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广东省肇庆市颂德学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广东省肇庆市颂德学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资源简介

广东省肇庆市颂德学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1.(2024七上·肇庆月考)下列加红字注音和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咀嚼 (jué) 篱笆 (ba) 呜咽 (yàn) 惊惶 (huáng)
B.酣然(hān) 骨碌 (lu) 澎湃(péng) 峭壁(qiào)
C.矗立(zhù) 逾越(yú) 点缀 (zhuì) 搀扶(chān)
D.攀谈(pān) 畏惧 (jù) 疲倦 (juàn) 捉模(zhuō)
【答案】B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
【解析】【分析】A.“呜咽” 的 “咽” 应读 “yè”,而不是 “yàn” 。“呜咽” 形容低声哭泣,“yàn” 一般用于 “吞咽”“咽气” 等表示使嘴里的食物或别的东西通过咽头到食道里去的意思,此处属于多音字误读,所以 A 选项错误。
B.“酣然”“骨碌”“澎湃”“峭壁” 的注音和书写均正确。“酣然” 形容畅快、尽情的样子;“骨碌” 表示滚动;“澎湃” 常形容波浪互相撞击,也可形容声势浩大;“峭壁” 指陡峭的山崖,这组词语的读音和字形都符合规范,故 B 选项正确。
C.“矗立” 的 “矗” 应读 “chù”,不读 “zhù” 。“矗立” 意思是高耸地立着,“zhù” 的读音容易与 “伫(zhù)立” 混淆,属于形近字读音混淆,所以 C 选项错误。
D 选项:“捉模” 书写错误,应为 “捉摸” 。“捉摸” 意为猜测、预料,常用于否定式,如 “难以捉摸”;“模” 与 “摸” 字形相近,容易误写,所以 D 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字音的辨析。考题中所涉及到的词语大都来自教材中的课文。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对字音的识记和积累,尤其是教材中的“读读写写”与“课下注释”,特别是多音字、同音字和形近字,拼读时应结合其在不同语境中的词性或意义加以区分和掌握。
2.(2024七上·肇庆月考) 下列对加红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杨绛(jiàng) 荒僻(bì) 伛(yù)身 眼翳(yì)
B.骷髅(kū) 取缔(dì) 包裹(guǒ) 枯黄(gū)
C.载客(zǎi) 门框(kuāng) 愧怍(zuó) 侮辱(wū)
D.滞笨(zhì) 惶恐(huáng) 镶嵌(qiàn) 攥着(zuàn)
【答案】D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
【解析】【分析】A.“荒僻” 的 “僻” 应读作 “pì”,而不是 “bì” 。“僻” 表示偏僻、僻静,“bì” 读音易与 “壁”“碧” 等字混淆,此为形近字读音错误;“伛身” 的 “伛” 应读 “yǔ”,不读 “yù”,“yù” 读音易与 “妪” 等字混淆,这两处读音错误导致 A 选项不符合要求。
B.“枯黄” 的 “枯” 应读 “kū”,而不是 “gū” 。“枯” 表示失去水分、干枯,“gū” 读音易与 “姑”“估” 等字混淆,属于形近字读音误读,所以 B 选项不正确。
C.“载客” 的 “载” 是多音字,此处应读 “zài”,表示装载、承载;读 “zǎi” 时,通常用于 “记载”“刊载” 等,指记录。“门框” 的 “框” 应读 “kuàng”,而不是 “kuāng” ,“kuāng” 读音易与 “筐” 混淆;“愧怍” 的 “怍” 应读 “zuò”,不是 “zuó”,这三个读音错误使得 C 选项错误。
D.“滞笨” 的 “滞” 读作 “zhì”,“惶恐” 的 “惶” 读 “huáng”,“镶嵌” 的 “嵌” 读 “qiàn”,“攥着” 的 “攥” 读 “zuàn”,所有红字注音均准确无误,因此 D 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字音的辨析。考题中所涉及到的词语大都来自教材中的课文。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对字音的识记和积累,尤其是教材中的“读读写写”与“课下注释”,特别是多音字、同音字和形近字,拼读时应结合其在不同语境中的词性或意义加以区分和掌握。
3.(2024七上·肇庆月考)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注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在中国,姚明是个妇孺皆知的人物。 (知名度很高,妇女儿童都知道了。)
