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山东省临沂市重点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 文 试 题本卷满分共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在中国古代诗学的漫长发展历程中,许多诗论家将“感兴论”确定为诗歌创作理论的出发点,并且赋予了愈加丰富愈加深刻的审美内涵。感兴论并非一般的文学创作论,而是揭示了诗歌与其他文体相区别的特殊创作规律,并且特指臻于化境的诗歌佳作从创作动因的产生到艺术表现的审美创造过程。具体而言,感兴就是“感于物而兴”,指创作主体在客观环境的偶然触发下,在心灵中诞育了艺术境界(如诗中的意境)的心理状态与审美创造方式。感兴是以主体和客体的瞬间融化也即心物交融作为前提,以偶然性、随机性为基本特征的。触遇在感兴过程中是最关键、最核心的要素,分析“触”“遇”作为审美感兴的关键环节和核心要素的内涵及意义,可以使感兴论研究进一步得到深化,也使它的美学理论价值得到更为清晰的呈现。感兴的基本内涵可以用“感于物而兴”来展开表述。如果将感兴作为一个具有高度概括性的范畴来进行建构的话,诗学中的“感物”说是应该包含在“感兴”之中的。“感物”与“感兴”只是一体,不可分为二端。“感物”是兴的起因和过程,“兴”是感物的效果和归结。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的《比兴》篇中为“兴”所作的界定是:“兴者,起也。”起什么呢?起情,即是唤起诗人的情感。而“起情”的动因又是什么?即是“触物”。“触物以起情”正是感兴最为基本的而又是最全面的内涵所在。中国诗学中大量出现的“触”“遇”等辞语,是感兴论作为诗歌创作理论的最核心的范畴的证明,同时,也说明了感兴论在诗学发展中不断丰富深化的轨迹。“触”与“遇”并非一个概念,而是两个意义颇为相近的词语。实际上,触和遇的用法还是有所差异的。中国诗学中的“触”,并非心理学中的触觉之意,不是身体某部位和物体的直接碰撞。触更多地强调以情触物,指向主体与外物的直接感官(耳目等)接触;遇则是睹物生情,强调主体与客体双方的邂逅相遇的偶合性质。触遇有时分用,有时连接,但都是用来说明感兴的起因所在。“物”作为相对于主体的客体,更多的是指事物的外在形貌。所谓“触物”,指诗人的耳目等感官直接感知的外物形态。进一步要指出的是,所谓“触物”之物,更是指由大自然的演化规律而形成的外物形态的变化,尤其以四季轮回的物态变化为常见。即如陆机所说的“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文赋》),钟嵘所说的“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诗品序》),都是诗人所感知的四季轮回带来的景色变化而触发了诗人的情感波动。(摘编自张晶《触遇:中国诗学感兴论的核心要素》)材料二:感兴鉴赏就是一种侧重呈现作家创作感兴并唤起读者相同感兴的鉴赏方式。从作者的兴发感动传达出并赋予语言形式,读者在阅读的时候同样地唤起内心的情感与诗意,二者相互应和便能够体会诗歌所表达的蕴意了。中国古典诗词的创作在于作者情感意志的抒发,是作者对外物世界的感发,借助于诗歌的形式传达出来。所以钟嵘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世界外物的气的运转变化,感动世界生命的运转变化,花开花落,云卷云舒,一切的生发变化引起诗人内心情志的变化,故而借助于诗词的形式外化出来。由此来看,中国古典诗词的起因来源于世界万物的生发变化。故《礼记》有云:“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外物的变化包含了世间两种形式的变化:第一种是大自然的生发变化,第二种便是人世间的悲欢离合。诗人因自然界的事物变化和人世间的悲欢离合而兴发感动,由此而创作诗词。那么,我们在鉴赏经典诗词时就应该注意诗人的兴发感动以及事情的起因缘由,体会诗人的兴发感动,体验诗人的情感与意志。在鉴赏古典诗词的时候,读者需要以一种活泼生动的心灵去体会诗人的诗意与情志,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所言“大抵看诗,要胸次玲珑活络”,便是这层意思。读者的内心不能僵死,要用心去体会诗歌的整体意象,反复涵泳和体认诗词的妙处。而诗歌必然会带给读者一种兴发感动,我们学习和鉴赏古典诗词也是为了保持这样一种心灵的活泼玲珑,能够以读者的“兴”唤起对作者“兴”的鉴赏。诗词仅表达意志是不够的,要能给读者带来兴发感动。鉴赏诗词的意象,读者要有一个活泼的审美心胸,体会诗人的感发生命,读者要养浩然之气于胸中体会诗歌的兴发感动。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池塘生春草’‘蝴蝶飞南园’‘明月照积雪’皆心中目中与相融浃,一出语时,即得珠圆玉润,要亦各视其所怀来而与景相迎者也。‘日暮天无云,春风散微和’,想见陶令当时胸次,岂夹杂铅汞人能作此语?”由此读者审美感兴的重要性可见一斑。读者具备这样的审美心胸才能够发现自然,发现世间的离合悲欢。因此,学习鉴赏古典诗词的时候,我们一定要保持积极活泼的心境,善于体会古人的诗意,以个人的“感兴”去体会诗人的兴发感动,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和鉴赏那些优秀的古典诗词。(摘编自王军《“感兴”:中国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式》)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感兴论不是一般的文学创作论,其基本内涵为“感于物而兴”,是诗歌佳作从创作动因的产生到艺术表现的审美创造过程。B.