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辽宁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模拟三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年辽宁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模拟三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年辽宁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模拟三
历史试卷
(本试卷分I、II两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第I卷单项选择题(共80分)
一、本卷共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右图所示的内容是金文(铜器铭文)的“宗”字,从字形上分析,上面的宝盖是屋宇之形,“示”则是神主的象征。故《说文解字》云:“宗,尊祖庙也。”据此推断,周朝宗法制的重要特点是
A.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B.等级结构层次分明
C.君权神授的色彩浓厚 D.王权神权开始分离
2.“作为儒者,他一面坚持礼乐的象征意味对社会的垂戒警示意义和理性的自我调节对人类行为的控制能力,但另一面也重视了现世治理中的实用功利。”据此,“他”应该是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墨子
3.某作品以贵族家庭贾府的兴衰变迁为主线,生动再现了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多个侧面。该作品是
A.《红楼梦》B.《本草纲目》C.《水浒传》 D.《农政全书》
4.哥伦布在《航海日记》中写道:“毫无疑问,当地黄金甚丰......此外,这里还盛产宝石、珍珠以及无数香料......无须送回西班牙,在当地即可卖得好价钱。”这段材料最适合用来说明开辟新航路的
A.主观动机 B.技术条件 C.发现过程 D.历史影响
5.“哪里有蔗糖,哪里就有奴隶”是一位西方学者控诉资本主义扩张罪恶的名言。与它直接相关的现象是
A.种族屠杀 B.瓜分非洲 C.三角贸易 D.资本输出
6.“在保持土地国有化的前提下,巩固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并给农民以选择土地使用形式的自由......准许土地的劳动出租(土地使用权的临时转让)和辅助性地使用雇佣劳动。”材料反映的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社会主义工业化 D.农业集体化
7.1943年,好莱坞拍摄了一些歌颂苏联的电影,比如《光荣的日子》《出使莫斯科》等。1948年,苏联对美国的威胁成为好莱坞电影的重要主题之一,如《铁幕背后》《红色威胁》等。与这一时期电影主题转变相关的是
A.“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B.北约组织成立
C.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D.古巴导弹危机
8.下列两幅图所示的内容为1950年和1970年日本三大产业产值在其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的情况。据此可知,日本
1950年1970年
A.农业生产技术落后 B.产业结构适时调整
C.工业发展停滞不前 D.社会保障体系健全
9.洪迈在《容斋随笔·四笔》中评价道:“唐世科举之柄,颛(专)付之主司,仍不糊名。又有交朋之厚者为之助,谓之'通榜'。故其取人也,畏于讥议,多公而审。亦或胁于权势,或挠于亲故,或累于子弟,皆常情所不能免者。”材料说明了唐代科举制
A.选拔方式多样 B.其公正性受到严重的挑战
C.促进了教育的发展 D.充分体现了社会的公平公正
10.古代某一文明区域,先是受到了亚历山大帝国的侵犯,后来突厥人又在其土地上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国家,其数学创造被欧洲误解为阿拉伯人的成就。这一文明区域位于
11.魏丽在《论西欧中世纪大学与城市的关系》中指出:“因为城市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使得它成了手工业和商业中心,大量的人口、资金从四面八方涌入了城市......因此,中世纪西欧的大学一般都位于经济比较发达、交通比较便利的城市中。”下列对材料主旨的解读,正确的是
A.欧洲城市是工商业中心B.欧洲大学全部集中在城市
C.欧洲城市资源相对集中D.城市为大学提供了经济基础
12.《大博弈:全球政治觉醒对美国的挑战》一书认为,北约关注阿富汗战争打击所谓的“恐怖主义”,但北约不是为阿富汗这样的国家而设计的;并进而认定“我们面对一个新世界,用的却是并非为这个世界而设的体制”。上述观点旨在反思
A.两极格局B.国际恐怖主义C.国际政治旧秩序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13.西晋傅玄说:“商贾者所以伸盈虚而获天地之利,通有无而壹四海之财,其人可甚贱,而其业不可废。”这说明当时
A.重农抑商政策遭到否定 B.对商业存在的合理性有一定认识
C.工商业的发展较为迅速 D.商人的存在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14.“迄今井邑犹荒凉,居民生资惟榷场。马军步军自来往,南客北客相经商。”该诗反映的历史时期最有可能是
A.春秋战国 B.魏晋南北朝 C.五代十国 D.辽宋夏金
15.胡适、鲁迅等人开始创作白话文诗作,兴起了白话文运动。这发生在
