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寡人之于国也》课堂同步练习(含答案)2024 - 2025学年中职语文高教版基础模块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一《寡人之于国也》课堂同步练习(含答案)2024 - 2025学年中职语文高教版基础模块上册

资源简介

《寡人之于国也》课堂同步练习2024 - 2025学年高教版(2023)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
一、基础积累
(一)课文内容文学常识填空
1. 《寡人之于国也》选自《 》,这本书是记录______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由(时期)的______(作者)编撰而成,它与《 》《 》《 》合称为“四书” 。
2. 孟子名______,字______,是______(学派)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世尊称他为“______”,他在政治上主张“______”,倡导统治者实行“仁政”。
3. 文中孟子以“”设喻,形象地指出梁惠王“______”的做法与邻国没有本质区别;并提出“______” “______” “______”等一系列使民加多的措施,阐述了他的“王道”理想。
(二)字词
1. 根据语境填写汉字
①“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______(yì)帛矣。”
②“谨______(xiáng)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③“鸡豚狗______(zhì)之畜,无失其时。”
④“狗彘食人食而不知______(jiǎn),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2. 补全句子并理解语境
①“不违农时,____________;数罟不入洿池,____________;斧斤以时入山林,____________。”此句体现了孟子______的思想。
②“____________,王道之始也。”这句话指出了______是实现王道的基础。
③“七十者衣帛食肉,______,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展现了孟子理想中的______社会景象。
二、选择题
1. 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梁惠王认为自己在治理国家方面已经尽心尽力,他采取了“移其民”“移其粟”的措施,但百姓并没有增多。
B. 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是为了说明梁惠王的治国方法与邻国相比,只是在程度上有所不同,本质是一样的。
C. 孟子提出的“王道”主张,包括发展农业生产、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兴办教育等方面,核心是“民本”思想。
D. 文章结尾孟子批评梁惠王“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是因为梁惠王过于吝啬,不愿意救济百姓。
2. 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 是亦走也
C. 非我也,岁也
D.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3. 下列关于孟子及其思想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B. 孟子主张“性善论”,认为人天生就有善良的本性,统治者应该顺应这种本性,实行仁政。
C. 孟子的文章气势充沛,逻辑严谨,善于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D. “无为而治”是孟子的政治主张之一,他认为统治者应该减少对百姓的干预,让百姓自由发展。
4. 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寡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意为“寡德之人”。
B. “庠序”指古代的学校,商代叫序,周代叫庠,后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
C. “孝悌”是儒家的重要伦理道德观念,“孝”指敬爱兄长,“悌”指孝顺父母。
D. “黎民”指普通百姓,与“氓隶之人”“黔首”等词意思相近。
5. 以下能体现孟子“仁政”思想的一项是( )
A.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B.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C.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D.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三、课内阅读理解
阅读《寡人之于国也》选段,完成1 - 5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1. 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他认为自己在治理国家上做了哪些努力?
2. 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想要说明什么道理?请简要概括。
3. 从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梁惠王和孟子各自怎样的性格特点或形象?
4. 孟子不直接回答梁惠王的问题,而是用比喻的方式,这样的回答方式有什么好处?
5. 结合上下文,分析“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阅读《寡人之于国也》选段,完成6 - 10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6. 孟子认为“王道之始”的标志是什么?请用原文语句回答,并简要解释其含义。
7. 选段中孟子从哪些方面提出了“使民加多”的具体措施?请分点概括。
8.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七十者可以食肉矣”“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这几句话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9. 联系现实生活,谈谈孟子的这些主张对当今社会发展有哪些启示?
10. 从这两段文字中可以看出孟子的论辩艺术有何特点?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答案
一、基础积累
(一)课文内容文学常识填空
1. 《孟子·梁惠王上》;孟子;战国;孟子及其弟子;《大学》;《中庸》;《论语》
2. 轲;子舆;儒家;亚圣;民贵君轻
3. 五十步笑百步;移民移粟;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
(二)字词
1. ①衣;②庠;③彘;④检
2. ①谷不可胜食也;鱼鳖不可胜食也;材木不可胜用也;可持续发展(或:重视生态平衡、合理利用资源)
②养生丧死无憾;百姓生活无忧
③黎民不饥不寒;理想(或:和谐、富足)
二、选择题
1. D【解析】孟子批评梁惠王是因为他没有真正施行仁政,没有解决百姓的基本生存问题,而非吝啬。
2. A【解析】A项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未有之也”;B、C、D三项都是判断句 。
3. D【解析】“无为而治”是道家思想,孟子主张“仁政”。
4. C【解析】“孝”指孝顺父母,“悌”指敬爱兄长。
5. B【解析】B项体现了孟子对自然资源合理利用的主张,是“仁政”在经济方面的体现;A项描述战争场景;C项是比喻,说明本质相同;D项是批评统治者推卸责任。
三、课内阅读理解
1. 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转移到河内;河东遇到饥荒也这样做。
2. 说明梁惠王的治国措施与邻国相比,只是量的不同,本质都是没有真正实行仁政,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百姓的问题 。
3. 梁惠王:急于求成,关心的是“民加多”的结果,体现出他对国家治理的急切与困惑;孟子:机智善辩,通过巧妙的比喻引导梁惠王思考,展现出他的智慧和善于引导的特点 。
4. ①形象生动,易于理解,用常见的战争场景作比,使抽象的治国道理变得通俗易懂;②避免直接冲突,委婉含蓄,既不激怒梁惠王,又能达到启发他的目的 。
5. ①承接上文的比喻,总结说明梁惠王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所以百姓不会增多;②引出下文孟子对“使民加多”措施的阐述,起到过渡作用 。
6. 标志:“养生丧死无憾”。含义: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也就是百姓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这是实行王道的开端。
7. ①农业生产方面: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保证百姓的食物和资源充足;②家庭养殖方面: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让百姓有肉可食;③土地耕种方面:百亩之田,勿夺其时,使数口之家可以无饥;④教育方面: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提升百姓的道德修养 。
8. 特点:采用排比句式,从不同年龄段百姓的生活状态进行描述;作用:增强语势,全面地展现了孟子理想中百姓安居乐业的和谐社会景象,突出“使民加多”后的美好结果,强调施行仁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
9. 启示:①在经济发展方面,要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②关注民生,保障百姓的基本生活需求,减少贫困,促进社会公平;③重视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培养良好的道德风尚 。
10. 特点:①善用排比,增强气势,如“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使论述条理清晰,富有感染力;②善于设喻,如“五十步笑百步”,生动形象地阐述道理,使抽象的观点易于被接受;③逻辑严谨,先指出梁惠王做法的问题,再提出“使民加多”的具体措施,层层递进,环环相扣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