“触”与“遇”意义相近,但并非一个概念,它们在中国诗学中的大量出现证明了感兴论是诗歌创作理论最核心的范畴。C.中国古典诗词的起因来源于大自然的生发变化和人世间的悲欢离合,这为我们鉴赏经典诗词提供了方向和门径。D.诗歌创作是感物而兴情,进而立象尽意,所以感兴鉴赏要求读者从用心体会诗歌的意象去体会诗人的情志。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重在论述诗人和外物的交流,材料二重在论述读者和古典诗词及其作者的交流。B.没有主体和客体的瞬间融化就没有“感兴”,偶然性和随机性是“感兴”的基本特征。C.“感物”和“感兴”虽是一体,关系紧密,但“感物”是兴的起因,二者不能同时发生、发展。D.“物”是相对于创作主体的客体,多指事物的外在形貌,常见的有四季轮回的物态变化。3.下列选项,不能体现材料一中“触”的一项是( )A.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B.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C.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D.阶前忽见飞黄叶,始信韶光不可留。4.结合材料,对“触遇”这一概念内涵进行解释,并指出其与“感兴”关系。5.请依据材料二所论及的“感兴鉴赏”方式,鉴赏课文《扬州慢》中的“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女兵邓友梅周忆严和两个战士分成三路,向铁路方向出发,仍然没有任何女兵的踪迹。忆严正在为难,南边不远处传来了飞机扫射轰炸声。忆严说:“敌机轰炸,想必有我们的部队,咱们稍微往南再找找不好吗?”于是向右转,三个人远远地沿着铁路线向南走。走了一里多地,看到南北小路跑来三个人,两女一男,全是老百姓。三个人却是边走边打,二班长和王金宝不知该不该为劝架而暴露目标,忆严看了一会儿大叫道:“快上去!那两个女的是我们同志,男的是个人贩子。”二班长和战士立刻冲了出去。人贩子一看忽然钻出来的新四军,扔开女人就往铁路那边跑,嘴里喊着:“这儿有共军!”王金宝手快,举起枪连打两发,人贩子倒下了。两声枪响,给碉堡上的敌人报了警,机枪、步枪立即密密麻麻地射击过来。几个人钻进青纱帐,急往河边撤退。走出一段路去,听到喊大姐,忆严这才发现和俞洁一起的是二嫚,不是小高。忆严说:“咦,你们俩怎么到一起了?”俞洁说:“我也不知道,刚才人贩子把我打倒在地上,她突然从后边给了那小子一拳,救了我。”二嫚说她追赶忆严路过这里,恰好看到一男一女连追带打,先认出人贩子来。等打了人贩子,女的爬起来,才看出竟是俞洁。碉堡的射击刚停,从左后方又打来了几枪,二班长说:“这不像是碉堡上打的,弹道低得多,怕是有情况。”忆严说:“快,赶快撤到河边上再说。”二班长架着忆严,王金宝拉着俞洁,五个人既不还枪,也不回头,一口气奔到了河岸。忆严问二嫚和俞洁两人谁会凫水,两人都摇头。忆严说:“二班长,你把武器留给我,你们俩一人带一个,快下河去!”大家问:“你呢?”忆严说:“我自有办法,你们快走。”枪声越响越密。原来碉堡上的敌人告诉了碉堡外的匪连长,他马上下了命令,朝河边追击过来。这里几个人还在推让,俞洁和二嫚都叫忆严下河。忆严严肃地说:“服从命令听指挥,二班长、俞洁,你们俩是干部,带头执行命令。”二班长无可奈何,放下枪支,解下子弹带,喃喃地说:“分队长,你这命令不正确,我是个男同志……”“我是叫你把女同志带过河去!这个任务只有你和王金宝能完成,不懂吗?”忆严从背上摘下提琴,交给俞洁说:“你带去用吧。我还没来得及问,小高到底怎样了?”俞洁说:“为了掩护我,她晚走了一步,不知脱险没有。”忆严说:“你报告团长,我任务完成得很不好,请组织批评吧!”俞洁、二嫚噙着激动的眼泪,离开了忆严。忆严把手榴弹盖揭开,把冲锋枪架好,视线牢牢地注视在越来越近的敌群上。四个人走到水边,俞洁迟疑了一下,把提琴挂到了二嫚脖子上,喊道:“你们快走!”不等回答,扭头朝忆严跑了去。王金宝一时还没明白怎么回事,二班长抓住他的枪说道:“王金宝,把枪交给我。我命令你立刻把这个女同志送过河去,并且替我请求处分……”王金宝正要争辩,二班长用力一推,把他推向二嫚的身边,王金宝只好拉着二嫚走向河心。敌人呐喊着冲锋了。忆严打了一排枪,撂倒两个敌人,并没挡住攻势。敌人叫着:“抓活的呀!”“跑不了啦!”直朝忆严扑来。眼看相距不到十来米了,忆严扔出一颗手榴弹,同时,从她的一左一右也都投出一颗手榴弹,三声爆炸,敌人退下去了。哒哒的冲锋枪声,在忆严的左侧响起来,忆严这才看到二班长和俞洁,一左一右趴在她的身旁。敌人的一次冲锋压下去了。忆严把二班长叫到跟前说:“你以为我们三个人能把这些敌人消灭吗?”二班长说:“我哪能扔下你,一个男同志……”“你首先是个战士!连长命令你听我指挥!”忆严急道,“我叫你带着她走!”二班长咬了咬牙,无可奈何地招呼俞洁说:“服从命令听指挥,咱们走吧。”敌人又进攻了。忆严再次用手榴弹把他们打回去。在投最后一颗手榴弹时,她的胸口中了一弹。她回头看看,见二班长已拖着俞洁游到了河中心,就从堤上退下来,用尽全身力气,向河水中爬。敌人组织了第三次冲锋,可是匪连长刚喊出一个“冲”字,就被背后射来的枪弹击倒。一队解放军战士呐喊着,端着刺刀,成散兵线从敌人的侧翼冲了上来。原来,孙震路上遇到了走散的小高,立即决定全队向西追赶。孙震领着人冲上河岸,却不见了忆严。正在着急,忽听小高在水边上喊:“孙连长,快来!”这才看见忆严已倒在河边,半个身子泡在水中。他和战士们一起都奔了过去。忆严神志清醒,神态从容,只是面色蜡黄,气息微弱。孙震把忆严背在身上,雷鸣似的喊道:“渡河!”走到河中心,他听到忆严喉头轻微地响了一声,伸在他胸前的手,一下就松软地垂了下来。他停下脚,往上掂了掂忆严,叫道:“小周!小周!”回答他的只有河水的咆哮,河风的叹息。大滴大滴的泪珠,顺着孙震面颊流下来,挂在毛茸茸的胡子上。他咬紧牙,头也不回,迈开大步继续向河西岸走去。河西岸上出现了骑兵,俞洁和二嫚也随着骑兵登上了河岸,朝小高,朝孙震和他背上的忆严高喊:“快走啊,首长派部队接咱们来了——”“周忆严同志!”"