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贵州省遵义市遵义市十校联考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12月月考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贵州省遵义市遵义市十校联考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12月月考试卷

资源简介

贵州省遵义市遵义市十校联考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12月月考试卷
(2024七上·遵义月考) 倾听能力
1.下列不属于音频内容中所述的折耳根生长位置的一项是(  )
A.山坳里 B.田埂上 C.菜地中 D.溪沟旁
2.根据音频内容,概括凉拌折耳根的制作过程。
(2024七上·遵义月考) 基础积累
今年的秋天来得晚,寒露之后,才感受到丝丝凉意。桂花已zhù ① 蓄了太久的热情,一簇簇金黄色的花朵儿伴着甜甜的香气在浓浓的绿叶中zhàn ② 开了。秋意就在这淡淡的芳香中悄悄酝酿。迈入秋季,大自然的景致瞬间截然不同。乡村的秋天真美!被群山包围的村庄,远离了人声鼎沸,当秋日yú huī ③ 遇上美丽的山村时,一个梦幻的温柔之乡就这样呈现在人们眼前。
3.请根据上面文段的语境和拼音,用楷体字写出横线处的汉字。
①   ②   ③   
4.上面文段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酝酿 B.截然不同 C.包围 D.人声鼎沸
5.(2024七上·遵义月考)根据所给信息默写相应内容。
①   ,百草丰茂。(曹操《观沧海》)
②潮平两岸阔,   。(王湾《次北固山下》)
③   ,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词·其》)
④从这点出发,   。(毛泽东《纪念白求恩》)
⑤在《夜雨寄北》中,诗人想象回家团聚后剪烛西窗、共话今宵的情景的诗句是“   ,   ”。
6.(2024七上·遵义月考)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古人常以“而立”“不惑”“知天命”代称四十岁、五十岁和六十岁。
B.《诫子书》是诸葛亮写给他儿子的一封家书,饱含了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
C.《动物笑谈》的作者是奥地利动物行为学家、科普作家康拉德·劳伦兹。
D.老舍,原名舒庆春,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话剧《茶馆》等。
7.(2024七上·遵义月考)下列名著中的人物及其故事情节搭配错误的一项是(  )
A.《阿长与〈山海经〉》——阿长——谋害了“我”的隐鼠
B.《琐记》——太太——教唆“我”偷母亲的首饰去变卖
C.《孙行者一调芭蕉扇》——孙悟空——大战牛魔王
D.《心猿显圣灭诸邪》——虎力大仙——赌利刀砍头
(2024七上·遵义月考)现代文阅读
乡情深深
张金刚
①我来自乡下,定居小城。我有很多乡下朋友,他们让我感到快乐与幸运。
②郑老师就是这样一位朋友。她邀了我数次,我终于有机会趁个好天气,与朋友一起前往她在乡下的小院。
③那天,郑老师头戴渔夫帽,身着花长裙,在路口迎接我们。穿过整洁的街巷,沐着舒爽的林荫,伴着悦耳的鸟鸣,说笑之间,我们被引至一方漂亮的小院前。郑老师紧走几步,推门示意:“欢迎光临寒舍!”何“寒”之有?堪称雅居。本是五间北屋檐下的土院,被玻璃屋顶、落地门窗一分为二:院墙内为院,露天,土地面,石甬路,种着应季花蔬;门窗内为厅,连着正房,铺了地砖,摆着盆栽,布了画架、书橱、茶台。
④郑老师的爱人杨老师躬身相请:“山泉水煮了好茶,请落座!”我环顾一周,称赞道:“也就两位老师能有这样的巧思,起居室、阳光房、会客厅、茶室、书房、画室、小花园,全功能、高品质!”香茶几盏、瓜子一盘、红枣数颗,我们畅聊文学和人生,几乎忘了时间。稍后,又于阳光房内,一起包饺子、进午餐、品枣酒,其乐融融!
⑤饭后,杨老师端起调色板,在画架前开始创作。我心生感动:他俩家在乡下,却将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有情有趣。
⑥经人引荐,我认识了乡下一位爱写作的崔哥。乍看崔哥,朴素的外表、实诚的谈吐,典型的农人形象,与作家好像不搭界。然而,他却是一位坚持梦想数十年、隐在农村山野间的农民作家。他扎根农村,吸吮着大地的灵气、参与村里的事务,将家乡的山水风物、生活中的爱恨情愁,甚至他担任村干部、办家庭手工业工厂、带领乡亲们致富的丰富经历,都化进了他的小说,读来真实、朴实、厚实。
⑦村里庙会那天,我赴崔哥的家宴。柴火土灶煮的红枣粽子、炖的土猪肉和水库鱼,村里人的真诚与盛情,皆外化于丰盛地道的一菜一饭之间。我和崔哥散步于农家小院、林荫小路、山前水畔、丘壑沃野,相约若岁月不弃,定写作不休,让挚爱的故乡在我们的文字里绵延永恒。
⑧我的故乡“苍山”,曾一度让我想逃离,现在却常常入梦,让我日思夜想。每次回到故乡,我都会遇见熟悉的乡亲们,他们大都年迈,但只要他们在,故乡就在。
⑨满头白发、步履颤巍的大婶,家住村口,是我回苍山时常遇到的人。她抬起浑浊的双眼,眯着瞅我,说:“小刚回来了?”我应了一声,还未来得及寒暄,她已低头专注走路了。我嘱咐“慢点”,她挥下手,算是回应。当年,她亮起大嗓门当“村口小喇叭”,抖搂我们这些孩子的糗事时,是多么健谈!不管怎么说,见她安好,我便觉得我的童年“档案”依然被她及我乡下的朋友们收藏得完好,随时可以“调取”。
⑩卸任村干部多年的大叔,正在槐荫下与大家攀谈。仅他在任上将深山里的甘泉引至每家每户这一件事,就值得让人敬重和铭记。
乡下有朋友,即便不常走动,我们也会在不间断的联络中,珍视彼此的情谊。有时,我会为他们身处青山绿水间、遍尝地道土特产而高兴不已;有时,我又会为他们迎战自然灾害、直面各种挑战而揪心牵挂。虽然他们生活在最基层,做着最平凡的事,但我却能在他们的日常生活里,感受到执着的坚守、朴素的温情,以及美丽的风景。
(选自《人民日报》2023年10月11日,有删改)
8.文中写了“我”三次拜访朋友,结合文章内容,补充完成下表。
乡情深深 拜访郑老师夫妇 喝茶、畅聊文学和人生;包饺子、进午餐、品枣酒
拜访崔哥 崔哥将家乡的山水风物、生活中的爱恨情仇及自己的一些经历等写入小说
①   
回故乡“苍山” ②   
③   
9.文章第④段为什么要详细描写郑老师夫妇的生活环境?
