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树立法治意识课时精练习题(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1树立法治意识课时精练习题(含解析)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6.1树立法治意识课时精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2025·广东·中考)初中生小周在网上散布大量贬损、诋毁同学小吴的内容,被小吴起诉。法院认定小周侵犯了小吴的名誉权,判处小周向小吴公开赔礼道歉、小周父母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及其他费用共5000元。这告诉我们( )
A.家庭保护是未成年人保护的基础 B.未成年人也要依法约束自己的行为
C.未成年人不是社会生活中的民事主体 D.任何人的违法行为都应受到刑罚处罚
2.树立法律信仰就是发自内心地信赖法律、尊重、遵守法律。下列选项体现这一要求的是( )
①某民营企业按照相关法律法规主动申报纳税
②许某作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坚决保守国家秘密
③因暴雨航班延误,少数乘客以维权为由大闹机场
④张某因看不惯王某在小区内随意停车影响通行而将其车划伤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3.针对“粉丝”在登机口聚集追拍、进入隔离区后追逐逗留拍照等扰序行为,2025年以来,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分局已对31名扰乱公共场所秩序的违法行为人进行了行政处罚。由此可见( )
①这是违反民法典的行为
②这是侵害他人人身权的行为
③公民要自觉遵纪守法
④违反法律必须承担法律责任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祁门县人民法院2025年第一轮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发布后,小广的爸爸很生气,对小广说:“人民法院未经我同意就擅自曝光我的照片和个人信息,现在我寸步难行,他们侵犯了我的肖像权、隐私权,我要找他们算账!”如果你是小广,你会( )
A.劝阻爸爸,忍一时海阔天空
B.支持爸爸,人民法院的做法违法
C.支持爸爸,要维护自己的权利
D.劝阻爸爸,反省自身要自觉守法
5.某校围绕国家宪法日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宪法教育活动,旨在引导青少年学生学习法律知识,树立法治观念,这告诉我们青少年要做到( )
①严格遵守法律,善于用法维权 ②协助公安机关,参与打击犯罪
③敢于伸张正义,制裁违法行为 ④积极宣传法律,严格依法办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小林的妈妈骑电动车上班,由于未佩戴安全头盔被交警拦下,最终交警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对小林妈妈处以五十元罚款。这启示公民要( )
A.学习法律,任性而为 B.制定法律,伸张正义
C.制裁犯罪,惩惩扬苦 D.自觉守法,依法办事
7.“如果社会是列急速行驶的火车,法律就是让火车正常行驶的轨道。”这告诉我们( )
①法律是一种社会规则和行为规范
②只有法律才能保障社会秩序的实现
③我们必须在法律范围内活动
④法律是规范社会生活的唯一标准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8.小杰在学校午休期间,趁同学思思起身之时,偷偷将其椅子向后拉离,导致思思坐空,与座椅发生碰撞,致使其视神经挫伤。法院判决小杰及其父母向思思赔偿各种费用10万余元。这一案例告诫我们要( )
①学会包容他人 ②敬畏生命,增强安全意识
③树立法治观念 ④以礼待人,消除矛盾隔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9. 法治精神是法治文化的灵魂。人们没有法治精神,社会就没有法治风尚,法治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根之花、无源之水。弘扬法治精神需要我们( )
①树立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观念
②要从细节抓起、从小事做起,从遵守规范做起
③在面对违法犯罪时,奋不顾身,与违法犯罪分子硬拼
④为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做出自己的贡献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0.某校法治社团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认识“帮信罪”的危害,搜集到以下内容。
法律解释 典型案件
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主要指行为人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犯罪,为其犯罪提供广告推广、支付结算等帮助行为。 郭某为贪图蝇头小利,出售闲置银行卡给他人使用,认为出借银行卡并非自己操作,无风险又有报酬,最终因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被判刑。
从中可以看出( )
①法律与我们相伴一生 ②郭某依法承担了民事责任
③郭某的法律意识淡薄 ④公民应通过合法方式取得收入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1.在社会生活中,当我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有的人会选择忍气吞声、委曲求全;有的人通过非法途径与对方“私了”;有的人采用暴力手段报复对方……这些做法不仅不能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还有可能触犯法律。这警示每个公民( )
①积极主动学习法律
②自觉自愿地遵守法律,把依法办事当成自己的生活习惯
③牢固树立法律红线不能触碰,法律底线不可逾越的观念
④在制定法律的时候要科学,严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2.小雪在议题式学习活动中收集了两则资料:
