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重庆市长寿区部分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 文 试 题本卷满分共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齐都镇小徐村西,齐国故城小城西门的外建筑基址群,近日正式被确认为稷下学宫遗址。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的高等学府,东周时期“百家争鸣”的学术盛景就是以齐国稷下学宫为中心。关于稷下学宫的位置,多部历史文献都指向齐故城西门外,不过没有言明究竟是在齐故城大城西门外还是小城西门外。另有说法认为,稷下学宫在小城南门外,或稷山之下。但中国历史上所办官学,都附属于政治中心,往往处于国家中枢的西侧,因此稷下学宫不会建在荒郊的稷山下,只会处于齐故城附近。而通过考古勘探和发掘,除了齐故城小城西门外这处建筑基址群,其余文献言及的地方,均已排除。稷下学宫位置示意图考古发现,齐故城小城西门外建筑基址群紧贴小城而筑,小城城壕直接把其圈护在内,可见两者是一体规划、一体建设的。(如图所示)田氏代齐后,把宫城从大城内迁到小城,同时决定兴建稷下学宫。如此,既把官学置于肘腋之处,便于利用和控制;也将之与中枢相隔,内外判然有别。从这样的设置中可以看到,田氏代齐迁都与建设稷下学宫并举,争霸天下的雄心昭然若揭。(摘编自蒋肖斌《稷下学宫遗址确认,那是中国“最早的大学”》)材料二:为什么是在稷下学宫发生了百家争鸣?除了稷下学宫为学者们提供了优厚的待遇,还和当时的历史条件、学术思想发展的状况密切相关。先秦时期是中国思想文化史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学术思想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这是一个最重要的原创时期,其标志就是先后出现了老子、孔子和墨子这三位伟大的思想家以及他们创立的学派:道家、儒家和墨家。第二个阶段是战国中期到战国末期,这是一个大发展、大繁荣的时期,以百家争鸣为主要标志。这两个阶段是前后衔接的,没有中断过。如果更加具体、细致地考察,就会发现学术思想在先秦时期并非匀速发展,而是越到后期发展越快。在前一阶段,学派数目还不多,主要是儒、道、墨三家,而且都处于各自独立发展的阶段,彼此之间交流较少。到了第二个阶段,百家争鸣才真正展开,并迅速达到了高潮。前一阶段学术思想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是缺少交流条件。首先是交通不便,列国之间都是山川阻隔,以古代的交通条件,即便坐车也要很久才能到另外一个国家。更重要的是,学者们分散而居,彼此隔绝。学术思想的繁荣和发展离不开各种思想之间的交流和相互影响、促进。战国中期以前,一直缺少一个固定的场所,以便学术思想的交流、争辩。齐桓公田午创立稷下学宫,使情况发生了根本改变,这个平台极大地方便了学者们交流,一百多年间容纳了当时几乎所有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为古代学术思想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极好的条件。因此,进入稷下学宫时期,严格意义的百家争鸣才真正开始,可以说,中国人引以为豪的百家争鸣主要就是在稷下学宫中进行的。(摘编自朱子钰等《没有稷下学宫,就没有“百家争鸣”》)材料三:稷下学宫历经150余年,与古希腊的雅典学园几乎同时出现,堪称世界上最早的“高等大学堂”之一,在中华文明史乃至世界文明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稷下学宫所处的时代背景广阔而复杂,发展历程艰难曲折,所涉史实多、容量大,取舍难度也非常大,此前缺少地下文物和文献资料的支撑。将这一重要的历史题材制作成一部高品质的纪录片,十分考验创作者。《战国大学堂之稷下学宫》以5集的体量探寻稷下之学,通过多种视听语言较好实现了古今对话,展现出历史文化的广度、深度和高度。创作者将思想的定力,转化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自觉和讲好中国故事的文化自信。纪录片在娓娓叙事中生动再现历史、还原场景,将两千多年前稷下学宫的漫长历史与丰富内涵展示出来,让人们在真实、具体、美好的体验中,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该片以稷下学宫发展史及影响轨迹为主线并贯穿始终,重大事件标注公元纪年,以增强历史感和清晰度。时间上,由战国时期延展到汉武帝时期;空间上,由齐都临淄而至秦汉都城,真实展现了稷下学宫如文化大树一般的巍峨雄姿和深远的历史影响。同时,围绕重点人物讲故事,通过具体鲜活的历史人物故事,最大限度展示历史场景,还原稷下之学的重大事件和思想内涵,以人物之间的师承关系和相互影响来串接史实、丰富主线,使所有人物和故事紧紧围绕稷下学宫展开,鲜活生动、引人入胜。让文化遗产活起来也是该片的追求。专家讲解和经典文献的阐释,贯穿在重要历史节点和历史人物命运的转折处,观众可跟随专家的讲述,加深对稷下学宫历史及其深层次文化肌理的认知。该片还以点睛之笔,将一些与稷下学宫相关的成语典故,如“一鸣惊人”“门庭若市”“孙庞斗智”“滥竽充数”等,融入故事中,既突显主题,又增强了可看性。这些精心的构思和丰富的呈现穿插交织,较好地实现了历史题材的创造性转化,让观众获得酣畅淋漓的视听感受。