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渝中区2025年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重庆市渝中区2025年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重庆市渝中区2025年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全卷共四个大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测试引导语
家国情怀,是镌刻在中国人基因里的理想情怀;是人类共同传承的朴素情感,是人类个体强大的精神力量。“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问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情怀”,请你徜徉时代答卷,在百年变局,创新花开中感受家国力量;在文化传承,问题解决中体悟家国使命;在智慧应对、体验思索中书写你的变化体验,表达你的成长思索。
一、时代答卷·语言花开(30分)
1.阅读下面这段由DeepSeek撰写的文字,完成(1)-(8)题。
2025年春节,当《哪吒2》以诡jué( )云涌的东方美学重构神话新章,DeepSeek以异想天开的智慧突破技术壁垒,共同撕破了西方对文化霸权与科技垄断的恐吓( )式预言。正如《经典常谈》中淬炼的文明韧性,面对国际竞争的血雨腥( )风,中国创作者①将风火轮铸成算法迭代的轨迹,②在银幕与实验室里演绎着新时代的“乾坤挪移”,③将混天绫化作数字特效的经脉。这让人想起《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在风雪中锻造意志的相似图景——当哪吒在深海漩涡中挣脱天命桎梏时,DeepSeek团队同样在算力围城中劈开突围之路。二者皆以孤勇者姿态,在xuàn( )染着家国情怀的壮阔画卷上,刻下“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时代注脚。从太乙真人手中的《山河社稷图》,到AI模型里跳动的二进制星河,这场跨越千年的精神接力,正将神话时代的浪漫想象,炼成数字文明的钢铁脊梁。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4分)
诡jué( )  xuàn( )染  恐吓( )  血雨腥( )风
(2)文中画横线的四个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正如《经典常谈》中淬炼的文明韧性,
B.在银幕与实验室里演绎着新时代的“乾坤挪移”,
C.DeepSeek团队同样在算力围城中劈开突围之路。
D.刻下“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时代注脚。
(3)与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词语“异想天开”含义用法一致的一项是( )(3分)
DeepSeek以异想天开的智慧突破技术壁垒。
A.孔乙己以“茴”字写法炫耀有文化,异想天开换得众人敬仰。
B.“变色”岂能掩真相?奥楚蔑洛夫异想天开反复变脸得公正。
C.唐雎异想天开以“布衣之怒”应对恐吓,逼得秦王色挠长跪。
D.生意凋敝,唐茂盛索要分红挥霍祖业,却异想天开福聚德全。
(4)文中标序为①②③的三个句子,正确的排序是( )(3分)
①将风火轮铸成算法迭代的轨迹,②在银幕与实验室里演绎着新时代的“乾坤挪移”,③将混天绫化作数字特效的经脉。
A.①③② B.②③① C.③①② D.②①③
(5)“我命由我不由天。”这是“哪吒”的经典语言细节,不能作为这句经典语言注脚的课文是( )(3分)
A.《梅岭三章》 B.《海燕》 C.《溜索》 D.《屈原》
