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普通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东省深圳市普通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广东省深圳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学的“意义”与“意味”
洪治纲
有几本书,我一直偏爱有加:李渔的《闲情偶寄》、沈复的《浮生六记》……这些书并没宏大高深的意义,多是对日常生活和内心体验的玩味,却常让人读来犹若甘酪。与我有同感的朋友并不少。这让我逐渐意识到,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并非仅靠宏大而深刻的“意义”来建构。
何为“意义”?可参照“意味”来理解。徐复观曾解释道:“‘意义’的‘意’,是以某种明确的意识为其内容;而‘意味’的‘意’,则并不包含某种明确意识,而只是流动着一片感情的朦胧缥缈的情调。”周氏兄弟的文章是很好的例子。我们读鲁迅先生的小说或杂文,少不了脑力或思想交锋。无论是阿Q的辫子,还是祥林嫂捐的门槛,都隐藏着深邃的意义。文学的认知和教育功能,决定了作品“意义”的重要作用。而其弟周作人的大多数散文却是“悠然见南山”式的,像《雨天的书》中,谈苍蝇,谈茶食,谈初恋,谈苦雨……均为生活的感受,没有多少明确的“意义”,字里行间却不乏“意味”。简而言之,可以将“意义”视为作品所载之“道”,“意味”视为作品所言之“志”,虽然这不太严谨,因为文学传统中的“道”与“志”内涵复杂、尚无定论;但从“道”推崇理性意义而“志”主张情感意趣的角度来看,这大体上也能说得通。
周作人曾将中国文学的传统归纳为“载道”与“言志”两脉。他认为“载道派”的创作,总是一味地追求大义大道,自韩愈之后,便问题多多,“没有多少好的作品”;而“言志派”的创作,则忠于情感,独抒灵性,“古今来有名的文学作品”,多源于此。这种“无用之用”的艺术立场,使他从骨子里就拒斥文学的“意义”,崇尚文学的“意味”。所以,他对文学的定义是,“文学是用美妙的形式,将作者独特的思想和感情传达出来,使看的人能因而得到愉快的一种东西”。周作人的这一判断,多少有些偏颇。文学作品的“意义”与“意味”,其实并不冲突,只是受制于作家个人风格和审美趣味等因素,会各有侧重。
周作人之所以不喜欢文学的“载道”传统,主要是因为有些作家过于强调作品的主旨或意义,使作品成了“变相的文学”。表面上看,它展示了文学的“载道”功能,但在本质上,它伤害了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内在韵致,也削弱了文学的审美价值。在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的文学似乎形成了对某些特定“意义”的固定化的表达范式——全力聚集高大上的思想主题,突出宏大的历史意义,展示个体生命的非凡性和献身精神。这些宏大的意义固然可以振奋人心,激发人们的崇高理想,但是毕竟远离了日常生活经验,远离了正常人的情感体验,难以形成广泛的情感共鸣。这也是我们的文学史中常常反思的文学“工具化”问题。
( )。至少在中国当代文学中,它很少被当作重要问题来关注,无论是理论上的探讨,还是批评实践中的运用,都远不如“意义”普及。这是否表明“意味”真的不那么重要?我看未必。在中国传统诗学中,它就一直占据重要地位,并延伸出诸多美学概念。刘勰认为,好文章应该“深文隐蔚,余味曲包”。钟嵘的《诗品》强调,优秀的诗歌当属“文已尽而意有余”。在一首优秀的诗歌中,“意味”有时比“意义”更重要。譬如,李商隐的《锦瑟》让人沉醉其中,便是因为那绵绵不尽、令人反复玩味的“意味”。
文学的“意味”之所以不被强调,首先在于它是一种主客合一的审美体验,可以意会而难以言传,更难从理论上对它进行系统性建构。“意味”集纳了意象、意境、节奏等文学要素,也融入了读者的审美与情感体验。最典型的,就是中国古典诗词。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通过“枯藤”“老树”“昏鸦”等苍凉而颓败的意象,构建出一种无所归依的孤独意境,由此人们体悟到漂泊、孤寂的人生处境。古人在谈论此类“意味”时,通常也是以虚带实,着眼于抽象归纳,诸如“气韵”“韵致”“意境”等等。若真的逼急了,就将“道可道,非常道”抢了过来。
其次,“意味”凝聚着创作主体的主观感受和体验,这些在作品中并非十分清晰,而往往表现为一种“毛茸茸”的混沌状态,形成特别的氛围、情调和趣味,这需要读者在阅读中不断琢磨体会、寻求共鸣。李渔的《闲情偶寄》便是如此,他对居室、美食、植物等日常生活环境的要求,有着病态般的苛刻,字里行间没有一般的市侩气息,而是洋溢着一个艺术家的浪漫与想象。读这类文字,每每能感受到作者的生存心态、生命情趣和精神气质,品味到异常坦率的生命意趣。在读周作人的许多散文时,也能产生这种感受。
但遗憾的是,由于长期饱受“载道”伦理的熏陶,我们对文学的“意义”几乎有着本能的迷恋,却对作品的“意味”丧失了应有的评析能力,有时甚至是故意地回而避之。要完全扭转这一局面,仍需付出巨大的努力。
1.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迅借意象寄寓深邃意义,周作人以琐事传递情感意趣,“意义”和“意味”都能成就佳作。
B.将“意义”“意味”等同于“道”和“志”,不算大错,但是曲解了“道”与“志”的本义。
C.“载道派”作品往往片面追求大义大道而缺少情感意趣,韩愈作品作为其代表,也不能例外。
D.对于好诗而言,“意味”有时比“意义”重要,“意味”能令人反复玩味,而“意义”不能。
2.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用之用”的艺术立场不太注重文学认知和教育功能,更重视其抒发性灵的审美价值。
B.从周作人的文学理念以及散文创作倾向,都能看出他对文学“载道”传统存在排斥心理。
C.文学作品不应表现高大上的思想主题或宏大的历史意义,否则会异化为“载道”的工具。
D.杜牧以《阿房宫赋》、苏洵以《六国论》来表达兴亡之思,都受到“载道”伦理的影响。
3.下列对文中所举例子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以李渔《闲情偶寄》为例,是为了引出“意义”之外的“意味”。
B.以周作人《雨天的书》为例,是为了说明“意味”不同于“意义”的表现。
C.以钟嵘《诗品》为例,是为了论证中国传统诗学有着重视“意味”的传统。
D.以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为例,是为了论证中国古典诗词必须有“意味”。
4.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意义”总是备受宠爱,而“意味”却总是被人冷落。
B.与备受宠爱的“意义”相比,“意味”就没那么幸运了。
C.一直以来,“意味”常常被人们有意或者无意地忽视了。
D.纵观整个文学史,“意义”明显要比“意味”更受宠爱。
5.作为读者,对文学作品中难以言传的“意味”应当如何合理把握?
