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册期末科学试题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册期末科学试题卷

资源简介

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册期末科学试题卷
1.(2025七下·南浔期末)中国瓷器驰名世界,被西方人誉为“瓷器之国”。下列陶瓷器制造过程中,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
A.揉泥:选取优质陶土,并搅拌揉搓
B.制坯:将优质陶土放入模具,使其成型
C.施釉:将釉浆均匀涂在坯体表面
D.烧制:将陶坯置于高温炉中烘烤
【答案】D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陶瓷器及其制造流程
【解析】【分析】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 A.选取优质陶土,并搅拌揉搓,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不合题意;
B.将优质陶土放入模具,使其成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不合题意;
C.在钵体上进行图案刻画,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不合题意;
D.将陶钵置于高温炉中烘烤,燃烧属于化学变化,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2.(2025七下·南浔期末)荷叶上两滴水珠接触时,能自动结合成一滴较大的水珠,这现象说明了(  )
A.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B.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C.分子之间存在斥力 D.分子非常的微小
【答案】B
【知识点】分子间的作用力
【解析】【分析】根据分子之间作用力的知识分析判断。
【解答】荷叶上两滴水珠接触时,能自动结合成一滴较大的水珠,这现象说明了分子之间存在引力,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3.(2025七下·南浔期末)2024年初湖南省气温逐降,许多地方下了霰,霰是在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空气凝结成的小冰粒。下列有关霰形成过程中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水分子种类发生改变 B.水分子间的间隔改变
C.水分子构成发生改变 D.水发生升华,放出热量
【答案】B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分析】根据物态变化的本质分析判断。
【解答】根据题意可知, 霰是在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空气凝结成的小冰粒,其实是水放热,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发生凝华现象。在此过程中,水分子的种类和构成保持不变,只是分子间隔发生改变,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4.(2025七下·南浔期末)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等。下列物质由离子构成的是(  )
A. B.
C. D.
【答案】C
【知识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解析】【分析】根据常见物质组成的知识分析判断。
【解答】氧气由氧分子构成,水由水分子构成,氯化钠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金刚石由碳原子构成,故C符合题意,而ABD不合题意。
故选C。
5.(2025七下·南浔期末)下列关于地球结构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陆地占地球表面的71%
B.软流层在地核与地幔之间
C.地球内部由外及内依次是地核、地幔、地壳
D.地球表面覆盖的土壤是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共有部分
【答案】D
【知识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解析】【分析】根据对地球结构的知识分析判断。
【解答】 A.陆地占地球表面的29%,故A错误;
B.软流层并非位于地核与地幔之间,而是位于地幔的上部,故B错误;
C.地球内部由外及内依次是地壳、地幔、地核,故C错误;
D.地球表面覆盖的土壤是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共有部分,故D正确。
故选D。
6.(2025七下·南浔期末)如图为植物根尖结构示意图,其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D
【知识点】植物的根系及其结构与功能
【解析】【分析】 根尖的结构从顶端向上,一般可以划分为四个部分:根冠、分生区、伸长区和成熟区。图中①根冠、②分生区,③伸长区和④成熟区。
【解答】 成熟区在伸长区的上部,细胞停止伸长,并且开始分化,表皮一部分向外突起形成根毛,扩大了与水的接触面积,是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 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7.(2025七下·南浔期末)人造肉的一个分支技术是先从动物身上提取肌肉组织,然后通过血清为其中的细胞生长和复制提供养分,逐步在实验室中培养出新的肌肉组织。其制作过程如图所示,此过程看作是细胞的(  )
A.分裂、生长 B.分裂、分化
C.生长、分化 D.分裂、生长、分化
【答案】A
【知识点】细胞的分裂、生长与分化
【解析】【分析】 细胞分裂就是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的过程,细胞分裂使细胞数目增多。
细胞分化是指细胞在生长过程中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的过程,细胞分化形成了不同的组织。
新分裂产生的细胞体积很小,需要不断从周围环境中吸收营养物质,并且转变成组成自身的物质,体积逐渐增大,这就是细胞的生长。
【解答】 生物体由小长大,是与细胞的生长、分裂和分化分不开的。细胞分裂使细胞数目增多,细胞生长使细胞体积增大,细胞分化形成不同组织。题干中的“人造肉的一个分支技术是先从动物身上提取肌肉组织,分离出肌肉细胞,然后通过血清为肌肉细胞的生长和复制提供养分,逐步在实验室中培养出肌肉组织,这样就实现了肉的制作”,其制作过程如图所示,此过程涉及了细胞的分裂和生长过程,没有新的组织生成。
故选A。
8.(2025七下·南浔期末)图甲和图乙分别是男性和女性生殖系统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甲中①与男性第二性征有关 B.图甲中②产生精子
C.图乙中④是胚胎发育的场所 D.图乙中②是受精卵的形成部位
【答案】D
【知识点】人体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解析】【分析】图1中的①膀胱、②输精管、③附睾、④睾丸;图2中的①子宫、②输卵管、③卵巢、④阴道。
【解答】 A.图甲中④睾丸能够分泌雄性激素,与男性第二性征有关。③附睾具有分泌功能,对精子起营养作用,并促进精子继续分化成熟,故A错误;
B.图甲中④睾丸能够产生精子,分泌雄性激素,故B错误;
C.图乙中①子宫是胚胎发育的场所,④阴道是婴儿产出的通道,故C错误;
D.图乙中①子宫是胚胎发育的场所。②输卵管是卵细胞受精的部位,故D正确。
故选D。
9.(2025七下·南浔期末)如图为电解水过程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 B.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C.水中含有氢分子和氧分子 D.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粒子
【答案】C
【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
【解析】【分析】 观察水分子分解过程示意图,根据微粒的变化分析分子、原子的变化等;根据微粒的构成分析物质的组成和微观构成等.
【解答】 A.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故A正确不合题意;
B.由物质的微观构成可知,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故B正确不合题意;
C.由物质的微观构成可知,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中含有氢原子和氧原子,不含有氢分子和氧分子,故C错误符合题意;
D.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粒子,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10.(2025七下·南浔期末)如图是昆虫发育类型示意图,蝗虫发育过程的正确表示为(  )
A.A→B→C B.D→A→C C.C→D→A D.A→C→D
【答案】B
【知识点】昆虫的发育过程
【解析】【分析】昆虫的生殖发育有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两种方式:一生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幼虫和成虫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差别不明显,这种发育过程属于不完全变态;一生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时期,其幼虫与成虫在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上明显不同,差异很大,属于完全变态发育。
【解答】 蝗虫属于不完全变态的昆虫,一生经过受精卵、幼虫和成虫三个阶段。图中只能D表示卵(受精卵),A表示幼虫,B表示蛹,C表示成虫,不完全发育过程为D→A→C,完全发育过程为D→A→B→C,可见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1.(2025七下·南浔期末)如图是果树的一段枝条,长有大小相同的两个果实。已对枝条的1~2和3~4两个部位的树皮进行了环剥。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果实不能继续长大,原因是切断了运输有机物的筛管
B.枝条上1~4四处中,会出现明显肿胀的部位是2处
C.枝条上部的叶片不会萎蔫,因为运输水的通道未被切断
D.果实A 能继续长大,因为运输有机物给A 的通道未被切断
【答案】B
【知识点】茎的形态结构;茎的运输作用
【解析】【分析】根据植物茎内有机物的输送的知识分析判断。