A.鸦片战争期间 B.洋务运动期间 C.新文化运动期间D.辛亥革命期间
16.某同学在学习中国共产党100年的奋斗历程时,自制了一把历史年代尺,其中④处应该填写的是
A.开天辟地 B.当家作主
C.遵义会议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7.1168年,英国创办了牛津大学,1209年,英国又创建了剑桥大学;14世纪,德国建立了海德堡大学;到1500年,全欧洲已有80所大学。这种现象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A.反对封建需要 B.人文主义发展 C.自治城市发展 D.封建帝国兴起
18.某学者说:“地理上的发现-纯粹是为了营利,因而归根到底是为了生产而完成的。”这反映了新航路的开辟
A.促进欧洲经济迅速发展 B.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C.满足了封建阶级的私欲 D.使世界经济走向一体化
19.“帕特农建筑家以人为尺度,从人的视角和感触出发,灌注生机于冰冷的大理石。”这段话是对帕特农神庙进行的评价。该评价的着重点在于肯定古希腊的
A.建筑艺术 B.美学观点 C.人文思想 D.民主政治
20.下列两幅反映英国政权机构的示意图,从左到右的变化,在本质上说明了
A.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B.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C.资产阶级革命胜利 D.工业革命不断发展
21.俄罗斯学者认为,勃列日涅夫时期“经济方面的改革也是短命的,很快被我国历史上最盛行的无所不在的行政命令和官僚主义的管理作风和管理方法所取代”。这说明勃列日涅夫进行经济改革
A.调动了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 B.突破了斯大林时期的僵化体制
C.未能突破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 D.体现出废除指令性计划的意图
22.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一书中写道:“在正在来临的时代,文明的冲突是对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而建立在多文明基础上的国际秩序是防止世界大战的最可靠保障。”下列说法与亨廷顿观点一致的是
A.人类命运共同体让文明趋于单调
B.结盟与合作推动国际关系的民主化
C.多极化趋势避免了文明间的冲突
D.和谐共生的文明有利于世界的稳定
23.某学者指出:“冷战终结后,全球地缘政治秩序进入自发调整期,国际政治体系宛如一个正在旋转的万花筒,充满不确定性,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毫无疑问已成为政治冲突最有效的“减震器'。”材料的主旨是
A.全球政治体系具有明显的单极特征
B.经济全球化加剧各国间的政治冲突
C.经济联系加强使各国的共同利益增大
D.维护世界和平需要实行全球治理
24.辽太宗时期,迁移汉人和渤海人,使其居于“地沃宜耕植”的上京附近地区,同时还诏令“诸道兵,仍戒敢有伤禾稼者以军法论”。材料表明辽朝
A.注重发展农耕经济 B.大力推行“四等人制”
C.沿袭女真传统制度 D.全面学习汉族文化
25.《皇明祖训》中记载,朱元璋规定: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朱元璋的目的是
A.强化封建皇权B.便于传达中央政令
C.监视官民D.控制国家兵权
26.《湖北长江经济带历史地图》中,收录了一套1883年绘制的《湖广云贵旅行图》,该图制作精良,其中汉口地图的精度已经达到1/2000,它是日军工兵小田新太郎绘制的。这一事实表明日本
A.具有高超的绘图技术
B.特别关注中国经济的发展
C.精确测绘中国地形地貌
D.侵略中国的狼子野心
27.伊凡四世在位期间,他打破了领主政体对沙皇的一切权力限制,建立了沙皇专制政体,打击了地方割据势力。这些措施带来的直接影响是
A.建立了地跨欧亚两洲的帝国 B.正式确立了沙皇体制
C.强化了中央专制集权的制度 D.完善了封君封臣制度
28.文艺复兴前欧洲人“为了信仰而生活”,文艺复兴后欧洲人“为了生活而信仰”。这表明文艺复兴后
A.人终于拥有了现世生活 B.人的价值开始得到肯定
C.人处于社会的主导地位 D.人摆脱了基督教的束缚
29.《德意志帝国宪法》是在俾斯麦一手包办下而成的,俾斯麦曾坦承:“帝国宪法的最初动机是,使皇帝在作出帝国军队兵力的决定时......不受帝国议会决议的干扰。”这说明当时德国
A.政体形式并未变化 B.代议制政体未建立
C.君主立宪仅是形式 D.宰相是权力的中心
30.“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已触动许多人的切身利益。无论富国还是穷国,全球化提供了巨大的机遇、潜力与可能,但也产生了人类必须面对的新挑战与新威胁。对大多数人来说,教育、就业、收入、健康、文化、环境等事关人类自身的问题都变得更加不确定与不安全。”由此说明经济全球化
A.违背了各国人民的共同意愿 B.是发达国家资本的新一轮扩张
C.是一把“双刃剑” D.引发了世界恐慌
31.周杰伦在一首歌中唱道:“兰亭临帖,行书如行云流水......忙不迭,千年碑易拓却难拓你的美;真迹绝,真心能给谁。”这将古典的韵味与流行音乐完美结合。歌词中涉及的书法家是
A.颜真卿 B.柳公权 C.王羲之 D.祖冲之
32.某史书记载:“国家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其官名品秩略同,所以达远迩、均劳逸,参错出入,而天下事方如指掌矣。”该制度创立于
A.秦朝 B.汉代 C.北宋 D.元朝
33.某一思想家在评论近代中国一部文献时说:“中国士大夫稍有世界地理知识,实自此始。”该文献最有可能是
