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4张PPT)1.5.1.1 有理数的乘法第1章 有理数【2024新教材】湘教版数学 七年级上册授课教师:********班 级:********时 间:********有理数的乘法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有理数乘法的意义,熟练掌握有理数乘法法则,准确判断有理数乘法运算结果的符号,正确计算有理数的乘法。掌握多个有理数相乘时积的符号确定方法,能够灵活运用乘法运算律(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进行有理数乘法的简便运算,提高运算的速度和准确性。(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创设实际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经历有理数乘法法则的探索过程,培养学生从具体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能力,提升数学抽象和逻辑推理素养。在探究有理数乘法运算律及其应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和类比能力,体会类比、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在数学学习中的应用。(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和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深刻理解并熟练运用有理数乘法法则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掌握乘法运算律在有理数乘法中的应用,能够运用运算律简化计算。(二)教学难点理解有理数乘法法则中负数与负数相乘结果为正的算理。在复杂的有理数乘法运算中,灵活选择合适的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并正确处理运算过程中的符号问题。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情境教学法、探究法、小组合作法相结合四、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5 分钟)创设情境: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一个有趣的问题。在一条东西向的马路上,小明以每分钟 2 米的速度向东行走,3 分钟后他在什么位置?如果小明向西行走,速度不变,3 分钟后他又在什么位置呢?我们可以规定向东为正方向,向西为负方向,这个问题就涉及到有理数的乘法运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理数的乘法。(板书课题:有理数的乘法)(二)新课讲授(20 分钟)有理数乘法法则的探索正数与正数相乘:对于刚才小明向东行走的情况,速度是 +2 米 / 分钟(向东为正),时间是 3 分钟,根据路程 = 速度 × 时间,那么他行走的路程是\(( + 2) 3 = 2 3 = 6\)米,这表示小明在出发点东边 6 米处,也就是正数与正数相乘,结果为正,积的绝对值是两个因数绝对值的积。负数与正数相乘:如果小明向西行走,速度是 -2 米 / 分钟(向西为负),时间是 3 分钟,那么他行走的路程是\(( - 2) 3\)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小明每分钟向西走 2 米,走了 3 分钟,就是一共向西走了 6 米,所以\(( - 2) 3 = - 6\)米,这说明负数与正数相乘,结果为负,积的绝对值同样是两个因数绝对值的积。正数与负数相乘:根据乘法交换律,\(3 ( - 2) = ( - 2) 3 = - 6\),即正数与负数相乘,结果也是负,积的绝对值为两因数绝对值的积 。负数与负数相乘:提出问题,如果小明向西行走,时间是 -3 分钟,这里的 -3 分钟可以理解为是 3 分钟前,那么\(( - 2) ( - 3)\)表示什么呢?我们可以从相反意义来思考,小明向西走,3 分钟前他的位置应该在出发点东边 6 米处,所以\(( - 2) ( - 3)=6\),即负数与负数相乘,结果为正,积的绝对值是两个因数绝对值的积。归纳法则:引导学生观察以上各种情况,小组讨论并归纳有理数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任何数与 0 相乘,都得 0。多个有理数相乘举例分析:计算\(( - 2) 3 ( - 4)\),先计算\(( - 2) 3 = - 6\),再计算\(( - 6) ( - 4)=24\) ;计算\(( - 2) ( - 3) ( - 4)\),先算\(( - 2) ( - 3)=6\),再算\(6 ( - 4)= - 24\) 。总结规律:引导学生观察结果,总结多个有理数相乘时积的符号确定方法:几个不等于 0 的数相乘,负因数的个数为偶数时,积为正;负因数的个数为奇数时,积为负。有一个因数为 0,积就为 0。有理数乘法运算律回顾整数乘法运算律:我们在小学学过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如\(2 3 = 3 2\)(交换律),\((2 3) 4 = 2 (3 4)\)(结合律),\(2 (3 + 4)=2 3 + 2 4\)(分配律) 。探究在有理数乘法中的适用性:通过举例验证,如\(( - 2) ( - 3)=( - 3) ( - 2)\),\([( - 2) ( - 3)] 4=( - 2) [( - 3) 4]\),\(( - 2) [( - 3)+4]=( - 2) ( - 3)+( - 2) 4\) ,得出乘法运算律在有理数乘法中同样适用。强调应用价值:运用乘法运算律可以使一些有理数乘法运算更加简便,比如计算\(( - \frac{1}{25}) 125 ( - 4)\),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可得\([( - \frac{1}{25}) ( - 4)] 125=\frac{4}{25} 125 = 20\) 。