B.“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
C.那马革裹尸的战场令人胆寒。 (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战死于战场。)
D.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 ’元勋 ”。 (最高领导人。)
【答案】D
【知识点】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
【解析】【分析】A.“妇孺皆知” 注释为 “知名度很高,妇女儿童都知道了”,释义准确。在 “在中国,姚明是个妇孺皆知的人物” 这句话中,用该词形容姚明广为人知,符合语境,所以 A 选项注释正确 。
B.“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注释为 “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解释恰当。此词常用来形容人对事业全身心投入,直至生命结束,在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中,能准确表达对人物一生奉献精神的概括,B 选项注释无误 。
C.“马革裹尸” 注释为 “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战死于战场”,符合词语本义。在 “那马革裹尸的战场令人胆寒” 中,该注释使句子表达出战场的残酷与悲壮,C 选项注释正确 。
D.“元勋” 注释为 “最高领导人” 是错误的,“元勋” 应指 “有特大功绩的人” 。在 “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 中,是指此人在 “两弹” 研究领域有着卓越、重大的贡献,并非 “最高领导人” 的意思,所以 D 选项注释有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理解词语的意思既要从词语的本义出发,又要理解词语的比喻义、引申义,同时结合具体的语境掌握分析。
4.(2024七上·肇庆月考) 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这件事错综复杂,虽经多方核查,仍给人以扑朔迷离之感,使人难明真相。
B.作为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邓稼先被称为“‘两弹 ’元勋 ”是当之无愧的。
C.听了郎朗精彩的钢琴独奏《黄河》后,大家都叹为观止。
D.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
【答案】C
【知识点】常见易混成语辨析
【解析】【分析】A.“扑朔迷离” 形容事物错综复杂,不容易看清真相。在 “这件事错综复杂,虽经多方核查,仍给人以扑朔迷离之感,使人难明真相” 中,用 “扑朔迷离” 来形容事情的复杂难辨,与前文 “错综复杂” 相呼应,成语使用恰当,符合语境 。
B.“当之无愧” 意思是完全当得起,没有可惭愧的地方,表示接受某种荣誉或称号等是完全够条件的。“作为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邓稼先被称为‘两弹元勋’是当之无愧的”,此句中 “当之无愧” 用于强调邓稼先凭借其在核武器事业中的巨大贡献,完全配得上 “两弹元勋” 这一称号,成语使用准确 。
C.“叹为观止” 指赞美所见的事物好到了极点,一般用于对看到的景象、表演等视觉方面的赞叹。而句子中描述的是听了郎朗的钢琴独奏,“听” 属于听觉感受,用 “叹为观止” 来形容不恰当,此处成语使用对象错误,不符合语境,所以该选项有误 。
D.“无时无刻不” 意思是 “时时刻刻都”,双重否定表肯定。“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通过 “无时无刻不” 强调了 “我” 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她的呼唤和召唤,情感表达强烈,成语使用正确 。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成语的理解与运用,首先要把握成语的准确含义,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分析与判断。成语的误用一般容易出现几种情况:色彩不当、轻重不分、词义不明、谦敬误用、语境不和等等。
5.(2024七上·肇庆月考) 下列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8月16日,一位农民工枕着自己的建筑帽和一瓶软饮料,在位于北京市中心的一处工地上酣然入梦。
