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 教学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2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 教学课件

资源简介

(共25张PPT)
9月18日晚上10时半……在我满铁铁路,文官屯、虎石台中间一点柳条沟处……大约3000名支那兵安置了强烈的炸弹,爆破了我满铁线的一段。突发这件大事的同时,受到支那兵猛烈攻击的我方所属于满铁守备队的监视兵及时报告虎石台驻屯的河岛中队长,因而河岛中队长马上率兵乘军用列车迅速到达现场。这时粗暴的支那兵向着守备队猛烈开炮。
——节录自1931.9《大阪朝日新闻》
历史真相是这样嘛?
1931.9.18 九一八事变,日军炮击东北军兵营,中国局部抗战开始
第八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第22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
记住,这是五四!
人道主义的,争取自由解放的五四,不能接受这火与血的威胁;
我们要用心血争取并必定获得大中华的新生!
我们活着,我们斗争,我们胜利,这是我们五四的新口号!
——老舍 《五四之夜》(1939年5月4日)
时空线索
1931-1937(从局部抗日到全国抗日)
日寇侵华
1931
1932
1933
1934
1935
1936
1937
1938
八一三事变
九一八
中共调整策略
国民党变态
抗日通电
一.二八
侵犯长城
成立苏维埃
制造华北五省自治
不抵抗
被迫长征
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洛川会议
七七事变
制造惨案
红军改编
遵义会议
伪满洲国
反围剿
八一宣言
瓦窑堡会议
领导一二九和抗联
敌后抗战
围剿红军
寄托英美
攘外必先安内
第四次围剿
逼张剿共
抗日准备
被迫抗日
庐山抗日谈话
公布合作宣言
正面抗战
“在支那事变发展的过程中,日军并没有掠夺领土的性质。最重要的是,日本方面并没有掠夺领土的意图。”
——日本右翼势力
一、日本大举侵华
标志着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
1937
1937
(一)日本侵华进程
【探究】日本侵略中国东北,为什么先制造柳条湖事件呢?
①为给侵略战争制造借口,欺骗世界舆论。
②柳条湖距离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和东北重镇沈阳很近,便于日军在事件后迅速对这两个战略要地进行攻击。
九一八事变
进犯长城
华北事变
1937
一·二八事变
建伪满洲国
1931
1932
1933
1935
◎进攻上海的日军重炮阵地
我上小学五年级时,开始学日语,地理只讲东北三省的,历史只讲靺鞨、高句丽还有辽、金、清东北少数民族系统的,使东北人从小就忘记中国的地域和五千年中华历史。……除了“共存共荣”,就是什么“王道乐土”,是日本人把“满洲人”从水深火热之中救了出来,什么“天照大神”、“天皇陛下皇恩浩荡”等愚民话语。反正是教我们崇拜日本人。
——冯志良口述
【任务】梳理日本侵华的进程
华北地区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区之一,当时包括山东、山西、河北、察哈尔、绥远五省和北平、天津两市,面积近9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8000万人。日本以武力威胁、政治谋略和经济掠夺相结合,通过逼签协定、扶植伪政权等手段,开始了名为“华北自治”,实为变华北为第二个“伪满洲国”的侵略活动。
——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近代史》
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
【思考】概括日本侵华形势的发展特点?
时间的延续
空间的扩展
侵华程度的的加剧
“在支那事变发展的过程中,日军并没有掠夺领土的性质。最重要的是,日本方面并没有掠夺领土的意图。”
——日本右翼势力
日本掠夺中国领土是不争的事实
如果日本在1933年侵占华北后不再进一步侵入中国内地,这场最终重创亚洲大陆多数地区的战争或许根本不会发生。
——拉纳·米特《中国,被遗忘的盟友》
【思考】米特的假设是否成立?
战争何时开始?
日本会不会停止入侵?
侵华根源?