孙震带着泪直喊道,“你看看,你们追上部队了”她们终于追上了部队。(节选自邓友梅《追赶队伍的女兵们》)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周忆严对盲目行动可能遇到的危险感到为难,通过轰炸声判断出附近有自己的部队后,便不再为难。B.从二班长、王金宝两人与周忆严看到有人打架的不同态度来看,两人与俞洁、二嫚之前可能并不相识。C.在往河边撤退时,二班长架着周忆严、王金宝拉着俞洁,从中可以断定周忆严和俞洁两人身上都有伤。D.敌人三次冲锋一次比一次猛烈,“打了一排枪,撂倒两个敌人,并没挡住攻势”等描写体现了敌人凶残。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工团的提琴在文中共出现了两次,分别是周忆严把它交给俞洁和俞洁把它交给二嫚,都表现了交出者对危险的无惧和对战友的关爱。B.在描写敌人的第三次冲锋时,小说有意转换了叙事角度,从敌人的角度切换到解放军的角度,增强了描写的镜头感、场景感和立体感。C.孙震的出场在不合理中彰显了一定的戏剧性,但其带来的欣喜却非常短暂,小说接着就“安排”了周忆严的牺牲,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力。D.末段看似只是对结局作了客观陈述,但简洁的语言中蕴藏着丰富的情绪,言有尽而意无穷,足以让读者久久沉浸在人物复杂的心理中。8.文中画横线句子使用了“咆哮”“叹息”两个词,请简析其作用。9.悲剧的审美效果,往往是通过冲突和毁灭激发人的高尚情感,引发人的深度思考。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老子曰:“柔胜刚,弱胜强。”汉文帝以柔御天下,刚强者皆乘风而靡。尉佗称号南越,帝复其坟墓,召贵其兄弟。佗去帝号,俯伏称臣。匈奴桀敖,陵驾中国。帝屈体遣书,厚以缯絮。虽未能调伏然兵革之祸比武帝世十一二耳。吴王濞包藏祸心,称病不朝。帝赐之几杖,濞无所发怒,乱以不作。使文帝尚在,不出十年,濞亦已老死,则东南之乱,无由起矣。至景帝不能忍,用晁错之计,削诸侯地。濞因之号召七国,西向入关。汉遣三十六将军,竭天下之力,仅乃破之。错言:诸侯强大,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反疾而祸小,不削,反迟而祸大。世皆以其言为信,吾以为不然。诚如文帝忍而不削,濞必未反。迁延数岁之后,变故不一,徐因其变而为之备,所以制之者,固多术矣。猛虎在山,日食牛羊,人不能堪,荷戈而往刺之,幸则虎毙,不幸则人死,其为害亟矣。晁错之计,何以异此!若能高其垣墙,深其陷阱,时伺而谨防之,虎安能必为害。此则文帝之所以备吴也。呜呼!为天下虑患,而使好名贪利小丈夫制之,其不为晁错者鲜矣!(节选自苏辙《汉文帝论》)材料二:三王以降,论君德者,必首汉文,非其治功有不可及者也;自魏、晋及五季,虽乱臣盗贼暗奸天位,皆泰然自任而不疑,故用天下以恣睢而无所畏忌;文帝则幽隐之中,常若不足以事此,而惧于不终,此即大禹“一夫胜予”、成汤“栗栗危惧”之心也。世徒见其奉身之俭,接下之恭,临民以简,以为黄、老之学则然,不知正自视缺然之心之所发耳。然文帝用此治术,亦安于浅近,苟可以为而止。其闻张季之论,犹曰“卑之毋高”,盖谓兴先王之道以明民,非己所能任也。孔子曰:“子产犹众人之母也,能食之而不能教也。”《书》曰:“周公师保万民。”若文帝者,能保之而不能师也。夫是,乃杂于黄、老之病矣夫!(节选自方苞《汉文帝论》)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虽A未能B调伏C然D兵革之E祸F比武帝G世H十一二耳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刚强者皆乘风而靡”与“靡不毕见”(《屈原列传》)两句中的“靡”意思不同。B.“濞因之号召七国”与“因遗策”(《过秦论》)两句中的“因”意思相同。C.“非其治功有不可及者也”与“此必及我”(《苏武传》)两句中的“及”意思不同。D.“皆泰然自任而不疑”与“否泰如天地”(《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泰”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文帝修复了尉佗在中原的祖坟,召唤他的兄弟,赐予显贵的身份。结果尉佗去掉帝号,俯首跪拜表示臣服汉朝。B.晁错认为,无论中央政权是否要“削藩”,诸侯国都是要谋反的。他还认为早削藩比晚削藩的结果要好。C.方苞在论证中将魏晋南北朝以来专横统治的帝王与汉文帝进行对比论证,还引用孔子及《尚书》中的话展开论证。D.方苞在评论汉文帝时,认为汉文帝既没有“君德”也缺少“治功”,原因是其信奉黄老之道,有“缺然之心”。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若能高其垣墙,深其陷阱,时伺而谨防之,虎安能必为害。(2)盖谓兴先王之道以明民,非己所能任也。14.苏辙引用老子的话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三、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即 事王安石径暖草如积,山晴花更繁。纵横一川水,高下数家村。静憩鸡鸣午,荒寻犬吠昏。归来向人说,疑是武陵源。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了一幅绿草如茵、繁花似锦的山村美景。B.颔联对仗工整,“纵横”对“高下”,形象地表现出流水曲折、村居依山而筑的景况。C.颈联以声衬静,鸡鸣犬吠之声反衬出山村的宁静安谧,体现了村民生活的闲适。D.颈联与《归园田居(其一)》中“狗吠深苍中,鸡鸣桑树颠”所营造的意境相似。16.