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堂同步练习(含答案)2024 - 2025学年中职语文高教版基础模块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一《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堂同步练习(含答案)2024 - 2025学年中职语文高教版基础模块上册

资源简介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堂同步练习2024-2025学年高教版(2023)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
一、基础积累
(一)课文内容文学常识填空
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选自《 》,是一部记录________及其弟子言行的________体散文集,与《 》《 》《 》合称为“四书”。
2. 文中“侍坐”意为________,本文通过孔子与四位弟子的对话,展现了儒家“________”的政治理想,以及不同弟子的性格特点。
(二)字词
1. 根据语境填写汉字
①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________(xí),因之以饥________(jǐn)。”
②公西华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________(zhǔ)愿为小相焉。”
③鼓________(xī),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2. 补全句子并理解语境
①“________________,春服既成”描绘了暮春时节的景象;
②“浴乎沂,________________,咏而归”展现了闲适自在的生活场景;
③“为国以礼,________________”体现了孔子的治国理念。
二、选择题
1. 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子路抢先回答,体现其坦率自信,但因“率尔”而遭孔子“哂之”
B. 冉有提出治理小国,体现其谦虚务实,专注于经济与民生
C. 公西华只想担任“小相”,说明他能力不足,缺乏远大志向
D. 曾皙的理想图景因符合儒家“礼治”与“和谐”思想,获孔子认可
2. 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 不吾知也
B. 则何以哉
C. 加之以师旅
D. 何伤乎
3. 文中“夫子哂之”的原因是( )
A. 孔子认为子路的志向不切实际
B. 子路回答时态度不够谦逊,违背“礼”的要求
C. 孔子不认同子路的治国方法
D. 子路的志向与儒家思想完全相悖
4. 下列对四位弟子志向的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
A. 子路:以勇治国,平定外患
B. 冉有:发展经济,改善民生
C. 公西华:研习礼仪,主持祭祀
D. 曾皙:隐居山林,不问世事
5. “吾与点也”中的“与”字,表达的情感是( )
A. 反对
B. 赞同
C. 质疑
D. 冷漠
三、课内阅读理解
阅读《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选段,完成1 - 5题。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1.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子路和冉有的志向。
2. 孔子“哂之”子路,结合上下文分析“哂”中包含的态度。
3. 冉有说“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体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4. 从子路“率尔而对”和冉有“对曰”的不同表述中,分析二人性格差异。
5. 结合儒家“礼治”思想,谈谈孔子为何对子路的回答有所保留。
阅读《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选段,完成6 - 10题。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6. 用自己的话描述曾皙所描绘的理想图景。
7. 孔子“吾与点也”的评价,反映了他怎样的政治理想?
8. 曾皙在其他三人之后表达志向,这一安排有何作用?
9. 结合全文,分析孔子“喟然叹曰”中包含的复杂情感。
10. 从四位弟子的对话中,你认为儒家推崇的理想人格应具备哪些特点?
答案
一、基础积累
(一)课文内容文学常识填空
1. 论语;孔子;语录;孟子;大学;中庸
2. 陪侍长者闲坐;礼治与和谐
(二)字词
1. ①旅;馑;②章甫;③瑟
2. ①莫春者;②风乎舞雩;③其言不让
二、选择题
1. C【解析】公西华愿为“小相”并非能力不足,而是体现其谦逊与对礼仪的专注。
2. C【解析】C项为状语后置句(“以师旅加之”),其他三项为宾语前置句(“不知吾”“以何”“伤何”)。
3. B【解析】孔子“哂之”主要因子路回答时不够谦逊,不符合“礼”的要求。
4. D【解析】曾皙的志向是追求和谐、闲适的生活,暗含“礼治”理想,并非“隐居不问世事”。
5. B【解析】“与”意为“赞同”,孔子认可曾皙的理想图景。
三、课内阅读理解
1. 子路:治理内忧外患的大国,使百姓勇敢且知义;冉有:治理小国,让百姓富足,礼乐教化则待贤能。
2. “哂”包含对子路自信的肯定,也委婉指出其态度不够谦逊,违背“礼”的要求。
3. 体现冉有谦虚谨慎、务实低调,承认自己在礼乐教化上能力不足。
4. 子路“率尔”表现其直率急躁;冉有先限定国家规模,后推让礼乐教化,更显沉稳内敛。
5. 子路强调“勇”,忽视“礼”的约束,与孔子“为国以礼”的思想不符,故有所保留。
6. 暮春时节,成人与孩童一同在沂水中沐浴,在舞雩台上吹风,最后唱着歌回家,展现和谐、闲适的生活场景。
7. 反映孔子向往以“礼”治国,实现百姓安居乐业、社会自然和谐的政治理想。
8. ①形成对比,突出曾皙志向的独特;②为孔子的评价做铺垫,引发读者思考。
9. 包含对曾皙理想的赞同,对现实难以实现“礼治”的感慨,以及对弟子志向未达儒家核心的遗憾。
10. 理想人格应具备:谦逊守礼、务实担当、心怀家国、追求和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