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成都市中等职业学校2023级学生学业质量监测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题卷共6页。2.考生作答时,须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均无效。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基础知识及运用(本题共5小题,15分)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A.自诩(x)信笺(Gian)踔(zhuo)厉奋发毛骨悚(sǒng)然B.悭(qian)吝恫(dòng)吓笔(bi)路蓝缕出类拔萃(cui)C.颤(chan)抖殷(ying)勤钦(qin)差大臣沽(g)名钓誉D.针灸(jiu)嗥(ho)叫混(hùn)混沌沌言简意赅(gi)2.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一项是(3分)A布署遐想赓续永葆青春B.跋涉愀然逻缉短小精悍C.轻蔑隽永翰林毕恭毕敬D.斟酌联袂夙愿英雄气慨3.下列各项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A舞蹈团的表演美轮美奂,演员们用肢体语言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B.老张退休后生活骤变,但他安之若素,每天读书练字,悠然自得。C.作为特邀嘉宾回到母校的小王,侃侃而谈地讲述着自己在学校的过往。D.凛冽的北风从后窗户缝里灌进来,常常把人们从睡梦中冻醒,让人不寒而栗。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经验的积累,再加上政策的扶持,使得我国自主品牌汽车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各种创新品牌层出不穷。B.“硬防晒”是指通过物理硬件来遮挡太阳光的防晒方法,包括用遮阳伞、太阳帽、墨镜、防晒服和衣物等物品来遮挡阳光。C,为了培养学生关心他人的美德,我们学校决定组织开展义工服务活动,三个月内要求每名学生完成20个小时的义工服务。D.第一季“古都新韵”主题将以北京大运河博物馆“看·见殷商”展为起点,引导网民沉浸式体验千年文脉。语文试题第1页(共6页)5:下列各项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司马迁把项羽列入主要记载帝王言行政绩的“世家”;体现了个人鲜明的情感倾向。B.《兰亭集序》借写宴游之乐抒发人生感悟,其中“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王羲之对生命的思考。C.王实甫笔下的崔莺莺和莎士比亚故事里的哈姆雷特都是各自时代的反抗者。D,李密向晋武帝呈上《陈情表》,委婉而坚定地表达了自已“辞不就职”的请求。二、阅读理解(本题共12小题,41分)(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6一8题。(共9分)①鞋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也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数千年的历史变迁中,我国古代的鞋衍生出各种样式,承载了多样功能,方寸之履蕴含了丰富的文化知识,反映出我国古代科技和工艺制造在不同时代的发展进步。②在远古时代,原始人没有鞋的概念。从旧石器时代起,我国先民把兽皮包裹在脚上用以护脚,这就产生了最原始的皮鞋。随着人类不断进步,先民学会了用植物叶茎编织成草鞋,古代草鞋最早的名字叫“扉履”,原料是草、麻等。③商周时期,鞋被分为皮质、草质和布质的不同用料,都统称为“屦”。在周代,有一种专门的职位称为“屦人”。《周礼·天官》说:“屦人掌王及王后之服屡。”屦人就是专门为王室掌管服饰和鞋的人。商周时屦的式样和做工已经比较考究了,出现了色彩斑斓的缎面鞋。由于商周是“礼制”社会,所以鞋子也分了等级,用材、施色、图案有了严格的制度,有的贵族甚至在屡上装饰美玉。④汉代履以原料质地取名,以丝和锦制作的履称“丝履”或“锦履”,是当时的高档鞋履。汉履根据履头的差异可分为圆头、方头、歧头和笏头等样式,特征是形体宽大,在多地的出土文物中可以找到实物证据。⑤隋唐时期是中国鞋服文化发展的高峰,鞋这个称呼开始出现。这一时期鞋履制作技艺已很精湛,样式也更加丰富多彩,不仅有皮鞋、草鞋,还有丝绸鞋、木鞋等。穿木屐在当时相当普遍,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道:“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这里的“谢公屐”就是木屐。