【解答】 筛管是植物韧皮部内输导有机养料的管道。由许多管状活细胞上下连接而成。如果对树皮进行环割就相当于切断了向下运输有机物的筛管。由图可以看出A周围有叶子,叶制造的有机物能不断送到A果实,可以得到丰富的营养物质,故可以继续发育;B在其上下都进行了环割,使叶制造的有机物不能送到B果实,B得不到营养物质将停止发育而凋落。如果对茎进行环割,这样营养物质就积存在节口上端,使节口上端出的形成层得到丰富的营养物质,细胞就会在短时间内迅速分裂而形成瘤状物,我们发现枝条上的1处会出现明显肿胀。因为有机物通过筛管向下运输,枝条上端的叶制造的有机物向下运输到1处时受阻。而2~3之间没有绿叶,基本不会制造有机物,所以3处不会明显肿胀。4处虽然有绿叶但有机物通过筛管向下运输,4处不会有有机物积存,所以4处也不会明显肿胀。我们还可知道导管是植物体内木质部中主要输导把根部吸收的水和无机盐输送到植株身体各处的管状结构,而图中的处理并没有伤及木质部,所以植物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管道还在。枝条上部的叶片会得到水分和无机盐不会因树皮环剥而萎蔫,故B错误符合题意,而AC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B。
12.(2025七下·南浔期末)如图序号与山体部位名称相符的是(  )
A.①鞍部 B.②山谷 C.③山脊 D.④陡崖
【答案】D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分析】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等高线密集,坡度陡,等高线稀疏,坡度缓。
【解答】读图可得,①是山顶,②处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出,是山脊,③处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是山谷,④处等高线重合,是陡崖。
故答案为:D。
13.(2025七下·南浔期末)下图是三种原子的结构模型,下列有关这三种原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属于同种元素
B.相对原子质量相等
C.原子结构示意图均可表示为
D.核外电子数相等
【答案】B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元素的概念;相对原子质量
【解析】【分析】A.原子的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
B.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C.根据该原子的质子数和电子数完成作图;
D.核外电子数=质子数。
【解答】 A.3种微粒质子数相等,属于同种元素,故A正确不合题意;
B.3种微粒质子数相等,由于中子数不同,则三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不相等,故B错误符合题意;
C.三种原子都只有1个质子,核外均有1个电子,则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为故C正确不合题意;
D.三种原子都只有1个电子层,该层上有1个电子,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B。
14.(2025七下·南浔期末)用金属勺盛一块干冰(固态CO2),放在空气中(如图),观察到干冰逐渐变小,但没有液体出现;干冰周围有“白气”,金属勺上出现“白色物质”。有关上述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
A.干冰升华而逐渐变小
B.“白气”是二氧化碳气体
C.“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
D.“白色物质”是二氧化碳气体凝华而成的
【答案】A
【知识点】升华及升华现象;凝华及凝华现象
【解析】【分析】AD.根据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
BC.二氧化碳和水蒸气都是无色透明的。
【解答】根据题意可知,干冰吸热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发生升华现象,故A正确;
周围的水蒸气放热从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现象变成“白气”,故BC错误;
金属勺周围的水蒸气放热,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发生凝华形成白霜,故D错误。
故选A。
15.(2025七下·南浔期末)某兴趣小组利用天平和量杯测量液体的密度,他们根据实验数据,绘出如图图像,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液体甲的密度小于液体乙的密度
B.当质量相同时,液体甲与液体乙的体积比是5:4
C.液体甲的密度是 千克/米3
D.当体积为60 厘米3时,液体乙的质量为80 克
【答案】C
【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图像确定空量杯的质量,然后用总质量减去量杯质量得到液体质量,根据密度公式分别计算出甲液体和乙液体的密度,然后对各个选项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 据图可知,当液体体积为0时,甲、乙图线对应质量均为20g,即量杯的质量为20g,
甲液体的密度:,
乙液体的密度:,
A.液体甲的密度大于液体乙的密度,故A错误;
B.当质量相同时,,故B错误;
C.液体甲的密度ρ甲=1g/cm3=1×103kg/m3,故C正确;
D.当甲液体体积V=60厘米3 时,m乙=ρ乙V乙=0.8g/cm3×60cm3=48g,故D错误。
故选C。
16.(2025七下·南浔期末)如图甲是桃花的结构示意图,图乙是桃的果实示意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这朵花的最重要的结构是   。
(2)花粉从⑤落到①上的过程叫做   。
(3)我们食用的部分通常是乙中的⑦。其实⑧也可以食用,它是由甲中的[   ]发育而来(填序号)。
【答案】(1)花蕊
(2)传粉
(3)④
【知识点】花的结构
【解析】【分析】 图中①柱头、②花柱、③子房、④胚珠、⑤花药、⑥花丝、⑦果皮、⑧种子,据此解答。
【解答】 (1)这朵花的最重要的结构是花蕊,因为与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有直接关系,花蕊包括雌蕊和雄蕊。
(2)传粉指的是植物成熟后,成熟的花药自动裂开,花粉从⑤花药里散发出来,通过一定的方式,落到雌蕊的①柱头上的过程;
(3)图中⑧是种子,是由甲中的④胚珠发育而来。
17.(2025七下·南浔期末)现有两种果树:果大又甜的桃形李(如图甲)和生长快、易存活但果小味酸的山桃树。小科同学想用嫁接的方法(如图乙)改良家中果树品种。回答下列问题。
(1)图乙中①是   的枝条(选填“桃形李”或“山桃树”);
(2)嫁接成功的关键是让①和②的   紧贴;
(3)采用嫁接的方法来培育果树的优点是   。
【答案】(1)桃形李
(2)形成层
(3)可保持果树的根系耐性,同时获得较好果实的特质
【知识点】植物的无性生殖
【解析】【分析】 (1)嫁接是把一株植物体的芽或带芽的枝接到另一株植物体上,使它们愈合成一株完整的植物体。接上的芽或枝叫接穗,被接的植物体叫砧木
(2)根据嫁接的要点解答;
(3)根据植物无性生殖的优点解答。
【解答】(1)在嫁接时,应使用果大又甜的桃形李的枝条做①接穗,使果实品质得以提升。
(2)嫁接成功的关键在于保证接穗与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
(3) 采用嫁接的方法来培育果树的优点是: 可保持果树的根系耐性,同时获得较好果实的特质。
18.(2025七下·南浔期末)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请根据下表(元素周期表的部分内容)回答有关问题:
IA   0
1H 氢 1.008   2 He 氦 4.003
ⅡA ⅢA ⅣA VA VIA ⅦA
3 Li 锂 6.941 4 Be 铍 9.012 5B 硼 10.81 6C 碳 12.01 7N 氮 14.01 80 氧 16.00 9F 氟 19.00 10 Ne 氖 20.18
11 Na 钠 22.99 12 Mg 镁 24.31 13 Al 铝 26.98 14 Si 硅 28.09 15 P 磷 30.97 16 S 硫 32.06 17 Cl 氯 35.45 18 Ar 氩 39.95
(1)通过分析,同一周期元素之间的排列有一定规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填字母)。
A.从左到右,各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
B.从左到右,各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C.从左到右,各元素原子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加
(2)在元素周期表中,同一族(纵行)的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因此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则上表中与 Cl元素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是   (填元素符号)。
【答案】(1)C
(2)相同;F
【知识点】元素周期表
【解析】【分析】(1) 根据元素周期表中同一周期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进行分析;
(2)根据元素周期表同一族中最外层电子数的排列规律解答。
【解答】(1) 在元素周期表中,同一周期的元素,电子层数相同,故A正确;
从左到右,各元素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加,且最外层电子数依次增加,故B错误,C正确。
故选AC;
(2)在元素周期表中,同一族(纵行)的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因此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则上表中Cl元素与F元素在同一列,即在同一族,则与Cl元素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是F。
19.(2025七下·南浔期末)“桑树”是湖州地区自古以来的一种经济作物,其结构层次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通过过程②桑树的细胞形成 不同的   。
(2)桑树的果实桑葚在生物结构层次上属于   。
【答案】(1)组织
(2)器官
【知识点】组织;结构与层次
【解析】【分析】(1)①表示细胞分化,②表示细胞分化。细胞的分化使组成生物体的组织变得形态多样化,功能多样化;植物体有五大组织,分别是保护组织,输导组织,营养组织,分生组织和机械组织。
(2) 植物体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解答】(1) 通过过程②桑树的细胞形成 不同的细胞群,也就是组织;
(2) 桑树的果实桑葚由不同的组织构成,因此在生物结构层次上属于器官。
20.(2025七下·南浔期末)化学用语是最简明、信息丰富、国际通用的语言。
(1)用化学符号填空:①氧化钠   ;②两个氮原子   。
(2)写出符号“3H2O”中数字的含义:其中“2”表示   。
(3)在R元素的氧化物R2O3中氧元素-2价,请在正确的位置标出R 元素的化合价:R2O3   ;若 R2O3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02,则 R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
