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学目标】1.能交流在课内外阅读中遇到的有新鲜感的词句,知道要主动积累这样的词句。2.学习积累带有人体部位的成语,有感情地朗读本单元的精彩句子,练习给兴趣小组起个有创意的名字。3.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了解古诗的意思,想象古诗中描绘的画面。【教学重难点】1.能交流在课内外阅读中遇到的有新鲜感的词句,知道要主动积累这样的词句。2.学习积累带有人体部位的成语,有感情地朗读本单元的精彩句子,练习给兴趣小组起个有创意的名字。【教学课时】 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能交流在课内外阅读中遇到的有新鲜感的词句,知道要主动积累这样的词句。2.能根据语义表达的需要,读出恰当的重音。(重点)3.能初步了解“摇头晃脑、面红耳赤”等成语的结构特点。(重点)◆教学过程开门见山,揭示课题。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一单元“语文园地一”的内容。二、学习“交流平台”1.初读句子,了解出处。(1)课件出示“交流平台”板块中的两个例句,学生练读。指导读准“更夫”的“更”。(2)提问:谁能说说这两句话分别出自哪里呢?预设1:第1句话出自第1课《大青树下的小学》。预设2:出自泰戈尔的《新月集》。品读句子,感受“新鲜”。学习例句1。①出示例句1,引导学生再次品读。②思考:这句的新鲜感体现在哪里?预设: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树枝、鸟儿、蝴蝶人的情感,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窗外的静。(赋予动植物感情很新鲜)(2)学习例句2。①出示例句2,引导学生再次品读。②思考:这句的新鲜感体现在哪里?预设1:“更夫”是个有新鲜感的词,是指每天夜里敲竹梆子或锣的人,是一种职业。(职业很新鲜)预设2:“提了灯去追逐影子”把更夫打更枯燥的工作写得令人向往。(表达很新鲜)积累句子,交流分享。(1)提问:什么样的词句会让我们觉得有新鲜感呢?预设:陌生的词语、特殊的句式、表达特别奇妙的地方(拟人化)……(2)追问:遇到了有新鲜感的词句后你会怎么做?预设1:多读几遍,尽量背诵出来。预设2:查一查句子的出处,理解句子的妙处。预设3:抄写下来,把它们写得工整美观。(3)在本单元的课文学习中,我们关注了很多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将你认为有新鲜感的句子和同学分享吧!预设1: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问好,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跟小鸟打招呼很新鲜)预设2:树枝在林中互相碰触着,绿叶在狂风里簌簌地响,雷云拍着大手。(赋予事物生命很新鲜)预设3:那时候上课,先生念,学生跟着念,咿咿呀呀,像唱歌一样。(新奇类比很新鲜)4.随堂练习,小结指导。(1)交流积累。①和同学交流课内外有新鲜感的句子。②抄写句子注意:抄写句子时开头要空两格。(2)小结:阅读是丰富我们精神世界的良方,而我们读到的好词好句就是改变我们精神世界的良药。同学们一定要用一双慧眼,去发现书中的精妙之处哟。三、学习“词句段运用”第二题1.提问:怎样朗读能更好地表达句子的意思?想一想,练一练,然后和同学交流。2.引导学生回忆学习课文时是如何把这些句子读好的。方法1: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方法2:关注句子中的一些词语。3.明确朗读要求:(1)读一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标一标:用“▲ ”标出重音,用“ / ”标出停顿。(3)练一练:边读边想象画面,根据句子表达的意思,读好句子的停顿,读好词语的重音。4.指名学生朗读,教师根据学情,点拨朗读重音的方法。(1)句1:妈妈,我真的觉得那些花朵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点拨:“真的”轻读。“地下的”重读,读出活泼的语调。(2)句2: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他一点儿也不懂。点拨:“一点儿”重读,读出“困惑”的语气。(3)句3:孙中山笑了笑,说:“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点拨:“不懂就要问”慢读,“就是”重读,读出心甘情愿的语气。5.随堂练习。(1)出示句子,学生练习。句1:树枝在林中互相碰触着,绿叶在狂风里簌簌地响,雷云拍着大手。这时,花孩子们便穿了紫的、黄的、白的衣裳,冲了出来。句2:月亮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照亮了村头的大青树,也照亮了,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小结:运用这些方法,朗读自己课外积累的有新鲜感的语句。四、学习“词句段运用”第一题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摇头晃脑 披头发 张牙舞 提心胆面红耳 手忙脚乱 眼手快 口干舌教师带读成语。学生自由读成语。(3)学生开火车读成语。(4)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形式读成语。①我读你听:同桌互读,如有错误,同桌及时提醒。②我做你猜:根据自己的理解做动作,让同学猜成语“摇头晃脑、张牙舞爪”。③男女共读:想象成语描写的动作、神态、心情等,合作读成语。比如,男生——面红,女生——耳赤。交流特点,归类整理。(1)想一想:这些成语有什么特点?和同学交流你的发现。预设1:这些成语都含有身体部位名称,都和人有关。预设2:每个成语里都有一对近义词。点拨:①第一组成语的第一个字和第三个字意思相近。②第二组成语的第二个字和第四个字意思相近。(2)分一分:你能给这些词语分类吗?预设1:描写人动作的词语:摇头晃脑 、张牙舞爪、手麻脚乱、眼疾手快。