(摘编自王志民《用影像展现稷下学宫的历史内涵》)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田氏代齐后,将稷下学宫内迁至小城肘腋处,这种做法便于田氏加强对官学的利用和管控。B.先秦学术思想的发展是一个波浪式前进的过程,在战国中后期以百家争鸣为标志达到高潮。C.稷下学宫的创立改变了列国之间山川阻隔、交通不便的状况,为古代学术思想的繁荣创造了条件。D.稷下学宫中学者们的争鸣方式,与《人应当坚持正义》所体现的古希腊的问答,辩论传统相似。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将稷下学宫称为中国“最早的大学”,在还原其考古勘探和发掘过程时辅以图片说明,较材料二、三更加直观。B.材料二开篇点题,以设问方式引出话题,认为若没有齐桓公田午创立的稷下学宫,中国人引以为豪的百家争鸣就可能不会出现。C.材料三认为《战国大学堂之稷下学宫》的创作者克服了主客观方面的困难,为历史纪录片高质量影视再现开拓了创新路径。D.三则材料以稷下学宫为中心话题,分别介绍了稷下学宫的遗址所在、学术意义和影视呈现,它们之间在逻辑上是递进关系。3.下列选项,有助于确认“稷下学宫遗址”实际位置的一项是( )A.西汉刘向《别录》记载:“齐有稷门,齐城门也。谈说之士期会于其下。”B.东汉徐干《中论》有云:“昔齐桓公立稷下之宫,设大夫之号,招致贤人而尊宠之。”C.南朝刘勰《文心雕龙·时序》叹曰:“故稷下扇其清风,兰陵郁其茂俗。”D.北宋司马光在《稷下赋》写到:“高门横闶,夏屋长檐,樽罍明洁,几杖清严。”4.《孟子》记载孟子与告子二人曾在稷下学宫围绕“人的本性”多次论辩。请根据材料二相关内容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永灿的烟花张舟娜永灿是骑着爷爷的三轮车来的。他有个大计划,暂时还不能让他们知道。也许一直要等他从安平镇车站坐上车到市里的长途客运中心,然后买上一张去杭州的车票,爷爷奶奶才会在他的枕头下发现他留的纸条。不过,在此之前,永灿得先筹到买车票的钱才行。他在安平镇来来回回走了很多趟,想过很多种办法。最先被他否定的是去农贸市场卖地里的东西,因为爷爷每天早晚都要去地里巡视,那些大白萝卜一个坑一个数,少一个都不行,等换成了钱,钱也有数,好像少几毛,永灿就上不了学似的。他也想过去捡破烂。安平镇每个村子的村口都有一个专门丢垃圾的地方,砌成小房子的样子,总能从里面淘出点可以卖钱的东西,比如废旧的小电扇、塑料玩具、纸箱纸板,可是那地方实在太臭了,而且总遇到来找食的猫狗,它们呲着牙牙呼哧呼哧,把他当成敌人。但前几天他想到了个绝妙的主意。吃过晚饭他看了一眼天,天气很好,没有风也没有雨,他朝着屋里的爷爷奶奶大声喊:“我骑三轮车去玩啦,今天镇上要放烟花。”奶奶从窗户里伸出头来,嘱咐他:“靠边骑,慢一点,看完就早点回家,十点你爸爸妈妈就要打电话回来的。”“好嘞,好嘞。”永灿骑着三轮车走了。永灿两年前就会骑三轮车了,镇广场离他家五里地,走路半小时,骑三轮车十分钟就够。乡下路宽车少,永灿刚学会骑车的时候,爷爷奶奶跟着坐了几次。永灿心细稳重,骑车也让人放心,后来就经常打发他独自骑着去镇上买个东西、传个话什么的。因为到得早,永灿占了个好位子。放烟花是七点,从六点半开始,人群慢慢往中间聚拢。他骑着三轮车紧贴着地上画着的警戒线,看着镇上的人把大大小小红黄色的烟花一个个摆在地上,心里就像揣着火炉一样热起来。前几天他在废品收购站亲耳听到纸箱的收购价格是八毛钱一斤。烟花盒、烟花筒也算纸箱,厚实的纸箱啊,这炉火都要压不住从永灿的眼睛里冒出来了。烟花一朵朵在天上炸开的时候,永灿满脑子都在想自己坐着长途大巴车到达杭州车站时的场景:等在出口处的妈妈如释重负地吁出一口气,一把扯过他,生气地拍打他的背,用掺普通话的方言骂他,最后又哭着把他的东西接过去,揽着他的肩膀走入黑压压的人群中。永灿抬着头,和周围所有人一样,五颜六色的焰火明明暗暗地照在他的脸上,所有人都在笑,但只有他的笑和这场热闹没关系。热闹过后,人们各自散去。永灿来到广场中间,捡起一个四十八响的烟花筒,眯起一只眼睛朝着被燎黑的管洞张望。火药燃烧后的气味带着黄纸的香气窜进他的鼻尖,真好闻。永灿在满是烟花筒的广场上忙碌起来,十二响的虽然小,但是不占地方,随便塞个角落就好;四十八响的他得用两只手捧;九十六响的好像是最大的烟花筒了,放在车斗正中间吧。这个火箭筒厉害,刚才他看到镇上的人举着放,“嘣”一声,焰火蹿出去,跟打枪似的,还有后坐力,那个人一边放,一边夸张地嗷嗷叫,真有这么疼吗……烟花筒在三轮车上摞了两层之后,再放就要从车斗里掉出来了,永灿才决定不捡了。他还不会估重,不知道车斗里大概有多少,总之一定很多吧,肯定够买车票了,如果还会多就给妈妈买个小礼物。他在大年夜的寒风里忙得浑身是汗,一停下来才感到有点冷,赶紧跨上车,吭哧吭哧骑回家去了。把车停在院子的一处角落,永灿又摸出一块雨布盖好,才回屋里陪爷爷奶奶一起看春晚。十二点一到,外面此起彼伏响起的“嘣梆”声,把睡眼蒙眬的永灿惊醒了,电话应该不会打过来了,但永灿并没有太难过,心里想着马上就要见到他们了,明天换了钱,最晚后天就能去。第二天大清早永灿又趁着爷爷奶奶忙年下的事,吭哧吭哧骑着三轮车去镇上了,走了好几家废品收购站,都没开门。好不容易敲开一家店面就在住家下面的,老板看了眼三轮车里的东西,头摇得像个拨浪鼓:“烟花爆竹的墩座都是纸浆,和纸箱不一样,你晓得啵,这东西里面都是黄泥、火药,杂质太多了,回收利用的成本很高,我们收了也卖不出去,不收不收。”永灿一下子感到被抽了筋剥了皮,老板的话就是小针尖,圆鼓鼓的气球“噗”了几下就扁了。手脚发软地骑回家,奶奶正端着一碗青菜年糕汤到处找他,他才想起来大年初一早起的年糕都没吃,肚子里空空的,满腹的委屈让他“哇”一声哭出来。爷爷刚从地里回来,看到满车斗的烟花纸壳还以为永灿想放烟花了,从口袋里掏摸出一个硬币大小的烟花,说:“今天早上在路边捡的,我看引线还在……来,来,爷爷放给你看。”