1937
七七事变
“南京大屠杀——20世纪最大的谎言”
——日本舆论会等右翼团体召开集会(2000年1月23日)
(二)日本侵华原因
帝国内部现正痛切体验:生产力之不足,生产设备之不足,原料之不足及蓄积资本之不足。凡此均需开始新的战争,俾有所补充;而国内不稳势力之高涨,罢工之狂澜,亦需发动内外举国之战争,以期平靖。
——摘自日本三十年代的秘密文件
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倘支那完全可被我国征服,则其他如小中亚细亚及印度南洋等,异服之民族必畏我敬我而降于我,使世界知东亚为我国之东亚,永不敢向我侵犯……
——1927年《田中奏折》
①直接原因:
②历史因素:
④国际因素:
③有利条件:
1929年经济危机加剧日本国内矛盾,统治集团为摆脱困境
蓄谋已久,东方会议制定了侵略中国的方针
国际社会推行绥靖政策
国共内战给以日本可乘之机
九一八事变前夕,蒋介石调集30万军队并亲任总司令,坐镇江西,指挥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三次围剿。
——张宪文《中国抗日战争史》
九一八事变前一天,美国国务卿与日本驻美大使出渊胜次达成一项秘密谅解:美国保证不干涉日本在中国东北的行动,日本则保证其在中国东北的行动应限于锦州以北。
——齐世荣《中国抗日战争与国际关系》
日本侵华的必然与偶然
根源:日本帝国主义发展资本主义的需要
一、日本大举侵华
国民政府
国联
中国社会及中国共产党
攘外必先安内,统一方能御侮……未有国不统一能取胜于外者,故今日之对外,……皆非先求国内统一不为功。
——蒋介石讲话(1931年11月30日)
中国政府正式向国际联盟提出申诉,但此后数月内,国联并未采取任何实质的行动。……日本趁机扩大侵略,攻占全东北。
——张宪文,庞绍堂等:《中国抗日战争史》
共产党:“全中国的被压迫群众,你们要联合起来……参加国内战争与扩大民族革命运动的战线。”
——《中共当时参考资料(三)》
在社会舆论和全国民众的支持下,……民众和东北义勇军开始自发地起来抵抗侵略……
——张宪文,庞绍堂等《中国抗日战争史·第一卷》
攘外安内,不抵抗
不作为
宣战、抵抗
二、中国人民浴血抗战
(一)局部抗战
东北人民和未撤东北军将士组成东北人民革命军
中国共产党派遣杨靖宇等在东北组织抗日游击队
1936年,东北抗日联军成立
他的胃里只发现了未消化的草根、树皮和棉絮。
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
◎赵一曼
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二团政委
◎杨靖宇
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建立者和领导人之一
二、中国人民浴血抗战
(一)局部抗战
国民政府及军队
张学良的态度转变
面对日本侵略各方的态度
“八一宣言”→
瓦窑堡会议→
中共态度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蒋介石致电张学良:“……作为地方事件,望力避冲突,以免扩大事态……”张学良完全接受了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企图依靠中央政府和国际联盟出面“和平解决”。
——应德田《张学良与西安事变》
绥东局势,日趋严重,……每念家仇国难,丛集一身,已早拼此一腔热血……为国家尽一分之天职……调派东北军全部或一部,克日北上助战,则不独私愿得偿,而自良以下十余万人……
——1936年11月27日张学良《请缨抗敌书》
奉行“攘外必先安内”
主动抗日
“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蒋介石态度
不抵抗政策
二、中国人民浴血抗战
(一)局部抗战
材料1:西北居民一致主张如下(一)停止一切内战(二)开放民众,爱国运动。
—张学良,杨虎城通电1936年12月12日
材料2:周又来见余妻...若尔等以后不再破坏统一…… 则余不但不进剿…… 周答曰:红军必受蒋先生之指挥而且拥护中央之统一,决不破坏。
—《蒋介石日记手稿》
材料4:苏联认为扣蒋行动“事实上促进国家之分裂,沦中国为外国侵略者之牺牲品”,但也支持和平解决事变。英美出于自身利益,需要中国牵制日本,力求维持蒋介石的统治,以免南京政府被亲日派控制,支持事变的和平解决。
意义: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它促进了中共中央联蒋抗日方针的实现。从此,十年内战的局面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原因:中日民族矛盾已经上升为此时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力主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美英苏等国际势力的影响。
根据国内外各主要政治力量对西安事变的态度,思考西安事变为什么能够和平解决?
