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江西省上饶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四川资阳濛溪河遗址群(距今8万—6万年)出土的动植物遗存显示,当时人类已利用水生动物(鱼、鳖等)、大型食肉类(熊、虎等)及鸟类,植物则包括浆果类(如乌薇莓)、坚果类(如橡果)等37科53属,其中多种植物为考古首次发现。据此可知,该遗址的先民( )A.初步具备了稳定获取食物的生产能力B.创造了长江流域的早期文明C.具有利用多样化生态资源的劳动智慧D.因物资丰富产生了阶级分化2.秦王政五年,秦国初置东郡;刘邦在位晚年曾罢废东郡,改封梁国。据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 秩律》记载,吕后称制之初复设东郡,使其与河内郡、上党郡形成对刘氏赵国的包围,又与河南郡、淮阳郡形成对梁国的钳制。吕后此举( )A.利用地缘政治强化中央集权 B.变革地方建制加强皇权C.基本消除了郡国并行的弊端 D.汲取了秦朝速亡的教训3.隋文帝时期,朝廷废除了地方长官自行辟举本地士人担任属吏的旧制,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官员皆由吏部统一考核任命,后又规定州县官吏三年一换,不得连任。这些举措( )A.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B.标志着科举制正式形成C.清除了门阀势力对仕途的垄断 D.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4.下面是两宋纸币圈和铜币圈示意图。当时,中国铜币在东北亚、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广泛流通,成为这些地区的硬通货。据此可知,两宋( )A.大一统政局推动货币的国际化 B.朝贡贸易主导货币流通秩序C.纸币流通拓展了海上丝绸之路 D.居于区域性货币网络的中心5.下图为清代宫廷画家郎世宁(意大利人)等人奉旨创作的《万树园赐宴图》,描绘了1754年乾隆皇帝在避暑山庄万树园宴请主动率部归附的蒙古杜尔伯特部首领“三车凌”的盛况。该图反映了清朝( )A.重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B.盲目自大的天朝上国心态C.统治阶级生活的奢侈挥霍 D.吸纳西方文化的开放国策6.粮价指数是政府制定货币政策和农业政策的重要参考数据。如果以中国17世纪后半期的粮价指数为100,那么其后的粮价指数分别为:年代 指数18世纪前半期 132.0018世纪后半期 264.8219世纪前半期 532.0819世纪后半期 513.35该表格最能说明清朝中后期( )A.粮价持续上涨 B.土地兼并问题严重 C.统治危机加剧 D.政府财政收入增加7.《循环日报》于1874年在香港创刊,是中国人自办成功的最早中文日报之一,以新颖的形式和鲜明的政论观点吸引了众多读者的关注,在近代中国具有重要地位。其地位形成主要缘于( )A.开创国人自办日报的先河 B.关注时事启迪民众思想C.引进了西方先进排版技术 D.推动民主共和观念传播8.美国外交官戴维斯曾断言:“真正的中国——更民主、有朝气,并愿意同联合国合作战斗——只能在国民党领导层的小圈子以外找到……共产党人更像生气勃勃的‘民主同盟’中的组成部分。”这一言论反映了( )A.美国政府开始调整对华政策 B.美国试图制造中国党派矛盾C.中共民主主张产生较大影响 D.世界格局影响美国外交决策9.下表为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1957年)部分工业数据。据此可知,这一时期我国( )年份 工业总产值(亿元) 钢产量(万吨) 原煤产量(亿吨) 发电量(亿度)1949 140 15.8 0.32 431952 343 135 0.66 731957 704 535 1.31 193A.工业布局趋向合理 B.计划经济优势凸显 C.重工业居主导地位 D.工业建设成果显著10.1979年10月在省、市、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座谈会上,邓小平指出:“我们开了大口,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后来改了个口,叫中国式的现代化,就是把标准放低一点。特别是国民生产总值,按人口平均来说不会很高。”这一讲话体现了(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C.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已明确 D.基于中国国情的务实发展战略11.苏美尔语文献记载了人类早期的一则法律判决案例:约公元前1890年,三名男子杀死一人后,主动告知死者妻子,其妻却未控告凶手。案情曝光后,经公民会议审理裁定:凶手判处死刑,死者妻子无罪,理由是“其丈夫生前并未供养妻子”。这一判决反映出古巴比伦司法审判( )A.注重考量权利与义务之间关联 B.善于塑造性别平等的社会伦理C.以维护公民权利为立法的宗旨 D.有效地调解了社会矛盾和冲突12.14世纪英国牛津大学教授威克里夫谴责教皇俗不可耐,并使用英语翻译《圣经》,试图摧毁存在于个人与神之间的交往障碍。他还坚持国王具有世俗国家的最高统治权,主张没收教会的财产充实国库。这些观点( )A.受到路德“因信称义”教义的影响 B.有利于英格兰民族认同的形成C.打破了天主教会对人们思想的束缚 D.促进了理性主义思想广泛传播13.“稳定的国际环境和政局、流动的社会结构、尊重市场价值的政府决策、健全的财政金融体制、便利的交通运输、进取上进的新教精神、健全的专利制度使之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描述的是( )A.西葡能开辟新航路的因素 B.法国启蒙运动勃发的基础C.英国工业革命兴起的条件 D.世界市场形成的时代背景14.马克思指出:“这次革命的新的特点在于人民在首次起义之后没有解除自己的武装,没有把他们的权力拱手交给统治阶级的共和主义骗子们……他们找到了在革命胜利时把这一权力保持在人民自己手中的办法,即用他们自己的政府机器去代替统治阶级的国家机器。”这一革命( )A.标志着欧洲的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B.从实践上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C.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飞跃 D.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15.1889年,德国殖民者赫尔曼·冯·维斯曼率军镇压德属东非(今坦桑尼亚)的起义后,其亲信战友撰写的传记宣称:殖民部队的行动是“维护当地秩序的必要手段”,维斯曼“深受土著爱戴”,德国在非洲的殖民统治是为了“解放奴隶”和“播撒文明”。