很小的一支烟花,“啾”一声旋上半空,圆周的火花被转成更大的圆,像一顶彩色的小伞,越升越高。有人踏进院子。“永灿,我们回来啦!想给你个惊喜,所以……”烟花在蹿到四五米的高度后,就灭了焰火,落在地上,几下滚到永灿的脚边,原来引线的位置变成了一个黑色的豁口,到处都是硫黄的气味。永灿又一次放声大哭起来。(节选自《微型小说月报》2024年第4期)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永灿决定骑三轮车去镇上卖烟花筒是为了筹集去杭州的车票钱,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见到父母的愿望。B.永灿看烟花时想象在杭州车站的情景,侧面体现出永灿母亲对他的严格要求和永灿到杭州给父母带来的不便。C.本文通过叙写永灿在大年夜捡拾烟花筒的故事,突出了他感受到家乡人民对传统节日的热爱和庆祝的热闹氛围。D.爷爷捡到的烟花只蹿到四五米高就灭了的细节描写,暗示了永灿买票去杭州希望的渺茫,甚至不能实现。6.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对永灿的内心感受的描写,让读者能够更直接地了解他的情感,增强了故事的代入感和共鸣力。B.文章写永灿骑三轮车到镇上时,交代了永灿骑车的细心稳重,为爷爷奶奶不为他骑车到镇上担心作了很好的解释。C.文章结构紧凑,首尾呼应,以永灿的哭泣为开篇和结尾,表现了永灿作为留守儿童内心的脆弱,增强了文本的情感冲击力。D.文章语言平实朴素,没有过多的修饰和华丽的辞藻,但情感表达真切深刻,塑造的永灿的人物形象也鲜明生动。7.请简要分析本文以春节为背景的作用。8.小说家是“讲故事的人”,要有高超的叙事技巧、精彩纷呈的故事和蕴含丰富的思想情感。请结合文本,从永灿的角度简要分析这篇小说蕴含的丰富情感。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材料一:李吉甫,字弘宪,赵郡人。宰臣李泌推重其才,接遇颇厚。及陆贽为相,出为明州员外长史,久之遇赦,起为忠州刺史。时贽已谪在忠州,议者谓吉甫必逞憾于贽,重构其罪;及吉甫到部,与贽甚欢,未尝以宿嫌介意。宪宗初即位,中书小吏滑涣与知枢密中使刘光琦暱善,颇窃朝权,吉甫请去之。事皆允从,由是甚见亲信。自员外郎出官,留滞江淮十五余年,备详闾里疾苦。吉甫以裴垍久在翰林,宪宗亲信,必当大用,遂密荐垍代己,因自图出镇。在扬州,每有朝廷得失,军国利害,皆密疏论列。又于高邮县筑堤为塘,溉田数千顷,人受其惠。八年十月,上御廷英殿,问时政记记何事。上曰:“间或不修,何也?”曰:“面奉德音,未及施行,总谓机密,故不可书以送史官;其间有谋议出于臣下者,又不可自书以付史官:及已行者,制令昭然天下皆得闻知即史官之记不待书以授也。”是月,回纥部落南过碛。朝廷大恐,以为回纥声言讨吐蕃,意是入寇。吉甫奏曰:“回纥入寇,不应便来犯边,但须设备,不足为虑。”九年,请于经略故城置宥州。宪宗从其奏。吉甫初为相,中外延望风采。秉政之后,人心疑惮之。(节选自《旧唐书·李吉甫传》)材料二:垍守正不受请托,考核皆务才实。李吉甫自翰林承旨拜平章事,感出涕。谓垍曰:“吉甫落魄远地,更十年始相天子,后进人物,罕所接识;且宰相职当进贤任能。君多精鉴,为我言之。” 垍取笔疏其名氏得三十余人。吉甫籍以荐于朝,天下翕然称吉甫得人。史臣曰:裴垍精鉴默识,举贤任能,辅弼王道。吉甫仗裴垍之拔擢,致朝班之式序;吉甫知垍之能别俊彦,垍知吉甫之善任贤良。相须而成,不忌不克。所谓经纬之臣,其此之谓乎?(节选自《旧唐书·裴垍传》)9.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制令A昭然B天下C皆得D闻知E即史官F之记G不待H书以授也。10.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见,表被动,与《齐桓晋文之事》中“百姓之不见保”的“见”意思相同。B.因,“因为”,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因人之力而敝之”的“因”意思不同。C.“平章事”指官职名,从材料二可知,李吉甫担任的这一职务就相当于宰相。D.“其此之谓乎?”的句式与“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的句式都一致。1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泌和陆贽担任宰相期间,对待李吉甫的态度截然不同,前者对他赏识器重,后者对他降职贬谪。B.滑涣与刘光琦两人互相勾结,狼狈为奸,窃取朝政大权,李吉甫建议罢免两人官职,建议被采纳。C.李吉甫认为裴垍长期在翰林院,宪宗很亲近、信任他,一定会受到朝廷重用,就多次极力举荐。D.李吉甫与裴垍互尊互敬,互帮互助。裴垍有识人之智,他提笔列出的人才,都得到李吉甫的推荐。12.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自员外郎出官,留滞江淮十五余年,备详闾里疾苦。(2)吉甫初为相,中外延望风采。秉政之后,人心疑惮之。三、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春日耕者苏辙阳气先从土脉知,老农夜起饲牛饥。雨深一尺春耕利,日出三竿晓饷①迟。妇子同来相妩媚,乌鸢飞下巧追随。纷纭政令②曾何补,要取终年风雨时。【注】①晓饷:指送早饭到田间。②政令:指当时王安石变法所颁布的各种法令。13.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中写道,从开冻变松的土壤中感觉到万物生长之气,老农夜间起来喂养饥饿的耕牛。