(三)例题讲解(10 分钟)例 1:计算(1)\(( - 5) ( - 6)\);(2)\(\frac{3}{4} ( - \frac{8}{9})\);(3)\(0 ( - 7.8)\) 。解:(1)根据有理数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并把绝对值相乘,\(( - 5) ( - 6)=+(5 6)=30\);(2)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frac{3}{4} ( - \frac{8}{9})= - (\frac{3}{4} \frac{8}{9})= - \frac{2}{3}\);(3)任何数与 0 相乘,都得 0,所以\(0 ( - 7.8)=0\) 。例 2:计算\(( - \frac{1}{4} + \frac{1}{6} - \frac{1}{8}) ( - 24)\)解:运用乘法分配律,\(\begin{align*}&( - \frac{1}{4} + \frac{1}{6} - \frac{1}{8}) ( - 24)\\=&( - \frac{1}{4}) ( - 24) + \frac{1}{6} ( - 24) - \frac{1}{8} ( - 24)\\=&6 - 4 + 3\\=&5\end{align*}\)通过这两个例题,详细展示有理数乘法运算的步骤和方法,强调在计算过程中要准确运用乘法法则和运算律,规范解题格式,特别是注意符号的处理。(四)课堂练习(10 分钟)计算下列各题(1)\(9 ( - 11)\);(2)\(( - \frac{2}{3}) ( - \frac{9}{4})\);(3)\(( - 3) ( - 4) ( - 5)\);(4)\(( - \frac{1}{2}) ( - \frac{2}{3}) ( - \frac{3}{4}) ( - \frac{4}{5})\) 。用简便方法计算(1)\(( - 125) ( - 25) ( - 8) ( - 4)\);(2)\((\frac{1}{4} - \frac{1}{2} - \frac{1}{8}) 16\) 。教师巡视学生练习情况,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如符号错误、乘法法则运用不熟练、运算律使用不当等,进行个别指导和集中讲解,帮助学生掌握有理数乘法运算。(五)课堂小结(5 分钟)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有理数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任何数与 0 相乘,都得 0。多个有理数相乘时积的符号确定方法:负因数个数为偶数,积为正;负因数个数为奇数,积为负;有一个因数为 0,积为 0。有理数乘法运算律: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及其在简便运算中的应用。强调重点知识和易错点,如乘法运算中符号的判断、运算律运用的时机和方法等,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记忆。(六)作业布置(5 分钟)书面作业:课本相关习题 [具体页码和题号],要求学生认真书写,规范解题步骤,在计算过程中注明每一步运用的法则或运算律。实践作业:观察生活中涉及有理数乘法的实际问题,如商品打折后的价格计算等,记录下来并尝试用所学知识解决,下节课进行分享。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对有理数乘法法则和运算律的理解与运用情况,分析学生在计算中出现错误的原因,如符号混淆、法则运用错误、运算律选择不当等。思考在后续教学中如何通过更多实例、针对性练习和有效辅导,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有理数乘法运算,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和数学应用能力。互逆命题、互逆定理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互逆命题、互逆定理的概念,能准确说出一个命题的逆命题。会判断一个命题及它的逆命题的真假性,掌握证明命题真假的方法。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命题、逆命题的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经历探究互逆定理的过程,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严谨性和逻辑性,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互逆命题、互逆定理的概念及命题真假的判断。能正确写出一个命题的逆命题。难点判断一个命题的逆命题的真假性,理解原命题为真,其逆命题不一定为真。用逻辑推理的方法证明命题的真假。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相结合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 分钟)展示一些简单的命题,如 “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如果 a=b,那么 a =b ”。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命题的题设和结论。提问:能否交换这些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得到新的命题?新命题是否成立?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 互逆命题、互逆定理。(二)讲授新课(25 分钟)互逆命题给出互逆命题的定义:在两个命题中,如果第一个命题的题设是第二个命题的结论,而第一个命题的结论又是第二个命题的题设,那么这两个命题叫做互逆命题。如果把其中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那么另一个命题叫做它的逆命题。