【答案】(1)Na2O;2N
(2)一个水分子中含有2个氢原子
(3);27
【知识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
【解析】【分析】(1)①根据物质的名称确定组成分子的原子种类和个数,然后写出对应的化学式;
②在元素符号前面写数字表示原子的个数。
(2)在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分子中含有原子的个数;
(3)①在元素符号正上方写正负号和数字表示元素的化合价;
②相对分子质量等于相对原子与个数的乘积之和。
【解答】(1)①氧化钠分子由两个钠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写作:Na2O;
②两个氮原子写作2N;
(2)“3H2O”中数字“2”表示一个水分子中含有2个氢原子;
(3)①在 R2O3 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根据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得到:2x+(-2)×3=0,解得:x=+3价,写作:;
② 若 R2O3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02, 那么得到:2y+16×3=102,解得:y=27,则R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7。
21.(2025七下·南浔期末)生活中的制造无处不在。
(1)金属制造技术一般包括成型技术与铸造技术。制造汽车轮毂主要是   技术。
(2)塑料品的制造技术有模压成型、挤出成型、注射成型、浇铸成型等。制造 PVC 塑料水管主要是   成型。
【答案】(1)铸造
(2)挤出成型
【知识点】金属制品及其制造技术;塑料制品及其制造技术
【解析】【分析】(1) 汽车轮毂的制造工艺主要有以下三种:锻造、铸造、旋压。锻造是一种金属塑性加工方法,通过锻压机械对金属坯料施加压力,使其产生塑性变形并获得一定几何形状和组织性能的工件。铸造是将金属熔炼后浇注到模具中,待冷却凝固后得到具有一定形状和尺寸的铸件。旋压则是将金属板材置于旋压机上,通过旋转和施加压力使其延展并形成所需的形状。
(2) 塑料制品的制造技术涉及多个环节,主要包括原料准备、成型加工、机械加工及表面处理等步骤,根据其成型种类解答。
【解答】(1)金属制造技术一般包括成型技术与铸造技术。制造汽车轮毂主要是铸造技术。
(2) 挤出成型是使塑料在挤出机的料筒中受热熔融,通过螺杆的旋转加压,使塑料熔体连续地通过具有一定形状的口模,然后经冷却定型而获得各种截面形状的连续型材,如管材、板材、片材、薄膜以及单丝等。管、板和软片等都可以通过挤出成型的方式连续生产,所以挤出成型是主要用于生产管、板和软片等的制造技术。
22.(2025七下·南浔期末)小聪和小明为了探究“温度和物质状态对同种物质密度的影响”,在一定的环境下将1g的冰加热,忽略水和冰的质量变化,分别记录其温度和体积的数据,利用描点法得到了如图所示的图像,回答以下问题:
(1)冰从-4℃上升到0℃时密度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水在   ℃之间具有“热缩冷胀”的性质。
【答案】(1)变小
(2)0~4
【知识点】密度及其特性
【解析】【分析】 (1)在质量一定时,物质的体积与其密度成反比;
(2)大部分物质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但部分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具有热缩冷胀的性质。
【解答】 (1)由图像可以看出,在-4~0℃,冰的体积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变大。根据可得,在质量一定的情况下,冰的体积变大,说明冰的密度在变小。
(2)在0~4℃,水的体积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变小,根据可得,在质量一定的情况下,水的体积变小,说明水的密度在变大;在温度高于4℃,水的体积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变大,根据可得,在质量一定的情况下,水的体积变大,说明水的密度在变小。
综合可知,水在0~4℃具有热缩冷胀的性质,在温度高于4℃之后,具有热胀冷缩的形状,水在4℃时密度最大。
23.(2025七下·南浔期末)为测定当地壤土类土壤中空气的体积分数,某小组进行了相关实验与分析。实验操作:将土块和铁块分别放入2只相同的烧杯中,用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水,先沿烧杯壁缓慢地向烧杯内注水,如图所示。快要浸没土块或铁块时,用 ▲ 从量筒中取水后向烧杯中滴水,直到水把土块和铁块刚好浸没。记录用水的体积分别为
(1)实验中,铁块和土块的   必须相等。
(2)上述“ ▲ ”处的实验仪器是   。
(3)若土块体积为 V,则土壤中空气体积分数a%=   。
(4)若用等量沙土类土壤进行重复试验,得到土壤中空气体积分数为b%,则两种土壤空气体积分数大小关系为a%   b%。
【答案】(1)体积
(2)滴管
(3)
(4)<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1)土壤是疏松的,将土壤捏实即把空气排除。因此,通过比较相同体积的土块和铁块在水中排开的水量差异,可以推断出土壤中存在的空气体积。铁块作为对照,因其密度较大且实心,不会含有空气,从而提供了一个无空气的基准来衡量土壤中的空气含量。
(2)当要准确量取规定体积的液体时,可以用胶头滴管精细调节液面,从而减小误差;
(3)土壤中的空气体积分数=;
(4)根据沙土类土壤和壤土类土壤空气的含量大小解答。
【解答】(1)为了准确测土壤中空气的体积分析,则在实验中,铁块和土块的体积必须相等。
(2)上述“ ▲ ”处的实验仪器是滴管;
(3)土块的体积为V,则土壤中空气的体积为:V1-V2,则土壤中空气的体积分数为:。
(4)沙土类土壤空气比例显著大于水的比例,而壤土含有高达50%空隙,内含水和空气各半。比较可知,沙土内土壤空气含量大于壤土类土壤空气含量,即a%24.(2025七下·南浔期末)人类对微观世界的探究永无止境。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1)道尔顿最早提出原子的概念并认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1897年汤姆生发现电子并提出类似“西瓜”的原子模型,认为电子就像“西瓜子”一样镶嵌在带正电荷的“西瓜瓢”中。由于原子呈电中性,可推测电子带   电。
(2)如图甲是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金箔原子而产生散射的实验,实验现象: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少数α粒子发生很大偏转,极少数α粒子被弹回。在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他提出了图乙所示的原子核式结构,卢瑟福的这一研究过程是一个____。
A.建立模型的过程 B.得出结论的过程
C.提出问题的过程 D.验证证据的过程
(3)卢瑟福在α散射实验中(α粒子带正电荷),推断原子中的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他的依据是   。
(4)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统计不同偏转角度的α粒子数量,绘制图像如图所示,其中符合实验现象的图像是   。
【答案】(1)负
(2)A
(3)绝大多数a粒子通过金箔时没有受到阻碍,沿原来的方向继续前进
(4)A
【知识点】原子结构的探索过程
【解析】【分析】(1)数量相等电性相反的电荷凑在一起可以达到电中性;
(2) 根据研究的方法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3) 根据a散射实验现象为:绝大多数的a粒子通过金箔并按原来方向运动,极少数的a粒子发生了大的偏转进行解答。
(4) α粒子散射实验不同偏转角粒子数量规律:大多数α粒子能穿过金箔而不改变原来运动方向,少部分α粒子改变原来运动方向,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回来,所以偏转角小的α粒子数量多,偏转角大的α粒子数量少。
【解答】(1)1897年汤姆生发现电子并提出类似“西瓜”的原子模型,认为电子就像“西瓜子”一样镶嵌在带正电荷的“西瓜瓢”中。由于原子呈电中性,可推测电子带负电;
(2) 卢瑟福进行α粒子散射实验后,认为原子是“行星模型”,即原子是由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卢瑟福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这种研究方法属于建立模型的过程,故选A;
(3) 卢瑟福在α散射实验中(α粒子带正电荷),推断原子中的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他的依据是:绝大多数a粒子通过金箔时没有受到阻碍,沿原来的方向继续前进。
(4) 因为大多数α粒子能穿过金箔而不改变原来运动方向,少部分α粒子改变原来运动方向,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回来,即偏转角小的α粒子数量多,偏转角大的α粒子数量少,
故选A。
25.(2025七下·南浔期末)种子萌发需要一定的水分。为了探究花生种子萌发时土壤的最佳含水量,小明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实验,并得到如图2 所示的数据。
(1)每个培养皿中放10粒种子而非1 粒种子,其好处是   。
(2)恒温培养时,需盖上培养皿的盖子,该操作的目的是   。
(3)本实验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
(4)进一步研究发现,当土壤的含水量为60%时,由于土壤中水分过多会使种子浸泡在泥水中,导致萌发率为0。此时种子无法萌发的原因是   。
【答案】(1)减少由于个体差异导致的偶然性误差,使实验结果更加可靠
(2)有利于防止水分蒸发,保持培养皿中的环境湿度稳定,这有助于种子的正常萌发
(3)在温度为25℃时,花生种子萌发的最佳土壤含水量在40%-50%之间
(4)氧气供应不足,使得种子无法进行正常的有氧呼吸,最终导致无法萌发
【知识点】种子萌发的过程与必要条件
【解析】【分析】(1)在科学探究中,往往需要选择尽量多的样本,这样得到的结论会更加客观,具有普遍意义;
(2)种子萌发需要适量的水分;
(3)根据图2确定种子萌发率最高时土壤的含水量即可;
(4)根据种子萌发需要氧气分析。
【解答】 (1)在实验中,每个培养皿中放置10粒种子,而不是1粒种子,其目的在于增加样本量,这样可以减少由于个体差异导致的偶然性误差,使实验结果更加可靠。
(2)在恒温培养时,盖上培养皿的盖子有利于防止水分蒸发,保持培养皿中的环境湿度稳定,这有助于种子的正常萌发。
(3)根据实验数据,花生种子的萌发率在土壤含水量为40%和50%时较高,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在温度为25℃时,花生种子萌发的最佳土壤含水量在40%-50%之间。
(4)当土壤含水量达到60%时,土壤过于潮湿,导致种子浸没在泥水中。这种情况下氧气供应不足,使得种子无法进行正常的有氧呼吸,最终导致无法萌发。