B.颔联中“一尺”带有夸张意味,意在强调春日雨水充足,正是耕种的大好时机。C.颈联写妻子和孩子前来田中探望和取悦老农,直接展现了农家春耕的紧张忙碌。D.第六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格,描绘了乌鸦和老鹰飞上飞下、相互追随的画面,渲染了温馨和欢快的氛围,并为后面的议论做了铺垫。1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四、名篇名句默写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杜牧在《阿房宫赋》篇末暗寓讽刺之意,含蓄地告诫“后人”——当代及后代君主:如不以历史为鉴,还会重蹈覆辙的句子是: , 。(2)《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在“十思”中建议唐太宗要始终谨慎行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的句子是“ , ”。(3)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认为“ ”,特别注重名义和实际是否相符;如果“ ”,那么天下的大道理也就清楚了。(4)苏洵《六国论》中六国和秦国都是平起平坐的请侯,实力比不上秦国,但“ ”,借此劝说北宋统治者“ ”。(5)《登岳阳楼》中“ , ”两句,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五、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短剧集为何深入人心?原因之一是对人物的深入刻画、对情绪的细致把握。集数短且浓缩,没有横生枝节的复杂剧情、曲折离奇的人物关系,而是聚焦核心故事讲好讲透,以生活化的笔触娓娓道来,不仅使主角有人物弧光,配角也 ① 。有人可能会问,短剧集火爆是不是因为“短”?也是也不是。事实上,观众诟病的并非剧集的“长”,而是不喜欢无意义的“注水”,使得情节 ② 。短剧集之所以异军突起、别开生面,不仅是因为短小,更是因为精悍——叙事高密度、情节反套路。有意思的是,短剧集自身也正在不断 ③ ,有一部分深耕类型化,不断把悬疑拍好拍活,形成“品牌效应”;与此同时,也有不同题材的尝试,逐渐超越“短剧集只能拍悬疑”的刻板印象,不断在各类现实主义题材上做出突破。可以说,短剧集带来了成就优秀内容和优秀作者的新赛道。16.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7.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使用了问号,这在表达上有何效果?请结合文段简要分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A ,就会因缺乏氧气导致根茎无法正常呼吸和吸收养分,最终死亡和腐烂。①陆生植物根茎是否腐烂,关键问题是得到足够的氧气。②水中的氧和氮是很少的,满足不了一般植物的需要。③而在大量浇水以后,水里的氧气还要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吸收一部分。④当土壤里没有了氧气以后,土壤里的微生物会变得非常活跃,⑤能使土壤产生对植物有害的硫化氢等无机化合物,而且植物的根茎上也会萌生病原菌。⑥陆生植物的根茎最终死亡和腐烂是由于根茎失去活力和抵抗力的结果。那么,水生植物为何不会腐烂呢?这是因为水生植物经过长期进化和适应,它们能够在水里正常呼吸、进行光合作用和抵御病原体。和陆生植物的根不同, B 。这是因为水生植物的根部表皮是一层半透明的薄膜,当根部进行渗透作用时,这种两边浓度不同的半透性薄膜便产生一种渗透压,这样,水中的氧气就能 C ,供给根部呼吸。另外,水生植物的茎部表皮与根一样既能进行光合作用又能吸收水中的氧气,正是这种能适应水中生活的特殊构造和功能使水生植物的茎不会腐烂。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19.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20.把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改为以“水生植物的茎不会腐烂”为主语的长单句。要求:可以增删部分词语,但不能改变原意。六、作文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配角综合征”反映的是一种不喜欢向前闯、甘当团队配角的心理。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对2000人展开的一项调查显示,48.4%的受访者有“配角综合征”。同时,50.4%的受访者表示身边有“配角综合征”人群,其中9.5%的受访者坦言非常多。有人认为我们处于新时代,应当“争当主角”;有人认为“甘当配角”也是工作、生活中的一种正常选择。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以“配角·主角”为主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重庆市长寿区部分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参考答案1.D 2.D 3.A 4.