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山居0陆游平生杜宇最相知,遗我巢山一段奇。茶磑”细香供隐几,松风幽韵入哦诗。溪边拂石同儿钓,竹下开轩唤客棋。几许放翁新事业,不教虚过太平时。[注]①本诗写于陆游在蜀地任闲职时,此间,为回应主和派攻击他“颓放”“狂放”,陆游自号“放翁”,进行反击。②醴:wèi,石磨。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杜宇”指杜鹃鸟,诗人借其啼声哀婉的特点,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B.领联“茶磑细香”“松风幽韵”通过嗅觉与听觉描写,写出山居生活的清雅意趣。C.颈联“同儿钓”“唤客棋”生动展现了诗人享受天伦之乐、交友之趣的闲适生活。D.全诗采用“总-分-总”结构,首联总起,中间具体描写,尾联收束,章法严谨。16.本诗尾联“几许放翁新事业,不教虚过太平时”情感丰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古人常借草木寄托追思之情。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面对妻子生前亲手栽种的枇杷树,以“”两句,含蓄抒发了物是人非、时光流逝的怅惘与怀念。(2)乐器是诗人钟爱的意象,频繁出现在古诗文中,如《登快阁》“句写到弹奏乐器;“”句就含有吹奏乐器。(3)设问是古代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往往会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如“”。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共5题,18分)上学时,语文课本的课后练习常有这么一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怎么叫“有感情”?最近,一名初中生在网络上分享自己朗读课文的视频,神情投入、感情饱满,让人直呼“把课文念活了”。不少网友加入其中,用朗读再现、演绎课文,语文的魅力具象化了。朗读课文,缘何吸引人?文字被注入声韵,恰似被(①)了灵动的精魂。读《致橡树》,温柔而坚定的诉说中,并肩而立的爱情引人向往;速《出师表》声线颤抖处“临表递零不知所言高”黑的复杂情感溢千言表:…那些(②),传递出文学最本真的重量与温度。它们宛如潺潺的溪流,滋润读者的心灵,又像激昂的号角,振奋人们的精神。“声”临其境,更能感同身受。高二语文试题第7页共8页不止于声音的力量。这两年,互联网上掀起了一股“语文热”。“语文热”,因何而起?这里面有传统与现代、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互促。一方面,数宇技术搭建起的全民舞台,无论是短视频里的经典朗读再现,还是网络热帖里的金句翻新,人人皆能以经典为篮本、从生活中寻找灵感,来一次即性的创作,展现个人特色。另一方面,互联网的传播机制,刷新了互动、共创的文化体验。你用声音讲“活”了故事,我把古诗词改编成说唱;你分享课本里的人生感悟,我在评论区里寻找知音…从学生时代的“朗读”“背诵”,到互联网时代的“活学活用”“二创”,许多人加入对文学经典的再表达、再创造。“语文热”兴起,更源于文字本身所蕴含的震撼人心的力量。即使我们已经走出了一方课堂,纵然大家相隔千山万水,却总能因一句话、一段文,泛起相似的涟漪。从这个角度说,这场关于语文的热潮,是一次情感的(③),也是一场文化的溯源,它让人们借由对课文的回味,(④)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化的脉络,感受文化根脉中最质朴、最深厚的力量。18.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赐予跌宕起伏觉醒触碰B.赋予跌宕起伏唤醒触碰C.赐予抑扬顿挫觉醒触摸D.赋予抑扬顿挫唤醒触摸19.请仿照第二段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横线处续写一句,与上文构成排比。(3分)20.关联词的连用,能够强化表情达意的效果,请分析文中最后一段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分)21.文中第三段画横线的句子有一处语病和两处错别字,请找出并修改。(4分)22.某中学读书社计划开展“语文热·经典焕新”读书系列活动,鼓励同学们用创新方式朗读经典课文。请根据材料,给参加活动的同学提两条建议(朗读技巧除外),每条不超过35个字。(4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在当今时代,有人认为“知足”会让人更幸福,也有人认为“知退”会让人更幸福,还有人认为“知进”才会让人更幸福。你更同意哪一种说法,请明确立场和观点,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高二语文试题第8页共8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