本诗是诗人晚年罢相后退居金陵时所作,而《登飞来峰》作于诗人初入宦海之时。在不同的人生阶段,诗人心境也有所不同,请结合两首诗的最后两句简要分析。四、名篇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句子是“ , ”。(2)《燕歌行并序》运用对比手法把矛头直指汉将的是: , 。(3)《阿房宫赋》中运用比喻的手法,展现走廊像人们的腰一样回环曲折;屋檐像鸟仰首啄物一样翘立的句子是: , 。五、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楼前有清塘数亩。记得三十多年前初搬来时,池塘里好像是有荷花的,后来时移事迁,池塘里却变得“( )”,再也不见什么荷花了。有人从湖北来,带来了洪湖的几颗莲子,外壳呈黑色,极硬。我用铁锤在莲子上砸开了一条缝,让莲芽能够破壳而出,把五六颗敲破的莲子投入池塘中,下面就是听天由命了。我每天到池塘边看上几次。投下去的第一年,一直到秋凉落叶,水面上也没有出现什么东西。第二年,我翘盼的水面上仍然没有露出什么惊喜。到了第三年,有一天,我忽然发现,在我投莲子的地方长出了几个圆嫩的绿叶,颜色极惹人喜爱,却细弱单薄,可怜兮兮地平卧在水面上,像水浮莲的叶子一样。我总嫌这有点太少,总希望多长出几片来。但是经过了漫长的夏天,凄清的秋天又降临人间,池塘里浮动的仍然只是孤零零的那五六个叶片。真正的奇迹出现在第四年。到了一般荷花长叶的时候,在去年漂浮着五六个叶片的地方,突然长出了一大片绿叶。叶片扩张的速度,是惊人地快;扩张的范围,是惊人地广。几天之内,池塘内不小一部分,已经全为绿叶所覆盖。而且原来平卧在水面上的像是水浮莲一样的叶片,不知道是从哪里聚集来了力量,有一些竟然跃出了水面,长成了亭亭的荷叶。原来我心中还迟迟疑疑,怕池中长的是水浮莲,而不是真正的荷花。这样一来,我心中的疑云一扫而光:池塘中生长的真正是洪湖莲花的子孙了。18.下列句子中的“什么”与文中加点的“什么”,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在半山腰他们仿佛闻到一种什么花香。B.正是对什么都好奇的年龄,很容易产生想法。C.什么一天就能干完,这工作三天也干不完。D.这是什么手套呀!一只厚一只薄的!19.将下列诗句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项是( )A.半夜月明湖水白,五更日出海门红B.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C.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D.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如果改成“在我投莲子的地方长出了几个圆圆的、嫩绿的、细弱单薄的荷叶”,语义基本相同,但原句文学性更强,请分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眼睛奇痒流泪、打喷嚏流鼻涕、咳嗽喘息、皮肤瘙痒……在生活中, ① ,严重的甚至可能危及性命。过敏是一种在身体内外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由于机体对过敏原的过度免疫反应引起的黏膜组织长期发炎的免疫性疾病。近年来,有大量临床研究和动物实验表明,膳食和营养与过敏性疾病的发生及症状严重程度密切相关。除了生活方式等因素外,国外学者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群也与过敏性疾病显著相关。食物成分在塑造肠道微生物群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对维持肠道上皮屏障的完整性和肠道免疫稳态至关重要。近几十年来,在全球肥胖者过敏患病比例不断攀升的背景下, ② ,引起了医学界极大关注。大量研究证实,肥胖是导致哮喘的因素之一,并对预后产生负面影响。最近的一项分析研究表明,肥胖可能会增加儿童患过敏性鼻炎的风险。肥胖可致使严重持续性过敏性鼻炎的炎症进一步恶化。此外, ③ 。营养代谢失调可能导致身体内部环境发生变化,使得免疫系统的平衡受到干扰,从而使身体更易引起过敏反应。21.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长句改写成四个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要前后连贯,不得改变原意。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六、作文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社交媒体在当今社会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最近有关社交媒体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引起了广泛的争议。一方面,支持者认为社交媒体为青少年提供了交流、连接和表达自我的平台,有助于建立社交关系和增强自尊心。另一方面,批评者指出社交媒体的过度使用可能导致孤独感、焦虑、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甚至引发沉迷和网络欺凌等负面影响。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参考答案1.A 2.C 3.D 4.①内涵:触遇是解释感兴起因的概念。“触”是以情触物,先有“情”,后触“物”;“遇”是睹物生情,先遇“物”,后生“情”。②关系:触遇是感兴过程中最关键、最核心的要素,有助于感兴论。 5.①首先分析诗人感兴的由来,即“废池”“乔木”之景和金兵南下进犯长江北岸的历史。