B.我因为自己好作短文,好用反语,每遇辩论,辄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迎头一击,所以每见和我的办法不 同者便以为缺点。
C.明年预期房价将有所回落,但总体降幅不会很大,人们希望的一触即发的情景不会出现。
D.他再次警告对手,停止一切挑衅,拿出诚意认真对话。
【答案】C
【知识点】常见易混成语辨析
【解析】【分析】A.“酣然入梦” 意思是畅快地入睡,形容睡得很香甜、深沉。在 “8 月 16 日,一位农民工枕着自己的建筑帽和一瓶软饮料,在位于北京市中心的一处工地上酣然入梦” 中,该词语生动描绘出农民工劳作后疲惫却安然入睡的状态,使用恰当,符合语境 。
B.“不管三七二十一” 是一个俗语,意思是不顾一切,不问是非情由。“我因为自己好作短文,好用反语,每遇辩论,辄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迎头一击,所以每见和我的办法不同者便以为缺点”,此句中用该俗语形象地表现出 “我” 在辩论时果断、直接,不考虑其他因素就采取行动的态度,使用准确,贴合语义 。
C.“一触即发” 原指把箭扣在弦上,拉开弓等着射出去,比喻事态发展到了十分紧张的阶段,稍一触动就立即会爆发。句子中描述的是人们对房价大幅下降的期望,而 “一触即发” 常用来形容局势紧张或事情即将爆发,用在此处形容房价下降的情景不恰当,不符合语境,该选项有误 。
D.“挑衅” 指借端生事,企图引起冲突或战争。“他再次警告对手,停止一切挑衅,拿出诚意认真对话”,“挑衅” 一词准确地表达出对手引发冲突的不当行为,使用正确,符合句子的警示语境 。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成语的理解与运用,首先要把握成语的准确含义,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分析与判断。成语的误用一般容易出现几种情况:色彩不当、轻重不分、词义不明、谦敬误用、语境不和等等。
6.(2024七上·肇庆月考) 下面加点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观赏日出的人们,无不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巧夺天工。
B.神舟发射基地的广大官兵,个个身怀绝技,却因工作机密而鲜为人知。
C.想不到昔日的“浪子 ”今天却成了见义勇为的英雄,这就不得不令人刮目相看了。
D.杨绛先生为人谦逊低调,做学问孜孜不倦,钱钟书先生评价她: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答案】A
【知识点】常见易混成语辨析
【解析】【分析】A.“巧夺天工” 意思是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形容技艺极其精巧,该词的适用对象是人工制作的物品 。而在 “观赏日出的人们,无不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巧夺天工” 中,“日出” 是自然现象,并非人工创造,用 “巧夺天工” 来形容太阳升起的景象,属于词语适用对象错误,不符合语境,此选项词语使用有误。
B.“鲜为人知” 指很少有人知道 。在 “神舟发射基地的广大官兵,个个身怀绝技,却因工作机密而鲜为人知” 中,由于工作性质特殊,官兵们身怀绝技却不被大众知晓,“鲜为人知” 一词准确地体现了这种情况,使用恰当,符合语义。
C.“刮目相看” 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 。“想不到昔日的‘浪子’今天却成了见义勇为的英雄,这就不得不令人刮目相看了”,句子中昔日的 “浪子” 成为英雄,发生了巨大转变,“刮目相看” 用于此处,生动地表达出人们对其转变的惊讶与认可,词语使用正确。
D.“孜孜不倦” 指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 。“杨绛先生为人谦逊低调,做学问孜孜不倦,钱钟书先生评价她:最贤的妻,最才的女”,用 “孜孜不倦” 来形容杨绛先生做学问时勤奋刻苦的态度,十分贴切,符合语境,词语使用无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成语的理解与运用,首先要把握成语的准确含义,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分析与判断。成语的误用一般容易出现几种情况:色彩不当、轻重不分、词义不明、谦敬误用、语境不和等等。
7.(2024七上·肇庆月考)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近年来杭州积极创造人才国际化进程,越来越多的国际人才来杭创业,去年海外人才净流入率位居全
国城市第一。