10.假如电视台要制作一期乡野采风节目,根据文章内容推测,“我”最不可能带他们做的事是(  )
A.参观郑老师夫妇的小院,品鉴新乡村的品质生活。
B.去崔哥所在的村庄看庙会,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
C.去苍山的深山中感触自然,参观甘泉入户的沟渠。
D.采访父老乡亲,追忆我那令人啼笑皆非的童年趣事。
(2024七上·遵义月考)古代诗文阅读
圣小儿祖莹
莹①好学耽②书,以昼继夜,父母恐其成疾,禁之不能止。常密于灰中藏火③,驱逐僮仆,父母寝睡之后,燃火读书,以衣被蔽塞窗户,恐漏光明,为家人所觉。由是声誉甚盛,内外亲属呼为“圣小儿”。尤好属④文,中书监高允每叹曰:“此子才器,非诸生所及,终当远至。”
(节选自魏收《魏书》)
【注释】①莹:祖莹。②耽:沉迷、沉溺。③火:这里指木炭。④属:撰著。
11.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祖莹沉迷读书,但由于他体弱多病,父母常阻止他夜读。
B.祖莹经常等到父母睡着之后点燃木炭借助微光读书。
C.祖莹偷偷点燃木炭读书的行为最终还是被众多亲属知道了。
D.祖莹勤奋刻苦读书的行为,得到了大家的赞扬和认可。
12.摘录文中原句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祖莹父母阻止其读书的根本原因是   。
②祖莹在夜晚偷偷燃火读书时为了避免家人知道而采取的措施是   。
13.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一致的一项是(  )
A.莹好学耽书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十二章》)
B.禁之不能止 一狼得骨止(《狼》)
C.父母恐其成疾 恐前后受其敌(《狼》)
D.以衣被蔽塞窗户 静以修身(《诫子书》)
(2024七上·遵义月考)诗歌鉴赏
定林①所居
王安石
屋绕湾溪竹绕山,溪山却在白云间。
临溪放艇依山坐,溪鸟山花共我闲。
【注释】①定林:定林寺。
14.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诗中的“溪”“山”分别具有怎样的特点。
15.“溪鸟山花共我闲”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024七上·遵义月考) 综合运用
16.填入下面语段中横线处的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鹅的步态,更是傲慢了。这在大体上也与鸭相似。____这表示它不怕人,看不起人。
①我们走近鸡或鸭时,这鸡或鸭一定会让步逃走。
②所以我们要捉住鸡或鸭,颇不容易。
③但鸭的步调急速,有局促不安之相。
④这正是鹅的傲慢的性格的表现。
⑤这表示对人惧怕。
⑥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
⑦而鹅就不然:它傲然地站着,看见人走来也丝毫不让;有时非但不让,竟伸过颈子来咬你一口。
A.⑥④③⑤②⑦① B.⑥③④⑦②⑤①
C.③⑥④①⑤②⑦ D.③⑥④①②⑦⑤
17.请你结合生活体验,仿照下面的句式,写一句话来表达你对家乡的认识。
示例:一座净山,一道瀑布,一条峡谷,诉说着神奇的故事。
18.(2024七上·遵义月考)生活中的某一天,你可能因经历一件事而获得特别的感受。这一天的你在小组讨论时侃侃而谈,觉得自己就是一个演说家;这一天的你被选为“文学兴趣小组”的组长,眉飞色舞地和大家诉说心中的欢喜;这一天的你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时间,全心沉浸在优美的音乐里……亲爱的同学们,你的“这天”发生了哪件值得书写的事情呢?请以“这一天,我▲”为标题,写一篇500~600字的作文。
写作提示和要求:
⑴补充完整标题,明确写作对象。
⑵选取一件事,充分凸显这一天的重要意义。
⑶抓住细节,充分表现你的心理活动。
⑷符合生活常理,内容健康,文体明确。
⑸请勿抄袭、套作,勿出现真实姓名、校名等信息。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C
2.清洗并择去根须;掐成段用食盐码味;淘净盐后用甘泉浸泡再沥干水分;放入调味品拌匀
【知识点】定位筛选、分析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做这样的题,首先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然后锁定答案区域并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
(2)本题考查概括能力。答题时应注意,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具体语句概括作答。
附听力原文:
初春时节,南方的土壤格外松软,山野还是一片枯黄,折耳根却泛出星星点点的春意。它们带着葱郁的生机,在田埂上、山坳里、溪沟旁悄然生长。青红的折耳根嫩叶探出头来,叶片正面是醇和的绿色,叶片背面呈紫红色,与红土地浑然一体。
轻风拂过,新挖出的折耳根混着泥土的气息扑面而来,那是一种淡淡的草腥味。
凉拌折耳根是一道颇具黔北风味的美味。制作这道美味时,首先要将折耳根反复搓洗,择去根须。洗净的折耳根呈玉白色,根根饱满。接着,将它掐成一寸一寸的小段,先用食盐码味,几分钟后淘净,再用泉水泡上一会儿,然后沥干水分。最后,放入剁好的姜、蒜、葱末、芫荽,加上胡辣椒粉、花椒、生抽、食醋拌匀。对了,还差一味秘方——加一勺老坛糟辣椒汁,这样做出来的凉拌折耳根生鲜脆爽、酸辣十足。带着独特的泥腥味,折耳根这种野菜从百草香中脱颖而出。咀嚼之后,唇齿留香。如今,它已逐渐走上了各地的餐桌。
1.根据“它们带着葱郁的生机,在田埂上、山坳里、溪沟旁悄然生长”可知折耳根生长的位置有:在田埂上、山坳里、溪沟旁。故选C。
故答案为:C
2.“首先要将折耳根反复搓洗,择去根须。洗净的折耳根呈玉白色,根根饱满。接着,将它掐成一寸一寸的小段,先用食盐码味,几分钟后淘净,再用泉水泡上一会儿,然后沥干水分。最后,放入剁好的姜、蒜、葱末、芫荽,加上胡辣椒粉、花椒、生抽、食醋拌匀。对了,还差一味秘方——加一勺老坛糟辣椒汁,这样做出来的凉拌折耳根生鲜脆爽、酸辣十足。带着独特的泥腥味,折耳根这种野菜从百草香中脱颖而出。咀嚼之后,唇齿留香。如今,它已逐渐走上了各地的餐桌”具体说明了凉拌折耳根的制作过程,从中筛选出关键语句:首先要将折耳根反复搓洗,择去根须;接着,将它掐成一寸一寸的小段;先用食盐码味,几分钟后淘净,再用泉水泡上一会儿,然后沥干水分;最后,放入剁好的姜、蒜、葱末、芫荽,加上胡辣椒粉、花椒、生抽、食醋拌匀。然后组织语言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清洗并择去根须;掐成段用食盐码味;淘净盐后用甘泉浸泡再沥干水分;放入调味品拌匀
【答案】3.贮;绽;余晖
4.B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近义词;词语的使用(搭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汉字字形。根据拼音写汉字,要读准拼音,结合语境来选择汉字,注意同音字、形似字的区别,避免混淆。这就要求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对于形似字、同音字、易错字等,要勤于积累,加强记忆。
(2)本题考查正确运用词语的能力。正确运用词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准确理解词语的意思,切忌望文生义;②辨清词语的感彩;③注意词语运用的范围;④注意避免意思重复和矛盾;⑤注意区分近义义词语;⑥注意某些词语只能用于肯定句或否定句中。答题时,还要根据语言环境判断词语使用是否恰当。
3.贮蓄:1.储存,积聚。也指储存的物品。 2.把节约下来或暂时不用的钱存起来。多指存到银行里。也指积存的钱。
绽开:指植物的皮、壳等裂开,也比喻人们的笑脸。
余辉:光线末端的微弱部分。
故答案为:第1空、贮
第2空、绽
第3空、余晖
4.A酝酿:比喻事情逐渐达到成熟的准备过程。B截然不同:形容事物之间毫无相同之处。该词语不符合“悄悄酝酿”的语境。C包围:.四面围住。D人声鼎沸:形容人声嘈杂、喧闹。
故答案为:B
5.【答案】树木丛生;风正一帆悬;晴空一鹤排云上;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悬、烛”等字词容易写错。
