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东莞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查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东省东莞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查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山居0
陆游
平生杜宇最相知,遗我巢山一段奇。
茶磑”细香供隐几,松风幽韵入哦诗。
溪边拂石同儿钓,竹下开轩唤客棋。
几许放翁新事业,不教虚过太平时。
[注]①本诗写于陆游在蜀地任闲职时,此间,为回应主和派攻击他“颓放”“狂放”,陆游自
号“放翁”,进行反击。②醴:wèi,石磨。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杜宇”指杜鹃鸟,诗人借其啼声哀婉的特点,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B.领联“茶磑细香”“松风幽韵”通过嗅觉与听觉描写,写出山居生活的清雅意趣。
C.颈联“同儿钓”“唤客棋”生动展现了诗人享受天伦之乐、交友之趣的闲适生活。
D.全诗采用“总-分-总”结构,首联总起,中间具体描写,尾联收束,章法严谨。
16.本诗尾联“几许放翁新事业,不教虚过太平时”情感丰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人常借草木寄托追思之情。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面对妻子生前亲手栽种的枇
杷树,以“
”两句,含蓄抒发了物是人非、时光
流逝的怅惘与怀念。
(2)乐器是诗人钟爱的意象,频繁出现在古诗文中,如《登快阁》“
句写到弹奏乐器;“
”句就含有吹奏乐器。
(3)设问是古代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往往会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如“
”。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共5题,18分)
上学时,语文课本的课后练习常有这么一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怎么叫“有感情”?最近,
一名初中生在网络上分享自己朗读课文的视频,神情投入、感情饱满,让人直呼“把课文念活了”。
不少网友加入其中,用朗读再现、演绎课文,语文的魅力具象化了。
朗读课文,缘何吸引人?文字被注入声韵,恰似被(①)了灵动的精魂。读《致橡树》,
温柔而坚定的诉说中,并肩而立的爱情引人向往;速《出师表》声线颤抖处“临表递零不知
所言高”黑的复杂情感溢千言表:
…那些(②),
传递出文学最本真的重量与温度。它们宛如潺潺的溪流,滋润读者的心灵,又像激昂的号角,振
奋人们的精神。“声”临其境,更能感同身受。
高二语文试题第7页共8页
不止于声音的力量。这两年,互联网上掀起了一股“语文热”。“语文热”,因何而起?这里
面有传统与现代、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互促。一方面,数宇技术搭建起的全民舞台,无论是短视频
里的经典朗读再现,还是网络热帖里的金句翻新,人人皆能以经典为篮本、从生活中寻找灵感,
来一次即性的创作,展现个人特色。另一方面,互联网的传播机制,刷新了互动、共创的文化体
验。你用声音讲“活”了故事,我把古诗词改编成说唱;你分享课本里的人生感悟,我在评论区
里寻找知音…从学生时代的“朗读”“背诵”,到互联网时代的“活学活用”“二创”,许多人加
入对文学经典的再表达、再创造。
“语文热”兴起,更源于文字本身所蕴含的震撼人心的力量。即使我们已经走出了一方课堂,
纵然大家相隔千山万水,却总能因一句话、一段文,泛起相似的涟漪。从这个角度说,这场关于
语文的热潮,是一次情感的(③),也是一场文化的溯源,它让人们借由对课文的回味,(④)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化的脉络,感受文化根脉中最质朴、最深厚的力量。
18.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赐予跌宕起伏觉醒触碰
B.赋予跌宕起伏唤醒触碰
C.赐予抑扬顿挫觉醒触摸
D.赋予抑扬顿挫唤醒触摸
19.请仿照第二段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横线处续写一句,与上文构成排比。(3分)
20.关联词的连用,能够强化表情达意的效果,请分析文中最后一段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分)
21.文中第三段画横线的句子有一处语病和两处错别字,请找出并修改。(4分)
22.某中学读书社计划开展“语文热·经典焕新”读书系列活动,鼓励同学们用创新方式朗读经
典课文。请根据材料,给参加活动的同学提两条建议(朗读技巧除外),每条不超过35个字。(4