B.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位置变化影响,导致未来几天我市将持续出现高温天气,大部分区县最高气 温可达38“。
C.为纪念马克思诞生200周年,学校决定在5月份举行有关马克思的图片展览、学术研讨、征文比赛等大 型主题活动。
D.商务部发布《主要消费品供需状况统计调查分析报告》显示,消费者对进口商品的需求旺盛,进口商 品成为市场“新宠 ”。
【答案】C
【知识点】搭配不当;句式杂糅
【解析】【分析】A.“创造人才国际化进程” 存在搭配不当的问题。“创造” 与 “进程” 搭配不恰当,“进程” 一般与 “推进”“加快” 等动词搭配 。应将 “创造” 改为 “推进”,句子修改为 “近年来杭州积极推进人才国际化进程,越来越多的国际人才来杭创业,去年海外人才净流入率位居全国城市第一”,这样才符合语言表达习惯和语法规则,所以 A 选项有语病。
B.“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位置变化影响,导致未来几天我市将持续出现高温天气” 属于句式杂糅,同时存在主语残缺的问题。“受…… 影响” 和 “导致” 并用,造成句式混乱,两种表达只需保留其一 。可以删去 “受” 和 “影响”,让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位置变化” 作主语,即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位置变化,导致未来几天我市将持续出现高温天气,大部分区县最高气温可达 38℃”;或者删去 “导致”,句子变为 “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位置变化影响,未来几天我市将持续出现高温天气,大部分区县最高气温可达 38℃”,所以 B 选项存在语病。
C.“为纪念马克思诞生 200 周年,学校决定在 5 月份举行有关马克思的图片展览、学术研讨、征文比赛等大型主题活动”,该句结构完整,成分搭配合理,语义表达清晰 。“为纪念……” 作为目的状语,引出学校举行活动的原因,“举行” 与 “图片展览、学术研讨、征文比赛等大型主题活动” 搭配恰当,不存在语病,所以 C 选项正确。
D.“商务部发布《主要消费品供需状况统计调查分析报告》显示” 句式杂糅。该句把 “商务部发布《主要消费品供需状况统计调查分析报告》” 和 “《主要消费品供需状况统计调查分析报告》显示” 两种表达方式混在一起 。可以在 “发布” 后加上 “的”,使句子变为 “商务部发布的《主要消费品供需状况统计调查分析报告》显示,消费者对进口商品的需求旺盛,进口商品成为市场‘新宠’”,这样句子结构就清晰合理了,所以 D 选项有语病。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解答此题应掌握的知识点为几种常见的病句类型: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意不明等。通读句子,寻找具有常见病句类型标志性的词或短语做出判断。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通过压缩句子,分析句子的成分(主、谓、宾、定、状、补)方法,找出病因。
8.(2024七上·肇庆月考)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在香港演出大型音乐舞蹈《我的梦》,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
B.中国发展核武器是为了自卫,中国人民是赞成限制核扩散的国家之一。
C.为了防止疫情不再反弹,市领导要求各单位进一步加强管理,制定严密的防范措施。
D.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的原因,是千千万万人努力的结果。
【答案】A
【知识点】句式杂糅;重复啰嗦;前后不一致
【解析】【分析】A.“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在香港演出大型音乐舞蹈《我的梦》,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该句结构完整,语义明确 。“中国残疾人艺术团” 是主语,“演出” 为谓语,“大型音乐舞蹈《我的梦》” 作宾语,“在香港” 是地点状语,后半句 “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 补充说明演出的效果,句子成分搭配合理,不存在语病,所以 A 选项正确。
B.“中国人民是赞成限制核扩散的国家之一” 存在主宾搭配不当的问题 。主语 “中国人民” 指的是群体,而宾语 “国家之一” 的主体是国家,前后概念不一致,不能相互对应。应将 “中国人民” 改为 “中国”,使句子变为 “中国是赞成限制核扩散的国家之一”,这样主语和宾语的概念范畴就相符了,所以 B 选项有语病。