故答案为:树木丛生;风正一帆悬;晴空一鹤排云上;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点评】本题考查古诗文默写。答好本题要考熟练地背诵,积累,还要注意字形不出现错别字,一些经典名句要深刻理解。做好本题关键平时要扎实积累课本中出现的重点诗文名篇。
6.【答案】A
【知识点】称谓;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A古人常以“而立”“不惑”“知天命”代称三十岁、四十岁和五十岁。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和文化常识的积累。文学常识包括各种常见文体、作家作品、史书体例等。文化常识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这些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学生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
7.【答案】C
【知识点】作品的经典情节;《朝花夕拾》;《西游记》
【解析】【分析】C《孙行者一调芭蕉扇》——孙悟空——大战铁扇公主。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名著的积累。要完整地阅读名著,了解名著主要内容,把握名著脉络,熟悉重要故事情节;能根据相关故事情节,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其形象;能分析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突出主题的作用;同时还要积累相关的文学常识。
【答案】8.赴崔哥的家宴,并与崔哥散步于乡野,相约写作;偶遇大婶,未及寒暄大婶便低头走路;大叔在槐荫下与大家攀谈
9.详细描写郑老师夫妇的生活环境,从侧面表现了郑老师夫妇干净、整洁、精致的生活品质,也突出了他们对生活充满了无限热情
10.D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文章的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梳理、概括文章情节;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分析文段、人物、情节的作用
【解析】【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做这类题目的方法是:找出与题目相关的段落原文,然后根据题目的要求,找准关键词句,准确概括。
(2)本题考查对重要情节作用的理解能力。解答重要情节作用类题型,要阅读文章内容,理解大意,揣摩写作技巧,要根据语段写了哪些内容,与全文其它内容有什么关系,对于主题有什么帮助等加以综合分析。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划定答题区域,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8.根据第⑦段“村里庙会那天,我赴崔哥的家宴。柴火土灶煮的红枣粽子、炖的土猪肉和水库鱼,村里人的真诚与盛情,皆外化于丰盛地道的一菜一饭之间。我和崔哥散步于农家小院、林荫小路、山前水畔、丘壑沃野,相约若岁月不弃,定写作不休”可得出:赴崔哥的家宴,并与崔哥散步于乡野,相约写作;根据第⑨段“满头白发、步履颤巍的大婶,家住村口,是我回苍山时常遇到的人。她抬起浑浊的双眼,眯着瞅我,说:“小刚回来了?”我应了一声,还未来得及寒暄,她已低头专注走路了。我嘱咐“慢点”,她挥下手,算是回应”可得出:偶遇大婶,未及寒暄大婶便低头走路;根据第⑩段“卸任村干部多年的大叔,正在槐荫下与大家攀谈”可得出:大叔在槐荫下与大家攀谈。
故答案为:第1空、赴崔哥的家宴,并与崔哥散步于乡野,相约写作
第2空、偶遇大婶,未及寒暄大婶便低头走路
第3空、大叔在槐荫下与大家攀谈
9.“也就两位老师能有这样的巧思,起居室、阳光房、会客厅、茶室、书房、画室、小花园,全功能、高品质”详细描写郑老师夫妇的生活环境,由此可看出郑老师夫妇干净、整洁、精致的生活品质,作者细致描写他们的生活环境,可见他对这样的生活充满向往,同时也赞扬郑老师夫妇对生活充满了无限热情。
郑老师的爱人杨老师躬身相请:“山泉水煮了好茶,请落座!”我环顾一周,称赞道:“!”香茶几盏、瓜子一盘、红枣数颗,我们畅聊文学和人生,几乎忘了时间。稍后,又于阳光房内,一起包饺子、进午餐、品枣酒,其乐融融!
故答案为:详细描写郑老师夫妇的生活环境,从侧面表现了郑老师夫妇干净、整洁、精致的生活品质,也突出了他们对生活充满了无限热情
10.A:根据第③④段可看出作者细致描写郑老师夫妇的小院,赞美他们新乡村的品质生活。故A项会有。B:根据第⑦段可看出作者去去崔哥所在的村庄看庙会,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故B项会有。C:根据第⑩段“卸任村干部多年的大叔,正在槐荫下与大家攀谈。仅他在任上将深山里的甘泉引至每家每户这一件事,就值得让人敬重和铭记”可知“去苍山的深山中感触自然,参观甘泉入户的沟渠”有可能会做。D:根据“她抬起浑浊的双眼,眯着瞅我,说:“小刚回来了?””“卸任村干部多年的大叔”可见昔日这些人都已经老去,作者儿时的趣事已经在他们记忆中淡化,因此“采访父老乡亲,追忆我那令人啼笑皆非的童年趣事”不可能实现。
故答案为:D
【答案】11.A
12.(父母)恐其成疾;以衣被蔽塞窗户
13.D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常用文言虚词;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做这样的题,首先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然后把题目中各个选项与原文有关内容进行比较、分析,判断其说法是否与原文相符,最后选出符合题意要求的答案。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内容的能力。而把握文章的内容则必须反复阅读选文,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认真体会文中每句话的意思,然后再把句意综合起来概括作答。
(3)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既要充分调动知识积累,回忆该词的常用义,还要结合上下文来判断。
【参考译文】
祖莹喜爱学习,沉迷读书,日日夜夜(地学习),(他的)父母害怕他会生病,禁止(他这样做)却没能(使他)停止(读书)。(他)经常偷偷地在灰里藏木炭,驱逐仆从,(等到)父母睡着之后,点燃木炭读书,用衣服和被子遮盖窗户和门,担心漏光后会被家里人发觉。因为这样,(他的)名声传得更广了,里里外外的亲属都叫(他)“圣小儿”。(他还)特别喜欢写文章。中书监的高允每次(谈到他都)感叹说:“这个孩子的才能,是所有学生都比不上的,(他)最终会大有作为。”
11.A“莹好学耽书,以昼继夜,父母恐其成疾,禁之不能止”意思是:祖莹喜爱学习,沉迷读书,日日夜夜(地学习),(他的)父母害怕他会生病,禁止(他这样做)却没能(使他)停止(读书)。由此可见“祖莹沉迷读书,但由于他体弱多病,父母常阻止他夜读”的理解错误。故选A。
故答案为:A
12.①“莹好学耽书,以昼继夜,父母恐其成疾,禁之不能止”意思是:祖莹喜爱学习,沉迷读书,日日夜夜(地学习),(他的)父母害怕他会生病,禁止(他这样做)却没能(使他)停止(读书)。由此可见祖莹父母阻止其读书的根本原因是:(父母)恐其成疾
②“父母寝睡之后,燃火读书,以衣被蔽塞窗户,恐漏光明,为家人所觉”意思是:(等到)父母睡着之后,点燃木炭读书,用衣服和被子遮盖窗户和门,担心漏光后会被家里人发觉。由此可知祖莹在夜晚偷偷燃火读书时为了避免家人知道而采取的措施是:以衣被蔽塞窗户。
故答案为:第1空、(父母)恐其成疾
第2空、以衣被蔽塞窗户
13.A喜爱;B停止,制止;C害怕;D用;来,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故选D。
故答案为:D
【答案】14.从“绕”字可以看出诗中的溪流具有蜿蜒曲折的特点;从“在白云间”可以看出诗中的山具有高峻挺拔的特点。
15.拟人|表达了诗人纵享山水的闲适自得之情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内容的能力。理解诗句内容,要抓住诗句中的人、物、景、事进行分析,然后再概括作答。