(6)命题人究竟向DeepSeek发出了怎样的问题指令,DeepSeek才写出了上面这个文段?请揣摩DeepSeek撰写文字,推测并在②⑤后的横线上补充命题人发出的指令短语。(6分)
①《哪吒2》,② ,③家国情怀,④“恐吓、渲染、诡谲、血雨腥风、异想天开”五个词语,⑤ ,⑥不超过310字的段落
(7)“经、子、史、集”是中国古代文献分类的四大部类,朱自清在《经典常谈》中沿用这一传统框架,以通俗化的语言为读者梳理了古代文化经典的核心脉络,为我们进一步研习经典,提供了一张非常实用的“脑图”。请根据《经典常谈》的内容链接和你的阅读体验,在下面A、B、C、D四项的序号横线处,填上恰当内容。(4分)
《经典常谈》链接内容:
《说文解字》第一、《周易》第二、《尚书》第三、《诗经》第四、三礼第五、《春秋》三传第六、四书第七、《战国策》第八、《史记》《汉书》第九、诸子第十、辞赋第十一、诗第十二、文第十三
A.经:《周易》第二、《尚书》第三、《诗经》第四、三礼第五、①
B.子:诸子第十、②
C.史:《战国策》第八、《史记》《汉书》第九、③
D.集:辞赋第十一、诗第十二、④
A.经① B.子②
C.史③ D.集④
(8)经典常读常新。钟瑜同学重读《诗经》的《蒹葭》,当她读到“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时,一下子就在头脑中冒出了“暴雪皑皑,冬妮已往。所谓理想,淬火留芳”的诗句。请你结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名著内容,概要钟瑜联想成诗的小说相关故事内容。(4分)
二、文化传承·诗文绽放(25分)
2.请在横线序号上补写恰当诗句。(6分)
共赴国难,舍小家为和平、为幸福、为未来。有人“(1) ,八十始得归”;有人“惶恐滩头说惶恐,(2) ”;有人(3) ,梦回吹角连营”;有人“俗子胸襟谁识我,(4) ”。戍边将士,塞秋风景异,思家情长,却决计不归,“(5) , ”言为心声,令人感佩。
3.鉴赏词作《临江仙》,在下面(1)(2)横线处填上恰当内容。(4分)
临江仙
【宋】陈与义
高咏楚词①酬午日②,天涯节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
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凝笑墙东。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③。
  【注释】①【楚词】亦作“楚辞”,本为楚地歌谣。战国楚屈原吸收其营养,创作出《离骚》等巨制鸿篇,后人仿效,名篇继出,成为一种有特点的文学作品,通称楚辞。②【午日】端午,即农历五月初五。③【湘中】湘江水中。这里指屈原殉难处。
这首词作除了直抒胸臆和借物抒情外,最重要的是寓情于事,通过上阕叙写(1) ,下阕叙写(2) ,表达了作者对屈原的怀念,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于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沉痛感受。
4.阅读下面【甲】【乙】两个文本,完成(1)-(4)题。(15分)
【甲】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
济阴之贾人①,渡河而亡其舟,栖于浮苴②之上,号焉。有渔者以舟往救之,未至,贾人急号曰:“我济阴之巨室③也,能救我,予尔百金④!”渔者载而升诸陆,则予十金。渔者曰:“向许百金,而今予十金,无乃不可乎?”贾人勃然作色曰:“若,渔者也,一日能获几何?而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渔者黯然⑤而退。
他日,贾人浮吕梁而下,舟薄⑥于石又覆,而渔者在焉。人曰:“盍⑦救诸⑧?”渔者曰:“是许金不酬者也。”立而观之,遂没。 (节选自刘基《郁离子》)
