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重庆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重庆市部分学校 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语文测试卷共 8页,满分 150分。考试时间 150分钟。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 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0分)
(一) 阅读 I(本题共 5小题, 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 达尔文雀” 并不是指的具体某一种鸟,而是指生活在南美加拉帕戈斯群岛及科科斯岛,分类上隶属 雀形目裸鼻雀科共计 5属15种的一类小型鸟类。1835年,达尔文随皇家海军 “ 贝格尔” 号勘探船造访此地 时,第一次采集到了这些鸟类的标本。因为在演化生物学研究领域声名显赫,这些外形各异的鸟类得到了 “ 达尔文雀” 这一响亮的名称。传说,正是这些鸟儿启发了达尔文,让他领悟了演化理论的关键。
但其实,如果研读达尔文的著作原本,会发现达尔文雀在他的著作当中并没有那么重要。在加拉帕戈 斯的时候,达尔文自己根本没怎么在意这些鸟,分类学都没有分对,许多地理信息也缺失了,这使得它们
并没有构成十分强力的证据。这些鸟儿真正大放异彩,其实是在达尔文去世后;是 20世纪的研究,才真正
让它们走入了演化理论的核心。
1938年, 28岁的大卫 · 拉克从英国皇家学会和伦敦动物学会申请到了研究经费,踌躇满志地准备全身 心投入到鸟类科研事业当中。拉克果断决定将自己的研究地点选在了距离英国万里之外的加拉帕戈斯群岛。 他和他的研究团队在这里近 5个月内的野外工作和其后室内研究当中累积的丰富资料,为拉克日后揭示 “ 达 尔文雀” 的奥义打下了坚实基础。可以说正是在拉克的工作之后,这些生活在东太平洋偏远小岛上的小鸟 们才真正得以名扬天下。
根据掌握的翔实资料,拉克很快撰写出了题为《加拉帕戈斯地雀亚科形态变异研究》的专著,依据野 外观察和标本测量数据对 “ 达尔文雀” 的分类进行了修订,并把主要篇幅放在了阐述种间以及种内变异上。 如果拉克止步于此,“ 演化生物学之父” 的美誉就彻底与他无缘了。受到前苏联生态学家乔治 · 高斯提出的 竞争排斥原理启发,拉克开始重新思考和分析自己的数据,并逐渐得出了与此前完全不同的结论。 1947年 剑桥大学出版社发行了拉克的新作《达尔文雀》,书中他明确地指出竞争导致了 “ 达尔文雀” 在食物资源利
第 1页/共 12页
用上的分化,产生了已知的 14个种和它们形式各异的喙。以地雀为例,在同时有大、中、小地雀的岛上, 3种鸟喙的大小都不重叠,对应着取食大小不同的种子。而大达夫尼岛的中地雀和克罗斯曼岛的小地雀喙的 大小却介于两种的正常值之间,这两个小岛上各只有一种食种子的地雀,因此表现出了竞争释放,即在缺 乏竞争者时物种会拓展实际的生态位。就是说这两个岛的中地雀和小地雀可以选择利用的种子大小更为多 样化。拉克的新书首次开创性并有力地论述了 “ 达尔文雀” 就是适应辐射的经典案例,用形态学、生态学 和行为学方面高质量的第一手资料予以佐证,并揭示了地理隔离和生态位分化在物种形成上的重要作用。
稍显遗憾的是,拉克的新书更多提供的还是一种描述性的结论,定量性统计分析有限。这些遗憾被开 始于 34年之后并延续至今的一项长期研究最终圆满弥补。
1972年初,时任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副教授的彼得 · 格兰特博士在阿伯特的建议下,将 “ 达尔文雀” 作 为研究对象。这年 5月,格兰特和阿伯特首次拜访了加拉帕戈斯群岛,经过一番考察,他们最终选定了大 达夫尼岛作为研究基地。格兰特的夫人芭芭拉 · 格兰特作为科研助理。起初,格兰特只是希望能够做一些 诸如标记个体,测量鸟的身体状况、喙的大小和取食种子的情况,确定繁殖成功率等种群生态方面的传统 研究。他们谁也没能想到这个最初只有 4000美元资助,并且在接下来的20年内也没有稳定专门经费支持 的研究,会将格兰特夫妇的名字和 “ 达尔文雀” 宿命般地联系在了一起。
