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浙江省绍兴市嵊州市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七年级期末科学试题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浙江省绍兴市嵊州市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七年级期末科学试题卷

资源简介

浙江省绍兴市嵊州市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七年级期末科学试题卷
1.(2025七下·嵊州期末)土壤污染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下列措施有助于保护土壤资源的是()
A.用工业废水灌溉土地 B.随意倾倒医疗废弃物
C.农业废弃塑料薄膜埋入土壤 D.对耕地采用轮作措施
【答案】D
【知识点】土壤的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工业废水、医疗废弃物和塑料薄膜等会对哦土壤造成污染,不利于保护土壤资源。
【解答】A、用工业废水灌溉土地,可能会导致土壤污染,故A错误;
B、随意倾倒医疗废弃物,会对土壤造成污染,故B错误;
C、农业废弃塑料薄膜埋入土壤,塑料膜不易降解,会造成土壤污染,故C错误;
D、对耕地采用轮作措施,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中的有机物,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2.(2025七下·嵊州期末)下列模型( 表示氢原子, 表示碳原子)能表示植物激素乙烯(C2H4)的是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解析】【分析】根据化学式确定构成分子的个数,进而确定对应的微粒模型。
【解答】根据化学式 C2H4 可知,乙烯分子由两个碳原子和四个氢原子构成,微粒模型为: ,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3.(2025七下·嵊州期末)如图是浙江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它们的制作过程涉及到化学变化的是()
A.瓷器 B.剪纸
C.木雕 D.刺绣
【答案】A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是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而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A、瓷器在制作过程中需要烧制,属于化学变化,故A正确;
B、剪纸过程中没有新物质产生,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误;
C、木雕在雕刻过程中没有新物质产生,属于物理变化,故C错误;
D、刺绣过程中没有新物质产生,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4.(2025七下·嵊州期末)下列植物结构层次中,属于器官的是()
A. B.
C. D.
【答案】C
【知识点】器官和系统
【解析】【分析】植物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解答】A、属于植物体,故A错误;
B、属于疏导组织,故B错误;
C、叶属于营养器官,故C正确;
D、属于细胞,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5.(2025七下·嵊州期末)质量和密度与社会生活联系非常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将一金属块打磨成零件后,物质的密度不变
B.铁比铝的密度大,所以铁的质量一定比铝大
C.乒乓球不慎被压瘪但无破损,球内气体质量变小
D.为了减轻质量,自行车车架应采用强度高、密度大的材料
【答案】A
【知识点】质量及其特性;密度及其特性;密度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质量指的是所含物质的多少,所含物质不变,质量不变。
【解答】A、密度是物质的属性,与形状无关,所以将一金属块打磨成零件后,物质的密度不变,故A正确;
B、铁比铝的密度大,但铁的质量不一定比铝大,因为体积未知,故B错误;
C、乒乓球不慎被压瘪但无破损,球内气体质量不变,故C错误;
D、为了减轻质量,自行车车架应采用强度高、密度小的材料,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6.(2025七下·嵊州期末)青春期是一个人生长发育的黄金时期。下列关于青春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进入青春期,大脑的结构和功能不断完善
B.青春期发育最显著特点是身高和体重的迅速增长
C.青春期男孩出现遗精和女孩会来月经,这都是正常生理现象
D.男性进入青春期,在雄性激素作用下出现喉结突出等第二性征
【答案】B
【知识点】青春期的变化
【解析】【分析】进入青春期后身高和体重会迅速增长,会出现第二性征,要正视身体和心理的变化。
【解答】A、进入青春期,大脑的结构和功能不断完善,是智力发展的黄金时间,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青春期发育最显著特点是性发育和性成熟,故B错误,符合题意;
C、青春期男孩出现遗精和女孩会来月经,这都是正常生理现象,说明生殖器官已成熟,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男性进入青春期,在雄性激素作用下出现喉结突出等第二性征,女性会出现乳房增大等第二性征,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7.(2025七下·嵊州期末) “泼水成冰”需要使用热水,泼出的热水变成水蒸气后,在极寒环境中直接变成小冰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热水变成水蒸气是升华现象 B.热水变成水蒸气需要放热
C.水蒸气变成小冰晶是凝华现象 D.水蒸气变成小冰晶需要吸热
【答案】C
【知识点】升华及升华现象;凝华及凝华现象
【解析】【分析】物态变化:熔化:由固态转化为液态;凝固:由液态转化为固态;凝华:由气态转化为固态;升华:由固态转化为气态;汽化:由液态转化为气态;液化:由气态转化为液态。
【解答】A、热水变成水蒸气是汽化现象,故A错误;
B、热水变成水蒸气需要吸热,故B错误;
CD、水蒸气变成小冰晶是凝华现象,凝华放热,故C正确,D错误。
故答案为:C。
8.(2025七下·嵊州期末)图甲是氟、钠两种元素的信息,图乙是氟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乙中x=8 B.氟元素属于稀有气体元素
C.钠原子的质量为22.99克 D.钠与氟形成的化合物为NaF
【答案】D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元素周期表;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相对原子质量
【解析】【分析】原子:原子序数=质子数=电子数=核电荷数。
【解答】A、图乙中质子数为9,可知电子数也为9,则x=7,故A错误;
B、氟元素不是稀有气体元素,故B错误;
C、钠原子的相对质量质量为22.99,一个钠原子的质量极小,故C错误;
D、钠最外层电子数为1,化合价为+1价,氟化合价为-1价,可知氟化钠的化学式为NaF,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9.(2025七下·嵊州期末)如图表示桃花的结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⑦和⑧是花的主要结构 B.④是柱头,里面有花粉
C.⑥受精后将发育成果皮 D.花粉落到①上的过程称为受精
【答案】A
【知识点】花的结构;传粉及其途径;果实与种子的形成
【解析】【分析】①是柱头,②是花柱,③是子房壁,④是花药,⑤是花丝,⑥是胚珠,⑦是雌蕊,⑧是雄蕊。
【解答】A、⑦是雌蕊,⑧是雄蕊,是花的主要结构,故A正确;
B、④是花药,里面有花粉,故B错误;
C、⑥是胚珠,受精后将发育成种子,故C错误;
D、花粉落到①上的过程称为传粉,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10.(2025七下·嵊州期末)如图所示为探索分子性质的4个实验活动。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甲:钩码不能把两块铅柱分开,说明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B.乙:黄豆与芝麻混合后总体积减小,说明分子之间有空隙
C.丙:抽去玻璃板,左侧玻璃瓶中的空气变红了,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
D.丁:红墨水在热水中扩散比冷水中快,说明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答案】B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分子间的作用力;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解析】【分析】黄豆和芝麻混合属于模拟实验,不能推出分子间存在间隙的结论。
【解答】A、分子之间存在引力,所以钩码不能把两块铅柱分开,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黄豆和芝麻没有跑到彼此分子的间隙中,不能说明分子间存在间隙,故B错误,符合题意;
C、抽去玻璃板,左侧玻璃瓶中的空气变红了,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属于扩散现象,故C正确,符合题意;
D、红墨水在热水中扩散比冷水中快,说明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即扩散速度越快,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1.(2025七下·嵊州期末)下图中有关二氧化碳的说法正确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B
【知识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解析】【分析】混合物中含有多种物质,纯净物中只含有一种物质。单质是含有一种元素的纯净物,化合物是含有两种或以上元素的纯净物。
