻、险恶的特点;
“一派森气”“蓦地心中一颤”等心理方面的细节描写充分抒发了“我”初次直面峡谷时的震颤、惊恐之情~让读者如临其境。
即:以壁顶为观察点,变换视角,从视觉、听觉、内心感受多方面描写,使人如临其境。
本文的环境描写,既有多感官多角度描写,又有对比烘托,既突出了怒江峡谷环境的险恶,又表现出了马帮汉子们的从容不迫、沉着稳重。
3.本文用了不少笔墨写牛。请划出描写牛的句子,思考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各有什么作用
(1)描写牛的句子
第一段:见前边牛死也不肯再走,心下大惑,就下马向前。行到岸边,抽一口气,腿子抖起来,如牛一般,不敢再往前动半步。
第六段:牛早卧在地下,两眼哀哀地慢慢眨。两个汉子拽起一条牛,骂着赶到索头。那牛软下去,淌出两滴泪,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汉子们缚了它的四蹄,挂在角框上,又将绳扣住框,发一声喊,猛力一推。牛嘴咧开,叫不出声,皮肉抖得模糊一层,屎尿尽数撒泄。过了索子一多半,那边的汉子们飞快地收绳,牛倒垂着,升到对岸。这边的牛们都哀哀地叫着,汉子们并不理会,仍一头一头推过去。
第九段:牛们终于又上了驮,铃铛朗郎的响着,似是急急地要离开这里。
(2)描写牛的句子对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作用:
“前面牛死也不肯再走”描写出了牛面对怒江峡谷时的惊恐,烘托出峡谷孤悬、高峻、险恶的特点。
牛的惊恐和我“抽一口气”“腿子抖起来”的惊恐相互映衬。此时“领队也只懒懒说是怒江”,我和牛的惊恐万状与领队的冷静、沉着形成鲜明对比。
牛溜索前“早卧在地下”“两眼哀哀地慢慢眨”“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溜索中“牛嘴咧开,叫不出声,皮肉抖得模糊一层,屎尿尽数撒泄”逼真地描写出牛溜索前后惊恐失态之状,它们和等待溜索的“哀哀地叫着”的牛们一起烘托出峡谷的险恶;而这些牛们又反衬出这些赶牛溜索的汉子们的沉着、果断。
牛们溜索后急急地要离开峡谷边显示出它们仍然惊魂未定,这从侧面更加烘托出怒江峡谷的不同寻常的险恶。
此时我“顺风出一口长气”,牛和我仍然相互映衬。
牛不肯挪动半步的恐惧和溜索时流泪发抖:
(1)侧面表现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
(2)与“我”“战战兢兢”互相映衬;又与领队及汉子的勇敢无畏形成反衬。
除了牛,小说中还有关于鹰面对怒江环境时的描写。请你用不用符号圈画出这些句子,思考其作用。
正面衬托
知识卡片
映衬是指把两种相反或相对的事物或意思并列在一起使之形成鲜明对照的一种修辞手法。映衬有正衬和反衬两种形式。
分析人物形象。
感受本文的语言特点。
探究笔记小说的特点。
人物形象特点来源于人物的言、行、心理活动,找到这些就可以提炼特点了,注意人物形象特点的复杂性。
人物形象分析
写汉子们过溜索的动作,三次使用了“小”字。
第一次:写精瘦的汉子“脚一用力,飞身离岸,嗖的一下小过去”。
第二次:“三条汉子一个一个小过去”。
第三次:“之后是运驮子,就玩(儿)一般了。这岸的汉子们也一个接一个飞身小过去”。
这几个“小”字的活用,将人在溜索上快速划过怒江峡谷时,人愈来愈小的视觉感受和情状,传神地表现出来。
1.文中是怎样写马帮汉子们过溜索的
2.文中描写领队的文字比较分散,请统观全文,简要分析领队形象。
(1)首领也只懒懒说是怒江,要过溜索了。
(3)首领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
(4)领队下马,走到索前,举手敲一敲那索,索一动不动。领队瞟一眼汉子们。
(5)领队哑声问道:“可还歇?”余下的汉子漫声应道:“不消。”纷纷走到牛队里卸驮子。
(7)我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领队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
(8)猛听得空中一声忽哨,尖得直入脑髓。回身却见领队早已飞到索头,抽身跃下,走到汉子们跟前。
文中写领队的句子
①快到怒江峡谷时,领队“只懒懒说”“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
我和牛的恐惧,反衬出领队从容不迫、胸有成竹的性格;
“懒懒”地说话、“稳稳”地坐在马上:
表现他在怒江天险前的从容不迫,胸有成竹;
②溜索前领队下马用手“敲一敲那索”,“哑声问”余下的汉子们是否可还歇,带我溜索时提醒我不要看下面,
这些细节都体现出领队细心、认真、负责及关爱他人的品格;
敲一敲溜索,“吼”我过江:
表现他认真负责,关爱部下;
③领队用眼“瞟一瞟”立即有汉子站出来,
表现出领队受人尊敬的地位,也体现出他和汉子们配合默契。
瞟一眼,问一声:
表现他受人尊敬,与手下配合默契;
④领队打着尖细的忽哨,“飞到索头”“抽身跃下”,最后一个溜索。
这些都表现出领队非凡的身手、粗犷的为人、领袖的气质。
一声唿哨、最后一个过溜索:
表现他的英雄气概,粗犷豪迈。
