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青树下的小学》教案(共两课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大青树下的小学》教案(共两课时)

资源简介

【教学目标】
1.认识“绒、汉”等6个生字,学写“坡、球”等10个生字,会写“山坡、敬礼”等11个词语。 采用多种方法理解“坪坝、凤尾竹”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3.能关注课文中有新鲜感的词句并与同学交流,借鉴课文的表达仿说。
4.体会“大青树下的小学”的特别之处,感受大青树下的小学欢乐祥和的校园生活。
【教学重难点】
1.能关注课文中有新鲜感的词句并与同学交流,借鉴课文的表达仿说。
2.分析新鲜词句,感受学校独特的环境与各民族小学生团结友爱的面貌。
【教学课时】 2课时
【预习要求】
1.自学生字词,初步了解课文。完成本课“预习卡”。
2.默读课文,体会“大青树下的小学”的特别之处。
3.关注课文中有新鲜感的词句并与同学交流。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绒、汉”等6个生字,学写“坡、球”等10个生字,会写“山坡、敬礼”等11个词语。 采用多种方法理解“坪坝、凤尾竹”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初步体会“大青树下的小学”的特别之处。
◆教学过程
一、单元导读,发现“新鲜”
同学们好,度过了一个愉快的暑假,现在我们就变成三年级的小学生了,翻开书本,有没有发现什么变化呢?仔细观察的同学会发现,每个单元课文开始前多了一页,这一页叫“篇章页”。现在我们就来看看本学期第一单元的篇章页,一起走进不一样的校园生活吧!
二、联系实际,导入新课
谈话导入:我们每天在学校中学习、生活,校园里的哪些地方是你经常去的?你最喜欢在学校里做什么?
过渡:有那么一所学校,汇聚了不同民族的小朋友,是一个充满欢笑、美丽而可爱的地方,你们想知道是哪里吗?今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群不同民族的孩子,去感受一所特别的小学。
3.板书课题,指导学生读课题。
三、初读课文,识记字词
1.出示要求,自读课文。
(1)读一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标一标:标出自然段序号。
(3)画一画:画出自己认为难读或觉得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
2.会读字音,了解字意。
(1)引导认读。
①出示“会认字”:绒、汉、扬、凤、墙、晃
②学生自读。
③教师带读,学生跟读。
提示:“绒、扬、凤、墙、晃”是后鼻音。
④同桌互读,相互正音。
⑤指名读、开火车读。
词语认读。
①把生字放到词语中你还认识吗?试着读一读!
②出示词语:绒球、汉族、飘扬、凤尾竹、墙面、摇晃。
(3)引导识记。
①引导观察偏旁,通过查字典、查词典的方式理解词语“坪坝”。
②引导结合生活经验和课文插图的方式理解词语“凤尾竹”。
(4)玩“猴子摘桃子”识字游戏,检验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情况。
四、整体感知,感受“特别”
再读课文,感受“特别”。
读一读:分段指名朗读。
想一想:联系生活对比想象大青树下的小学和你的学校的不同之处。
画一画:圈画出觉得特别的地方。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
(1)引导想象,对比分析。
提示:用“大青树下的小学……而我所在的学校……”这个句式来对比。
(2)学生交流讨论并整理归纳。
(3)提问:大青树下的小学和你的学校有什么不一样呢?
预设1:上学路上和校园情景的不同:我所在的校园同学都是汉族,而大青树下的小学同学们都来自不同的地方和民族。(板书:民族不同)
①相机点击进入“资料袋”,引导学生结合资料袋了解少数民族。
②出示“知识锦囊”: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共有56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最多,除汉族以外的其他55个民族人口较少,被称为少数民族。
预设2:上课铃声不同(板书:铃声不同)
预设3:上课安静,小动物们听课;下课玩耍,小动物们看热闹。(板书:上课时,下课后的情景不同。)
(4)引导学生圈画出学校里特别的景物。
预设:铜钟、大青树、凤尾竹……
3.根据学生交流的内容,用表格的方式对比展示出来。
大青树下的小学 我们的学校
同学们来自不同民族。 大部分都是汉族的学生。
上课铃声是铜钟敲响的。 上课铃声是电脑播放的。
上课时有小动物来听课。 上课时没有小动物。
下课时跳孔雀舞、摔跤,小动物也来看热闹。 下课时跳绳、踢毽子,没有小动物参观。
有铜钟、大青树、凤尾竹这些景物。 没有这些景物。
4.概括段落,把握结构。
(1)提问:课文可分为几个部分?各部分主要内容是什么?
