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 课件(共28张PPT)—初中化学沪教版(2024)九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2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 课件(共28张PPT)—初中化学沪教版(2024)九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共28张PPT)
沪教版(2024)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3章 物质构成的奥秘
3.2 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
03
02
01
3.2 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
一、元素与
元素符号
二、自然界中
元素的存在
三、元素与
人体健康
学习目标
(1) 能认识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识记并正确书写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结合实例解释元素的含义和元素符号的意义;
(2) 能对元素进行简单分类,从物质组成元素的角度
划分单质、化合物和氧化物;
(3)能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根据元素的原子序数在周期表中检索该元素的名称、符号、相对原子质量等信息。
学习重点
学习难点
学习重难点
1.元素的概念。
2.元素符号与元素周期表。
3.物质分类。
1.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2.复杂化合物的元素组成分析。
3.元素周期表的规律应用。
一、元素与元素符号
世界万物都是由元素组成的:吸入的空气中含有氧气,氧气由氧元素组成;水中含有氢元素、氧元素;动物肝脏中含有铁元素,铁锈中也含有铁元素;海水中含有大量的钠元素、氯元素等;植物的生长,需要氮、磷、钾等多种营养元素。
新课导入
一、元素与元素符号
元素(element)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
的总称。迄今为止,人们在自然界中发现的元素有 90 余种,人工合成的元素有 20 余种。不同种元素具有不同性质,可以把元素简单分成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稀有气体元素。
无论是氧气还是水,都含有氧元素。氧分子、水分子中的氧原子,其原子核内都含有 8 个质子,即核电荷数为 8。化学家将核电荷数为 8 的所有氧原子总称为氧元素。
(2)元素的性质:
①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由其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②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的种类发生了变化,而原子和元素的种类没有变化。
元素是同一类原子的“总称”,是一个宏观概念,因此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一、元素与元素符号
为便于学习和研究化学,人们用特殊的符号——元素符号(symbol for elements)来表示元素。国际通用的元素符号用 1 个或 2 个拉丁字母来表示,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
一、元素与元素符号
O
氧元素
1个氧原子
宏观意义:表示一种元素
微观意义: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
注:若某物质由原子直接构成,元素符号还可表示该种物质
(2)元素符号的意义
在元素周期表中,每种元素在表中排列的序号等于该元素原子的核内质子数目,这个序号称为原子序数(数值上等于核电荷数)。
例如,碳元素的原子序数是 6,其原子核内有 6 个质子;钙元素的原子序数是 20,其原子核内有 20 个质子。
元素符号除了表示一种元素以外,也可表示这种元素的 1 个原子,
如 Cl 表示氯元素,还表示 1 个氯原子。
把离子的电荷数目和电性标注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即可表示离子。如带
1 个单位正电荷的钠离子用 Na+ 表示,带 1 个单位负电荷的氯离子用 Cl- 表示,
钙原子失去两个电子形成的钙离子用 Ca2+ 表示。
一、元素与元素符号
元素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元素 原子
概念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观粒子
不同点 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②是宏观的概念 ③只能组成物质,不能构成物质 ①既讲种类,又讲个数
②是微观的概念
③可构成分子,也可直接构成物质
相互 关系 原子与元素是个体与总体的关系,元素是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认识元素周期表
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提出了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发表之前,人们已经发现了 63 种元素。这些元素之间似乎没有联系。门捷列夫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对元素及其性质进行了系统研究。他根据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大小将当时发现的所有元素依次排列成一个表格,形成现代元素周期表的雏形。门捷列夫不仅发现按相对原子质量大小排列元素,元素性质呈现周期性变化,而且大胆地预言还存在一些当时未知的元素,这些预言很快就被接连发现的新元素所证实。科学家把已经发现的元素按一定的规则排列成元素周期表。