②以积极活泼的心灵,反复吟咏诗人面对破败荒凉之景时生发出的对战争痛恨的心境。③读者需唤起内心对国家战乱、衰败的兴发感动,借以真切体悟姜夔的内心情。【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A.“感兴论……其基本内涵为‘感于物而兴’”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一段“感兴就是‘感于物而兴’”可知,“感于物而兴”是“感兴”的基本内涵,而非“感兴论”的基本内涵。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C.“二者不能同时发生、发展”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三段“‘感物’与‘感兴’只是一体,不可分为二端。‘感物’是兴的起因和过程,‘兴’是感物的效果和归结”可知,“感物”和“感兴”两者为一体,是一个可以同时发展的过程。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根据材料一第三段知,触更是以情触物,指向主体与外物的直接感官(耳目等)接触;遇则是睹物生情,强调主体与客体双方的邂逅相遇的偶合性质。A.是以情触物,作者带着感情用视觉、触觉看到、感受到二十四桥、波心荡、冷月无声,是“触”。B.是以情触物,作者带着感情用视觉看到“雪满天山路”,是“触”。C.是以情触物,作者带着感情用视觉、触觉看到、感受到“月明江水寒”,是“触”。 D.是作者见黄叶才起时光流逝的情绪,属于“遇”。故选D。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根据材料一第三段“触更多地强调以情触物,指向主体与外物的直接感官(耳目等)接触;遇则是睹物生情,强调主体与客体双方的邂逅相遇的偶合性质”“都是用来说明感兴的起因所在”,可以概括出,触遇是解释感兴起因的概念。“触”是以情触物,先有“情”,后触“物”;“遇”是睹物生情,先遇“物”,后生“情”。根据材料一第一段“触遇在感兴过程中是最关键、最核心的要素,分析‘触’‘遇’作为审美感兴的关键环节和核心要素的内涵及意义,可以使感兴论研究进一步得到深化,也使它的美学理论价值得到更为清晰的呈现”,可以概括出二者的关系:触遇是感兴过程中最关键、最核心的要素,有助于感兴论。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首先要理解文本表现的观点,根据材料二第二段“我们在鉴赏经典诗词时就应该注意诗人的兴发感动以及事情的起因缘由,体会诗人的兴发感动,体验诗人的情感与意志”可知,“感兴鉴赏”第一个方式是注意诗人的兴发感动以及事情的起因缘由,《扬州慢》中“胡马窥江”“废池乔木”是作者感兴的由来,即金兵南侵的时代背景和废池乔木的当下所见。根据材料二第三段“我们学习和鉴赏古典诗词也是为了保持这样一种心灵的活泼玲珑”。第四段“学习鉴赏古典诗词的时候,我们一定要保持积极活泼的心境,善于体会古人的诗意”可知,第二个方式是读者需要以一种活泼生动的心灵去体会诗人的诗意与情志,读《扬州慢》“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要以积极活泼的心灵,体会姜夔面对破败荒凉之景时生发出的对战争痛恨的心境。根据材料二第三段“能够以读者的‘兴’唤起对作者‘兴’的鉴赏”,第四段“读者要养浩然之气于胸中体会诗歌的兴发感动”可知,第三个方式是以个人的“感兴”去体会诗人的兴发感动,读《扬州慢》“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需要读者以浩然之气唤起内心对国家战乱、衰败的兴发感动,借以真切体悟姜夔的内心情感。6.B 7.C 8.①“咆哮”“叹息”使用了拟人手法,赋予河水、河风以人的情感,有力烘托了悲剧气氛。②“咆哮”写出了革命者对反动派的愤怒之情,“叹息”表现了战友对周忆严牺牲的无限悲痛。 9.①本文描写了革命者与反动派之间的冲突,正是这一冲突造成了周忆严生命的毁灭。②周忆严的悲剧,让人无限悲痛,激发了读者对英雄的崇敬之情。③这启示人们既要学习前辈精神,也要珍惜当下美好生活。【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A.“对盲目行动可能遇到的危险感到为难”错,周忆严“为难”的是找不到掉队的女兵;C.“周忆严和俞洁两人身上都有伤”错,周忆严和俞洁两人身上未必有伤,也可能是男性对女性的一种主动照顾;D.“三次冲锋一次比一次猛烈”于文无据。原文“敌人又进攻了。忆严再次用手榴弹把他们打回去”“敌人组织了第三次冲锋,可是匪连长刚喊出一个‘冲’字,就被背后射来的枪弹击倒”,可见并没有说三次冲锋一次比一次猛烈。故选B。7.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C.“不合理”错。文中有交代“孙震路上遇到了走散的小高,立即决定全队向西追赶”,这里使用了“巧合”,虽然使情节出现短暂陡转,但完全合理。故选C。8.本题考查学生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前文的情节是孙震赶来解救被敌人追击围困的女兵和战士,孙震叫道:“小周!小周!”而此时女兵周忆严已经牺牲了。“回答他的只有河水的咆哮,河风的叹息”这是对河水、河风的环境描写,“咆哮”“叹息”运用拟人修辞,把河水、河风人格化,用“咆哮”“叹息”渲染战士牺牲的悲伤气氛。同时,“咆哮”“叹息”蕴含着人的情感,借助河水的“咆哮”表达革命者对反动派的愤怒之情,借助河风的“叹息”表现了战友对周忆严牺牲的无限悲痛。9.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首先从文本中找出悲剧中蕴含的高尚情感,再结合现实分析其意义。