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语文花开七年级现代文阅读 组合训练11 小语段+小说(革命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语文花开七年级现代文阅读 组合训练11 小语段+小说(革命文化)

资源简介

语文花开七年级现代文阅读 组合训练11 小语段+小说(革命文化)
( 语文花开七年级现代文阅读 组合训练11 小语段+小说(革命文化))下面是李明同学在主题班会上的发言稿,请你仔细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一】阅读,是视野的远行,让我们能欣赏到多姿多彩的风景。翻开书本,我们能读出旁观者眼中“怪 dàn不经”的劳伦兹,专注忘我,追求真理;我们能读出世人眼中纯粹的白求恩,满腔热 chén,无私奉献;我们能读出世界变得花团锦簇的海伦·凯勒,期盼新的一天来到……
阅读,是智慧的远行,你能收获到智者的启迪。史铁生告诉我们要坚韧乐观,诸葛亮劝诫我们要修身养性,植树的牧羊人教育我们要慷慨无私……
他们之所以被历史铭记的原因,是因为他们绽放出了独特的生命光彩。我们能从阅读中感受到文字的力量。同时,阅读要有合适的方法。 [甲] 。我们读《西游记》这样的长篇古典小说,适合“精读”和“跳读”并用。
阅读,将为我们赢取一笔丰厚的财富。同学们,读书吧! 与书籍为友,与经典同行,与名家对话,让书香飘逸!
【二】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读书,可以领略自然的旖旎风光,可以感受亲情的热忱感人,可以聆听先哲的谆谆教诲……刚开始阅读,有时可能会不求甚解,但只要有一定的方法和毅力,我们定能在书的世界里áo游!
1.阅读文段【一】【二】,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怪 dàn   不经 热 chén    坚韧    áo   游
2.以上文段中,有不少成语,请写出其中的三个。
3.文段【一】画线的句子存在语病,请修改后写在下面横线上。
4.解释文段【一】【二】中画横线的词语。
①视野:   
②不求甚解:   
5.下列四个句子填入文段【一】中[甲]处,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精读”就是细读、静思与鉴赏。
②我们读一本书,根据兴趣或读书目的的不同,可以分别采用“精读”或“跳读”的方法。
③总之,“精读”和“跳读”作为两种适应不同情形的阅读方法,在阅读一些长篇著作时可综合运用。
④“跳读”可以跳过与阅读目的无关或不感兴趣的内容,也可以跳过不甚精彩的章节。
A.③①②④ B.③④①② C.②①④③ D.②④①③
( 语文花开七年级现代文阅读 组合训练11 小语段+小说(革命文化))小说阅读
活烈士(革命文化)
①“广义,听说你们县新建一个公园,是用你爸爸的名字命名的?”
②“是啊,老井,最近我正忙这事儿。”
③“过了这阵子,咱两家一定叙叙旧。”
………
④首次对话的两个人:李广义、井兆方,他们的父亲分别是作家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里的“活烈士”——李玉安和井玉琢。
⑤近日,一段英雄后代的通话,带出了那段烽火岁月。
⑥1950年,在抗美援朝松骨峰阻击战中,只配备步枪、手榴弹的志愿军一个连,成功阻击了拥有飞机、坦克的敌方团。在《谁是最可爱的人》不同版本里,提到了“烈士”李玉安和井玉琢,均与部队失去联系,被认定为牺牲。
⑦实际上,重度昏迷的李玉安被送回国,先后在黑龙江省一面坡兵站、中南军区陆军医院手术8次。出院时,李玉安坚持不让医院开具残疾证明,不想给组织添麻烦。
⑧被敌人的燃烧弹严重烧伤的井玉琢住院一年多,伤愈后组织给他安排工作,他说自己没文化,选择回乡务农。两位“活烈士”回到黑龙江,隐功埋名,分别做起粮库工人和普通农民。
⑨两个自解放战争起分别立功10次、11次的战斗英雄,不愿说自己的故事。两位英雄的后人回忆,他们上学时读到《谁是最可爱的人》里“李玉安”“井玉琢”的名字,都回家追问父亲“是不是课文里的英雄”,得到的回答都是:“不是我,重名重姓有的是。”
⑩而在工作岗位上,李玉安几乎年年都是粮库的先进工作者,井玉琢十几次被评为县、乡劳动模范。
直到.1990年,李玉安陪着想当兵的小儿子来到老部队,核实身份信息时,他被“发现”了。“活烈士”一石激起千层浪,很快井玉琢也被“带”出来了。
魏巍急切地把李玉安请到北京,两人见面后潸然泪下,彻夜长谈。魏巍把自己的小说《东方》和一本散文集送给李玉安,并在扉页上写道:“过去我以为您成了烈士,今天才知道负伤后被救起了,这次我见到您非常高兴,祝您健康长寿,继续为人民做贡献。”
1990年11月,李玉安、井玉琢两位“死”别40年的战友在哈尔滨相遇,他们一眼就认出对方,两双手紧紧握在一起。
很多人问两位老英雄:为啥有功不索? 他们回答:和烈士比,我们不能讲功。
在和平建设年代,当人民需要时,李玉安和井玉琢也一样挺身而出。20世纪90年代,巴彦县兴隆镇主街道需要翻建,一辈子不求人的李玉安响应建设指挥部号召,他不顾因枪伤落下的肺心病,走厂子、进商户,筹集数百万元。
主街修起来了.李玉安却在1997年病逝。辞世前留下3条遗言:镇上还有3条路没修完,大家一定要齐心完成;荣誉属于战友们,军功章和证书交给组织;我死后,给魏巍这些老战友打个招呼。
1998年,一直伤病缠身的井玉琢也去世了。
这一次,他们是真的离去了。
人们却没有忘却。
在黑龙江省七台河市,一处静谧的烈士陵园坐落在大山怀抱中,这里安放着数十位烈士的遗骸、影像资料等,其中包含井玉琢。