①孟子和告子在稷下学宫围绕同一话题多次论辩,这是战国中期百家争鸣的一个缩影;②稷下学宫的创立,为古代学者们提供了一个固定的场所,为百家争鸣的出现创造了极好的条件,孟子和告子的学术论辩就是这一条件的产物。【导语】这三篇材料围绕稷下学宫展开,分别从考古遗址、学术意义和影视呈现三个角度进行探讨。材料一通过考古发现确认了稷下学宫的具体位置,强调了其与齐国政治中心的紧密关联,展现了田氏代齐后的政治雄心。材料二深入分析了稷下学宫在先秦学术思想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指出其为百家争鸣提供了重要平台,推动了学术思想的繁荣。材料三则从影视创作的角度,探讨了如何通过纪录片形式再现稷下学宫的历史内涵,强调其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性。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将稷下学宫内迁至小城肘腋之处”错,张冠李戴。应该是将宫城从大城内迁至小城,同时在小城西门外,紧贴小城兴建稷下学宫。B.“波浪式前进的过程”错,曲解文意。波浪式前进侧重发展道路的曲折性,文中强调的是“非匀速性”。C.“改变了列国之间山川阻隔、交通不便的状况”错,曲解文意。稷下学宫的创立提供了固定的场所,以便学术思想的交流,但“列国之间山川阻隔、交通不便的状况”并未发生改变。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D.三则材料“在逻辑上是递进关系”错,材料一侧重稷下学宫遗址的确认,材料二阐明稷下学宫在“百家争鸣”历史事件中的作用,材料三关注稷下学宫的影视呈现,三则材料是从不同维度对“稷下学宫”这一中心话题加以介绍的,在逻辑上是并列关系。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A.“齐有稷门,齐城门也。谈说之士期会于其下”是地理位置的描写。虽不具体,但为后来“稷下学宫遗址”具体位置的记载提供了佐证。B.侧重于记录齐桓公创建稷下学宫、优待稷下先生的事实;C.侧重称赞齐国的稷下学宫促进优良的风气的形成;D.侧重对稷下学宫建筑的描述,体现其建筑规格较高。故选A。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①由“学术思想在先秦时期并非匀速发展,而是越到后期发展越快……到了第二个阶段,百家争鸣才真正展开,并迅速达到了高潮”“孟子与告子二人曾在稷下学宫围绕‘人的本性’多次论辩”分析可知,孟子和告子在稷下学宫围绕同一话题多次论辩,这是战国中期百家争鸣的一个缩影;②由“战国中期以前,一直缺少一个固定的场所,以便学术思想的交流、争辩。齐桓公田午创立稷下学宫,使情况发生了根本改变,这个平台极大地方便了学者们交流,一百多年间容纳了当时几乎所有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为古代学术思想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极好的条件”“进入稷下学宫时期,严格意义的百家争鸣才真正开始,可以说,中国人引以为豪的百家争鸣主要就是在稷下学宫中进行的”分析可知,稷下学宫的创立,为古代学者们提供了一个固定的场所,为百家争鸣的出现创造了极好的条件,孟子和告子的学术论辩就是这一条件的产物。5.A 6.C 7.(1)春节是一个合家团圆、喜庆热闹的节日。(2)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为故事的展开提供背景:正是春节合家团圆的习俗,使留守儿童永灿格外想念在外打工的父母,因此想筹集车费去探望他们;正是春节大量燃放烟花,从而永灿想到捡拾烟花筒筹钱,故事正是在这个节日背景下开始并一步步展开的。(3)渲染氛围,衬托人物心理:春节的热闹喜庆氛围与永灿内心的寂寞孤独形成对比,更鲜明表现了留守儿童对父母的想念,对亲情的渴盼。(4)隐含着象征意义,深化主题:春节代表旧年已尽,新年伊始,而在这一天,父母终于回家,一家人团聚,永灿的愿望实现,这是温暖、美好的开始。 8.(1)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的孤独,对父母的深切想念和陪伴的渴望。(2)留守儿童无人理解的委屈。(3)在委屈之余,感受到长辈关爱。(3)愿望实现的美好,一家人最终团聚的喜悦。【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B.“永灿到杭州给父母带来的不便”错误,由“等在出口处的妈妈如释重负地吁出一口气,一把扯过他,生气地拍打他的背,用掺普通话的方言骂他,最后又哭着把他的东西接过去,揽着他的肩膀走入黑压压的人群中”可知,妈妈的动作、表情、语言、神态传递出的是一位母亲对儿子的爱和担忧,而不是“不便”。C.“突出了他感受到家乡人民对传统节日的热爱和庆祝的热闹氛围”错误,永灿在大年夜捡拾烟花筒是为了攒车票钱,再结合原文“所有人都在笑,但只有他的笑和这场热闹没关系”可见,他并有和大家一样感受到家乡传统节日的热闹。D.“暗示了永灿买票去杭州希望的渺茫,甚至不能实现”错误。烟花灭了,而父母回来了,见父母这件事终于尘埃落定,有了好的结果。因此,这个细节暗示的不是希望不能实现,恰恰相反,是愿望落地成真。故选A。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结构和鉴赏艺术特色的能力。C.“首尾呼应,以永灿的哭泣为开篇”错误,文章开篇写永灿为了攒钱兴致勃勃想办法,并没有”哭泣“;“表现了永灿作为留守儿童内心的脆弱”错误,永灿尽管在结尾哭了,但是这是乍看到父母回家的激动和愿望成真的情绪宣泄,而不是因为“脆弱”。