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袁隆平》课堂同步练习2024-2025学年高教版(2023)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一、基础积累(一)课文内容文学常识填空1.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袁隆平》是一篇________体裁的文章,通过记述袁隆平在________领域的研究历程,展现了他________、________的科学家精神。2. 袁隆平是我国著名________学家,被誉为“________”,他一生致力于________的研究、应用与推广,成功培育出________杂交水稻,为解决全球粮食问题作出了巨大贡献。3. 文章从“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四个角度,选取袁隆平科研生涯中的典型事例,塑造了一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科学家形象。(二)字词1. 给下列字注音菽( ) 淤( ) 雄蕊( ) 籼( ) 贬( ) 蘖( )2. 根据拼音写汉字jiān( )默 饥jǐn( ) 梦mèi( ) 头lú( ) 颠pèi( ) 相qiè( ) 洗dí( ) 口zhào( )二、选择题1. 下列词语中,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稻菽(shū) 淤泥(yū) 雄蕊(ruǐ) 籼稻(shān)B. 田埂(gěng) 花蕊(ruì) 贬斥(biǎn) 分蘖(niè)C. 缄默(jiān) 饥馑(jǐn) 梦寐(mèi) 颠沛(pèi)D. 洗濯(zhuó) 头庐(lú) 相挈(qiè) 口罩(zhào)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喜看稻救 义无反顾 不记其数 矢志不渝B. 实验田 敢为人先 走头无路 因地制宜C. 授予 大相径廷 鹤立鸡群 实事求是D. 里程碑 功成名就 坚持不懈 创新突破3. 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篇引用毛泽东诗句“喜看稻菽千重浪”,既点题又暗含袁隆平对粮食增产的贡献。B. 袁隆平提出“杂交水稻课题研究”时遭到学界质疑,体现了他敢于挑战权威的创新精神。C. 文中多次描写袁隆平下田观察水稻的细节,是为了表现他科研条件的艰苦。D. 袁隆平拒绝担任湖南省农业科学院院长,选择继续研究杂交水稻,体现了他淡泊名利的品质。4. 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袁隆平像慈母守护婴儿一般守护着杂交水稻试验田。B. 他的目光如同犀利的探针,洞察着水稻生长的奥秘。C. 稻穗低垂,仿佛在向这位耕耘者鞠躬致敬。D. 袁隆平在稻田里的身影,成了大地上最美的风景。5. 下列关于文章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属于小说体裁,通过虚构情节展现袁隆平的科研精神。B. 文章采用小标题结构,每个部分独立成篇,缺乏内在联系。C. 作者运用大量数据和事实,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说服力。D. 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的唯一目的是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6. 文中“泥腿子专家”这一称呼体现了袁隆平怎样的特点?( )A. 注重实践,长期扎根田间研究B. 衣着朴素,不注重外在形象C. 脾气倔强,坚持己见D. 出身农民,文化水平不高7. 下列对袁隆平“让所有人远离饥饿”这一理想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单纯为了个人名利和科研成就B. 体现了他心系人民、胸怀天下的责任感C. 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而产生的愿望D. 为了证明中国农业技术优于其他国家8. 文章语言风格的特点是( )A. 华丽优美,充满诗意B. 幽默诙谐,富有感染力C. 简洁平实,严谨客观D. 含蓄委婉,富有哲理9. 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的关键突破在于( )A. 发现“天然雄性不育株”B. 改良传统水稻品种C. 引进国外先进技术D. 采用机械化种植方式10. 下列不属于袁隆平科研精神的一项是( )A. 敢为人先,勇于创新B. 吃苦耐劳,脚踏实地C. 急功近利,追求速度D. 淡泊名利,无私奉献三、课内阅读理解阅读《喜看稻菽千重浪》选段,完成1 - 5题。那是1960年7月的一天,下课铃声响过之后,袁隆平拍去身上的粉笔灰尘,掖着讲义夹,匆匆来到校园外的早稻试验田。采用常规法培育出来的早稻常规品种正在勾头散籽,呈现一派丰收景象。袁隆平把讲义夹放在田埂上,走下稻田一行行地观察起来。突然,他那敏锐的目光停留在一蔸形态特异、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上。