C.“为了防止疫情不再反弹” 属于否定不当,造成语义矛盾 。“防止” 本身就有使某事不发生的意思,与 “不再” 连用,双重否定表肯定,表达的意思就变成了 “为了让疫情再次反弹”,与原意相悖。应删去 “不再”,句子修改为 “为了防止疫情反弹,市领导要求各单位进一步加强管理,制定严密的防范措施”,所以 C 选项存在语病。
D“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的原因,是千千万万人努力的结果” 句式杂糅 。“原因是……” 和 “是…… 的结果” 两种表达方式杂糅在一起,造成句子结构混乱。可删去 “的原因”,使句子变为 “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是千千万万人努力的结果”,这样句子结构就清晰合理了,所以 D 选项有语病。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解答此题应掌握的知识点为几种常见的病句类型: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意不明等。通读句子,寻找具有常见病句类型标志性的词或短语做出判断。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通过压缩句子,分析句子的成分(主、谓、宾、定、状、补)方法,找出病因。
9.(2024七上·肇庆月考)对下列加点的词语在句中的含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些人宁愿循规蹈矩,落个疲惫不堪,也不肯运用心智去研究和思考,以改进方法提高工作效率。 (循规蹈矩:在这里是指拘守旧准则,不敢稍做变动。)
B.许多科幻书对地球的前景都抱着一种悲观的态度,这并非杞人忧天,如果我们不注意保护环境,科幻 书中所描绘的情景就会成为可怕的现实。 (杞人忧天:此处比喻不必要的忧虑。)
C.在深海和远洋中还有许许多多尚未被我们充分利用的海洋生物,其巨大潜力是不言而喻的。 (不言而喻 :此处指众多海洋生物的潜力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
D.为了给失学的孩子筹建“希望小学 ”,他呕心沥血;新学校落成时,这位钢铁般的汉子也流泪了。 (呕心沥血:此处形容费尽心思。)
【答案】C
【知识点】常见易混成语辨析
【解析】【分析】A.在 “有些人宁愿循规蹈矩,落个疲惫不堪,也不肯运用心智去研究和思考,以改进方法提高工作效率” 中,“循规蹈矩” 解释为 “在这里是指拘守旧准则,不敢稍做变动”,符合语境 。句子描述了这些人固守旧有的做事准则,不愿意尝试新方法,该解释准确恰当,所以 A 选项理解正确。
B.“许多科幻书对地球的前景都抱着一种悲观的态度,这并非杞人忧天,如果我们不注意保护环境,科幻书中所描绘的情景就会成为可怕的现实”,“杞人忧天” 解释为 “此处比喻不必要的忧虑” 。结合句子,强调如果不注意环保,科幻书中的悲观情景可能成真,说明这种担忧并非没有根据,该解释与语境相符,所以 B 选项理解正确。
C.“在深海和远洋中还有许许多多尚未被我们充分利用的海洋生物,其巨大潜力是不言而喻的”,“不言而喻” 的正确含义是 “不用说话就能明白,形容道理很明显” 。而选项中解释为 “此处指众多海洋生物的潜力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属于对词语含义的错误理解。在句中,是说海洋生物潜力巨大这一事实很明显,不需要过多解释,所以 C 选项理解不正确。
D.“为了给失学的孩子筹建‘希望小学’,他呕心沥血;新学校落成时,这位钢铁般的汉子也流泪了”,“呕心沥血” 解释为 “此处形容费尽心思”,符合语境 。句子突出了他为筹建希望小学付出了极大的心血,该解释准确合理,所以 D 选项理解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成语的理解与运用,首先要把握成语的准确含义,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分析与判断。成语的误用一般容易出现几种情况:色彩不当、轻重不分、词义不明、谦敬误用、语境不和等等。
10.(2024七上·肇庆月考) 对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至少是没有触及最重要的方面—— 品德。 (触动到)
B.我同叶圣陶先生文墨方面的交往,从共同修润课本的文字开始。 (修正圆润)
C.我出于对他的尊敬,想不直接动笔,只提一些商酌性的意见。 (商量斟酌)
D.我看了信,也很悲伤,不是为自己的颠沛流离。 (生活艰难,四处流浪)
【答案】B
【知识点】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