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在当今时代,有人认为“知足”会让人更幸福,也有人认为“知退”会让人更幸福,还有人
认为“知进”才会让人更幸福。
你更同意哪一种说法,请明确立场和观点,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
息;不少于800字。
高二语文试题第8页共8页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教学质量检查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
1.D 原文:“这不仅可能带来感知的碎片化、主客观时间的混乱,以及无序、混乱的空间感,
而且还可能造成意义的消散、焦虑的生产和荒诞感的蔓延”。选项把原文的或然变成必然。
2.B 根据材料一信息推断,短视频用户以积极主动的心态沉浸于短视频的观看中,这主要
与短视频的加速特征有关,而不是与短视频内容的重复同质有关。
3.C “成功没有捷径,我们来聊一聊!”未体现出“加速”的三个特征。“3 分钟教你读懂《红
楼梦》。”体现了原文所说的“在时距上,短视频微叙事时距多为叙述时间大大短于故事时间
的概述”。“3天瘦 5斤,就靠这个动作!”体现了原文所说的“在时序上,常常采用高潮和“爆
点”前置的预叙和倒叙”。“如何用同一个素材写遍考场作文。”体现了原文所说的“在频率
上……把同一个故事模板经过元素变换重复讲述等”。
4.答案:①短视频的话语时间对故事时间进行了加速处理,不断制造短暂即时的吸引力。
②用户沉浸在短视频中,被迫从日常时间感知中剥离出来,对短视频之外的感知保持关闭,
形成了时间感知的扭曲。
[4 分。每点 2分,意思对即可。]
5.答案:①从短视频的洪流中抽身出来,重启传统的钟表时间意识,不让短视频蚕食了自己
的碎片时间与整体时间。
②要对短视频的内容所指有所甄别,不能只沉浸在短视频视觉狂欢的形式中,这样体验到的
只是浅表性的快感。
③人们在观看短视频时,不能沉溺于其中,要与短视频保持妥适的距离,要有清晰的自我意
识与反思的时空。
[6 分。每点 2 分,答对三点即满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6.D A 项错误,“两个世界”的“隔阂”并未被消除。B项错误,“踏在别人的头上”主要表
现桥的立体构造(桥下行人和车辆通行),并非表达对阶层分化的厌恶。C 项错误,场景描
写并非“随机拼接”,而是以时间和空间为线索有序展开,体现作者对海珠桥的观察与思考。
7.C 括号中的内容并非本段核心观点。
8.①“都市”和“机器”为人们提供了便利(1 分),如文中“桥上电灯明亮,海珠桥就像
一个会场,夜晚好像是工人的节日。”(1分)②海珠桥作为工业物质文明的产物,让作者感
受到“人的力量能够完成一切”(1分),并因此产生“创造的喜悦”(1分)。
9.内容:材料一主要围绕海珠桥的构造、日常使用场景、与桥相关的居民活动展开,呈现对
都市文明的思考。(2分)材料二主要突出桥的扩建成果、桥上所见珠江夜景的繁华,展现
新时代建设成就。(1分)
情感:材料一暗含对劳动者的同情和对不合理社会制度的批判,但更强调对劳动者力量的赞
美与对物质文明的肯定。(2 分)材料二表达了对新时代的赞美,反映了人民当家作主的自
豪。(1分)
10.BEG
11.D 原文中的“绳”意为“约束”,而《劝学》中的“绳”指“木工用的墨线”,引申为“准
则”。
12.C 原文“趋利若鹜”是部分洋人的本性,并非是“设立海关协助监管税务”导致的。
13.(1)他们(外夷)同类之间,势力相当就互相争斗,不懂得礼义;力量不足就屈服顺从,
不以臣服为耻。(“绌”、“羞”各 1分,句子大意 2 分)
(2)虽然(我的文字)像周勃、灌婴一般缺乏文采,知道难免被行家嘲笑,但海疆有了防
备,或许能稍稍表达我报效国家的赤诚罢了。(“文”、“庶”各 1 分,句子大意 2分)
1
14.①整理文稿:关天培在筹划海防过程中积累了大量文稿,欲整理成书以防遗忘疏漏。
②备御海疆:强调海防的紧迫性,希望通过著作阐明防御策略。
③教育同僚:让水师同僚了解御夷要旨,统一认识。
④总结策略:提出“守备为本”“以静待动”等驭夷之道,让军事思想系统化。
⑤报效国家:表达忠君报国之心,为后世提供借鉴。
(每点 2 分,答对任意 3点得满分。)
参考译文
《筹海集》是记录海防公务的文集。为何要记录?因为重视海防筹划。
我自幼研习儒学,成年后学习兵法,曾驻守淮阴,任职扬郡。后调任金陵因功绩卓著被
推荐,改任外海后越级晋升,革除吴淞口的陋习,清理川沙营的亏空。道光乙酉年秋,漕运
河道水浅受阻,朝廷提议将苏州、松江、常州、镇江、太仓四府一州漕运的粮食,首次改由
海运。当时,制军琦静斋通侯、中丞陶云汀夫子、军门王竹亭夫子商议选派督运官员,人选
颇为难定。我不避自荐之嫌,竭力请命承担此任。丙戌年仲春,将一百二十四万余石上缴国
库的粮米作为首批运输,分装一千二百五十四艘民船,航行五千余里汪洋大海,途中多次遭
遇狂风巨浪,三百余船漂入朝鲜境内,最终皆化险为夷。等到粮船进入天津,不仅足额验收,
且尚有盈余。统计船工水手三万余人,无一伤亡。这一年夏季,让我升任代理太湖副将。道
光七年,蒙圣上特旨,补授苏松总兵。壬辰年春,代理江南提督。十四年九月,承蒙圣恩,
补授广东水师提督。奉命快马赴任,于冬月六日到广州接任。我何德何能,肩负如此重任!