七台河市烈士陵园管理处烈士纪念馆馆长关桂春说,前来吊唁的人们对井玉琢等英雄充满敬重,为英雄感到骄傲。
今年,巴彦县建起了兴隆玉安公园。兴隆镇党委书记王振东说,建公园的初衷,是为了告诉人们:“活烈士”精神就在我们身边。
巴彦县还在兴隆二中专门举办了“英雄李玉安事迹报告会”,请来李玉安的老伴和家人,给学生们讲述老英雄的故事和精神,一声声《谁是最可爱的人》的诵读声在课堂响起。巴彦县有关部门以及社会爱心人士,多次看望李玉安的家人,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不久前,巴彦县不少中小学校的图书室里多出了一本深色封面的新书《遍地硝烟》,这本书囊括了英雄李玉安的一生。书的作者是兴隆二中副校长刘宝。他采访李玉安的亲朋和同事,最终写成了14万多字的长篇小说,目前已正式出版。
“‘活烈士’精神值得更多人崇尚、捍卫,英雄从未离去。”刘宝说。
(有删改)
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通过对话,引出写作对象李广义和井兆方,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两位“活烈士”因身残和文化水平低,选择了隐功埋名,当了工人和农民。
C.两位“活烈士”有功不索的原因是他们觉得立功的数量不足,只有十来次。
D.两位“活烈士”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当人民需要时,他们一样挺身而出。
7.从李玉安的三条遗言中可以看出他是怎样一个人?
8.联系上下文,按照要求赏析句子。
①都回家追问父亲“是不是课文里的英雄”,得到的回答都是:“不是我,重名重姓有的是。”(从描写的角度赏析)
②这一次,他们是真的离去了。(赏析加点词语)
9.文章 ~ 段详细地叙述了两位烈士去世后,人民群众采用各种方式表达对他们的怀念。这种纟尾处理方式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10.英雄从未离去,烈士精神永存。文章以“活烈士”为标题,有什么含义和作用? 请简要分析。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诞;忱;rèn;遨
2.多姿多彩、怪诞不经、满腔热忱、无私奉献、花团锦簇、谆谆教诲、不求甚解
3.他们之所以被历史铭记,是因为他们绽放出了独特的生命光彩。
4.文中指通过阅读所增长的见识。;文中指阅读时只求懂得大概,不求深入理解。
5.C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衔接仿写;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词语的使用(搭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重要词语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要求学生在平时对教材中所涉及的重要的字、词准确的识记,加强积累。
(2)本题考查成语的积累。解答本题要靠平时的成语积累,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熟记成语的字形,重点词及成语的意思。
(3)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辨析并修改病句,一般来说,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辞妥不妥。要想快速而准确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增强语感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方法,如语感审读法、枝干梳理法、逻辑分析法。
(4)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理解词语的意思既要从词语的本义出发,又要理解词语的比喻义、引申义,同时结合具体的语境掌握分析。
(5)本题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
1.怪 dàn 不经:“dàn” 写作 “诞”,“怪诞” 指离奇古怪,“诞” 不可误写为 “涎(口水)”。热 chén:“chén” 写作 “忱”,“热忱” 指热情,“忱” 从 “忄” 旁,与情感相关,别误写为 “枕(枕头)”。坚韧:“韧” 读 “rèn”,注意声调为去声,不读 “rěn(忍)”。áo 游:“áo” 写作 “遨”,“遨游” 指漫游,“遨” 从 “辶” 旁,与行走相关,别误写为 “翱(翱翔,指鸟飞)”。
故答案为:诞;忱;rèn;遨
2.本题考查成语识记。从选段中找出三个成语即可。如:花团锦簇:像花朵、锦绣汇聚在一起。形容五彩缤纷、灿烂绚丽的景象。谆谆教诲:恳切耐心的指导、教诲。不求甚解:读书只领会精神实质,不咬文嚼字。现多指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故答案为: 多姿多彩、怪诞不经、满腔热忱、无私奉献、花团锦簇、谆谆教诲、不求甚解
3.句式杂糅(“之所以…… 是因为……” 和 “…… 的原因是……” 两种句式混用)。保留 “之所以…… 是因为……” 这一固定句式,删去多余的 “的原因”,使句子逻辑清晰、结构简洁。
故答案为: 他们之所以被历史铭记,是因为他们绽放出了独特的生命光彩。