图 3-22 门捷列夫
认识元素周期表
横行(周期):每一横行叫一周期,共7个周期。
纵列(族):每一纵行叫一族(其中8、9、10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
8 O

16.00
原子序数
元素符号
元素名称
相对原子质量
在原子中,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在元素周期表中,一般每一种元素占据一格。
认识元素周期表
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称为单质(elementary substance),由两种或
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称为化合物(compound)。铜、氮气、氩气等都是单质,氧化镁、四氧化三铁、高锰酸钾等都是化合物。自然界中的元素大多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
氧化镁、四氧化三铁等由氧元素和另一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称为氧化物(oxide)。
一、元素与元素符号
物质
混合物
纯净物
单质
化合物
氧化物
其他化合物
二、自然界中
元素的存在
二、自然界中的元素分布
多数元素含量虽然很少,但它们的作用却不可忽视,例如碳、氮、硫、磷等元素,都是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如果缺乏这些元素,生物体便无法生存和繁衍。
地壳中含量居于前五位的元素是(质量分数):氧、硅、铝、铁、钙
(1)地壳中的元素分布
海洋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的71% ,按质量计算,海水中含量占前四位的元素分别是氧、氢、氯、钠,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钠,含量最多的是氧,其次是氢,这两种元素约占总量的 96.5%。
(2)海水中的元素分布
(3)太阳上的元素分布
太阳上最丰富的元素是氢,其次是氦,还含有碳、氮、氧和多种金属元素。
二、自然界中的元素分布
三、元素与人体健康
水约占人体体重的70% 。组成人体的元素中含量最多的是氧,其次是碳、氢、氮,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钙(人体骨骼和牙齿中含有丰富的钙元素)。
(1)人体中的元素含量
三、元素与人体健康
图 3-25 人体中的元素含量
人体中一些元素含量的多少直接影响人体的健康,这些元素在人体
中的功能无法由别的元素来替代。大量的研究表明,人体必需的元素有 20 多种,除图 3-25 所列含量较高的元素外,还有铁(Fe)、铜(Cu)、锰(Mn)、锌(Zn)、钴(Co)、碘(I)、硒(Se)等微量元素。
三、元素与人体健康
我们都知道,缺碘可能会导致甲状腺疾病,那么人体所需的碘元素是不是越多越好?在保证正常饮食的情况下,不同地域的人是否都需要通过食用加碘盐等方法补充碘?请你通过查阅资料,提出你的观点。
三、元素与人体健康
批判性思维
人体所需的碘元素并非越多越好,且不同地域的人是否需要通过食用加碘盐补充碘,需结合当地碘摄入情况综合判断。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成年人每日碘推荐摄入量为 150 微克,孕妇和哺乳期女性需增加至 250 微克,以满足胎儿和婴儿的发育需求。
过量危害:长期摄入过量碘可能导致甲状腺激素合成过多,引发甲亢(如心悸、手抖、体重下降);也可能抑制甲状腺激素分泌,导致甲减(如乏力、水肿、代谢减慢)。
人体中缺少某些元素会影响健康,甚至引起疾病。例如,缺钙有可能导致
成年人骨质疏松;缺锌会使儿童发育停滞,智力低下;缺钴、铁易得贫血症。但
某些元素过量也会导致疾病。如钙吸收过多,容易引起白内障、动脉硬化等;
微量的硒可以防癌,过量的硒则是致癌的因素之一。
正常的饮食一般能保证人体必需元素的摄入。自然原因或人为因素(如污
染、药物积累等)会使某些人群摄入的必需元素缺乏或过量,不良的饮食习惯
也会导致人体摄入的某些元素含量失衡。因此,生活中要注意养成良好的饮食
习惯。
三、元素与人体健康
请从家中找几种食品、药品,从包装袋或说明书上了解这些食品、药
品中主要含有哪些元素。根据所学的知识,了解这些食品、药品对人体健
康有什么作用。
三、元素与人体健康
调查研究
生活中 “含氟牙膏”“高钙牛奶” 等用品里的氟、钙、碘、硒和铁指的是 元素。这些表述中的名称并非特指具体的单质、原子或离子形式,而是强调物质中含有人体所需的对应元素成分,通常以化合物或离子等形式存在。
答案:D. 元素
随堂小测
1.生活中常接触到“含氟牙膏”“高钙牛奶”“碘盐”“富硒茶叶”和
“加铁酱油”等用品,这里的氟、钙、碘、硒和铁指的是( )。
A. 单质 B. 原子 C. 离子 D. 元素
D
2.单质和化合物的区别在于是否由( )
A.同种物质组成
B.同种元素组成
C.同种分子构成
D.同种微粒构成
随堂小测
B
点拨:单质和化合物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由同种元素组成。
随堂小测
3. 人体中化学元素含量的多少会直接影响人体健康。下列人体所缺元素与引
起的健康问题关系错误的是( )。
A. 缺铁会引起贫血
B. 缺碘会引起龋齿
C. 缺钙会引起成年人骨质疏松
D. 缺锌会导致儿童发育不良
B
谢 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