【解答】A、①二氧化碳中不含有氧气和碳,故A错误;
B、②由二氧化碳的化学式可知,二氧化碳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故B正确;
C、③一个二氧化碳分子由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故C错误;
D、④二氧化碳含有两种元素,属于纯净物中的化合物,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12.(2025七下·嵊州期末)取两株同样大小的小麦幼苗,分别放在盛有等量蒸馏水和土壤浸出液的试管中。在相同环境中培养一段时间后,出现如图所示变化,说明小麦幼苗生长需要()
A.无机盐 B.空气 C.有机物 D.水
【答案】A
【知识点】植物的根系及其结构与功能;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
【解析】【分析】根据控制变量法可知,变量为无机盐。
【解答】土壤浸出液中含有无机盐,幼苗长势更好,可知幼苗的生长需要无机盐。
故答案为:A。
13.(2025七下·嵊州期末)如图为某地的等高线地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图采用一般定向法
B.E处的地形部位为盆地
C.山顶D的海拔高度是300米
D.从A点和B 点出发,沿虚线登上山顶,路线AC 坡度较缓
【答案】D
【知识点】常见地图与地图符号、注记、方向;等高线地形模型
【解析】【分析】由图可知,每两条等高线之间海拔高度相差50m。
【解答】A、由图可知,图上由指向标,所以采用指向标定向法,故A错误;
B、E处的地形部位为鞍部,故B错误;
C、由图可知,山顶D的海拔高度是300米-350米之间,故C错误;
D、由图可知,AC之间等高线较疏,BC间等高线较密,可知路线AC更缓,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14.(2025七下·嵊州期末)小明在测定土壤成分时,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甲实验中,用相同体积的海绵代替铁块,实验结果相同
B.图甲实验中,为了防止加水过程中土壤坍塌,可将土壤压实后再进行实验
C.图乙实验中,灼烧过程中观察到土壤颜色变黑并有焦味产生,证明土壤中含有有机物
D.图乙实验中,取新鲜土壤加热至质量不再发生变化后,减少的质量就是土壤中有机物的质量
【答案】C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验证土壤中是否含有有机物时,使用的土壤要充分干燥,防止水分对实验造成干扰。
【解答】A、海绵会吸水,可知用海绵代替铁块,实验结果不同,故A错误;
B、将土壤压实,空气会逸出,误差较大,故B错误;
C、图乙实验中,灼烧过程中观察到土壤颜色变黑并有焦味产生,是因为土壤中的有机物受热分解,证明土壤中含有有机物,故C正确;
D、新鲜的土壤中含有水分,减少的质量为有机物和水的总质量,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15.(2025七下·嵊州期末)图甲表示物质质量跟体积的关系、图乙表示物质密度跟体积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由甲图可知,ρc>ρ水
B.200克D物质的体积是120厘米3
C.A、B 两种物质的密度之比为3:5
D.图乙中阴影部分S的面积表示物质的质量,其值为6克
【答案】D
【知识点】密度及其特性;密度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图像和密度公式进行判断。
【解答】A、由图可知C的密度为,与水的密度相同,故A错误;
B、由图可知,D的密度为,质量为200g时,体积为,故B错误;
C、质量一定时,密度之比与体积之比成反比,由图可知,A、B 两种物质的密度之比不为3:5,故C错误;
D、面积等于长乘以宽,即密度与体积的乘积,由密度公式可知,等于物体的质量,质量为,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16.(2025七下·嵊州期末)学习了细菌的知识后,我们对细菌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1)细菌的生殖方式为   。
(2)小明认为:随着温度的升高,细菌的繁殖速度加快。表中数据   (选填“支持”或“不支持”)小明的观点。
温度/℃ 20.5 30.5 36 39.2
每小时细菌增加倍数 2.0 3.0 2.5 1.22
(3)细菌等微生物在食物中生长和繁殖是引起食物变质的原因之一,请写出一条预防食物变质的具体措施:   。
【答案】(1)分裂生殖(无性生殖)
(2)不支持
(3)晒干或腌制或真空包装或低温保存或加热煮熟等(合理即可)
【知识点】细菌的主要特点;食物的保存
【解析】【分析】(1)不需要两性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的繁殖方式属于无性生殖。
(2)根据表中数据进行分析,温度变高,细菌繁殖速度变慢,则不支持小明的观点。
(3)可通过升温、降温、真空包装等方式减慢细菌的繁殖来预防食物变质。
【解答】(1)细菌通过分裂进行繁殖,属于无性生殖。
(2)由表中数据可知,温度高于30.5℃后,温度升高,细菌繁殖速度变慢,可知表中数据不支持小明的观点。
(3)根据表中数据可知,温度高到一定程度,细菌繁殖速度会减慢,所以可以通过加热将食物煮熟的方式来预防食物变质,还可通过晒干或腌制或真空包装或低温保存等方式预防食物变质。
17.(2025七下·嵊州期末)如图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请回答问题。
H   He
  Be   C N O   Ne
  Mg Al Si   S Cl Ar
(1) Si 是一种   元素。(选填“金属”或“非金属”)
(2) 化合物N2O5中N元素的化合价为   。
(3) He与Ne的   (选填“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相似。
【答案】(1)非金属
(2)+5
(3)化学性质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元素的种类与分布;元素周期表;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常见元素与原子团的化合价
【解析】【分析】(1)金属元素为“金”字旁,除了“汞”。
(2)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之和为零进行分析。
(3)同一主族元素,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解答】(1)Si的名称是硅,可知属于非金属元素。
(2)N元素的化合价为,解得x=+5。
(3)He与Ne在同一族,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18.(2025七下·嵊州期末)在温度为t1的室内,有一烧杯装有温度为t2的热水。将装有固态物质的大试管放入热水中,并用温度计A和B 分别测量试管中物质和烧杯中热水的温度(图甲)。根据两支温度计的示数,绘制出试管中物质和热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图乙)。第5min时,试管内开始出现液态;第10min时,试管内的物质刚好全部变为液态。
(1)该固态物质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2)在第7min时,试管中的物质处于   状态。
(3)在第10min后,试管中物质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可能是丙图中的   (选填字母)曲线。
【答案】(1)晶体
(2)固液并存
(3)b
【知识点】熔化与熔化现象;凝固与凝固现象;熔点和凝固点;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
【解析】【分析】(1)晶体在熔化时继续吸热,但温度不变,存在固液共存态。
(2)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属于固液共存态。
(3)晶体凝固的条件:温度等于凝固点且能放热,且凝固时温度不变。
【解答】(1)由图丙可知,该物质在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可知属于晶体。
(2)第7min时晶体正在熔化,处于固液共存态。
(3)由图乙可知,第10min时试管内物质的温度与水的温度相同,高于室温,物质温度等于凝固点,热量散失,开始凝固,该物质是晶体,凝固时温度不变,完全凝固后温度降低,可知试管中物质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可能是丙图中的b曲线。
19.(2025七下·嵊州期末)近年来,我国科学家瞄准了“航天育种”,优选了2 万粒马铃薯种子,搭乘神舟十四号飞船进入中国“天宫”空间站进行驻留实验。下图为马铃薯块茎与种子的实物图。
(1)马铃薯块茎含有丰富的淀粉。在马铃薯的剖面滴上碘液,能观察到的现象是   。
(2)通常情况下,马铃薯利用块茎进行繁殖,属于   (选填“无性”或“有性”)生殖。
(3)科研工作者研究太空育种的意义有____(填字母)。
A.借助太空强辐射环境培育新品种
B.利用太空育种完全取代传统育种
【答案】(1)变蓝
(2)无性
(3)A
【知识点】植物的无性生殖
【解析】【分析】(1)根据淀粉遇碘会变蓝进行解答。
(2)利用植物的营养器官根、茎、叶进行繁殖,不需要形成受精卵,属于无性生殖。
(3)太空育种可以获得新的品种。
【解答】(1)淀粉遇碘会变蓝,所以观察到的现象是淀粉变蓝。
(2)利用块茎进行繁殖,属于营养繁殖,是无性生殖的一种。
(3)太空育种可借助太空强辐射环境培育新品种,新品种不会完全取代传统品种。
故答案为:A。
20.(2025七下·嵊州期末)人们对相对原子质量的认识经历了不断修正和完善的过程。
材料一:19 世纪初,有科学家认为:氢是母体,其他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理论上都是氢原子相对原子质量的整数倍。
材料二:1886年,英国科学家克鲁克斯大胆假设:同一元素的原子,可以有不同的相对原子质量。某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其不同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平均值。
