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52张PPT)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第二章 宇宙中的地球课时5 地球的圈层结构和演化夯实·基础知识任务1——认识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说明地球的内部圈层特点1.读图填空(1)划分依据:地震波__________的变化。(2)不连续界面及波速变化代码 名称 波速A波(____波) B波(____波)C ______面 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D ________面 完全消失 传播速度突然下降传播速度横纵莫霍古登堡(3)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C以上为______,C、D之间为______,D以内为______(由E外核和F内核组成)。地壳地幔地核2.填表:不同圈层的特点。圈层 主要特点地壳 平均厚度为____千米。地球大范围固体表面的海拔越高,地壳越____地幔 具有固态特征,主要由含铁、镁的__________矿物组成。软流层以上是由岩石组成的,合称________地核 外核的物质在高压和高温下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可能是地球______产生的主要原因。一般认为地球内核呈____态17厚硅酸盐类岩石圈磁场固任务2——说明地球的外部圈层特点1.判断(1)离地面越近,大气密度越大。 ( )(2)大气水和生物水不属于水圈。 ( )(3)生物圈渗透于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下部。 ( )(4)地面以上100米到水面以下200米的范围是生物圈的核心部分。 ( )√××√2.简答: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具有怎样的关系?提示: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任务3——了解地层和化石的概念1.简答:为什么说地层是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提示:地层呈带状展布,与书页类似;地层中有化石记录演化信息,与书中的文字类似。2.判断(1)地层中的化石,多数是古生物活动的遗迹。 ( )(2)不同时代的地层一般含有不同的化石,而相同时代的地层往往保存着相同或近似的化石。 ( )(3)红色岩层指示还原环境。 ( )(4)珊瑚化石指示清澈温暖的浅海环境,破碎的贝壳指示滨海环境。 ( )×√×√任务4——简要描述地球演化史,了解不同阶段的演化特点1.读图填空字母表示的地质年代:A:__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E:________。前寒武纪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第四纪2.判断(1)前寒武纪大约经历了40亿年。 ( )(2)太古宙地球形成宽广的陆地。 ( )(3)太古宙中期地球出现原始的生命。 ( )(4)太古宙出现了藻类、海绵等低等的多细胞生物。 ( )√×√×3.填表 海陆变迁 生物进化 成矿古生代 ______大陆和北美大陆的雏形基本形成,我国东北、华北抬升成陆地 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______植物繁生 重要的______时期欧亚蕨类造煤 海陆变迁 生物进化 成矿中生代 环太平洋地带形成高大山系 爬行动物盛行,______繁生;裸子植物迅速发展;末期,恐龙灭绝 形成丰富的金属矿产,重要的造煤时期新生代 形成现代地貌格局及海陆分布 ______动物和______植物大发展,出现了灵长类;第四纪出现了人类 -恐龙哺乳被子4.简答:从生命现象开始出现,分别写出动物和植物的演化顺序。提示:动物: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人类。植物:藻类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衔接一 必修第一册阅读变式如图示意沿89°E经线所作的世界某区域地形图和莫霍面剖面图。读图,完成1~2题。1.莫霍面是( )A.硅铝层与硅镁层的界面B.硅镁层与上地幔的界面C.上地幔与下地幔的界面D.下地幔与外核的界面2.确定莫霍面位置的主要依据是( )A.地下矿产的种类 B.地形起伏的状况C.地下水位的高低 D.地震波速度的变化√√1.B 2.D [第1题,莫霍面是地幔和地壳的分界线,而硅镁层位于地壳的底部,所以也可以认为莫霍面是硅镁层与上地幔的界面,B正确;硅铝层与硅镁层都属于地壳,两层的界面不是莫霍面,A错误;上地幔与下地幔的界面不是莫霍面,C错误;下地幔与外核的界面是古登堡面,D错误。