①本文描写了革命者与反动派之间的冲突,周忆严和两个战士分成三路沿着铁路线寻找失踪的女兵,而碉堡上的敌人用机枪、步枪扫射,为了阻止他们,敌人组织了三次进攻,在战斗中周忆严牺牲,正是这一冲突造成了周忆严生命的毁灭。②周忆严自己留下来阻击敌人,让其他人先撤到河边,她是一位女兵,在面对敌人的攻击时毫不畏惧,周忆严的悲剧,让人无限悲痛,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力,激发了读者对英雄的崇敬之情。③周忆严身上有一种战争年代不怕牺牲、关爱战友、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这启示人们既要学习前辈精神,也要珍惜当下美好生活。10.CFH 11.B 12.D 13.(1)如果能够增高墙垣,挖深那些陷阱,时时观察,谨慎地防备它,老虎哪里能成为祸害呢。(2)大概认为复兴先王的治国策略来使百姓明达,不是自己所能够胜任的。 14.①引用老子的话来赞许汉文帝的怀柔政策,②使论证更有说服力。【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虽然没有能够调教驯服他们,但是汉匈战争,与汉武帝时代相比,不过仅占十分之一二。关联词串联起的转折复句“虽……,然……”,故在中间C处断开;“然兵革之祸”作主语,单独断开,表示强调,故F处断开;“比武帝世”是状语,单独成句,表示强调,后面的H处断开。故选CFH。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掌握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正确。“靡”,倒下;/没有,不。句意:那些刚硬强大的人全都顺风归服了。/无不都显现B.错误。“因”,介词,趁机;/动词,沿袭。句意:刘濞趁这样的时机号召七个诸侯。/沿袭前代策略。C.正确。“及”,比得上;/牵连到。句意:而不是他治理国家的功绩是其他帝王比不上的。/这一定会牵连到我。D.正确。“泰”,从容自如;/好运气。句意:全都从容自如地享有帝王宝座却没有半点犹疑。/运气的好坏相差像天上地下一样。故选B。1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D.“认为汉文帝既没有‘君德’”错误,由“论君德者,必首汉文”可知,方苞认为汉文帝有“君德”。故选D。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高”,增高;“深”,挖深;“伺”,观察;“安”,哪里、怎么。(2)“兴”,复兴;“明”,使……明达;“任”,胜任。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从内容层面来看,老子这句话强调了“柔”和“弱”所具有的战胜“刚”和“强”的力量。而汉文帝以柔御天下的治国策略与之相契合,通过对尉佗、匈奴以及吴王濞等的怀柔处理方式,展现了其“柔”与“弱”的政治手段,从而印证了老子话语中蕴含的哲理。在论证效果上,引用老子这一权威的话语,增强了论证的权威性和说服力。老子作为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其言论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泛的影响力。苏辙借助老子的话来论证汉文帝的治国策略,使得读者更容易接受和认同他的观点,让论述更具可信度。 参考译文:材料一老子说:“柔韧能够战胜刚硬,弱小能够战胜强大。”汉文帝采用怀柔的策略治理天下,那些刚硬强大的人全都顺风归服了。尉佗自封为南越王,文帝修复了他在中原的祖坟,召唤他的兄弟,赐予显贵的身份。尉佗就主动去掉了南越王的称号,俯首跪拜表示臣服。匈奴不顺服,侵扰中原。文帝屈尊给匈奴写信,并且送去丰厚的丝绵衣物。虽然没有能够调教驯服他们,但是汉匈战争,与汉武帝时代相比,不过仅占十分之一二。吴王刘濞暗藏谋反之心,谎称有病,不上朝。文帝赏赐他坐几和手杖(表达对兄长的尊敬),刘濞就没有逞威发怒的由头,叛乱也因此没能发动。假如汉文帝还活着,不会超过十年,刘濞也就已经老死了,那么来自东南地区的七王之乱,就没有可能发动起来。到汉景帝即位后,不能容忍地方诸侯势力,采用晁错的计策,削减诸侯王的封地。刘濞趁这样的时机号召七个诸侯,向西进攻函谷关。大汉王朝派遣了三十六位将军,竭尽全国的力量,才勉强战胜了他们。晁错的理论是:诸侯国已经强大了,中央削减他们的封地,他们会谋反;不削弱他们的封地,他们也会造反。中央主动削减他们的封地,他们发动叛乱迅速并且损害相对小;如果不削减他们的封地,他们发动叛乱会延迟但是损害巨大。世人都认为晁错的观点是正确的,我却不能认同。果真像文帝那样采用隐忍怀柔的政策,刘濞一定不会发动叛乱。拖延几年之后,诸侯国的发展变化情况就会不同了。慢慢地顺着他们各自势力的变化情况,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用来控制诸侯国的办法,本来就是有多种策略的。猛虎盘踞在山野,每天会捕食牛羊,百姓不能容忍,扛着长矛前去刺杀老虎,如果幸运,那么就将老虎杀死;如果不幸,那么人就被老虎咬死了,那样作为损失就太大了。晁错的计策与此相比有什么差别呢!如果能够筑高那些墙垣,挖深那些陷阱,时时观察,谨慎地防备它,老虎哪里能成为祸害呢。这就是文帝用来防备刘濞的策略。唉,为国家思虑祸患,却让好名贪利而又缺乏节操能力和心胸的人来施行,大概不重蹈晁错覆辙的,就很难了。材料二夏禹、商汤、周武王以来,品评帝王的品德,一定以汉文帝刘恒为首位,而不是他治理国家的功绩是其他帝王所比不上的;自魏晋五代十国以来,虽然都是叛乱的臣子和外族入侵者阴谋篡夺的天子之位,全都从容自如地享有帝王宝座却没有半点犹疑,所以采用放纵专横的手段统治天下却没有什么畏惧和顾忌;汉文帝则是从来不张扬,常常像是没有足够的能力来担此大任,因而害怕不能坚持到最后,这就是大禹“别人比我强”、商汤“自感恐惧危险,浑身发抖”这类的心理。