【注释】①贾(ɡǔ)人:商人。②浮苴(chá):水中浮草。③巨室:指富家。④金:指银子。⑤黯然:情绪低落,失望的样子。⑥薄:同“搏”。拍,击。⑦盍(hé):文言兼词,相当于“何不”、“为什么不”。⑧诸:文言兼词,在句末相当于“之乎”。“之”是代词,“乎”是语气助词。
(1)解释【甲】【乙】两文加点的词语。(4分)
①躬耕于南阳 躬( ) ②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 )
③号焉 号( ) ④向许百金 向( )
(2)翻译文中划线句子。(4分)
①遂许先帝以驱驰。(2分)

②则予十金。(2分)

(3)请根据【甲】【乙】两文内容,在下面横线处填写恰当内容。(4分)
【甲】文以① 为核心,最终达成君臣相得;【乙】文以毁诺为转折,最终导致“② ”(结果)。
(4)【甲】文为奏表,【乙】文为寓言,请简析两文在表达方式上的主要差异。(3分)
三、个体应对·阅读实践(40分)
(一)斗争智慧(20分)
5.请阅读小小说《暖砚》,完成(1)-(5)题。
暖砚
李铭
①羊山人秦黎明,早些年闯荡关外。九 一八事变后,东北军听从不抵抗命令,致使东北在短短几个月内迅速沦陷。东北抗日的义勇军奋勇杀敌,无奈军事上的劣势太过明显。
②秦黎明参加义勇军队伍,上去顶了两天,队伍即被击溃。秦黎明一条腿被炮弹皮击中,落下了瘸腿的残疾。此后,秦黎明在羊山乡间务农。
③十里八村的红白喜事,秦黎明都去帮忙。因为写得一手好字,红白喜事需要的喜联和挽联都归他写。主人还会热情邀请秦黎明做账房先生,帮助记录收下的礼金。当地有玄羊寺,早些年的寺名也出自他的手笔。到了年根底下,秦黎明就义务给乡亲们写春联。
④寒风凛冽,白雪皑皑。鞭炮声声一岁除,家家门前换旧符。红纸黑字,秦黎明那字苍劲有力,贴到门前能呼唤春风。秦黎明深得当地村民信赖,威望渐高,人送雅号“秦秀才”。
⑤日本人第一次攻打清风岭,不但扑了空,还被打死两个鬼子兵。日本人很是气恼,调动了不少人马前来扫荡。到羊山镇晃荡一圈,拐进山坳的时候,看见了一家门上的春联,为首的鬼子头山田看在眼里,记在了心上。
⑥这一年年根底下,秦黎明家突然来了位不速之客。
⑦他跟其他前来索春联的乡亲打扮差不多,戴着一顶狗皮帽子,把一张大红的纸捧过来。那时候,十里八村求秦黎明写春联的百姓很多,大多数都是自己带着红纸,讲究的还会带上一条猪肉或者一瓶烧酒作为答谢。
⑧秦黎明接过乡亲们的红纸来,三叠四叠,然后取一条黑线,摁住叠好的红纸,用黑线切纸。细线很锋利。秦黎明手一抖,细线便“唰唰”将红纸齐齐割断。秦黎明端坐,从桌下取一方砚台,摆在方桌上。
⑨不速之客眼睛一亮,目不转睛地盯紧了这方砚台。
⑩冬季天寒地冷,写毛笔字时砚台总会冻冰,研墨的时候或是打滑,或是难以研开。秦黎明轻轻将墨研开,墨汁均匀,毛笔蘸上去,饱满欲滴。七字锦也好,十字句也罢,秦黎明铺好红纸,略一停顿,挥手就写。中途他即便再蘸墨,也不见气脉神韵断了。待他一气呵成将字写完,再看砚台之上,墨汁刚好用完,那砚台上竟然有温润之气飘荡,似檀香萦绕,似晨雾微散。
不速之客开口叫绝。
秦黎明朝着不速之客问:“先生,索何联对?”
不速之客说:“随意赐联。”
秦黎明点头,并不急,往茶壶里续水。
“恕我眼拙,这方砚台可是传说中的暖砚?”不速之客问。
秦黎明微微一笑。白居易有诗句:“砚温融冻墨,瓶暖变春泉。”北方暖砚大体分为两类:水暖砚和火暖砚。顾名思义,水暖砚就是在墨堂下面凿出空腔,注入热水暖砚;“火暖”当然就是用炭火了。火暖型暖砚要经受炭火的长时间烘烤,端石、红丝石、洮石等滋润柔滑的砚石很容易被烤焦开裂,所以只能选用质地致密、硬度更高的宝石制砚。这些宝石可遇而不可求,属于文房中的奢侈品,一般寒士难能用上。
不速之客追问道:“您这方暖砚不是水暖砚台,也不是火暖砚台啊!”
秦黎明站起身来说:“先生也不是俗人,一眼便看出端倪。这方暖砚,由天然的石头制成,这石头在我们羊山当地被称作‘诚石’。诚石看似平淡无奇,却能在严寒之下研墨而不冻。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采得宝石制暖砚,可遇而不可求啊!”