26.(2025七下·南浔期末)学习了《质量和密度》一节后,小明产生了这样一个疑问:物体的质量与其形状是否有关呢 为此,爱动脑筋的小明设计了一个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他选用一块橡皮泥作为被研究的物体,将橡皮泥捏成各种形状,用天平分别称出其质量,并将数据记录在下表中:
橡皮泥形状 长方体 圆柱体 圆环形 碎块
橡皮泥质量/g 28 28 28 28
(1)小明实验时选用橡皮泥作为实验的材料,你认为选用这种材料对他的实验操作有什么好处    。
(2)由小明的实验,你得出的结论是   。
(3)本实验中测量了多组数据,爱思考的冬冬想到:许多实验中都需要进行多次测量,有的是为了从不同情况中找到普遍规律;有的是为了求平均值以减小误差。你认为本实验中多次测量的目的是   。
(4)科学研究中,用相关量的比值定义新的科学概念,这就是比值定义。如用质量和体积的比值定义密度。下列科学概念也是比值定义的是____。
A.质量 B.温度
C.速度 D.相对原子质量
【答案】(1)橡皮泥容易变形
(2)物体的质量与其形状无关
(3)从不同情况中找到普遍规律
(4)C
【知识点】质量及其特性
【解析】【分析】 (1)橡皮泥容易变形;
(2)根据表格数据分析解答得出结论;
(3)实验中都需要进行多次测量,有的是为了从不同情况中找到普遍规律;有的是为了求平均值以减小误差,根据实验课题即可确定多次实验的目的。
(4)根据各个选项中物理量的定义分析其中包含的物理研究方法即可。
【解答】 (1)小明要探究物体的质量与其形状是否有关。实验中还要控制质量相同,只改变物体的形状。选择橡皮泥作为实验的材料是因为橡皮泥容易变形;
(2)橡皮泥的形状变化后,其质量保持不变,始终是28g,所以结论是:物体的质量与其形状无关;
(3)本次实验多次测量的目的是从不同情况中找到普遍规律。
(4) A.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没有使用比值定义,故A不合题意;
B.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没有使用比值定义,故B不合题意;
C.速度是物体通过路程和时间的比值,故C符合题意;
D.相对原子质量是原子的实际质量与碳原子质量的的比值,故D符合题意。
故选CD。
27.(2025七下·南浔期末)人们都说:“被 的水蒸气烫伤,要比被100℃的热水烫伤严重得多”。对此,小科设计了以下实验验证:
①将一定质量温度为t1的冷水装入一个双层玻璃真空保温杯中,液面如图甲所示位置,标记为A;
②向杯中插入导管,将 的水蒸气通入保温杯的冷水中(水蒸气全部被吸收),发现杯中水面明显上升:
③一段时间后,停止通入水蒸气,移出导管后,杯中液面位置如图乙所示,标记为B,再测出此时杯中水的温度为t2,比较发现t2高于t1。
(1)杯中水面上升是通入的水蒸气发生   (填物态变化名称)的结果;
(2)小华认为小科的实验还不足以证明他的观点,小华的改进步骤如下:
①再取一个相同的保温杯,在保温杯中倒入与第一个保温杯中质量相同,温度为t1的冷水;
②然后向杯中倒入 的沸水直至 B处;
③摇匀后测出此时保温杯中的水温为t3,若t3低于   (选填“t1”或“t2”),则可以说明“被 的水蒸气烫伤更严重”是因为 的水蒸气变成 的热水时,还会   热量。
(3)为了防止在开盖时被水蒸气烫伤,你认为下列开盖方法最安全的是   。
【答案】(1)液化
(2)t2;放出
(3)B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解析】【分析】 (1)根据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
(2)根据控制变量的思想进行分析,然后比较t3和t2温度即可;
(3)为了防止被水蒸气烫伤,应尽量避免接触水蒸气。
【解答】 (1)将100℃的水蒸气通入保温杯的冷水中,水蒸气受冷从气态变成液体发生液化形成水,所以发现杯中水面明显上升;
(2)由控制变量法可知,向杯中倒入100℃的沸水,水面应到达B处,摇匀后测出此保温杯中水温t3,并与t2比较,t3低于t2,则可以得出“被100℃的水蒸气烫伤更严重”是因为100℃的水蒸气变成100℃的热水时,还需放出热量;
(3)为了防止在开盖时被水蒸气烫伤,你认为下列开盖方法最安全的是B,让水蒸气从另一侧冒出。
28.(2025七下·南浔期末)如图是一些细菌和真菌的形态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甲与乙、丙、丁在细胞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   。
(2)图丁中的a是   ,图中的乙、丙、丁都通过产生a来繁殖后代。
(3)甲、乙、丙、丁中的   (填序号,下同)可以用来发面和酿酒,   可以产生一种著名的抗生素类药物,可治疗多种细菌性疾病。
【答案】(1)甲无成形的细胞核,而乙、丙、丁有成形的细胞核
(2)孢子
(3)丙;乙
【知识点】细菌的主要特点;真菌的主要特点
【解析】【分析】(1)细菌么有成形的细胞核,真菌有成形的细胞核。
(2)根据真菌的繁殖方式解答;
(3)根据常见真菌类生物在生活和生成总的应用解答。
【解答】(1)甲为细菌,而青霉素、酵母菌和蘑菇都是真菌,则甲与乙、丙丁的主要区别是:甲无成形的细胞核,而乙、丙、丁有成形的细胞核;
(2)图丁中的a是孢子,图中的乙、丙、丁都通过产生a来繁殖后代;
(3)甲、乙、丙、丁中的丙(酵母菌)可以用来发面和酿酒,乙(青霉素)可以产生一种著名的抗生素类药物,可治疗多种细菌性疾病。
29.(2025七下·南浔期末)新型发光陶瓷是将高科技蓄光材料融入传统陶瓷釉料中,经高温改变矿物结构而形成。它吸蓄光能后,可在阴暗环境中自行发光。如图是其部分生产流程,分析并回答问题。
(1)练泥机的搅拌桨相当于实验仪器中的   ,它可以将水和坯料充分混合,同时排空胚料中的   。
(2)生产蓄光材料需要在稀有气体环境中进行,利用稀有气体化学性质   的特点。
(3)景德镇的瓷器名扬天下。瓷器的颜料成分之一有石绿[主要成分 石绿中铜元素的化合价为 。
【答案】(1)玻璃棒;空气
(2)不活泼
(3)+2
【知识点】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陶瓷器及其制造流程
【解析】【分析】(1) 根据水和坯料充分调和,相当于搅拌过程,实验中搅拌需要使用玻璃棒进行分析 ;
(2) 根据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 ;
(3) 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进行分析
【解答】(1)练泥机的搅拌桨相当于实验仪器中的玻璃棒,它可以将水和坯料充分混合,同时排空胚料中的空气;
(2)生产蓄光材料需要在稀有气体环境中进行,利用稀有气体化学性质不活泼的特点。
(3) 设石绿中铜元素的化合价为x,依据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氢氧根离子显-1价,碳酸根离子显-2价,则2x+(-1)×2+(-2)=0,解得:x=+2。
30.(2025七下·南浔期末)物态变化时构成物质的分子(原子)的间距会发生变化,如图1。我国古代就掌握了高超的铸铁技术,图2 是某环境下铸造铁器过程中铁的温度随时间变化图像,根据图像回答:
(1)铁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在该环境下,铁的熔点是   ℃;
(2)整个过程,铁的物质分子(原子)间距是如何变化的   (选填“ABC”、“ABCBA”或“ABA”);
【答案】(1)晶体;1538℃
(2)ABA
【知识点】分子之间存在空隙;熔点和凝固点;晶体与非晶体
【解析】【分析】(1)晶体有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根据图2确定铁的熔点;
(2)根据铸造铁器过程中的物态变化,确定铁原子之间的间距变化即可。
【解答】(1)根据图2可知,铁在熔化时温度保持1538℃不变,则铁是晶体,铁铁的熔点为1538℃。
(2)铁器的铸造过程,即先从固态变成液态发生熔化现象,然后再从液态变成固态发生凝固现象,则铁的原子间距为ABA。
31.(2025七下·南浔期末)石墨烯是一种新型纳米材料,密度比钢小,强度却是钢的200倍。将一边长为10cm的正方体钢制零件用石墨烯材料替换,在体积不变的情况下,质量减少了5700g。已知钢的密度 千克/米3,求:
(1)零件的体积为多少立方厘米
(2)钢制零件的质量是多少克
(3)此石墨烯材料的密度是多少
【答案】(1)解:已知钢制零件的棱长L=10cm,
则钢制零件的体积:V=L3=(10cm)3=1000cm3。
(2)解:已知钢的密度ρ钢=7.9×103kg/m3=7.9g/cm3,
钢制零件的质量:m钢=ρ钢V=7.9g/cm3×1000cm3=7900g;
(3)解:因钢制零件用石墨烯材料替换时,在体积不变的情况下,质量减少了5700g,
所以,此石墨烯材料零件的质量:m石=m钢-Δm=7900g-5700g=2200g,
则石墨烯材料的密度:。
【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 (1)利用体积公式V=L3计算钢制零件的体积;
(2)知道钢的密度,根据m=ρV求出钢制零件的质量;
(3)由题意可知,钢制零件用石墨烯材料零件替换时,在体积不变的情况下,质量减少了5700g,据此求出此石墨烯材料零件的质量,根据可求出此石墨烯材料零件的密度。
32.(2025七下·南浔期末)嫦娥石是中国科学家首次从月壤样品的14万个颗粒中分离出的一个粒径约 的单晶颗粒,其化学式
(1)嫦娥石由   种元素组成。
(2)嫦娥石中钠元素与镁元素的质量比为   。
(3)若用107.2g嫦娥石提炼金属钙,可得钙的质量为多少
(4)107.2g嫦娥石中钙元素的质量与多少克碳酸钙中的钙元素质量相同
【答案】(1)5
(2)23:24
(3)解: 若用107.2g嫦娥石提炼金属钙,
可得钙的质量:。
(4)解:含有相同质量钙元素的碳酸钙的质量为: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1)在化学式中,一种符号代表一种元素;
(2)元素的质量之比等于相对原子质量与个数的乘积之比;
(3)元素质量=物质质量×元素的质量分数;
(4)物质质量=。
【解答】(1)根据化学式 可知,嫦娥石由Ca、Na、Mg、P、O共5种元素组成。
(2)根据化学式 可知, 嫦娥石中钠元素与镁元素的质量比为:(23×1):(24×1)=23:24。
1 / 1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册期末科学试题卷
1.(2025七下·南浔期末)中国瓷器驰名世界,被西方人誉为“瓷器之国”。下列陶瓷器制造过程中,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
A.揉泥:选取优质陶土,并搅拌揉搓
B.制坯:将优质陶土放入模具,使其成型
C.施釉:将釉浆均匀涂在坯体表面
D.烧制:将陶坯置于高温炉中烘烤
2.(2025七下·南浔期末)荷叶上两滴水珠接触时,能自动结合成一滴较大的水珠,这现象说明了(  )
A.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B.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C.分子之间存在斥力 D.分子非常的微小
3.(2025七下·南浔期末)2024年初湖南省气温逐降,许多地方下了霰,霰是在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空气凝结成的小冰粒。下列有关霰形成过程中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水分子种类发生改变 B.水分子间的间隔改变
C.水分子构成发生改变 D.水发生升华,放出热量
4.(2025七下·南浔期末)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等。下列物质由离子构成的是(  )