世人只是认识到汉文帝自己生活的俭朴,对待大臣的恭敬,治理百姓的简约,认为是他的道家思想导致如此,没有认识到正是他自认为有所不足导致的。可是汉文帝因为这样治理国家的方略,也只能在浅显切近的层面苟安,如果可以维持下去就行了。他听到张释之陈说利国利民的大计方针,文帝就说“说些接近现实生活的事,不要高谈阔论”,大概意思就是复兴先王的治国策略来使百姓明达,不是自己所能够胜任的。孔子说:“子产好像是百姓的慈母,他能让百姓吃饱,却不知道怎样教育他们。”《尚书》说:“周公教养老百姓。”像文帝这样的帝王,能养活百姓却不能教化他们。这就是文帝治国理政思想中掺杂道家思想的弊端。15.A 16.①《即》诗尾联用典,诗人远足归来向人谈起感受,认为就像亲身去了一次世外桃源一样,表现了诗人对陶渊明笔下桃源生活的向往,体现出诗人平静、淡泊的心境。②《登》诗最后两句巧用比喻,用浮云比喻奸邪的小人,表达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表现出诗人朝气蓬勃,对前途充满信心。【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A.“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错误,首联没有比喻,“草如积”的意思是“碧草茂盛,就好像堆积起来了一样”。故选A。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即》诗尾联“归来向人说,疑是武陵源”,是说“诗人远足归来,向人谈起这番游历,就像亲身去了一次世外桃源”。此处运用典故,“武陵源”是指陶渊明所写“桃花源记”中的世外桃源,这里把山村和世外桃源相比,写出了山村的风景优美、人们生活安适,表达了作者对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生活的向往,体现出诗人平静、淡泊的心境。《登》诗最后两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是说“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重点是写自己登临高处的感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此处巧用比喻,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此处用“浮云”比喻奸邪的小人,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表现出诗人朝气蓬勃,对前途充满信心。17.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 廊腰缦回 檐牙高啄【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摧”“事”“帐”“缦”“檐”“啄”等。18.A 19.D 20.①“惹”和“可怜兮兮地平卧”使用了拟人,赋予花以人的情态,让描写更生动。②“像水浮莲的叶子一样”,作了类比联想,让其细弱单薄的特点更直观形象。③ 改文只是客观介绍了荷叶的特点,缺少人的主观情感,也不如原文描写得细致。【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A .与文中加点的“什么”都是虚指,表示不确定的事物;B.是任指;C.表示不同意对方说的话。D.表示不满。故选A。19.本题考查学生语句复位的能力。A.描写夜晚湖水的明亮和晨曦时分海门的红艳。B.护城河内半满的春水微微闪动,满城处处春花明艳,迷迷蒙蒙的细雨飘散在城中,千家万户皆看不真切。C.那密密层层的荷叶铺展开去,与蓝天相连接,一片无边无际的青翠碧绿;那亭亭玉立的荷花绽蕾盛开,在阳光辉映下,显得格外的鲜艳娇红。D.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根据语境,括号中内容应该要表达不见荷花、只有水的意思,只有D项合适。故选D。2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原句用“颜色极惹人喜爱”“细弱单薄,可怜兮兮地平卧在水面上”来形容荷叶的颜色和情态,把荷叶人格化;改句“嫩绿的”“细弱单薄的荷叶”只是客观描写荷叶的特点,描写不如原句细致、生动,缺少人的主观情绪和感染力。原句“像水浮莲的叶子一样”运用类比联想,由眼前的荷叶联想到水浮莲的叶子,表现荷叶细弱单薄的特点,形象直观可感。改句没有这样细致生动的描写,不如原句语言有表现力。21.过敏是一种免疫性疾病,它受身体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影响,由机体对过敏原的过度免疫反应引起,表现为黏膜组织长期发炎。 22.①这些症状让过敏患者非常痛苦 ②肥胖与过敏性疾病之间的联系 ③过敏性疾病还与营养代谢有关【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变换句式的能力。长句变短句,首先抽出长句的主干,单独成句:过敏是一种免疫性疾病。然后把长句的修饰语独立出来,添加必要的成分,单独成句:把“在身体内外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变为“它受身体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影响”;把“由于机体对过敏原的过度免疫反应引起”变为“由机体对过敏原的过度免疫反应引起”;把“黏膜组织长期发炎”改为“表现为黏膜组织长期发炎”。最后按照逻辑梳理句子顺序。2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前面列举了过敏的症状,后面“严重的甚至可能危及性命”是说对过敏患者的危害,由轻到重,应填:这些症状让过敏患者非常痛苦。