1977年, 一场始料未及的严重干旱降临到大达夫尼岛,整个雨季降水量仅 24mm ,只相当于正常年份 的 1/5。由于食物的匮乏,当年岛上没有地雀繁殖。而 1976年标记的388只中地雀幼鸟里竟然仅有 1只活 到了 1978年的繁殖季,对于任何试图开展长期野外研究的人而言, 一下子失去了这么多研究对象无疑都是 一场灾难,然而格兰特和他的学生很快就发现这其实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当干旱造成食物短缺时,较小 也较软的种子最先被消耗光,导致那些没法取食较大较硬种子的个体被饿死。由于喙型是可遗传的,幸存 下来的地雀就会将帮助它们熬过干旱的特征传给下一代,而测量数据表明到了 1979年中地雀喙的厚度确实 增加了!来到大达夫尼岛上仅仅 6年时间,格兰特就有幸见证了自然选择发生在中地雀上的一次鲜活案例。 1981年,格兰特和他的博士生在美国《科学》杂志上报道了这一激动人心的发现,至今这篇文章已经有了 高达 475次的引用。
2015年 2月 11 日,一项新的研究发表在了《自然》杂志上,研究方法是目前最流行的基因组学,而研 究对象,终于聚焦在了 “ 达尔文雀” 身上。最有意思的是,通过对所有 “ 达尔文雀” 种类全基因组测序后 的分析发现,已经被证实在人类颜面部畸形发生上起到重要作用的 ALX1基因,对于塑造大地雀、大仙人 掌地雀和尖嘴地雀喙的形状也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 1835年达尔文首次采集 “ 达尔文雀” 的标本开始,人类与这些独具魅力小鸟已经结缘整整 180年。 “ 达尔文雀” 的传奇,生动地展现了追求真知的人们在旅程中可能会遭遇的起伏波折和不经意间的曲径通 幽。
·
第 2页/共 12页
(摘编自果壳网《迈入基因组时代的 “ 达尔文雀” 传奇》)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达尔文雀” 虽然以达尔文的名字命名,但原因并不在于达尔文对这些鸟的研究取得了多么辉煌的成就。 B. 拉克最早将 “ 达尔文雀” 确立为适应辐射的经典案例,并且通过形态学、生态学和行为学予以分析佐证。 C. 格兰特能够有幸见证自然选择在 “ 达尔文雀” 身上发生的鲜活案例,与其长期坚持开展野外研究密不可 分。
D. 一项新的研究发现,ALX1基因不仅决定了一些 “ 达尔文雀” 喙的形状,还对人类颜面部畸形的发生起 了作用。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达尔文雀” 是对隶属雀形目裸鼻雀科共计 5属15种鸟的统称,其中具体的每一种鸟都有自己专属的名 称。
B. 如果拉克没有接触到竞争排斥原理,就没有专著《达尔文雀》的问世,他也不会有 “ 演化生物学之父” 的美誉。
C. 拉克专著中更多的是描述性的结论,与之相反,格兰特等人发表在《科学》上的文章更多的是定量性统 计分析。
D. 人类迈入基因组时代,可是科学家还把 “ 达尔文雀” 作为研究对象,这意味着演化理论还有待进一步研 究和完善。
3. 下面的论述均出自《自然选择的证明》一文,其中与材料内容无直接关联的一项是( )
A. 虽然只是作用于外部性状,并且其结果很难确定,但人们却可以将驯养生物个体的微小差异逐渐积累起 来,并在一段不长的时期内产生巨大的效果。
B. 如果动植物确有变异,不管这一变异是多么微小和缓慢,只要其变异或个体差异在某一方面有益于自身 发展,它们为什么不会通过自然选择将其保存和积聚起来,即所谓最适者生存呢?
C. 各个物种中变异了的后代,可以通过其习性及构造的多样化去占据自然条件下多种多样的生活场所,以 满足数量不断增加的需要,所以自然选择的结果就更倾向于保存物种中那些最为歧异的后代。
D. 由于自然选择仅通过对微小、连续且有益变异的逐步积累而产生作用,因而它不会导致巨大的突变,而 只能按照短小而缓慢的步骤进行。
4. 为什么说 “ 达尔文雀” 在演化生物学研究领域声名显赫?请根据材料概括说明。
5. “ 达尔文雀” 的研究史能够给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带来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二) 阅读Ⅱ(本题共 4小题, 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饿
萧红
“ 列巴圈” 挂在过道别人的门上,过道好象还没有天明,可是电灯已经熄了。夜间遗留下来睡朦的气 息充塞在过道。
厕所房的电灯仍开着,和夜间一般昏黄,好象黎明还没有到来,可是“ 列巴圈” 已经挂上别人家的门 了!有的牛奶瓶也规规矩矩地等在别的房间外。只要一醒来,就可以随便吃喝。但,这都只限于别人,是 别人的事,与自己无关。
过道尚没有一点声息,过道越静越引诱我,我的那种想头越想越充胀我:去拿吧!正是时候,即使是 偷,那就偷吧!
