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 第三部分 第十四章 课时59 资源枯竭型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课件《高考快车道》2026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6 第三部分 第十四章 课时59 资源枯竭型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课件《高考快车道》2026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

资源简介

(共64张PPT)
第三部分 区域发展
第十四章 区域发展
课时59 资源枯竭型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夯实·基础知识
任务1——掌握资源枯竭型地区的概念
填空
资源枯竭型地区是指原来依靠本地__________作为发展根基,后来因为资源消耗殆尽或资源价值下降而衰落的地区。
自然资源
任务2——探究鲁尔区的繁荣与兴衰之路
1.简答:鲁尔区发展的区位优势是什么?
提示:①地理位置优越:位于德国西部,欧洲的十字路口。
②水陆交通发达:莱茵河纵贯本区南北,铁路、公路密布。
③煤炭市场竞争力强:煤炭资源非常丰富,煤质好,煤种全,品位高。
2.填空
(1)鲁尔区的繁荣
(2)鲁尔区衰落的主要原因
煤炭 危机 20 世纪50 年代以来, 海外廉价______和低成本煤炭的大量输入, 出现“煤炭危机”, 开采量和就业人数下降, __________和生态破坏日趋严重
钢铁 危机 进入20世纪60年代,钢铁市场需求______;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其他国家竞争力的增强和________的出现, 钢铁产业陷入危机
石油
环境污染
萎缩
新材料
任务3——理解鲁尔区可持续发展的阶段和效果
1.判断
(1)20世纪60年代鲁尔区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关闭并淘汰所有落后企业,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  )
(2)20世纪70年代对重工业企业进行改造,积极发展汽车、石化、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 (  )
(3)20世纪80年代至今引进和发展高科技产业、新型工业和服务业,使区域产业结构趋于多元化。 (  )
×


2.填空:鲁尔区的转型效果。
(1)原先的煤炭、钢铁工业多已全面改造,______、化学、______、军事等工业部门在欧洲占据突出地位。
(2)鲁尔区已成长为以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为引领、多行业协调发展的综合经济区。
(3)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治理,环境优美宜人。
电力
石油
高新技术
现代服务
衔接一 选择性必修2活动变式
德国鲁尔区煤炭资源丰富,钢铁工业发展规模大。随着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鲁尔区钢铁工业面临较大挑战,为应对挑战,鲁尔区对钢铁工业布局进行调整(如图所示)。读图,完成1~2题。
1.钢铁工业从鲁尔区迁出是因为鲁尔区(  )
①煤炭资源面临枯竭 ②生态质量制约钢铁工业发展 ③煤炭资源对钢铁工业影响力下降 ④需要发展多元化产业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钢铁工业迁至市场附近,得益于科技发展使得(  )
A.交通运输效率提高
B.钢铁市场需求扩大
C.煤炭供应遭遇挑战
D.铁矿石品质得到提高


1.C 2.A [第1题,随着科技发展和能源结构调整等,煤炭资源对钢铁工业的影响力下降,③正确;鲁尔区需要发展多元化产业来实现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④正确;虽然煤炭资源面临枯竭也是一个因素,但不是主要原因,①错误;生态质量制约有一定影响,但不是导致钢铁工业迁出的主要原因,②错误。故选C。第2题,钢铁工业迁至市场附近,主要是因为科技发展使得交通运输效率大幅提高,能够更快捷、更经济地运输原料和产品,A正确;钢铁市场需求扩大不是促使钢铁工业迁至市场附近的主要原因,B错误;煤炭供应遭遇挑战与钢铁工业迁至市场附近关系不大,C错误;铁矿石品质得到提高与钢铁工业布局调整关系不直接,D错误。]
衔接二 选择性必修2活动变式
资源型城市是指以本地区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开采、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城市。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内一些资源型城市开始城市转型的探索。在此过程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焦作市在发展非“黑”产业中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绩,顺利实现了产业由“黑”向“绿”的转变。据此完成3~4题。
3.有关焦作市产业结构调整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黑”产业主体是钢铁工业
B.推动工业多元化发展作为重点
C.生态旅游属于“绿”产业的范围
D.优质农产品开发对于焦作市的发展作用很大
4.针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发展,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
A.加大本地自然资源的使用,使夕阳产业重现生机
B.禁止改造废旧矿区,以免造成生态环境的进一步破坏
C.完善基础设施,关闭亏损严重且又存在安全隐患的中小型企业
D.寻找新的产业是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唯一出路