(2)①本题考查辨析常用修辞手法的能力。学生要掌握常用修辞手法的种类及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常用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夸张、设问、反问、对偶、对比、反语等,答题时要结合语言环境判断使用的修辞手法。②本题考查概括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注意阅读时要逐句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作者的感情,特别要关注诗歌中抒情的语句,然后再用简洁、恰当的语言进行概括。概括思想感情的格式为:这首诗通过描写(叙述)……的景色(事件),抒发(表达或赞颂了)……的感情。
14.“屋绕湾溪竹绕山”的意思是:房屋被溪水环绕着,竹林环绕着青山,写出了溪水蜿蜒曲折的特点,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溪水却在白云间”的意思是:溪水和高山又直插白云间,写出了山的高峻挺拔。
故答案为:从“绕”字可以看出诗中的溪流具有蜿蜒曲折的特点;从“在白云间”可以看出诗中的山具有高峻挺拔的特点。
15.“溪鸟山花共我闲”意思是溪水、鸟儿、鲜花和我一起共享这份悠闲。这里让溪水、鸟儿、鲜花带有了人的情态,运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方法,语言生动形象,抒发了诗人对纵享山水这种宁静闲适生活的怡然自得之情。
故答案为:拟人|表达了诗人纵享山水的闲适自得之情
【答案】16.C
17.一座小镇,一弯赤水,一杯酱酒,传承着古老的文化。
【知识点】套用式仿写;句子排序
【解析】【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连贯句子的能力和逻辑能力。做这样的题,既要考虑到所给的多个句子之间的内容及逻辑联系,又必须结合已经给出的语言环境。具体方法是①找中心句,一个语段,一般都是围绕这一个中心来安排的;②梳理思路,总体上看,句子之间有相并关系,相承关系和相属关系,从局部看:有承接、解说、对比、递进、因果、转折等关系等;③抓关键词,调整句子的顺序还可借助“首先”“其次”“换句话说等。
(2)本题考查仿写句子的能力。解答“仿写”题要四注意:①话题:是沿用原来话题,还是变换话题。②修辞:题干对修辞有无限制,例句使用了何种修辞。③句式:主要审清例句是单句还是复句,如果是复句,属何种复句,仿写句子要与例句尽最大可能保持一致。④内容:例句写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有何内在联系,这对仿写句的内容隐含了哪些要求。如果是仿写语段的某一部分,续写语段,那就要求仿写句不仅要与被仿写部分在句式结构、思想内容等。
16.这段话把鹅和鸭进行比较,说明鹅的特点。横线后“这”承接代指第⑦句“而鹅就不然:它傲然地站着,看见人走来也丝毫不让;有时非但不让,竟伸过颈子来咬你一口”,故第⑦句应放在最后。故选C。逻辑:③⑥从步调进行比较,第④句进行小结。①⑤②⑦从鹅和鸭对走近的人的反应进行比较,通过比较,说明鹅不怕人。
故答案为:C
17.句式:一+量词+名词,一+量词+名词,一+量词+名词,+动词+着+名词性的偏正短语。内容上,选取家乡三个代表性的事物表达家乡的特点。据此分析仿写句子即可。
故答案为:一座小镇,一弯赤水,一杯酱酒,传承着古老的文化。
18.【答案】例文:
这一天,我很快乐
为了让自己的假期过的更充实,听着淙淙的流水声,呼吸着新鲜的空气,踩着高高的石阶,我开启了我的登山之旅。
仿佛置身在树林的怀抱中,四周是高大的树木士兵们。他们像天女散花般撒下一根根柔软的鹅黄色小针,飘飘扬扬的,给土地,石阶铺上了一层绒毛。沿着弯曲的小路上去,不一会儿就松开树林的手了,让风伴着你走上山顶。看吧!只要风拂过山顶,便要调皮地吹起一层薄纱,披着它去追赶那些正在蓝天上嬉戏打闹的白云。风老是在你耳边飞过,或直接与你撞了个满怀。“呼呼”它会留下一串自认为美妙的音符,当做送你的见面礼。
听着“咯吱咯吱”的木板声,不久就见到了我要挑战的终极B0OS一一芦芽山。站在芦芽山前,仰望着它,心里更加激动了,要是我能站在山顶,不就比它还高、还神气了嘛!这儿的台阶像长高了一样,走几阶我就快被它累倒了。看来,想要征服芦芽山,就得先征服它。
我一步一步走向山顶,终于挪到了楼梯的终点。接下来该手脚并用了。我把裸露在地上的树根当台阶用,左跨一步,右跨一步,不一会儿就爬到了将近山顶的地方。穿过黑漆漆的洞穴,走过壮观的南天门,走上最后一级楼梯,我登上了山顶。
下山的路上也是很有趣的,少了风的亲呢,又多了份自然情趣:台阶摇身一变,成了颜色各异、大小不一的石头;垃圾桶依旧是胖胖的木桩样子;各种大大的石头卧在路两边。
向下望去,那些树木像士兵一样,披着金色的光辉,守卫着山。接受着阳光的温暖抚摸,俯瞰着连绵起伏的山峰,我的心中充满了自豪与开心。
这一天,我很快乐!
【知识点】半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另一半需要自己补上。根据题目,“这一天”是关键词语,是文章内容的核心,指的是过去时间里发生的一件事,表明所写事情的时间范围。“我很”后面的内容是用来形容“我”的,要能体现出自己再那件事情中的感受。一般要补充自己比较熟悉、比较有趣、比较有益的内容。比如生活中常出现的感受,如“快乐”“激动”“惊讶”等。结合材料中“生活中的某一天,你可能因经历一件事而获得特别的感受”等内容提示可知,题目中的“我”表明写作要采用第一人称形式。总之,此题要求我们用第一人称围绕“这一天”时间叙写“我”的所见、所闻和所感。构思好叙事的方向,归纳成形容词,将题目补全,进一步展开笔触描写回味生活。本文在立意行文时可思考:在难忘的“这一天”中你自己的感受如何,是懂得了生活的幸福 友情的珍贵 还是成功的不易 这些回忆都可以成为写作的主题。“这一天”,可以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天,抒发自己内心或激动或难过的真实情感,体现这一天的重要意义;也可以是平平常常的一天,但要写出你生活的特点,表达你对平凡生活的独特感受。可以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如对比、烘托、渲染等,着力展现需要突出的部分;也可以按时间顺序行文,以时间为“经线”,以“我一天所做的事为“纬线”使文章有条理。描写自己真实的一次经历,重在小中见大,平凡中见真情。一次欢笑,一次泪水,一餐一饭,每个真情实感的瞬间都值得去追忆,回忆生活中“这一天”,可能那是快乐的、苦恼的、尴尬的事情,但肯定是难忘的。例如:跟老师捣蛋被罚了,和隔壁班同学打架哭了,调皮捣蛋被父母骂了,拆了家里的某样物品却不能让它恢复了…..….这些带点恶作剧的事情写下来,也别有一番味道。需要同学们结合自己的人生体会,记一次饱含真情实感的经历,抒发自己对生活的感怀之情。想起就眼眶发热的故事,一提起就忍俊不禁的回忆,是最值得同学们去发挥的题材。写好一篇记叙文,重在将自己的情绪起伏与叙事结合。激动,开怀,紧张,伤心……通过环境渲染,场景烘托,将自己的真实心情表达出来,是文章的重点。再添加一些人物描写,生动地描写在事情发生时,一个人的动作,表情,神态,语言,使人物形象充实而明朗。再稍加分段,一件事物的起转承合区分段落,节奏流畅。各种技巧综合应用,便是佳作。
【点评】本题考查半命题作文的能力。要写好此文,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恰当选材。选择记忆中印象最深刻的事件来写,力求生动感人。②妙用手法:写作时,不但要对选取的人、事、物、景进行生动的叙写,还要加入细致的景物描写、细节描写来突出人、事、物、景的特征。③精心构思。文章可采用日记式,小标题式、镜头式、一问一答等创新文体,力求作文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
1 / 1贵州省遵义市遵义市十校联考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12月月考试卷
(2024七上·遵义月考) 倾听能力
1.下列不属于音频内容中所述的折耳根生长位置的一项是(  )
A.山坳里 B.田埂上 C.菜地中 D.溪沟旁
2.根据音频内容,概括凉拌折耳根的制作过程。
【答案】1.C
2.清洗并择去根须;掐成段用食盐码味;淘净盐后用甘泉浸泡再沥干水分;放入调味品拌匀
【知识点】定位筛选、分析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做这样的题,首先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然后锁定答案区域并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
(2)本题考查概括能力。答题时应注意,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具体语句概括作答。
