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第一部分 第三章 类题通法3 地质地貌的形成过程 课件《高考快车道》2026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4 第一部分 第三章 类题通法3 地质地貌的形成过程 课件《高考快车道》2026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

资源简介

(共23张PPT)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
第三章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类题通法3 地质地貌的形成过程
1.地质地貌形成过程类试题的解题思维流程
2.地质地貌形成过程类试题的常见类型
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岩石转化及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在循环过程中的内外力作用及地形变化
地质构造及其构造地貌的形成过程 主要包括褶皱、断层、火山、海沟、海岭等地质构造或构造地貌的形成过程
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过程 主要包括风、海浪、流水、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过程及形成地貌的过程
地质灾害的发生过程 主要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过程
区域地质地貌演化过程 从地球演化的角度,以地质构造图的形成,展现区域地质地形的演化过程
3.地质地貌形成类试题的解题技巧
(1)环境类型、岩石类型、地质作用类型不同,地质、地貌发育结果不同
①环境决定地质作用,环境变迁决定地质地貌变迁。
②不同物质性质或者岩石,地质成因不同,识别岩石类型成为判定地质作用的关键依据。
③内外力性质不同,地貌形态不同。
(2)地质作用的发生空间顺序规律
①同一位置的沉积岩,深度不同,时间早晚不同,越深的岩层形成越早。
②一般变质岩、侵入岩、沉积物、沉积岩分布不同。一般而言,变质岩分布在地下高温高压的环境,侵入岩分布在地下,沉积物堆积在低洼的地表,沉积岩分布在地下。变质岩和侵入岩分布在地表,必然经过地壳抬升。已经形成的岩石又发生变质作用,往往有下降运动。
③风化、侵蚀、沉积、固结成岩作用分布地势高低不同。风化、侵蚀作用分布在地势较高的地方,沉积、固结成岩作用分布在地势较低的地方。外力作用形式发生转变,可能地势高低也会发生变化。
(3)地质作用的发生时间顺序规律
①受到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五种外力共同作用的顺序。一般而言,风化、侵蚀先于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②沉积岩层理结构的上下层形成顺序。沉积岩是一层一层沉积,上层压着下层,下层固结成岩,分层的,下层先形成。
③侵入岩和被侵入岩形成时间顺序。被侵入岩先于侵入岩形成。
④有些褶皱和断层关系密切,形成有先后顺序。受到挤压力的岩层先弯曲形成褶皱,挤压力超过岩石承受能力就会发生断裂,形成断层。
⑤同一地质作用,作用时间越长,地貌特点越明显。受单一地质作用背景下,地貌特征越明显,形成越早。
⑥如果岩石埋藏在地下,后又遭到风化。必然先发生抬升或者剥蚀露出地表,后接受风化。
⑦较高的地方要发生沉积、固结成岩作用。地壳要发生下沉运动使地势降低才能接受沉积并发生固结成岩作用。
1.(2025·陕西普通高校招生适应性测试)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赴雅鲁藏布江谷地进行地貌专题考察,结合遥感影像绘制了素描图(如图)。进一步分析发现,该地谷坡上出现黄土是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表现。
(1)识别图中的地貌,归纳外力作用类型,并列举对应的地貌名称。
(2)说明从上游山地岩石到谷坡黄土的物质空间迁移过程。
[解析] 第(1)题,在地质学和地理学中,河流和风力是两种主要的外力作用,它们通过堆积和侵蚀作用改变地表形态。当河流从山区流出到平原时,流速突然减慢,导致挟带的泥沙在山麓地带迅速沉积,形成洪积扇,分布于图中的出山口处;在河道较宽的河段,水流速度下降,使得部分泥沙在河中央沉积形成小岛或沙洲,即江心洲,分布于图中河流中部;河流在弯道处或遇到障碍物时,水流速度减慢,导致泥沙沉积在河岸两侧,形成平坦的河漫滩,分布于图中河流右侧;风力将沙粒搬运,遇到障碍物(如植被、建筑物等)时沉积下来,形成沙丘和沙洲,分布于图中左侧山前;冰川侵蚀作用形成角峰。
第(2)题,物质空间的迁移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自然现象,涉及物质的形成、搬运和堆积成地貌等多个环节。物质的形成方面,涉及岩石风化、碎屑物质形成,即岩石在地表或地下环境中,在温度变化、水文、气候、物理、化学等因素的作用下,发生的机械崩解、化学分解和生物分解,岩石风化后,逐渐破碎成小颗粒,形成碎屑物质;物质的搬运方面,涉及水流搬运、风力搬运、冰川搬运、海浪搬运等,本题主要是流水搬运过程;物质的堆积方面,涉及流水堆积、风力堆积、冰川堆积、海浪堆积等,本题主要是流水堆积,当河流