A. B.
C. D.
5.(2025七下·南浔期末)下列关于地球结构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陆地占地球表面的71%
B.软流层在地核与地幔之间
C.地球内部由外及内依次是地核、地幔、地壳
D.地球表面覆盖的土壤是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共有部分
6.(2025七下·南浔期末)如图为植物根尖结构示意图,其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7.(2025七下·南浔期末)人造肉的一个分支技术是先从动物身上提取肌肉组织,然后通过血清为其中的细胞生长和复制提供养分,逐步在实验室中培养出新的肌肉组织。其制作过程如图所示,此过程看作是细胞的(  )
A.分裂、生长 B.分裂、分化
C.生长、分化 D.分裂、生长、分化
8.(2025七下·南浔期末)图甲和图乙分别是男性和女性生殖系统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甲中①与男性第二性征有关 B.图甲中②产生精子
C.图乙中④是胚胎发育的场所 D.图乙中②是受精卵的形成部位
9.(2025七下·南浔期末)如图为电解水过程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 B.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C.水中含有氢分子和氧分子 D.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粒子
10.(2025七下·南浔期末)如图是昆虫发育类型示意图,蝗虫发育过程的正确表示为(  )
A.A→B→C B.D→A→C C.C→D→A D.A→C→D
11.(2025七下·南浔期末)如图是果树的一段枝条,长有大小相同的两个果实。已对枝条的1~2和3~4两个部位的树皮进行了环剥。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果实不能继续长大,原因是切断了运输有机物的筛管
B.枝条上1~4四处中,会出现明显肿胀的部位是2处
C.枝条上部的叶片不会萎蔫,因为运输水的通道未被切断
D.果实A 能继续长大,因为运输有机物给A 的通道未被切断
12.(2025七下·南浔期末)如图序号与山体部位名称相符的是(  )
A.①鞍部 B.②山谷 C.③山脊 D.④陡崖
13.(2025七下·南浔期末)下图是三种原子的结构模型,下列有关这三种原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属于同种元素
B.相对原子质量相等
C.原子结构示意图均可表示为
D.核外电子数相等
14.(2025七下·南浔期末)用金属勺盛一块干冰(固态CO2),放在空气中(如图),观察到干冰逐渐变小,但没有液体出现;干冰周围有“白气”,金属勺上出现“白色物质”。有关上述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
A.干冰升华而逐渐变小
B.“白气”是二氧化碳气体
C.“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
D.“白色物质”是二氧化碳气体凝华而成的
15.(2025七下·南浔期末)某兴趣小组利用天平和量杯测量液体的密度,他们根据实验数据,绘出如图图像,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液体甲的密度小于液体乙的密度
B.当质量相同时,液体甲与液体乙的体积比是5:4
C.液体甲的密度是 千克/米3
D.当体积为60 厘米3时,液体乙的质量为80 克
16.(2025七下·南浔期末)如图甲是桃花的结构示意图,图乙是桃的果实示意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这朵花的最重要的结构是   。
(2)花粉从⑤落到①上的过程叫做   。
(3)我们食用的部分通常是乙中的⑦。其实⑧也可以食用,它是由甲中的[   ]发育而来(填序号)。
17.(2025七下·南浔期末)现有两种果树:果大又甜的桃形李(如图甲)和生长快、易存活但果小味酸的山桃树。小科同学想用嫁接的方法(如图乙)改良家中果树品种。回答下列问题。
(1)图乙中①是   的枝条(选填“桃形李”或“山桃树”);
(2)嫁接成功的关键是让①和②的   紧贴;
(3)采用嫁接的方法来培育果树的优点是   。
18.(2025七下·南浔期末)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请根据下表(元素周期表的部分内容)回答有关问题:
IA   0
1H 氢 1.008   2 He 氦 4.003
ⅡA ⅢA ⅣA VA VIA ⅦA
3 Li 锂 6.941 4 Be 铍 9.012 5B 硼 10.81 6C 碳 12.01 7N 氮 14.01 80 氧 16.00 9F 氟 19.00 10 Ne 氖 20.18
11 Na 钠 22.99 12 Mg 镁 24.31 13 Al 铝 26.98 14 Si 硅 28.09 15 P 磷 30.97 16 S 硫 32.06 17 Cl 氯 35.45 18 Ar 氩 39.95
(1)通过分析,同一周期元素之间的排列有一定规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填字母)。
A.从左到右,各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
B.从左到右,各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C.从左到右,各元素原子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加
(2)在元素周期表中,同一族(纵行)的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因此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则上表中与 Cl元素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是   (填元素符号)。
19.(2025七下·南浔期末)“桑树”是湖州地区自古以来的一种经济作物,其结构层次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通过过程②桑树的细胞形成 不同的   。
(2)桑树的果实桑葚在生物结构层次上属于   。
20.(2025七下·南浔期末)化学用语是最简明、信息丰富、国际通用的语言。
(1)用化学符号填空:①氧化钠   ;②两个氮原子   。
(2)写出符号“3H2O”中数字的含义:其中“2”表示   。
(3)在R元素的氧化物R2O3中氧元素-2价,请在正确的位置标出R 元素的化合价:R2O3   ;若 R2O3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02,则 R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
21.(2025七下·南浔期末)生活中的制造无处不在。
(1)金属制造技术一般包括成型技术与铸造技术。制造汽车轮毂主要是   技术。
(2)塑料品的制造技术有模压成型、挤出成型、注射成型、浇铸成型等。制造 PVC 塑料水管主要是   成型。
22.(2025七下·南浔期末)小聪和小明为了探究“温度和物质状态对同种物质密度的影响”,在一定的环境下将1g的冰加热,忽略水和冰的质量变化,分别记录其温度和体积的数据,利用描点法得到了如图所示的图像,回答以下问题:
(1)冰从-4℃上升到0℃时密度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水在   ℃之间具有“热缩冷胀”的性质。
23.(2025七下·南浔期末)为测定当地壤土类土壤中空气的体积分数,某小组进行了相关实验与分析。实验操作:将土块和铁块分别放入2只相同的烧杯中,用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水,先沿烧杯壁缓慢地向烧杯内注水,如图所示。快要浸没土块或铁块时,用 ▲ 从量筒中取水后向烧杯中滴水,直到水把土块和铁块刚好浸没。记录用水的体积分别为
(1)实验中,铁块和土块的   必须相等。
(2)上述“ ▲ ”处的实验仪器是   。
(3)若土块体积为 V,则土壤中空气体积分数a%=   。
(4)若用等量沙土类土壤进行重复试验,得到土壤中空气体积分数为b%,则两种土壤空气体积分数大小关系为a%   b%。
24.(2025七下·南浔期末)人类对微观世界的探究永无止境。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1)道尔顿最早提出原子的概念并认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1897年汤姆生发现电子并提出类似“西瓜”的原子模型,认为电子就像“西瓜子”一样镶嵌在带正电荷的“西瓜瓢”中。由于原子呈电中性,可推测电子带   电。
(2)如图甲是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金箔原子而产生散射的实验,实验现象: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少数α粒子发生很大偏转,极少数α粒子被弹回。在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他提出了图乙所示的原子核式结构,卢瑟福的这一研究过程是一个____。
A.建立模型的过程 B.得出结论的过程
C.提出问题的过程 D.验证证据的过程
(3)卢瑟福在α散射实验中(α粒子带正电荷),推断原子中的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他的依据是   。
(4)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统计不同偏转角度的α粒子数量,绘制图像如图所示,其中符合实验现象的图像是   。
