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学目标】1.认识“诵、例”等9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圈”。2.初步了解略读课文学习的基本要求。3.默读课文,能说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并简单表达对这件事的看法。4.能找出有新鲜感的词句,和同学交流。【教学重难点】1.默读课文,能说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并简单表达对这件事的看法。2.能找出有新鲜感的词句,和同学交流。【教学课时】 1课时【预习要求】1.自学生字词,初步了解课文。完成本课“预习卡”。2.默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3.关注课文中有新鲜感的词句并与同学交流。教学过程一、悬念导入,了解作者1.提问激趣,对比课题。(1)提问:在一百多年前,有个孩子在学堂里读书。有一天,他做了一件让同学们都目瞪口呆的事儿,差点还挨了板子,可最后却得到了先生的夸赞。你们想知道他做了什么吗?(2)引出课题:在学生充满好奇与猜测时,老师板书课题《不懂就要问》 。(3)学生读题:对比前两个课题,你有没有什么新发现?预设:多了一个星号。点拨: 带“*”星号的课文是略读课文认识作者,导入新课。过渡:这个敢于向老师提问的人就是孙中山。孙中山(1866年-1925年),广东香山人广东香山人,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孙中山先生少年时期学习的故事!二、翻开课文,发现“新鲜”1.前后对比,找出不同。提问:打开课文,看看这篇略读课文与之前的两篇课文有什么不一样。(1)预设一:课题下方有学习提示。①读提示:请一位学生读学习提示,其余学生边听边想,从学习提示中可知我们有哪些学习任务。②交流梳理:将略读课文的学习提示相机分点。③教师讲解:通过默读课文的方式,完成学习任务。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和同学交流你对这件事的看法。把有新鲜感的词句画下来和同学交流。(2)预设二:课后没有要写的生字和课后练习,多了两个泡泡。出示阅读方法:略读课文可以读得粗略一些,了解课文大意就行。在初读时,如果有个别的字不认识、个别的词语不理解,也没有关系。2.小结:明确了学习任务,还了解了学习方法,下面就请同学们用这样的方法自己先读读课文吧!三、初读课文,学习字词,了解大意1.出示要求。(1)读一读:默读课文。(2)圈一圈:圈出生字新词。(3)画一画:画出自己认为难读或觉得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2.学习生字词。(1)引导认读。①出示词语: 背 照 出 几 糊里涂 尺 声打 清②学生自读。③教师带读,学生跟读。提示:“例”要与列的读音区分;“楚”在这里读轻声;“圈”是多音字。④同桌互读,相互正音。⑤指名读、开火车读。(2)读准多音字“圈”。①“圈”表示环形的东西时读quān,表示养家畜的栅栏时读juàn。②小练笔:我在纸上画了个圈(quān),妈妈说这像爷爷家关小羊的圈(juàn)。(3)帮“小翼”认一认,检验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情况。3.聚焦学习提示第一问: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1)借助插图,思考它们分别对应了课文的哪些内容?第一幅:描绘的是孙中山在先生面前背书的画面,他背得十分流利,但书里说的意思他却一点儿也不懂。第二幅:描绘的是孙中山提出问题后,先生和他对话的情景。(2)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分步说内容。说说先讲了什么,接着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第1-3自然段:先讲了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读书,他背书很流利却不懂书里的意思,于是向先生提问,吓呆了其他同学。第4-7自然段:接着讲了先生检查完孙中山的背诵后,还是为学生们详细讲解了这段话的意思;第8、9自然段:最后讲的是孙中山解答同学疑惑,提出“不懂就要问”。(3)将课文的起因——经过——结果连起来讲讲。课文讲述了少年孙中山在私塾学习时,因为不明白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壮着胆子 向先生提问 的故事,赞扬了孙中山 勤学好问 的精神,教育我们养成 不懂就要问 的学习习惯。四、再读课文,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1.回顾第一单元的学习,梳理关注有新鲜感词句的方法。预设:陌生的词语、特殊的句式、表达特别奇妙的地方(拟人化)……2.请学生默读第1-3段,画出有新鲜感的词句,想象画面读一读。(1)学习段1,集体交流有新鲜感的词句,教师相机指导。预设1:“私塾、先生”这两个词语,学生觉得很陌生,平时没有接触过。