预设:课文分为三部分。
(2)学生交流,教师归纳。
第一部分:(第1段)写了学生上学路上和来到学校时的情景。
第二部分:(第2、3段)写了上课时和下课后的情景。
第三部分:(第4段)总写小学的美丽可爱,表达“我们”的自豪和赞美之情。
五、指导书写
教师依次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的字,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观察字形。
教师指导:“坡、球、汉、招、钟、读、粗、壮、洁”都是左右结构的字;“音”是上下结构的字;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范写强调“球、钟、音、洁”等容易写错的字。
“球”:左短右长,左窄右宽。“王”横向笔画平行、均匀,竖画正直居中。“求”横稍短,竖钩正,捺舒展,各点位置恰当。
“钟”:“钅”撇画长度、斜度适中,横画平行、均匀,竖提端正。“中”框形扁方,大小适中,竖画正直,居中。
“音”:“立”上横短,下横长,点画居中。“日”宽窄适中,横画均匀。上下中心对齐,重心安稳。
“洁”:“氵”上两点短小,中点偏左,提画直斜有力。“士”横画平行,上长下短,竖画居中。“口”上宽下窄,与“士”中心对齐。
4.学生练写,评价修改。
六、课后练习
1.复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思考:这篇课文里还藏着哪些令你觉得新鲜的词句呢?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能边读边想象画面,关注课文中有新鲜感的词句并与同学交流,借鉴课文的表达仿说。
2.通过分析课文中具有新鲜感的词句,感受大青树下的小学欢乐祥和的校园生活。
◆教学过程
一、字词回顾,以旧引“新”
1.课件出示字词,小组比赛认读。
2.过渡:同学们好,在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生字新词,初步感受到了大青树下的小学和我们学校的不同之处。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一起走进大青树下的小学,去发现新鲜的词句吧!
二、品读段一,寻找“新鲜”词句,想象画面
1.教师出示要求。
(1)读一读:点名朗读第1自然段,边读边想象画面。
(2)找一找:寻找有新鲜感的词句。
(3)画一画:用“记号笔 ”画出“新鲜”词语。
用“ ”画出“新鲜”句子。
(4)聊一聊:和小组成员交流有新鲜感的词句。
教师归纳整理,引导了解词句的意思。
(1)出示句子: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有汉族的,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还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
(2)组织学生圈画并交流有新鲜感的词句。
(3)教师指导,整理归类。
①新鲜感的词语:绒球花、太阳花、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
点拨:课文当中陌生的词语会让我们提高阅读兴趣,从而产生新鲜感。
②新鲜感的句式1:“从……从……从……”
点拨:三个“从”字告诉我们同学们是从不同的地方走来,他们上学路上的景色也完全不同。
③新鲜感的句式2:“有……有……有……还有”
点拨:连用四个“(还)有……的”,强调这是一所多民族学校。
(4)小结:有新鲜感的词语可以是我们没见过的事物或景物,也可以是陌生的名词,同学们觉得有新鲜感的内容各不相同,但是这些内容都能给大家带来不一样的、新鲜的感受。
3.品读句子,想象描写的画面。
(1)出示句子: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bà)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
(2)引导学生朗读句子并结合插图想象画面。
点拨:“山坡”高高低低、草木茂盛;“坪坝”平整、空旷;“小路上”开满鲜花。
(3)提问:置身这样的环境中,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预设:置身这样的环境中,真是让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怡。
4.仿写句子。
清晨(时间),从地铁站口,从 公交站台,从街道上,走来了许多的小学生,有扎马尾辫的,有剪齐耳短发的,有穿蓝白校服的,还有背卡通书包的。
品读句子,了解词句的意思。
(1)出示句子:大家高高兴兴来到学校,都成了好朋友。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问好,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
(2)教师组织学生圈画并交流有新鲜感的词句。
(3)教师指导,整理归类。
新鲜感的句子:“向……向……向……”。
点拨:这三个字运用了排比的手法,表现了同学们天真可爱、有礼貌和热爱祖国的特点。
6.连起来齐读第一自然段,想象描写的画面。
三、品读语段,寻找“新鲜”词句,想象画面
1.教师出示要求。
(1)读一读:点名朗读第2、3自然段,边读边想象画面。
(2)找一找:寻找有新鲜感的词句。
(3)圈一圈:用“ 记号笔 ”画出“新鲜”词语。
用“ ”画出“新鲜”句子。
(4)聊一聊:和小组成员交流有新鲜感的词句。
2.指导学习相关句子,引导想象,理解内容。
(1)出示句子:“当,当当!当,当当!”大青树上的铜钟敲响了。
(2)组织学生圈画并交流有新鲜感的词句。
(3)引导归类,指导理解。
提问:“新鲜”词语是哪个?说说你的理解。
预设:新鲜感的词语“铜钟”。
理解:我们学校的上课铃声是电脑播放的,而大青树下的小学是敲的铜钟,真是太有意思了。
3.指导学习相关句子,想象画面,寻找有新鲜感的词句。
(1)出示句子:上课了,大家在教室里一起朗读课文,那声音真好听!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最有趣的是,跑来了两只猴子。这些山林里的朋友,是那样好奇地听着。
(2)整理归类,引导理解。
①追问:“新鲜”句子是哪个?说说你的理解。
预设:新鲜感的句子是:“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
理解:同学们从四面八方来听课,小动物们不忍心打扰他们;同学们读课文一定特别认真精彩,吸引了小动物们;侧面衬托出学生上课时的专心,也表现了这所学校的特别之处。
②“新鲜”词语是哪个?说说你的理解。
预设:新鲜感的词语是:“好奇。”
理解:小动物们居然有思想,这太新鲜了!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3)出示句子: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招引来许多小鸟,连松鼠也赶来看热闹。
(4)整理归类,引导理解。
①新鲜感的词语:“孔雀舞、摔跤。”
点拨:同学们玩的游戏跟我们完全不一样,太新鲜了!