第2题,从地震波传播速度图上可以看出,地震波向下传播在经过莫霍面后,纵波、横波速度都突然加快,因此形成第一个不连续面——莫霍面,D正确;莫霍面位置的确定与地下矿产、地形起伏、地下水位无关,A、B、C错误。]衔接二 必修第一册活动变式右图为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3~5题。3.关于第四纪生物进化说法正确的是( )A.出现了脊椎动物B.裸子植物迅速发展C.出现了人类D.蕨类植物迅速发展4.与现代相比,恐龙繁盛时期全球气候特征是( )A.冷湿 B.冷干C.暖湿 D.暖干√√5.地球历史上两次重要的造煤时期是( )A.元古代和古生代后期B.古生代后期和中生代C.古生代前期和新生代D.元古代后期和中生代√3.C 4.D 5.B [第3题,新生代是地球历史的最新阶段,而第四纪是新生代最后一个纪。从第四纪开始,全球气候出现了明显的冰期和间冰期交替的模式。哺乳动物的进化在此阶段最为明显,而人类的出现与进化则是第四纪最重要的事件之一,C正确;脊椎动物出现于古生代中期,裸子植物迅速发展在中生代,蕨类植物迅速发展在古生代中后期,A、B、D错误。第4题,恐龙繁盛于中生代。读图可知,和现代相比,图示中生代的气温较高,降水较少,气候特征是暖干,D正确,A、B、C错误。第5题,地球历史上两次重要的造煤时期:一是古生代后期的石炭纪和二叠纪,二是中生代的侏罗纪和白垩纪。]培养·思维能力(2024·广西卷)分布于皖南地区的上溪群地层,其岩石是砂岩受侵入岩浆高温的影响,在固态下发生弱重结晶形成的,保留了原岩的部分结构。早期研究认为该地层是元古宙古老大陆的一部分,后来有地质学者在该地层中发现了寒武—奥陶纪的水母等海洋古生物化石,为认识该地层的构造演化提供了新证据。下图为地质年代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1)上溪群地层岩石的形成先后经历了( )A.沉积作用—变质作用—成岩作用B.成岩作用—变质作用—沉积作用C.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变质作用D.变质作用—沉积作用—成岩作用√(2)根据所发现的古生物化石,推测上溪群地层区( )A.属于太古宙时期形成的古老大陆B.由寒武纪早期板块碰撞隆升而成C.属于元古宙时期形成的古老大陆D.由古生代中晚期板块碰撞隆升而成√【解题导引】(1)泥沙沉积→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岩浆侵入弱重结晶→变质作用(2)寒武—奥陶纪的水母等海洋古生物化石→奥陶纪岩层→古生代早期形成→古生代晚期板块碰撞挤压→元古宙岩层中出现奥陶纪岩层假设没有出现化石,是不是该地层就是形成于元古宙?提示:不一定。砂岩地层经过变质作用,可能把化石损坏,也不一定有化石,需要结合多种地层信息判断。视角一 地球的内部圈层特点(2024·郑州三模)我国首口万米科探井——深地塔科1井位于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该井采用我国自主研制的深井自动化钻机,预计完井周期457天,目标深度11 100米。开钻以来,已采集获取8 000多份地下岩石样品。下表为深地塔科1井钻探进度表。据此完成1~2题。时间 2023.5.30 2023.8.27 2023.10.25 2024.2.17进度(米) 开钻 6 000 8 000 9 9691.深井钻探进度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变化,导致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地层深处( )A.低温高压、冻土深厚 B.高温高压、岩浆活动C.低温高压、地震多发 D.高温高压、岩性多变2.研究采集获取的岩石样品,可以( )①准确预报地质灾害的发生 ②绘制万米深层地质剖面图 ③揭示地球板块运动的规律 ④为工程决策提供地质依据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D 2.C [第1题,地层深处,随着深度的增加,温度和压力逐渐升高;由于地层深处岩性多变,导致深井钻探进度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变慢,D正确,A、B、C错误。第2题,研究采集获取的岩石样品,可以绘制万米深层地质剖面图,为工程决策提供地质依据,②④正确;不能准确预报地质灾害的发生,也不能揭示地球板块运动的规律,①③错误。综上所述,故选C。]视角二 地球的演化史(2024·九江三模)如图示意生物出现以来,地球大气中的CO2、O2含量变化。据此完成3~4题。3.古生代中、后期( )A.出现最原始的生物B.