【解析】【分析】A.在 “至少是没有触及最重要的方面 —— 品德” 中,“触及” 解释为 “触动到” ,符合语境。句子表达的是没有涉及到品德这个最重要的方面,“触动到” 的解释准确地体现了词语在句中的含义,所以 A 选项理解正确。
B.“我同叶圣陶先生文墨方面的交往,从共同修润课本的文字开始”,“修润” 在这里应解释为 “修改润色” 。“修改” 强调对文字内容的订正、调整,“润色” 侧重使文字更加优美、流畅,二者结合更符合共同处理课本文字工作的实际情况;而 “修正圆润” 表述不准确,“圆润” 用于形容声音、形态等饱满润泽,用在此处不能准确表达对文字的处理工作,所以 B 选项理解有误。
C.“我出于对他的尊敬,想不直接动笔,只提一些商酌性的意见”,“商酌” 解释为 “商量斟酌” ,符合语境。句子描述 “我” 想以商量、仔细考虑的方式提出意见,“商量斟酌” 的解释与文意相符,所以 C 选项理解正确。
D.“我看了信,也很悲伤,不是为自己的颠沛流离”,“颠沛流离” 解释为 “生活艰难,四处流浪” ,符合语境。该词语准确地描绘出生活困苦、居无定所的状态,与句子中表达的情感和情境一致,所以 D 选项理解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理解词语的意思既要从词语的本义出发,又要理解词语的比喻义、引申义,同时结合具体的语境掌握分析。
11.(2024七上·肇庆月考)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中考前夕,老师念念有词地嘱咐我们一定要沉着冷静。
B.台湾电信诈骗团伙作案手段花样百出,令人叹为观止。
C.黄石,半城山色半城湖,“三山 ”与“两湖 ”相得益彰。
D.就算追溯到天涯海角,中国政府也要将逍遥海外的巨贪绳之以法。
【答案】C
【知识点】常见易混成语辨析
【解析】【分析】A.“念念有词” 原指迷信的人小声念咒语或说祈祷的话,现多用来形容人不停地自言自语,且常带有贬义或诙谐的意味 。在 “中考前夕,老师念念有词地嘱咐我们一定要沉着冷静” 中,老师的嘱咐是出于关心和期望,是严肃且正面的行为,用 “念念有词” 来形容老师的嘱咐,感彩不当,不符合语境,所以该选项词语使用错误。
B.“叹为观止” 指赞美所见的事物好到了极点,是一个褒义词,用于对美好事物的赞叹 。而 “台湾电信诈骗团伙作案手段花样百出,令人叹为观止” 中,电信诈骗团伙的作案手段是违法且恶劣的行为,不能用褒义词 “叹为观止” 来形容,感彩完全错误,不符合语境,所以该选项词语使用错误。
C.“相得益彰” 意思是两者互相配合或映衬,双方的长处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 。在 “黄石,半城山色半城湖,‘三山’与‘两湖’相得益彰” 中,“三山” 和 “两湖” 相互映衬,共同展现出黄石独特的美景,“相得益彰” 一词准确地描绘出这种和谐美好的景象,词语使用恰当,符合语境,所以该选项正确。
D.“追溯” 指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也指回顾过去的人和事 。在 “就算追溯到天涯海角,中国政府也要将逍遥海外的巨贪绳之以法” 中,句子想要表达的是中国政府无论巨贪逃到哪里,都会将其抓捕归案,强调的是追寻的范围,而 “追溯” 的词义侧重于探索事物起源或回顾过往,与句子语境不符,此处应使用 “追踪” 等更合适的词语,所以该选项词语使用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成语的理解与运用,首先要把握成语的准确含义,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分析与判断。成语的误用一般容易出现几种情况:色彩不当、轻重不分、词义不明、谦敬误用、语境不和等等。
12.(2024七上·肇庆月考)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谈论东坡文化及其影响力,我们既要有文化自信,不妄自菲薄;又要有全球视野,不盲目乐观。
B.漫步在这里的景区,石林、溶洞、飞瀑显露出鬼斧神工的魅力,浓厚淳朴的苗家风情及风姿绰约的民 族歌舞给景区增添了人文情趣。
C.这是一家国家级出版社,近几年来,出版了很多深受读者尤其是在校大学生喜爱的精品图书,不少作家都对它趋之若鹜。
D.蓝牙版自拍杆,利用手机蓝牙功能,使用方便,拍照效果好,投放市场后果然不孚众望。
【答案】A
【知识点】常见易混成语辨析
【解析】【分析】A.“妄自菲薄” 意思是过分看轻自己,形容自卑 。在 “谈论东坡文化及其影响力,我们既要有文化自信,不妄自菲薄;又要有全球视野,不盲目乐观” 中,句子强调在探讨东坡文化时,既不能过度自卑轻视自身文化价值,“妄自菲薄” 的使用符合语境,准确表达了应秉持客观、自信态度看待本土文化的意思,所以该选项成语使用恰当。
B.“风姿绰约” 形容女子风韵姿态柔美动人 。在 “漫步在这里的景区,石林、溶洞、飞瀑显露出鬼斧神工的魅力,浓厚淳朴的苗家风情及风姿绰约的民族歌舞给景区增添了人文情趣” 中,“民族歌舞” 并非女子个体,用 “风姿绰约” 来形容民族歌舞,属于使用对象错误,不符合语境,所以该选项成语使用不当。