4.本题考查词语理解。①视野:当眼固定注视一点时所能看见的空间范围。结合“阅读,是视野的远行,我们能欣赏到多姿多彩的风景”可知,此处“视野”指阅读所扩大的见识。②不求甚解:读书只领会精神实质,不咬文嚼字。现多指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结合“刚开始阅读,有时可能会不求甚解,但只要有一定的方法和毅力可知,“不求甚解”指阅读时只求懂得大概,不深入理解。
故答案为:文中指通过阅读所增长的见识;文中指阅读时只求懂得大概,不求深入理解。
5.②句总起,提出 “精读” 和 “跳读” 两种方法,适合作为首句;①句承接②句,具体解释 “精读” 的含义;④句对应①句,解释 “跳读” 的含义,与①句形成并列;③句以 “总之” 总结,强调两种方法可综合运用,适合作为尾句。逻辑顺序为 “总说 — 分说(精读 — 跳读)— 总结”,符合说明文的条理,故排序为②①④③。
故答案为:C
【答案】6.D
7.①李玉安离世前还想着没有修完的路,并嘱咐大家齐心完成,体现了他具有极强的责任感和坚定的为人民服务的信念;②他把自己的荣誉交给了组织,体现了他的伟大无私、淡泊名利;③他心里始终记挂着老战友,体现了他的重情重义。
8.①运用语言描写,通过李玉安、井玉琢和孩子的对话,体现李玉安、井玉琢隐姓埋名、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表达了作者对其品质的高度赞美之情。
②“真的”的意思是的确,确实,强调了李玉安、井玉琢这一次离开了人世的事实,与前面大家以为他们已成为烈士,实际被救后隐姓埋名的情节相照应。表达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怀念、痛心以及不舍,以及对两位伟大的“活烈士”的歌颂。9.①详写人民群众的各种纪念方式,体现了人们对“活烈士”的崇敬;②从侧面反映了“活烈士”的精神深入人心,代代相传,字里行间体现了作者对“活烈士”的高度赞美之情,进一步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9.①详写人民群众的各种纪念方式,体现了人们对“活烈士”的崇敬;②从侧面反映了“活烈士”的精神深入人心,代代相传,字里行间体现了作者对“活烈士”的高度赞美之情,进一步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10.①“活”与“烈士”意思相反,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活烈士”是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表达了作者对烈士们不怕牺牲、无私奉献、为国效力、服务社会的精神品质的高度赞美之情,揭示了文章的主旨--烈士们的精神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知识点】文章标题及其作用;文章结尾及其作用;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小说;分析文段、人物、情节的作用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2)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题关键是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与相关事件,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
(3)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4)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分析句段的作用需要关注两点:一是句段所处的位置来分析。二是从句子的表达内容来分析。
(5)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与作用。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分析标题的修辞义。2、分析标题的象征义。3、理解标题的双关义。4把握作者的情感出发点。
6.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A.文章开篇通过对话,引出的写作对象是李玉安和井玉琢,不是李广义和井兆方,错误;
B.两位“活烈士”为了不想给组织添麻烦,所以他们选择了隐功埋名,当了工人和农民,错误;
C.两位“活烈士”有功不索的原因是他们认为和烈士比,它们不能讲功,选项“他们觉得立功的数量不足,只有一来次”,错误;
D.正确。
故答案为:D
7.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结合第 段“辞世前留下3条遗言:镇上还有3条路没修完,大家一定要齐心完成;荣誉属于战友们,军功章和证书交给组织;我死后,给魏魏这些老战友打个招呼”可知,李玉安离世前还想着没有修完的路,并嘱咐大家要齐心完成,从中体现了他有责任感和团结奋斗的精神;他把自己的荣誉都交给了组织,从中体现出他的伟大无私;他心里记挂着老战友,体现了他重感情。
故答案为: ①李玉安离世前还想着没有修完的路,并嘱咐大家齐心完成,体现了他具有极强的责任感和坚定的为人民服务的信念;②他把自己的荣誉交给了组织,体现了他的伟大无私、淡泊名利;③他心里始终记挂着老战友,体现了他的重情重义。