6.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百合花》作为茹志鹃的成名作,在1958年一经发表便遭到猛烈批评。在众多革命文学中,它显得太“另类”,人们批评其“主题、情感阴暗”“风格过于纤细”。后来,茅盾撰文力争,称赞它“清新俊逸”,“富于抒情诗风味”。他的观点也得到不少作家的支持。今天,这篇小说已成为公认的文学经典,读者从中体会到革命者的崇高情操,也感受到青春之美、人性之美。《百合花》发表时饱受批评,后来却逐渐得到认可。请从文学“意义”与“意味”的角度,简要分析其原因。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面小题。
偷茱萸的人
(日本)川端康成
风沙沙作响,
吹送了金秋。
小学女生一边唱歌,一边踏着山路回去了。
漆树已披上了红叶。破旧的小菜馆二楼上,门窗敞开,仿佛不知秋风似的。从马路上可以望见正在那里静静地赌博的土木工的肩膀。
邮差在廊道上蹲下来,设法将大拇趾缩进破胶鞋里。他是在等那个取小包裹的女子再次出现。
“噢,那是邮来的夹袄吧。”
“是啊。”
“我心里还想,这季节也该邮夹袄来了。”[注]
“真讨厌,瞧你的神情,好像很了解我的底细……”
女子换上刚从油纸包裹里取出的新夹袄,走了出来。她跪坐在廊道上,把衣裳膝部的皱褶舒展开。
“可不是嘛,人家给你的来信和你发出的信,我都读过了。”
“你以为信里写的都是真的?这与邮差的职业习性也不相符呀!”
“我不像你,你的职业才是经常心口不一的。”女子是小菜馆的招待。
“今天有我的信吗?”
“没有。”
“没贴邮票的信也没有吗?”
“没有呀。”
“瞧你那怪样子,好像我欠你的可不少啊。要是你当上部长,也许会订出一条法律:凡情书一概不用贴邮票。可是,现在不行。有的人把自己的信都写得像变了质的糯米糖啦。”嘿,所谓邮件就需要贴上邮票才能投递嘛。请交罚款。我想要邮票钱,因为我没零花钱花了!”
“嗓门太高了。”
“快拿出来嘛!”
“真没法子。”说罢,他从口袋里掏出了一枚银币,投在廊道上。然后将皮包倒过来,一边抻了抻带子一边站起身来。
一个土木工只穿一件衬衫,从二楼上滚落下来。他绷着一张脸,活像造物主捏人捏得腻味、一边打瞌睡一边捏出来的人脸。他说:
“钱掉了。阿姐,五角钱我借了。”
“你说什么,浑小子?”
女子赶忙将银币捡起来,掖在腰带里了。
小孩儿边跑边撵着铁环,响起了秋之音。
烧炭工的女儿背着炭草袋,从山上下来了。她活像讨伐鬼岛归来的桃太郎,正扛着一枝茱萸。这枝茱萸简直像一株长着绿叶的珊瑚树,上面结满了累累的红果。
她带着木炭和茱萸给乡村医生送礼。
“光带木炭,恐怕不够吧?”从烧炭小屋出来的时候,她对病榻上的父亲说。
“你就说除了木炭以外,我们一无所有。”
“这炭要是爹烧的就好啰,可惜是我烧的,怪不好意思。要不,等爹病好再烧。”
“那你就随便在山上采点柿子带去吧。”
“也好,就这么办吧。”
然而,姑娘没有去偷柿子就下到有稻田的地方来了。田埂上茱萸的鲜红色跳入了她的眼帘,把她那颗盗心的忧郁吹散了。她将手搭在茱萸枝上,压弯了枝丫,却没有折断。她又用双手攀着树枝往下拽。不料一根大枝丫从树干上裂开,她一屁股坐在田埂上了。
姑娘笑眯眯地不停将茱萸果送到嘴里,向着村子走去。她感到舌头有点发涩。小学的女孩子回来了。
“给我!”
“给我!”
姑娘笑眯眯地悄悄将珊瑚树般的枝丫伸了过去。五六个孩子,一个个把成串的红色茱萸果揪了下来。
姑娘进村了。站在小菜馆廊道上的女子说:
“哟,真漂亮。那是茱萸吧……送到哪儿去?”
“送给医生。”
“前些日子,用登山轿子将医生接来的,是你们家吧……这茱萸比红糯米糖好看啊,给我一颗。”
姑娘把茱萸枝递过去,送到了女子的膝上就松手了。
“这个我要了,可以吗?”
“可以。”
“连枝带果都要了,可以吗?”