二、中国人民浴血抗战
(一)局部抗战
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中国守军奋起还击,共产党通电全国和蒋介石发表讲话,都表达了坚决抗战的决心。卢沟桥事变标志着中国全面抗战的开始。
日方记忆
“卢沟桥事变一爆发……都暗地里认为这也是日本军阀企图重演柳条沟(柳条湖)事件的阴谋。这不限于外国人,即使我国国民也认为是驻华陆军的越轨行为,虽都不敢作声,但都心照不宣。”
——《今井武夫回忆录》,第41页,中国文史出版社。
第二十九军秦德纯记忆
“卢沟桥即尔等之坟墓,就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 ”保卫领土是军人天职,对外战争是我军人的荣誉,务即晓谕全团官兵,牺牲奋斗,坚守阵地,即以宛平城与卢沟桥为吾军坟墓,一尺一寸国土,不可轻易让人。——《七七事变:原国民党将领抗日战争亲历记》,第48、14页。
二、中国人民浴血抗战
(二)全国抗战
材料1: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 ——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
材料2: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蒋介石 7月17如“最后关头”演说
“七七事变”后国共两党的共同应对
二、中国人民浴血抗战
(二)全国抗战
②1935.8.1《八一宣言》中共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①1935华北事变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③1935.12.17瓦窑堡会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初步确定
④1936.12.12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⑤1937.8.22
洛川会议中共全面抗战路线形成
⑥1937.9.23蒋介石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国共二次合作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梳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过程
二、中国人民浴血抗战
(二)全国抗战
原因:
①根本原因: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②中国共产党确立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历史意义:
①促进民族意识觉醒,推动抗日救亡运动形成新高潮
②凝聚了抗战力量,促进全民族抗战的形成
③是抗日战争的旗帜,保障中国抗战赢得了最后胜利
阅读教材结合所学,思考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原因及历史意义
二、中国人民浴血抗战
(二)全国抗战
项目 第一次国共合作 第二次国共合作
社会背景
政治地位
斗争对象
合作方式
群众基础
结 果
国际环境
国内阶级矛盾尖锐
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国共都处于发展期,都属于革命政党
国民党是执政党;共产党逐渐成熟
北洋军阀和帝国主义
日本帝国主义
党内合作
党外合作
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
和农民阶级(四大阶级联盟)
具有空前广泛的民族性,包括国内各阶级、各阶层及海外侨胞和其他爱国人士
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中途破裂,大革命失败
最终取得抗战胜利
共产国际和苏联支持;帝国主义国家反对
反法西斯国家的支持 (T2)
知识扩展:对比两次国共合作
在沦陷区
践踏国际公法、违反人道主义的罪行:
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13日起,日军以刺杀、活埋、砍杀、焚烧、杀人比赛等方式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30万人以上。
细菌战:1938至1945年,731部队曾以活人试验和活人解剖等手段杀害中国人、朝鲜人及盟军战俘超过1万人。
“慰安妇”制度:日本军队还在中国强征随军性奴隶,推行“慰安妇”制度,约20万中国女性遭受蹂躏。这是日本侵略者违反人道主义、违反战争常规的政府犯罪行为。
问题:日军犯下哪些侵华罪行?
“日本兵完全像一群被放纵的野蛮人似的来污辱这个城市”“江边流水尽为之赤,城内外所有河渠、沟壑无不填满尸体”。据1946年2月中国南京军事法庭查证:日军集体大屠杀28案,19万人,零散屠杀858案,15万人。日军在南京进行了长达6个星期的大屠杀,中国军民被枪杀和活埋者达30多万人。
—《远东国际法庭判决书》
1937年11月,国民政府撤离南京。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日军在南京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30万人以上。2014年12月13日是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南京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首次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