举例说明:如原命题 “如果两个角是直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它的逆命题是 “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是直角” 。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互逆命题的概念。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每个小组写出 3 - 5 个命题,并交换写出它们的逆命题。命题真假的判断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判断一个命题的真假。对于真命题,需要通过推理证明;对于假命题,只需举一个反例即可。以刚才的命题为例,分析原命题和逆命题的真假性。如 “如果两个角是直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是真命题,而它的逆命题 “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是直角” 是假命题,因为两个相等的角不一定是直角,还可能是锐角或钝角等。让学生自己判断之前小组讨论中写出的命题及其逆命题的真假性,并在小组内交流。互逆定理给出互逆定理的定义:如果一个定理的逆命题经过证明是真命题,那么它也是一个定理,这两个定理叫做互逆定理,其中一个定理叫做另一个定理的逆定理。举例说明:如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和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是互逆定理。强调:并不是所有的定理都有逆定理,只有当定理的逆命题为真命题时,才有逆定理。(三)例题讲解(15 分钟)例 1:写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并判断其真假。(1)如果 a = 0,那么 ab = 0。(2)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3)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分析:(1)逆命题为 “如果 ab = 0,那么 a = 0”,这是假命题,因为当 b = 0 时,ab = 0,a 不一定为 0。(2)逆命题为 “对应角相等的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这是假命题,因为对应角相等的三角形不一定全等,可能是相似三角形。(3)逆命题为 “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这是真命题,它是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例 2:证明命题 “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 是真命题。分析:引导学生画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然后进行证明。已知:在△ABC 中,∠B = ∠C。求证:AB = AC。证明:作∠BAC 的平分线 AD,交 BC 于点 D。因为 AD 平分∠BAC,所以∠BAD = ∠CAD。在△ABD 和△ACD 中,∠B = ∠C,∠BAD = ∠CAD,AD = AD(公共边),所以△ABD≌△ACD(AAS)。所以 AB = AC。(四)课堂练习(10 分钟)写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并判断真假。(1)如果 x = 2,那么 x = 4。(2)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3)对顶角相等。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1)每个命题都有逆命题。(2)每个定理都有逆定理。(3)真命题的逆命题一定是真命题。(4)假命题的逆命题一定是假命题。(五)课堂小结(5 分钟)与学生一起回顾互逆命题、互逆定理的概念,以及如何判断命题的真假。强调:原命题为真,逆命题不一定为真;原命题为假,逆命题也不一定为假。(六)布置作业(5 分钟)课本课后习题,要求学生认真书写解题过程,判断命题真假时要说明理由。拓展作业:收集生活中或数学学习中至少两个互逆命题,并分析它们的真假性。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通过实际例子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对于学生在判断命题真假和写逆命题时容易出现的错误,要及时给予纠正和指导。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加强练习,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课堂检测4新知讲解6变式训练7中考考法8小结梳理学习目录1复习引入2新知讲解3典例讲解新课导入5×6=______5×0=______正数×正数=正数正数×0 =00305×(-6)=?(-5)×0=?(-5)×(-6)=?正数×负数=?负数×0 =?负数×负数=?在小学学过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并且知道利用分配律进行计算.你还记得分配律的公式?a×(b + c)=ab + ac现在规定有理数的乘法法则,目的就是让有理数的乘法也满足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探索新知探 究3×(-5)应当规定为多少?2×(-5)= ________(-5)+(-5)=________(-5)+(-5)+(-5)=________根据上面的值,猜猜一下的值:3×(-5)= ________-10-15-10-153×(-5)应当规定为多少?3×(-5)+3×5=3×[(-5)+5]=3×0=0 .3×(-5)与3×5 互为相反数.3×(-5)= - (3×5)为了满足有理数的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则有思考: 为了满足有理数的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 (-5)×3该怎样规定?