“可以。”
姑娘惊羡于女子那身崭新的丝绸夹袄。她满脸通红,急匆匆地走开了。
女子看见茱萸的枝丫比自己的膝部大两倍半,惊讶不已。她摘下一颗送进嘴里。那股子又酸又凉的劲儿,使她倏然怀念起故乡来了。如今寄夹袄来的母亲也不在老家了。
小孩儿边跑边撵着铁环,响起了秋之音。
女子从珊瑚树枝下的腰间,把银币掏出来,用纸包好,依然静静地坐着等烧炭姑娘归途打此路过。
小学女生一边唱歌,一边踏着山路回去了。
风沙沙作响,
吹送了金秋。
(有删改)
【注】过去日本有母亲给远方的儿女缝制、寄送秋衣的习俗。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与结尾都写到小学女生唱着歌回家去,歌声有点类似电影里的背景音乐,为小说营造出的一种诗意氛围。
B.题目“偷茱萸的人”指烧炭姑娘,但是小说先花大量笔墨来写女子,再以女子的感动从侧面表现姑娘的美好形象。
C.小说一再表现茱萸“珊瑚般”的美,借此映衬出姑娘的乐观、天真,也突出姑娘将其慷慨赠人之举实属难能可贵。
D.茱萸“又酸又凉的劲儿”勾起女子对故乡与母亲的深沉思念,温馨表象下的哀伤与悲凉正是这篇小说的情感基调。
8.关于女子和邮差见面的情景,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邮差藏起露出的脚趾,猜对邮包里的物品,读过女子的信件,都暗示他对女子怀有特别的心意。
B.“没有”变为“没有呀”,回答语气的微妙变化反映邮差对女子的一再提问变得有些不耐烦。
C.女子形容邮差的情书像“变了质的糯米糖”,要他“交罚款”,戏谑中暗含对他心意的拒绝。
D.小说着力描写结束赌博下楼的土木工的丑貌,既增加了滑稽感,也在对比中突出邮差的可爱。
9.下面的加点词分别来自本篇小说与《红楼梦》,对其意思的比较,正确的一项是( )
①“我心里还想,这季节也该邮夹袄来了。”
②凤姐(对刘姥姥)笑道:“……若论亲戚之间,原该不等上门来就该有照应才是。”
③“瞧你那怪样子,好像我欠你的可不少啊。”
④众人闻着,都说道:“这是何处来的香风?这像什么香?”黛玉道:“好像木樨香。”
A.两“该”、两“好像”均不同。
B.两“该”相同,两“好像”不同。
C.两“该”、两“好像”均相同。
D.两“该”不同,两“好像”相同。
10.姑娘见到女子那身崭新的丝绸夹袄,为何神色失常并匆匆走开?请结合两人家庭背景简要分析。
11.那枚五角钱的银币由邮差传给女子,最后将传给卖炭的姑娘,两次传递原因有何不同?这一情节安排又包含着怎样的深意?请谈谈你的理解。
12.下面的改句与原句语义基本相同,但原句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原句:田埂上茱萸的鲜红色跳入了她的眼帘,把她那颗盗心的忧郁吹散了。
改句:田埂上茱萸的鲜红色映入了她的眼帘,把她那颗盗心的忧郁驱散了。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记旧本韩文后
欧阳修
予少家汉东。汉东僻陋无学者,吾家又贫无藏书。州南有大姓李氏者,其子尧辅,颇好学。予为儿童时,多游其家,见其弊筐贮故书在壁间,发而视之,得唐《昌黎先生集》六卷,脱略颠倒无次第,因乞李氏以归。读之,见其言深厚而雄博。然予犹少,未能悉究其义,徒见其浩然无涯,若可爱。
是时天下学者,杨、刘之作,号为“时文”,能者取科第擅名声以夸荣于当世未尝有道韩文者。予亦方举进士,以礼部诗赋为事。年十有七,试于州,为有司所黜。因取所藏韩氏之文复阅之,则喟然叹曰:“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因怪时人之不道,而顾己亦未暇学,徒时时独念于予心,以谓方从进士干禄以养亲,苟得禄矣,当尽力于斯文,以偿其素志。
后七年,举进士及第,官于洛阳,而尹师鲁之徒皆在,遂相与作为古文。因出所藏《昌黎先生集》而补缀之,求人家所有旧本而校定之。其后天下学者亦渐趋于古,而韩文遂行于世。至于今盖三十余年矣,学者非韩不学也,可谓盛矣。
呜呼!道固有行于远而止于近,有忽于往而贵于今者,非惟世俗好恶之使然,亦其理有当然者。故孔孟惶惶于一时,而师法于千万世。韩氏之文,没而不见者二百年,而后大施于今。此又非特好恶之所上下,盖其久而愈明,不可磨灭,虽蔽于暂而终耀于无穷者,其道当然也。
予之始得于韩也,当其沉没弃废之时,予固知其不足以追时好而取势利,于是就而学之。则予之所为者,岂所以急名誉而干势利之用哉?亦志乎久而已矣。故予之仕,于进不为喜,退不为惧者,盖其志先定,而所学者宜然也。
集本出于蜀,文字刻画颇精于今世俗本,而脱缪尤多。凡三十年间,闻人有善本者,必求而改正之。其最后卷帙不足,今不复补者,重增其故也。予家藏书万卷,独《昌黎先生集》为旧物也。
呜呼!韩氏之文之道,万世所共尊,天下所共传而有也。予于此本,特以其旧物而尤惜之。
1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能者A取B科第C擅名声D以夸荣E于当世F未尝有G道韩文者。
1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弊,通“敝”,破损的,与《六国论》“弊在赂秦”的“弊”含义不同。
B.而,表转折,与《齐桓晋文之事》“无恒产而有恒心者”的“而”用法相同。
C.急,使动用法,与《烛之武退秦师》“阙秦以利晋”的“阙”用法相同。
D.刻画,指雕刻和绘画,与今天常说的“刻画人物形象”的“刻画”含义不同。
15.下列与例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例句:为有司所黜
A.不拘于时(《师说》) B.冀君实或见恕也(《答司马谏议书》)
C.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D.洎牧以谗诛(《六国论》)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欧阳修儿时与李尧辅有过交往,在他家里偶然见到《昌黎先生集》并讨要它,这本书对欧阳修此后的人生产生了重要影响。
B.古文最终取代“时文”而成为学者的首选,离不开欧阳修与尹师鲁等人的共同努力,他们一起写作古文,积极引领文风转变。
C.欧阳修学习韩愈文章,是根据自己一直以来的志向而非追随世俗的喜好;从中学到的东西也使他在为官时有了宠辱不惊的底气。
D.欧阳修出于谨慎,将《昌黎先生集》与自己广泛搜集的其他版本进行比对校正;因为增补确实有困难,对残缺的几卷就不再补全。
17.翻译句子。
(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苟得禄矣,当尽力于斯文,以偿其素志。
(2)将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18.欧阳修对韩愈文集的认识有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请简要概括。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蓝田溪与渔者宿[注]
钱起
独游屡忘归,况此隐沦处。
濯发清泠泉,月明不能去。
更怜垂纶叟,静若沙上鹭。
一论白云心,千里沧州趣。
芦中野火尽,浦口秋山曙。
叹息分枝禽,何时更相遇?
