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3张PPT)1.4.3 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第1章 有理数【2024新教材】湘教版数学 七年级上册授课教师:********班 级:********时 间:********1.4.3 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准确理解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算理,熟练掌握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能将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正确统一成加法运算。熟练运用有理数加减法法则和运算律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包括整数、分数、小数形式的混合运算,提高运算的速度和准确性,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相关问题。(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探究,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算式到运算方法归纳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和概括能力,提升数学思维能力。在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的过程中,强化学生的转化思想和优化意识,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连贯性和系统性,体会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熟练掌握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统一成加法运算的方法,准确运用有理数加减法法则进行运算。能够灵活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简化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二)教学难点在复杂的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中,正确处理运算符号和性质符号,合理选择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数学模型,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探究法、练习法、小组合作法相结合四、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情境导入(5 分钟)知识回顾:同学们,之前我们学习了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谁能说一说有理数加法法则和减法法则?(随机提问学生回答)快速计算下面几道题:\(( - 3)+5\),\(7 - (- 4)\),\(( - 2) - 6\) 。(学生计算后,教师点评并核对答案)情境导入: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需要进行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情况。比如,小明的妈妈去超市购物,买蔬菜花了 15 元,买水果花了 20 元,付款时使用了一张 10 元的优惠券,那么妈妈这次购物实际花费了多少钱呢?这个问题就需要用到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部分内容。(板书课题:1.4.3 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二)新课讲授(20 分钟)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回顾小学知识迁移:在小学我们学习过整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是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的。在有理数范围内,加减混合运算同样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例如\(3 + 5 - 2\),先算\(3 + 5 = 8\),再算\(8 - 2 = 6\) 。结合有理数运算特点:对于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如\(( - 2)+3 - ( - 5)\),我们依然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先计算\(( - 2)+3 = 1\),再计算\(1 - ( - 5)=1 + 5 = 6\) 。将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统一成加法运算提出问题引导思考:观察式子\(5 - 3 + 7 - 9\),我们可以把减法转化为加法,根据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那么\(5 - 3 + 7 - 9 = 5 + ( - 3)+7 + ( - 9)\) 。这样就把加减混合运算统一成了加法运算。强调符号变化:在转化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符号的变化。比如\(- 6 - 4 - 2\)转化为加法是\(( - 6)+( - 4)+( - 2)\),每个减数都变成了它的相反数,同时把减号变成加号。省略加号和括号的形式:为了书写简便,\(5 + ( - 3)+7 + ( - 9)\)可以写成省略加号和括号的形式\(5 - 3 + 7 - 9\),读作 “正 5、负 3、正 7、负 9 的和”,也可以读作 “5 减 3 加 7 减 9” 。