预设2:描写人的外貌、状态的词语:披头散发、面红耳赤、口干舌燥。预设3:描写人心理的词语:提心吊胆。随堂练习,词语拓展。(1)练一练:结合语境,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①为了这道题,我和同桌争得(面红耳赤)。②刚才还(张牙舞爪)的歹徒,三两下就被警察叔叔制服了。③弟弟(眼疾手快)地接住了即将掉在地上的书。④弟弟背古诗的时候(摇头晃脑),真像个私塾里的老先生。⑤一到发考试卷,我就(提心吊胆),不知是福还是祸。⑥在沙漠行走,人人感到(口干舌燥)。⑦事情来得突然,我们一时间(手忙脚乱),不知从何下手。⑧妹妹不会扎头发,只好(披头散发)地去上学。(2)类似的词语,你还知道那些呢?撕(心)裂(肺) 牵(肠)挂(肚) 摇(头)晃(脑) 七(嘴)八(舌)(耳)聪(目)明 (手)舞(足)蹈 (心)灵(手)巧 (眉)清(目)秀第2课时◆课时目标1.能根据兴趣小组的特点,使用有个性的词语为其取名字。2.朗读、背诵古诗《所见》。◆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复习词语(1)游戏:你来比划我来猜。组织学生猜读成语,一人上台选择一个成语演一演,下面的同学猜一猜。(2)引导学生交流课外新积累的同类成语,组内分享摘录的成语。二、学习“词句段运用”第三题1.出示已有的小组名称及要求。(1)小组名称:篮球侠 巧手剪纸组 鲲鹏航模队 探索者小队 黑白棋社(2)交流讨论:自由读一读下面5个兴趣小组的名字,猜一猜这是什么兴趣小组,说说自己是怎么猜出来的。2.指导学生反馈交流。预设1:组名能直接体现兴趣小组的活动内容,比如“篮球、剪纸、航模”等。(板书:活动内容)相机出示泡泡提示1:为兴趣小组取的名字要体现出活动的特点。预设2:有的组名中加人了能体现该兴趣小组个性特点的词语,比如“侠、巧手、鲲丽、探索者”。(板书:个性特点)预设3:可以恰当运用课外积累的有新鲜感的词句,让名字更吸引人。(板书:新鲜词语)相机出示泡泡提示2:在名字中加入有个性的词语,让人一看就能记住。3.引导学生读泡泡提示。4.小结:当我们在为自己的兴趣小组取名字时,可以抓住所选小组的活动特点,加入一些富有个性的词语,体现出小组的特点。5.引导学生根据班级兴趣小组的特点,试着取名字。(1)交流讨论:我们可以怎样给兴趣小组取名字呢?点拨:直白:体操队,读书会,摄影小组。加人名:冰心诗社,卓玛合唱团,姚明篮球队。加个性词语:NO.1足球队,墨韵书法组,疯狂摇滚团。(2)学生尝试取名。小组讨论交流,先想一想要成立什么兴趣小组(1-2个),再结合小组的活动内容,取一个有特点的名字,完成表格。活动内容 兴趣小组的名字组织全班交流评比,评选“最佳创意奖”①小组展示给兴趣小组取的名字,说说这样取名的原因。②教师根据各组取的兴趣小组的名字,生成表格。活动内容 兴趣小组的名字 共同评价书法 墨芳苑 ★★★★★诗歌 新芽诗社 ★★★★★合唱 小百灵鸟合唱团 ★★★★★……③学生互相发表意见,说说自己被什么兴趣小组吸引力,为兴趣小组投一颗星星。④被投有最多星星的小组,可获取“最佳创意奖”。三、学习“日积月累 ”1.请学生借助拼音,把古诗读正确,读好停顿。(1)听音频自由读。(2)教师带读。重点指导“牧、振、樾”的读音。(3)小组赛读。(4)点名读。2.分析题意,了解诗人。(1)分析题意。①提问: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预设:所看见的景象。②思考:是谁所见呢?预设:袁牧看见的景象。(2)了解诗人: 袁枚(1716-1797年),清代诗人、诗论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袁枚是乾隆、嘉庆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隆三大家”。3.理解词义,分析诗意。(1)鼓励学生借助书中插图,联系上下诗句推测字词的意思,理解诗意。(2)出示诗句1: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①分析词义:“牧童”:放牛的儿童;“林樾”:道旁成荫的树。②理解诗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3)出示诗句2: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①分析词义:“欲”:想要;“鸣”:叫;“闭口立”:一声不响地站立。②理解诗意:他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歌唱,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4.想象画面,朗读背诵。(1)引导想象:借助课文插图,想象古诗描绘的情境。①提问:仿佛看到了哪些画面?②学生交流看到的画面。预设:“牧童骑黄牛”“牧童唱歌”“牧童听到蝉鸣”“牧童想要捕蝉”等。(2)赏析主题:本诗描绘了一幅林中牧童一派天真快乐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3)借助插图,想象画面背诵古诗。◆教学板书语文园地一交流平台:积累有新鲜感词句词句段运用:会朗读句子(重音)积累含有近义词及人体器官的四字词语会给兴趣小组命名日积月累:积累古诗《所见》◆教学反思在本单元语文园地的教学中,聚焦“积累”与 “探索” 双线展开。引导学生从课内外阅读中捕捉有新鲜感的词句时,通过例句剖析与互动分享,让学生直观感知拟人修辞、陌生词汇等带来的表达魅力,同步渗透抄写、背诵等积累方法,助力学生养成主动积累的习惯。词句段运用环节,带领学生对比两组成语的结构特征,发现 “含人体器官” 与“含近义词” 的共性,又通过动作演绎、分类归纳等方式区分其描写侧重点,在探索中深化对词语的理解与记忆。给兴趣小组取名时,以示例启发学生结合活动内容与个性表达,从“篮球侠”的直白到 “墨韵书法组”的诗意,鼓励学生突破常规思维,在创意命名中感受语言组合的乐趣,激活表达创造力。日积月累部分,通过古诗《所见》的声韵朗读、诗意解读与画面想象,让学生在朗朗书声中触摸田园童趣,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实现语言与情感的双重积累,使积累过程成为连接语言学习与文化感知的桥梁。语文园地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