故选C。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社会环境作用的能力。首先明确春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什么样的节日,概括出“热闹、团圆”,然后结合特定的社会环境对小说的情节、人物、主题、表达等方面作用进行分析。春节是故事发生的时间背景,这个时间对留守儿童意味着什么,因此永灿会做什么,他的行为自然推动情节的发展;春节的特定氛围里,永灿捡拾和卖出烟花筒的过程中心里难免感到孤独和失望,这种孤独和失望都源自父母在外地,自己不能见到他们,因此反衬出永灿的心理,并关注留守这一主题;而春节这个特定时令,在传统文化中一直有象征意义,本文中永灿的父母回到身边,孩子的愿望得以实现,很显然在这里象征着希望和美好。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丰富情感的能力。由原文永灿瞒着爷爷奶奶自己想办法攒钱,猫狗呲着牙吓唬他,自己去捡拾烟花筒,在热闹的人群中和大家不一样的笑,可以体会到这个留守儿童的孤独、寂寞,对父母的深切想念,对看到父母的深切期盼;在卖不出烟花筒,买车票的希望破灭,肚子又饿的时候,禁不住大哭出来,发泄一个孩子的满腹委屈;而爷爷奶奶虽然不理解他,但很关心他,爷爷在能力范围内尽可能逗孙子开心,永灿感受到了长辈的爱;在烟花落地时,父母终于赶回家团圆,永灿激动而喜悦。9.BEG 10.D 11.C 12.(1)从员外郎出朝为官,滞留在江淮十五年多,具体详细地了解民间疾苦。(2)李吉甫初任宰相时,朝内外都引颈瞻望他的风采。执政以后,人们心里都疑忌畏惧他。【导语】这两则材料展现了唐代名臣李吉甫与裴垍的政治品格与互动关系。材料一通过李吉甫的政治履历,突出其“不以私怨废公义”的胸襟、务实为民的政绩以及敏锐的政治判断。材料二以“裴李互荐”为核心,揭示唐代贤臣“举贤任能”的政治生态,二人形成“相须而成”的良性关系。史臣评点以“经纬之臣”作喻,精准概括了这种既各展所长又相辅相成的政治协作模式,体现了传统政治文化中“和而不同”的理想境界。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制令已写得很明白,天下人都能得知,也就是史官的记载;不必等到起居郎写下以后授给史官了。“制令昭然”中,“制令”是主语,“昭然”是谓语,中间不能断开,应在B处断开;“天下皆得闻知”中,“天下”作“皆得闻知”的主语,句子成分完整,应在E处断开;“即史官之记”中,“即”是谓语,“史官之记”是宾语,其后G处断开。故选BEG。10.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理解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和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A.正确。句意:因此很受皇帝信赖。/老百姓之所以没有受到爱护。B.正确。因为/依靠,借助。句意:因为自己希图出任节镇地方官。/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C.正确。D.错误。“其此之谓乎?”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其谓此乎”/“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是疑问句,用“乎”表疑问。句意:恐怕就是这样的人吧?/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可以讲给我听听吗?故选D。1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就多次极力举荐”错误。根据原文“遂密荐垍代己”可知,应该是“秘密举荐”。故选C。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出官”,出朝为官;“余”,多;“详”,了解;“闾里”,民间。(2)“中外”,朝廷内外;“延望”,引颈瞻望;“秉政”,执政;“疑惮”,疑忌畏惧。参考译文:材料一:李吉甫,字弘宪,赵郡人。宰相李泌推崇并看重他的才干,对他礼遇很厚。陆贽任宰相以后,他出任明州员外长史,过了一段时间遇到大赦,起任忠州刺史。当时陆贽已经被贬谪到忠州,有人议论,认为李吉甫一定会在陆贽身上出气,重新罗织他的罪名;等到李吉甫到职,却与陆贽相处很好,并没有把旧日的嫌隙放在心上。宪宗初即位,中书小吏滑涣与知枢密宦官使者刘光琦关系亲密,窃取朝政大权,李吉甫请求罢黜他们。他的建议都被采纳,因此很受皇帝信赖。从员外郎出朝为官,滞留在江淮十五年多,详知民间疾苦。李吉甫认为裴垍长期在翰林院,宪宗很亲近、信任他,一定会受到重用,就秘密推荐裴垍代替自己,因为自己希图出任节镇地方官。李吉甫在扬州,每当有朝廷得失、军国利弊方面的事情,都用密疏一一论述。又在高邮县筑堤为水塘,灌溉田地几千顷,人们都得到了他的好处。八年十月,皇上到延英殿询问时政记记载何事。皇上问:“偶尔有事不记,为什么?”李吉甫说:“当面听奉圣明教诲没来得及实行,总称作机密,因此不能写下送给史官;还有些只是下面臣子们自己商量(还没来得及上报),也不能自己写下交给史官;至于已施行的,制令已写得很明白,天下人都能得知,也就是史官的记载;不必等到起居郎写下以后授给史官了。”这月,回纥部落南下越过沙漠。朝廷大为恐慌,认为回纥声称讨伐吐蕃,实际意在入侵。李吉甫上奏说:“如果回纥入侵,不应马上就来侵犯边境,只须设防,不必担忧。”九年,他又请求在经略故城设置宥州。宪宗同意了他的奏请。