材料三:1961年,国际上采用碳-12原子质量的1/12,作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标准,确定各种同位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某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其各种同位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乘以各自在该元素中所占的百分比之和。
(1)下列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不支持材料一的是____。
A.C-12 B.O-16 C.Cu-63.5 D.Ag-108
(2)在克鲁克斯的假设中,同一元素的原子,可以有不同的相对原子质量,因为同一元素不同原子的原子核中的   不同。
(3)氯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35.5,自然界氯元素仅有 Cl-35和Cl-37两种同位素原子。根据材料三可以推测,自然界中, Cl-35和Cl-37这两种同位素原子的个数之比为   。
【答案】(1)C
(2)中子数
(3)3∶1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
【解析】【分析】(1)根据“其他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理论上都是氢原子相对原子质量的整数倍”可知,相对原子质量为整数,不是整数即不支持材料一。
(2)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相同,元素种类相同。
(3)根据题中所给的计算方法计算比值。
【解答】(1)由材料可知,其他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理论上都是氢原子相对原子质量的整数倍,而铜的相对原子质量为63.5,不是氢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整数倍,不支持材料一。
故答案为:C。
(2)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原子属于同种元素,但相对原子质量不同。
(3)由“某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其各种同位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乘以各自在该元素中所占的百分比之和”可知,自然界中, Cl-35和Cl-37这两种同位素原子的个数之比为,解得。
21.(2025七下·嵊州期末)小明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①取一段带叶的植物枝条,用刀将其下端削成平整的斜面。
②插入装有红墨水的烧杯中,置于阳光下。
③待枝条基部颜色有变化后,取出枝条洗净。
④横切枝条上方和纵切植物枝条,观察。
(1)枝条横切面上变成红色的部位是   。
(2)纵切枝条,观察到越往上红色越浅,根据这一现象可得出的结论是   。
(3)写出一条能使实验效果更快更明显的措施:   。
【答案】(1)木质部(导管)
(2)水和无机盐是通过木质部的导管自下而上运输的
(3)增加叶片数量或置于通风的环境中或适当升温等(合理即可)
【知识点】茎的形态结构;茎的运输作用;蒸腾作用
【解析】【分析】(1)(2)根据木质部中的导管自下而上运输水分和无机盐进行判断。
(3)蒸腾作用强度与温度、空气流速和叶片数量等条件有关。
【解答】(1)木质部中的导管自下而上运输水分和无机盐,可知被染红的是木质部中的导管。
(2)观察到越往上红色越浅,说明水和无机盐是自下而上运输的。
(3)要使实验效果更快更明显,可通过增强植物的蒸腾作用,加快水和无机盐在植物体内的运输,例如增加叶片数量或置于通风的环境中或适当升温等。
22.(2025七下·嵊州期末)如图所示是某同学练习使用“托盘天平测量某固体质量”的实验。
(1)图甲是该同学调节横梁平衡的过程,他存在的错误是   。
(2)改正错误后,发现分度盘的指针如图乙所示,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   (选填“左”或“右”)调节,使天平横梁平衡。
(3)测量物体质量时,当将最小为5g的砝码放入天平的右托盘后,分度盘的指针如图丙所示,接下来的操作是   ,直至天平横梁平衡。
【答案】(1)调节平衡时,游码不在零刻度处
(2)右
(3)取下标有 5 克的砝码,再向右调节游码
【知识点】天平的使用及读数
【解析】【分析】(1)调平天平前,要先将游码归零。
(2)调平天平时,平衡螺母向指针偏转的反方向调。
(3)测量物质的质量时,砝码从大到小放,若砝码质量过大,应取下最小的砝码,改用游码调平天平。
【解答】(1)由图甲可知,在调平天平时,游码未调零。
(2)乙中指针向左偏,说明左侧偏重,应将平衡螺母向右调,直至指针指示分度盘中央
(3)丙中指针偏右,说明右侧偏重,应取下5g的砝码,用镊子向右调节游码,直至天平平衡。
23.(2025七下·嵊州期末)小明想知道金属铬对玉米生长是否有影响,做了如下实验:在装有同样肥沃土壤的甲、乙两个花盆中,同时移入生长同样健壮的玉米幼苗,甲盆正常浇水,乙盆浇等量的、一定浓度的含铬溶液。两周以后,玉米幼苗生长状况如图所示。实验重复做三次,现象一致。
(1)实验中使用的玉米幼苗要求“同时移入”、“同样健壮”等,目的是为了   。
(2)该实验重复做三次的目的是   。
(3)实验结论:含铬溶液会   (选填“促进”或“抑制”)玉米幼苗正常生长。
【答案】(1)控制单一变量
(2)避免偶然性(增强可信度)
(3)抑制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
【解析】【分析】(1)由控制变量法可知,要控制单一变量。
(2)进行重复实验可以避免偶然性。
(3)根据图甲和图乙进行分析,可知含铬溶液会抑制玉米幼苗正常生长。
【解答】(1)由控制变量法可知,“同时移入”、“同样健壮”等,目的是为了控制单一变量,避免对实验造成干扰。
(2)进行重复实验可以避免偶然性,得出具有普遍性的规律。
(3)由图可知,没有添加铬的幼苗长势更好,可知含铬溶液会抑制玉米幼苗正常生长。
24.(2025七下·嵊州期末)斑马鱼因其基因与人类基因的相似度达到87%,且早期胚胎透明、发育速度快、便于体外观察,成为生物学的模式生物之一。为了解酒精对人类胚胎发育的影响,研究人员利用斑马鱼开展了相关研究:
步骤1:用同一对斑马鱼的受精卵,发育24小时,选取50枚发育正常的胚胎。
步骤2:用水稀释无水酒精,获得酒精浓度为0.01%、0.1%、1%、10%的培养溶液。
步骤3:取斑马鱼胚胎各10枚,放入不同酒精浓度的培养溶液中。在胚胎发育72小时后,观察胚胎存活情况和血液循环系统的发育情况,记录如表所示。
实验序号 ① ② ③ ④ ⑤
酒精浓度(%) 0 0.01 0.1 1 10
死亡率(%) 0 0 0 9.4 100
血液循环系统畸形率(%) 0 0 9.4 88 -
(1)实验中利用斑马鱼进行人类胚胎发育相关研究的原因是   。
(2)由实验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   。
(3)怀孕期间孕妇饮酒,酒精会通过胎盘、脐带从母体进入胎儿,对胎儿发育造成影响。用如图模型表示母体与胚胎进行的物质交换,甲、乙、丙、丁分别代表交换的物质,下列对应关系不合理的是____。
A.甲是氧气 B.乙是母乳
C.丙是营养物质 D.丁是二氧化碳
【答案】(1)与人类基因的相似度达到87%,且早期胚胎透明、便于体外观察,发育速度快
(2)酒精对胚胎的发育有害(合理即可)
(3)B
【知识点】人的受精、胚胎发育、分娩和哺乳过程
【解析】【分析】(1)根据题中关于斑马鱼的介绍进行判断。
(2)根据表中数据进行分析,可知酒精对胚胎的发育不利。
(3)母乳是胎儿娩出后的主要食物,在体内与母体交换的物质中不含母乳。
【解答】(1)由题中信息可知,斑马鱼因其基因与人类基因的相似度达到87%,且早期胚胎透明、发育速度快、便于体外观察,所以实验中利用斑马鱼进行人类胚胎发育相关研究。
(2)由表中数据可知,酒精对胚胎的发育不利,且浓度越大,伤害越大。
(3)胎儿与母体进行交换的物质中不含母乳。
故答案为:B。
25.(2025七下·嵊州期末)1897年汤姆生发现了带负电的电子,并提出类似“西瓜”的原子模型。为进一步探究原子的结构,1911年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带正电)轰击金箔实验。
【现象】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只有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的偏转,且有极少数α粒子的偏转超过90°,有的甚至达到180°,像是被金箔反弹回来。
【推理】α粒子遇到电子后,就像飞行的子弹碰到灰尘一样,运动方向不会发生明显的改变,但结果却出乎意料,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否则大角度的偏转是不可能发生的。
(1)卢瑟福所说的“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中的“很小的结构”是指   。
(2)根据卢瑟福实验所产生的现象,不能够获得的结论是____。
A.原子核体积很小 B.原子核质量较大
C.原子核带正电 D.原子核不能再分
(3)根据你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分析整个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是   。
【答案】(1)原子核
(2)D
(3)原子核内的质子所带正电荷数量等于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数量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原子结构的探索过程
【解析】【分析】(1)卢瑟福提出了核式结构模型,很小的结构为原子核。
(2)根据α粒子穿过金箔的现象可知,原子核体积小、质量大、带正电,并未对原子核是否可分进行探究。
(3)原子中负电荷与正电荷相互抵消,所以原子不带电。
【解答】(1)“很小的结构”指的是原子核,体积小,质量大。
(2)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只有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的偏转,说明原子核体积小、带正电,且有极少数α粒子的偏转超过90°,有的甚至达到180°,像是被金箔反弹回来,说明原子核质量大。
故答案为:D。
(3)原子不显电性,是因为原子核内的质子所带正电荷数量等于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数量。
26.(2025七下·嵊州期末)探究影响蒸发快慢因素的实验中,在四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各滴上等量的水,如图A、B、C、D所示。