东北地区:第731部队和第100部队散播细菌,使疫病流行约38个市县旗,至少致病者达5.4万余人,其中死亡约4.3万余人。
华北和西北地区:北支(甲)1855部队散播细菌,使疫病波及113个县旗,致病者达约100万人,其中死亡约30万人。
华中和华东地区:荣字第1644部队与第731部队配合进行细菌战,使疫病流行于40个市县,至少致病达32万人,其中死亡约7万人。
华南和西南地区:波字8604部队和第731部队配合散播细菌,使疫病流行于约107个县,致病达100万余人,其中死亡24万人。
合计:日军实施细菌攻击作战,造成290多个市县旗鼠疫、霍乱、伤寒等疫病爆发,致使中国237万余人患病,其中死亡约65万人。——《日本侵华细菌战研究报告》
“加害者越不忘加害于人的责任,受害者才越有可能平复曾经受到的伤害。……日本输掉了战争,日本不应再输掉良知。”
——外交部长王毅回答记者提问
三、日军的侵华暴行
政治上
“以华制华”,扶植傀儡政权
伪蒙疆联合自治政府
伪满洲国
伪国民政府
1940年日本扶持汪精卫建立伪政府,
并签订大量卖国协定。
伪满洲国(1932-1945年):
日本拉拢部分前清宗室及汉人将领而建立,“首都”设于长春。
伪蒙疆联合自治政府(1939-1945年)
日本在察哈尔、绥远及山西部分等日军占领区成立傀儡政权,名义上属于汪伪政权自治区。
汪精卫伪国民政府(1940-1945年):
日本扶植汪精卫另立国民党,建立了以南京为“首都”的伪国民政府。1944年汪精卫死后,以陈公博为首。
在沦陷区
三、日军的侵华暴行
经济上
“以战养战”,野蛮经济掠夺
日军劫掠沦陷区物资
日本侵华期间,大量掠夺沦陷区物资,实行粮食统制,强征中国青壮劳动力,为日本侵华提供物资和人力保障。
在沦陷区
三、日军的侵华暴行
文化上
奴化教育——瓦解中国人民的抗日意志
在日伪政府统治下,天安门城楼贴上「建设东亚新秩序」的标语
街道上张贴的宣传标语:日支亲善,东洋平和
要求沦陷区中国人学习日语
在沦陷区
三、日军的侵华暴行
在敌后抗日根据地
杀光——1941年1月,日军在河北丰润制造“潘家峪惨案”
抢光——日军在“扫荡”中破门闯入民居,无耻抢掠
烧光——华北大“扫荡”中,日军放火焚烧村庄
三、日军的侵华暴行
在国统区
重庆大轰炸
1938年2月18日至1943年8月23日期间,日本对中华民国战时首都重庆进行的长达5年半的战略轰炸。
据不完全统计,在5年间日本对重庆进行轰炸218次,出动9000多架次的飞机,投弹11500枚以上。重庆大轰炸的死难者达10000人以上,超过17600幢房屋被毁。
目的在于打击中国政府抗战的意志,迫使国民政府投降
“战略攻击的实施,属于破坏要地内中枢机关,并且重要的是直接空袭市民,给国民造成极大恐怖,挫败其意志。”
——1937年11月,日本陆军航空本部通过了《航空部队使用法》
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第一次明文规定可以在战争中直接以平民为目标实施空袭,突破了战争伦理的底线。
思考:目的是什么?
三、日军的侵华暴行
作为一名当代中国青年,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这段惨痛的历史?应当如何处理好当今中日两国的关系?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强调牢记历史并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牢记初心,不忘使命,只有不忘过去、记取教训,才能避免历史悲剧重演。
【以史为鉴】
1931年
1935年
1945年
1936年
1937年
九一八事变
华北事变
一二·九运动
西安事变
七七事变
日本无条件投降
一寸山河一寸血——中国人民的14年抗战
国共第二次合作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局部抗战
全面抗战
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课堂小结
1.下如图是1935年发表于《人言周刊》的抗战漫画《对内与对外》,该漫画描绘的是一二·九运动期间,反动军警用鸣枪警告和洒水镇压北平爱国学生,但等到日本军一来,纷纷落荒而逃的场景。该漫画旨在(  )
A.讽刺国民政府对日妥协政策 B.揭露日本侵略者吞并华北阴谋
C.反映中华民族意识不断觉醒 D.说明国共两党合作条件不成熟
A
本课练习
2.1937年8月25日,朱德与彭德怀发表就职通电:“部队现已改编完毕,东进杀敌。德等愿竭至诚,拥护蒋委员长,追随全国友军之后,效命疆场,誓驱日寇,收复失地,为中国之独立自由幸福而奋斗到底。”电文中的“部队”指( )
A.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
B.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C.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
D.西北野战军
B
本课练习
3.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召开瓦窑堡会议,其决议指出:“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的先锋队,因此一切愿意为着共产党的主张而奋斗的人,不问他们的阶级出身如何,都可以加入共产党。该决议( )
A.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力量迅速壮大
B.表明中国共产党萌发了民族意识
C.促使国内政治局势得到初步扭转
D.反映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D
本课练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