轻轻扭动钥匙,门一点响动也没有。探头看了看,“ 列巴圈” 对门就挂着,东隔壁也挂着,西隔壁也挂 着。天快亮了!牛奶瓶的乳白色看得真真切切,“ 列巴圈” 比每天也大了些,结果什么也没有去拿,我心里 发烧,耳朵也热了一阵,立刻想到这是“ 偷” 。儿时的记忆再现出来,偷梨吃的孩子最羞耻。
过了好久,我就贴在已关好的门扇上,大概我象一个没有灵魂的、纸剪成的人贴在门扇。我抱紧胸膛, 把头也挂到胸口,向我自己心说:“ 我饿呀!不是‘ 偷 ’ 呀!
第二次也打开门,这次我决心了!偷就偷,虽然是几个“ 列巴圈” ,我也偷,为着我 “ 饿” ,为着他 “ 饿” 。
第二次失败,那么不去做第三次了。下了最后的决心,爬上床,关了灯,推一推郎华,他没有醒,我 怕他醒。在“ 偷” 这一刻,郎华也是我的敌人;假若我有母亲,母亲也是敌人。
天亮了!人们醒了。郎华做家庭教师,无钱吃饭也要去上课,并且要练武术。他喝了一杯茶走的,过 道那些“ 列巴圈” 早已不见,都让别人吃了。
从昨夜到中午,四肢软一点,肚子好象被踢打放了气的皮球。
窗子在墙壁中央,天窗似的,我从窗口升了出去,高空的风吹乱我的头发,飘荡我的衣襟。市街像一 张繁繁杂杂颜色不清晰的地图,挂在我们眼前。楼顶和树梢都挂住一层稀薄的白霜,整个城市在阳光下闪 闪烁烁撒了一层银片。我的衣襟被风拍着作响,我冷了,我孤孤独独的好象站在无人的山顶。每家楼顶的 白霜,一刻不是银片了,而是些雪花、冰花,或是什么更严寒的东西在吸我,像全身浴在冰水里一般。
我披了棉被再出现到窗口,那不是全身,仅仅是头和胸突在窗口。 一个女人站在一家药店门口讨钱, 手下牵着孩子,衣襟裹着更小的孩子。药店没有人出来理她,过路人也不理她,都象说她有孩子不对,穷 就不该有孩子,有也应该饿死。
我只能看到街路的半面,那女人大概向我的窗下走来,因为我听见那孩子的哭声很近。
“ 老爷,太太,可怜可怜 ……” 可是看不见她在逐谁,虽然是三层楼,也听得这般清楚,她一定是跑得
第 4页/共 12页
颠颠断断地呼喘:“ 老爷老爷 ……可怜吧!
那女人一定正象我,一定早饭还没有吃,也许昨晚的也没有吃。她在楼下急迫地来回的呼声传染了我, 肚子立刻响起来,肠子不住地呼叫 ……
郎华仍不回来,我拿什么来喂肚子呢?桌子可以吃吗?草褥子可以吃吗?
晒着阳光的行人道,来往的行人,小贩乞丐 ……这一些看得我疲倦了!打着呵欠,从窗口爬下来。
窗子一关起来,立刻生满了霜,过一刻,玻璃片就流着眼泪了!起初是一条条的,后来就大哭了!满 脸是泪,好象在行人道上讨饭的母亲的脸。
我坐在小屋,像饿在笼中的鸡一般,只想合起眼睛来静着,默着,但又不是睡。
“ 咯,咯!” 这是谁在打门!我快去开门,是三年前旧学校里的图画先生。
他和从前一样很喜欢说笑话,没有改变。他的女儿,那个穿红花旗袍的小姑娘,又加了一件黑绒上衣, 她在藤椅上,怪美丽的。但她有点不耐烦的样子:“ 爸爸,我们走吧。” 小姑娘哪里懂得人生!小姑娘只知 道美,哪里懂得人生?