附听力原文:
初春时节,南方的土壤格外松软,山野还是一片枯黄,折耳根却泛出星星点点的春意。它们带着葱郁的生机,在田埂上、山坳里、溪沟旁悄然生长。青红的折耳根嫩叶探出头来,叶片正面是醇和的绿色,叶片背面呈紫红色,与红土地浑然一体。
轻风拂过,新挖出的折耳根混着泥土的气息扑面而来,那是一种淡淡的草腥味。
凉拌折耳根是一道颇具黔北风味的美味。制作这道美味时,首先要将折耳根反复搓洗,择去根须。洗净的折耳根呈玉白色,根根饱满。接着,将它掐成一寸一寸的小段,先用食盐码味,几分钟后淘净,再用泉水泡上一会儿,然后沥干水分。最后,放入剁好的姜、蒜、葱末、芫荽,加上胡辣椒粉、花椒、生抽、食醋拌匀。对了,还差一味秘方——加一勺老坛糟辣椒汁,这样做出来的凉拌折耳根生鲜脆爽、酸辣十足。带着独特的泥腥味,折耳根这种野菜从百草香中脱颖而出。咀嚼之后,唇齿留香。如今,它已逐渐走上了各地的餐桌。
1.根据“它们带着葱郁的生机,在田埂上、山坳里、溪沟旁悄然生长”可知折耳根生长的位置有:在田埂上、山坳里、溪沟旁。故选C。
故答案为:C
2.“首先要将折耳根反复搓洗,择去根须。洗净的折耳根呈玉白色,根根饱满。接着,将它掐成一寸一寸的小段,先用食盐码味,几分钟后淘净,再用泉水泡上一会儿,然后沥干水分。最后,放入剁好的姜、蒜、葱末、芫荽,加上胡辣椒粉、花椒、生抽、食醋拌匀。对了,还差一味秘方——加一勺老坛糟辣椒汁,这样做出来的凉拌折耳根生鲜脆爽、酸辣十足。带着独特的泥腥味,折耳根这种野菜从百草香中脱颖而出。咀嚼之后,唇齿留香。如今,它已逐渐走上了各地的餐桌”具体说明了凉拌折耳根的制作过程,从中筛选出关键语句:首先要将折耳根反复搓洗,择去根须;接着,将它掐成一寸一寸的小段;先用食盐码味,几分钟后淘净,再用泉水泡上一会儿,然后沥干水分;最后,放入剁好的姜、蒜、葱末、芫荽,加上胡辣椒粉、花椒、生抽、食醋拌匀。然后组织语言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清洗并择去根须;掐成段用食盐码味;淘净盐后用甘泉浸泡再沥干水分;放入调味品拌匀
(2024七上·遵义月考) 基础积累
今年的秋天来得晚,寒露之后,才感受到丝丝凉意。桂花已zhù ① 蓄了太久的热情,一簇簇金黄色的花朵儿伴着甜甜的香气在浓浓的绿叶中zhàn ② 开了。秋意就在这淡淡的芳香中悄悄酝酿。迈入秋季,大自然的景致瞬间截然不同。乡村的秋天真美!被群山包围的村庄,远离了人声鼎沸,当秋日yú huī ③ 遇上美丽的山村时,一个梦幻的温柔之乡就这样呈现在人们眼前。
3.请根据上面文段的语境和拼音,用楷体字写出横线处的汉字。
①   ②   ③   
4.上面文段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酝酿 B.截然不同 C.包围 D.人声鼎沸
【答案】3.贮;绽;余晖
4.B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近义词;词语的使用(搭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汉字字形。根据拼音写汉字,要读准拼音,结合语境来选择汉字,注意同音字、形似字的区别,避免混淆。这就要求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对于形似字、同音字、易错字等,要勤于积累,加强记忆。
(2)本题考查正确运用词语的能力。正确运用词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准确理解词语的意思,切忌望文生义;②辨清词语的感彩;③注意词语运用的范围;④注意避免意思重复和矛盾;⑤注意区分近义义词语;⑥注意某些词语只能用于肯定句或否定句中。答题时,还要根据语言环境判断词语使用是否恰当。
3.贮蓄:1.储存,积聚。也指储存的物品。 2.把节约下来或暂时不用的钱存起来。多指存到银行里。也指积存的钱。
绽开:指植物的皮、壳等裂开,也比喻人们的笑脸。
余辉:光线末端的微弱部分。
故答案为:第1空、贮
第2空、绽
第3空、余晖
4.A酝酿:比喻事情逐渐达到成熟的准备过程。B截然不同:形容事物之间毫无相同之处。该词语不符合“悄悄酝酿”的语境。C包围:.四面围住。D人声鼎沸:形容人声嘈杂、喧闹。
故答案为:B
5.(2024七上·遵义月考)根据所给信息默写相应内容。
①   ,百草丰茂。(曹操《观沧海》)
②潮平两岸阔,   。(王湾《次北固山下》)
③   ,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词·其》)
④从这点出发,   。(毛泽东《纪念白求恩》)
⑤在《夜雨寄北》中,诗人想象回家团聚后剪烛西窗、共话今宵的情景的诗句是“   ,   ”。
【答案】树木丛生;风正一帆悬;晴空一鹤排云上;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悬、烛”等字词容易写错。
故答案为:树木丛生;风正一帆悬;晴空一鹤排云上;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点评】本题考查古诗文默写。答好本题要考熟练地背诵,积累,还要注意字形不出现错别字,一些经典名句要深刻理解。做好本题关键平时要扎实积累课本中出现的重点诗文名篇。
6.(2024七上·遵义月考)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古人常以“而立”“不惑”“知天命”代称四十岁、五十岁和六十岁。
B.《诫子书》是诸葛亮写给他儿子的一封家书,饱含了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
C.《动物笑谈》的作者是奥地利动物行为学家、科普作家康拉德·劳伦兹。
D.老舍,原名舒庆春,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话剧《茶馆》等。
【答案】A
【知识点】称谓;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A古人常以“而立”“不惑”“知天命”代称三十岁、四十岁和五十岁。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和文化常识的积累。文学常识包括各种常见文体、作家作品、史书体例等。文化常识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这些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学生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
7.(2024七上·遵义月考)下列名著中的人物及其故事情节搭配错误的一项是(  )
A.《阿长与〈山海经〉》——阿长——谋害了“我”的隐鼠
B.《琐记》——太太——教唆“我”偷母亲的首饰去变卖
C.《孙行者一调芭蕉扇》——孙悟空——大战牛魔王
D.《心猿显圣灭诸邪》——虎力大仙——赌利刀砍头
【答案】C
【知识点】作品的经典情节;《朝花夕拾》;《西游记》
【解析】【分析】C《孙行者一调芭蕉扇》——孙悟空——大战铁扇公主。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名著的积累。要完整地阅读名著,了解名著主要内容,把握名著脉络,熟悉重要故事情节;能根据相关故事情节,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其形象;能分析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突出主题的作用;同时还要积累相关的文学常识。
(2024七上·遵义月考)现代文阅读
乡情深深
张金刚
①我来自乡下,定居小城。我有很多乡下朋友,他们让我感到快乐与幸运。
②郑老师就是这样一位朋友。她邀了我数次,我终于有机会趁个好天气,与朋友一起前往她在乡下的小院。
③那天,郑老师头戴渔夫帽,身着花长裙,在路口迎接我们。穿过整洁的街巷,沐着舒爽的林荫,伴着悦耳的鸟鸣,说笑之间,我们被引至一方漂亮的小院前。郑老师紧走几步,推门示意:“欢迎光临寒舍!”何“寒”之有?堪称雅居。本是五间北屋檐下的土院,被玻璃屋顶、落地门窗一分为二:院墙内为院,露天,土地面,石甬路,种着应季花蔬;门窗内为厅,连着正房,铺了地砖,摆着盆栽,布了画架、书橱、茶台。
④郑老师的爱人杨老师躬身相请:“山泉水煮了好茶,请落座!”我环顾一周,称赞道:“也就两位老师能有这样的巧思,起居室、阳光房、会客厅、茶室、书房、画室、小花园,全功能、高品质!”香茶几盏、瓜子一盘、红枣数颗,我们畅聊文学和人生,几乎忘了时间。稍后,又于阳光房内,一起包饺子、进午餐、品枣酒,其乐融融!