C.“趋之若鹜” 指像鸭子一样成群地跑过去,比喻争相追逐不正当的事物,是贬义词 。在 “这是一家国家级出版社,近几年来,出版了很多深受读者尤其是在校大学生喜爱的精品图书,不少作家都对它趋之若鹜” 中,国家级出版社出版精品图书是值得肯定的,而 “趋之若鹜” 带有贬义色彩,用在此处感彩不符,不能用来形容作家对优秀出版社的向往,所以该选项成语使用错误。
D.“不孚众望” 意思是不能使大家信服,未符合大家的期望 。在 “蓝牙版自拍杆,利用手机蓝牙功能,使用方便,拍照效果好,投放市场后果然不孚众望” 中,句子描述自拍杆使用方便、拍照效果好,说明是符合大家期望的,应使用 “不负众望”(意思是不辜负大家的期望),此处属于成语含义理解错误,导致使用不当,所以该选项成语使用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成语的理解与运用,首先要把握成语的准确含义,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分析与判断。成语的误用一般容易出现几种情况:色彩不当、轻重不分、词义不明、谦敬误用、语境不和等等。
13.(2024七上·肇庆月考)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愿为市鞍马(买) 东市买骏马(集市)
B.出郭相扶将(外城) 木兰不用尚书郎(不愿作)
C.朔气传金柝(北方) 策勋十二转(记功)
D.军书十二卷 (十二本) 赏赐百千强 (有余)
【答案】D
【知识点】一词多义
【解析】【分析】A.句意为:愿意为此去买鞍马 。市,动词,买。/句意为:在东边的集市购买骏马。“市” 为名词,词义是 “集市” 。这两个 “市” 在不同语境中词性和含义不同,解释均正确。
B.句意为: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木兰)。郭,外城。/句意为:木兰不愿做尚书郎。不用,不愿作 ,符合文意,解释正确。
C.句意为: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朔,北方。/句意为:记很大的功。策勋,记功 ,解释准确,所以 C 选项不符合题意。
D.句意为:征兵的名册很多卷。十二,虚数,表示数量多/句意为:赏赐很多的财物。强,有余。该选项中 “军书十二卷” 的 “十二” 解释错误,所以 D 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14.(2024七上·肇庆月考) 下列对诗句“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将军和壮士征战多年,经历了千百次残酷的战斗,有的死了,有的胜利归来。
B.将军经历千百次残酷的战斗死去了,壮士从军十年胜利归来。
C.将军身经百战原来也是普通的士兵,他们死的死,回的回。
D.将军身经百战,像壮士一样死里逃生,终于成就了功业。
【答案】A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
【解析】【分析】A.“将军和壮士征战多年,经历了千百次残酷的战斗,有的死了,有的胜利归来” ,该选项理解正确。“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即上下句互相隐含词语,两相映衬,文义呼应。在这句诗中,“将军” 和 “壮士”“百战” 和 “十年”“死” 和 “归” 相互渗透、相互补充,意思是将军和壮士们在漫长而残酷的战斗中,有的牺牲,有的存活归来,A 选项准确地解读了诗句含义。
B.“将军经历千百次残酷的战斗死去了,壮士从军十年胜利归来”,这种理解将 “将军” 和 “壮士” 割裂开来,没有考虑到互文的修辞手法,导致对诗句意思的片面解读。诗句并非分别描述将军战死和壮士归来,而是二者都经历了战斗,有死有伤有归,所以 B 选项错误。
C.“将军身经百战原来也是普通的士兵,他们死的死,回的回”,该选项曲解了诗句原意,诗句中 “将军” 和 “壮士” 是对征战之人的统称,不存在 “将军原来也是普通士兵” 的含义,所以 C 选项错误。
D.“将军身经百战,像壮士一样死里逃生,终于成就了功业”,此选项不仅忽略了互文修辞,而且过度引申,诗句中并未提及 “成就了功业”,只是描述了征战的结果有死有归,所以 D 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15.(2024七上·肇庆月考)下列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卿今当涂掌事 当涂:当道、当权
B.蒙辞以军中多务 务:事务
C.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 治:研究
D.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见事:遇见事情