[注]这首诗作于诗人任蓝田尉时。
1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况”有强调之意,强调环境清幽的蓝田溪作为隐居的好地方更令诗人留连。
B.三、四句写诗人在月下的清泉洗濯头发,身体得到清洁也寓意心灵得以净化。
C.诗人见到溪边有一位老翁为了钓到鱼而像鹭鸶般长久静默,不由得心生同情。
D.“秋山曙”与《赤壁赋》“不知东方之既白”皆以时光流逝暗示沉浸的状态。
20.诗歌最后两句,诗人为什么要“叹息”?请结合相关内容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21.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白处。
(1)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 。(《登岳阳楼》)
(2) , ,人道寄奴曾住。(《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荀子曾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化用其意,以“ , ”告诫太宗要重视民意,对民众的情绪要保持高度警觉。
(4)《答司马谏议书》中,面对司马光在来信中对自己“生事”的指控,王安石反驳“ , ”,是不能称为“生事”的。
五、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Ⅰ提到,有些作品属于“变相的文学”。其实,有些人的生活也属于“变相的生活”,它与“变相的文学”很相似,都片面追求“意义”之重而忽视“意味”之美。
任务1:请以“追求有意味的生活”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
任务2:请以“生活需要更多的意味”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从任务1与任务2中,选择一个完成作文;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A 2.C 3.D 4.B 5.①抓住作品意象、意境等文学要素,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并用以虚带实、抽象归纳的方式表达。
②把握作者的主观感受和体验,对作品特别的氛围、情调或趣味加以琢磨体会,进而寻求共鸣。 6.①《百合花》发表时饱受批评,因为它不但表现革命的“意义”,也追求文学的“意味”,而当时人们受到“载道”伦理的影响,重“意义”而轻“意味”。
②《百合花》后来逐步得到认可,因为茅盾等作家看到其“意味”背后的审美价值,在今天“意味”的重要性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同。
【导语】这篇文章探讨了文学作品中“意义”与“意味”的辩证关系,通过对比周氏兄弟的创作风格,揭示“载道”与“言志”两种文学传统的差异。作者指出当代文学过度强调宏大“意义”导致审美缺失,而古典诗词的“意味”传统(如李商隐、马致远的作品)更注重情感共鸣。文章呼吁回归对“毛茸茸”生命体验的细腻感知,批判了文学工具化倾向,具有反思文学本质的理论价值。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B.“但是曲解了‘道’与‘志’的本义”错误,原文说“将‘意义’视为作品所载之‘道’……这大体上也能说得通”,强调的是这种类比“不太严谨”,而非曲解本义。
C.“韩愈作品作为其代表,也不能例外”错误,原文提到周作人认为“载道派”自韩愈后“没有多少好的作品”,文中未明确韩愈作品是载道派代表,也没有否定韩愈的作品。
D.“‘意味’能令人反复玩味,而‘意义’不能”错误,原文说“在一首优秀的诗歌中,‘意味’有时比‘意义’更重要”,并非“意义不能令人反复玩味”。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C.“文学作品不应表现高大上的思想主题或宏大的历史意义”错误,原文提到“这些宏大的意义固然可以振奋人心,激发人们的崇高理想”,说明作者认可“高大上的思想主题”“宏大的历史意义”本身的价值,并非不应表现高大上的思想主题或宏大的历史意义。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的能力。
D.“是为了论证中国古典诗词必须有‘意味’”错误,原文提到“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通过‘枯藤’……由此人们体悟到漂泊、孤寂的人生处境”,说明“‘意味’是主客合一的审美体验”,且能通过意象、意境等要素让读者产生共鸣,选项“必须”一词过于绝对。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语境分析:括号后提到意味“很少被当作重要问题来关注,远不如‘意义’普及”,括号内语句需衔接上下文,突出“意味”被冷落的现状。
A.“总是被人冷落”表述绝对,且未与“意义”形成直接对比,与上文衔接不紧密。
B.以“与备受宠爱的‘意义’相比”引出对比,既承接上文对“意义”的讨论,又自然引出下文对“意味”被忽视的阐述,逻辑连贯。
C.未提及“意义”,与上文衔接不紧密。
D.强调“意义更受宠爱”,未突出“意味”的处境,与上文衔接不紧密。
故选B。
5.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概念的理解能力。
①原文提到“‘意味’集纳了意象、意境、节奏等文学要素,也融入了读者的审美与情感体验”,文中还指出古人谈论“意味”时“通常也是以虚带实,着眼于抽象归纳,诸如‘气韵’‘韵致’‘意境’等等”,这表明读者需从具体意象、意境等实感元素出发,通过抽象归纳来把握难以言传的“意味”,而非追求明确的逻辑定义。
②原文强调“‘意味’凝聚着创作主体的主观感受和体验……表现为一种‘毛茸茸’的混沌状态,形成特别的氛围、情调和趣味,这需要读者在阅读中不断琢磨体会、寻求共鸣”, 以李渔《闲情偶寄》为例,读者需通过字里行间的细节,琢磨其“生存心态、生命情趣和精神气质”,进而与作品中“坦率的生命意趣”产生情感共鸣,才能把握其中“意味”。
