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伐檀 无衣》课堂同步练习(含答案)2024-2025学年中职语文高教版基础模块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一《伐檀 无衣》课堂同步练习(含答案)2024-2025学年中职语文高教版基础模块上册

资源简介

《伐檀*无衣》课堂同步练习2024-2025学年高教版(2023)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
一、基础积累
(一)课文内容文学常识填空
1.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_____篇。先秦称《诗经》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三百篇》。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汉儒尊称《诗》为经,故称《诗经》,并沿用至今。其内容分为_____、_____、_____三个部分,表现手法主要有_____、_____、_____,合称为“诗经六义”。
2. 《伐檀》选自《诗经·》,是一首嘲骂剥削者不劳而食的诗,全诗强烈地反映出当时劳动人民对统治者的怨恨,是《诗经》中反剥削反压迫最有代表性的诗篇之一。诗中“坎坎伐檀兮”的“坎坎”意思是;“不稼不穑”的“稼”指_____,“穑”指_____。
3. 《无衣》选自《诗经·》,是一首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战歌,表现了秦国军民、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 。诗中“与子同袍”的“袍”指;“王于兴师”的“兴师”意思是_____。
(二)字词
1. 给下列字注音
稼穑( ) 狩猎( ) 县貆( ) 干( ) 涟猗( )
偕作( ) 戈矛( ) 矛戟( )
2. 根据拼音写汉字
伐tán( ) 河之chún( ) 三百chán( ) 不sù( )餐兮 不sù( )食兮 不sù( )飧兮 yǔ( )子同仇 yǔ( )子偕行
二、选择题
1. 下列词语中,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涟漪(yī) 狩猎(shǒu) 偕行(xié) 稼穑(sè)
B. 伐檀(tán) 县貆(xuán) 干(gàn) 不素餐(sù)
C. 涟猗(qí) 戈矛(gē) 矛戟(jǐ) 与子同袍(páo)
D. 偕作(xié) 坎坎(kǎn) 不稼不穑(jià) 王于兴师(xīng)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伐檀 辐条 清且沦猗 不狩不猎
B. 县特 素飧 与子同泽 修我戈茅
C. 寘之 涟猗 莫我肯顾 适彼乐土
D. 同仇 偕行 王于兴师 无衣无赏
3. 下列对《伐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B.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运用反问的手法,表达了对剥削者不劳而获的愤怒。
C. 诗中描写河水“清且涟猗”“清且直猗”“清且沦猗”,不仅写出了河水的清澈,也暗示了劳动者内心的平静。
D.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是反语,讽刺了那些不劳而食的贵族。
4. 下列对《无衣》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诗歌以“岂曰无衣?”开篇,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战士们团结互助的精神。
B. “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从衣着的变化,表现了战士们同甘共苦的情谊。
C. “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通过描写战士们修整兵器的动作,表现了他们积极备战的状态。
D. 整首诗语言简洁明快,风格婉约细腻,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5.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经》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与《楚辞》并称“风骚”。
B. “风”是《诗经》的精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共160篇。
C. “雅”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分为《大雅》和《小雅》。
D. “赋”是《诗经》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就是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6. 下列对《伐檀》和《无衣》两首诗的比较,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两首诗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伐檀》反映了劳动者对剥削者的不满,《无衣》反映了战士们的爱国情怀。
B. 在表现手法上,两首诗都运用了重章叠句的形式,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C. 两首诗的语言风格不同,《伐檀》语言犀利,充满讽刺;《无衣》语言豪迈,富有气势。
D. 《伐檀》采用了比兴的手法,《无衣》采用了赋的手法。
7. 下列对《伐檀》中“河水清且涟猗”“河水清且直猗”“河水清且沦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这几句诗描绘了河水清澈、泛起涟漪的优美画面。
B. 通过描写河水,衬托出伐木者劳动环境的美好。
C. 暗示了社会的黑暗与不公,与劳动者的悲惨遭遇形成对比。
D. 表现了伐木者对美好自然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8. 下列对《无衣》中“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三句诗分别从思想、行动、出征三个方面,表现了战士们团结一心、共御外敌的精神。
B. 这三句诗的顺序可以互换,因为它们表达的意思基本相同。
C. “与子同仇”强调的是战士们的个人仇恨,“与子偕作”“与子偕行”强调的是集体行动。
D. 这三句诗体现了战士们对战争的恐惧和无奈。
9. 下列诗句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B.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
C.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D.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10. 下列关于《诗经》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诗经》中的诗歌多为四言诗,节奏明快,韵律和谐。
B. 《诗经》中的诗歌主要反映了西周至春秋时期的社会生活。
C. 《诗经》中的诗歌全部是由民间创作的,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D. 《诗经》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诗人从《诗经》中汲取营养。
三、课内阅读理解
阅读《伐檀》,完成1 - 5题。
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坎坎伐辐兮,寘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坎坎伐轮兮,寘之河之滣兮,河水清且沦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1. 诗中多次出现“不稼不穑”“不狩不猎”,有什么作用?