让学生练习将一些式子进行转化和读法训练,如\(( - 2) - 3 + ( - 4) - ( - 5)\)转化为\(( - 2)+( - 3)+( - 4)+5\),再写成省略加号和括号的形式\(- 2 - 3 - 4 + 5\) 。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回顾加法运算律:我们学过有理数加法交换律\(a + b = b + a\)和结合律\((a + b) + c = a + (b + c)\),在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统一成加法后,这些运算律依然适用。举例讲解:计算\(( - 20)+( + 3)+5 + ( - 7)\),我们可以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begin{align*}&( - 20)+( + 3)+5 + ( - 7)\\=&[( - 20)+( - 7)]+[( + 3)+5]\\=& - 27 + 8\\=& - 19\end{align*}\)通过将互为相反数或能凑整的数结合在一起,使计算更加简便。引导学生分析式子中数字的特点,如何选择合适的运算律进行简化。(三)例题讲解(10 分钟)例 1:计算\(\frac{1}{2} - \frac{1}{3} - \frac{3}{4} + \frac{2}{3}\)解:先将式子统一成加法运算\(\frac{1}{2} + ( - \frac{1}{3})+( - \frac{3}{4})+\frac{2}{3}\),再写成省略加号和括号的形式\(\frac{1}{2} - \frac{1}{3} - \frac{3}{4} + \frac{2}{3}\) 。然后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计算:\(\begin{align*}&\frac{1}{2} - \frac{1}{3} - \frac{3}{4} + \frac{2}{3}\\=&\frac{1}{2} - \frac{3}{4}+(\frac{2}{3} - \frac{1}{3})\\=&\frac{2}{4} - \frac{3}{4}+\frac{1}{3}\\=& - \frac{1}{4}+\frac{1}{3}\\=& - \frac{3}{12}+\frac{4}{12}\\=&\frac{1}{12}\end{align*}\)例 2:某仓库一周内货物进出情况如下(运进为正,运出为负,单位:吨):+10, - 5, + 8, - 6, - 3, + 12, - 10。求这一周仓库货物的总变化量。解:将各数相加\(( + 10)+( - 5)+( + 8)+( - 6)+( - 3)+( + 12)+( - 10)\),统一成加法并写成省略加号和括号的形式\(10 - 5 + 8 - 6 - 3 + 12 - 10\) 。\(\begin{align*}&10 - 5 + 8 - 6 - 3 + 12 - 10\\=&(10 + 8 + 12)+( - 5 - 6 - 3 - 10)\\=&30 - 24\\=&6\end{align*}\)所以这一周仓库货物总变化量是增加了 6 吨。通过这两个例题,详细展示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步骤和方法,强调在计算过程中要注意运算顺序、符号处理以及合理运用运算律,规范解题格式。(四)课堂练习(10 分钟)计算下列各题(1)\(( - 2)+5 - 8\);(2)\(\frac{3}{4} - \frac{1}{2} + \frac{1}{3} - \frac{5}{6}\);(3)\( - 1.5 + 2.3 - 0.5 - 2.3 + 1.5\);(4)\(( - 20)+( + 3) - ( - 5) - ( + 7)\) 。某汽车厂计划每月生产汽车 500 辆,实际 10 个月的产量分别为(超过计划产量为正,不足为负): + 13, - 5, - 8, + 11, - 3, + 14, - 10, + 8, + 5, - 2。求这 10 个月实际共生产汽车多少辆?教师巡视学生练习情况,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如运算顺序错误、符号处理不当、运算律运用不灵活等,进行个别指导和集中讲解,帮助学生掌握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五)课堂小结(5 分钟)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从左到右依次计算。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统一成加法运算的方法:根据减法法则将减法转化为加法,可写成省略加号和括号的形式。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简化运算的方法:观察式子中数字特点,将能凑整、互为相反数或同分母的数结合在一起进行计算。强调重点知识和易错点,如运算符号和性质符号的处理、运算律运用的时机等,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记忆。(六)作业布置(5 分钟)书面作业:课本相关习题 [具体页码和题号],要求学生认真书写,规范解题步骤,在计算过程中注明每一步运用的法则或运算律。实践作业:记录自己一周的零花钱收支情况(收入记为正,支出记为负),列出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式子并计算出一周零花钱的结余情况,下节课进行分享。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对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掌握情况,分析学生在计算中出现错误的原因,如运算顺序混淆、符号错误、运算律使用不当等。思考在后续教学中如何通过更多有针对性的练习、详细的例题讲解和有效的辅导,帮助学生熟练掌握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互逆命题、互逆定理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互逆命题、互逆定理的概念,能准确说出一个命题的逆命题。会判断一个命题及它的逆命题的真假性,掌握证明命题真假的方法。