A.《海国图志》B.《南京条约》C.《四洲志》 D.《瀛寰志略》
34.从1990年到2000年,公有制经济的城镇就业比例下降了40%,国有单位和集体单位的就业比重分别下降了25.7%和14.3%,公有制企业的就业比重下降到41.5%。这一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A.劳动力从城市向农村转移 B.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确立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 D.所有制结构发生根本变革
35.《一千零一夜》又名《天方夜谭》,它把来自印度、埃及、波斯和两河流域的几百个故事串联起来,成为研究阿拉伯帝国的珍贵资料。这反映了阿拉伯帝国
A.重视对历史资料的搜集 B.地跨亚、非、欧三洲
C.对世界文化的继承融合 D.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36.面对民国成立后共和制度名存实亡的残酷现实,一场吸取西方文明,并把它当作武器,批判中国传统儒学,改造中国人“国民性”的运动发生了。这场运动是指
A.洋务运动 B.维新变法运动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37.征服波斯后,亚历山大和波斯国王大流士三世的女儿结婚,举行了一次盛大奢华的结婚典礼。同一天举行婚礼的马其顿将士有1万对之多。婚礼上亚历山大宣布:“马其顿人和东方女子结婚,可以享受免税权利。”下列与其行为相类似的是
A.大化改新B.商鞅变法C.孝文帝改革D.农奴制改革
38.长篇小说《南方与北方》中的一些细节反映了19世纪中期英国的某种历史现象。下表所示的内容是小说中女主人公玛格丽特的生活片段,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地点 故事情节
赫尔斯通(南方农业小镇) 玛格丽特与表妹伊迪丝一直在谈论结婚的仪式和礼服,还谈到一架钢琴的琴音在调整时有多么困难,以及伊迪丝婚后到苏格兰旅行时应带些什么衣服
米尔顿(北方工业城市) 玛格丽特在为家里寻找佣人时发现,米尔顿的女人们宁愿做工厂里薪水更高又有着更大独立性的工作也不愿意做佣人
A.妇女外出活动增多 B.女性工作权利获得保障
C.传统社会观念变革 D.工业革命激化社会矛盾
39.勃列日涅夫时期,苏共中央组织人员为斯大林“半恢复名誉”,先是肯定斯大林是“一名卓越的军事统帅”,接着肯定斯大林是“党的领袖和列宁的学生”。这一举措
A.客观准确地评价斯大林的功过 B.肯定了斯大林经济建设的贡献
C.消除了社会上的混乱不满情绪 D.为新的改革和调整创造了条件
40.20世纪90年代,非洲统一组织框架加速搭建后,多年来严重困扰非洲发展的战乱问题部分得到有效调解,非洲的贫困率也从1996年的57.5%下降到2005年的50.
4%。这说明非洲
A.和平发展成为时代特征 B.联合自强推动了社会发展
C.区域集团改善了经济秩序 D.政治合作提升了国际地位
第I卷多项选择题(共20分)
二、本卷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每小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每选对一项得1分,有选错的则得0分。
41.历史上的诸多民族不断参与中华文化的构建与发展,为中华文化的发展注入动力和活力,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下列属于少数民族制度建设成就的是
A.猛安谋克制度 B.九品中正制 C.南、北面官制度 D.科举制度
42.下列对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评价正确的是
A.开始打破世界各地相对封闭孤立状态 B.客观上有利于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
C.建立在列强奴役亚非拉人民基础之上 D.造成亚非拉长期处于贫困状态之中
43.世界古代文明基本各自独立发展,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这一现象形成的原因是
A.交通条件的制约 B.商业贸易的繁荣
C.生产力水平低下 D.征伐战争的频繁
44.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在金融、投资和贸易等领域的国际协调,通过大国相对平等的协商,采取市场干预行动,协调利益,维护经济秩序。为此成立的国际经济组织有
A.世界银行 B.北大西洋公约组织C.关税与贸易总协定D.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45.如图为《上古农业文明区域示意图》。由此可知,上古时期的农业文明
A.广泛修建水利工程 B.呈现出多元化特征
C.发展水平参差不齐 D.深受自然条件影响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答案 A C A A C B A B B
题号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答案 D D C B D C D C B
题号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答案 C A C D C A A D C
题号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答案 C C C C D A C C C
题号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答案 C C D B AC BCD AC ACD B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