3.A 4.C [第3题,焦作市“黑”产业主体是煤炭工业,A符合题意;焦作市是我国重要的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单一,所以该市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时,应该推动工业多元化发展,B不符合题意;生态旅游无污染,属于“绿”产业的范围,C不符合题意;焦作市农业生产条件较好,可以重点培育优质粮食等农产品品牌,D不符合题意。第4题,资源枯竭型城市可以通过加强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使夕阳产业重现生机,A错误;在废矿区可以有针对性地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旅游业,B错误;完善基础设施,吸引其他产业迁入,关闭亏损严重且又存在安全隐患的中小型企业,为新兴产业迁入腾出发展空间,C正确;寻找新的产业并非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唯一出路,还应该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升级,D错误。]
提升·核心素养
1.资源型城市资源开发条件评价思路
2.资源型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1)产业结构单一,难以及时开发可替代产业,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也无法得到支撑。
(2)经济发展动力不足,政府财力薄弱。在城市转型过程中,政府往往承担就业安排、环境保护、科技投入等大量的工作,增加了地方政府的财政负担,进而限制城市的转型。
(3)失业人员增加,社会矛盾突出。支柱产业的衰退往往导致企业效益下降、员工大量失业,且由于产业结构单一的问题,失业人员再就业难度较高,加之地方政府财力薄弱,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造成一系列社会矛盾。
(4)资源破坏严重,生态环境恶化。资源枯竭型城市大多存在对自然资源掠夺式、粗放式开采和利用的情况,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如水土污染、土地沙化、地表塌陷等。
3.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措施
发展方向 措施 具体措施
改造传统产业 清理改造传统产业;归并整合落后企业;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改造濒临倒闭的工业企业景观为博物馆和娱乐休闲地;合并钢铁、煤炭等企业,减少企业数量,扩大企业生产规模;完善交通网
发展方向 措施 具体措施
扶持新兴产业 引进和发展高科技产业、新型工业和服务业;发展科技教育 积极发展汽车、石化、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建立多所大学和研究所
调整产业结构 推动区域产业结构趋于多元化 改造重工业企业,积极发展新兴产业
治理环境污染 消除污染、美化环境 合理布局企业;兴建环保企业;植树造林
4.资源型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分析思路
培养·思维能力
(2024·湖南卷)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印度尼西亚的沙哇伦多是十九世纪末因荷兰人开采煤炭而兴起的一座城市,吸引了印度尼西亚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口迁入。随着该地区煤炭资源枯竭,城市发展陷入困境。为摆脱困境,该城市依托煤炭开采的遗产发展旅游业,逐渐成为印度尼西亚著名的采矿文化旅游城市。下图示意沙哇伦多城市发展生命周期。
(1)说明“煤炭开采”在该城市不同发展阶段的作用。
(2)该城市选择采矿文化旅游作为城市转型发展的方向,试分析其独特条件。
(3)指出该城市成功转型为采矿文化旅游城市所带来的好处。
【解题导引】
(1)图像信息:“煤炭开采”共分为兴起与繁荣期、衰退期和再兴期三个阶段。兴起与繁荣期→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经济增长;衰退期→经济衰退→人口流失;再兴期→经济转型→人口回流
(2)找关联→大型煤矿→特色旅游资源、基础设施完善;废弃矿山→开发成本低
(3)重推理→采矿文化旅游属于第三产业→促进产业转型和升级→促进区域活力提升→吸引人口回流。采矿文化旅游→保护城市生态环境
【尝试解答】(1)兴起与繁荣期:煤炭开采促进人口迁入,加快区域城镇化进程,带动矿产加工等相关产业发展。衰退期:煤炭开采导致资源枯竭,且长期以来形成的以重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转型困难,人口流失,经济衰退。再兴期:煤炭开采遗留的工业遗产成为特色旅游的资源禀赋,促进人口回流与经济转型。
(2)历史上的大型煤矿提供特色旅游资源,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利用废弃矿山、工厂等设施,满足基础设施利用需求;废弃矿山的土地成本较低,降低旅游开发成本;与东南亚传统旅游资源差异较大,吸引力强。
(3)摆脱对非可再生资源的依赖,促进产业转型和升级;吸引人口回流与增长,带动就业,促进区域活力提升;减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保护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和传承当地的矿产开采历史和文化;带动基础设施修复与建设。
结合图文材料,列举煤炭开采后废弃矿坑可能带来的地质隐患和生态隐患。
提示:地质隐患:泥石流、崩塌、滑坡、地面沉降等。
生态隐患:各类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大气、水、土壤污染),植被覆盖率低。
视角一 探究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繁荣与兴衰
(2025·衡阳模拟)晋城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晋豫两省接壤处,晋城市境内各类矿产资源丰富,蕴藏着煤、煤层气、铁矿石、铝土矿、白云石等数十种矿产资源,煤、铁较多,自古便为煤铁之乡。近年来,晋城市委市政府全力打造煤化工、钢铁铸造、煤层气、光机电、全域旅游五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其中光机电和全域旅游是晋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向。据此完成1~3题。
1.晋城市发展煤化工、钢铁铸造、煤层气、光机电产业的区位优势条件是(  )
①矿产资源丰富 ②劳动力成本较低 ③产品市场广阔 ④科技与教育力量强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2.晋城市煤炭开采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主要影响有(  )
①破坏地表植被,造成植被面积减少 ②产生煤炭采空区,形成喀斯特地貌 ③剥离的表土异地存放,减少了土地侵蚀 ④堆放煤炭、煤矸石,占用大量土地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3.当前阶段晋城市宜采取的措施是(  )
A.加强勘探工作,加大资源开采力度
B.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新兴产业
C.全面关停高污染、高能耗企业
D.提高产品价格,推动经济发展