受恩愈深,愈觉报答艰难。
况且粤东乃沿海边防重地,我朝历代圣君视天下为一家,即便外夷亦如子民,故一视同
仁,准许粤洋贸易,设海关管理税务以示抚育。然而这些事情日久生弊,贪婪逐利的外夷逐
渐显现桀骜。因此,筹划防御确实刻不容缓,而驾驭外夷的关键更需明晰,使同僚皆知应对
之法。遍查历代典籍,自古圣王对待四方外夷,若其违逆,则严加防御,击退而不穷追;若
其归顺,则施恩安抚,离开后不再过问。因蛮夷之性,犹如禽兽。顺其欲望则摇尾乞怜,违
其意愿则反目成仇。他们(外夷)同类之间,势力相当就互相争斗,不懂得礼义;力量不足
就屈服顺从,不以臣服为耻。唯有顺着他们想要获得的利益,趁机加以制约,非礼乐法度所
能驯服约束,此即所谓“以不治而治”。因此,防御外夷之道当以守备为根本,以逸待劳,
以静待动,严格管控出入,禁绝内奸。以威势震慑,则其畏惧而退;以怯懦示之,则其骄纵
聚集。若能安抚有方,处置得法,上可体现圣上包容四海之心,下可使桀骜外夷尽皆臣服。
然而,必须于镇静中谋划长远,于未然时防范祸患,此乃海防不可拖延的原因。
我到任以来,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凡思虑所及、能力所至、职责所系之事,皆依次施
行,力求有备无患。唯近年健忘,故将一切文书稿件抄录保存,积久成册。于是摘选整理为
四卷,命名为《筹海初集》。斗胆效仿贾谊的《治安策》,私下模仿子文的《必告书》,希望
水师同僚皆能通晓御夷要旨,一览而了然于心。虽然(我的文字)像周勃、灌婴一般缺乏文
采,知道难免被行家嘲笑,但海疆有了防备,或许能稍稍表达我报效国家的赤诚罢了。
淮阴关天培自叙。
15.A “杜宇”代指蜀地,并无抒发悲愤之情的用意。
16.①自我宽慰与积极心态(1 分):诗人把品茶、吟诗等山居闲适之事称为“新事业”,体现了
诗人不因贬谪消沉,而以豁达姿态面对政治打压。(1分)②反讽与抗争(1 分):“太平时”暗讽
南宋偏安一隅,“不教虚过”暗含对主和派指责他“颓放”的反击。(1 分)③无奈与矛盾(1分):
闲适背后隐含壮志难酬的苦闷,面对主和派的打压,诗人只能将这种苦闷转化为山居的“新事业”。
(1 分)
17.(1)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今已亭亭如盖矣
(2)朱弦已为佳人绝 万里归船弄长笛
2
(3)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 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 /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
使人愁 /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
18.D ①用“赋予”更贴切,因其强调主动给予抽象特质(如灵魂),符合文字与声韵交融
的文学语境,而“赐予”偏重恩赐,与此处主动创造的意象不符。②“抑扬顿挫”意思是指
声音的大小起伏和停顿转折;而“跌宕起伏”形容事物多变,不稳定,也比喻音乐声忽大忽
小和故事情节的曲折。这里“朗读课文”的语境,用“抑扬顿挫”更合适。③“唤醒”是指
个体受到刺激而产生的感知觉的反应;“觉醒”是指人们从迷惘、困惑中清醒过来,意识到
真相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这里用“唤醒”与“情感”搭配更好。④“触摸”侧重细腻的体
察与深层感知(如文化脉络),契合“回味”语境中的情感浸润;而“触碰”仅表浅层接触,
无法传递文化浸润的深度。
19. 示例一:读《背影》(1 分),质朴平实的语调里(1分),“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
身下去”的深沉父爱触动人心(1分)。
示例二:读《将进酒》(1分),激昂豪迈的吟诵间(1 分),“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情
扑面而来(1 分)。
20.①“即使”和“纵然”这两个关联词都表示让步假设(1分),在句中起到强调条件的作
用,假设我们离语文课堂已远、同学分隔万里,为后文的转折蓄势,使情感表达更具张力(1
分)。
②“却”表示转折(1分),与前面的“即使”“纵然”形成呼应,强调文字能够让心灵
产生共鸣的力量,不受时空的限制(1分)。
21.①病句修改:数字技术搭建起全民舞台/数字技术搭建了全民舞台(2分)②错别字:“篮”
改为“蓝”(1 分);“性”改为“兴”(1 分)
22.①运用数字技术(1 分),录制经典朗诵短视频(1 分)。②利用互联网传播机制(1 分),
把朗诵作品改编成说唱,分享到社交平台(1 分)。
23.略
3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