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钦州市第十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热身考试地理试卷(五)(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西钦州市第十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热身考试地理试卷(五)(含答案)

资源简介

广西钦州市第十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热身考试地理试卷(五)
一、单选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
下图示意20世纪50年代至2000年我国东北局部区域土地资源利用类型变化状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甲、乙、丙图例代表的土地利用类型分别是( )
A.耕地、林地、湿地 B.林地、湿地、耕地 C.林地、耕地、湿地 D.湿地、耕地、林地
2.与南方低山丘陵相比,东北农林基地建设中的优势自然资源有( )
①淡水资源②森林资源③土地资源④气候资源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3.20世纪50年代至2000年,图示区域土地资源类型变化带来的影响有( )
①河流径流季节变化增大②生物多样性增大③昼夜温差增大④土壤有机碳增多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025年1月17日,我国在云南省红河地区发现超大规模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如图中甲处),此前,我国中重稀土资源稀缺且高度依赖进口。中国地质调查局加强国内勘探,发现稀土矿床的形成与风化作用密切相关,精准定位红河州中重稀土元素的富集区,并推算出该中重稀土(如镝、铽)潜在资源达115万吨。完成下面小题。
4.我国稀土分布特征是( )
A.全国分布较均匀 B.总量是南多北少 C.重稀土集中南方 D.川鲁出口量最大
5.下列矿区主要以物理风化作用为主的是( )
A.内蒙古 B.四川 C.红河州 D.山东半岛
6.云南省红河地区超大规模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发现对我国国家安全的核心意义是( )
A.弥补关键资源短板 B.降低制造业的成本 C.便于构建产业集群 D.促进当地经济增速
耕地“非粮化”是指在耕地上从事非农业活动,或是农民将耕地用于非粮食作物种植。江苏省是我国重要的产粮基地,江苏省耕地“非粮化”程度对于我国粮食安全保障尤为重要。下图为2022年江苏省耕地“非粮化”区域分异格局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苏南地区耕地“非粮化”率显著高于苏北,主要因为苏南( )
A.土壤肥力较低,不适合粮食种植 B.农业机械化水平落后于苏北地区
C.工业化城镇化占用大量优质耕地 D.自然灾害频发导致粮食生产率低
8.为有效抑制耕地“非粮化”,江苏省可优先采取的措施是( )
A.全面禁止土地资源流转B.缩减工业建设用地规模C.政策激励提升种粮收益 D.全面开发后备耕地资源
大豆在我国已有五千余年的种植历史。但近年来,我国大规模从美国、巴西、阿根廷等国家进口,占比到中国大豆总进口量的90%。下图为2012—2022年我国大豆产量与进口量对比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9.据图可知,2012~2022年期间,中国大豆( )
A.播种面积逐年减少B.单位面积产量快速增加C.进口量增长速度不断加快 D.对外依存度一直在80%以上
10.为保障我国大豆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平稳运行,目前较为合理的途径是( )
①构建进口多元化结构,拓展进口来源②加快育种创新,降低成本、提高单产
③开发大豆替代品,全面减少大豆消费④大幅度提高大豆售价,引导农民改种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北麂岛位于浙江省东南沿海,辖区16个岛屿。近年来,北麂高标准推进环境综合整治,让北麂岛的整体形象大幅提升,为“渔旅”融合发展创造更有利的条件。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北麂岛发展“渔旅”的基本自然条件是( )
A.温和的气候条件B.优美的海岛景观C.丰富的渔业资源 D.独特的人文环境
12.为推动“渔旅”的可持续发展,北麂岛应加强( )
A.交通通信发展B.海洋牧场建设C.生态环境保护 D.能源水源供应
13.北麂岛发展“渔旅”的意义在于( )