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命题、逆命题的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经历探究互逆定理的过程,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严谨性和逻辑性,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互逆命题、互逆定理的概念及命题真假的判断。能正确写出一个命题的逆命题。难点判断一个命题的逆命题的真假性,理解原命题为真,其逆命题不一定为真。用逻辑推理的方法证明命题的真假。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相结合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 分钟)展示一些简单的命题,如 “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如果 a=b,那么 a =b ”。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命题的题设和结论。提问:能否交换这些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得到新的命题?新命题是否成立?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 互逆命题、互逆定理。(二)讲授新课(25 分钟)互逆命题给出互逆命题的定义:在两个命题中,如果第一个命题的题设是第二个命题的结论,而第一个命题的结论又是第二个命题的题设,那么这两个命题叫做互逆命题。如果把其中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那么另一个命题叫做它的逆命题。举例说明:如原命题 “如果两个角是直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它的逆命题是 “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是直角” 。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互逆命题的概念。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每个小组写出 3 - 5 个命题,并交换写出它们的逆命题。命题真假的判断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判断一个命题的真假。对于真命题,需要通过推理证明;对于假命题,只需举一个反例即可。以刚才的命题为例,分析原命题和逆命题的真假性。如 “如果两个角是直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是真命题,而它的逆命题 “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是直角” 是假命题,因为两个相等的角不一定是直角,还可能是锐角或钝角等。让学生自己判断之前小组讨论中写出的命题及其逆命题的真假性,并在小组内交流。互逆定理给出互逆定理的定义:如果一个定理的逆命题经过证明是真命题,那么它也是一个定理,这两个定理叫做互逆定理,其中一个定理叫做另一个定理的逆定理。举例说明:如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和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是互逆定理。强调:并不是所有的定理都有逆定理,只有当定理的逆命题为真命题时,才有逆定理。(三)例题讲解(15 分钟)例 1:写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并判断其真假。(1)如果 a = 0,那么 ab = 0。(2)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3)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分析:(1)逆命题为 “如果 ab = 0,那么 a = 0”,这是假命题,因为当 b = 0 时,ab = 0,a 不一定为 0。(2)逆命题为 “对应角相等的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这是假命题,因为对应角相等的三角形不一定全等,可能是相似三角形。(3)逆命题为 “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这是真命题,它是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例 2:证明命题 “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 是真命题。分析:引导学生画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然后进行证明。已知:在△ABC 中,∠B = ∠C。求证:AB = AC。证明:作∠BAC 的平分线 AD,交 BC 于点 D。因为 AD 平分∠BAC,所以∠BAD = ∠CAD。在△ABD 和△ACD 中,∠B = ∠C,∠BAD = ∠CAD,AD = AD(公共边),所以△ABD≌△ACD(AAS)。所以 AB = AC。(四)课堂练习(10 分钟)写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并判断真假。(1)如果 x = 2,那么 x = 4。(2)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3)对顶角相等。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1)每个命题都有逆命题。(2)每个定理都有逆定理。(3)真命题的逆命题一定是真命题。(4)假命题的逆命题一定是假命题。(五)课堂小结(5 分钟)与学生一起回顾互逆命题、互逆定理的概念,以及如何判断命题的真假。强调:原命题为真,逆命题不一定为真;原命题为假,逆命题也不一定为假。(六)布置作业(5 分钟)课本课后习题,要求学生认真书写解题过程,判断命题真假时要说明理由。拓展作业:收集生活中或数学学习中至少两个互逆命题,并分析它们的真假性。