(1)选择   两图所示实验,可以探究蒸发快慢与温度是否有关。
(2)实验中如果利用电吹风来改变空气流速,   (选填“能”或“不能”)使用热风。
(3)有一种能反映空气中水蒸气含量(空气湿度)的装置,叫作干湿泡湿度计,如图所示。它是由甲、乙两支相同的温度计并列组成,其中乙的玻璃泡上包着湿棉纱布,甲的玻璃泡干燥。
①正常情况下,   温度计的示数低一些(选填“甲”或“乙”)。
②一定温度下,两支温度计的示数差别越小,表示空气的湿度越   (选填“大”或“小”)。
【答案】(1)AC
(2)不能
(3)乙;大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空气的湿度
【解析】【分析】(1)(2)由控制变量法可知,要控制变量的唯一性,探究温度的影响时,要控制除温度以外的条件相同。探究空气流速的影响时,要控制除流速外的条件相同。
(3)空气湿度大,两个温度计玻璃球环境差异小,示数差值小。
【解答】(1)要探究蒸发快慢与温度的关系,则变量为温度,由图可知,应选择AC两组实验进行探究。
(2)使用热风,温度也会发生改变,存在两个变量,所以不能使用热风。
(3)①乙玻璃泡为包裹湿布,水蒸发吸热,所以乙温度计的示数低一些。
②差别小,说明空气湿度大,两个玻璃泡周围的水蒸发吸收的热量差异不大。
27.(2025七下·嵊州期末)小明在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时,用碘液染色后发现细胞膜与细胞壁出现分离的现象(简称“质壁分离”)。查阅资料:“质壁分离”是由于细胞失水而产生的,若将“质壁分离”的细胞再次放入清水中能恢复原来的状态。小明对此产生了兴趣,于是用不同种类的溶液进行了相应的实验,现象记录如下。
溶液种类 25%的蔗糖溶液 25%的苏打溶液 25%的食盐溶液
记录“分离”的起止时间 在盖玻片的一侧滴一滴溶液,用吸水纸在另一侧吸,重复几次
60秒 55秒 25秒
观察“复原”现象 在盖玻片的一侧滴一滴清水,用吸水纸在另一侧吸,重复几次
能 能 不能
(1)该实验要研究植物细胞的这种“分离”和“复原”现象与   的关系。
(2)如图是某次实验中,记录细胞所处的三种不同的状态。“质壁分离”的细胞放入清水后,清水主要进入植物细胞的   (填细胞结构)中。
(3)根据以上实验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
A.不同溶液引起洋葱表皮细胞质壁分离的速度相同
B.三种溶液都能引起洋葱表皮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现象
C.洋葱表皮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现象,是因为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外界溶液的浓度
D.25%食盐溶液中的洋葱表皮细胞不能质壁分离复原,可能是细胞失水过多死亡造成的
【答案】(1)溶液的种类
(2)液泡(答细胞膜给 1 分)
(3)B;D
【知识点】细胞的结构;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
【解析】【分析】(1)根据表中数据进行分析,可知唯一变量为溶液种类,可知探究的是溶液种类的影响。
(2)植物细胞的液泡中含有大量的细胞液,清水被吸收后将会进入液泡内。
(3)植物失水的原因是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加清水后细胞吸水,是因为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外界溶液的浓度。
【解答】(1)由表中数据可知,各组实验的变量是溶液的种类,可知探究的是植物细胞的这种“分离”和“复原”现象与溶液种类的关系。
(2)由图可知,清水经通过细胞膜进入液泡中。
(3)A、由表中数据可知,不同溶液引起洋葱表皮细胞质壁分离的速度不同,故A错误;
B、由表中数据可知,三种溶液都能引起洋葱表皮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现象,故B正确;
C、洋葱表皮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现象,是因为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故C错误;
D、由表中信息可知,25%食盐溶液中的洋葱表皮细胞不能质壁分离复原,可能是细胞失水过多死亡
造成的,故D正确。
故答案为:BD。
28.(2025七下·嵊州期末)根据地球内部结构示意图(甲)、岩层的弯曲和断裂示意图(乙),回答问题。
(1)假如把地球的内部结构与鸡蛋类比,则蛋壳相当于地球内部结构中的    。
(2)水平岩层在内力的作用下,发生弯曲或断裂,是地球上   和谷地形成的最重要原因。
(3)下列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不能说明地壳在变动的是____。
A.沙漠中的流动沙丘 B.采石场上弯曲的岩层
C.悬崖峭壁上有岩层断裂的痕迹 D.三角洲平原的形成
【答案】(1)地壳
(2)山脉
(3)A;D
【知识点】地球内部的结构;地壳变动的证明
【解析】【分析】(1)由图可知,地球的最外层为地壳。
(2)水平岩层的断裂或弯曲,形成了山脉和谷底。
(3)地壳变动,即地球内力导致的现象。
【解答】(1)蛋壳是鸡蛋的最外层,可知相当于地壳。
(2)水平岩层在内力的作用下,发生弯曲或断裂,形成了山脉和谷底。
(3)A、沙漠中的流动沙丘是由外力导致的,不是由地壳变动产生的,故A正确;
B、采石场上弯曲的岩层是由地球内力导致的,是由地壳变动产生的,故B错误;
C、悬崖峭壁上有岩层断裂的痕迹是由地球内力导致的,是由地壳变动产生的,故C错误;
D、三角洲平原的形成是由外力导致的,不是由地壳变动产生的,故D正确。
故答案为:AD。
29.(2025七下·嵊州期末)图甲、图乙分别是大豆的种子和幼苗的结构示意图。
(1)图乙中的⑥是由图甲中的   (填序号)发育而来。
(2)将图甲中④切除一部分后进行播种,这些种子萌发后长成的幼苗非常弱小,原因是   。
(3)某同学在 A、B、C、D 4个培养皿内分别放等量的棉花,再将相同数量的大豆种子放在上面,在不同条件下进行培养(各装置的条件设置及实验结果如下表)。
装置 A B C D
场所 日光下 日光下 日光下 黑暗中
温度 23℃ 23℃ 5℃ 23℃
棉花干湿状态 潮湿 干燥 潮湿 潮湿
记录的发芽情况 全部发芽 没有发芽 没有发芽 全部发芽
根据以上4个装置中种子萌发的情况,可以推测种子发芽所需要的环境条件是   。
【答案】(1)③
(2)子叶中的营养物质是胚发育的营养来源
(3)有充足的水分和适宜的温度
【知识点】种子的结构;种子萌发的过程与必要条件
【解析】【分析】(1)①是胚轴,②是胚根,③是胚芽,④是子叶,⑤是种皮。
(2)双子叶植物中营养物质储存在子叶中。
(3)根据表中数据进行分析,可知种子萌发需要水分和适宜的温度,与是否光照无关。
【解答】(1)⑥是植物的叶,由种子中的胚芽,即图甲中的③发育而来。
(2)④是子叶,部分切除后,营养物质减小,所以种子萌发后长成的幼苗非常弱小。
(3)由表中数据可知,在潮湿、23℃条件下的种子全部萌发,可知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是:有充足的水分和适宜的温度。
30.(2025七下·嵊州期末)人体缺乏维生素C易患坏血病,如图为某品牌维生素C片剂说明书的一部分。
(1)维生素C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
(2)维生素C中碳、氢、氧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   。
(3)维生素C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计算结果精确到0.1%) 。
(4)小明的爸爸每天按说明书服用该片剂补充维生素 C,但小明建议食用西红柿来代替。若每100g西红柿含维生素C20mg,要达到服用上述维生素C片剂的效果,则小明爸爸每天应食用西红柿的质量为   克。
【答案】(1)176
(2)3∶4∶3
(3)O%=96/176=54.5%
(4)300
【知识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相对分子质量
【解析】【分析】(1)相对分子质量等于各原子相对原子质量与其下角标的乘积之和。
(2)原子个数比等于下角标之比。
(3)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分数等于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个数的乘积与相对分子质量的比值。
(4)根据图中数据计算每日通过维生素C片获取的维生素C的质量,再由每100g西红柿中含有的维生素C的质量进行计算。
【解答】(1)维生素C的相对分子质量:。
(2)维生素C中碳、氢、氧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3∶4∶3。
(4)每片维生素C片中含有维生素C,一日三次,每次2片,共含有维生素C,每100g西红柿含维生素C20mg,可知小明爸爸每天应食用西红柿的质量为。
31.(2025七下·嵊州期末)图甲所示的一瓶纯净水,其净含量为495mL。在液态时瓶底是凹进去的,放入冰箱冷冻室一段时间后拿出来,发现瓶内的水都结成了冰,且瓶底凸了出来(图乙),同时瓶的外表面很快蒙上了一层水珠。
(1)这瓶水的质量有多少克
(2)这瓶水结冰后体积变大了多少厘米3
(3)请对瓶外表面蒙上了一层水珠的原因作出解释:   ,这种现象在   (选填“冬天”或“夏天”)更明显。
【答案】(1)m=ρV= 1g/cm3×495cm3=495g
(2)V冰=m/ρ=495g/0.9g/cm3= 550cm3
ΔV=55cm3
(3)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瓶壁,液化形成小水珠;夏天
【知识点】质量及其特性;密度公式的应用;液化及液化现象
【解析】【分析】(1)根据计算水的质量。
(2)水结冰后质量不变,密度减小,由计算冰的体积。
(3)瓶外表面的水珠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液滴,温度差越大,现象越明显。
【解答】(3)夏天时,从冰箱内拿出的饮料瓶温度较低,与周围环境的温度差较大,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瓶子在其表面液化,形成一层水珠。
1 / 1浙江省绍兴市嵊州市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七年级期末科学试题卷
1.(2025七下·嵊州期末)土壤污染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下列措施有助于保护土壤资源的是()