流出山口,河道拓宽,河流流速降低,挟带的碎屑物质沉积下来,经过长时间的堆积和压实作用,逐渐演变形成黄土层。总结来说,从上游山地岩石到谷坡黄土的物质空间迁移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涉及岩石风化、碎屑物质形成、物质搬运和堆积成地貌的复杂过程,这个过程不仅塑造了地表的地貌特征,还为土壤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其物质空间迁移过程可以概括为:岩石风化→碎屑物质形成→水流搬运→谷坡沉积→黄土层形成。
[答案] (1)流水堆积作用:河漫滩、江心洲、洪积扇。风力堆积作用:沙丘、沙洲。冰川侵蚀作用:角峰。
(2)山地岩石因温差大、反复冻融而风化,形成岩石碎屑;岩石碎屑被坡面径流及重力搬运至河谷,落入雅鲁藏布江;雅鲁藏布江流水搬运过程中,流速减慢,堆积成为河漫滩(或江心洲);枯水期水位下降,河漫滩(或江心洲)出露,风力将其中的细小部分侵蚀并向谷坡搬运,遇谷坡地形阻挡,风速减慢,沉积形成黄土。
2.(2024·佛山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广义上的丹霞地貌有两个本质属性,一是物质组成为红层(红色碎屑层),二是形态特征为陡崖坡。延安安塞天生桥景观整体规模宏大,气势恢宏,被誉为“最美红桥”(图1)。该景观是以古鄂尔多斯盆地的红层为基础,受构造抬升后逐渐形成古丹霞地貌,后来又受上覆黄土特性以及流水等因素影响,发育形成的现代的天生桥丹霞地貌。天生桥高60米、长70米,呈自然状态,局部有垮塌,桥体的红层中发育有垂直节理,沿节理走向形成宽5~10米的陡峭岩墙。丹霞地貌的形成严格受控于红层的节理裂隙(沿着节理裂隙下切侵蚀),图2示意天生桥式丹霞地貌的形成机理。
(1)分析地形变化对古丹霞地貌形成的作用。
(2)从外力作用的角度,说明延安安塞古丹霞地貌演变为现代天生桥丹霞地貌的过程。
(3)有人担心“最美红桥”的地貌景观容易因外力侵蚀而消失,你是否赞同?并说明理由。
[解析] 第(1)题,根据材料“该景观是以古鄂尔多斯盆地的红层为基础,受构造抬升后逐渐形成古丹霞地貌,后来又受上覆黄土特性以及流水等因素影响,发育形成的现代的天生桥丹霞地貌”可知,最初,古鄂尔多斯盆地地势低洼,这种相对平坦且低洼的地形有利于各种外力带来的物质沉积,从而形成了红层的堆积;之后,构造运动导致地壳隆起,这一内力作用不仅使地面抬升,还在红层砂岩内部产生了节理裂隙;地壳的隆起增加了地形的落差,导致河道的坡降增大,这使得流水的侵蚀(下切)能力显著增强;强大的流水侵蚀作用沿着红层中的节理裂隙进行,不断切割和侵蚀红层,最终形成了古丹霞地貌。
第(2)题,根据材料和图2可知,首先,由于风力沉积作用,延安安塞古丹霞地貌上逐渐覆盖了一层黄土层;黄土具有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的特点,在季节性流水的侵蚀作用下,黄土层被冲刷,使得部分下层的红层(古丹霞地貌)得以暴露;接着,流水沿着红层的节理裂隙进一步侵蚀,形成了陡峭的岩墙;同时,主河道和次河道的共同冲刷作用对岩墙产生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岩墙底部在河流的侵蚀下不断破损和崩塌;最后,在重力崩塌作用下,岩石发生大量崩塌,逐渐演化形成了天生桥这种独特的地貌。
第(3)题,赞同的理由:河流的持续冲刷会不断侵蚀红层,导致桥洞和岩墙容易继续发生崩塌,甚至可能最终导致桥体完全崩塌;天生桥桥面顶部覆盖的黄土容易被流水侵蚀,一旦黄土被侵蚀掉,下方的红层就会暴露并继续受到侵蚀;岩墙陡峭且缺乏植被的保护,容易受到各种外力的进一步侵蚀。 不赞同的理由:桥洞形成后,会改变水流的路径和速度,从而大大减轻主次河道对岩墙的冲刷作用,使得岩墙继续崩塌的可能性减小;天生桥桥面顶部覆盖的黄土和可能生长的植被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顶部的红层,减轻其受到侵蚀的程度;现有的节理裂隙已经在之前的侵蚀过程中发挥了主要作用,没有新的节理裂隙形成,岩墙不容易受到流水的进一步下切侵蚀。
[答案] (1)原古鄂尔多斯盆地地势低洼,利于外力沉积形成红层(红色碎屑岩);构造抬升,地壳隆起,(受内力作用)红层砂岩内易形成节理裂隙(易沿节理裂隙受侵蚀);地壳隆起,落差增大(地壳隆升也导致河道坡降增大),流水侵蚀(下切)作用增强,红层被流水(红层堆积结束并遭受侵蚀)侵蚀形成古丹霞地貌。
(2)受风力沉积作用,延安安塞古丹霞地貌上先覆盖形成黄土层;黄土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易遭受(季节性)流水侵蚀,露出部分下层的红层(古丹霞地貌);流水沿红层节理裂隙进行侵蚀,形成陡峭岩墙并受主次河道共同冲刷;在主次河道河流侵蚀作用下,岩墙底部不断破损(崩塌);岩墙受重力崩塌作用,岩石发生崩塌,演化形成天生桥。
(3)赞同:随着河流的继续冲刷(流水侵蚀),(红层将进一步被侵蚀,)桥洞/岩墙易继续发生崩塌(直至桥体崩塌);天生桥桥面顶部上覆黄土,容易被流水侵蚀,露出下方红层继续被侵蚀;岩墙陡峭,缺乏植被,容易进一步受到侵蚀。
不赞同:桥洞形成后,大大减轻主次河道的冲刷作用,岩墙继续崩塌的可能性小;天生桥桥面顶部上覆黄土/植被,减轻顶部红层受到侵蚀的程度;没有新的节理裂隙,岩墙不容易受到流水的进一步下切侵蚀。
谢 谢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