A.发展岛屿经济,实现共同富裕B.加强对外联系,实现多元发展
C.优化营商环境,促进产业升级D.振兴岛屿经济,完成脱贫攻坚
碳市场即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其实质是以市场机制来促进节能环保。2024年7月,在武汉召开的中国碳市场大会报告显示:相比2018年,2023年我国电力碳排放强度(单位发电量的碳排放量)下降8.78%,而同期我国火电碳排放强度下降2.38%。下图示意碳市场交易流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我国电力、火力碳排放强度变化差异表明,我国( )
A.火力发电技术取得重大突破B.工业用电需求量明显减少
C.碳市场配额分配向火电倾斜 D.非化石能源发电占比增加
15.全国碳市场交易对电力行业减排的核心作用机制是( )
A.建立跨区域的电力输送补偿机制 B.通过行政指令强制关停落后产能
C.运用价格信号引导企业自主减排 D.直接提供财政补贴发展清洁能源
16.为持续发挥碳市场交易的作用,最可行的措施是( )
A.将高耗能行业全部纳入碳市场 B.全面关停所有燃煤发电机组
C.全面取消新能源发电补贴政策 D.大幅提高居民生活用电价格
全球变暖改变了耕地的气候适宜性,进而影响农作物生产多样性。研究表明,25%是一个警戒值,即中、高气候风险区耕地面积比例合计低于25%时,作物生产多样性的气候风险处于可接受范围。下图表示不同变暖水平下,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作物气候风险区耕地面积占比。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7.该区域作物气候风险处于可接受范围的最高变暖水平是( )
A.1.5℃ B.2.0℃ C.3.0℃ D.4.0℃
18.应对该区域作物生产多样性减少带来的问题,合理的措施是( )
A.增加化肥施用 B.开垦高寒区耕地 C.调整饮食结构 D.加大劳动力投入
虾池是指靠近水源并用于养殖鱼虾等水产品的人工池塘。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部分渔民在低潮线以上区域建低位虾池,或在陆地上建高位虾池(如图)。高位虾池需定期投放饵料、引排海水,与海洋联系紧密。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低位虾池所在位置属于( )
A.内水 B.领海 C.专属经济区 D.毗连区
20.高位虾池在运营过程中给周边海域带来的影响可能有( )
①海水资源短缺②海平面下降③海域污染④海域生态破坏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海工装备“深海一号”能源站是我国自主研发建造的全球首座10万吨级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该能源站位于海南岛东南部约81海里处的陵水17-2气田。下图为“深海一号”能源站位置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21.陵水17-2气田所属的海洋权益范围类型属于( )
A.领海 B.毗连区 C.专属经济区 D.公海
22.我国海工装备不断向深海、远海推进,有利于( )
A.解决资源紧张局面 B.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C.助力实现低碳目标 D.维护国家海洋权益
采冶史近4000年的湖北大冶市因资源枯竭探索转型。2023年启动全球首个“绿电绿氢制储加用一体化”氢能矿场项目,该项目利用尾矿库建设光伏电站,电解水制氢并储存于容量30万m 的地下盐穴,实现矿用设备氢能化,调节能源供需。下图为该项目工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3.大冶市选择利用地下盐穴储氢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
A.当地盐矿资源丰富,开发成本低 B.沉积岩裂隙发育,方便人工扩容
C.盐穴温度恒定,减少氢气的蒸发 D.盐穴空间容量大,宜大规模储氢
24.该氢能矿场项目中,光伏电站的主要作用是( )
A.提供绿电用于制氢B.减少尾矿库水土流失C.减缓局部热岛效应 D.吸引新能源产业投资
25.该项目的实施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意义是( )
A.彻底解决矿产资源枯竭问题B.提高传统重卡运输效率C.优化能源结构,减少碳排放 D.增加盐矿资源的出口量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综合题(共3小题,共25分)