秦黎明说罢,屏气,凝神,在暖砚上蘸墨,一挥而就一副联对,待墨迹干后递给了不速之客。
不速之客离去,家人张罗着过新年,秦黎明不慌不忙,把暖砚放在桌子上,带着家人赶紧进山躲避。当夜,村庄突然被鬼子和伪军包围。鬼子兵冲进秦黎明家,抢走了桌上的暖砚。
三日后,朝阳县城鬼子头山田的寓所中,他焚香净手,拿出这方暖砚来。山田动手研墨,却发现暖砚早已经不暖,变得冷冰冰的,成了一方冰石。山田仔细辨认,这确实像是那天看到的暖砚。它在秦黎明的手下是那样温润从容,怎么到了自己手上却变得如此冷酷无情!
鬼子兵带进来汉奸,他给山田解说了秦黎明写的那副对联: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山田脸色铁青,愤恨地盯着那方冷冰冰的暖砚。
(选自《小小说选刊》)
(1)小说第⑤- 自然段,紧扣“暖砚”展开故事情节。仿照前面三个示例片段,完善第四、第五片段的情节梳理。(4分)
⑤-⑥ 序:惦念对联造访秦家
⑦-⑨ 起:不速之客觊觎暖砚
⑩- 承:叫绝书写询问暖砚
转:
- 合:
(2)暖砚主人秦黎明是一个怎样的人?请联系小说内容简要分析。(4分)
(3)第 段画线句子说,暖砚“在秦黎明的手下是那样温润从容,怎么到了自己手上却变得如此冷酷无情”?请结合小说内容,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4)小说第 段和 段两次引用白居易和陆游的诗句,请分析引用诗句的作用。(4分)
(5)这篇小说构思极为精巧,请从“线索设置”“伏笔运用”“对比手法”中任选一个方面做简要分析。(4分)
(二)问题解决(20分)
6.请你阅读下面四则关于“《大自然的语言》的说明”的阅读材料,完成(1)-(4)题。
【材料一】
这是鱼尔老师发布于网络的同学们自主研修的“前置任务”:
阅读事理说明文,傻傻地分不清“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说不清道不明事理说明文的“事理”,不只是个别现象。deep seek、秘塔AI搜索、微信AI搜索等等生成式人工智能软件,对于事理说明文《大自然语言》的“说明对象”的确定,居然也是“百花齐放”。经典事理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的说明对象究竟是什么?怎样用推理的方法统整《大自然的语言》的“事理”,理清其说明顺序?请你参与到“文本细读:明确对象、阐释事理、理清顺序”的细读活动中来,以《大自然的语言》为文本细读载体,通过语言文字的梳理、统整、概括等信息处理手段,明确事理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的说明对象,阐释的事理、说明的顺序。
【材料二】
下面是两位同学自主研修时,通过细读《大自然的语言》后,对“前置任务”中“明确事理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的说明对象”的言语实践活动的回答:
学生1:通过信息之间的关联,可以明确这篇文章是在讲自然现象与农业生产之间的关系。自然现象就是大自然的语言,也就是物候,运用物候知识来指导农业生产就是物候学。所以本文的说明对象是物候学。
学生2:《大自然的语言》的说明对象是“物候”。文章标题为“大自然的语言”,虽然标题本身并非直接的说明对象,但通过阅读文章内容可知,“大自然的语言”在文中指的是“物候”,另外,全文内容都是围绕“物候”展开的。
【材料三】
以下是运用生成式人工智能软件获得的《大自然的语言》的说明对象的结论:
生成式 人工智能软件 事理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的 说明对象
deep seek 《大自然的语言》的说明对象是物候现象及其科学原理(物候学)