点拨:借助插图及查阅词典理解。“私塾”指旧时家庭、宗教或教师自己设立的教学处所,一般只有一个教书先生,没有规定的教材和学习年限。“先生”相当于现在的老师。预设2:“咿咿呀呀”、“唱歌”,读书像唱歌,这样的读书方式很新鲜。预设3:“书里的意思,先生从来不讲”,这样的教学方式很新鲜。老师只是让学生跟着念,读熟了就去背诵,学生大多不理解意思。而现在的老师都会把课文的意思讲解的特别仔细。(2)学习段2,思考:孙中山对私塾这种只背不讲的情形,他是怎么想的?又是怎样做的呢?①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词句展开交流。预设1:“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这是对孙中山的心理描写,说明孙中山乐于思考。预设2:“壮着胆子站起来”可见为了弄清楚书中的道理,不糊里糊涂地背,孙中山鼓足勇气,表明他追求真理的欲望强烈。(3)学习段3,思考:孙中山提出问题后,同学们有什么反应?①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词句展开交流。预设1:“摇头晃脑”说明同学们念书时很投入。预设2:“吓呆了”、“鸦雀无声”表明同学们很震惊,通过同学们的表现可知先生十分严厉。点拨:“鸦雀无声”形容一点声音也没有。②小练笔:观察图片中同学们的表情、动作想象描写。有的同学(惊得目瞪口呆),有的同学(吓得用书挡住脸),有的想:(孙中山吃了豹子胆啦),有的小声嘀咕:(这下他要挨揍了)。3.请学生默读第4--7自然段,思考:孙中山提出问题后,先生前后的反应又是怎样的?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句子交流。①引导关注:先生从“拿着戒尺”“厉声”到“收起戒尺”“摆摆手让孙中山坐下”的变化。②点拨:“戒尺”这个词语学生会觉得陌生,平时没有接触过,有新鲜感,教师应适引导学生查阅词典,了解“戒尺”就是旧时私塾先生对学生施行惩罚时所用的木板。(2)提问:为什么前面先生已经很生气了,后面又要给大家详细讲讲呢?预设:因为孙中山完成了先生布置的任务,他善于思考、敢于提问的学习态度打动了先生,所以先生破例讲解了书中的内容。4.默读第8-9段,画出有新鲜感的词句,想象画面读一读,并交流。预设:“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语言通俗易懂,却又蕴含着道理,具有新鲜感。五、课堂小结,问题探究1.交流看法。提问:对“孙中山小时候敢于向先生提问”这件事你有什么看法?预设1:同学们被孙中山的行为吓呆了,他们从来都没想过问先生问题,而孙中山遇到不懂的问题敢于提问,体现出了他十分勇敢。预设2:孙中山提问之后,从来不讲书里意思的先生被他打动了,所以改变了态度,详细讲解了内容,这体现了孙中山勤学好问的品质。预设3:孙中山不懂就问的态度和勇气值得我们学习,以后在学习中遇到不懂的问题,我们也要及时提问,想办法解决。2.问题探究。讨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遇到不会的问题可以怎么做?①询问老师、家长,和同学一起讨论等;②查阅资料书;③上网查找资料。六、拓展延伸,课后作业1.出示有关学贵有疑,不懂就问的成语和名言。(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2)不学不成,不问不知。 ——王充(3)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陈献章课后作业。(1)自主阅读《周恩来小时候的故事》。(2)复习本课的生字。◆板书设计3 * 不懂就要问起因 → 私塾读书,只背不讲经过 → 勇敢提问,先生讲解结果 → 学问学问,不懂就问孙中山 →勤学好问、善于思考、执着求理◆教学反思三年级的学生经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自主阅读、概括提炼、质疑提问等方面都有所提高,在交流时也有了较好的表达意识,且在落实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上,也因经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对如何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有所感悟,这均是学生学习略读课文的有力保障。《不懂就要问》是第一篇略读课文,是学生第一次进行全篇的自主学习,因此,我在本课的教学中,时刻注意加强学生在学习方法上的引导,帮学生认识略读课文特点,明确学习任务与方法;紧扣单元语文要素,通过圈画、交流有新鲜感词句落实目标;设置问题探究启发学生思维。不足的是教学中对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讲授偏多,学生自主表达空间少;对学生学习差异关注不够,未兼顾不同水平学生需求。后续改进将减少讲授,增加学生自主活动;深入指导拓展阅读;依据学生差异分层教学,提升教学效果。第一单元 第3课 不懂就要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