1.C 2.D 3.B [第1题,晋城市煤、铁资源丰富,有利于发展煤化工、钢铁铸造、煤层气产业,①正确;晋城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属于我国中部经济地带,劳动力成本较低,②正确;产品面向全国市场,市场广阔,③正确;晋城市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较少,科技与教育力量较为薄弱,不是发展相关产业的区位优势条件,④错误。故选C。第2题,煤炭开采过程中毁坏地表植被,造成植被面积减少,①正确;喀斯特地貌是石灰岩地区受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②错误;剥离的表土异地存放会增加土壤侵蚀,③错误;煤炭开采过程中堆放的煤炭、煤矸石会占用大量土地资源,④正确。故选D。
第3题,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新兴产业,有利于晋城市的产业转型,可减轻经济对资源的依赖,B正确;加强勘探工作,加大资源开采力度可能会导致晋城市资源枯竭,不利于经济的发展,A错误;全面关停高污染、高能耗企业,只能改善环境质量,对经济发展不利,C错误;提高产品价格,会减少市场需求量,且不利于区域整体的经济发展,D错误。]
视角二 探究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
(2025·合肥模拟)内蒙古乌海市东部存在露天矿区(图1),露天采煤形成的巨大矿坑给当地带来了严重的生态问题,为此某研究团队提出“矿坑蓄洪”综合利用的地表水系恢复方案(图2)。读图,完成4~6题。
4.露天煤矿开采给当地带来的生态问题主要是(  )
A.土壤盐碱化 B.能源短缺
C.水土流失 D.气候变暖
5.“矿坑蓄洪”方案中在矿坑周边种植植被的主要目的是(  )
A.拦截泥沙 B.降低水流流速
C.美化环境 D.防止风沙掩埋


6.“矿坑蓄洪”方案在图示露天矿区可行性较高,主要是因为
(  )
①可充分利用现有矿坑 ②地表径流较多
③当地植被覆盖率高 ④地下径流通道多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C 5.B 6.A [第4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露天煤矿开采产生大量矿坑,破坏地表植被,造成水土流失,C正确;土壤盐碱化是因为不合理灌溉等形成的环境问题,与露天煤矿开采关联性小,A错误;能源短缺和气候变暖与当地露天煤矿开采关联性较小,B、D错误。第5题,由图可知,植被主要种植在矿坑流水出口区域,该区域种植植被有利于降低地表径流流速,促使地表径流下渗,转换为地下径流,减轻对坡下草地的侵蚀,B正确;拦截泥沙、美化环境、防止风沙掩埋也有所体现,但不属于主要目的,A、C、D错误。
第6题,由图可知,“矿坑蓄洪”方案主要是利用现有矿坑作为集水区,沉积泥沙,以此来缓解水土流失问题。图示地区矿坑数量多,该方案不仅可以利用矿坑积蓄泥沙,还可以自然填埋矿坑;该方案需要地表径流挟带泥沙入坑沉积,需要一定的地表径流,该区域夏季降水较丰富,地表径流较多,满足方案需求,①②正确;当地植被覆盖率由于遭受破坏,相对较低,③错误;地下径流通道较多从材料中无法判断,④错误。]
(建议用时:30分钟,分值:45分)
一、选择题(共9小题,每小题3分,共27分。每个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2024·南京二模)截至2012年,国家分三批确定了69个资源枯竭型城市。该类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是“建设—繁荣—衰退—转型—振兴或消亡”。据此完成1~2题。
课时数智作业(五十九) 资源枯竭型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1.资源枯竭型城市最可能位于图中(  )
A.第一区间   B.第二区间
C.第三区间 D.第四区间
2.下列符合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措施是(  )
A.增加投入,发展特色旅游
B.治理污染,发展立体农业
C.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煤炭化工产业
D.土地填埋复垦,扩大粮食种植面积