A.用工业废水灌溉土地 B.随意倾倒医疗废弃物
C.农业废弃塑料薄膜埋入土壤 D.对耕地采用轮作措施
2.(2025七下·嵊州期末)下列模型( 表示氢原子, 表示碳原子)能表示植物激素乙烯(C2H4)的是
A. B. C. D.
3.(2025七下·嵊州期末)如图是浙江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它们的制作过程涉及到化学变化的是()
A.瓷器 B.剪纸
C.木雕 D.刺绣
4.(2025七下·嵊州期末)下列植物结构层次中,属于器官的是()
A. B.
C. D.
5.(2025七下·嵊州期末)质量和密度与社会生活联系非常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将一金属块打磨成零件后,物质的密度不变
B.铁比铝的密度大,所以铁的质量一定比铝大
C.乒乓球不慎被压瘪但无破损,球内气体质量变小
D.为了减轻质量,自行车车架应采用强度高、密度大的材料
6.(2025七下·嵊州期末)青春期是一个人生长发育的黄金时期。下列关于青春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进入青春期,大脑的结构和功能不断完善
B.青春期发育最显著特点是身高和体重的迅速增长
C.青春期男孩出现遗精和女孩会来月经,这都是正常生理现象
D.男性进入青春期,在雄性激素作用下出现喉结突出等第二性征
7.(2025七下·嵊州期末) “泼水成冰”需要使用热水,泼出的热水变成水蒸气后,在极寒环境中直接变成小冰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热水变成水蒸气是升华现象 B.热水变成水蒸气需要放热
C.水蒸气变成小冰晶是凝华现象 D.水蒸气变成小冰晶需要吸热
8.(2025七下·嵊州期末)图甲是氟、钠两种元素的信息,图乙是氟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乙中x=8 B.氟元素属于稀有气体元素
C.钠原子的质量为22.99克 D.钠与氟形成的化合物为NaF
9.(2025七下·嵊州期末)如图表示桃花的结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⑦和⑧是花的主要结构 B.④是柱头,里面有花粉
C.⑥受精后将发育成果皮 D.花粉落到①上的过程称为受精
10.(2025七下·嵊州期末)如图所示为探索分子性质的4个实验活动。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甲:钩码不能把两块铅柱分开,说明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B.乙:黄豆与芝麻混合后总体积减小,说明分子之间有空隙
C.丙:抽去玻璃板,左侧玻璃瓶中的空气变红了,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
D.丁:红墨水在热水中扩散比冷水中快,说明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11.(2025七下·嵊州期末)下图中有关二氧化碳的说法正确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2.(2025七下·嵊州期末)取两株同样大小的小麦幼苗,分别放在盛有等量蒸馏水和土壤浸出液的试管中。在相同环境中培养一段时间后,出现如图所示变化,说明小麦幼苗生长需要()
A.无机盐 B.空气 C.有机物 D.水
13.(2025七下·嵊州期末)如图为某地的等高线地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图采用一般定向法
B.E处的地形部位为盆地
C.山顶D的海拔高度是300米
D.从A点和B 点出发,沿虚线登上山顶,路线AC 坡度较缓
14.(2025七下·嵊州期末)小明在测定土壤成分时,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甲实验中,用相同体积的海绵代替铁块,实验结果相同
B.图甲实验中,为了防止加水过程中土壤坍塌,可将土壤压实后再进行实验
C.图乙实验中,灼烧过程中观察到土壤颜色变黑并有焦味产生,证明土壤中含有有机物
D.图乙实验中,取新鲜土壤加热至质量不再发生变化后,减少的质量就是土壤中有机物的质量
15.(2025七下·嵊州期末)图甲表示物质质量跟体积的关系、图乙表示物质密度跟体积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由甲图可知,ρc>ρ水
B.200克D物质的体积是120厘米3
C.A、B 两种物质的密度之比为3:5
D.图乙中阴影部分S的面积表示物质的质量,其值为6克
16.(2025七下·嵊州期末)学习了细菌的知识后,我们对细菌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1)细菌的生殖方式为   。
(2)小明认为:随着温度的升高,细菌的繁殖速度加快。表中数据   (选填“支持”或“不支持”)小明的观点。
温度/℃ 20.5 30.5 36 39.2
每小时细菌增加倍数 2.0 3.0 2.5 1.22
(3)细菌等微生物在食物中生长和繁殖是引起食物变质的原因之一,请写出一条预防食物变质的具体措施:   。
17.(2025七下·嵊州期末)如图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请回答问题。
H   He
  Be   C N O   Ne
  Mg Al Si   S Cl Ar
(1) Si 是一种   元素。(选填“金属”或“非金属”)
(2) 化合物N2O5中N元素的化合价为   。
(3) He与Ne的   (选填“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相似。
18.(2025七下·嵊州期末)在温度为t1的室内,有一烧杯装有温度为t2的热水。将装有固态物质的大试管放入热水中,并用温度计A和B 分别测量试管中物质和烧杯中热水的温度(图甲)。根据两支温度计的示数,绘制出试管中物质和热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图乙)。第5min时,试管内开始出现液态;第10min时,试管内的物质刚好全部变为液态。
(1)该固态物质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2)在第7min时,试管中的物质处于   状态。
(3)在第10min后,试管中物质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可能是丙图中的   (选填字母)曲线。
19.(2025七下·嵊州期末)近年来,我国科学家瞄准了“航天育种”,优选了2 万粒马铃薯种子,搭乘神舟十四号飞船进入中国“天宫”空间站进行驻留实验。下图为马铃薯块茎与种子的实物图。
(1)马铃薯块茎含有丰富的淀粉。在马铃薯的剖面滴上碘液,能观察到的现象是   。
(2)通常情况下,马铃薯利用块茎进行繁殖,属于   (选填“无性”或“有性”)生殖。
(3)科研工作者研究太空育种的意义有____(填字母)。
A.借助太空强辐射环境培育新品种
B.利用太空育种完全取代传统育种
20.(2025七下·嵊州期末)人们对相对原子质量的认识经历了不断修正和完善的过程。
材料一:19 世纪初,有科学家认为:氢是母体,其他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理论上都是氢原子相对原子质量的整数倍。
材料二:1886年,英国科学家克鲁克斯大胆假设:同一元素的原子,可以有不同的相对原子质量。某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其不同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平均值。
材料三:1961年,国际上采用碳-12原子质量的1/12,作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标准,确定各种同位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某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其各种同位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乘以各自在该元素中所占的百分比之和。
(1)下列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不支持材料一的是____。
A.C-12 B.O-16 C.Cu-63.5 D.Ag-108
(2)在克鲁克斯的假设中,同一元素的原子,可以有不同的相对原子质量,因为同一元素不同原子的原子核中的   不同。
(3)氯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35.5,自然界氯元素仅有 Cl-35和Cl-37两种同位素原子。根据材料三可以推测,自然界中, Cl-35和Cl-37这两种同位素原子的个数之比为   。
21.(2025七下·嵊州期末)小明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①取一段带叶的植物枝条,用刀将其下端削成平整的斜面。
②插入装有红墨水的烧杯中,置于阳光下。
③待枝条基部颜色有变化后,取出枝条洗净。
④横切枝条上方和纵切植物枝条,观察。
(1)枝条横切面上变成红色的部位是   。
(2)纵切枝条,观察到越往上红色越浅,根据这一现象可得出的结论是   。
(3)写出一条能使实验效果更快更明显的措施:   。
22.(2025七下·嵊州期末)如图所示是某同学练习使用“托盘天平测量某固体质量”的实验。
(1)图甲是该同学调节横梁平衡的过程,他存在的错误是   。
(2)改正错误后,发现分度盘的指针如图乙所示,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   (选填“左”或“右”)调节,使天平横梁平衡。
(3)测量物体质量时,当将最小为5g的砝码放入天平的右托盘后,分度盘的指针如图丙所示,接下来的操作是   ,直至天平横梁平衡。
23.(2025七下·嵊州期末)小明想知道金属铬对玉米生长是否有影响,做了如下实验:在装有同样肥沃土壤的甲、乙两个花盆中,同时移入生长同样健壮的玉米幼苗,甲盆正常浇水,乙盆浇等量的、一定浓度的含铬溶液。两周以后,玉米幼苗生长状况如图所示。实验重复做三次,现象一致。
(1)实验中使用的玉米幼苗要求“同时移入”、“同样健壮”等,目的是为了   。
(2)该实验重复做三次的目的是   。
(3)实验结论:含铬溶液会   (选填“促进”或“抑制”)玉米幼苗正常生长。