25.(2025七下·南浔期末)种子萌发需要一定的水分。为了探究花生种子萌发时土壤的最佳含水量,小明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实验,并得到如图2 所示的数据。
(1)每个培养皿中放10粒种子而非1 粒种子,其好处是   。
(2)恒温培养时,需盖上培养皿的盖子,该操作的目的是   。
(3)本实验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
(4)进一步研究发现,当土壤的含水量为60%时,由于土壤中水分过多会使种子浸泡在泥水中,导致萌发率为0。此时种子无法萌发的原因是   。
26.(2025七下·南浔期末)学习了《质量和密度》一节后,小明产生了这样一个疑问:物体的质量与其形状是否有关呢 为此,爱动脑筋的小明设计了一个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他选用一块橡皮泥作为被研究的物体,将橡皮泥捏成各种形状,用天平分别称出其质量,并将数据记录在下表中:
橡皮泥形状 长方体 圆柱体 圆环形 碎块
橡皮泥质量/g 28 28 28 28
(1)小明实验时选用橡皮泥作为实验的材料,你认为选用这种材料对他的实验操作有什么好处    。
(2)由小明的实验,你得出的结论是   。
(3)本实验中测量了多组数据,爱思考的冬冬想到:许多实验中都需要进行多次测量,有的是为了从不同情况中找到普遍规律;有的是为了求平均值以减小误差。你认为本实验中多次测量的目的是   。
(4)科学研究中,用相关量的比值定义新的科学概念,这就是比值定义。如用质量和体积的比值定义密度。下列科学概念也是比值定义的是____。
A.质量 B.温度
C.速度 D.相对原子质量
27.(2025七下·南浔期末)人们都说:“被 的水蒸气烫伤,要比被100℃的热水烫伤严重得多”。对此,小科设计了以下实验验证:
①将一定质量温度为t1的冷水装入一个双层玻璃真空保温杯中,液面如图甲所示位置,标记为A;
②向杯中插入导管,将 的水蒸气通入保温杯的冷水中(水蒸气全部被吸收),发现杯中水面明显上升:
③一段时间后,停止通入水蒸气,移出导管后,杯中液面位置如图乙所示,标记为B,再测出此时杯中水的温度为t2,比较发现t2高于t1。
(1)杯中水面上升是通入的水蒸气发生   (填物态变化名称)的结果;
(2)小华认为小科的实验还不足以证明他的观点,小华的改进步骤如下:
①再取一个相同的保温杯,在保温杯中倒入与第一个保温杯中质量相同,温度为t1的冷水;
②然后向杯中倒入 的沸水直至 B处;
③摇匀后测出此时保温杯中的水温为t3,若t3低于   (选填“t1”或“t2”),则可以说明“被 的水蒸气烫伤更严重”是因为 的水蒸气变成 的热水时,还会   热量。
(3)为了防止在开盖时被水蒸气烫伤,你认为下列开盖方法最安全的是   。
28.(2025七下·南浔期末)如图是一些细菌和真菌的形态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甲与乙、丙、丁在细胞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   。
(2)图丁中的a是   ,图中的乙、丙、丁都通过产生a来繁殖后代。
(3)甲、乙、丙、丁中的   (填序号,下同)可以用来发面和酿酒,   可以产生一种著名的抗生素类药物,可治疗多种细菌性疾病。
29.(2025七下·南浔期末)新型发光陶瓷是将高科技蓄光材料融入传统陶瓷釉料中,经高温改变矿物结构而形成。它吸蓄光能后,可在阴暗环境中自行发光。如图是其部分生产流程,分析并回答问题。
(1)练泥机的搅拌桨相当于实验仪器中的   ,它可以将水和坯料充分混合,同时排空胚料中的   。
(2)生产蓄光材料需要在稀有气体环境中进行,利用稀有气体化学性质   的特点。
(3)景德镇的瓷器名扬天下。瓷器的颜料成分之一有石绿[主要成分 石绿中铜元素的化合价为 。
30.(2025七下·南浔期末)物态变化时构成物质的分子(原子)的间距会发生变化,如图1。我国古代就掌握了高超的铸铁技术,图2 是某环境下铸造铁器过程中铁的温度随时间变化图像,根据图像回答:
(1)铁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在该环境下,铁的熔点是   ℃;
(2)整个过程,铁的物质分子(原子)间距是如何变化的   (选填“ABC”、“ABCBA”或“ABA”);
31.(2025七下·南浔期末)石墨烯是一种新型纳米材料,密度比钢小,强度却是钢的200倍。将一边长为10cm的正方体钢制零件用石墨烯材料替换,在体积不变的情况下,质量减少了5700g。已知钢的密度 千克/米3,求:
(1)零件的体积为多少立方厘米
(2)钢制零件的质量是多少克
(3)此石墨烯材料的密度是多少
32.(2025七下·南浔期末)嫦娥石是中国科学家首次从月壤样品的14万个颗粒中分离出的一个粒径约 的单晶颗粒,其化学式
(1)嫦娥石由   种元素组成。
(2)嫦娥石中钠元素与镁元素的质量比为   。
(3)若用107.2g嫦娥石提炼金属钙,可得钙的质量为多少
(4)107.2g嫦娥石中钙元素的质量与多少克碳酸钙中的钙元素质量相同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陶瓷器及其制造流程
【解析】【分析】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 A.选取优质陶土,并搅拌揉搓,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不合题意;
B.将优质陶土放入模具,使其成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不合题意;
C.在钵体上进行图案刻画,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不合题意;
D.将陶钵置于高温炉中烘烤,燃烧属于化学变化,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2.【答案】B
【知识点】分子间的作用力
【解析】【分析】根据分子之间作用力的知识分析判断。
【解答】荷叶上两滴水珠接触时,能自动结合成一滴较大的水珠,这现象说明了分子之间存在引力,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3.【答案】B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分析】根据物态变化的本质分析判断。
【解答】根据题意可知, 霰是在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空气凝结成的小冰粒,其实是水放热,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发生凝华现象。在此过程中,水分子的种类和构成保持不变,只是分子间隔发生改变,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4.【答案】C
【知识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解析】【分析】根据常见物质组成的知识分析判断。
【解答】氧气由氧分子构成,水由水分子构成,氯化钠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金刚石由碳原子构成,故C符合题意,而ABD不合题意。
故选C。
5.【答案】D
【知识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解析】【分析】根据对地球结构的知识分析判断。
【解答】 A.陆地占地球表面的29%,故A错误;
B.软流层并非位于地核与地幔之间,而是位于地幔的上部,故B错误;
C.地球内部由外及内依次是地壳、地幔、地核,故C错误;
D.地球表面覆盖的土壤是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共有部分,故D正确。
故选D。
6.【答案】D
【知识点】植物的根系及其结构与功能
【解析】【分析】 根尖的结构从顶端向上,一般可以划分为四个部分:根冠、分生区、伸长区和成熟区。图中①根冠、②分生区,③伸长区和④成熟区。
【解答】 成熟区在伸长区的上部,细胞停止伸长,并且开始分化,表皮一部分向外突起形成根毛,扩大了与水的接触面积,是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 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7.【答案】A
【知识点】细胞的分裂、生长与分化
【解析】【分析】 细胞分裂就是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的过程,细胞分裂使细胞数目增多。
细胞分化是指细胞在生长过程中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的过程,细胞分化形成了不同的组织。
新分裂产生的细胞体积很小,需要不断从周围环境中吸收营养物质,并且转变成组成自身的物质,体积逐渐增大,这就是细胞的生长。
【解答】 生物体由小长大,是与细胞的生长、分裂和分化分不开的。细胞分裂使细胞数目增多,细胞生长使细胞体积增大,细胞分化形成不同组织。题干中的“人造肉的一个分支技术是先从动物身上提取肌肉组织,分离出肌肉细胞,然后通过血清为肌肉细胞的生长和复制提供养分,逐步在实验室中培养出肌肉组织,这样就实现了肉的制作”,其制作过程如图所示,此过程涉及了细胞的分裂和生长过程,没有新的组织生成。
故选A。
8.【答案】D
【知识点】人体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解析】【分析】图1中的①膀胱、②输精管、③附睾、④睾丸;图2中的①子宫、②输卵管、③卵巢、④阴道。
【解答】 A.图甲中④睾丸能够分泌雄性激素,与男性第二性征有关。③附睾具有分泌功能,对精子起营养作用,并促进精子继续分化成熟,故A错误;
B.图甲中④睾丸能够产生精子,分泌雄性激素,故B错误;
C.图乙中①子宫是胚胎发育的场所,④阴道是婴儿产出的通道,故C错误;
D.图乙中①子宫是胚胎发育的场所。②输卵管是卵细胞受精的部位,故D正确。
故选D。
9.【答案】C
【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
【解析】【分析】 观察水分子分解过程示意图,根据微粒的变化分析分子、原子的变化等;根据微粒的构成分析物质的组成和微观构成等.