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本信息的能力。
①原文提到,当时文学存在“对某些特定‘意义’的固定化表达范式”,追求“高大上的思想主题”,而《百合花》被批评“风格过于纤细”,说明它未迎合当时对“意义”的单一化追求。同时,原文指出人们受“载道”伦理影响,“对‘意味’丧失了应有的评析能力”,而《百合花》注重“青春之美、人性之美”的“意味”,因此不被认可。
②茅盾称赞《百合花》“清新俊逸”“富于抒情诗风味”,这正是对其“意味”的肯定。周作人等“言志派”推崇“意味”,认为“古今来有名的文学作品多源于此”。随着文学观念的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意义”与“意味”并不冲突,而《百合花》对“青春之美、人性之美”的追求恰好体现了文学超越“工具化”的审美价值。今天,读者能从作品中“体会到革命者的崇高情操”,作品不再因“意味”的存在而被否定,反而因两者的结合成为经典。
7.D 8.A 9.A 10.①姑娘与生病的父亲相依为命,而女子与远方的母亲相互思念。
②女子身穿母亲寄来的新夹衣,代表她得到母亲的关爱;姑娘见到后,内心突然感受到母爱缺失的痛苦,为避免失态只好匆忙逃离。 11.①原因:银币的第一次传递,是因为邮差对女子有爱慕之心,愿意满足她看似无理的请求;第二次传递,是因为女子为姑娘将茱萸慨捐赠的善良而感动,也对其缺失母爱心生同情,想要回报她、安慰她。
②深意:银币虽然数目很小,但两次传递都承载真挚深厚的情感,小说借此呼唤人与人之间应当互相关爱,让世界更温暖、更有人情味。 12.①原句的“跳”相较于“映”,更有动感,更能突出茱萸的鲜红色带来的视觉冲击力。
②原句的“吹散”赋予色彩以风的特性,相较于“驱散”,更能形象地体现茱萸使忧郁消散的神奇力量。
【导语】这篇小说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日本乡村秋日的众生相。川端康成通过茱萸这一意象,串联起邮差、女子、烧炭姑娘三个孤独灵魂的短暂交汇。邮差与女子的暧昧对话、姑娘偷茱萸时的心理挣扎、女子对故乡的思念,都展现了人物内心的寂寞与温情。小说以茱萸为纽带,将物质匮乏中的善意传递与人性光辉展现得淋漓尽致。重复出现的秋日意象与儿童歌声,营造出诗意而略带哀愁的意境,体现了川端文学一贯的物哀美学。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D.“温馨表象下的哀伤与悲凉正是这篇小说的情感基调”错误。茱萸引发的思念虽有哀伤,但结尾女子等待归还银币的举动体现温情,全文以“秋之音”“小学女生歌声”等意象营造诗意氛围,哀而不伤,并非以“悲凉”为基调。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B.“变得有些不耐烦”错误,“没有呀”语气词显羞涩,并非不耐烦;
C.“戏谑中暗含对他心意的拒绝”错误,“变质的糯米糖”是调侃,后文收银币表明接受心意;
D.“也在对比中突出邮差的可爱”错误,土木工描写为引出“借银币”情节,与邮差对比牵强。
故选A。
9.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同词异境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两“该”不同:①“该”表情理推测; ②“该”表示义务或责任,亲戚间本应主动照应。
两“好像”不同:③“好像”表主观揣测意为“似乎”;④“好像”表感官相似意为“类似”。
故选A。
1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作品内容的能力。
①由“从烧炭小屋出来的时候,她对病榻上的父亲说。‘你就说除了木炭以外,我们一无所有。’““这炭要是爹烧的就好啰,可惜是我烧的,怪不好意思。要不,等爹病好再烧”可知,姑娘与生病的父亲相依为命,生活十分艰难。她的父亲病重,她不得不独自承担起照顾父亲的责任,甚至要自己烧木炭来维持生计。相比之下,女子收到远方母亲寄来的夹袄,象征着她虽然远离家乡,但仍然能感受到母亲的关爱。这种对比让姑娘感到自己母爱的缺失。
②由“女子换上刚从油纸包裹里取出的新夹袄,走了出来”可知,女子换上母亲寄来的新夹袄,这象征着她得到了母亲的关爱。姑娘看到女子的夹袄后,可能意识到自己与女子在母爱方面的差距,内心突然感受到母爱缺失的痛苦。为了避免失态,她匆忙离开。
1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①原因:
邮差对女子说“请交罚款。我想要邮票钱,因为我没零花钱花了!”女子回应后,邮差掏出一枚银币给她。从对话中可以看出,邮差对女子有好感,愿意满足她的要求,这体现了他对女子的爱慕之情。
女子对姑娘说“这个我要了,可以吗?”“连枝带果都要了,可以吗?”姑娘同意后,女子把茱萸枝递过去。女子看到姑娘的善良和慷慨,被她的行为所感动。同时,女子也意识到姑娘缺失母爱的痛苦,因此决定将银币送给姑娘,以回报她的善良并安慰她。
②深意:由“女子从珊瑚树枝下的腰间,把银币掏出来,用纸包好,依然静静地坐着等烧炭姑娘归途打此路过”可知,银币的传递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金钱转移,而是承载着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第一次传递是邮差对女子的爱慕,第二次传递是女子对姑娘的同情和回报。这一情节安排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温暖,呼吁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多关心他人,传递爱与温暖。
1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的能力。
①“跳”字具有很强的动感,仿佛茱萸的鲜红色是一种主动的、充满活力的存在,它不是静静地等待被发现,而是像一个活泼的精灵一样“跳”入了姑娘的视线。不仅生动地描绘了茱萸的颜色鲜艳夺目,还给人一种色彩仿佛具有生命力的感觉,更能突出其对姑娘视觉的强烈冲击力。这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也间接地反映出姑娘内心的瞬间变化,即原本的“盗心的忧郁”被这种鲜艳的色彩所吸引,从而产生了情感上的转变。相比之下,“映”则显得比较静态。它更多地强调的是颜色本身的存在状态。