②新鲜感的句子:“招引来许多小鸟,连松鼠也赶来看热闹。”
点拨:只有人才懂得看热闹,这里却说小动物都来看热闹,把小动物拟人化很有趣。
4.小结:充满新鲜感的词句还点燃了想象的火花,乘着想象的翅膀,我们看到了一幅又一幅有趣的画面,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大青树下的小学欢乐祥和的校园生活。
四、聚焦“可爱”,体会美好
1.要求:请学生齐读第4自然段,边读边想象画面,讨论这所学校在环境方面的特别之处。
2.组织学生交流反馈。
(1)出示插图,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这所学校的特别之处,如景物很独特,有“古老的铜钟、粗壮的枝干、凤尾竹的影子、洁白的墙”,这些独特的景物体现出学校的乡土气息和民族特点。
(2)提问:通过“这就是我们可爱的小学,一所边疆的小学”这一句,你体会到了什么?
预设:点明中心,抒发了作者对这所小学的自豪和赞美之情。
3.小结:这些充满新鲜感的词句都源于这所新鲜的学校,“可爱”一词点明了中心,抒发了作者对这所小学的自豪和赞美之情。
五、主题概括,结构梳理
1.主题概括:本文按照时间顺序,描写了边疆的一所小学的学生上学、到校、上课学习和下课游戏的情景,写出了他们欢乐祥和的校园生活。体现了我国各民族儿童之间的友爱与团结,表达了作者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结构梳理。
六、课堂探究,课后练说
1.课堂探究。
(1)提问:什么样的词句会让我们觉得有新鲜感呢?
预设:陌生的词语、特殊的句式、表达特别奇妙的地方(拟人化)……
(2)摘抄有新鲜感的词句在积累本上。
2.结合课后第三题,练习仿说。
(1)让我们从大青树下的小学走回自己的小学,如果让你介绍自己的校园,你会怎么说呢?
(2)引导思考:你的学校是什么样的?同学们在学校里做什么?选择一个场景说一说。
教室里 操场上 花坛边 图书室里 教学楼前 大树下
①选一选:选择印象深的、最感兴趣的场景。
②细观察:在不同时间去观察。
③用句式:“上课的时候……”“放学了……”等。
(3)展示示例。
示例:我的学校是一所城市里的小学,周围没有各色的小花,也没有小动物在其中穿梭。上课的时候,教室里一般都是安安静静的,有时候听老师讲课,有时候自己做习题;下课后,大家会来到操场上追逐嬉戏,有跳皮筋的,有打篮球的,有打乒乓球的,还有踢毽子的,欢声笑语洒满了整个校园。
◆板书设计
1 大青树下的小学
上学路上、来到学校:不同名族、活泼可爱
上课:学习认真 小动物听课 下课:开心玩耍小动物看热闹
环境:铜钟 大青树 凤尾竹 白墙
◆教学反思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三年级上册一篇充满民族风情的精读课文,课文中鲜活的场景和富有特色的语言为学生打开了一扇了解边疆校园生活的窗口。教学时,我围绕“学校生活”主题,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走进文本,在字音的推敲、语句的品味中感受文字的韵律美与画面感,如引导学生用轻快的语调朗读 “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通过排比句式的朗读体验学生们上学时的欢快心情;同时结合仿写练习,让学生从 “有…… 有…… 有…… 还有……” 的句式模仿开始,逐步迁移到对自己校园生活的描写,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也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
不过,作为开学初的第一课,教学中仍有不少需要反思的地方。比如课堂语言不够精炼,有时为了引导学生理解会反复赘述,反而削弱了教学的节奏感;还有少数学生因尚未适应新学期的学习节奏,课堂上注意力不够集中,发言积极性不高,而我在调动这部分学生参与度时缺乏更有针对性的策略。
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精心地打磨教学语言,让每一句话都能精准指向教学目标;在备课环节充分预设学情,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差异化的引导方式,同时注重课堂节奏的把控,通过多样化的互动形式(如角色扮演、趣味竞赛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每个孩子都能在语文课堂中找到参与感,真正实现从 “教” 到 “学” 的有效转化。
第一单元 第1课 大青树下的小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