⑥宋元时期基本沿用唐代的鞋,但款式品种更多了。宋代普遍流行皮制的皮鞋,男性多穿小头皮鞋,女性多为圆头、平头或翘头,上面也饰各式花鸟图纹。元朝末年开始出现鞋头高耸、鞋底扁厚的女式布帛鞋。⑦明代的鞋以厚实为主,北方多穿菱纹绮履,江南多着棕麻鞋。清代满族统治时期,男鞋以尖头鞋为主,夏秋用缎制;冬用建绒,有厚底薄底之分。清代旗人或宫女的女鞋最具特色,鞋底为木质高底,形状上宽下圆,被称为“花盆底鞋”。(节选自嵇立平《“鞋”的历史履迹》,《科普时报》,有删改)语文试题第2页(共6页)成都市中等职业学校2023级学生学业质量监测语」文【参考答案及解析】一、基础知识及运用(本题共5小题,15分。)1.(3分)B。(A.“踔”应读chuo;C.“殷”应读yin;D.“灸”应读jiǔ)2.(3分)C。(A.“布”应为“部”;B.“缉”应为“辑”;D.“慨”应为“概”)3.(3分)B。(A.对象误用:“美轮美奂”专指建筑物宏伟壮丽,不能用于形容表演艺术。C.语法错误:“侃侃而谈”后不可接宾语,且与句中“讲述”语义重复。D.望文生义:不寒而栗,不寒冷而发抖,形容非常恐惧,与语境不符。)4.(3分)D。(A.成分残缺:滥用介词“随着”,而造成主语缺失。可删去“随着”。B.语义重复:衣物包含防晒服。C.语序不当:“三个月内”应移到“完成”前。)5.(3分)A。(A.司马迁把项羽列入主要记载帝王言行政绩的“本纪”。)二、阅读理解(本题共12小题,41分。)(一)(共9分)6.(3分)C。(“《周礼·天官》说:‘屦人掌王及王后之服屦。’屦人就是专门为王室掌管服饰和鞋的人”运用了作诠释和引用的说明方法;“商周时期,鞋被分为皮质、草质和布质的不同材料”运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材料中没有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7.(3分)A。(B选项中“款式单一”与原文“圆头、平头或桥头”表述不符:C选项,文中未提到气候差异,无中生有:D选项“宫女专属”缩小范围,理解错误。)8.(3分)D。(D选项中“仅保留传统皮质、草质材料”表述错误,与原文“不仅有皮鞋、草鞋,还有丝绸鞋、木鞋等”说法不符。)第1页,共4页(二)(共16分)9.(4分)内容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总括了北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我”不远千里一路北上,也不过为了饱尝这故都的秋味,表达了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无限向往与喜爱之情。(任意答出一点即给2分)结构上,既照应了文题“故都的秋”,也引出了下文对故都的秋的具体描写。(任意答出一点即给2分)10.(4分)比喻,对比,排比。(任意答出两个给2分)作者从平常生活入手,把北国之秋比作“白干、馍馍、大蟹、骆驼”,把南国之秋比作“黄酒、稀饭、鲈鱼、黄犬”,用四组对比性比喻组成一个排比句,形象地写出了北国之秋浓烈、厚实、刚强、大气的特点,突出了南国之秋的色味比不上北国之秋。表达了作者对北国之秋深深的赞美之情。(能够结合对原文的理解,较为规范地表达修辞手法的作用,酌情给1-2分)11.(4分)“若是留得住的话”暗含着对北国之秋难以久留的惋惜。作者“愿意用寿命的三分之二”,去换取“三分之一的零头”,这足见北国之秋在他心中的重要地位,表达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深深眷恋和热爱之情。整段文字情感炽热而浓烈。(能结合对原文理解,答出对北国之秋的情感关键词,酌情给1-4分)12.(4分)D、E(D选项中“与作者当时悲哀、绝望的心情相吻合”理解错误,作者当时悲而不哀,失意而不绝望。E选项中“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显出牵牛花的勃勃生机”理解错误,秋草乃枯黄衰败之物,用它衬托牵牛花的蓝朵,表现了秋的悲凉。)(三)(共10分)13.(3分)C。(乡时:先前,从前。)14.(3分)B。(例句:“以”,凭借;A选项“以”,来,表目的;B选项“以”,凭借;C选项“以”,因为,表因果:D选项“以”,因为,表因果。)15.(1)(2分)始皇去世之后,他的余威依然震慑着边远的地方。(2)(2分)天下的人如同云一样聚集起来,如同回声似的迎合他,担着粮食如影随形地跟着他。(四)(共6分)第2页,共4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4-2025学年下中职高二拓展模块下-学业质量监测考试 (6.25)2023级中职学生学业质量监测(参考答案) (2).pdf 四川省成都市中等职业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学业质量监测语文考试.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