1.C 2.A [第1题,资源枯竭型城市由于资源枯竭,导致产业衰退,企业倒闭,使就业机会减少,会导致大量人口外出寻找就业机会,所以城镇和乡村的人口变化比例应该是下降的,C正确;第一和第四区间城镇人口比例增加,不符合实际,第二区间乡村人口变化比例增加,不符合实际,A、B、D错误。第2题,资源枯竭型城市可以依托城市发展、城市文化底蕴和城市特色,增加投入,发展特色旅游业,A正确;城市的主要功能不是农业生产,B、D错误;资源枯竭型城市不一定有煤炭化工基础,C错误。]
(2025·玉林模拟)双鸭山市位于黑龙江省的东北部、三江平原腹地,该市曾经依靠开采煤炭资源一度经济发展迅速,现今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甚至停滞。下图示意2010—2019年双鸭山市区域生产总值三大产业比重。读图,完成3~4题。
3.双鸭山市产业结构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A.煤炭资源面临枯竭 B.经济水平明显提高
C.城镇化快速发展 D.工业化稳步推进
4.双鸭山市在经济转型中应(  )
A.加大对煤炭资源的勘探
B.对进口煤炭资源进行深加工
C.大力引进高新技术产业
D.将生态农业与旅游融合发展


3.A 4.D [第3题,由材料“该市曾经依靠开采煤炭资源一度经济发展迅速”可知,双鸭山市是因煤炭而兴起发展的城市,读图可知,双鸭山市的第二产业比重近年来呈显著的下降趋势,这说明当地的煤炭产业发展遇到了问题,最可能的直接原因是煤炭资源面临枯竭,A正确,D错误;由材料“现今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甚至停滞”可知,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可能明显提高,城镇化的发展动力是社会经济,所以城镇化发展水平速度也非常缓慢,甚至倒退,B、C错误。第4题,结合材料信息可知,当地的发展就是依靠煤炭产业,
产业转型的措施不应是继续发展煤炭开采及加工,A、B错误;当地高新技术产业基础薄弱,科技发展水平低,不适宜引进高新技术产业,C错误;当地位于三江平原腹地,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农业发展基础好,有众多的湿地,适宜发展旅游业,所以双鸭山市在经济转型中应将生态农业与旅游融合发展,D正确。]
(2025·唐山模拟)铜川市(位置见图)经济发展长期依赖煤炭和水泥产业,导致产业结构失衡、生态环境透支,一度沦为“卫星上看不见的城市”,并于2009年被评为资源枯竭型城市,之后铜川市走上转型发展之路。铜川市是药王孙思邈的故里,药材种植历史悠久,共有中草药600多种,在产业转型过程中,该市积极发展中药材产业,使全市中药材种植、加工、流通、研发、文化、服务全面发展。读图,完成5~7题。
5.铜川市一度沦为“卫星上看不见的城市”,其主要原因是(  )
A.水土流失严重
B.冬、春季沙尘天气频发
C.冬季燃煤取暖
D.工业废气排放量大
6.铜川市转型发展的主要途径有(  )
①优化产业结构 ②延长产业链 ③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④加强水土保持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7.铜川市在发展中药材产业过程中,最迫切需要(  )
A.扩大中草药种植面积
B.增加中草药种植种类
C.加大科技投入
D.完善物流运输链