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C.O2含量迅速上升D.CO2含量波动下降4.地球上生物出现以后( )A.O2的含量先升高,后降低B.CO2的含量呈波动性上升C.植物的进化与O2含量呈正相关D.寒武纪时O2含量达到顶峰√√3.D 4.C [第3题,古生代中期出现的是鱼类,后期出现的是两栖动物,A、B错误;古生代中期主要植物是陆上孢子植物(如蕨类植物),在此时段O2含量变化不大,CO2含量波动下降,C错误、D正确。第4题,地球上生物出现以后O2的含量上升,A错误;CO2的含量先上升后下降,B错误;植物的进化与O2含量呈正相关,C正确;O2含量在大约距今5亿年后基本稳定,D错误。](建议用时:30分钟,分值:51分)一、选择题(共9小题,每小题3分,共27分。每个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2024·温州三模)下图为5°S某大陆西部板块边界附近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课时数智作业(五) 地球的圈层结构和演化1.构成岩石圈的是( )A.①②③ B.①②C.②③④ D.③④2.若某年W处水温异常偏高,则我国最可能( )A.登陆我国大陆台风频率增大B.冬季平均气温降低C.冬季极端低温概率增加D.东部夏季北涝南旱√√1.A 2.C [第1题,①为地壳,②为洋壳,③为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④为软流层,岩石圈是由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和地壳构成的,所以构成岩石圈的是①②③,A正确,B、C、D错误。第2题,该地为5°S某大陆西部板块边界附近剖面示意图,该大陆西部无大陆架,则W处为南美洲西部海域,该处水温异常偏高,出现厄尔尼诺现象,登陆我国大陆的台风频率减小,A错误;我国冬季平均气温会升高,B错误;极端天气现象增加,冬季出现极端低温的概率增加,C正确;夏季我国东部锋面雨带登陆北方时间偏晚、停留时间偏短,出现北旱南涝现象,D错误。]2024年5月6日,南美洲玻利维亚中部山区发生里氏4.8级地震,震源深度15千米。下图为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和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3.此次地震的震源最有可能位于( )A.①层 B.②层C.③层 D.④层4.最可能为液态的内部圈层为( )A.①层 B.②层C.③层 D.④层√√3.A 4.C [第3题,陆地地壳的平均厚度一般在39~41千米,且地震发生在山区,山区地壳厚度更厚,因此此次地震的震源(15千米)最有可能位于地壳,即图中的圈层①,A正确;②层为地幔,③层、④层为地核的外核和内核。第4题,地震波进入③层(为外核),横波完全消失,纵波波速下降,由于横波不能通过液态物质,可判断③层可能为液态或熔融状态,C正确,A、B、D错误。](2025·福州模拟)下图示意某地地质剖面图。读图,完成5~6题。5.图中甲、乙、丙、丁、戊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A.甲丙丁乙戊 B.丁乙戊甲丙C.乙丁戊丙甲 D.甲丁丙戊乙6.图中断层最可能发生在( )A.古生代前期B.古生代后期—中生代前期C.新生代后期D.中生代后期—新生代前期√√5.C 6.D [第5题,乙岩层在最下面,沉积形成的最早,丙岩层在乙岩层上面,形成较晚;丁切断乙岩层,说明形成在乙岩层之后,但没有切断丙岩层,说明形成在丙岩层之前,戊为受岩浆影响形成的变质岩,形成于丁岩层之后,戊没有切断丙岩层,形成在丙岩层之前;甲切断乙、丙岩层,说明形成于乙、丙岩层之后,综上所述,甲、乙、丙、丁、戊形成的先后顺序是乙丁戊丙甲。第6题,含有恐龙化石的岩层形成在中生代,发生明显错动,含有哺乳动物化石的岩层形成在新生代,没有错动,说明图中断层最可能发生在中生代后期—新生代前期,D正确;古生代前期、古生代后期—中生代前期岩层中并未形成恐龙化石,A、B错误;有哺乳动物化石的岩层没有出现断层,应形成在新生代后期前,C错误。]近年来,科研人员在保山盆地(青藏高原东南部)内的岩层中发现保存较好的针叶植物化石。经研究,该类针叶植物生长于新近纪,为现代云杉属植物的亲缘种。如图示意现代云杉属植物在青藏高原东南部的分布高度。据此完成7~9题。7.确定针叶植物化石的形成时间是通过岩层的( )A.位置关系 B.物质组成C.绝对年龄 D.埋藏深度8.新近纪所在的新生代时期( )A.被子植物繁盛 B.爬行动物盛行C.联合古陆形成 D.原核生物出现9.与现代相比,新近纪时期的保山盆地( )A.光照较弱 B.降水较少C.气温较低 D.