隐藏的“我”
《溜索》通过叙述者“我”来讲故事,但从头到尾没有出现“我”字。阅读小面的语段,按步骤探究小说隐藏“我”的叙述效果。
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首领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猛一送,只觉耳边生风,聋了一般,任什么也听不见,僵着脖颈盯住天,倒像俯身看海。那海慢慢一旋,无波无浪,却深得令人眼呆,又透远得欲呕。自觉慢了一下,急忙伸手在索上向身后拨去。这索由十几股竹皮扭绞而成,磨得赛刀。手划出血来,黏黏的反倒抓得紧索。手一松开,撕得钻心一疼,不及多想,赶紧倒上去抓住。渐渐就有血溅到唇上、鼻子上,自然顾不到,命在天上。
品味语言
参与下面的语言品析活动,品味阿城作品语言简洁凝练的风格。
(1)用圈出下面语段中的动词。
首领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 那马平时并不觉雄壮,此时却静立如伟人。晃一晃头,鬃飘起来。首领眼晴细成一道缝,先望望天,满脸冷光一闪,又俯身看峡,腮上绷出筋来。汉子们咦咦喂喂地吼起来,停一刻,又吼着撞那回声,回声旋起来,缓缓落下峡去。
(2)上面语段中的动词表现出描写对象的什么特点
首领:“坐”“笑”“望”“俯”“看”这些动词表现出首领轻松从容,胸有成竹;“细”字是形容词用作动词,写出了首领眼睛的变化,“绷”字写出首领脸部肌肉的变化,两个字都富有动感,表现出首领的威严。
马:“立”“晃“飘”三个动词写出了马的雄壮伟岸、安静沉着,与首领形成呼应。
汉子们:“吼”“撞”“旋”“落”四个动词写汉子们的吼声,化无形的声音为有形,把声音写得既有力道,又有重量,表现了汉子们勇敢无畏的男儿气概。
(3)分析作者在这段文字中所用动词的特点。
作者使用的动词都是单音节词,凝练、简洁、有力,极具画面感和动态感,化抽象为具体。
(4)用上面的方法探究课文用词遣句的特点,写出你的发现。
简练又精妙传神。多常用词,一词多用,修饰语少,多用短句,代词少,主语经常省略等。
①用词简练精妙。
小说开篇写马帮首领“用小腿磕一下马”,这里不用“打”“抽”等词,而用“磕”,写出了首领与马的默契关系。唯有“磕”字能表现马帮首领对马的熟练驾驭和埋在心底的怜爱。
写鹰:“旋了半圈,忽然一歪身,扎进山那侧的声音里”。一个“扎”字写尽了鹰飞的疾速、迅猛的特点。
写峡谷的陡峭:“万丈绝壁飞快垂下去”。“绝壁”本是静止不动的,但在马帮汉子们眼里,却是“飞快垂下去”的。这里化静为动,赋予绝壁以动态,有力地表现了峡谷深邃、陡峭的特点,让人触目惊心,为后文写牛马的胆怯做了铺垫。
②比喻新奇,巧妙传神。
如写马帮队伍在峡谷行走的缓慢:“铃档们又慌慌响起来,马帮如极稠的粥,慢慢流向那个山口。”将马帮缓慢行进的状态喻为“极稠的粥”,比喻新颖别致,巧妙传神。
③平中见奇,回味无穷。
如“那只大鹰在瘦小汉子身下十余丈处移来移去,翅膀尖上几根羽毛被风吹得抖”,用“移来移去”写天空中的鹰,初读,甚觉普通、直白;细品,发现鹰在空中滑翔的姿态,不就是“移来移去”吗?没有仔细的观察和思考,难以写出这样的词句,我们似也很难再找出其他字眼替换这个词语了。
再如,“写瘸腿的马帮首领高超的溜索技艺,也同样如此:“猛听得空中一声呼哨,尖得直入脑髓,腰背颤一下。回身却见首领早已飞到索头,抽身跃下,拐着腿弹一弹,走到汉子们跟前。”“尖”“飞”“跃”“拐”“弹”等词语的运用,将马帮首领溜索、下索时的麻利动作和气定神闲的风度刻画得如在目前。
探究笔记小说的特点
笔记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初中阶段我们已经学过多篇。回顾已学课文,完成下面的表格,探究笔记小说的特点。
角度 《咏雪》 《卖油翁》 《狼》 《河中石兽》
篇幅 短小
选材 屠户与狼斗智斗勇的故事
情节特点 故事简单,但有波折。情节以屠户遇狼、惧狼、御狼、杀狼展开。
刻画人物的手法 用寥寥几笔描写人物的动作、神态,运用对比手法衬托人物形象。
(探究结果)
短小
短小
短小
谢太傅与晚辈在大雪日咏雪的故事
陈尧咨射箭和卖油翁酌油的故事
寺僧、讲学家、老河兵用不同的方法找石兽的故事
故事以谢太傅问,胡儿和谢道韫先后答来展开,情节十分简单
先写陈尧咨射箭,后写卖油翁酌油,情节简单
写了三次找石兽的过程,情节有一定变化,但总体而言比较简单
用寥寥几笔描写人物的语言、神态
用寥寥几笔描写人物的语言、神态,运用对比手法衬托人物
描写人物的动作、神态,运用对比手法衬托人物
古代笔记小说通常篇幅短小,题材多为奇人异事、凡人俗事,情节多数较为简单,善用对比手法,简略地描写人物。
根据上表,你认为《溜索》继承了中国古代笔记小说的哪些特点?结合小说内容进行阐述。
情节简单
题材多选凡人俗事
运用对比手法
简略地描写人物
情节
环境
人物
语言
通过对溜索飞渡峡谷这一情景的描写,小说突出了马帮人的勇敢、沉着和冷静。面对大自然创造的这一凶险无比的大峡谷,以首领为代表的驼队汉子们从容不迫,举重若轻。文中充满了对他们这种无畏精神和豪迈野性的钦佩和赞叹。
谢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