5.D 6.A 7.C [第5题,由材料可知,铜川市经济发展长期依赖煤炭和水泥产业,煤炭和水泥产业在生产中都会排放大量废气(含固体颗粒物),导致当地大气污染严重,从而沦为“卫星上看不见的城市”,D正确;水土流失不会导致卫星上看不到铜川市,A错误;冬、春季沙尘天气频发,冬季燃煤取暖,但是夏、秋季应该可以看见,不是铜川市一度沦为“卫星上看不见的城市”的主要原因,B、C错误。
第6题,铜川市的产业结构单一,优化产业结构不仅可以提高经济效益,而且可以减轻环境污染和生态压力,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①正确;延长产业链可以提高产品附加值,利于经济发展,②正确;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利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并推动经济发展,③正确;加强水土保持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但对当地产业转型发展的影响较小,④错误。综上所述,A正确。第7题,由材料可知,铜川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较大、种类较多,A、B错误;加大科技投入,可以提高中药材的附加值,提高产品竞争力,促进中药材产业发展,C正确;读图可知,铜川市交通较便利,完善物流运输链不是最迫切的,D错误。]
资源型城市需要制定相对应的资源产业体系,利用区位优势、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实现合理转型。下图为某煤炭资源型城市的主城区、矿区、乡村产业演化示意图。读图,完成8~9题。
8.图中显示,该城市(  )
A.a阶段主城区、矿区以及乡村均衡发展
B.b阶段形成以煤炭产业为主的工业体系
C.c阶段主城区、矿区、乡村趋于一体化
D.煤炭资源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日趋明显
9.该城市经济结构转型过程中(  )
A.能源结构发生转变 B.产业附加值提高
C.城乡差异不断扩大 D.劳动力大量外迁


8.C 9.B [第8题,结合材料可知,a阶段主城区、矿区发展较快,农村发展以传统农业为主,发展缓慢,因此并不是均衡发展,A错误;b阶段矿区以煤炭产业为主,主城区主要是制造业和服务业,并未形成以煤炭产业为主的工业体系,B错误;c阶段主城区、乡村以及矿区之间存在产业的相互融合、相互联系并不断发展,因此趋于一体化,C正确;煤炭资源在城市发展中,随着a、b、c阶段的推移,地位逐渐下降,D错误。第9题,根据材料可知,该城市在经济结构转型过程中,能源结构依然是以煤炭为主,由c阶段可以看出,乡村出现农副产品加工业,矿区出现制造业,主城区出现综合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等,形成了密切联系的产业链,因此产业附加值得到提高,B正确。]
二、非选择题(共1小题,共18分)
10.(2024·山东卷)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8分)
材料一 吉林省辽源市曾经是我国东北地区重要的煤炭城市,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一直由L公司经营。20世纪80年代末期,该市煤炭资源渐近枯竭。2001年以来,L公司坚持“以煤为主、多种经营”的理念,通过开发域外煤矿,使原煤产量不降反增,逐渐发展成为一家集煤炭生产、装备制造、建筑建材、新能源于一体的现代煤炭企业。
材料二 20世纪60至70年代,辽源市纺织袜业较为发达。80年代末期,该市国营袜厂效益不断下降。2000年辽源市“十五”规划纲要提出,要“突出纺织、轻工业地位”“壮大袜子产业”,将纺织袜业作为煤炭产业的接续替代产业之一。辽源市东北袜业园于2005年开工建设,现已发展为全国最大的棉袜生产基地,园区内企业由最初的40家增至1 200余家,通过打造“七天供应链”(如图),园区完成10万双以下订单的时间较常规节省10余天。
(1)说明L公司域外煤矿开发对辽源市产业转型的益处。(6分)
(2)分析纺织袜业作为辽源市接续替代产业的主要优势。(6分)
(3)从企业生产的角度,分析东北袜业园是如何通过“七天供应链”缩短订单完成时间的。(6分)
[解析] 第(1)题,本题考查产业转型的相关知识。根据材料可知,L公司通过域外煤矿开发,保证了公司的原煤产量和经济效益,为辽源市的产业转型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有利于当地产业实现成功转型;此外,开发域外煤矿可以缓解当地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可为产业转型提供良好生态环境。第(2)题,本题考查产业的发展优势。具体分析如下。
材料信息 信息解读
20世纪60至70年代,辽源市纺织袜业较为发达 当地纺织袜业发展历史较长,产业基础较好,为纺织袜业作为辽源市接续替代产业奠定了良好基础
2000年辽源市“十五”规划纲要提出,要“突出纺织、轻工业地位”“壮大袜子产业” 当地纺织袜业得到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
第(3)题,本题考查生产过程优化的相关知识。具体分析如下。
[答案] (1)保证了原煤产量,为产业转型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缓解当地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为产业转型提供良好生态环境。
(2)发展历史长,产业基础好;当地政府政策大力支持。
(3)统筹安排时间,优化生产过程,提高生产效率;引进智能化设备、自动化物流,提高生产、物流效率;畅通信息交流,加强各生产部门的协作。
谢 谢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