秘塔AI搜索 《大自然的语言》的说明对象是物候现象及其科学规律(物候学),具体包括物候的定义、影响因素及其应用
微信AI搜索 《大自然的语言》的说明对象是物候现象及其规律(或“物候学”)
文小言 《大自然的语言》的说明对象是“物候现象”(或简称为“物候”)
Kimi 《大自然的语言》的说明对象是物候现象及物候学
讯飞星火 《大自然的语言》的说明对象是“物候”和“物候学”
天工 《大自然的语言》的说明对象是“物候现象”
豆包 《大自然的语言》的说明对象是“物候学”
纳米AI搜索 《大自然的语言》的说明对象是物候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与规律(即物候学的内涵、影响因素及研究意义)
智谱清言 《大自然的语言》的说明对象是物候学
【材料四】
事物说明文《中国石拱桥》和事理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的段意和层意:
段序 《中国石拱桥》 《大自然的语言》
段意 层意 段意 层意
1 石拱桥的形态 石拱桥特点 自然变化的四季现象 物候和物候学
2 石拱桥的特点 根据气候、动植物变化等自然现象安排农事
3 中国石拱桥的成就 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及典型代表特点 物候及物候学
4 中国石拱桥之单拱典型赵州桥的概况 物候观测 物候观测工具
5 赵州桥的设计 物候观测记录例
6 中国石拱桥之联拱典型卢沟桥的结构 物候现象来临决定因素 影响物候因素
7 卢沟桥的声誉 影响物候因素:纬度
8 卢沟桥的历史意义 影响物候因素:经度
9 成就原因 中国石拱桥成就原因分析 影响物候因素:高下
10 现代桥梁发展 桥梁发展 影响物候因素:古今
11 物候学 为什么研究物候
12 物候学与农业丰产
(1)下列说法不符合选文意思的一项是( )(4分)
A.【材料一】中学生自主研修要完成的主要任务就是细读《大自然的语言》,明确说明对象、阐释说明事理、理清说明顺序。
B.在分析《大自然的语言》的说明对象时,【材料二】中“学生2”运用论据得出的分析结论较为合理。
C.《大自然的语言》的说明对象究竟是“物候”还是“物候学”,【材料三】中生成式人工智能软件的判断结论非常一致。
D.【材料三】中生成式人工智能软件在判断《大自然的语言》的说明对象时,主要倾向于说明对象是“物候”和“物候学”。
(2)结合学习积累和【材料四】中《中国石拱桥》的相关内容,判断《中国石拱桥》的说明对象是“中国石拱桥”理由不合理的一项是( )(4分)
A.《中国石拱桥》的每个段落,都是紧紧扣住“中国石拱桥”在进行说明的,所以事物说明文《中国石拱桥》的说明对象是“中国石拱桥”。
B.作者通过以中国单拱石拱桥典型代表赵州桥,联拱石拱桥典型代表卢沟桥为例,说明了中国石拱桥特征,所以说明对象是“中国石拱桥”。
C.从【材料四】《中国石拱桥》的“层意”看,详写的3-8自然段,都是围绕中国石拱桥及其典型代表在说明,所以说明对象是“中国石拱桥”。
D.标题是文章眼睛,事物说明文标题常常就是说明对象,如《苏州园林》,如《蝉》,以此类似,《中国石拱桥》的说明对象是“中国石拱桥”。
(3)请借鉴上面第(2)题中判断“说明对象”的一些方法,研读【材料四】,精准确定事理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的说明对象并阐释理由。(6分)
①说明对象:
②理由阐释:
(4)《大自然的语言》在运用说明顺序阐释事理时,不论是局部还是整体,都运用了逻辑顺序。请结合【材料四】,分析《大自然的语言》怎样运用逻辑顺序展开课文局部和整体的说明的。(6分)
四、体验思索·写作表达(55分)