8.①本题考查从描写的角度赏析句子。结合句子“追问父亲是不是课文里的英雄’,得到的回答都是,'不是我,重名重姓有的是’”可知,这里运用了语言描写,通过李玉安、并玉琢和孩子的对话写出了他们的隐姓埋名,体现了他们淡泊名利的品质,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高度赞美之情。②本题考查从字词的角度赏析句子。“真的”的意思是的确,实在。结合句子“这一次,他们是真的离去了”可知,“真的”用在这里强调了李玉安、井玉琢这一次离开了人世的事实,这与前面大家以为他们已经成为了烈士,但实际他们被救后隐姓埋名的情节相照应,“真的”用在这里饱含了作者对李玉安、并玉琢的离世感到遗憾和痛心以及不舍。
故答案为:①运用语言描写,通过李玉安、井玉琢和孩子的对话,体现李玉安、井玉琢隐姓埋名、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表达了作者对其品质的高度赞美之情。②“真的”的意思是的确,确实,强调了李玉安、井玉琢这一次离开了人世的事实,与前面大家以为他们已成为烈士,实际被救后隐姓埋名的情节相照应。表达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怀念、痛心以及不舍,以及对两位伟大的“活烈士”的歌颂。
①详写人民群众的各种纪念方式,体现了人们对“活烈士”的崇敬;②从侧面反映了“活烈士”的精神深入人心,代代相传,字里行间体现了作者对“活烈士”的高度赞美之情,进一步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9.本题考查句段作用分析。结合第 段 “'活烈士’精神值得更多人崇尚、捍卫,英雄从未离去’”可知,文章结尾详细地叙述了两位烈士去世后,人民群众采用各种方式表达对他们的怀念,体现了人们对活烈士的崇敬,对活烈士精神的捍卫,永远铭记着活烈士,铭记着他们的精神,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活烈士的精神深入人心,字里行间体现了作者对活烈士的高度赞美之情,从而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故答案为:①详写人民群众的各种纪念方式,体现了人们对“活烈士”的崇敬;②从侧面反映了“活烈士”的精神深入人心,代代相传,字里行间体现了作者对“活烈士”的高度赞美之情,进一步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10.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和作用分析。结合第⑦段“在《谁是最可爱的人》不同版本里,提到了'烈士’李玉安和井玉琢,均与部队失去联系,被认定为牺牲”,第⑧段“实际上,重度昏迷的李玉安被送回国,先后在黑龙江省一面坡兵站、中南军区陆军医院手术8次。出院时,李玉安坚持不让医院开具残疾证明,不想给组织添麻烦”,第⑨段“被敌人燃烧弹严重烧伤的井玉琢住院一年多,伤愈后组织给他安排工作,他说自己没文化,选择回乡务农。两位“活烈士’回到黑龙江,隐功埋名,分别做起粮库工人和普通农民”可知,“活烈士”的表面意思是指李玉安、井玉琢因与部队失去联系被认定为牺牲,但实际上他们还活着,继续隐姓埋名奉献社会;深层含义指的是作者高度赞美他们无私奉献、淡泊名利等精神品质;本文主要讲述了李玉安和井玉琢与部队失去联系后,隐姓埋名继续为社会作贡献,“活烈士”最后还是被人发现,当“活烈士”真的离开人世后,人们通过各种形式来表达对他们的崇敬和怀念。因而“活烈士”贯穿全文,是文章的线索,同时标题“活烈士”表达了作者对这些无私奉献、不畏牺牲、为国效力、服务社会的烈士们的高度赞美之情,揭示了文章的主旨。同时“活”与“烈士”的意思形成强烈的反差,设置了悬念,能很好地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故答案为:①“活”与“烈士”意思相反,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活烈士”是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表达了作者对烈士们不怕牺牲、无私奉献、为国效力、服务社会的精神品质的高度赞美之情,揭示了文章的主旨--烈士们的精神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1 / 1语文花开七年级现代文阅读 组合训练11 小语段+小说(革命文化)
( 语文花开七年级现代文阅读 组合训练11 小语段+小说(革命文化))下面是李明同学在主题班会上的发言稿,请你仔细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一】阅读,是视野的远行,让我们能欣赏到多姿多彩的风景。翻开书本,我们能读出旁观者眼中“怪 dàn不经”的劳伦兹,专注忘我,追求真理;我们能读出世人眼中纯粹的白求恩,满腔热 chén,无私奉献;我们能读出世界变得花团锦簇的海伦·凯勒,期盼新的一天来到……
阅读,是智慧的远行,你能收获到智者的启迪。史铁生告诉我们要坚韧乐观,诸葛亮劝诫我们要修身养性,植树的牧羊人教育我们要慷慨无私……
他们之所以被历史铭记的原因,是因为他们绽放出了独特的生命光彩。我们能从阅读中感受到文字的力量。同时,阅读要有合适的方法。 [甲] 。我们读《西游记》这样的长篇古典小说,适合“精读”和“跳读”并用。
阅读,将为我们赢取一笔丰厚的财富。同学们,读书吧! 与书籍为友,与经典同行,与名家对话,让书香飘逸!