⑤饭后,杨老师端起调色板,在画架前开始创作。我心生感动:他俩家在乡下,却将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有情有趣。
⑥经人引荐,我认识了乡下一位爱写作的崔哥。乍看崔哥,朴素的外表、实诚的谈吐,典型的农人形象,与作家好像不搭界。然而,他却是一位坚持梦想数十年、隐在农村山野间的农民作家。他扎根农村,吸吮着大地的灵气、参与村里的事务,将家乡的山水风物、生活中的爱恨情愁,甚至他担任村干部、办家庭手工业工厂、带领乡亲们致富的丰富经历,都化进了他的小说,读来真实、朴实、厚实。
⑦村里庙会那天,我赴崔哥的家宴。柴火土灶煮的红枣粽子、炖的土猪肉和水库鱼,村里人的真诚与盛情,皆外化于丰盛地道的一菜一饭之间。我和崔哥散步于农家小院、林荫小路、山前水畔、丘壑沃野,相约若岁月不弃,定写作不休,让挚爱的故乡在我们的文字里绵延永恒。
⑧我的故乡“苍山”,曾一度让我想逃离,现在却常常入梦,让我日思夜想。每次回到故乡,我都会遇见熟悉的乡亲们,他们大都年迈,但只要他们在,故乡就在。
⑨满头白发、步履颤巍的大婶,家住村口,是我回苍山时常遇到的人。她抬起浑浊的双眼,眯着瞅我,说:“小刚回来了?”我应了一声,还未来得及寒暄,她已低头专注走路了。我嘱咐“慢点”,她挥下手,算是回应。当年,她亮起大嗓门当“村口小喇叭”,抖搂我们这些孩子的糗事时,是多么健谈!不管怎么说,见她安好,我便觉得我的童年“档案”依然被她及我乡下的朋友们收藏得完好,随时可以“调取”。
⑩卸任村干部多年的大叔,正在槐荫下与大家攀谈。仅他在任上将深山里的甘泉引至每家每户这一件事,就值得让人敬重和铭记。
乡下有朋友,即便不常走动,我们也会在不间断的联络中,珍视彼此的情谊。有时,我会为他们身处青山绿水间、遍尝地道土特产而高兴不已;有时,我又会为他们迎战自然灾害、直面各种挑战而揪心牵挂。虽然他们生活在最基层,做着最平凡的事,但我却能在他们的日常生活里,感受到执着的坚守、朴素的温情,以及美丽的风景。
(选自《人民日报》2023年10月11日,有删改)
8.文中写了“我”三次拜访朋友,结合文章内容,补充完成下表。
乡情深深 拜访郑老师夫妇 喝茶、畅聊文学和人生;包饺子、进午餐、品枣酒
拜访崔哥 崔哥将家乡的山水风物、生活中的爱恨情仇及自己的一些经历等写入小说
①   
回故乡“苍山” ②   
③   
9.文章第④段为什么要详细描写郑老师夫妇的生活环境?
10.假如电视台要制作一期乡野采风节目,根据文章内容推测,“我”最不可能带他们做的事是(  )
A.参观郑老师夫妇的小院,品鉴新乡村的品质生活。
B.去崔哥所在的村庄看庙会,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
C.去苍山的深山中感触自然,参观甘泉入户的沟渠。
D.采访父老乡亲,追忆我那令人啼笑皆非的童年趣事。
【答案】8.赴崔哥的家宴,并与崔哥散步于乡野,相约写作;偶遇大婶,未及寒暄大婶便低头走路;大叔在槐荫下与大家攀谈
9.详细描写郑老师夫妇的生活环境,从侧面表现了郑老师夫妇干净、整洁、精致的生活品质,也突出了他们对生活充满了无限热情
10.D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文章的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梳理、概括文章情节;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分析文段、人物、情节的作用
【解析】【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做这类题目的方法是:找出与题目相关的段落原文,然后根据题目的要求,找准关键词句,准确概括。
(2)本题考查对重要情节作用的理解能力。解答重要情节作用类题型,要阅读文章内容,理解大意,揣摩写作技巧,要根据语段写了哪些内容,与全文其它内容有什么关系,对于主题有什么帮助等加以综合分析。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划定答题区域,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8.根据第⑦段“村里庙会那天,我赴崔哥的家宴。柴火土灶煮的红枣粽子、炖的土猪肉和水库鱼,村里人的真诚与盛情,皆外化于丰盛地道的一菜一饭之间。我和崔哥散步于农家小院、林荫小路、山前水畔、丘壑沃野,相约若岁月不弃,定写作不休”可得出:赴崔哥的家宴,并与崔哥散步于乡野,相约写作;根据第⑨段“满头白发、步履颤巍的大婶,家住村口,是我回苍山时常遇到的人。她抬起浑浊的双眼,眯着瞅我,说:“小刚回来了?”我应了一声,还未来得及寒暄,她已低头专注走路了。我嘱咐“慢点”,她挥下手,算是回应”可得出:偶遇大婶,未及寒暄大婶便低头走路;根据第⑩段“卸任村干部多年的大叔,正在槐荫下与大家攀谈”可得出:大叔在槐荫下与大家攀谈。
故答案为:第1空、赴崔哥的家宴,并与崔哥散步于乡野,相约写作
第2空、偶遇大婶,未及寒暄大婶便低头走路
第3空、大叔在槐荫下与大家攀谈
9.“也就两位老师能有这样的巧思,起居室、阳光房、会客厅、茶室、书房、画室、小花园,全功能、高品质”详细描写郑老师夫妇的生活环境,由此可看出郑老师夫妇干净、整洁、精致的生活品质,作者细致描写他们的生活环境,可见他对这样的生活充满向往,同时也赞扬郑老师夫妇对生活充满了无限热情。
郑老师的爱人杨老师躬身相请:“山泉水煮了好茶,请落座!”我环顾一周,称赞道:“!”香茶几盏、瓜子一盘、红枣数颗,我们畅聊文学和人生,几乎忘了时间。稍后,又于阳光房内,一起包饺子、进午餐、品枣酒,其乐融融!