24.(2025七下·嵊州期末)斑马鱼因其基因与人类基因的相似度达到87%,且早期胚胎透明、发育速度快、便于体外观察,成为生物学的模式生物之一。为了解酒精对人类胚胎发育的影响,研究人员利用斑马鱼开展了相关研究:
步骤1:用同一对斑马鱼的受精卵,发育24小时,选取50枚发育正常的胚胎。
步骤2:用水稀释无水酒精,获得酒精浓度为0.01%、0.1%、1%、10%的培养溶液。
步骤3:取斑马鱼胚胎各10枚,放入不同酒精浓度的培养溶液中。在胚胎发育72小时后,观察胚胎存活情况和血液循环系统的发育情况,记录如表所示。
实验序号 ① ② ③ ④ ⑤
酒精浓度(%) 0 0.01 0.1 1 10
死亡率(%) 0 0 0 9.4 100
血液循环系统畸形率(%) 0 0 9.4 88 -
(1)实验中利用斑马鱼进行人类胚胎发育相关研究的原因是   。
(2)由实验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   。
(3)怀孕期间孕妇饮酒,酒精会通过胎盘、脐带从母体进入胎儿,对胎儿发育造成影响。用如图模型表示母体与胚胎进行的物质交换,甲、乙、丙、丁分别代表交换的物质,下列对应关系不合理的是____。
A.甲是氧气 B.乙是母乳
C.丙是营养物质 D.丁是二氧化碳
25.(2025七下·嵊州期末)1897年汤姆生发现了带负电的电子,并提出类似“西瓜”的原子模型。为进一步探究原子的结构,1911年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带正电)轰击金箔实验。
【现象】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只有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的偏转,且有极少数α粒子的偏转超过90°,有的甚至达到180°,像是被金箔反弹回来。
【推理】α粒子遇到电子后,就像飞行的子弹碰到灰尘一样,运动方向不会发生明显的改变,但结果却出乎意料,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否则大角度的偏转是不可能发生的。
(1)卢瑟福所说的“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中的“很小的结构”是指   。
(2)根据卢瑟福实验所产生的现象,不能够获得的结论是____。
A.原子核体积很小 B.原子核质量较大
C.原子核带正电 D.原子核不能再分
(3)根据你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分析整个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是   。
26.(2025七下·嵊州期末)探究影响蒸发快慢因素的实验中,在四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各滴上等量的水,如图A、B、C、D所示。
(1)选择   两图所示实验,可以探究蒸发快慢与温度是否有关。
(2)实验中如果利用电吹风来改变空气流速,   (选填“能”或“不能”)使用热风。
(3)有一种能反映空气中水蒸气含量(空气湿度)的装置,叫作干湿泡湿度计,如图所示。它是由甲、乙两支相同的温度计并列组成,其中乙的玻璃泡上包着湿棉纱布,甲的玻璃泡干燥。
①正常情况下,   温度计的示数低一些(选填“甲”或“乙”)。
②一定温度下,两支温度计的示数差别越小,表示空气的湿度越   (选填“大”或“小”)。
27.(2025七下·嵊州期末)小明在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时,用碘液染色后发现细胞膜与细胞壁出现分离的现象(简称“质壁分离”)。查阅资料:“质壁分离”是由于细胞失水而产生的,若将“质壁分离”的细胞再次放入清水中能恢复原来的状态。小明对此产生了兴趣,于是用不同种类的溶液进行了相应的实验,现象记录如下。
溶液种类 25%的蔗糖溶液 25%的苏打溶液 25%的食盐溶液
记录“分离”的起止时间 在盖玻片的一侧滴一滴溶液,用吸水纸在另一侧吸,重复几次
60秒 55秒 25秒
观察“复原”现象 在盖玻片的一侧滴一滴清水,用吸水纸在另一侧吸,重复几次
能 能 不能
(1)该实验要研究植物细胞的这种“分离”和“复原”现象与   的关系。
(2)如图是某次实验中,记录细胞所处的三种不同的状态。“质壁分离”的细胞放入清水后,清水主要进入植物细胞的   (填细胞结构)中。
(3)根据以上实验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
A.不同溶液引起洋葱表皮细胞质壁分离的速度相同
B.三种溶液都能引起洋葱表皮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现象
C.洋葱表皮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现象,是因为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外界溶液的浓度
D.25%食盐溶液中的洋葱表皮细胞不能质壁分离复原,可能是细胞失水过多死亡造成的
28.(2025七下·嵊州期末)根据地球内部结构示意图(甲)、岩层的弯曲和断裂示意图(乙),回答问题。
(1)假如把地球的内部结构与鸡蛋类比,则蛋壳相当于地球内部结构中的    。
(2)水平岩层在内力的作用下,发生弯曲或断裂,是地球上   和谷地形成的最重要原因。
(3)下列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不能说明地壳在变动的是____。
A.沙漠中的流动沙丘 B.采石场上弯曲的岩层
C.悬崖峭壁上有岩层断裂的痕迹 D.三角洲平原的形成
29.(2025七下·嵊州期末)图甲、图乙分别是大豆的种子和幼苗的结构示意图。
(1)图乙中的⑥是由图甲中的   (填序号)发育而来。
(2)将图甲中④切除一部分后进行播种,这些种子萌发后长成的幼苗非常弱小,原因是   。
(3)某同学在 A、B、C、D 4个培养皿内分别放等量的棉花,再将相同数量的大豆种子放在上面,在不同条件下进行培养(各装置的条件设置及实验结果如下表)。
装置 A B C D
场所 日光下 日光下 日光下 黑暗中
温度 23℃ 23℃ 5℃ 23℃
棉花干湿状态 潮湿 干燥 潮湿 潮湿
记录的发芽情况 全部发芽 没有发芽 没有发芽 全部发芽
根据以上4个装置中种子萌发的情况,可以推测种子发芽所需要的环境条件是   。
30.(2025七下·嵊州期末)人体缺乏维生素C易患坏血病,如图为某品牌维生素C片剂说明书的一部分。
(1)维生素C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
(2)维生素C中碳、氢、氧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   。
(3)维生素C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计算结果精确到0.1%) 。
(4)小明的爸爸每天按说明书服用该片剂补充维生素 C,但小明建议食用西红柿来代替。若每100g西红柿含维生素C20mg,要达到服用上述维生素C片剂的效果,则小明爸爸每天应食用西红柿的质量为   克。
31.(2025七下·嵊州期末)图甲所示的一瓶纯净水,其净含量为495mL。在液态时瓶底是凹进去的,放入冰箱冷冻室一段时间后拿出来,发现瓶内的水都结成了冰,且瓶底凸了出来(图乙),同时瓶的外表面很快蒙上了一层水珠。
(1)这瓶水的质量有多少克
(2)这瓶水结冰后体积变大了多少厘米3
(3)请对瓶外表面蒙上了一层水珠的原因作出解释:   ,这种现象在   (选填“冬天”或“夏天”)更明显。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土壤的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工业废水、医疗废弃物和塑料薄膜等会对哦土壤造成污染,不利于保护土壤资源。
【解答】A、用工业废水灌溉土地,可能会导致土壤污染,故A错误;
B、随意倾倒医疗废弃物,会对土壤造成污染,故B错误;
C、农业废弃塑料薄膜埋入土壤,塑料膜不易降解,会造成土壤污染,故C错误;
D、对耕地采用轮作措施,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中的有机物,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2.【答案】B
【知识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解析】【分析】根据化学式确定构成分子的个数,进而确定对应的微粒模型。
【解答】根据化学式 C2H4 可知,乙烯分子由两个碳原子和四个氢原子构成,微粒模型为: ,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3.【答案】A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是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而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A、瓷器在制作过程中需要烧制,属于化学变化,故A正确;
B、剪纸过程中没有新物质产生,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误;
C、木雕在雕刻过程中没有新物质产生,属于物理变化,故C错误;
D、刺绣过程中没有新物质产生,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4.【答案】C
【知识点】器官和系统
【解析】【分析】植物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解答】A、属于植物体,故A错误;
B、属于疏导组织,故B错误;
C、叶属于营养器官,故C正确;
D、属于细胞,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5.【答案】A
【知识点】质量及其特性;密度及其特性;密度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质量指的是所含物质的多少,所含物质不变,质量不变。
【解答】A、密度是物质的属性,与形状无关,所以将一金属块打磨成零件后,物质的密度不变,故A正确;
B、铁比铝的密度大,但铁的质量不一定比铝大,因为体积未知,故B错误;
C、乒乓球不慎被压瘪但无破损,球内气体质量不变,故C错误;
D、为了减轻质量,自行车车架应采用强度高、密度小的材料,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6.【答案】B
【知识点】青春期的变化