对传记的这一表述解读合理的是( )A.因其美化侵略而不具备史料价值 B.可以作为第一手史料而直接引用C.辩证指出了殖民统治的双重影响 D.可用于研究当时的极端民族主义16.洛克菲勒基金会是全球最具影响力的慈善机构之一,其宗旨宣称“促进全人类的福祉”。二战后,该基金会拨款25万美元资助哥伦比亚大学创立俄国研究所,专门研究苏联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又启动“翻译计划”,通过赞助中国文协翻译美国文学作品以影响中国文化走向。这些举措( )A.反映了民间机构对战后和平的期待 B.有效地延缓了美苏争霸的进程C.有利于推动东西方文化交流与互鉴 D.折射出冷战形式的多样化特征二、材料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汉承秦制,在基层治理方面有诸多举措。当时以户籍为主体的多层次乡里文书系统较为完备,诸多有关基层民众管理的簿籍,其正本藏在乡一级。纪南松柏汉墓出土的各类簿册,包括南郡及江陵西乡等地的户口簿、正里簿、免老簿、新傅簿、复事算簿等多种文簿,就是乡保存各类簿籍的例证。——摘编自卜宪群《秦汉乡里社会演变与国家治理》材料二 宋室南渡后,江南地区商品经济空前活跃,民间田土、户婚、钱债等纠纷迭出,江西一地成为宋代“健讼”风尚典型。为应对“健讼”局面与传统“无讼”理念的冲突,宋代形成了规范化、体系化、多样化的多元调解机制,包括官府调解、民间调解、组织调解等方式。在基层矛盾纠纷解决中,“好义”“德高”的乡贤对同乡“劝譬而去”,有效解决基层矛盾纠纷,修复受损社会关系。——摘编自陈玺、杜承林《从新出江西墓志看宋代基层调解》(1)根据材料一,概括两汉基层治理的主要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汉与宋代基层治理方式不同的原因。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欧洲近代体育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特征。14世纪开始,体育的宗旨逐渐向以人为本过渡,体现出去宗教化的特点,身体观念从神性走向人性。从体育参与群体上看,开始突破中世纪体育的阶层限制,新兴市民阶层的体育以娱乐活动和运动竞赛为主。17-18世纪,自然科学蓬勃发展,解剖学等使人们对身体的认知更加清晰。卢梭提出“健全的身体是健全精神的基础”,强调体育对培养“完整公民”的作用。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后期,人类的生产能力得到质的提升,标准化生产导致体育运动也以测量标准进行衡量,雷尼埃发明的测力计能把肌肉力量转换为标准数字。——摘编自李玉兰、杨茜《试析欧洲现代体育特征》材料二 《荷马史诗》宣扬体育活动要“永远争取第一”。文艺复兴时期的维多利诺倡导“健康的精神寓于健康的体魄之中”。马丁·路德认为人的身体是上帝给予的,保持身体的健康是上帝给予人们的天职。16世纪的《人体结构》和17世纪的《论血液循环》提供了身体运动的全新理论。卢梭在《爱弥儿》中提出要培养爱弥儿这样的自然人就应该进行体育、知识教育、道德教育、劳动教育。西方现代化生活条件改善特别是对中产阶级有组织的消遣活动越来越多。1876年伦敦开设第一家人工滑冰场,1903年环法自行车赛举行。——摘编自石龙《论西方体育人文价值的演变》(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对欧洲近代体育发展史进行分期,并概括各个阶段的核心特征。(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近代体育取得长足发展的原因。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人口迁徙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深刻影响政治格局、经济发展、文化传播与民族融合。时段 迁徙状况秦朝 为发展关中及戍边开发,强制迁徙大量人口。如“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派军夺取河套后迁徙内地人民戍边。三国两晋南北朝 北方战乱频仍,少数民族内迁,与汉族杂居。同时,大量北方汉族民众为避战乱南迁,据估算,西晋末年至南朝刘宋时,南迁人口达90万左右。唐朝 安史之乱爆发,北方陷入战乱,大量人口南迁。诗人李白描述为“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北宋 北宋末年靖康之乱,再次引发大规模人口南迁。明朝 明初为恢复黄淮流域经济,组织近700万人垦荒北迁,并设立军籍移民屯边。“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等南方地区间平行移民也影响深远。清朝 清朝末年,“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成为大规模人口迁徙活动。“闯关东”改变东北人口结构,促进东北开发;“走西口”推动内蒙古地区经济文化发展;“下南洋”则使华人在东南亚为当地开发作出贡献。阅读上述中国历史上人口迁徙的相关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人口迁徙与中国历史发展关系”为主题,自拟一个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三、综合题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近代中国的现代化探索始终与救亡图存交织。19世纪六七十年代,洋务派提出“自强”“求富”口号,创办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军事工业,并设立轮船招商局等民用企业。甲午战败后,维新派主张“变法图强”,推动政治制度改革,提出“设议院”“兴民权”。20世纪初,清政府推行“新政”和“预备立宪”,试图挽救统治危机。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颁布《临时约法》,确立共和政体,但未能解决社会根本矛盾。——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材料二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试图通过“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动现代化,发展交通、工业和农业。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提出“一化三改”总路线,优先发展重工业,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三步走”战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探索的主要方式。