资料1:卢梭说过: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铭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们的内心里。 资料2:某小区广场上,十几名居民整齐划一地跳舞,却听不到一点音乐声。不少居民对这种“静音模式”的广场舞表示赞赏。
最适合该学习活动的议题是( )
A.完善法律制度,保障自由平等
B.树立法治意识,学会尊法守法
C.提升法律水平,提高守法成本
D.关注法律实施,提升幸福指数
二、非选择题
13.【法治意识】
材料一为了保护未成年人,国家制定了专门法律;共青团中央和中央综合治理办公室启动了青少年自我保护教育活动;各地学校加强了安全管理,要求家长配合,做好青少年的保护工作。
材料二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注重培育人们的法律观念和规则意识。法律的权威来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当法律真正成为我们的信仰时,才会充分体现其自身价值,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1)请列举一部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有关的专门法律。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在建设法治中国进程中,为什么要推动全社会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
14.近期,“校园欺凌事件”屡上热搜,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和讨论。校园欺凌绝非孩子之间的“小打小闹”,很有可能成为影响青少年一生的梦魇。保护“少年的你”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为强化学生的法治观念,预防校园欺凌事件发生,你校团委会策划了以“预防校园欺凌,对校园欺凌说不”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请你参与进来,并完成以下任务。
【任务一】展开调查,发现问题
(1)为真正了解学校存在的校园欺凌情况,调查需要具有隐蔽性以保护被调查者的个人信息不被公开,请你推荐两种调查方法。
【任务二】方法指导,答疑解惑
(2)在整理所收集的信息时,有同学向你求助,他的好朋友刚刚经历了校园欺凌,虽然欺凌者已经受到了惩罚,但朋友的情绪依然处于低落之中,他不知道怎么做才能帮朋友走出“阴霾”。请你为这位同学支招。
【任务三】防范欺凌,法律护航
(3)防范欺凌,需要法律护航。为了增强同学们的法治意识,帮助同学们树立法治观念,请你在主题班会上,向同学们发出法治倡议。
法治倡议书★在学习法律方面,要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遵守法律方面,要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依法维权方面,要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在湖南株洲的某小镇,过去邻里间常因房屋边界、排水等琐事闹纠纷,甚至大打出手,矛盾不断升级。一些人遇到问题习惯用“拳头”而非“法槌”解决,导致治安隐患频出。为扭转局面,当地开展“法治进万家”活动。组织法律专家巡回讲座,解读《民法典》中物权、侵权责任等与生活紧密相关的法条;社区干部挨家挨户发放法律手册,普及维权途径。慢慢地,居民遇事开始找法、依法解决问题。如今,邻里再遇分歧,会依据法律友好协商,曾经的矛盾高发地变成了和谐示范镇。由此可见,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是解决基层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构建法治社会的关键所在。
结合材料,分析为什么要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
参考答案
1.B【解析】本题考查法律树立法治意识。家庭保护是未成年人保护的基础,但题干中小周父母承担的是赔偿责任,并非强调家庭保护的作用,故A不符合题意;小周作为未成年人因侵权行为承担法律责任,说明未成年人需依法规范自身行为,故B符合题意;未成年人依法享有民事权利能力,属于民事主体,故C说法错误;只有犯罪行为才会受刑罚处罚,本案属于民事侵权,承担的是民事责任,故D说法错误;故选B。
2.A【解析】本题考查增强法治观念。某民营企业主动申报纳税是依法履行义务的表现,符合法律信仰的要求,故①符合题意;许某作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保守国家秘密是遵守法律规定的体现,故②符合题意;乘客大闹机场属于不理智的维权行为,违背了依法行使权利的要求,故③说法错误;划伤他人车辆侵犯他人财产权,属于违法行为,故④说法错误;故选A。
3.D【解析】本题考查增强法治观念的要求。扰乱公共场所秩序的行为主要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等行政法规,而非《民法典》(民法调整平等主体间的关系),故①说法错误;题干中行为扰乱的是公共场所秩序,属于妨害社会管理的行为,并未直接涉及侵害他人人身权,故②不符合题意;案例中违法行为人被处罚,说明公民需遵守法律、规范自身行为,故③符合题意;行政处罚是对违法行为的法律制裁,体现违反法律须担责,故④符合题意;
故选D。
4.D【解析】本题考查树立法治意识。劝阻爸爸正确,但“忍一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爸爸对法律规定的误解问题,也没有引导爸爸正确认识自己的失信行为,故A说法错误;人民法院发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是合法行为,并非侵犯肖像权和隐私权,不构成违法,故B说法错误;爸爸作为失信被执行人未履行法律义务,法院曝光信息是合法惩戒,并非侵犯权利,故C说法错误;法院依法公开失信人信息属于合法行为,公民应自觉履行法律义务,故D说法符合题意;故选D。
5.B【解析】本题考查树立法治意识。开展形式多样的宪法教育活动,有利于青少年严格遵守法律、严格依法办事,①④说法正确;参与打击犯罪、制裁违法行为是国家机关的职责,不是对青少年的要求;故选B。