【解析】【分析】进入青春期后身高和体重会迅速增长,会出现第二性征,要正视身体和心理的变化。
【解答】A、进入青春期,大脑的结构和功能不断完善,是智力发展的黄金时间,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青春期发育最显著特点是性发育和性成熟,故B错误,符合题意;
C、青春期男孩出现遗精和女孩会来月经,这都是正常生理现象,说明生殖器官已成熟,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男性进入青春期,在雄性激素作用下出现喉结突出等第二性征,女性会出现乳房增大等第二性征,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7.【答案】C
【知识点】升华及升华现象;凝华及凝华现象
【解析】【分析】物态变化:熔化:由固态转化为液态;凝固:由液态转化为固态;凝华:由气态转化为固态;升华:由固态转化为气态;汽化:由液态转化为气态;液化:由气态转化为液态。
【解答】A、热水变成水蒸气是汽化现象,故A错误;
B、热水变成水蒸气需要吸热,故B错误;
CD、水蒸气变成小冰晶是凝华现象,凝华放热,故C正确,D错误。
故答案为:C。
8.【答案】D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元素周期表;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相对原子质量
【解析】【分析】原子:原子序数=质子数=电子数=核电荷数。
【解答】A、图乙中质子数为9,可知电子数也为9,则x=7,故A错误;
B、氟元素不是稀有气体元素,故B错误;
C、钠原子的相对质量质量为22.99,一个钠原子的质量极小,故C错误;
D、钠最外层电子数为1,化合价为+1价,氟化合价为-1价,可知氟化钠的化学式为NaF,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9.【答案】A
【知识点】花的结构;传粉及其途径;果实与种子的形成
【解析】【分析】①是柱头,②是花柱,③是子房壁,④是花药,⑤是花丝,⑥是胚珠,⑦是雌蕊,⑧是雄蕊。
【解答】A、⑦是雌蕊,⑧是雄蕊,是花的主要结构,故A正确;
B、④是花药,里面有花粉,故B错误;
C、⑥是胚珠,受精后将发育成种子,故C错误;
D、花粉落到①上的过程称为传粉,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10.【答案】B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分子间的作用力;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解析】【分析】黄豆和芝麻混合属于模拟实验,不能推出分子间存在间隙的结论。
【解答】A、分子之间存在引力,所以钩码不能把两块铅柱分开,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黄豆和芝麻没有跑到彼此分子的间隙中,不能说明分子间存在间隙,故B错误,符合题意;
C、抽去玻璃板,左侧玻璃瓶中的空气变红了,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属于扩散现象,故C正确,符合题意;
D、红墨水在热水中扩散比冷水中快,说明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即扩散速度越快,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1.【答案】B
【知识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解析】【分析】混合物中含有多种物质,纯净物中只含有一种物质。单质是含有一种元素的纯净物,化合物是含有两种或以上元素的纯净物。
【解答】A、①二氧化碳中不含有氧气和碳,故A错误;
B、②由二氧化碳的化学式可知,二氧化碳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故B正确;
C、③一个二氧化碳分子由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故C错误;
D、④二氧化碳含有两种元素,属于纯净物中的化合物,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12.【答案】A
【知识点】植物的根系及其结构与功能;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
【解析】【分析】根据控制变量法可知,变量为无机盐。
【解答】土壤浸出液中含有无机盐,幼苗长势更好,可知幼苗的生长需要无机盐。
故答案为:A。
13.【答案】D
【知识点】常见地图与地图符号、注记、方向;等高线地形模型
【解析】【分析】由图可知,每两条等高线之间海拔高度相差50m。
【解答】A、由图可知,图上由指向标,所以采用指向标定向法,故A错误;
B、E处的地形部位为鞍部,故B错误;
C、由图可知,山顶D的海拔高度是300米-350米之间,故C错误;
D、由图可知,AC之间等高线较疏,BC间等高线较密,可知路线AC更缓,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14.【答案】C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验证土壤中是否含有有机物时,使用的土壤要充分干燥,防止水分对实验造成干扰。
【解答】A、海绵会吸水,可知用海绵代替铁块,实验结果不同,故A错误;
B、将土壤压实,空气会逸出,误差较大,故B错误;
C、图乙实验中,灼烧过程中观察到土壤颜色变黑并有焦味产生,是因为土壤中的有机物受热分解,证明土壤中含有有机物,故C正确;
D、新鲜的土壤中含有水分,减少的质量为有机物和水的总质量,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15.【答案】D
【知识点】密度及其特性;密度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图像和密度公式进行判断。
【解答】A、由图可知C的密度为,与水的密度相同,故A错误;
B、由图可知,D的密度为,质量为200g时,体积为,故B错误;
C、质量一定时,密度之比与体积之比成反比,由图可知,A、B 两种物质的密度之比不为3:5,故C错误;
D、面积等于长乘以宽,即密度与体积的乘积,由密度公式可知,等于物体的质量,质量为,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16.【答案】(1)分裂生殖(无性生殖)
(2)不支持
(3)晒干或腌制或真空包装或低温保存或加热煮熟等(合理即可)
【知识点】细菌的主要特点;食物的保存
【解析】【分析】(1)不需要两性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的繁殖方式属于无性生殖。
(2)根据表中数据进行分析,温度变高,细菌繁殖速度变慢,则不支持小明的观点。
(3)可通过升温、降温、真空包装等方式减慢细菌的繁殖来预防食物变质。
【解答】(1)细菌通过分裂进行繁殖,属于无性生殖。
(2)由表中数据可知,温度高于30.5℃后,温度升高,细菌繁殖速度变慢,可知表中数据不支持小明的观点。
(3)根据表中数据可知,温度高到一定程度,细菌繁殖速度会减慢,所以可以通过加热将食物煮熟的方式来预防食物变质,还可通过晒干或腌制或真空包装或低温保存等方式预防食物变质。
17.【答案】(1)非金属
(2)+5
(3)化学性质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元素的种类与分布;元素周期表;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常见元素与原子团的化合价
【解析】【分析】(1)金属元素为“金”字旁,除了“汞”。
(2)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之和为零进行分析。
(3)同一主族元素,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解答】(1)Si的名称是硅,可知属于非金属元素。
(2)N元素的化合价为,解得x=+5。
(3)He与Ne在同一族,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18.【答案】(1)晶体
(2)固液并存
(3)b
【知识点】熔化与熔化现象;凝固与凝固现象;熔点和凝固点;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
【解析】【分析】(1)晶体在熔化时继续吸热,但温度不变,存在固液共存态。
(2)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属于固液共存态。
(3)晶体凝固的条件:温度等于凝固点且能放热,且凝固时温度不变。
【解答】(1)由图丙可知,该物质在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可知属于晶体。
(2)第7min时晶体正在熔化,处于固液共存态。
(3)由图乙可知,第10min时试管内物质的温度与水的温度相同,高于室温,物质温度等于凝固点,热量散失,开始凝固,该物质是晶体,凝固时温度不变,完全凝固后温度降低,可知试管中物质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可能是丙图中的b曲线。
19.【答案】(1)变蓝
(2)无性
(3)A
【知识点】植物的无性生殖
【解析】【分析】(1)根据淀粉遇碘会变蓝进行解答。
(2)利用植物的营养器官根、茎、叶进行繁殖,不需要形成受精卵,属于无性生殖。
(3)太空育种可以获得新的品种。
【解答】(1)淀粉遇碘会变蓝,所以观察到的现象是淀粉变蓝。
(2)利用块茎进行繁殖,属于营养繁殖,是无性生殖的一种。
(3)太空育种可借助太空强辐射环境培育新品种,新品种不会完全取代传统品种。
故答案为:A。
20.【答案】(1)C
(2)中子数
(3)3∶1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
【解析】【分析】(1)根据“其他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理论上都是氢原子相对原子质量的整数倍”可知,相对原子质量为整数,不是整数即不支持材料一。
(2)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相同,元素种类相同。
(3)根据题中所给的计算方法计算比值。