【解答】 A.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故A正确不合题意;
B.由物质的微观构成可知,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故B正确不合题意;
C.由物质的微观构成可知,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中含有氢原子和氧原子,不含有氢分子和氧分子,故C错误符合题意;
D.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粒子,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10.【答案】B
【知识点】昆虫的发育过程
【解析】【分析】昆虫的生殖发育有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两种方式:一生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幼虫和成虫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差别不明显,这种发育过程属于不完全变态;一生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时期,其幼虫与成虫在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上明显不同,差异很大,属于完全变态发育。
【解答】 蝗虫属于不完全变态的昆虫,一生经过受精卵、幼虫和成虫三个阶段。图中只能D表示卵(受精卵),A表示幼虫,B表示蛹,C表示成虫,不完全发育过程为D→A→C,完全发育过程为D→A→B→C,可见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1.【答案】B
【知识点】茎的形态结构;茎的运输作用
【解析】【分析】根据植物茎内有机物的输送的知识分析判断。
【解答】 筛管是植物韧皮部内输导有机养料的管道。由许多管状活细胞上下连接而成。如果对树皮进行环割就相当于切断了向下运输有机物的筛管。由图可以看出A周围有叶子,叶制造的有机物能不断送到A果实,可以得到丰富的营养物质,故可以继续发育;B在其上下都进行了环割,使叶制造的有机物不能送到B果实,B得不到营养物质将停止发育而凋落。如果对茎进行环割,这样营养物质就积存在节口上端,使节口上端出的形成层得到丰富的营养物质,细胞就会在短时间内迅速分裂而形成瘤状物,我们发现枝条上的1处会出现明显肿胀。因为有机物通过筛管向下运输,枝条上端的叶制造的有机物向下运输到1处时受阻。而2~3之间没有绿叶,基本不会制造有机物,所以3处不会明显肿胀。4处虽然有绿叶但有机物通过筛管向下运输,4处不会有有机物积存,所以4处也不会明显肿胀。我们还可知道导管是植物体内木质部中主要输导把根部吸收的水和无机盐输送到植株身体各处的管状结构,而图中的处理并没有伤及木质部,所以植物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管道还在。枝条上部的叶片会得到水分和无机盐不会因树皮环剥而萎蔫,故B错误符合题意,而AC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B。
12.【答案】D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分析】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等高线密集,坡度陡,等高线稀疏,坡度缓。
【解答】读图可得,①是山顶,②处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出,是山脊,③处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是山谷,④处等高线重合,是陡崖。
故答案为:D。
13.【答案】B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元素的概念;相对原子质量
【解析】【分析】A.原子的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
B.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C.根据该原子的质子数和电子数完成作图;
D.核外电子数=质子数。
【解答】 A.3种微粒质子数相等,属于同种元素,故A正确不合题意;
B.3种微粒质子数相等,由于中子数不同,则三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不相等,故B错误符合题意;
C.三种原子都只有1个质子,核外均有1个电子,则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为故C正确不合题意;
D.三种原子都只有1个电子层,该层上有1个电子,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B。
14.【答案】A
【知识点】升华及升华现象;凝华及凝华现象
【解析】【分析】AD.根据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
BC.二氧化碳和水蒸气都是无色透明的。
【解答】根据题意可知,干冰吸热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发生升华现象,故A正确;
周围的水蒸气放热从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现象变成“白气”,故BC错误;
金属勺周围的水蒸气放热,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发生凝华形成白霜,故D错误。
故选A。
15.【答案】C
【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图像确定空量杯的质量,然后用总质量减去量杯质量得到液体质量,根据密度公式分别计算出甲液体和乙液体的密度,然后对各个选项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 据图可知,当液体体积为0时,甲、乙图线对应质量均为20g,即量杯的质量为20g,
甲液体的密度:,
乙液体的密度:,
A.液体甲的密度大于液体乙的密度,故A错误;
B.当质量相同时,,故B错误;
C.液体甲的密度ρ甲=1g/cm3=1×103kg/m3,故C正确;
D.当甲液体体积V=60厘米3 时,m乙=ρ乙V乙=0.8g/cm3×60cm3=48g,故D错误。
故选C。
16.【答案】(1)花蕊
(2)传粉
(3)④
【知识点】花的结构
【解析】【分析】 图中①柱头、②花柱、③子房、④胚珠、⑤花药、⑥花丝、⑦果皮、⑧种子,据此解答。
【解答】 (1)这朵花的最重要的结构是花蕊,因为与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有直接关系,花蕊包括雌蕊和雄蕊。
(2)传粉指的是植物成熟后,成熟的花药自动裂开,花粉从⑤花药里散发出来,通过一定的方式,落到雌蕊的①柱头上的过程;
(3)图中⑧是种子,是由甲中的④胚珠发育而来。
17.【答案】(1)桃形李
(2)形成层
(3)可保持果树的根系耐性,同时获得较好果实的特质
【知识点】植物的无性生殖
【解析】【分析】 (1)嫁接是把一株植物体的芽或带芽的枝接到另一株植物体上,使它们愈合成一株完整的植物体。接上的芽或枝叫接穗,被接的植物体叫砧木
(2)根据嫁接的要点解答;
(3)根据植物无性生殖的优点解答。
【解答】(1)在嫁接时,应使用果大又甜的桃形李的枝条做①接穗,使果实品质得以提升。
(2)嫁接成功的关键在于保证接穗与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
(3) 采用嫁接的方法来培育果树的优点是: 可保持果树的根系耐性,同时获得较好果实的特质。
18.【答案】(1)C
(2)相同;F
【知识点】元素周期表
【解析】【分析】(1) 根据元素周期表中同一周期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进行分析;
(2)根据元素周期表同一族中最外层电子数的排列规律解答。
【解答】(1) 在元素周期表中,同一周期的元素,电子层数相同,故A正确;
从左到右,各元素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加,且最外层电子数依次增加,故B错误,C正确。
故选AC;
(2)在元素周期表中,同一族(纵行)的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因此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则上表中Cl元素与F元素在同一列,即在同一族,则与Cl元素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是F。
19.【答案】(1)组织
(2)器官
【知识点】组织;结构与层次
【解析】【分析】(1)①表示细胞分化,②表示细胞分化。细胞的分化使组成生物体的组织变得形态多样化,功能多样化;植物体有五大组织,分别是保护组织,输导组织,营养组织,分生组织和机械组织。
(2) 植物体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解答】(1) 通过过程②桑树的细胞形成 不同的细胞群,也就是组织;
(2) 桑树的果实桑葚由不同的组织构成,因此在生物结构层次上属于器官。
20.【答案】(1)Na2O;2N
(2)一个水分子中含有2个氢原子
(3);27
【知识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
【解析】【分析】(1)①根据物质的名称确定组成分子的原子种类和个数,然后写出对应的化学式;
②在元素符号前面写数字表示原子的个数。
(2)在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分子中含有原子的个数;
(3)①在元素符号正上方写正负号和数字表示元素的化合价;
②相对分子质量等于相对原子与个数的乘积之和。
【解答】(1)①氧化钠分子由两个钠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写作:Na2O;
②两个氮原子写作2N;
(2)“3H2O”中数字“2”表示一个水分子中含有2个氢原子;
(3)①在 R2O3 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根据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得到:2x+(-2)×3=0,解得:x=+3价,写作:;
② 若 R2O3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02, 那么得到:2y+16×3=102,解得:y=27,则R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7。
21.【答案】(1)铸造
(2)挤出成型
【知识点】金属制品及其制造技术;塑料制品及其制造技术
【解析】【分析】(1) 汽车轮毂的制造工艺主要有以下三种:锻造、铸造、旋压。锻造是一种金属塑性加工方法,通过锻压机械对金属坯料施加压力,使其产生塑性变形并获得一定几何形状和组织性能的工件。铸造是将金属熔炼后浇注到模具中,待冷却凝固后得到具有一定形状和尺寸的铸件。旋压则是将金属板材置于旋压机上,通过旋转和施加压力使其延展并形成所需的形状。
(2) 塑料制品的制造技术涉及多个环节,主要包括原料准备、成型加工、机械加工及表面处理等步骤,根据其成型种类解答。
【解答】(1)金属制造技术一般包括成型技术与铸造技术。制造汽车轮毂主要是铸造技术。