2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位于英国东南部的M地区曾为湿地(沼泽),年降水量是蒸发量的1.2~1.5倍,远低于英国西部、北部。在罗马时代(大致约为公元前27年至14世纪中期前)当地人们尝试排水,但仅零星开垦。17世纪引入荷兰风车与水利工程技术术后,湿地得以成片开垦。经过几百年的开发,M地区已成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但也产生诸如土壤、生态等方面的问题。下图示意M地区在英国的位置。
(1)分析M地区在罗马时代湿地仅得到零星开垦的可能原因。
(2)说明17世纪M地区湿地成片开垦的有利社会经济条件,并说出成片开垦后发展农业的有利自然条件。
(3)相较于成片开垦前,推测当前M地区农业发展产生的土壤与生态问题。
2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24年11月28日,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工程”主体工程全线合龙。该工程总长3046公里,平均宽度8公里,通过“草方格沙障固沙+梭梭/柽柳混交林种植+光伏智能滴灌”模式,构建生态防护带。工程区植被覆盖率从不足5%提升至30%,沙丘移动速度降低60%,有效遏制了沙漠南侵,并衍生出肉苁蓉种植、生态旅游等产业。
材料二 下图为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工程”示意图。
(1)说明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地区实施“锁边工程”的区位条件。
(2)说明锁边工程中“草方格固沙”与“耐旱植被种植”在生态修复中的协同作用。
(3)从国家安全角度,简述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工程”的地理意义。
2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新疆粮食持续高产丰收,2024年单位面积产量居全围第一,播种面积增量居全国第一,成为可调出粮食量最大的“西部粮仓”。独特的自然条件,使新疆粮食作物单产高、品质优。农业部门推广节水技术,增强育种制种能力,加快农机研发使用,进一步提升了单产。有研究学者提出,半个世纪以来新疆平均气温上升,年降水量增加,呈现暖湿化特征;加上新疆地域辽阔,荒草地和盐碱地等后备耕地资源丰富,未来粮食增产潜力巨大。下图示意新疆目前耕地分布状况。
(1)指出新疆粮食单位面积产量高的主要原因。
(2)简述新疆合理保护耕地与防治土地荒漠化的关系。
(3)简述“西部粮仓”对我国耕地资源和粮食安全的意义。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B C C A A C C D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C A D C A C B A D
题号 21 22 23 24 25
答案 C D D A C
26.(1)罗马时代生产力水平较低,排水技术落后,难以大规模改造湿地;当时人口可能较少,对农产品需求有限,开垦动力不足。
(2)有利社会经济条件:17 世纪荷兰风车与水利工程技术传入,提供了高效排水手段,能大规模成片改造湿地;随着社会发展,农产品市场需求增加,推动湿地成片开垦。
有利自然条件:相较于英国西部、北部,M 地区年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倍数低,光照条件好;水源较充足;湿地开垦后土壤肥沃(原湿地有机质积累多);地形平坦,利于农耕。
(3)土壤方面:长期耕作,造成土壤肥力下降,土壤结构被破坏;农药、化肥的频繁使用,土壤污染加重。生态方面:湿地减少,原有生态系统遭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湿地调蓄径流、净化水质等生态功能减弱,区域生态环境趋于脆弱。
27.(1)气候相对湿润;河流引水灌溉;绿洲与交通线分布密集。
(2)工程、生物固沙结合;短期、长期固沙结合;改善土壤形成稳固的生态系统。
(3)保护绿洲农业和居民点,保障生态安全;减少沙尘对基础设施的侵蚀,保障能源安全;促进经济多元化,保障经济安全。
28.(1)自然原因: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利于有机物积累;社会经济原因:推广节水技术,保证水分供应;育种能力强,良种高产优质;农机研发使用,提高生产效率。
(2)防治土地荒漠化能减少土地退化,保障耕地质量;合理保护耕地有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有助于巩固防治土地荒漠化的成果;防治土地荒漠化能减少自然灾害对耕地的破坏。
(3)耕地资源:利于开发新疆后备耕地,提高利用效率,拓展总体空间;粮食安全:增加产量与自给率,减少对外依赖,可全国调配保障供应稳定,具战略意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