【解答】(1)由材料可知,其他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理论上都是氢原子相对原子质量的整数倍,而铜的相对原子质量为63.5,不是氢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整数倍,不支持材料一。
故答案为:C。
(2)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原子属于同种元素,但相对原子质量不同。
(3)由“某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其各种同位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乘以各自在该元素中所占的百分比之和”可知,自然界中, Cl-35和Cl-37这两种同位素原子的个数之比为,解得。
21.【答案】(1)木质部(导管)
(2)水和无机盐是通过木质部的导管自下而上运输的
(3)增加叶片数量或置于通风的环境中或适当升温等(合理即可)
【知识点】茎的形态结构;茎的运输作用;蒸腾作用
【解析】【分析】(1)(2)根据木质部中的导管自下而上运输水分和无机盐进行判断。
(3)蒸腾作用强度与温度、空气流速和叶片数量等条件有关。
【解答】(1)木质部中的导管自下而上运输水分和无机盐,可知被染红的是木质部中的导管。
(2)观察到越往上红色越浅,说明水和无机盐是自下而上运输的。
(3)要使实验效果更快更明显,可通过增强植物的蒸腾作用,加快水和无机盐在植物体内的运输,例如增加叶片数量或置于通风的环境中或适当升温等。
22.【答案】(1)调节平衡时,游码不在零刻度处
(2)右
(3)取下标有 5 克的砝码,再向右调节游码
【知识点】天平的使用及读数
【解析】【分析】(1)调平天平前,要先将游码归零。
(2)调平天平时,平衡螺母向指针偏转的反方向调。
(3)测量物质的质量时,砝码从大到小放,若砝码质量过大,应取下最小的砝码,改用游码调平天平。
【解答】(1)由图甲可知,在调平天平时,游码未调零。
(2)乙中指针向左偏,说明左侧偏重,应将平衡螺母向右调,直至指针指示分度盘中央
(3)丙中指针偏右,说明右侧偏重,应取下5g的砝码,用镊子向右调节游码,直至天平平衡。
23.【答案】(1)控制单一变量
(2)避免偶然性(增强可信度)
(3)抑制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
【解析】【分析】(1)由控制变量法可知,要控制单一变量。
(2)进行重复实验可以避免偶然性。
(3)根据图甲和图乙进行分析,可知含铬溶液会抑制玉米幼苗正常生长。
【解答】(1)由控制变量法可知,“同时移入”、“同样健壮”等,目的是为了控制单一变量,避免对实验造成干扰。
(2)进行重复实验可以避免偶然性,得出具有普遍性的规律。
(3)由图可知,没有添加铬的幼苗长势更好,可知含铬溶液会抑制玉米幼苗正常生长。
24.【答案】(1)与人类基因的相似度达到87%,且早期胚胎透明、便于体外观察,发育速度快
(2)酒精对胚胎的发育有害(合理即可)
(3)B
【知识点】人的受精、胚胎发育、分娩和哺乳过程
【解析】【分析】(1)根据题中关于斑马鱼的介绍进行判断。
(2)根据表中数据进行分析,可知酒精对胚胎的发育不利。
(3)母乳是胎儿娩出后的主要食物,在体内与母体交换的物质中不含母乳。
【解答】(1)由题中信息可知,斑马鱼因其基因与人类基因的相似度达到87%,且早期胚胎透明、发育速度快、便于体外观察,所以实验中利用斑马鱼进行人类胚胎发育相关研究。
(2)由表中数据可知,酒精对胚胎的发育不利,且浓度越大,伤害越大。
(3)胎儿与母体进行交换的物质中不含母乳。
故答案为:B。
25.【答案】(1)原子核
(2)D
(3)原子核内的质子所带正电荷数量等于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数量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原子结构的探索过程
【解析】【分析】(1)卢瑟福提出了核式结构模型,很小的结构为原子核。
(2)根据α粒子穿过金箔的现象可知,原子核体积小、质量大、带正电,并未对原子核是否可分进行探究。
(3)原子中负电荷与正电荷相互抵消,所以原子不带电。
【解答】(1)“很小的结构”指的是原子核,体积小,质量大。
(2)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只有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的偏转,说明原子核体积小、带正电,且有极少数α粒子的偏转超过90°,有的甚至达到180°,像是被金箔反弹回来,说明原子核质量大。
故答案为:D。
(3)原子不显电性,是因为原子核内的质子所带正电荷数量等于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数量。
26.【答案】(1)AC
(2)不能
(3)乙;大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空气的湿度
【解析】【分析】(1)(2)由控制变量法可知,要控制变量的唯一性,探究温度的影响时,要控制除温度以外的条件相同。探究空气流速的影响时,要控制除流速外的条件相同。
(3)空气湿度大,两个温度计玻璃球环境差异小,示数差值小。
【解答】(1)要探究蒸发快慢与温度的关系,则变量为温度,由图可知,应选择AC两组实验进行探究。
(2)使用热风,温度也会发生改变,存在两个变量,所以不能使用热风。
(3)①乙玻璃泡为包裹湿布,水蒸发吸热,所以乙温度计的示数低一些。
②差别小,说明空气湿度大,两个玻璃泡周围的水蒸发吸收的热量差异不大。
27.【答案】(1)溶液的种类
(2)液泡(答细胞膜给 1 分)
(3)B;D
【知识点】细胞的结构;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
【解析】【分析】(1)根据表中数据进行分析,可知唯一变量为溶液种类,可知探究的是溶液种类的影响。
(2)植物细胞的液泡中含有大量的细胞液,清水被吸收后将会进入液泡内。
(3)植物失水的原因是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加清水后细胞吸水,是因为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外界溶液的浓度。
【解答】(1)由表中数据可知,各组实验的变量是溶液的种类,可知探究的是植物细胞的这种“分离”和“复原”现象与溶液种类的关系。
(2)由图可知,清水经通过细胞膜进入液泡中。
(3)A、由表中数据可知,不同溶液引起洋葱表皮细胞质壁分离的速度不同,故A错误;
B、由表中数据可知,三种溶液都能引起洋葱表皮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现象,故B正确;
C、洋葱表皮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现象,是因为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故C错误;
D、由表中信息可知,25%食盐溶液中的洋葱表皮细胞不能质壁分离复原,可能是细胞失水过多死亡
造成的,故D正确。
故答案为:BD。
28.【答案】(1)地壳
(2)山脉
(3)A;D
【知识点】地球内部的结构;地壳变动的证明
【解析】【分析】(1)由图可知,地球的最外层为地壳。
(2)水平岩层的断裂或弯曲,形成了山脉和谷底。
(3)地壳变动,即地球内力导致的现象。
【解答】(1)蛋壳是鸡蛋的最外层,可知相当于地壳。
(2)水平岩层在内力的作用下,发生弯曲或断裂,形成了山脉和谷底。
(3)A、沙漠中的流动沙丘是由外力导致的,不是由地壳变动产生的,故A正确;
B、采石场上弯曲的岩层是由地球内力导致的,是由地壳变动产生的,故B错误;
C、悬崖峭壁上有岩层断裂的痕迹是由地球内力导致的,是由地壳变动产生的,故C错误;
D、三角洲平原的形成是由外力导致的,不是由地壳变动产生的,故D正确。
故答案为:AD。
29.【答案】(1)③
(2)子叶中的营养物质是胚发育的营养来源
(3)有充足的水分和适宜的温度
【知识点】种子的结构;种子萌发的过程与必要条件
【解析】【分析】(1)①是胚轴,②是胚根,③是胚芽,④是子叶,⑤是种皮。
(2)双子叶植物中营养物质储存在子叶中。
(3)根据表中数据进行分析,可知种子萌发需要水分和适宜的温度,与是否光照无关。
【解答】(1)⑥是植物的叶,由种子中的胚芽,即图甲中的③发育而来。
(2)④是子叶,部分切除后,营养物质减小,所以种子萌发后长成的幼苗非常弱小。
(3)由表中数据可知,在潮湿、23℃条件下的种子全部萌发,可知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是:有充足的水分和适宜的温度。
30.【答案】(1)176
(2)3∶4∶3
(3)O%=96/176=54.5%
(4)300
【知识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相对分子质量
【解析】【分析】(1)相对分子质量等于各原子相对原子质量与其下角标的乘积之和。
(2)原子个数比等于下角标之比。
(3)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分数等于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个数的乘积与相对分子质量的比值。
(4)根据图中数据计算每日通过维生素C片获取的维生素C的质量,再由每100g西红柿中含有的维生素C的质量进行计算。
【解答】(1)维生素C的相对分子质量:。
(2)维生素C中碳、氢、氧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3∶4∶3。
(4)每片维生素C片中含有维生素C,一日三次,每次2片,共含有维生素C,每100g西红柿含维生素C20mg,可知小明爸爸每天应食用西红柿的质量为。
31.【答案】(1)m=ρV= 1g/cm3×495cm3=495g
(2)V冰=m/ρ=495g/0.9g/cm3= 550cm3
ΔV=55cm3
(3)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瓶壁,液化形成小水珠;夏天
【知识点】质量及其特性;密度公式的应用;液化及液化现象
【解析】【分析】(1)根据计算水的质量。
(2)水结冰后质量不变,密度减小,由计算冰的体积。
(3)瓶外表面的水珠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液滴,温度差越大,现象越明显。
【解答】(3)夏天时,从冰箱内拿出的饮料瓶温度较低,与周围环境的温度差较大,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瓶子在其表面液化,形成一层水珠。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