曹先生问:“ 你一个住在这里吗?
“ 是—— ” 我当时不晓得为什么答应“ 是” ,明明是和郎华同住,怎么要说自己住呢?
好象这几年并没有别开,我仍在那个学校读书一样。他说:
“ 还是一个人好,可以把整个的心身献给艺术。你现在不喜欢画,你喜欢文学,就把全心身献给文学。 只有忠心于艺术的心才不空虚,只有艺术才是美,才是真美。 ……”
“ 爸爸,走吧!” 小姑娘哪里懂得人生,只知道“ 美” ,她看一看这屋子一点意思也没有,床上只铺一 张草褥子。
“ 是,走—— ”
曹先生把一张票子丢在桌上就走了!那是我写信去要的。
郎华还没有回来,我应该立刻想到饿,但我完全被青春迷惑了,读书的时候,哪里懂得“ 饿” ?只晓 得青春最重要,虽然现在我也并没老,但总觉得青春是过去了!过去了!
我冥想了一个长时期,心浪和海水一般翻了一阵。
追逐实际吧!青春惟有自私的人才系念她,“ 只有饥寒,没有青春。”
几天没有去过的小饭馆,又坐在那里边吃喝了。“ 很累了吧!腿可疼?道外道里要有 15里路。” 我问他。 只要有得吃,他也很满足,我也很满足。其余什么都忘了!
那个饭馆,我已经习惯,还不等他坐下,我就抢个地方先坐下,我也把菜的名字记得很熟,什么辣椒 白菜啦,雪里红豆腐啦 ……什么酱鱼啦!怎么叫酱鱼呢?哪里有鱼!用鱼骨头炒一点酱,借一点腥味就是啦! 我很有把握,我简直都不用算一算就知道这些菜也超不过一角钱。因此我用很大的声音招呼,我不怕,我
第 5页/共 12页
一点也不怕花钱。 ·
回来没有睡觉之前,我们一面喝着开水,一面说: “ 这回又饿不着了,又够吃些日子。”
闭了灯,又满足又安适地睡了一夜。
(有删节)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面对饥饿的折磨和食物的诱惑,作者两次放弃了 “ 偷” 的行动,让人揪心,也令人动容。
B. 作者在 “ 偷” 的那一刻将郎华和母亲也当作自己的 “ 敌人” ,体现出她内心的胆怯和警惕。
C. 作者看行人道、行人、小贩乞丐等看得疲倦,不只是身体的原因,还有思想、情感的原因。
D. 作者反复感叹小姑娘只知道美不懂得人生,包含着对自己青春时光 追怀和人生无常的感慨。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部分采用环境烘托、内心独白等方式,凸显了作者苦涩、悲凉、饥渴、紧张、痛苦等心理。 B. 作者描写升出窗口所见,巧妙转换叙述场景,将个人遭遇与社会现实相融合,拓展了文章的情感内涵。 C. 作者用拟人手法描写玻璃上寒霜的融化,表现了底层人民的苦难,更纵情倾泻了自己内心的巨大悲痛。 D. 作者写自己得到接济摆脱了饥饿之困,让文章有了一个明亮而圆满的结尾,阅读者的心情也随之轻松。
8. 作者是怎样描写自己的饥饿感的?请结合文章简要说明。
9. 文章题目 “ 饿” 有什么深层意蕴?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三) 阅读Ⅲ(本题共 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古来文章家,代不乏人,要必以卓然绝出,能转移风气为上。唐之中叶称韩子,而与韩子同时者有柳 子厚、李习之。宋时称欧阳子,而先欧阳为古文者有穆伯长、尹师鲁辈。然言起八代之衰者,必曰昌黎; 变杨、刘① 之习者,必曰庐陵:则以其学之深,力之大也。
明三百年,文章之派不一。嘉靖中,有唐荆川、王遵岩、归震川三先生起而振之,而论者又必以震川 为最,岂非以其学之深、力之大欤?余自少知诵法震川先生之制举业,长而得读其古文辞,信乎卓然绝出,
能转移风气者也。自承乏昆山,敬哉王夫子以重梓先生集为嘱。会从先生之曾孙庄玄公氏② 得其未刻遗集, 簿书之暇,时一披览 ,殆所谓县圃积玉,无非夜光③ , 殊惜旧刻之多遗珠也。玄公因出钱宗伯选本, 汇萃已
刻未刻总计四十卷欲授之梓人而贫无力谋之于余。余遂首捐俸为刻数卷。同寅吴无锡伯成、赵嘉定雪嵊, 及远近士大夫闻风继之,协助成事。玄公又以旧刻多乌焉鱼鲁之讹,勘订累年,悉已是正。较之旧本,顿 尔改观,诚快事也。
余读先生之易图论、洪范传,知其经学深邃。于马政志、三途并用诸议,知其世务通达。而浚吴淞江、
第 6页/共 12页
三吴水利诸书,今方行其说,殆东南数百年之利。至其自述令长兴时,以德化民,又汉代之循良也。今国 家偃武修文,广厉士子以通经学古 ,而科目之士亦将学而后入政,则是集行世,其亦昌明文运,造就人才
之一助乎?