6.D【解析】小林的妈妈由于未佩戴安全头盔骑电动车上班受到法律的惩罚,这从反面启示我们自觉守法,依法办事,故D说法正确;我们要依法办事,不能任性而为,故A说法错误;公民没有制定法律的权力,故B说法错误;公民不能制裁犯罪,故C说法错误;选D。
7.C【解析】本题考查法律的重要性。依据题文描述,“如果社会是一列急速行驶的火车,法律就是让火车正常行驶的轨道”,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旨在强调法律的重要性。告诉我们社会法律是一种社会规则和行为规范,我们必须在法律范围内活动,故①③说法正确;社会规则保障社会秩序的实现,社会规则包括法律、纪律、道德等,只有……才能说法绝对,故②说法错误;法律是规范社会生活的标准,但不是“唯一”标准,还有道德、纪律等,故④说法错误;选C。
8.C【解析】本题考查树立法治意识。分析题文,小杰的行为导致思思受伤,这告诫我们要尊重和珍视他人的生命健康,时刻保持安全意识,不做可能危及他人安全的行为;小杰及其父母需要向思思赔偿费用,这警示我们要知法守法,明白自己的行为可能带来的法律后果,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故②③符合题意;在此案例中,重点在于小杰行为的错误及其应承担的责任,而非强调包容的问题,故①不符合题意;此案例主要涉及到安全和法律责任,而非单纯的礼貌和消除矛盾隔阂,故④错误;选C。
9.C【解析】本题考查树立法治意识。依据教材知识,弘扬法治精神需要我们树立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观念,从细节抓起、从小事做起,从遵守规范做起,为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做出自己的贡献;①②④说法正确;面对违法犯罪时,我们要善于斗争,在保全自己、减少伤害的前提下,巧妙地借助他人或社会的力量,采取机智灵活的方式,同违法犯罪作斗争,而不是奋不顾身的硬拼。③错误;故选C。
10.D【解析】本题考查树立法治意识。法律与我们相伴一生,在题文中没有体现,①不符合题意;郭某最终因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被判刑,依法承担了刑事责任,②说法错误;郭某因为贪图蝇头小利,最终因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被判刑,是法律意识淡薄的表现,启示我们要增强法律意识,依法办事,通过合法方式取得收入。③④说法正确;选D。
11.A【解析】本题考查树立法治意识。当我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如果采用不合理的手段来维权,可能会触犯法律。这警示我们要积极主动学习法律,牢固树立法律红线不能触碰,法律底线不可逾越的观念,自觉自愿地遵守法律,把依法办事当成自己的生活习惯,①②③说法正确;公民无权制定法律,④说法错误;选A。
12.B【解析】本题考查树立法治意识。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铭刻在公民们的内心里,不少居民对这种“静音模式”的广场舞表示赞赏,启示我们要树立法治意识,学会尊法守法,B说法正确;AD说法与题干树立法治观念的内容无关,AD不符合题意;我们要降低守法成本,C说法错误;选B。
13.(1)《未成年人保护法》或《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
(2)①原因:建设法治中国是中国人民的共同事业,人民既是法治的践行者,又是法治的受益者。②当法律真正铭刻在我们内心时,才能充分体现其价值,发挥其功能。③树立法治意识,对于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重要意义。④树立法治意识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基本要求。
【解析】(1)本题考查保护未成年人的专门法律,可以结合教材知识进行回答。
(2)本题考查树立法治意识的原因,可以结合教材知识进行回答。
14.(1)不记名问卷调查;开通电子邮箱收集信息;设置校园信箱;等等。
(2)为朋友做些体贴的事,可以给他打打电话、寄张卡片或者登门看望等;做一个耐心的听众,耐心地听他说,不要把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强加给他;设身处地地向他表示理解,承认他的悲伤;帮助他转移注意,可以通过安全的团体活动转移他的情绪;等等。
(3)在学习法律方面,要做到:我们要学习个人成长和参与社会生活必备的基本法律常识,正确理解法律,要积极参与各种法治实践活动,理性分析社会生活中的法律问题,提升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在遵守法律方面,要做到:依照法律要求办事,严格遵纪守法;在依法维权方面,要做到:增强权利观念,依照法定程序维权。
【解析】(1)本题要求推荐两种调查方法,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2)本题的设问主体为学生,需要运用情绪调节的方法的有关知识,从建议类习题的角度进行作答。朋友的情绪依然处于低落之中,他不知道怎么做才能帮朋友走出“阴霾”可链接情绪调节的方法。
(3)本题要求向同学们发出法治倡议,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15.①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各种社会规则和行为规范。法律是一种社会规则和行为规范,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
②法治意识是人们对法律发自内心的认可、崇尚、遵守和服从。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当法律真正铭刻在我们的内心时,才会充分体现其价值,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③敬畏和敬仰法律,相信法律的力量,牢固树立法律红线不能触碰,法律底线不可逾越的观念,自觉自愿地遵守法律,把依法办事当成自己的生活习惯。
【解析】本题的设问主体为国家,需要运用树立法治意识的有关知识,从分析类习题的角度进行作答。当地开展“法治进万家”活动。组织法律专家巡回讲座,解读《民法典》中物权、侵权责任等与生活紧密相关的法条;社区干部挨家挨户发放法律手册,普及维权途径。慢慢地,居民遇事开始找法、依法解决问题,链接法律、法治的重要性。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