李吉甫初任宰相时,中外延颈望其风采。执政以后,人们心里都疑忌畏惧他。材料二:裴垍坚守正道不接受他的请求和托付,考查审核时都致力于(考核)真才实学。李吉甫从翰林承旨的职位被授任为宰相时,感动得流泪,他对裴垍说:“我穷困潦倒,身处边远之地,经历十年,才能辅佐皇帝(担任宰相),后辈的有才德的人,很少有我接触认识的;而且宰相的职责应当是推举任用有德行有才能的人,您精于鉴别人才,请给我说一说。”裴垍拿起笔列出他们的姓名,得到三十多个人。李吉甫把这些人推荐给朝廷,当时天下的人一致称赞李吉甫知人善任。史官说:裴垍精于鉴别、暗中识记人才,推举任用有德行有才能的人,辅佐协调帝王践行王道。李吉甫仰仗裴垍提拔官员,组成朝廷官员的梯度;李吉甫知道裴垍可以鉴别出杰出的人才,裴垍知道李吉甫能够很好地任用有德行有才能的人。他们互相依靠、互相配合、互相成就,彼此不妒忌、不相克。经天纬地的大臣,恐怕就是这样的人吧。13.C 14.①对农家春日忙碌和辛勤劳作的赞美;②为农家温馨与和睦生活感到高兴;③对王安石变法后政令繁多无用的嘲讽(批判、否定)。【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与鉴赏表达技巧的能力。C.“直接表现农家耕作的繁忙”错误,妻子和孩子前来田中探望和取悦老农,从侧面表现农家耕作的繁忙。故选C。1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全篇通过描绘农者在春耕时分的一片忙碌之景,在写劳动者的同时也用适当的笔调渲染了春日的景色。首联“阳气先从土脉知”,写从开动变松的土壤中感觉到万物生长之气;“老农夜起饲牛饥”,写老农夜间起来喂养饥饿的耕牛,为农耕做准备。颔联“雨深一尺春耕利,日出三竿晓饷迟”,写春雨充足,正是耕种的好时机;天已大亮,忙于耕种的农民连送来的早饭都顾不上吃。这两联描写春耕的忙碌,赞美农民的辛勤劳作。颈联中“妇子同来相妩媚”,写妇女和小孩子前来送饭,相互亲爱、取悦;“乌鸢飞下巧追随”,写乌鸦等鸟儿飞上飞下巧妙相随,觅食米饭和谷种。家庭和睦,景色优美,描绘了一幅和谐农家生活的图景。尾联“纷纭政令曾何补,要取终年风雨时”,纷纭多样的政令是无补于农事的,还是要靠全年风雨适时才行。“纷纭政令曾何补”直接指出政令繁多于农事无益,农民和农事需要的还是风调雨顺,批判了政令繁多的现状。15.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盖儒者所争 名实已明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鉴、懈怠、壅蔽、哉、坼、乾坤。16.有血有肉拖泥带水推陈出新 17.画波浪线句的问号表示设问,虽是问号,但无疑而问,目的是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然后再给出答案,突出强调自己的观点:不全是长短问题,更重要的是情节;用在第二段段首,承上启下;同时增强了文段语气上的变化,避免了平铺直叙。【解析】16.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所填成语是“配角”的谓语,根据上文“主角有人物弧光”可知,空处需要填配角也塑造的很好很形象之意,故填“有血有肉”。有血有肉:比喻富有生命的活力和内容。多用来形容文艺作品中人物形象生动。②所填成语是“情节”的谓语,形容使“情节”怎么样,根据上文“观众诟病的并非剧集的‘长',而是不喜欢无意义的'注水’”可知,需要填的词语是情节水分大、啰嗦不简洁之类,故填“拖泥带水”。拖泥带水:比喻说话、写文章不简洁或做事不干脆。③所填成语是“短剧集”的谓语,形容“短剧集”的发展形势,根据下文“有一部分深耕类型化,……与此同时,也有不同题材的尝试,逐渐超越‘短剧集只能拍悬疑'的刻板印象,不断在各类现实主义题材上做出突破”可知,需要填的词语是在原来基础上更精细、有创新之意,故填“推陈出新”。推陈出新: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17.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和分析修辞表达效果的能力。设问的表达效果:①能引人注意,启发思考;②使层次分明,结构紧凑,有在段首的起承上启下的作用;③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④突出强调某些内容,使文章起波澜,有变化。画波浪线的问号是设问,属于修辞的一种。设问是故意先提出问题,明知故问,“短剧集火爆是不是因为‘短’”,后面自问自答“也是也不是”。通过问答的形式启发读者思考,突出强调了短剧集火爆和短的关系:短剧集之所以异军突起、别开生面,不仅是因为短小,更是因为精悍——叙事高密度、情节反套路。结构上承接上文“短剧集为何深入人心?原因之一是对人物的深入刻画、对情绪的细致把握”“集数短且浓缩”,引出下文“短剧集之所以异军突起、别开生面”的原因的探讨。18.A.陆生植物的根部如果长时间泡在水里 B.它们能吸收水中的氧气 C.渗透到根的内部去 19.①,改为:陆生植物根茎是否腐烂,关键问题是是否得到足够的氧气。⑤,改为:能使土壤产生对植物有害的硫化氢等无机化合物,而且植物的根茎上也会滋生病原菌。⑥,改为:陆生植物的根茎最终死亡和腐烂是由于根茎失去活力和抵抗力。或陆生植物的根茎最终死亡和腐烂是根茎失去活力和抵抗力的结果。 20.具有能适应水中生活的特殊构造和功能的水生植物的茎不会腐烂是因为其茎部表皮与根一样既能进行光合作用又能吸收水中的氧气。【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A.