2. “河水清且涟猗”“河水清且直猗”“河水清且沦猗”这几句描写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3. 诗中“彼君子兮,不素餐兮!”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4. 这首诗表达了劳动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 从诗歌的形式上看,这首诗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阅读《无衣》,完成6 - 10题。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6. 诗歌以“岂曰无衣?”开头,有什么作用?
7. “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中的“袍”“泽”“裳”有什么不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8. “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这几句诗表现了战士们怎样的精神风貌?
9. “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这三句诗在内容上有什么递进关系?
10. 这首诗运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其作用。
答案
一、基础积累
(一)课文内容文学常识填空
1. 305;风;雅;颂;赋;比;兴
2. 魏风;用斧砍树木的声音;耕种;收割
3. 秦风;团结互助;共御外侮;长袍,类似于斗篷,行军者白天当衣服穿,晚上当被子盖;起兵、出兵
(二)字词
1. 稼穑(jià sè);狩猎(shòu);县貆(xuán huán);干(gān);涟猗(lián yī);偕作(xié zuò);戈矛(gē máo);矛戟(máo jǐ)
2. 伐檀;河之漘;三百廛;不素餐兮;不素食兮;不素飧兮;与子同仇;与子偕行
二、选择题
1. D【解析】A项,“狩猎”的“狩”应读作shòu;B项,“县貆”的“县”同“悬”,应读作xuán,“干”应读作gān;C项,“涟猗”的“猗”应读作yī 。
2. A【解析】B项,“修我戈茅”应为“修我戈矛”;C项,“莫我肯顾”出自《诗经·魏风·硕鼠》 ,《伐檀》中应为“彼君子兮”;D项,“无衣无赏”应为“无衣无裳” 。
3. C【解析】诗中描写河水“清且涟猗”“清且直猗”“清且沦猗”,暗示了劳动者内心的不平静,而非平静 。
4. D【解析】《无衣》整首诗语言简洁明快,风格豪迈奔放,充满了现实主义色彩,而非浪漫主义色彩 。
5. B【解析】A项,《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C项,“雅”是周代朝廷乐歌的名称,内容以史事和祭祀为主,分为《小雅》和《大雅》;D项,“赋”是直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但不是《诗经》中唯一的表现手法 。
6. D【解析】《伐檀》采用了赋、比、兴的手法,并非只有比兴 。
7. B【解析】描写河水并非为了衬托劳动环境美好,而是以河水清澈暗示社会不公,与劳动者悲惨遭遇形成对比 。
8. A【解析】B项,三句诗顺序不可互换,是层层递进关系;C项,“与子同仇”强调共同对敌,不是个人仇恨;D项,体现的是战士们的英勇无畏,不是恐惧无奈 。
9. B【解析】应划分为“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 。
10. C【解析】《诗经》中的诗歌一部分是民间创作,还有一部分是贵族作品 。
三、课内阅读理解
1. 强调了统治者不从事农业生产,不参与打猎,却占有大量劳动果实,突出了他们的不劳而获,表达了劳动者对统治者的愤怒和谴责。
2. ①描绘了河水清澈、泛起涟漪的优美景象,为诗歌营造了一种宁静的氛围;②以河水的清澈与社会的黑暗形成鲜明对比,衬托出劳动者生活的悲惨和社会的不公;③暗示了劳动者内心的不平静,他们对统治者的剥削和压迫感到不满 。
3. 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表面上是说那些君子不白吃饭,实际上是讽刺他们不劳而获,坐享其成,增强了诗歌的讽刺效果 。
4. 表达了劳动者对统治者不劳而获的强烈不满和愤怒,以及对社会现实不公的斥责 。
5. 特点: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三章诗的句式基本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了几个字 。好处:①便于记忆和咏唱,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感;②通过反复咏唱,强化了诗歌的主题,更充分地抒发了劳动者的思想感情 。
6. ①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感情;②表达了战士们团结互助的精神,为下文战士们共同备战、出征做铺垫 。
7. “袍”是长袍,类似于斗篷,行军者白天当衣服穿,晚上当被子盖;“泽”同“襗”,是贴身的内衣;“裳”是下衣,这里指战裙 。好处:①从衣着的变化,表现了战士们同甘共苦的情谊;②通过更换不同的衣物名称,避免了重复,使诗歌富有变化 。
8. 表现了战士们积极备战、英勇无畏、团结协作的精神风貌 。
9. “与子同仇”表达了战士们共同对敌的思想;“与子偕作”进一步表现了战士们共同行动,积极备战;“与子偕行”则体现了战士们一起奔赴战场,并肩作战,三句诗在内容上层层递进 。
10. 作用:①便于记忆和咏唱,增加了诗歌的节奏性和音乐感;②通过重章叠句,反复咏唱,强化了诗歌的主题,突出了战士们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③在重章复唱中,通过更换个别词语,使诗歌的内容更加丰富,情感表达更加细腻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