玄公以序见属,未学何能赞一辞。顾以夙仰先生,既欣睹全集之流播海内,加惠后学,而玄公亦工诗 古文,能世其家学,又喜先生之有后也。故不辞而为之书。
康熙癸丑仲春,文林郎知昆山县事上谷后学董正位题。
(选自董正位《归震川先生全集序》)
[注]①杨、刘:指杨亿、刘筠,北宋初年西昆派代表诗人。 ②庄玄公氏:指归庄,明末清初书画家、 文学家,字玄恭。③县圃积玉,无非夜光:典出《晋书 · 陆机传》:“ 葛洪著书称机文,犹玄圃之积玉,无 非夜光焉。”
10. 材料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汇萃已刻未刻 A总计B四十卷 C欲授D之 E梓人 F而贫G无力H谋之 I 于余。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信,的确,确实,与《诗经 · 氓》中 “ 信誓旦旦” 的 “ 信” 意思相同。 B. 殊,甚,很,与《兰亭集序》中 “ 虽趣舍万殊” 的 “ 殊” 意思不同。
C. 其,大概,或许,表推测,与《种树郭橐驼传》中 “ 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的 “ 其” 用法相同。
D. 见,用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可译为 “ 我” ,与《陈情表》“ 慈父见背” 的 “ 见” 用法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相较于柳宗元、李习之,世人更加称道韩愈对振兴古文的贡献,作者认为这是因为韩愈学问更深、功力 更大。
B. 作者年少时效法归有光的应试文章,长大后又研读他的作品,所以认为归有光是卓越超群、能变革文风 之人。
C. 归有光全集能得以问世,有其曾孙归庄数年辛苦勘订之功,也离不开作者、其同僚和众多士大夫的解囊 相助。
D. 归有光有深厚的经学造诣,又通晓明达社会事务,他效仿汉代良吏的做法以德化民,使东南百姓受益数 百年。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会从先生之曾孙庄玄公氏得其未刻遗集,簿书之暇,时一披览。
(2)今国家偃武修文,广厉士子以通经学古。
14. 作者愿意为归有光的文集做序的原因有哪些?请逐条概括。
第 7页/共 12页
(四) 阅读 IV(本题共 2小题, 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寄友人 王安石
飘然羁旅尚无涯,一望西南百叹嗟。 江拥涕洟流入海,风吹魂梦去还家。 平生积惨应销骨,今日殊乡又见花。 安得此身如草树,根株相守尽年华。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首联 “ 一 ” 和 “ 百” 对举,突显了诗人远眺西南方向家乡时感慨不已的状态。 B. 诗人羁旅异地,思乡之泪就像流入大海的滔滔江水,回乡之愿只在梦中才能实现。 C. “ 积惨应销骨” 以夸张手法写出了诗人一生经历坎坷,积聚的悲伤足以让人毁灭。 D. “ 花” 常是美好事物的象征,异乡见到花开,更加触动了诗人心中对家乡的思念。
16. 诗歌在尾联有何用意?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五) 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 1)苏轼在《石钟山记》中写到和长子苏迈夜探绝壁返回途中听到有大石发出 “ 窾坎镗鞳” 之声,这
是因为大石 “ , ” 。
(2)杜甫在《客至》中,用 “ , ” 两句,写客至之后的情形,描绘了主人待客之简、
家境之贫。
(3)古代诗人在写水流时常以夸张的手法摹形绘声,营造出的宏大场景震撼人心,如 “ ,
” 。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5小题, 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合唱是一项 “ 有门槛” 的艺术,专业化程度较高,且需要长期训练。因此,一直以来,国内的非职业 性合唱团都是以儿童和老人合唱团居多,中青年合唱团少。但是,近年来,各地年轻人组织参与的业余合 唱团如 ① ,还不时有作品 “ 出圈” ,引发网络传唱。
当下,可供人们选择的精神文化消费产品越来越丰富。年轻人为何亲睐合唱?答案首先要回到音乐的 魅力本身。古人云 “ 丝不如竹,竹不如肉” ,最美妙的音乐来自人的歌喉。合唱不是间接通过乐器来传达 情感,而是通过嗓音进行最直接的表达, 一段美妙歌声带来的心灵冲击力是 ② 的。另外, 合唱以和
第 8页/共 12页