(-5)×3= - (5×3)正数与负数相乘得负数,并把绝对值相乘.为了满足有理数的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就必须规定:2×0= ________0×(-5)= ________(-5) ×0= ________0×2 = ________计算:00000与负数相乘得0.思考:任何数与0相乘,得数是多少?探 究(2) (-5)×(-3)应当规定为多少(-5)×(-3)+(-5)×3=(-5)×[(-3)+3]=(-5)×0=0 .(-5)×(-3)与(-5)×3互为相反数.(-5)×(-3)=-[(-5)×3]=-[-(5×3)]=5×3为了满足有理数的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则有负数与负数相乘得正数,并把绝对值相乘.为了满足有理数的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就必须规定: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同号两数相乘得正数,异号两数相乘得负数,并把绝对值相乘;0乘任何数都得0 .计算:(1)3 ×(-2); (2) (-8) ×5 ;(3)0 ×(-6.18) ; (4) ;(5) ; (6) ;(7) .解:(1) 3 ×(-2)=- (3 ×2) =- 6 .(2) (-8) ×5 =- (8 ×5) =- 40 .(3) 0×(-6.18)=0 .(+)×(+)→( )(-)×(-)→( )(-)×(+)→( )(+)×(-)→( )++--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填空:若a<0,b>0,则ab______0 ;若a<0,b<0,则ab______0 ;若ab>0,则a、b应满足__________;若ab<0,则a、b应满足__________;若ab=0,则a、b应满足_________________.<>a、b同号a、b异号a、b至少有一个为0两数的符号特征 积的符号 积的绝对值同号异号 一个因数为 0 +-绝对值相乘得 0先定符号,再定绝对值有理数的乘法法则:课堂练习【课本P32 练习 第1题】1.计算(1) 13×(-7);(2) (-15)×(-16);(3) (-9.8) × 0;(4) 0×(-18) .解:(1) 13×(-7)=- (13×7) =-91;(2) (-15)×(-16)=15×16=240;(3) (-9.8) × 0=0;(4) 0×(-18)=0 .2. 计算:(1)(2)(3)(4)(-4.2)×1.3 ;(5)(-1.5)× (-6.4) .(6)【课本P32 练习 第2题】解:(1)(2)(3)2. 计算:(1)(2)(3)(4)(-4.2)×1.3 ;(5)(-1.5)× (-6.4) .(6)【课本P32 练习 第2题】解:(4)(-4.2)×1.3=-(4.2×1.3) =-5.46 ;(5)(-1.5)× (-6.4)=1.5×6.4=9.6 .(6)3.刘欣的妈妈每天早上要送新鲜蔬菜到菜市场去卖,下面是一周送出的 30 筐新鲜蔬菜的质量记录表(每筐以 25 kg 为标准质量):求这一周送出的 30 筐新鲜蔬菜的总质量.解: 25×30+4×(-0.8)+6×(+0.6)+3×(-0.5)+4×(+0.4)+4×(+0.5)+4×(-0.3)+5×(+0.3)= 750+(-3.2)+3.6+(-1.5)+1.6+2+(-1.2)+1.5= 752.8 ( kg )答:这一周送出的 30 筐新鲜蔬菜的总质量是 752.8 kg.1. 母题教材P31例1 下列计算正确的是( )AA.B.C.D.返回2. [2025永州月考]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CA. 两数相乘,积比每一个因数都大B. 两数相乘,如果积为0,那么这两个因数异号C. 两数相乘,如果积为0,那么这两个因数中至少有一个为0D. 两数相乘,如果积为负数,那么这两个因数都为正数3. [2025长沙明德集团期末]若,且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A. 若,则 B. 若,则C. 若,则 D. 若,则返回4. 已知数轴上的点,分别表示数, ,其中,.若,数在数轴上用点 表示,则点,, 在数轴上的位置可能是( )BA. B.C. D.【点拨】因为,,所以 ,即.所以点应在 和0之间.故选B.返回5. 在化学实验中,常采用水冷却、真空冷却等方式将物体温度降下来.现采用真空冷却的方式将某种标本的温度稳定下降,每分钟的变化量是 摄氏度.假设现在标本的温度是5摄氏度,则4分钟后这种标本的温度是____摄氏度.返回6.在计算 时,小明是这样做的:原式 (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他的计算对吗?如果不对,是从哪一步开始出错的?把它改正过来.【解】不对,是从第二步开始出错的.改正:原式 .返回7. 有理数,,, 在数轴上的对应点的位置如图所示,则在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B①若,则;②若,则 ;③若,则;④若,则 .A. ①③ B. ①④C. ② D. ②④返回8.已知排好顺序的一组数:4,,0,,, ,7,.若从这组数中任取两个不同的数和,则 的值中共有____个不同的负数.12返回9. 数学运算奇妙无穷,小明在学习有理数时发现,存在两个有理数之和等于这两个有理数之积,如:.请你再找两个满足以上规律且不相等的有理数,这两个有理数可以是____________________(一组即可).和4(答案不唯一)返回10. 按如图程序计算,如果输入的数是 ,那么输出的数是______.课堂小结有理数的乘法法则步骤先确定积的符号再求绝对值的积同号两数相乘得正数,异号两数相乘得负数,并把绝对值相乘.0乘任何数都得0.谢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