故答案为:详细描写郑老师夫妇的生活环境,从侧面表现了郑老师夫妇干净、整洁、精致的生活品质,也突出了他们对生活充满了无限热情
10.A:根据第③④段可看出作者细致描写郑老师夫妇的小院,赞美他们新乡村的品质生活。故A项会有。B:根据第⑦段可看出作者去去崔哥所在的村庄看庙会,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故B项会有。C:根据第⑩段“卸任村干部多年的大叔,正在槐荫下与大家攀谈。仅他在任上将深山里的甘泉引至每家每户这一件事,就值得让人敬重和铭记”可知“去苍山的深山中感触自然,参观甘泉入户的沟渠”有可能会做。D:根据“她抬起浑浊的双眼,眯着瞅我,说:“小刚回来了?””“卸任村干部多年的大叔”可见昔日这些人都已经老去,作者儿时的趣事已经在他们记忆中淡化,因此“采访父老乡亲,追忆我那令人啼笑皆非的童年趣事”不可能实现。
故答案为:D
(2024七上·遵义月考)古代诗文阅读
圣小儿祖莹
莹①好学耽②书,以昼继夜,父母恐其成疾,禁之不能止。常密于灰中藏火③,驱逐僮仆,父母寝睡之后,燃火读书,以衣被蔽塞窗户,恐漏光明,为家人所觉。由是声誉甚盛,内外亲属呼为“圣小儿”。尤好属④文,中书监高允每叹曰:“此子才器,非诸生所及,终当远至。”
(节选自魏收《魏书》)
【注释】①莹:祖莹。②耽:沉迷、沉溺。③火:这里指木炭。④属:撰著。
11.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祖莹沉迷读书,但由于他体弱多病,父母常阻止他夜读。
B.祖莹经常等到父母睡着之后点燃木炭借助微光读书。
C.祖莹偷偷点燃木炭读书的行为最终还是被众多亲属知道了。
D.祖莹勤奋刻苦读书的行为,得到了大家的赞扬和认可。
12.摘录文中原句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祖莹父母阻止其读书的根本原因是   。
②祖莹在夜晚偷偷燃火读书时为了避免家人知道而采取的措施是   。
13.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一致的一项是(  )
A.莹好学耽书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十二章》)
B.禁之不能止 一狼得骨止(《狼》)
C.父母恐其成疾 恐前后受其敌(《狼》)
D.以衣被蔽塞窗户 静以修身(《诫子书》)
【答案】11.A
12.(父母)恐其成疾;以衣被蔽塞窗户
13.D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常用文言虚词;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做这样的题,首先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然后把题目中各个选项与原文有关内容进行比较、分析,判断其说法是否与原文相符,最后选出符合题意要求的答案。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内容的能力。而把握文章的内容则必须反复阅读选文,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认真体会文中每句话的意思,然后再把句意综合起来概括作答。
(3)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既要充分调动知识积累,回忆该词的常用义,还要结合上下文来判断。
【参考译文】
祖莹喜爱学习,沉迷读书,日日夜夜(地学习),(他的)父母害怕他会生病,禁止(他这样做)却没能(使他)停止(读书)。(他)经常偷偷地在灰里藏木炭,驱逐仆从,(等到)父母睡着之后,点燃木炭读书,用衣服和被子遮盖窗户和门,担心漏光后会被家里人发觉。因为这样,(他的)名声传得更广了,里里外外的亲属都叫(他)“圣小儿”。(他还)特别喜欢写文章。中书监的高允每次(谈到他都)感叹说:“这个孩子的才能,是所有学生都比不上的,(他)最终会大有作为。”
11.A“莹好学耽书,以昼继夜,父母恐其成疾,禁之不能止”意思是:祖莹喜爱学习,沉迷读书,日日夜夜(地学习),(他的)父母害怕他会生病,禁止(他这样做)却没能(使他)停止(读书)。由此可见“祖莹沉迷读书,但由于他体弱多病,父母常阻止他夜读”的理解错误。故选A。
故答案为:A
12.①“莹好学耽书,以昼继夜,父母恐其成疾,禁之不能止”意思是:祖莹喜爱学习,沉迷读书,日日夜夜(地学习),(他的)父母害怕他会生病,禁止(他这样做)却没能(使他)停止(读书)。由此可见祖莹父母阻止其读书的根本原因是:(父母)恐其成疾
②“父母寝睡之后,燃火读书,以衣被蔽塞窗户,恐漏光明,为家人所觉”意思是:(等到)父母睡着之后,点燃木炭读书,用衣服和被子遮盖窗户和门,担心漏光后会被家里人发觉。由此可知祖莹在夜晚偷偷燃火读书时为了避免家人知道而采取的措施是:以衣被蔽塞窗户。
故答案为:第1空、(父母)恐其成疾
第2空、以衣被蔽塞窗户
13.A喜爱;B停止,制止;C害怕;D用;来,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故选D。
故答案为:D
(2024七上·遵义月考)诗歌鉴赏
定林①所居
王安石
屋绕湾溪竹绕山,溪山却在白云间。
临溪放艇依山坐,溪鸟山花共我闲。
【注释】①定林:定林寺。
14.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诗中的“溪”“山”分别具有怎样的特点。
15.“溪鸟山花共我闲”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14.从“绕”字可以看出诗中的溪流具有蜿蜒曲折的特点;从“在白云间”可以看出诗中的山具有高峻挺拔的特点。
15.拟人|表达了诗人纵享山水的闲适自得之情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内容的能力。理解诗句内容,要抓住诗句中的人、物、景、事进行分析,然后再概括作答。
(2)①本题考查辨析常用修辞手法的能力。学生要掌握常用修辞手法的种类及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常用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夸张、设问、反问、对偶、对比、反语等,答题时要结合语言环境判断使用的修辞手法。②本题考查概括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注意阅读时要逐句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作者的感情,特别要关注诗歌中抒情的语句,然后再用简洁、恰当的语言进行概括。概括思想感情的格式为:这首诗通过描写(叙述)……的景色(事件),抒发(表达或赞颂了)……的感情。
14.“屋绕湾溪竹绕山”的意思是:房屋被溪水环绕着,竹林环绕着青山,写出了溪水蜿蜒曲折的特点,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溪水却在白云间”的意思是:溪水和高山又直插白云间,写出了山的高峻挺拔。
故答案为:从“绕”字可以看出诗中的溪流具有蜿蜒曲折的特点;从“在白云间”可以看出诗中的山具有高峻挺拔的特点。
15.“溪鸟山花共我闲”意思是溪水、鸟儿、鲜花和我一起共享这份悠闲。这里让溪水、鸟儿、鲜花带有了人的情态,运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方法,语言生动形象,抒发了诗人对纵享山水这种宁静闲适生活的怡然自得之情。
故答案为:拟人|表达了诗人纵享山水的闲适自得之情
(2024七上·遵义月考) 综合运用