②“吹散”赋予了色彩以风的特性,仿佛茱萸的鲜红色像一阵清风一样,轻轻拂过姑娘的心田,将她内心的忧郁吹散。这种表达方式不仅生动形象,还增添了一种轻柔、自然的感觉。它暗示了姑娘内心的忧郁并不是被强行驱赶走的,而是像被一阵温柔的风吹散一样,自然地消散了。这种表达更能体现出茱萸的鲜红色具有一种神奇的魔力,能够以一种柔和而自然的方式化解姑娘内心的忧郁。相比之下,“驱散”则显得比较生硬和直接。它更多地强调的是一个动作的结果,即把忧郁赶走。
13.CDF 14.C 15.B 16.D 17.(1)如果(我)获得官禄,一定努力钻研韩愈的这些文章,来实现自己平日的志愿。
(2)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铿的一声(或:止瑟声响起),曾点放下瑟站起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 18.①初见韩愈文章时未深知其义,只觉其内容广博,让人觉得可爱。
②重读文集,深叹韩愈文章境界高远,应当成为学者追求的目标。
③待韩愈文章再受追捧,认识到其不受世俗影响,具有永恒价值。
【导语】这篇文言文展现了欧阳修对韩愈文集的珍视与推崇。文章以个人经历为线索,从儿时偶得《昌黎先生集》的欣喜,到科举失利后重读韩文的顿悟,再到与同道共同倡导古文运动,最终见证韩文盛行于世。欧阳修不仅表达了对韩愈文学成就的敬仰,更揭示了优秀文化的永恒价值——虽一时沉寂,终将历久弥新。
1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能作好这种文章的人就能科考高中,获得名声,并用来夸耀当时,未曾有说起韩愈的文章的。
“能者”是主语,“取”是谓语,“科第”是宾语,C处断开;
“取科第”“擅名声”结构一致,都是“能者”的谓语部分,D处断开;
“夸荣于当世”是状语后置句,F处断开。
故选CDF。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的能力。
A.正确。通“敝”,破损的/弊端。句意:看见他家墙壁中一只破烂的竹筐里贮藏着一些旧书。/弊端在于贿赂秦国。
B.正确。句意:却成为千世万代学习效法的师表。/没有恒久固定的产业却又恒久不变的善心。
C.错误。“使动用法”错,应是意动用法,“以……为急”/使动用法,使……缺少,侵损。句意:我所做的哪里是因为急于追名逐利呢?/侵损秦国却对晋国有利。
D.正确。句意:文字雕刻和绘画比现在流行的版本要精致多了。/用文字描写人物形象。
故选C。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例句是被动句,“为……所”表被动。句意:被有司取消录取资格。
A.被动句,“于”表被动。句意:被时俗所局限。
B.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冀君实或恕见也”。句意:希望您或许能够原谅我。
C.被动句,“为”表被动。句意:我们如今要被他俘虏了。
D.被动句,语意被动。句意:等到李牧因为谗言被诛杀。
故选B。
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因为增补确实有困难,对残缺的几卷就不再补全”错,原文说“今不复补者,重增其故也”,可见不再增补是出于谨慎的缘故,并非因为增补困难而不再补全。
故选D。
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苟”,如果;“斯文”,这些文章;“偿”,实现;“素志”,平日的志愿。
(2)“希”,通“稀”,稀疏;“作”,站起来;“异乎三子者之撰”,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乎三子者之撰异”;“撰”,才能。
18.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读之,见其言深厚而雄博。然予犹少,未能悉究其义,徒见其浩然无涯,若可爱”,初见韩愈文章时未深知其义,只觉其内容广博,让人觉得可爱。
②“因取所藏韩氏之文复阅之,则喟然叹曰:‘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因怪时人之不道,而顾己亦未暇学,徒时时独念于予心,以谓方从进士干禄以养亲,苟得禄矣,当尽力于斯文,以偿其素志”,重读文集,深叹韩愈文章境界高远,应当成为学者追求的目标。
③“有忽于往而贵于今者,非惟世俗好恶之使然”“韩氏之文,没而不见者二百年,而后大施于今。此又非特好恶之所上下,盖其久而愈明,不可磨灭,虽蔽于暂而终耀于无穷者,其道当然也”,待韩愈文章再受追捧,认识到其不受世俗影响,具有永恒价值。
参考译文:
我年幼时家住汉东,汉东地处偏僻闭塞没有什么求学的人,我家里又贫穷没有藏书。州郡南边有一大户人家姓李,他的儿子李尧辅非常好学。我长大成儿童的时候,常常到他家游玩,看见他家墙壁中一只破烂的竹筐里贮藏着一些旧书,我打开它来看,得到唐代《昌黎先生文集》共六卷,它们已经乱七八糟没有次序。于是向李氏求取这部书回家,(认真仔细地)阅读它们。发现该书见解深刻而且雄奇博大,但是,我因年纪还小,不能穷究它的意义,只是看见它浩然无边,很是可爱。
这个时候,天下求学的人,以杨忆、刘筠的作品为标准的“时文”,能作好这种文章的人就能科考高中,获得名声,并用来夸耀当时,未曾有说起韩愈的文章的。我也是刚刚才考中进士,在礼部以诗赋为职业。十七岁时,参加州试,被有司取消录取资格。我于是拿出所珍藏的韩愈的文章来重新阅读,就忍不住喟然长叹道:“学写文章的人应当达到这个地步才罢休啊!”就奇怪当时的人不说及韩愈之文,而自己也没有来得及学习它们,只是时常一个人在心中默念着,认为正好通过考取进士取得俸禄来赡养双亲,如果取得俸禄了,就要尽力于韩愈的这些文章,以便实现自己的夙愿。
过了七年,我考中进士及第,在洛阳做官。当时,尹师鲁这些人都还在,于是我们就一起写作古文,就拿出所收藏的《昌黎先生集》来修补连缀它。又向别人家索取所拥有的旧版本来校对审定它。那以后,天下求学的人,也渐渐地趋向于写作古文,韩愈的文章就流行于世,到今天大概有三十多年了。求学的人非韩愈不学了,可以说是盛事了啊!
