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源于教材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第三章第1节“演示”绳波的产生和传播1.实验设计如图,取一条较长的软绳,用手握住一端拉平后向上抖动一次,可以看到绳上形成一个凸起部分,这个凸起部分向另一端传去。向下抖动一次,可以看到绳上形成一个凹下部分,这个凹下部分也向另一端传去。连续向上、向下抖动长绳,可以看到一列波产生和传播的情形。沿绳传播的波在绳上做个红色标记,在波传播的过程中,这个标记怎样运动?它是否随着波向绳的另一端移动?2.实验现象绳子上的各点只是在一定位置上下振动,没有向前运动,而振动这种形式却传播出去了。3.现象分析图中小圆点代表绳中的质点,相邻质点之间有相互作用力,这使得一个质点的运动会影响相邻质点的运动。如图所示,质点P0在沿上下方向振动,依次牵动质点P1、P2,P3,…使它们也运动起来。若在t=T时刻,质点P0到达了最高点,则P2将刚要开始运动。质点P0到达最高点后又开始下落,当t=T时它又回到平衡位置,而这时P2刚刚到达最高点,质点P4则刚要开始运动。下面两幅图是随后T、T时刻各质点的位置及波的形状。一、真题链接1.(2021·浙江6月选考)将一端固定在墙上的轻质绳在中点位置分叉成相同的两股细绳,它们处于同一水平面上。在离分叉点相同长度处用左、右手在身体两侧分别握住直细绳的一端,同时用相同频率和振幅上下持续振动,产生的横波以相同的速率沿细绳传播。因开始振动时的情况不同,分别得到了如图甲和乙所示的波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图中两手开始振动时的方向并不相同B.甲图中绳子的分叉点是振动减弱的位置C.乙图中绳子分叉点右侧始终见不到明显的波形D.乙图只表示细绳上两列波刚传到分叉点时的波形C [题图甲中两手开始振动时的方向相同,则题图甲中分叉点是振动加强的位置,所以A、B错误;题图乙中两手开始振动时的方向恰好相反,则题图乙中分叉点是振动减弱的位置,则在分叉点的右侧始终见不到明显的波形,所以C正确,D错误。]二、真题拓展2.(多选)一列绳波在水平方向上传播,现对其频闪照相,拍摄频率为5 Hz。在同一底片上多次曝光后形成照片如图所示,照片与实物比例为1∶100。照片中A、B、C、D四点为同一水平线上的四点,且AB=BC=CD=2 cm。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该绳波波长为4 mB.该绳波波速可能为60 m/sC.该波可能与周期为0.1 s的另一列绳波发生干涉D.同一次曝光时A、C两处质点的振动方向相反BD [设波长为λ,由几何关系结合题意得=,解得λ=8 m,故A错误;设波的周期为T,由题图可得nT+=(n=0,1,2,…),即nT+=0.2 s(n=0,1,2,…),解得T= s(n=0,1,2,…),则波速v==20(2n+1) m/s(n=0,1,2,…),当n=1时,波速等于60 m/s,故B正确;由T= s(n=0,1,2,…)可知无论n取何值,周期都不可能等于0.1 s,所以该波不可能与周期为0.1 s的另一列绳波发生干涉,故C错误;A、C相距半个波长,所以同一次曝光时A、C两处质点的振动方向相反,故D正确。]3.如图所示,以原点0为界在x轴上有两段不同材料的绳子,波源S1和S2分别置于x=-6 m和x=12 m处,产生两列简谐横波甲和乙,分别沿x轴正方向和x轴负方向传播。t=0时刻x=-2 m和x=4 m处的质点刚好开始振动,某时刻两列波恰好同时到达原点0,若从t=0开始到t= s时间内P点经过的路程为6 cm,求:(1)甲乙两波的频率之比;(2)甲波在左侧绳子中的传播速度大小。[解析] (1)两列波同时传到0点,由x=vt得出=因v=λf又=联立得=1。(2)由题意知经t= s时P质点在平衡位置,结合题图可知在t= s内甲波传播距离为x= m由x=vt解得v甲=4 m/s。[答案] (1)1∶1 (2)4 m/s源于教材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第三章第1节“演示”绳波的产生和传播1.实验设计如图,取一条较长的软绳,用手握住一端拉平后向上抖动一次,可以看到绳上形成一个凸起部分,这个凸起部分向另一端传去。向下抖动一次,可以看到绳上形成一个凹下部分,这个凹下部分也向另一端传去。连续向上、向下抖动长绳,可以看到一列波产生和传播的情形。在绳上做个红色标记,在波传播的过程中,这个标记怎样运动?它是否随着波向绳的另一端移动?沿绳传播的波2.实验现象绳子上的各点只是在一定位置上下振动,没有向前运动,而振动这种形式却传播出去了。3.现象分析图中小圆点代表绳中的质点,相邻质点之间有相互作用力,这使得一个质点的运动会影响相邻质点的运动。如图所示,质点P0在沿上下方向振动,依次牵动质点P1、P2,P3,…使它们也运动起来。若在t=T时刻,质点P0到达了最高点,则P2将刚要开始运动。质点P0到达最高点后又开始下落,当t=T时它又回到平衡位置,而这时P2刚刚到达最高点,质点P4则刚要开始运动。下面两幅图是随后T、T时刻各质点的位置及波的形状。一、真题链接1.(2021·浙江6月选考)将一端固定在墙上的轻质绳在中点位置分叉成相同的两股细绳,它们处于同一水平面上。在离分叉点相同长度处用左、右手在身体两侧分别握住直细绳的一端,同时用相同频率和振幅上下持续振动,产生的横波以相同的速率沿细绳传播。因开始振动时的情况不同,分别得到了如图甲和乙所示的波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图中两手开始振动时的方向并不相同B.甲图中绳子的分叉点是振动减弱的位置C.乙图中绳子分叉点右侧始终见不到明显的波形D.乙图只表示细绳上两列波刚传到分叉点时的波形二、真题拓展2.(多选)一列绳波在水平方向上传播,现对其频闪照相,拍摄频率为5 Hz。在同一底片上多次曝光后形成照片如图所示,照片与实物比例为1∶100。照片中A、B、C、D四点为同一水平线上的四点,且AB=BC=CD=2 cm。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该绳波波长为4 mB.该绳波波速可能为60 m/sC.该波可能与周期为0.1 s的另一列绳波发生干涉D.同一次曝光时A、C两处质点的振动方向相反3.如图所示,以原点0为界在x轴上有两段不同材料的绳子,波源S1和S2分别置于x=-6 m和x=12 m处,产生两列简谐横波甲和乙,分别沿x轴正方向和x轴负方向传播。t=0时刻x=-2 m和x=4 m处的质点刚好开始振动,某时刻两列波恰好同时到达原点0,若从t=0开始到t= s时间内P点经过的路程为6 cm,求:(1)甲乙两波的频率之比;(2)甲波在左侧绳子中的传播速度大小。 1 / 4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41 第七章 教考衔接课6 波的形成与传播 讲义(教师版).docx 41 第七章 教考衔接课6 波的形成与传播(学生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