【二】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读书,可以领略自然的旖旎风光,可以感受亲情的热忱感人,可以聆听先哲的谆谆教诲……刚开始阅读,有时可能会不求甚解,但只要有一定的方法和毅力,我们定能在书的世界里áo游!
1.阅读文段【一】【二】,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怪 dàn   不经 热 chén    坚韧    áo   游
2.以上文段中,有不少成语,请写出其中的三个。
3.文段【一】画线的句子存在语病,请修改后写在下面横线上。
4.解释文段【一】【二】中画横线的词语。
①视野:   
②不求甚解:   
5.下列四个句子填入文段【一】中[甲]处,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精读”就是细读、静思与鉴赏。
②我们读一本书,根据兴趣或读书目的的不同,可以分别采用“精读”或“跳读”的方法。
③总之,“精读”和“跳读”作为两种适应不同情形的阅读方法,在阅读一些长篇著作时可综合运用。
④“跳读”可以跳过与阅读目的无关或不感兴趣的内容,也可以跳过不甚精彩的章节。
A.③①②④ B.③④①② C.②①④③ D.②④①③
【答案】1.诞;忱;rèn;遨
2.多姿多彩、怪诞不经、满腔热忱、无私奉献、花团锦簇、谆谆教诲、不求甚解
3.他们之所以被历史铭记,是因为他们绽放出了独特的生命光彩。
4.文中指通过阅读所增长的见识。;文中指阅读时只求懂得大概,不求深入理解。
5.C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衔接仿写;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词语的使用(搭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重要词语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要求学生在平时对教材中所涉及的重要的字、词准确的识记,加强积累。
(2)本题考查成语的积累。解答本题要靠平时的成语积累,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熟记成语的字形,重点词及成语的意思。
(3)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辨析并修改病句,一般来说,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辞妥不妥。要想快速而准确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增强语感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方法,如语感审读法、枝干梳理法、逻辑分析法。
(4)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理解词语的意思既要从词语的本义出发,又要理解词语的比喻义、引申义,同时结合具体的语境掌握分析。
(5)本题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
1.怪 dàn 不经:“dàn” 写作 “诞”,“怪诞” 指离奇古怪,“诞” 不可误写为 “涎(口水)”。热 chén:“chén” 写作 “忱”,“热忱” 指热情,“忱” 从 “忄” 旁,与情感相关,别误写为 “枕(枕头)”。坚韧:“韧” 读 “rèn”,注意声调为去声,不读 “rěn(忍)”。áo 游:“áo” 写作 “遨”,“遨游” 指漫游,“遨” 从 “辶” 旁,与行走相关,别误写为 “翱(翱翔,指鸟飞)”。
故答案为:诞;忱;rèn;遨
2.本题考查成语识记。从选段中找出三个成语即可。如:花团锦簇:像花朵、锦绣汇聚在一起。形容五彩缤纷、灿烂绚丽的景象。谆谆教诲:恳切耐心的指导、教诲。不求甚解:读书只领会精神实质,不咬文嚼字。现多指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故答案为: 多姿多彩、怪诞不经、满腔热忱、无私奉献、花团锦簇、谆谆教诲、不求甚解
3.句式杂糅(“之所以…… 是因为……” 和 “…… 的原因是……” 两种句式混用)。保留 “之所以…… 是因为……” 这一固定句式,删去多余的 “的原因”,使句子逻辑清晰、结构简洁。
故答案为: 他们之所以被历史铭记,是因为他们绽放出了独特的生命光彩。
4.本题考查词语理解。①视野:当眼固定注视一点时所能看见的空间范围。结合“阅读,是视野的远行,我们能欣赏到多姿多彩的风景”可知,此处“视野”指阅读所扩大的见识。②不求甚解:读书只领会精神实质,不咬文嚼字。现多指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结合“刚开始阅读,有时可能会不求甚解,但只要有一定的方法和毅力可知,“不求甚解”指阅读时只求懂得大概,不深入理解。
