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4张PPT)使 至 塞 上王 维教 学 目 标1.朗读诗歌,能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韵律。2.借助注释,在朗读中展开合理的想象,能够生动形象的描绘诗中的画面。3.结合诗中描写的景物,能够准确概括诗人寄寓的情感。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课 堂 导 入王维,唐代诗人,字摩诘。开元年间进士,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晚年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年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作 家 作 品王维是个多才多艺并有较高艺术修养的作家,他能诗能画,精通音乐。他的诗歌尤其是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对后世影响深远。宋朝苏轼曾赞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代表诗作《山居秋暝》《相思》《使至塞上》等。著有《王右丞集》。作 家 作 品写 作 背 景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番发兵攻打唐属小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737年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大破吐番军。王维奉使出塞宣慰。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道诗作于赴边途中。本篇即写出塞时沿途景色,察访军情。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唐诗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诗歌。参与人数之多,诗作数量之大,为前代所未见。贯穿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是初唐写作边塞诗较多的诗人。 边塞诗代表人物:王昌龄、李贺、高适、岑参。文 体 常 识边塞诗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的艰辛以及表达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的诗作称之为边塞诗。边塞诗一般出自于出征的将领或随军文官之手。通过对古战场的艰辛生活和自然风光的描写表达思乡之情以及保家卫国的高尚情操。文 体 常 识整 体 感 知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译文:我轻车简从去慰问边疆的将士,途中经过居延。慰问边关守军出使边塞的使者地名,泛指边塞梳理文意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译文:像飘飞的蓬草越过边塞,如归雁飞入胡人居住的地方。飘飞的蓬草古代泛称西北民族梳理文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译文:浩瀚的沙漠中,一股青烟孤然直上,黄河尽头,西下的太阳正圆。烽烟黄河梳理文意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译文:在萧关偶遇骑马的侦察兵,得知我军统帅正在边防前线镇守。古关名前线统帅负责侦察、通信的骑兵燕然山梳理文意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合 作 探 究1、首联交代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交代了出使的目的和经过的地点。“单车”说明随从少,仪节规格不高,轻车简从,形单影只,传达出内心的孤寂感,微露出失意情绪。“欲问边”,是要到边疆去察看情况、慰问将士,这是出使的目的。“居延”是出使经过的地方,可见行程遥远,也表达出作者此时此刻的失意、孤寂心情。2、颔联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诗人以“蓬”“雁”自比,写自己好像“征蓬”一样随风飘转出关塞,又恰似“归雁”一般进入胡天。传达出漂泊无定的内心感受。即景生情,暗写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飘零之感。3、“征蓬”“归雁”两词用得很好,试作分析。运用比喻的手法,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4、.“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被誉为千古名句,请从炼字的角度简要赏析。绝妙之字:“大”“孤”“直”“长”“圆”4、.“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被誉为千古名句,请从炼字的角度简要赏析。“大”字,突出了边疆沙漠的浩瀚无边;“孤”字,既写出了景物的简单纯净;“直”字,描绘了大漠中烽烟直立的景象,突显了挺拔、坚毅之美。“长”字,将黄河的壮阔之美写得淋漓尽致。“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暧又微带苍茫的感觉。4、.“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被誉为千古名句,请从炼字的角度简要赏析。整体勾勒出一幅极其雄浑、阔大、静寂、壮美的大漠黄昏落日图,见到此景,诗人的胸襟也随之开阔。5、“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如何表现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构图美线条美色彩美近处烽烟 远处夕阳大漠广阔 长河延伸空间阔大,层次丰富纵的是烟 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线条简约,壮阔动人落日橙红 大漠土黄黄河波光 烽烟灰白各色鲜明,引人想象6、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描绘颈联如画的美景。苍茫无际的沙漠中一股狼烟直上云霄,黄河横贯其间,远处的地平线上挂着一轮浑圆的落日。整体描绘了雄浑辽阔、奇特壮丽的塞外风光。7、诗歌的尾联是如何收束全诗的?尾联与首联呼应,继续写出使一事。诗人行至萧关,探马来报,都护逐杀敌军,已到了最前线,流露出诗人对都护的赞扬,也表现出诗人对前线战事的关心。8、本诗的末尾写到的“燕然”,暗用一个什么典故?有什么作用?典故:汉将窦宪大胜匈奴于燕然山,刻石记功以还。作用:一则歌颂守边将士为国奋勇杀敌之功,二则暗示自己为国建功立业之心。表现出诗人达观以及慷慨悲壮的情感。9、通读全诗,诗人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首联、颔联诗人想到自己的境遇,心中不由生出漂泊无定的孤寂、抑郁之情;9、通读全诗,诗人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颈联诗人看到边塞“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美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情绪受到感染,个人失意的情绪在景物的净化下消散,流露出豪迈、豁达之情;9、通读全诗,诗人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尾联回到出使之事,诗人想到保家卫国的将士们,心中有的是敬佩和赞美之情,以及慷慨悲壮之感。10、从题材上看,它是一首边塞诗?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从诗题“使至塞上”、诗句中“边、居延、汉塞、胡天、大漠、萧关、燕然、属国、都护”等词语(地名、官名)看出。本诗描绘了塞外奇特壮美的风光,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出朝廷而产生的孤寂心情,以及在大漠雄浑的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的情怀。课 堂 总 结写 作 特 色1、笔力苍劲,意境雄浑。本诗描绘壮丽奇特的塞外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其中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尤为传神,将诗人坚毅刚强的人格与孤寂惆怅的感受融入雄奇苍茫的自然景色之中。拓 展 延 伸1、边塞诗歌欣赏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贺《马诗》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拓 展 延 伸1、边塞诗歌欣赏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李颀《古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板 书 设 计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叙事抒情内心抑郁绘景塞外风光叙事战事繁忙情由事发景由事终出使边塞使至塞上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