下句“就会因缺乏氧气导致根茎无法正常呼吸和吸收养分,最终死亡和腐烂”是说陆生植物死亡的结果,此处应根据“缺乏氧气”“根茎”“腐烂”推知原因,应填:陆生植物的根部如果长时间泡在水里。B.前面介绍水生植物不会腐烂的原因,“它们能够在水里正常呼吸”,而陆生植物的根不能吸收水中的氧气,水生植物的根不同,应填:它们能吸收水中的氧气。C.语境在说水生植物的根吸收氧气的原理,“供给根部呼吸”表明水中的氧气渗透到了根部,应填:渗透到根的内部去。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①,搭配不当,“是否腐烂”是两面词,“得到足够的氧气”是肯定的一面,两面对一面,改为:陆生植物根茎是否腐烂,关键问题是是否得到足够的氧气。⑤,搭配不当,“萌生病原菌”动宾不搭配,改为:滋生病原菌。⑥,“最终死亡和腐烂是由于根茎失去活力和抵抗力的结果”句式杂糅,“是……的结果”与“是由于……”只能保留一种。20.本题考查学生变换句式的能力。一组短句变长单句,首先确定单句的主干,题干给出了主语“水生植物的茎不会腐烂”,原语段主要是分析不会腐烂的原因,所以确定主干句是:水生植物的茎不会腐烂是因为……。然后把分句化为句子的其它成分,如把“水生植物的茎部表皮与根一样既能进行光合作用又能吸收水中的氧气”化作句子的宾语:其茎部表皮与根一样既能进行光合作用又能吸收水中的氧气。把“正是这种能适应水中生活的特殊构造和功能”化作定语放在主语前,修饰主语:具有能适应水中生活的特殊构造和功能的。最后按照逻辑梳理句子顺叙即可。21.例文:宁为红花落,不做常青叶近日一则调查显示,大部分人有“配角综合症”,即甘当常青叶衬托盛开的红花,更有人觉得不想承受太多而选择做一名配角。在人才辈出的时代,还有人想退居后方做配角,此举实在让人惋惜。不管你愿不愿意,都要往前走。不同的是,愿意的人是自己往前走,而不愿意的人是被拖着往前走。有一男子整日泡在网上各种社交上,年迈的父母为其找工作,他却因不会交流不上班,其父母说:“他虽然还活着,却如同死了一般。”他已经丧失了参与这个世界的资格,只是在幕后做一名衬托他人的网瘾君子。虽说有人在配角的行当里展现出最完美的故事,在影视界衬托出当红明星,他们由此获得最佳配角的奖项。但如此的奖项,也是辛苦打拼几年,甚至是半辈子,才有的殊荣。难道在今天,我们还要去幕后,不出来绽放属于自己的那朵红花吗?我并不认同那些人说的,“不想承担那么多,把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情做好,也是一种成就”。其实,年轻人甘为配角是一种社会退缩的表现,这不该是一个新时代的年轻人应有的选择。站在新时代的大地上,你说你要做配角,难道一辈子就这样与无数片常青叶子一样,衬托红花,然后等待秋天的凋零?就连旧时的士兵都知道,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是不是他不想当将军,就可以在战场上,退居到其他士兵身后?可能他认为保命最为要紧。而想当将军的人,想崭露头角的人,就不甘做绿叶,不甘做配角,敢于在沙场上浴血奋战。身处新时代,我们更应该为国家为民族有所担当,才能绽放自己的理想之花。正如雄鹰不甘停留树梢,才会努力翱翔于蓝天;正如竹笋不甘被大石块压住,才会奋力破土而出。而我们这些年轻人,若不敢为领头羊,止步不前,终将会被飞速发展的时代所淘汰。在信息发展迅速的时代,我们都要敢为时代的弄潮儿,像华为的任正非、腾讯的马化腾,始终引领着时代的风向。各行各业更有许多不甘做绿叶的人,在努力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航天团队、中国女足、比亚迪的新能源汽车等等。我想,如果有越来越多的人不甘当配角,他们的励志也许会鼓舞更多的人前行。宁为红花落,不做常青叶。我们是新时代青年,要勇做时代弄潮儿,这样才能绽放属于自己的那朵大红花。【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注意概念的内涵:“配角综合症”是一种不喜欢向前闯,甘当团队配角的心理。可以指不思进取、畏缩不前、消极颓唐、习惯“躺平”、甘心做衬托或附庸、无先锋意识;也可以指虽有进取意识和能力,但因为各种主客观方面原因甘于作陪衬。 “配角”指次要角色,做辅助或次要工作的人,作用相对不突出,起到衬托、协助、补充等作用,“甘当配角”也有一定积极意义,表现为默默无闻、心甘情愿、主动付出、不计个人利益等品质。“主角”就是一部戏、一件事情、一个领域、一个时代中起到举足轻重、不可或缺,有突出贡献、主导价值,能问鼎高峰、声名斐然的人物 。写作时举例及分析都要符合其内涵特征,不要泛泛而谈。材料以“配角综合症”作为引子,要求考生针对“配角·主角”这一话题进行写作,目的是展开针对“争当主角”或“甘为配角”的讨论。可以有三种立意:第一种,赞成“争当主角”,提出要做好人生的主角,而不应做配角;第二种,赞成“甘为配角”,提出配角也很精彩,甘当绿叶,当配角有何不可呢?第三种,认为两者皆可,也就是说“争当主角”同时也可以“做好配角”,正所谓可以有“配角的身份,主角的心”。注意写作的情境:文中要提到“配角综合症”,或者用“配角”代替“甘当配角”和“配角综合症”。这项调查是针对中国当下的青年进行的,所以作文要围绕“中国青年”这个主体来谈。注意论点的严密:命题人的情感价值偏重于“争当主角”,但也不能一概而论,将“甘当配角”的论调一棍子打死,所以文章还需要辩证分析。主角和配角都是有意义的,可就配角综合症表明自己的态度,如批评或肯定或理性看待等,也可探究配角综合症普遍存在的原因。立意:1.奋楫向前,争当主角。2.为甘当团队配角的人点赞。3.主角与配角,努力拼搏就是好角。答案第1页,共2页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