啊!道,本来有流行很远却在眼前被限止,也有过去被忽视而在今天被看重的现象。不仅仅是世俗的喜欢或厌恶它让它这样的,也有它理当如此的方面。所以,孔子、孟子会惶恐不安于一时,却成为千世万代学习效法的师表。韩愈的文章,被埋没不被人看重达二百年之久,但到今天被普遍重视。这又不止是喜好或厌恶所能决定的,也许是它时间久了意义更显明,不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消失,虽然暂时被埋没,但最终会永远光耀下去,那“道”也是这样。
我开始得到韩愈的文章,是在它们被埋没被废弃的时候。我本来知道它们不能足够用来追逐时代所喜好的以求取权势和好处,在这时去学习它,我所做的哪里是因为急于追名逐利呢?也只是久已有志于此罢了!所以,我为官,晋进时,我不会为之高兴;降退时,我也不会为之惧怕,大概是我的志向先已定下了,而所学习的应该这样啊。
《昌黎先生文集》本来是从蜀地印行的,文字雕刻和绘画比现在流行的版本要精致多了,但脱字错误的地方很多。三十年来,只要听说别人有较好的版本,我一定会求取来校正我收藏的版本。文集最后册数不够,现在不再补充,是慎重对待增添文集内容的缘故。我家里藏书上万卷,只有《昌黎先生集》是旧有的东西。
啊!韩愈的文章、学说,是万代共敬仰,天下共同传诵并享有的。我对于这本集子,只因为它是旧有的东西而特别珍惜它。
19.C 20.①诗人昨夜与渔者相谈甚欢,如今不得不分别,有些伤感。
②诗人期待与渔者再相遇,却不知重逢在何时,心生惆怅。
③诗人向往蓝田溪隐居的生活,但受官职羁绊尚不能如愿。
【导语】这首《蓝田溪与渔者宿》以隐逸之趣贯穿全篇。钱起通过“濯发”“月明”等意象构建出空明澄澈的意境,“垂纶叟”与“沙上鹭”的类比凸显渔者超然物外的姿态。“白云心”“沧州趣”直抒胸臆,展现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全诗以清幽之景写高洁之志,体现了唐代士人典型的精神追求。
1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C. “心生同情”错误。“更怜垂纶叟,静若沙上鹭” ,“怜”在此处是“喜爱、爱慕”的意思,而非“同情”。“垂纶叟”(钓鱼老翁)安静得像沙滩上的白鹭。这个比喻重在描绘老渔夫超然物外、宁静淡泊的神态,是诗人欣赏和向往的对象,并非表现其为了钓鱼而辛苦等待的可怜状态。诗人对其是羡慕和尊敬,而非同情。
故选C。
2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①“一论白云心,千里沧州趣”直接点明交谈内容,“白云心”指隐逸山林、超脱世俗的心志;“沧州趣”指隐居水滨的闲情逸趣。他们谈论的是共同的隐逸情怀和高洁志趣,心意相通。加上“芦中野火尽,浦口秋山曙”暗示他们彻夜长谈,直到天亮野火燃尽、秋山见曙。这都证明昨夜交谈非常投契、愉快。正因为昨夜如此投缘畅谈,建立了深厚的情谊(精神上的知己),所以清晨不得不分别时,诗人自然感到依依不舍和伤感。故这声“叹息”是诗人昨夜与渔者相谈甚欢,如今不得不分别的些许伤感。
②“何时更相遇?”直接的发问,表达了诗人对再次相见的强烈渴望,但又充满了不确定性。“何时”二字透露出不知何年何月才能重逢的迷茫和无奈。 这声“叹息”包含着对未知重逢之期的忧虑和惆怅。
③“独游屡忘归,况此隐沦处”,作者在开篇点明自己留恋此地,何况这还是个适合隐居的好地方。“濯发清泠泉,月明不能去”具体描写环境清幽美好,让他流连忘返。 “更怜垂纶叟,静若沙上鹭”诗人喜爱、倾慕渔者那如白鹭般宁静超脱的隐者风范。诗人对蓝田溪隐居的生活有强烈的向往,但结合诗下注“这首诗作于诗人任蓝田尉时”分析,意味着诗人受官职羁绊尚不能如愿。
21.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斜阳草树 寻常巷陌 载舟覆舟 所宜深慎 举先王之政 以兴利除弊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坼、乾、坤、巷、陌、载、覆、慎、弊。
22.任务1例文:
外婆的针线盒
外婆的针线盒是一只褪了色的月饼铁盒,盒盖上印着模糊的“广寒宫”图案,边角处已经锈迹斑斑。每次打开时,铁锈的气味混合着棉线的清香就会在空气中弥漫开来,那是我童年记忆中最温暖的味道。
下雨天是外婆最忙的时候。她盘腿坐在堂屋的老藤椅上,膝上铺着未完工的绣片。银针在布面上起起落落。我趴在小板凳上写作业,时不时偷看外婆的侧脸——她嘴角含着若有若无的微笑,眼角的皱纹舒展开来,像是在和布料说着只有她们才懂的悄悄话。有次我忍不住问:“外婆,你绣的花能卖多少钱啊?”她手中的针顿了顿,目光依然停留在绣绷上:“有些东西啊,不能用钱算。”