故答案为:文中指通过阅读所增长的见识;文中指阅读时只求懂得大概,不求深入理解。
5.②句总起,提出 “精读” 和 “跳读” 两种方法,适合作为首句;①句承接②句,具体解释 “精读” 的含义;④句对应①句,解释 “跳读” 的含义,与①句形成并列;③句以 “总之” 总结,强调两种方法可综合运用,适合作为尾句。逻辑顺序为 “总说 — 分说(精读 — 跳读)— 总结”,符合说明文的条理,故排序为②①④③。
故答案为:C
( 语文花开七年级现代文阅读 组合训练11 小语段+小说(革命文化))小说阅读
活烈士(革命文化)
①“广义,听说你们县新建一个公园,是用你爸爸的名字命名的?”
②“是啊,老井,最近我正忙这事儿。”
③“过了这阵子,咱两家一定叙叙旧。”
………
④首次对话的两个人:李广义、井兆方,他们的父亲分别是作家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里的“活烈士”——李玉安和井玉琢。
⑤近日,一段英雄后代的通话,带出了那段烽火岁月。
⑥1950年,在抗美援朝松骨峰阻击战中,只配备步枪、手榴弹的志愿军一个连,成功阻击了拥有飞机、坦克的敌方团。在《谁是最可爱的人》不同版本里,提到了“烈士”李玉安和井玉琢,均与部队失去联系,被认定为牺牲。
⑦实际上,重度昏迷的李玉安被送回国,先后在黑龙江省一面坡兵站、中南军区陆军医院手术8次。出院时,李玉安坚持不让医院开具残疾证明,不想给组织添麻烦。
⑧被敌人的燃烧弹严重烧伤的井玉琢住院一年多,伤愈后组织给他安排工作,他说自己没文化,选择回乡务农。两位“活烈士”回到黑龙江,隐功埋名,分别做起粮库工人和普通农民。
⑨两个自解放战争起分别立功10次、11次的战斗英雄,不愿说自己的故事。两位英雄的后人回忆,他们上学时读到《谁是最可爱的人》里“李玉安”“井玉琢”的名字,都回家追问父亲“是不是课文里的英雄”,得到的回答都是:“不是我,重名重姓有的是。”
⑩而在工作岗位上,李玉安几乎年年都是粮库的先进工作者,井玉琢十几次被评为县、乡劳动模范。
直到.1990年,李玉安陪着想当兵的小儿子来到老部队,核实身份信息时,他被“发现”了。“活烈士”一石激起千层浪,很快井玉琢也被“带”出来了。
魏巍急切地把李玉安请到北京,两人见面后潸然泪下,彻夜长谈。魏巍把自己的小说《东方》和一本散文集送给李玉安,并在扉页上写道:“过去我以为您成了烈士,今天才知道负伤后被救起了,这次我见到您非常高兴,祝您健康长寿,继续为人民做贡献。”
1990年11月,李玉安、井玉琢两位“死”别40年的战友在哈尔滨相遇,他们一眼就认出对方,两双手紧紧握在一起。
很多人问两位老英雄:为啥有功不索? 他们回答:和烈士比,我们不能讲功。
在和平建设年代,当人民需要时,李玉安和井玉琢也一样挺身而出。20世纪90年代,巴彦县兴隆镇主街道需要翻建,一辈子不求人的李玉安响应建设指挥部号召,他不顾因枪伤落下的肺心病,走厂子、进商户,筹集数百万元。
主街修起来了.李玉安却在1997年病逝。辞世前留下3条遗言:镇上还有3条路没修完,大家一定要齐心完成;荣誉属于战友们,军功章和证书交给组织;我死后,给魏巍这些老战友打个招呼。
1998年,一直伤病缠身的井玉琢也去世了。
这一次,他们是真的离去了。
人们却没有忘却。
在黑龙江省七台河市,一处静谧的烈士陵园坐落在大山怀抱中,这里安放着数十位烈士的遗骸、影像资料等,其中包含井玉琢。
七台河市烈士陵园管理处烈士纪念馆馆长关桂春说,前来吊唁的人们对井玉琢等英雄充满敬重,为英雄感到骄傲。
今年,巴彦县建起了兴隆玉安公园。兴隆镇党委书记王振东说,建公园的初衷,是为了告诉人们:“活烈士”精神就在我们身边。
巴彦县还在兴隆二中专门举办了“英雄李玉安事迹报告会”,请来李玉安的老伴和家人,给学生们讲述老英雄的故事和精神,一声声《谁是最可爱的人》的诵读声在课堂响起。巴彦县有关部门以及社会爱心人士,多次看望李玉安的家人,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不久前,巴彦县不少中小学校的图书室里多出了一本深色封面的新书《遍地硝烟》,这本书囊括了英雄李玉安的一生。书的作者是兴隆二中副校长刘宝。他采访李玉安的亲朋和同事,最终写成了14万多字的长篇小说,目前已正式出版。
“‘活烈士’精神值得更多人崇尚、捍卫,英雄从未离去。”刘宝说。
(有删改)
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通过对话,引出写作对象李广义和井兆方,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两位“活烈士”因身残和文化水平低,选择了隐功埋名,当了工人和农民。
C.两位“活烈士”有功不索的原因是他们觉得立功的数量不足,只有十来次。
D.两位“活烈士”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当人民需要时,他们一样挺身而出。