(2) 挤出成型是使塑料在挤出机的料筒中受热熔融,通过螺杆的旋转加压,使塑料熔体连续地通过具有一定形状的口模,然后经冷却定型而获得各种截面形状的连续型材,如管材、板材、片材、薄膜以及单丝等。管、板和软片等都可以通过挤出成型的方式连续生产,所以挤出成型是主要用于生产管、板和软片等的制造技术。
22.【答案】(1)变小
(2)0~4
【知识点】密度及其特性
【解析】【分析】 (1)在质量一定时,物质的体积与其密度成反比;
(2)大部分物质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但部分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具有热缩冷胀的性质。
【解答】 (1)由图像可以看出,在-4~0℃,冰的体积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变大。根据可得,在质量一定的情况下,冰的体积变大,说明冰的密度在变小。
(2)在0~4℃,水的体积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变小,根据可得,在质量一定的情况下,水的体积变小,说明水的密度在变大;在温度高于4℃,水的体积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变大,根据可得,在质量一定的情况下,水的体积变大,说明水的密度在变小。
综合可知,水在0~4℃具有热缩冷胀的性质,在温度高于4℃之后,具有热胀冷缩的形状,水在4℃时密度最大。
23.【答案】(1)体积
(2)滴管
(3)
(4)<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1)土壤是疏松的,将土壤捏实即把空气排除。因此,通过比较相同体积的土块和铁块在水中排开的水量差异,可以推断出土壤中存在的空气体积。铁块作为对照,因其密度较大且实心,不会含有空气,从而提供了一个无空气的基准来衡量土壤中的空气含量。
(2)当要准确量取规定体积的液体时,可以用胶头滴管精细调节液面,从而减小误差;
(3)土壤中的空气体积分数=;
(4)根据沙土类土壤和壤土类土壤空气的含量大小解答。
【解答】(1)为了准确测土壤中空气的体积分析,则在实验中,铁块和土块的体积必须相等。
(2)上述“ ▲ ”处的实验仪器是滴管;
(3)土块的体积为V,则土壤中空气的体积为:V1-V2,则土壤中空气的体积分数为:。
(4)沙土类土壤空气比例显著大于水的比例,而壤土含有高达50%空隙,内含水和空气各半。比较可知,沙土内土壤空气含量大于壤土类土壤空气含量,即a%24.【答案】(1)负
(2)A
(3)绝大多数a粒子通过金箔时没有受到阻碍,沿原来的方向继续前进
(4)A
【知识点】原子结构的探索过程
【解析】【分析】(1)数量相等电性相反的电荷凑在一起可以达到电中性;
(2) 根据研究的方法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3) 根据a散射实验现象为:绝大多数的a粒子通过金箔并按原来方向运动,极少数的a粒子发生了大的偏转进行解答。
(4) α粒子散射实验不同偏转角粒子数量规律:大多数α粒子能穿过金箔而不改变原来运动方向,少部分α粒子改变原来运动方向,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回来,所以偏转角小的α粒子数量多,偏转角大的α粒子数量少。
【解答】(1)1897年汤姆生发现电子并提出类似“西瓜”的原子模型,认为电子就像“西瓜子”一样镶嵌在带正电荷的“西瓜瓢”中。由于原子呈电中性,可推测电子带负电;
(2) 卢瑟福进行α粒子散射实验后,认为原子是“行星模型”,即原子是由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卢瑟福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这种研究方法属于建立模型的过程,故选A;
(3) 卢瑟福在α散射实验中(α粒子带正电荷),推断原子中的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他的依据是:绝大多数a粒子通过金箔时没有受到阻碍,沿原来的方向继续前进。
(4) 因为大多数α粒子能穿过金箔而不改变原来运动方向,少部分α粒子改变原来运动方向,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回来,即偏转角小的α粒子数量多,偏转角大的α粒子数量少,
故选A。
25.【答案】(1)减少由于个体差异导致的偶然性误差,使实验结果更加可靠
(2)有利于防止水分蒸发,保持培养皿中的环境湿度稳定,这有助于种子的正常萌发
(3)在温度为25℃时,花生种子萌发的最佳土壤含水量在40%-50%之间
(4)氧气供应不足,使得种子无法进行正常的有氧呼吸,最终导致无法萌发
【知识点】种子萌发的过程与必要条件
【解析】【分析】(1)在科学探究中,往往需要选择尽量多的样本,这样得到的结论会更加客观,具有普遍意义;
(2)种子萌发需要适量的水分;
(3)根据图2确定种子萌发率最高时土壤的含水量即可;
(4)根据种子萌发需要氧气分析。
【解答】 (1)在实验中,每个培养皿中放置10粒种子,而不是1粒种子,其目的在于增加样本量,这样可以减少由于个体差异导致的偶然性误差,使实验结果更加可靠。
(2)在恒温培养时,盖上培养皿的盖子有利于防止水分蒸发,保持培养皿中的环境湿度稳定,这有助于种子的正常萌发。
(3)根据实验数据,花生种子的萌发率在土壤含水量为40%和50%时较高,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在温度为25℃时,花生种子萌发的最佳土壤含水量在40%-50%之间。
(4)当土壤含水量达到60%时,土壤过于潮湿,导致种子浸没在泥水中。这种情况下氧气供应不足,使得种子无法进行正常的有氧呼吸,最终导致无法萌发。
26.【答案】(1)橡皮泥容易变形
(2)物体的质量与其形状无关
(3)从不同情况中找到普遍规律
(4)C
【知识点】质量及其特性
【解析】【分析】 (1)橡皮泥容易变形;
(2)根据表格数据分析解答得出结论;
(3)实验中都需要进行多次测量,有的是为了从不同情况中找到普遍规律;有的是为了求平均值以减小误差,根据实验课题即可确定多次实验的目的。
(4)根据各个选项中物理量的定义分析其中包含的物理研究方法即可。
【解答】 (1)小明要探究物体的质量与其形状是否有关。实验中还要控制质量相同,只改变物体的形状。选择橡皮泥作为实验的材料是因为橡皮泥容易变形;
(2)橡皮泥的形状变化后,其质量保持不变,始终是28g,所以结论是:物体的质量与其形状无关;
(3)本次实验多次测量的目的是从不同情况中找到普遍规律。
(4) A.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没有使用比值定义,故A不合题意;
B.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没有使用比值定义,故B不合题意;
C.速度是物体通过路程和时间的比值,故C符合题意;
D.相对原子质量是原子的实际质量与碳原子质量的的比值,故D符合题意。
故选CD。
27.【答案】(1)液化
(2)t2;放出
(3)B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解析】【分析】 (1)根据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
(2)根据控制变量的思想进行分析,然后比较t3和t2温度即可;
(3)为了防止被水蒸气烫伤,应尽量避免接触水蒸气。
【解答】 (1)将100℃的水蒸气通入保温杯的冷水中,水蒸气受冷从气态变成液体发生液化形成水,所以发现杯中水面明显上升;
(2)由控制变量法可知,向杯中倒入100℃的沸水,水面应到达B处,摇匀后测出此保温杯中水温t3,并与t2比较,t3低于t2,则可以得出“被100℃的水蒸气烫伤更严重”是因为100℃的水蒸气变成100℃的热水时,还需放出热量;
(3)为了防止在开盖时被水蒸气烫伤,你认为下列开盖方法最安全的是B,让水蒸气从另一侧冒出。
28.【答案】(1)甲无成形的细胞核,而乙、丙、丁有成形的细胞核
(2)孢子
(3)丙;乙
【知识点】细菌的主要特点;真菌的主要特点
【解析】【分析】(1)细菌么有成形的细胞核,真菌有成形的细胞核。
(2)根据真菌的繁殖方式解答;
(3)根据常见真菌类生物在生活和生成总的应用解答。
【解答】(1)甲为细菌,而青霉素、酵母菌和蘑菇都是真菌,则甲与乙、丙丁的主要区别是:甲无成形的细胞核,而乙、丙、丁有成形的细胞核;
(2)图丁中的a是孢子,图中的乙、丙、丁都通过产生a来繁殖后代;
(3)甲、乙、丙、丁中的丙(酵母菌)可以用来发面和酿酒,乙(青霉素)可以产生一种著名的抗生素类药物,可治疗多种细菌性疾病。
29.【答案】(1)玻璃棒;空气
(2)不活泼
(3)+2
【知识点】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陶瓷器及其制造流程
【解析】【分析】(1) 根据水和坯料充分调和,相当于搅拌过程,实验中搅拌需要使用玻璃棒进行分析 ;
(2) 根据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 ;
(3) 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进行分析
【解答】(1)练泥机的搅拌桨相当于实验仪器中的玻璃棒,它可以将水和坯料充分混合,同时排空胚料中的空气;
(2)生产蓄光材料需要在稀有气体环境中进行,利用稀有气体化学性质不活泼的特点。
(3) 设石绿中铜元素的化合价为x,依据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氢氧根离子显-1价,碳酸根离子显-2价,则2x+(-1)×2+(-2)=0,解得:x=+2。
30.【答案】(1)晶体;1538℃
(2)ABA
【知识点】分子之间存在空隙;熔点和凝固点;晶体与非晶体
【解析】【分析】(1)晶体有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根据图2确定铁的熔点;
(2)根据铸造铁器过程中的物态变化,确定铁原子之间的间距变化即可。
【解答】(1)根据图2可知,铁在熔化时温度保持1538℃不变,则铁是晶体,铁铁的熔点为1538℃。
(2)铁器的铸造过程,即先从固态变成液态发生熔化现象,然后再从液态变成固态发生凝固现象,则铁的原子间距为ABA。
31.【答案】(1)解:已知钢制零件的棱长L=10cm,
则钢制零件的体积:V=L3=(10cm)3=1000cm3。
(2)解:已知钢的密度ρ钢=7.9×103kg/m3=7.9g/cm3,
钢制零件的质量:m钢=ρ钢V=7.9g/cm3×1000cm3=7900g;
(3)解:因钢制零件用石墨烯材料替换时,在体积不变的情况下,质量减少了5700g,
所以,此石墨烯材料零件的质量:m石=m钢-Δm=7900g-5700g=2200g,
则石墨烯材料的密度:。
【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 (1)利用体积公式V=L3计算钢制零件的体积;
(2)知道钢的密度,根据m=ρV求出钢制零件的质量;
(3)由题意可知,钢制零件用石墨烯材料零件替换时,在体积不变的情况下,质量减少了5700g,据此求出此石墨烯材料零件的质量,根据可求出此石墨烯材料零件的密度。
32.【答案】(1)5
(2)23:24
(3)解: 若用107.2g嫦娥石提炼金属钙,
可得钙的质量:。
(4)解:含有相同质量钙元素的碳酸钙的质量为: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1)在化学式中,一种符号代表一种元素;
(2)元素的质量之比等于相对原子质量与个数的乘积之比;
(3)元素质量=物质质量×元素的质量分数;
(4)物质质量=。
【解答】(1)根据化学式 可知,嫦娥石由Ca、Na、Mg、P、O共5种元素组成。
(2)根据化学式 可知, 嫦娥石中钠元素与镁元素的质量比为:(23×1):(24×1)=23:24。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