7.进入初中以后,我们的身心和所处的世界一直都在“变”中前行。作为初中生,我们的身心自身就是最大的“变数”:身体在极速成长,心智能力也处于急剧变化中,价值观也在重构。我们身处的世界也在“变”:俄乌战争、巴以冲突、贸易大战,《哪吒2》火遍全球,Deepseek横空出世……“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我们生活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迹。围绕话题“变”,你有哪些故事要与大家分享,或者你对“变”有什么独特的看法?请以叙写故事或论说道理的方式,分享你关于“变”的生活体验或看法。
写作要求:①题目自拟;②符合文体特征,符合写作要求;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学校师生个人信息;④600字左右。
2024—2025学年度下期九年级二调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
(全卷共四个大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时代答卷·语言花开(30分)
1.(1)(4分)jué(谲) xuàn(渲) 吓(hè) 腥(xīng)
(2)(3分)D
(3)(3分)C(“异想天开”贬词褒用,含有智慧意)
(4)(3分)选C得3分,选B得2分。
(5)(3分)C。(“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核心在强调个体通过主观意志打破既定命运束缚(如哪吒对抗魔丸宿命、《梅岭三章》的革命决心)。小说《溜索》聚焦人与自然的关系,展现“适应”而非“反抗”,如马帮首领面对险境时的冷静与经验主导,未涉及命运自主性的探讨。)
(6)(6分,每个信息2分)②DeepSeek(2分),⑤《经典常谈》(2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2分)(命题人的真实问题指令:围绕《哪吒2》和“Deepseek”横空出世的生活内容,以“家国情怀”为中心, 得体运用“恐吓、渲染、诡谲、血雨腥风、异想天开”五个词语,勾连名著《经典常谈》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写一段文从字顺不超过310字的段落。)
(7)(4分)①《说文解字》第一(1分),②四书第七(1分),③《春秋》三传第六(1分),④文第十三(1分)。
(8)(4分)(示例1:小说中保尔参与修建铁路时,正值严寒冬季,工人们在暴风雪中忍饥受冻,许多人因伤寒倒下。(1分)保尔在筑路时与冬妮娅重逢,发现她已成为追求物质享受的资产阶级太太,阶级鸿沟使初恋如暴雪覆灭。(1分)保尔在经历战争、疾病、失明等磨难后,始终坚持革命理想。(1分)他在艰苦的革命斗争中不断磨砺自己,如同钢铁在烈火中淬炼,最终成就了伟大的理想,这种精神如同芬芳一般永不消散。(1分))(秘塔AI搜索示例2:钟瑜的诗句将《蒹葭》的“秋水伊人”转化为“暴雪理想”,紧扣《钢铁》中保尔在暴风雪中筑路(环境对应1分)、与冬妮娅因理想决裂(人物关系1分)、淬火成钢的成长(核心隐喻1分)三重故事内核,最终实现从古典情思到革命信仰的主题升华(1分,符合“名著内容依据”的答题要求。)(微信AI搜索示例3:①“暴雪皑皑”对应保尔参与修筑铁路时遭遇的暴雪天气(环境描写1分);②“冬妮已往”指冬妮娅与保尔因阶级立场和人生理想差异最终分道扬镳(人物关系1分);③“淬火”象征保尔在革命斗争中历经伤病、严寒等考验(成长过程1分);④“留芳”暗喻革命理想在淬炼中升华,如保尔最终在病榻上完成著作《暴风雨所诞生的》(理想升华1分))(Deepseek示例4:暴雪皑皑,准确关联“修筑铁路”的极端环境(严寒、匪患)及保尔的身体磨难(伤寒、坚持劳动)(1分); 冬妮已往,明确分析阶级差异(冬妮娅的资产阶级身份)及情感决裂事件(聚会冲突)(1分);所谓理想,结合烈士墓独白与保尔的革命实践(战场、写作),说明理想的升华与践行(1分);淬火留芳,点明四次磨难对意志的锻造,并阐释精神传承(结尾青年接续理想)(1分)。