7.从李玉安的三条遗言中可以看出他是怎样一个人?
8.联系上下文,按照要求赏析句子。
①都回家追问父亲“是不是课文里的英雄”,得到的回答都是:“不是我,重名重姓有的是。”(从描写的角度赏析)
②这一次,他们是真的离去了。(赏析加点词语)
9.文章 ~ 段详细地叙述了两位烈士去世后,人民群众采用各种方式表达对他们的怀念。这种纟尾处理方式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10.英雄从未离去,烈士精神永存。文章以“活烈士”为标题,有什么含义和作用? 请简要分析。
【答案】6.D
7.①李玉安离世前还想着没有修完的路,并嘱咐大家齐心完成,体现了他具有极强的责任感和坚定的为人民服务的信念;②他把自己的荣誉交给了组织,体现了他的伟大无私、淡泊名利;③他心里始终记挂着老战友,体现了他的重情重义。
8.①运用语言描写,通过李玉安、井玉琢和孩子的对话,体现李玉安、井玉琢隐姓埋名、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表达了作者对其品质的高度赞美之情。
②“真的”的意思是的确,确实,强调了李玉安、井玉琢这一次离开了人世的事实,与前面大家以为他们已成为烈士,实际被救后隐姓埋名的情节相照应。表达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怀念、痛心以及不舍,以及对两位伟大的“活烈士”的歌颂。9.①详写人民群众的各种纪念方式,体现了人们对“活烈士”的崇敬;②从侧面反映了“活烈士”的精神深入人心,代代相传,字里行间体现了作者对“活烈士”的高度赞美之情,进一步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9.①详写人民群众的各种纪念方式,体现了人们对“活烈士”的崇敬;②从侧面反映了“活烈士”的精神深入人心,代代相传,字里行间体现了作者对“活烈士”的高度赞美之情,进一步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10.①“活”与“烈士”意思相反,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活烈士”是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表达了作者对烈士们不怕牺牲、无私奉献、为国效力、服务社会的精神品质的高度赞美之情,揭示了文章的主旨--烈士们的精神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知识点】文章标题及其作用;文章结尾及其作用;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小说;分析文段、人物、情节的作用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2)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题关键是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与相关事件,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
(3)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4)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分析句段的作用需要关注两点:一是句段所处的位置来分析。二是从句子的表达内容来分析。
(5)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与作用。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分析标题的修辞义。2、分析标题的象征义。3、理解标题的双关义。4把握作者的情感出发点。
6.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A.文章开篇通过对话,引出的写作对象是李玉安和井玉琢,不是李广义和井兆方,错误;
B.两位“活烈士”为了不想给组织添麻烦,所以他们选择了隐功埋名,当了工人和农民,错误;
C.两位“活烈士”有功不索的原因是他们认为和烈士比,它们不能讲功,选项“他们觉得立功的数量不足,只有一来次”,错误;
D.正确。
故答案为:D
7.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结合第 段“辞世前留下3条遗言:镇上还有3条路没修完,大家一定要齐心完成;荣誉属于战友们,军功章和证书交给组织;我死后,给魏魏这些老战友打个招呼”可知,李玉安离世前还想着没有修完的路,并嘱咐大家要齐心完成,从中体现了他有责任感和团结奋斗的精神;他把自己的荣誉都交给了组织,从中体现出他的伟大无私;他心里记挂着老战友,体现了他重感情。