他屏气静神地伸出双手,欣喜地抚摸着那可爱的稻穗,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这是一株奇特的稻禾,株形优异,穗大粒多,足有十余穗,每穗有壮谷一百六七十粒。袁隆平用布条扎上记号,从此格外精心地照顾这蔸稻禾。收获季节他得到了一把金灿灿的稻种。第二年春天,袁隆平把这些种子播种到试验田里,期待收获有希望的新一代稻种,因为系统选育(从一个群体品种中选择优良的变异单株)是一种主要的育种方法,当时许多优良的稻麦品种都是通过这种方法选育出来的。可是当秧苗发绿长高之后,袁隆平发现,它们高的高,矮的矮,成熟得也很不一致,迟的迟,早的早,没有哪一蔸的性状超过它们的前代。1. 概括选段的主要内容。2. 文中“他那敏锐的目光停留在一蔸形态特异、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上”一句,“敏锐”一词有何作用?3. 分析“他屏气静神地伸出双手,欣喜地抚摸着那可爱的稻穗,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这一细节描写的表达效果。4. 袁隆平第二年播种稻种后,为何“没有哪一蔸的性状超过它们的前代”?结合选段内容简要分析。5. 选段体现了袁隆平哪些科研品质?请结合具体语句说明。阅读《喜看稻菽千重浪》选段,完成6 - 10题。袁隆平不同意对他的褒奖和歌颂。他认为成功的背后,恰是失败的积累。1986年,他提出杂交水稻育种分为“三系法品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两系法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到一系法远缘杂种优势利用”的战略设想。经过九年努力,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基本成功并投入生产应用。然而,在研究一系法的过程中,袁隆平遭遇了诸多挫折。但他始终坚信,通过科技进步,人类一定能战胜饥饿。即使到了晚年,他仍坚持下田,皮肤黝黑,裤腿沾满泥巴,被人们称为“泥腿子院士”。他常说:“书本上种不出水稻,只有在试验田里才能长出水稻。”6. 选段中袁隆平“不同意对他的褒奖和歌颂”,体现了他怎样的品质?7. “他认为成功的背后,恰是失败的积累”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8. 从“皮肤黝黑,裤腿沾满泥巴”的外貌描写中,能看出袁隆平怎样的形象特点?9. 袁隆平提出的杂交水稻育种“战略设想”,反映了他怎样的科研理念?10. 结合全文,谈谈袁隆平的科研精神对当代青年有何启示?答案一、基础积累(一)课文内容文学常识填空1. 人物通讯;杂交水稻;执着追求;勇于创新2. 农业科学;杂交水稻之父;杂交水稻;籼型3.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饥饿的威胁在退却;脚踏实地;敢于突破;胸怀天下(二)字词1. 菽(shū);淤(yū);籼(xiān);贬(biǎn);蘖(niè)2. 缄默;饥馑;梦寐;头颅;颠沛;相挈;洗濯;口罩二、选择题1. C【解析】A项,“籼稻”的“籼”应读xiān;B项,“花蕊”的“蕊”应读ruǐ;D项,“头庐”应为“头颅”。2. D【解析】A项,“稻救”应为“稻菽”,“不记其数”应为“不计其数”;B项,“走头无路”应为“走投无路”;C项,“大相径廷”应为“大相径庭”。3. C【解析】描写袁隆平下田细节是为了体现他脚踏实地、注重实践的科研态度,而非突出条件艰苦。4. C【解析】C项为拟人,其他三项为比喻。5. C【解析】A项,本文是人物通讯,非小说;B项,小标题结构层层递进,逻辑紧密;D项,袁隆平研究目的是解决粮食问题,非为奖项。6. A【解析】“泥腿子专家”强调袁隆平扎根田间、注重实践。7. B【解析】袁隆平的理想体现了他心系人民、胸怀天下的责任感。8. C【解析】文章语言简洁平实,以事实和数据展现人物。9. A【解析】发现“天然雄性不育株”是关键突破。10. C【解析】袁隆平的科研精神不包括“急功近利”。三、课内阅读理解1. 1960年,袁隆平在早稻试验田发现一株形态特异的水稻,第二年播种后却未获得理想结果。2. “敏锐”一词突出袁隆平观察细致、洞察力强,为发现特殊植株做铺垫,体现其科研敏感性。3. 通过动作和神态描写,生动展现袁隆平发现特殊稻株时的激动心情,表现他对科研的热爱与专注。4. 因为袁隆平采用的“系统选育”方法存在局限性,该稻株可能是自然杂交产生的变异,性状不稳定。5. ①敏锐观察力:“目光停留在……形态特异的水稻植株上”;②严谨态度:“扎上记号”“精心照顾”;③执着精神:失败后仍坚持研究。6. 体现袁隆平谦虚谨慎、不慕名利、重视科研过程而非荣誉的品质。7. ①点明袁隆平对待科研的态度,强调失败对成功的意义;②为下文写研究挫折做铺垫。8. 体现袁隆平长期扎根田间、吃苦耐劳、脚踏实地的科研工作者形象。9. 反映他具有前瞻性、创新性和系统性的科研理念,敢于挑战科学难题。10. 启示:①勇于创新,敢于突破传统;②脚踏实地,注重实践;③不惧失败,坚持不懈;④胸怀天下,将个人理想与社会需求结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