声与复调是最主要的两种表现形态,声部间的谦让、主辅旋的担当无不没有体现出合作精神,使年轻人感 受到集体的力量 ,而合作中的情感共鸣也让参与者找到了情绪宣泻口,获得心灵抚慰。研究表明,合唱训 练时产生的音乐声波对人体能够产生积极的生理效应。合唱,成为一种持久而深刻的 “ 精神按摩·· ” 。音乐 艺术普遍要求参与者俱备一定的基础,如各类器乐的演奏,无一不是需要长期的学习训练,甚至是 “ 童子 功” 。相比之下,合唱艺术的参与者都自带 “ 乐器” (声带),只需有识谱能力,就可以开始学习和训练。 通常情况下,系统科学的调教排演,两三个月便能初见成效,获得美妙的艺术体验。对于忙碌的年轻人, 这无疑是进入音乐世界最经济便捷的途径。
传统社交的范围相对有限,业余合唱团的成员职业分布广泛且多样,使合唱团成为一个跨行业的社交 平台,为个人和团队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情感凝聚。几十个人长期聚在一起,为共同的兴趣和目标而 努力,这种相处模式能使团员产生稳定的集体归属感和社交满足感。
18. 请在文中的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文中第二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并加以改正。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加以修改。
21. 请结合材料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 精神按摩” 的具体内涵。
22. 天籁合唱团为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合唱,准备以对联的形式写一幅宣传语,请结合材料为天籁合唱团 拟写。要求:主题鲜明,每联 9~ 11 字。
三、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小池塘。大海有风平浪静之时,也有风狂雨骤之时。没有风狂雨骤, 那就不是大海了。狂风骤雨可以掀翻小池塘,但不能掀翻大海。经历了无数次狂风骤雨,大海依旧在那儿!
——2018年 11月 5 日,习近平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结合你的生活经历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 于 800字。
第 9页/共 12页
重庆市部分学校 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语文测试卷共 8页,满分 150分。考试时间 150分钟。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 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0分)
(一) 阅读 I(本题共 5小题, 19分)
【 1~5 题答案】
【答案】 1. D 2. C
3. A 4. ① “ 达尔文雀” 是由达尔文第一次采集到了其标本,并且传说达尔文正是受其启发,领悟了演化 理论的关键;
②在拉克、格兰特夫妇等人的不懈研究下,“ 达尔文雀” 为适应辐射、自然选择等演化理论提供了经典、鲜
活的案例。
5. ①做好充分准备,厚积薄发;
②善于学习借鉴,攻玉以石;
③坚持不懈,化危机 契机;
④保持开放,拥抱新技术和新方法
(二) 阅读Ⅱ(本题共 4小题, 16分)
【 6~9 题答案】
【答案】6. B 7. D
8. ①正面描写:作者写四肢软、肚子响、肠子不住地呼叫等肢体、器官的感觉,直接表现饥饿感。
②侧面描写:写饥饿状态下偷列巴的念头和心理斗争,以及对桌子、草褥子 “ 可以吃吗” 的想象等心理活 动,间接表现饥饿感。
9. ①贫富不均,底层群体陷入生存困境。
②人际冷漠,社会缺少对底层群体的关爱。
③人性溃败,残酷的现实逼迫人逐渐失去对尊严、青春、理想等精神价值的追求。
第 10页/共 12页
(三) 阅读Ⅲ(本题共 5小题, 20分)
【 10~14 题答案】 【答案】 10. CFH
11. A 12. D
13. ( 1)恰好从先生曾孙归庄处获得那还未刊刻的遗稿,处理公务之余,时常打开看一下。
(2)如今国家停止武事,振兴文教,广泛激励读书人通晓经学、效法古人
14. ①自幼及长受益于震川之文,素来仰慕先生。
②欣喜全集能面世传播,有益后学。
③欣赏玄公辛苦勘定、传承家学之举。
(四) 阅读 IV(本题共 2小题, 9分)
【 15~16 题答案】
【答案】 15. B 16. ①草树 “ 根株相守” ,反衬羁旅之痛。
②以 “ 根” 喻乡,以 “ 株” 喻身,隐含归乡之盼。
③借物抒怀,寄托望归而不得之哀。
(五) 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小题,6分)
【 17 题答案】
【答案】 ① . 空中而多窍 ② . 与风水相吞吐 ③ . 盘飧市远无兼味 ④ . 樽酒家贫只旧醅 ⑤ .