故答案为: ①李玉安离世前还想着没有修完的路,并嘱咐大家齐心完成,体现了他具有极强的责任感和坚定的为人民服务的信念;②他把自己的荣誉交给了组织,体现了他的伟大无私、淡泊名利;③他心里始终记挂着老战友,体现了他的重情重义。
8.①本题考查从描写的角度赏析句子。结合句子“追问父亲是不是课文里的英雄’,得到的回答都是,'不是我,重名重姓有的是’”可知,这里运用了语言描写,通过李玉安、并玉琢和孩子的对话写出了他们的隐姓埋名,体现了他们淡泊名利的品质,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高度赞美之情。②本题考查从字词的角度赏析句子。“真的”的意思是的确,实在。结合句子“这一次,他们是真的离去了”可知,“真的”用在这里强调了李玉安、井玉琢这一次离开了人世的事实,这与前面大家以为他们已经成为了烈士,但实际他们被救后隐姓埋名的情节相照应,“真的”用在这里饱含了作者对李玉安、并玉琢的离世感到遗憾和痛心以及不舍。
故答案为:①运用语言描写,通过李玉安、井玉琢和孩子的对话,体现李玉安、井玉琢隐姓埋名、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表达了作者对其品质的高度赞美之情。②“真的”的意思是的确,确实,强调了李玉安、井玉琢这一次离开了人世的事实,与前面大家以为他们已成为烈士,实际被救后隐姓埋名的情节相照应。表达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怀念、痛心以及不舍,以及对两位伟大的“活烈士”的歌颂。
①详写人民群众的各种纪念方式,体现了人们对“活烈士”的崇敬;②从侧面反映了“活烈士”的精神深入人心,代代相传,字里行间体现了作者对“活烈士”的高度赞美之情,进一步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9.本题考查句段作用分析。结合第 段 “'活烈士’精神值得更多人崇尚、捍卫,英雄从未离去’”可知,文章结尾详细地叙述了两位烈士去世后,人民群众采用各种方式表达对他们的怀念,体现了人们对活烈士的崇敬,对活烈士精神的捍卫,永远铭记着活烈士,铭记着他们的精神,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活烈士的精神深入人心,字里行间体现了作者对活烈士的高度赞美之情,从而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故答案为:①详写人民群众的各种纪念方式,体现了人们对“活烈士”的崇敬;②从侧面反映了“活烈士”的精神深入人心,代代相传,字里行间体现了作者对“活烈士”的高度赞美之情,进一步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10.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和作用分析。结合第⑦段“在《谁是最可爱的人》不同版本里,提到了'烈士’李玉安和井玉琢,均与部队失去联系,被认定为牺牲”,第⑧段“实际上,重度昏迷的李玉安被送回国,先后在黑龙江省一面坡兵站、中南军区陆军医院手术8次。出院时,李玉安坚持不让医院开具残疾证明,不想给组织添麻烦”,第⑨段“被敌人燃烧弹严重烧伤的井玉琢住院一年多,伤愈后组织给他安排工作,他说自己没文化,选择回乡务农。两位“活烈士’回到黑龙江,隐功埋名,分别做起粮库工人和普通农民”可知,“活烈士”的表面意思是指李玉安、井玉琢因与部队失去联系被认定为牺牲,但实际上他们还活着,继续隐姓埋名奉献社会;深层含义指的是作者高度赞美他们无私奉献、淡泊名利等精神品质;本文主要讲述了李玉安和井玉琢与部队失去联系后,隐姓埋名继续为社会作贡献,“活烈士”最后还是被人发现,当“活烈士”真的离开人世后,人们通过各种形式来表达对他们的崇敬和怀念。因而“活烈士”贯穿全文,是文章的线索,同时标题“活烈士”表达了作者对这些无私奉献、不畏牺牲、为国效力、服务社会的烈士们的高度赞美之情,揭示了文章的主旨。同时“活”与“烈士”的意思形成强烈的反差,设置了悬念,能很好地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故答案为:①“活”与“烈士”意思相反,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活烈士”是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表达了作者对烈士们不怕牺牲、无私奉献、为国效力、服务社会的精神品质的高度赞美之情,揭示了文章的主旨--烈士们的精神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