记得有个深秋的傍晚,夕阳把堂屋染成橘红色。外婆神秘地翻出一个小布包,里面是她珍藏多年的金线。那是她年轻时从一件旧嫁衣上拆下来的,在暮色中依然闪着细碎而温暖的光。“来,教你绣朵桂花。”她握着我的手,针尖穿过细布,金线在布面上留下一串小巧的“十”字。我的手指总是不听使唤,绣出来的花瓣歪歪扭扭,像被秋风吹乱了似的。外婆却笑着说:“这样才好,活灵活现的。太规整了反倒不像真的花。”
去年冬天整理遗物时,我又见到了那个熟悉的针线盒。盒底的蓝布上还别着半朵未绣完的梅花,红丝线已经有些褪色,却依然倔强地保持着最后的鲜艳。我摩挲着那些发黄的丝线,突然明白外婆说的“不能用钱算”是什么意思——那些安静的午后时光,那些针尖上跳动的晨光暮色,那些融在丝线里的山花野草的气息,都是生活最本真、最动人的模样。外婆用一针一线,编织的不是可以标价的商品,而是生命中最珍贵的诗意。
现在我也学着外婆的样子,在阳台上摆了个小笸箩。每当夕阳西下时,阳光斜斜地照进来,那些彩色的线团就会在白墙上投下斑驳的影子,像极了童年时外婆绣品上跳动的花鸟鱼虫。有时邻居会好奇地问:“现在谁还自己做针线活啊?”我只是笑笑,继续穿针引线。因为我知道,生活的意味不在于追求多少实用价值,而在于保留这些看似无用却滋养心灵的美好。就像外婆说的,有些东西,真的不能用钱来计算。
在这个追求效率的时代,我们常常为了所谓的“意义”而疲于奔命,却忘记了生活本身的“意味”。外婆的针线盒教会我,真正的幸福往往藏在那些不被注意的细节里——可能是雨后泥土的芬芳,可能是冬日里一杯热茶的温暖,也可能是穿针引线时内心的宁静。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瞬间,才是让生命丰盈的源泉。任务2例文:
在意义与意味之间寻找平衡
现代人常陷入一种生存的悖论:我们比任何时代都更执着于追问生活的意义,却比任何时代都更难品味生活的意味。其实,真正的生活艺术,应当是在意义与意味之间寻找平衡,让生命既有方向,也有芬芳。
对意义的过度追求往往导致生活的异化。当意义被简化为功利性的目标,当生活被异化为达成目的的手段,我们便陷入了一种“变相的生活”——看似充实忙碌,实则贫瘠干涸。这种生活如同变相的文学,只剩下空洞的说教,失去了打动人心的力量。大学生为简历镀金而参加各种社团,却忘记了参与本身的乐趣;职场人士为升职加薪拼命加班,却忽视了工作带来的成就感;父母为孩子规划完美人生,却错过了陪伴成长的喜悦。法国思想家卢梭曾警告:“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当我们把生活完全工具化,实际上是为自己戴上了无形的枷锁,活成了自己生活的囚徒。
而生活的意味往往藏在那些看似“无用”的细节之中。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苏轼“竹杖芒鞋轻胜马”的洒脱,林语堂笔下“躺在椅子上看云卷云舒”的慵懒,都是对生活意味的最好诠释。这些时刻没有功利性的目的,却让生命获得了最真实的满足。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提出“诗意地栖居”的理念,认为人应当像诗人一样生活,在寻常事物中发现不寻常的美。一个能在晨光中感受露珠的晶莹、在暮色里体会归鸟的欢欣的人,远比那些只顾低头赶路的人更懂得生活的真谛。意味不是生活的装饰品,而是生活的本质。
重建生活的意味需要培养审美的人生态度。朱光潜在《谈美》中指出:“人生本来就是一种广义的艺术。”这种艺术不是刻意为之的表演,而是对生活保持敏感与热爱的态度。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茶道”“花道”就是如此,通过赋予日常活动以审美价值,让生活本身成为艺术。当我们学会以审美的眼光看待生活,意味就会自然浮现——它可能是一次毫无目的的散步,可能是与老友漫无边际的闲聊,也可能是静静观察一朵花的开放与凋零。
在这个追求效率至上的时代,我们更需要警惕“变相的生活”陷阱。意义如同生活的骨架,给予我们前行的方向;意味则是生活的血肉,赋予我们存在的质感。古希腊德尔斐神庙上刻着“认识你自己”的箴言,而认识自己的重要方式,就是学会在追求意义的同时,不忘品味生活的意味。唯有如此,我们才能避免活成自己生活的陌生人,才能在繁忙中保持心灵的从容,让生命既有重量,也有温度。
生活需要更多的意味,因为正是这些看似无用的美好,构成了我们真正活过的证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