(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现代化探索的不同成效,并谈谈从中获取的启示。江西省上饶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参考答案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A A D A C B C D D题号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A B C B D D17.(1)特点:继承秦朝制度;乡里文书系统完备;注重户籍管理,簿籍种类丰富,正副本保存合理。(2)原因:两汉:政治上,继承秦制且国家统一,需通过文书系统强化中央对基层的垂直管理;经济上,小农经济占据主导,以户籍为基础的管理利于掌控人口、保障赋税。宋代:政治上,“健讼”风尚冲击传统治理秩序,需新机制维护基层稳定;经济上,商品经济繁荣致使民间纠纷频发,旧有管理模式难以应对;社会文化上,教育发达,乡贤阶层崛起且“无讼”理念与现实冲突,推动多元调解机制形成。18.(1)分期:第一阶段:14世纪至17世纪初:文艺复兴时期第二阶段:17世纪-18世纪:启蒙运动时期(答到科学革命时期亦可)第三阶段: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后期:工业革命时期特征:第一阶段:世俗化(答到人文化亦可)、平等化(答到大众化亦可)第二阶段:科学化、理性化第三阶段:标准化、数字化(量化)(2)原因:古希腊体育文化传统奠定基础;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人文主义思潮的推动;科学革命提供助力;工业革命和城市化奠定物质基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闲暇时间增多,中产阶级的扩大;体育设施日益完善、体育赛事广泛开展;体育组织对体育活动的规范化与国际化;奥运会影响力巨大;有些国家将健身强体与民族精神相关联,强化国家认同。19.示例观点:人口迁徙与中国历史发展存在紧密的互动关系。论述:从政治层面看,人口迁徙是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重要手段。秦统一后,通过强制豪富迁徙,加强了对关中地区的统治,巩固了边疆防线,促进了边疆与内地的政治联系。同时,政治局势的变化也影响着人口迁徙的方向。魏晋南北朝、唐朝安史之乱、北宋靖康之乱等时期的北民南迁,都缘于北方战乱频繁,有的甚至是政权更迭,中原百姓躲避战乱,这体现了政治局势动荡对人口迁徙的驱动作用。从经济层面看,人口迁徙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与经济重心的转移。北民南迁为江南地区带去先进生产技术与大量劳动力,使南方逐渐缩小了与北方的经济差距。明清时期,“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等移民活动,促进了人口与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推动了迁入地区的经济开发。反之,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也影响人口迁徙,如清朝末年,山东、河北等地百姓因生活困苦“闯关东”,以寻求更好的经济发展机会。从文化层面看,人口迁徙促进了不同地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北方人口南迁将中原地区先进的文化、礼仪制度、学术思想等传播到南方,与南方本土文化相互交融,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例如,魏晋南北朝时期世家大族南迁,推动了南方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走西口”“下南洋”等人口迁徙活动,促进了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使中华文化在传播中不断吸收新的元素,实现创新与发展。综上所述,人口迁徙与中国历史发展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人口迁徙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程,而历史发展的趋势又塑造了人口迁徙的特征,二者共同描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独特画卷。20.(1)方式:学习西方技术(如洋务运动);推动政治制度变革(如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倡导思想解放(如新文化运动);开展国家主导的经济建设运动(如“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制定阶段性发展战略(如“一化三改”“三步走”战略);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如改革开放)。(2)成效:新中国成立之前的探索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经济、政治、思想等现代化进程,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推翻了封建帝制,启发了民智,但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未能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总体上看成效甚微。新中国成立后,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为现代化奠定制度基础。改革开放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跨越。启示:现代化是系统工程,坚持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各层面全面协调发展;民族独立是现代化的前提,只有摆脱外来侵略才能自主发展;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现代化需立足国情,实事求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现代化是长期过程,需以人民利益为归宿,注重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