飞湍瀑流争喧豗 ⑥ . 砯崖转石万壑雷(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春江潮水连海平,海
上明月共潮生/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5小题, 20分)
【 18~22 题答案】
【答案】 18. ①雨后春笋 ②无与伦比
19. 亲睐——青睐;宣泻——宣泄;俱备——具备。
20. 合唱以和声与复调作为最主要的两种表现形态,声部间的谦让、主辅旋的担当无不体现出合作精神,使 年轻人感受到集体的力量。
21. ①合唱训练产生的声波具有生理疗愈作用;
②合作中的情感共鸣提供情绪宣泄出口;
③集体归属感带来心灵抚慰
22. 示例一 :上联:嗓音传情,天籁直击心灵海;下联:和声聚力,青春共谱共振圈。
第 11页/共 12页
示例二:上联:多声部协奏心灵共鸣曲;下联:跨行业交融人生新乐章。
三、写作(60分)
【 23 题答案】 【答案】例文:
深流致远,海纳千钧
大海时而波平如镜,时而惊涛裂岸,狂风骤雨能轻易掀翻小池塘,却难以撼动浩瀚汪洋。这一自然现 象恰似隐喻:深度与包容,构筑起抵御风险的坚实壁垒。无论是个人成长、文明传承,还是国家发展,唯 有以深厚积淀为基、以开放包容为翼,方能在时代浪潮中稳立潮头。
个人的生命厚度,决定了面对风雨的韧性。苏轼一生宦海沉浮,“ 乌台诗案” 的重击使其被贬黄州,却 未就此沉沦。在困境中,他深耕文学与哲学,于赤壁之下感悟 “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的永恒,在东坡 雪堂体悟 “ 一蓑烟雨任平生” 的豁达。这种深厚的精神积淀,让他在人生的狂风骤雨中始终保持从容。反 观当下,许多高中生面对考试失利时,或一蹶不振,或急于求成,恰似浮萍般根基浅薄。我也曾是其中的 一员。但后来我认识到,那些真正优秀的学生,往往能在挫折中调整心态,像苏轼一样,在知识的海洋中 不断沉淀,最终在高考的 “ 惊涛” 中稳稳前行。
文明的存续发展,倚赖于包容并蓄的气度。古老的中华文明历经无数次外族入侵与朝代更迭,却始终 薪火相传。从佛教东传时的兼收并蓄,到近代面对西方文明冲击时的主动学习,中华文明从未故步自封。 这种包容性,让它在吸收多元文化养分的过程中,不断丰富自身内涵,增强抵御危机的能力。反观古埃及、 古巴比伦等文明,因缺乏开放包容的胸怀,在遭遇外部冲击时迅速消亡。文明如大海,唯有以开放的姿态 接纳百川,方能保持蓬勃生机,在历史长河中绵延不绝。
国家的兴衰荣辱,取决于综合实力的深厚根基。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国际封锁与国内百废待兴的困 境,中国没有选择退缩。通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从 “ 两弹一星” 的成功研制,到改革开放后的经济腾飞, 再到如今在科技、军事、外交等领域的全面发展,中国不断夯实自身实力,构筑起抵御风险的坚固防线。
如今,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中国以开放合作的态度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以深厚的综合国力从容应对 贸易摩擦、技术封锁等挑战。这印证了一个道理:国家唯有不断提升自身 “ 深度” ,增强综合实力,才能 在国际舞台上稳健前行。
在当今风险与机遇并存的时代,我们既要如大海般沉淀自身,积累深厚底蕴,又要保持开放包容的心 态,积极应对挑战。无论是个人、文明还是国家,唯有深谙 “ 深流致远,海纳千钧” 的智慧,方能在时代 的狂风骤雨中,稳立潮头,行稳致远。
第 12页/共 1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