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通过实际例子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对于学生在判断命题真假和写逆命题时容易出现的错误,要及时给予纠正和指导。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加强练习,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课堂检测4新知讲解6变式训练7中考考法8小结梳理学习目录1复习引入2新知讲解3典例讲解探索新知计算: 8+(-5 )-(-3) + (-7 ) .做一做将 8+(-5 )-(-3) + (-7 )统一成加法运算的式子是什么?仍为和式:8+(-5 )+(+3)+(-7 )8-5 +3-7按性质符号读作:按运算意义读作:正八负五正三负七八减五加三减七各个加数的括号和它前面的加号省略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可以统一为加法运算.即 a + b - c = a + b + ( -c )把加减混合运算的算式转化为加法运算后,为书写简单,可以省略算式中的括号及它前面的加号.8 +(-5)+ (+3) +(-7)可以写成:8–5+ 3–78+(-5 )-(-3) + (-7 )=8+(-5 ) +3 + (-7 )=(8+3)+[(-5 ) + (-7 )]= 11+(-12 )= -1这一步有什么作用?减法加法转化思想计算: 8+(-5 )-(-3) + (-7 ) .议一议上述计算过程用到了哪些运算律?与同学交流你的结果.加法的交换律加法的结合律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步骤:(1)将减法转化为加法;(2)根据需要省略括号和加号;(3)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简化运算;(4)按有理数加法的运算法则计算.运用加法运算律时同号的加数结合同分母的加数结合便于通分的加数结合能凑成整数的加数结合互为相反数的加数结合都可以使运算简化计算:解:还有其他计算方法吗?比一比,哪个快?例 7计算:例 7解:方法二计算:例 8解:时间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星期六 星期日水位变化/m +0.48 -0.32 -0.43 -0.37 +0.22 +0.25 +0.15某条河上某处设有水文站,在汛期监测到该河一周内水位的变化情况如下表所示,其中上升为正,下降少负,符号后面数据为每天中午12时的水位相较于前一天12时水位的变化量.例 9请说明本周日与上周日相比,该水文站处该河水位上升(或下降)了多少米.+0.48+(-0.32)+(-0.43)+(-0.37)+(+0.22)+(+0.25)+(+0.15)解=0.48+0.22+0.25+0.15+[(-0.32)+ (-0.43)+ (-0.37)]= 1.10+(-1.12)=- 0.02 (m)答:本周日与上周日相比,该水文站处该河水位下降了0.02 m.时间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星期六 星期日水位变化/m +0.48 -0.32 -0.43 -0.37 +0.22 +0.25 +0.15课堂练习【课本P26 练习 第1题】1.计算:(1) -6-(-4)-3+(-5); (2) (-10.5)+(-8.6)-(-9.6)+10;(3)解:(1)-6-(-4)-3+(-5)=-6+4+(-3)+(-5)=4+[-6+(-3)+(-5)]=4+(-14)=-10【课本P26 练习 第1题】1.计算:(1) -6-(-4)-3+(-5); (2) (-10.5)+(-8.6)-(-9.6)+10;(3)(2)(-10.5)+(-8.6)-(-9.6)+10=(-10.5)+(-8.6) + 9.6 +10=[(-10.5)+(-8.6)] + (9.6 +10)=-19.1+ 19.6= 0.5【课本P26 练习 第1题】1.计算:(1) -6-(-4)-3+(-5); (2) (-10.5)+(-8.6)-(-9.6)+10;(3)(3)2. 计算:(1) ; (2) .【课本P26 练习 第2题】解:(1)(2)3.一架飞机做特技表演,起飞后在某一时段内其高度变化情况如下:上升450 m,下降320 m,上升110m,下降140 m.该飞机在这一时段内高度上升(或下降)多少米 答:该飞机在这一时段内高度上升100米.解:+450+(-320)+110+(-140) =100 (m)【课本P27 练习 第3题】4.某汽车厂计划半年内每月生产汽车 20 辆,由于另有任务,每月上班人数不一定相等,实际每月生产量与计划量相比情况如下表(增加为正,减少为负):半年内的总产量是多少? 比计划多还是少? 增或减多少?+3+(-2)+(-1)+(+4)+(+2)+(-5)=(3+4)+[(-1)+(-5)]+[(-2)+(+2)]= 7+(-6)= 1半年内总产量是 20×6 + 1=121(辆).【课本P27 练习 第4题】5.计算:解:1. 把 统一成加法运算,下列变形正确的是( )CA.B.C.D.返回2. [2025郴州模拟]将 写成省略加号的和的形式是( )BA. B.C. D.3. 下列式子可读作“负1、负3、正6、负8的和”的是( )BA.B.C.D.返回4. 如图是小明妈妈在某平台的连续四笔交易记录,已知在此之前小明妈妈在该平台账户的余额为1 470元,则四笔交易后余额为( )AA. 1 535元 B. 1 525元C. 1 515元 D. 1 505元返回5. 按如图所示的程序运算,若最后输出的数是0,则开始输入的数是____.返回6. 下面是王林同学做的一道数学题的解题过程:解:(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第四步)他从第____步开始出现错误,正确的计算结果是___.三3返回7.计算:(1) ;【解】原式.(2) .原式.返回8. 已知,, ,下列四个算式中运算结果最大的是( )AA. B.C. D.【点拨】因为, ,,所以 ,课堂小结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步骤:(1)将减法转化为加法;(2)根据需要省略括号和加号;(3)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简化运算;(4)按有理数加法的运算法则计算.谢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