②前面说“全球肥胖者过敏患病比例不断攀升”,可见肥胖与过敏性疾病之间有联系,应填:肥胖与过敏性疾病之间的联系。③前面说明肥胖与过敏性疾病之间的联系,“此外”表明引起过敏性疾病的另外的因素,下文提到“营养代谢失调”应填:过敏性疾病还与营养代谢有关。23.例文:理性对待社交媒体的影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社交媒体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已经深入人心,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社交媒体的普及使人们的沟通更加便捷。通过社交媒体,我们可以和朋友、家人保持联系,分享自己的生活状态和感受。此外,社交媒体还提供了丰富多样的信息,我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了解到最新的新闻、文化活动和娱乐资讯。社交媒体的普及改变了人们的信息获取方式,使得我们可以更加方便地了解世界。其次,社交媒体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个人生活,还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社交媒体成为了人们表达观点、倡导社会问题、争取权益的重要平台。通过社交媒体,人们可以快速地传播信息,呼吁社会关注和行动。一些社会问题的曝光和解决,离不开社交媒体的力量。社交媒体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使得个人的声音可以被听到,社会问题可以被关注。然而,社交媒体的使用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比如,社交媒体使人们容易沉溺于虚拟世界,忽视了现实生活。一些人过度依赖社交媒体,对社交媒体上的信息过分关注,影响了与现实世界的交流和互动,导致孤独感、焦虑、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甚至引发沉迷和网络欺凌等负面影响。再如,社交媒体上的信息真实性难以保证,存在着虚假、夸大和误导性的信息。人们在社交媒体上获取信息时需要保持警惕,辨别真伪,避免被虚假信息所误导。如何合理管理和利用社交媒体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我们应该清楚社交媒体不能取代现实生活,应该保持理性和适度。我们要有意识地控制社交媒体的使用时间和频率,避免过度依赖。同时,我们要学会辨别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不盲目相信社交媒体上的信息。另外,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发挥其正面作用,如通过社交媒体向世界广泛宣传正能量,传播正面信息,呼吁社会关注和行动等。社交媒体的普及带来了方便和便捷,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我们应该积极利用社交媒体的正面作用,同时要合理使用和管理社交媒体。只有这样,社交媒体才能真正成为帮助人们的工具,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本题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提到社交媒体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支持者认为社交媒体提供了交流、表达的平台,有助于建立社交关系和增强自尊心。批评者指出社交媒体的过度使用可能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甚至引发沉迷和网络欺凌等负面影响。考生可以从社交媒体的积极影响或负面影响展开论述,也可以兼顾两者进行辩证分析,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观点要明确,阐述充分且深入。如论述积极影响:可探讨社交媒体如何帮助青少年建立社交关系、表达自我和增强自信心。可以讨论青少年如何通过社交媒体结识朋友、加入兴趣群体,并分享自己的才能和成就。重点强调社交媒体在扩大社交圈子、促进自我认同和提升自信心方面的正面作用。如写社交媒体的负面影响,可探讨社交媒体过度使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潜在危害。可以讨论社交媒体如何引发孤独感、社交焦虑和自我比较等问题。此外,还可以深入探讨社交媒体对睡眠质量、学业成绩和家庭关系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如写社交媒体与网络欺凌问题,可探讨社交媒体如何滋生网络欺凌问题,以及其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可以讨论网络欺凌对受害者的心理伤害,以及如何预防和应对网络欺凌。还可以探讨社交媒体平台在监管和防范网络欺凌方面的责任,并提出相关建议。行文思路上,首先由材料提出中心论点,理性对待社交媒体的影响。然后阐述社交媒体的普及和影响;再辩证分析社交媒体对个人、社会以及其他方面带来的影响;接着论述如何合理管理和利用社交媒体。最后总结,强调客观理性地使用社交媒体的意义。立意:1.理性看待社交媒体。2.提升媒介素养,合理使用社交媒体。3.让社交媒体进一步美化我们的生活。4.开发建设好社交媒体的平台。答案第1页,共2页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