二、文化传承·诗文绽放(25分)
2.(6分)(1)十五从军征,(2)零丁洋里叹零丁,(3)醉里挑灯看剑,(4)英雄末路当磨折,(5)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3.(4分)示例1:(1)歌咏楚辞(2分),(2)酒祭屈原(2分)。示例2:空格(1)答出“高声吟诵《楚辞》”“酬酢端午”或“追怀屈原”等核心内容,得2分。若仅提及“端午活动”“吟诵诗词”等不完整表述,扣1分。空格(2)答出“浇酒祭奠”“寄托湘中(屈原殉难处)”或“以酒祭江”等核心内容,得2分。若仅写“饮酒”“怀念故人”等未点明祭奠动作的表述,扣1分。
4.(15分)(1)(4分)①亲自(1分),②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1分),③呼救,求救(1分),④刚才,早先(1分)
(2)(4分)①于是答应先帝为他奔走效劳(2分)。②于是只给了十两银子。(2分)
(3)(4分)①报恩(2分)②(贾人)遂没/溺水而亡(2分)
(4)(3分)示例1:【甲】自述经历,议论抒情直抒胸臆(1分);【乙】文借事喻理,以贾人两次落水的叙事对比,讽刺失信(2分)。示例2:【甲】文以奏表形式直陈心志,通过恳切言辞与追忆往事,强化臣子忠君报国的情感;【乙】文以寓言叙事,通过贾人失信丧命的故事,讽刺背信弃义的行为,寓理于情节,更具警示性。示例3:【甲】文议论直陈(1分),以情动人;【乙】文寓理于事(1分),以理服人。
三、个体应对·阅读实践(40分)
(一)斗争智慧(20分)
5.(1)(4分)(契合文本内容,概括言之成理即可,不必拘于形式字数等要求)示例1: 转:鬼子进村抢走暖砚(2分), - 合:打脸鬼子暖砚冰冷(2分)。示例2: 转:金蝉脱壳(2分), - 合:暖砚失暖(2分)。示例3: 转:智斗后撤离(2分), - 合:砚台失效,侵略者希望落空(2分)。
(2)(4分)(概括及分析一点,得2分,答到两点即可)简要分析示例1:①勇敢智慧:曾参加义勇军抗日,面对日军威胁仍冷静应对,主动带家人避险。②沉着智慧:明知对方身份可疑仍从容应对,以暖砚和对联传递抗日信念。③文化自信:借白居易诗句和“诚石”典故展现对传统文化的坚守。④隐忍抗争:提前安排家人避难,暗中用对联讽刺日军,体现外柔内刚的抵抗精神。⑤心怀大义:拒绝为日军效力,携家人避祸,坚守文化尊严。概括示例2:秦黎明是一位具有多重身份和性格特征的人物。他既是英勇的抗日义勇军成员,又是羊山乡间备受尊敬的“秦秀才”。他勇敢、智慧、坚韧不拔,面对日军的威胁毫不畏惧,利用暖砚的独特之处传递出对侵略者的反抗和蔑视。同时,他也是一个温文尔雅、乐于助人的乡间智者,深受村民的爱戴和尊敬。概括示例3:秦黎明是一位具有爱国情怀和坚韧精神的人物。他早年参加义勇军抗击日寇,虽因负伤而回到乡间,但并未放弃抗争精神。他写得一手好字,深受村民信赖,被称为“秦秀才”,体现了他的才华和在乡间的威望。面对日本鬼子的威胁,他毫不畏惧,利用暖砚写对联巧妙地表达抗争之意,展现了他机智勇敢的一面。同时,他对暖砚的使用和介绍,也体现了他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坚守。
(3)(4分)(表层意思2分,深层含义2分)示例:暖砚用“诚石”制作,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暖砚在义士掌中是熔岩,在侵略者手里成寒铁。(2分)秦黎明研墨时蒸腾的温润之气,恰似中华文明在冰封岁月里永不凝固的血脉,暖砚之温不在石质,而在执砚者骨血中流淌的家国精魂。(2分)