风力较小√√√7.C 8.A 9.C [第7题,化石是古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它为研究地质时期的动、植物生命史提供了证据,通过岩层的绝对年龄可以对应相应的地质时期,从而推断针叶植物化石的形成时间,C正确;由于不能确定地壳运动的变化,所以化石的形成时间与岩层的位置以及埋藏深度关系不大,A、D错误;岩石的物质组成不能直接反映出地质时期,无法推断化石的形成时间,B错误。第8题,新生代时期被子植物繁盛,A正确;爬行动物盛行于中生代,B错误;联合古陆形成的时期是在古生代,C错误;原核生物出现远早于新生代,D错误。第9题,保山盆地新近纪时期以针叶植物为主,与现代云杉属植物相近,而云杉属植物属于亚寒带针叶林,在现代生长在气温较低的地区,说明新近纪时期的保山盆地气温较低,C正确;该植被主要能反映气温较低,不能准确反映光照、风力,A、D错误;乔木生长需要的水分比现在青藏高原的高山草甸多,说明新近纪时期的保山盆地比现在降水较多,B错误。]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24分)10.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莫霍洛维奇界面(以下简称莫霍面)是指位于地下的不连续界面,因地势的高低起伏,不同地区莫霍面的深度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如图为我国云贵高原某地区莫霍面深度等值线图(单位:km)。(1)描述图示区域莫霍面深度的空间分布特点。(4分)(2)指出图示区域地壳厚度最厚的区域并说明判断依据。(4分)(3)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探测莫霍面深度的依据,并阐述原理。(4分)[解析] 第(1)题,图示区域莫霍面深度空间分布不均;西北部56千米,东南部36千米,故西北部深度大,东南部深度小,深度自东南部向西北部递增;西北部、北部深度等值线密集,说明深度变化较大。第(2)题,图示区域地壳厚度最厚的是西北部。依据:由所学知识可知,莫霍面之上为地壳部分,西北部莫霍面深度大,说明地表到莫霍面的距离远,地壳厚度较厚。第(3)题,探测莫霍面深度的依据是地震波。原理:地震波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存在着较大差异;地震波的横波和纵波在向下经过莫霍面时出现明显加速现象,故可知莫霍界面的深度。[答案] (1)深度空间分布不均;西北部深度大,东南部深度小,深度自东南部向西北部递增;西北部、北部深度变化较大。(2)西北部。依据:莫霍面之上为地壳部分,西北部莫霍面深度大,说明地表到莫霍面的距离远,地壳厚度较厚。(3)地震波。原理:地震波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存在着较大差异;地震波的横波和纵波在向下经过莫霍面时出现明显加速现象。11.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2023年12月20日,从湖北十堰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了解到,科研团队在遗址一号馆恐龙蛋化石露头修复治理过程中,偶然发现3枚结晶恐龙蛋化石。下图为包括3枚结晶恐龙蛋在内的恐龙蛋化石图。(1)推测湖北省十堰市青龙山恐龙生活时期的古地理环境特点。(4分)(2)在恐龙时代之前,湖北省十堰市一带可能为一片广阔海洋,就此作出合理解释。(4分)(3)列出包括恐龙及其之前的地球动物进化序列。(4分)[解析] 第(1)题,根据发现的恐龙蛋化石,可以推测当时的地理环境特点如下:该时期恐龙数量较多,因此该时期气候温和湿润,降水较多,利于恐龙的生存和繁衍;恐龙在中生代繁盛,该时期裸子植物茂盛,种类繁多,丰富的植被为恐龙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来源;恐龙蛋化石的发现表明当时陆地生态环境较为丰富,可能存在一些湖泊和河流。第(2)题,在恐龙时代之前,地球经历了漫长的古生代,在古生代,地球的陆地和海洋分布与现在有很大不同。到古生代中后期,我国的华北和东北抬升为陆地,而其他地区基本是浩瀚的海洋。因此,在恐龙时代之前,湖北省十堰市一带可能为一片广阔海洋。第(3)题,包括恐龙及其之前的地球动物进化序列大致为单细胞动物—多细胞动物(前寒武纪)—海生无脊椎动物(早古生代)—海生脊椎动物(晚古生代)—古老两栖类(晚古生代后期)—爬行类(中生代)。[答案] (1)气候温和湿润,降水较多,利于生存和繁衍;裸子植物茂盛,种类繁多,提供充足的食物来源;陆上水域比较辽阔。(2)恐龙时代之前的古生代中后期,我国的华北和东北抬升为陆地,其他地区基本是浩瀚的海洋。(3)单细胞动物—多细胞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海生脊椎动物—古老两栖类—爬行类。谢 谢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