16.填入下面语段中横线处的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鹅的步态,更是傲慢了。这在大体上也与鸭相似。____这表示它不怕人,看不起人。
①我们走近鸡或鸭时,这鸡或鸭一定会让步逃走。
②所以我们要捉住鸡或鸭,颇不容易。
③但鸭的步调急速,有局促不安之相。
④这正是鹅的傲慢的性格的表现。
⑤这表示对人惧怕。
⑥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
⑦而鹅就不然:它傲然地站着,看见人走来也丝毫不让;有时非但不让,竟伸过颈子来咬你一口。
A.⑥④③⑤②⑦① B.⑥③④⑦②⑤①
C.③⑥④①⑤②⑦ D.③⑥④①②⑦⑤
17.请你结合生活体验,仿照下面的句式,写一句话来表达你对家乡的认识。
示例:一座净山,一道瀑布,一条峡谷,诉说着神奇的故事。
【答案】16.C
17.一座小镇,一弯赤水,一杯酱酒,传承着古老的文化。
【知识点】套用式仿写;句子排序
【解析】【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连贯句子的能力和逻辑能力。做这样的题,既要考虑到所给的多个句子之间的内容及逻辑联系,又必须结合已经给出的语言环境。具体方法是①找中心句,一个语段,一般都是围绕这一个中心来安排的;②梳理思路,总体上看,句子之间有相并关系,相承关系和相属关系,从局部看:有承接、解说、对比、递进、因果、转折等关系等;③抓关键词,调整句子的顺序还可借助“首先”“其次”“换句话说等。
(2)本题考查仿写句子的能力。解答“仿写”题要四注意:①话题:是沿用原来话题,还是变换话题。②修辞:题干对修辞有无限制,例句使用了何种修辞。③句式:主要审清例句是单句还是复句,如果是复句,属何种复句,仿写句子要与例句尽最大可能保持一致。④内容:例句写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有何内在联系,这对仿写句的内容隐含了哪些要求。如果是仿写语段的某一部分,续写语段,那就要求仿写句不仅要与被仿写部分在句式结构、思想内容等。
16.这段话把鹅和鸭进行比较,说明鹅的特点。横线后“这”承接代指第⑦句“而鹅就不然:它傲然地站着,看见人走来也丝毫不让;有时非但不让,竟伸过颈子来咬你一口”,故第⑦句应放在最后。故选C。逻辑:③⑥从步调进行比较,第④句进行小结。①⑤②⑦从鹅和鸭对走近的人的反应进行比较,通过比较,说明鹅不怕人。
故答案为:C
17.句式:一+量词+名词,一+量词+名词,一+量词+名词,+动词+着+名词性的偏正短语。内容上,选取家乡三个代表性的事物表达家乡的特点。据此分析仿写句子即可。
故答案为:一座小镇,一弯赤水,一杯酱酒,传承着古老的文化。
18.(2024七上·遵义月考)生活中的某一天,你可能因经历一件事而获得特别的感受。这一天的你在小组讨论时侃侃而谈,觉得自己就是一个演说家;这一天的你被选为“文学兴趣小组”的组长,眉飞色舞地和大家诉说心中的欢喜;这一天的你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时间,全心沉浸在优美的音乐里……亲爱的同学们,你的“这天”发生了哪件值得书写的事情呢?请以“这一天,我▲”为标题,写一篇500~600字的作文。
写作提示和要求:
⑴补充完整标题,明确写作对象。
⑵选取一件事,充分凸显这一天的重要意义。
⑶抓住细节,充分表现你的心理活动。
⑷符合生活常理,内容健康,文体明确。
⑸请勿抄袭、套作,勿出现真实姓名、校名等信息。
【答案】例文:
这一天,我很快乐
为了让自己的假期过的更充实,听着淙淙的流水声,呼吸着新鲜的空气,踩着高高的石阶,我开启了我的登山之旅。
仿佛置身在树林的怀抱中,四周是高大的树木士兵们。他们像天女散花般撒下一根根柔软的鹅黄色小针,飘飘扬扬的,给土地,石阶铺上了一层绒毛。沿着弯曲的小路上去,不一会儿就松开树林的手了,让风伴着你走上山顶。看吧!只要风拂过山顶,便要调皮地吹起一层薄纱,披着它去追赶那些正在蓝天上嬉戏打闹的白云。风老是在你耳边飞过,或直接与你撞了个满怀。“呼呼”它会留下一串自认为美妙的音符,当做送你的见面礼。
听着“咯吱咯吱”的木板声,不久就见到了我要挑战的终极B0OS一一芦芽山。站在芦芽山前,仰望着它,心里更加激动了,要是我能站在山顶,不就比它还高、还神气了嘛!这儿的台阶像长高了一样,走几阶我就快被它累倒了。看来,想要征服芦芽山,就得先征服它。
我一步一步走向山顶,终于挪到了楼梯的终点。接下来该手脚并用了。我把裸露在地上的树根当台阶用,左跨一步,右跨一步,不一会儿就爬到了将近山顶的地方。穿过黑漆漆的洞穴,走过壮观的南天门,走上最后一级楼梯,我登上了山顶。
下山的路上也是很有趣的,少了风的亲呢,又多了份自然情趣:台阶摇身一变,成了颜色各异、大小不一的石头;垃圾桶依旧是胖胖的木桩样子;各种大大的石头卧在路两边。
向下望去,那些树木像士兵一样,披着金色的光辉,守卫着山。接受着阳光的温暖抚摸,俯瞰着连绵起伏的山峰,我的心中充满了自豪与开心。
这一天,我很快乐!
【知识点】半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另一半需要自己补上。根据题目,“这一天”是关键词语,是文章内容的核心,指的是过去时间里发生的一件事,表明所写事情的时间范围。“我很”后面的内容是用来形容“我”的,要能体现出自己再那件事情中的感受。一般要补充自己比较熟悉、比较有趣、比较有益的内容。比如生活中常出现的感受,如“快乐”“激动”“惊讶”等。结合材料中“生活中的某一天,你可能因经历一件事而获得特别的感受”等内容提示可知,题目中的“我”表明写作要采用第一人称形式。总之,此题要求我们用第一人称围绕“这一天”时间叙写“我”的所见、所闻和所感。构思好叙事的方向,归纳成形容词,将题目补全,进一步展开笔触描写回味生活。本文在立意行文时可思考:在难忘的“这一天”中你自己的感受如何,是懂得了生活的幸福 友情的珍贵 还是成功的不易 这些回忆都可以成为写作的主题。“这一天”,可以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天,抒发自己内心或激动或难过的真实情感,体现这一天的重要意义;也可以是平平常常的一天,但要写出你生活的特点,表达你对平凡生活的独特感受。可以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如对比、烘托、渲染等,着力展现需要突出的部分;也可以按时间顺序行文,以时间为“经线”,以“我一天所做的事为“纬线”使文章有条理。描写自己真实的一次经历,重在小中见大,平凡中见真情。一次欢笑,一次泪水,一餐一饭,每个真情实感的瞬间都值得去追忆,回忆生活中“这一天”,可能那是快乐的、苦恼的、尴尬的事情,但肯定是难忘的。例如:跟老师捣蛋被罚了,和隔壁班同学打架哭了,调皮捣蛋被父母骂了,拆了家里的某样物品却不能让它恢复了…..….这些带点恶作剧的事情写下来,也别有一番味道。需要同学们结合自己的人生体会,记一次饱含真情实感的经历,抒发自己对生活的感怀之情。想起就眼眶发热的故事,一提起就忍俊不禁的回忆,是最值得同学们去发挥的题材。写好一篇记叙文,重在将自己的情绪起伏与叙事结合。激动,开怀,紧张,伤心……通过环境渲染,场景烘托,将自己的真实心情表达出来,是文章的重点。再添加一些人物描写,生动地描写在事情发生时,一个人的动作,表情,神态,语言,使人物形象充实而明朗。再稍加分段,一件事物的起转承合区分段落,节奏流畅。各种技巧综合应用,便是佳作。
【点评】本题考查半命题作文的能力。要写好此文,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恰当选材。选择记忆中印象最深刻的事件来写,力求生动感人。②妙用手法:写作时,不但要对选取的人、事、物、景进行生动的叙写,还要加入细致的景物描写、细节描写来突出人、事、物、景的特征。③精心构思。文章可采用日记式,小标题式、镜头式、一问一答等创新文体,力求作文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