(4)(4分)(答出2点即可,每点2分)①塑造人物:展现秦黎明博学多才的形象,凸显其以文化隐晦抗争的智慧。②隐喻主题:陆游诗句暗喻收复失地的信念,白居易诗句呼应暖砚的“诚石”特质,暗示民族气节。③深化文化内涵:通过古诗赋予暖砚历史厚重感,强调传统文化是抗日的精神武器。④用典讽喻:引用陆游临终诗,借古喻今,暗讽日军必败,呼应抗日主题,既表达对收复山河的坚定信念,又暗含对侵略者的蔑视与嘲讽,深化爱国情怀。
(5)(4分)(选择1分,结合具体内容分析3分)示例1线索设置:暖砚是小说的线索,贯穿全文。从秦黎明使用暖砚写春联,到不速之客觊觎暖砚,再到暖砚被抢,最后暖砚失效,情节围绕暖砚展开,使故事紧凑且富有张力。示例2伏笔运用:小说多次提到暖砚的特性,如“在严寒之下研墨而不冻”等,为后文暖砚失效的情节埋下伏笔。当暖砚被抢后,山田发现暖砚不再温润,这一情节与前文伏笔形成呼应,使故事更具合理性。示例3对比手法:小说通过对比秦黎明和山田对待暖砚的态度,突出了主题。秦黎明珍视暖砚,将其视为文化传承和爱国精神的象征;而山田则贪婪地抢夺暖砚,却无法理解其真正价值,最终只能面对冷冰冰的石头,这种对比突出了侵略者的愚昧和正义的胜利。
(二)问题解决(20分)
6.(1)C(判断有较大分歧)
(2)(4分)A
(3)(6分)①物候(或物候现象)(2分),②理由阐释示例(回到文本的语言文字信息做最本质的阐释)基于文本信息的精准概括——从段意的圈画、批注、概括得到(1)物候和物候学,(2)物候观测工具及为什么要观测物候,(3)物候影响的因素,(4)物候学是丰产的科学(研究物候现象的意义)。从这四个信息的关联来看,统领的核心概念是物候:第一部分说物候是什么,第二部分说怎么样观测物候,第三部分说为什么会产生物候现象,第四部分说研究物候的重要意义,通过研究物候形成物候学,可以帮助农业生产。反之,如果以“物候学”为概念来关联全文,则基本无法通透解说。(精准确定说明对象的学理依据:问题解决本质上运用了结构化思维的方法,基于信息归类,理清逻辑关联抽象概括)
(4)(6分,局部分析3分,整体分析3分)示例:从局部看,第1到第3自然段,从“自然变化的四季现象”,引出“物候现象”,再归纳“物候”及“物候学”,这就是典型的从现象到本质,从具体到概括的逻辑顺序的运用(3分);再如第6到第10自然段,先总说影响因素,再具体从纬度、经度、高下、古今四个方面阐释,这是典型的由总到分,由概括到具体,由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的运用(3分)。从整体看,发现四季轮回,界定这种现象为物候,再分别假设和推理物候观测工具、影响物候因素,最后得出物候学是农业丰产的科学,这是典型的“发现问题-界定问题-提出假设-进行推理-得出结论”的“问题解决”。
四、体验思索·写作表达(55分)
7.参考中考评分标准。
等级 情境 内容 结构 语言
一类 (50-55分) 情境把握准确 写作目的明确 读者对象分明 写作角色合理 切合题意 中心突出 感情真挚 选材新颖 内容充实 构思巧妙 条理清晰 详略得当 过渡合理 词汇丰富 准确流畅 有表现力 错别字极少
二类 (42-49分) 情境把握准确 写作目的明确 读者对象较分明 写作角色较合理 符合题意 中心明确 感情真实 选材合理 内容具体 结构完整 条理清楚 详略得当 过渡较合理 词汇较丰富 准确流畅 有一定表现力 错别字少
三类 (33-41分) 情境把握较准确 写作目的较明确 读者对象基本分明 写作角色基本合理 基本符合题意 中心基本明确 感情较真实 选材较合理 内容较具体 结构基本完整 条理基本清楚 详略较得当 过渡不够合理 较准确通顺 有少数语病 有少数错别字
四类 (0-32分) 情境把握不准确 写作目的不明确 读者对象不分明 写作角色不合理 偏离题意 中心不明确 感情苍白 选材不合理 内容单薄 结构不完整 条理不清楚 详略不当 过渡不合理 语言不通顺 表意不清楚 错别字较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