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庖丁解牛》课堂同步练习 2024-2025学年高教版(2023)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一、基础积累1. 《庖丁解牛》节选自《庄子·养生主》,作者是庄子,名________,战国时期____________学派的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尊为“老庄哲学” 。2. 《庄子》一书又称《 》,原书有52篇,现存33篇,包括__________7篇,___________15篇,___________11篇 。该书是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作,其文善用寓言,汪洋恣肆,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达到了极高的境界,对后世影响深远。3. “庖丁解牛”这一成语常用来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字词1. 给下列字组词。(1)庖( )(2)履( )(3)踦( )(4)硎( )2. 请写出下列各字的形近字,并分别组词。(1)奏( )——( )(2)技( )——( )(3)善( )——( )(4)然( )——( )三、选择题1. 下列对《庖丁解牛》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惠君”即梁惠王,因为魏国曾迁都大梁,所以魏国又称梁国。B. “《桑林》”是传说中商汤时的乐曲名,“《经首》”是传说中尧时的乐曲名。C. 古代祭祀时,牛、羊、猪三牲全备为“太牢”,只有羊、猪,没有牛为“少牢”。D. 庄子是战国时期宋国人,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2. 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文章开篇描写庖丁解牛的高超技艺,作者通过对庖丁解牛动作、声音的描写,表现了其解牛时的节奏感和美感。B. 庖丁解牛经历了三个阶段:开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以神遇而不以目视。C. 文中将良庖、族庖和庖丁进行对比,良庖“岁更刀”,族庖“月更刀”,而庖丁的刀“十九年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突出了庖丁解牛技艺的高超。D. 文惠君听了庖丁的话,懂得了养生之道,即像庖丁解牛一样,在生活中要善于避开矛盾,寻求解脱,消极避世。3. 下列关于《庄子》散文特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大量使用寓言,通过生动的故事来阐述深刻的哲理。B. 想象丰富,构思奇妙,充满浪漫主义色彩。C. 语言自然流畅又尖锐泼辣,词汇丰富,遣词造句变化多端。D. 文章逻辑严密,论证有力,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四、课内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1. 第一段中描写庖丁解牛时的动作和声音有什么作用?2. 庖丁解牛技艺高超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3. 文中“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这体现了庖丁解牛的哪三个阶段?每个阶段有什么特点?4. 文惠君从庖丁解牛中得到了“养生焉”,这里的“养生之道”指的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5. 庖丁解牛的故事给了你怎样的启示?请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答案一、基础积累1. 周;道家2. 《南华经》;内篇;外篇;杂篇3. 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得心应手,运用自如。二、字词1. 示例:(1)庖(庖厨)(2)履(履行)(3)踦(踦闾)(4)硎(硎谷)2. 示例:(1)奏(演奏)——凑(凑合)(2)技(技术)——枝(树枝)(3)善(善良)——膳(膳食)(4)然(然后)——燃(燃烧)三、选择题1. B 解析:“《经首》”是传说中舜时的乐曲名,不是尧时。2. D 解析:“消极避世”理解有误,庄子的养生之道是顺应自然规律,而非消极避世。3. D 解析:《庄子》散文的特点主要是想象丰富、善用寓言、语言独特等,并非逻辑严密、论证有力,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不是其主要特点。四、课内阅读理解1. ①通过对庖丁解牛动作的描写,如“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生动地展现了庖丁解牛时动作的娴熟与流畅;②对解牛声音的描写,“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不仅表现出解牛时的节奏感和韵律美,更从侧面烘托出庖丁解牛技艺的高超,给人以艺术的享受。2. ①对“道”的追求超过了对技术的追求,不停留在掌握具体的“技”上,而是探求解牛的规律作为实践的目标;②不懈实践,在反复实践中积累经验,探求规律,运用规律,从而由不懂规律过渡到认识规律,再飞跃到熟练运用规律;③谨慎小心,尊重规律,每遇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就小心翼翼,提高警惕,动作缓慢,动刀轻微 。3. ①第一阶段: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特点:只看到牛的整体,对牛的结构不了解,处于懵懂阶段,解牛依靠的是蛮力和基本的技巧。②第二阶段: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特点:对牛的身体结构有了深入的认识,不再把牛看作一个整体,而是看到牛的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解牛时能够避开筋骨相连的地方,技艺有了很大的提高。③第三阶段: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特点:达到了“道”的境界,解牛时不再依靠眼睛看,而是凭借精神去感知,能够顺应牛的自然结构,游刃有余地解牛,技艺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4. 这里的“养生之道”指的是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应该像庖丁解牛一样,要认识并顺应自然规律,避开错综复杂的矛盾,以“无厚入有间”,这样才能保护自己,使生命得以保全和延续 。社会就像牛体一样充满矛盾,人们如果能够像庖丁解牛那样,找到规律,游刃有余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就能避免受到伤害,实现养生的目的。5. 启示:①在学习和工作中,我们要不断追求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不能仅仅满足于表面的技巧和经验。只有深入了解事物的内在规律,才能在实践中做到得心应手,提高效率。②任何技艺的提高都离不开反复的实践和经验的积累。我们要勇于实践,不怕困难,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逐步提升自己的能力。③面对困难和复杂的问题时,要保持谨慎的态度,不能掉以轻心。要认真观察,分析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避免盲目行事。 联系生活实际:比如在学习数学时,开始可能只是机械地做题,对知识点的理解不深入。但随着学习的深入和不断练习,逐渐掌握了各种题型的解题规律,看到题目就能迅速找到思路,解题变得更加轻松。而且在考试时,遇到难题也会像庖丁遇到筋骨交错之处一样,小心谨慎,认真思考,从而顺利解决问题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