【答案】D
【知识点】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A.“卿今当涂掌事” 句意为:你现在当权管事了 。“当涂” 解释为 “当道、当权” ,符合语境,该解释正确。在句中,“当涂” 准确描述了 “卿” 所处的掌握权力、负责事务的状态,所以 A 选项不符合题意。
B.“蒙辞以军中多务” 句意为: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辞 。“务” 解释为 “事务” ,合理恰当。“军中多务” 清晰表明吕蒙以军中事务繁杂作为推辞的理由,该解释符合文意,所以 B 选项不符合题意。
C.“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 句意为: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 。“治” 解释为 “研究” ,准确无误。句子中孙权希望吕蒙对儒家经典进行钻研学习,“研究” 这一解释契合句子表达的含义,所以 C 选项不符合题意。
D.“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句意为: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 。“见事” 应解释为 “认清事物” ,而不是 “遇见事情” 。该选项将 “见事” 解释为 “遇见事情”,脱离了句子语境,未能准确表达出句子中对对方认识事物时间较晚的感慨,解释错误,所以 D 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16.(2024七上·肇庆月考)下列加红点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蒙辞以军中多务 事情 B.见往事耳 历史
C.孰若孤 哪一个 D.自以为大有所益 增加
【答案】D
【知识点】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A.“蒙辞以军中多务” 句意为: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辞 。“务” 解释为 “事情” ,符合语境。“军中多务” 表示军中事务繁多,此解释准确传达了句子中吕蒙推辞的原因,所以 A 选项解释正确,不符合题意。
B.“见往事耳” 句意为:了解历史罢了 。“往事” 解释为 “历史” ,合理恰当。在句子中,强调通过学习获取历史知识,“历史” 这一解释符合文意,所以 B 选项解释正确,不符合题意。
C.“孰若孤” 句意为:哪一个比得上我 。“孰” 解释为 “哪一个” ,准确无误。此解释符合句子中进行比较、询问的语境,清晰表达了句子含义,所以 C 选项解释正确,不符合题意。
D.“自以为大有所益” 句意为:自己认为有很大的益处 。“益” 应解释为 “益处、好处” ,而不是 “增加” 。该选项将 “益” 解释为 “增加”,脱离了句子语境,无法准确体现句子中 “认为有好处” 的意思,解释错误,所以 D 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17.(2024七上·肇庆月考) 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公亦以此自矜 以钱覆其口 B.汝亦知射乎 尝射于家圃
C.睨之,久而不去 相委而去 D.公亦以此自矜 自钱孔入
【答案】C
【知识点】一词多义
【解析】【分析】A.“蒙辞以军中多务” 句意为: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辞 。“务” 解释为 “事情” ,符合语境。“军中多务” 表示军中事务繁多,此解释准确传达了句子中吕蒙推辞的原因,所以 A 选项解释正确,不符合题意。
B.“见往事耳” 句意为:了解历史罢了 。“往事” 解释为 “历史” ,合理恰当。在句子中,强调通过学习获取历史知识,“历史” 这一解释符合文意,所以 B 选项解释正确,不符合题意。
C.“孰若孤” 句意为:哪一个比得上我 。“孰” 解释为 “哪一个” ,准确无误。此解释符合句子中进行比较、询问的语境,清晰表达了句子含义,所以 C 选项解释正确,不符合题意。
D.“自以为大有所益” 句意为:自己认为有很大的益处 。“益” 应解释为 “益处、好处” ,而不是 “增加” 。该选项将 “益” 解释为 “增加”,脱离了句子语境,无法准确体现句子中 “认为有好处” 的意思,解释错误,所以 D 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18.(2024七上·肇庆月考) 文章强调陈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十中八九的目的是(  )
A.为后文写陈尧咨埋下伏笔。
B.为后文写陈尧咨笑而遣之埋下伏笔。
C.为后文写陈尧咨忿然责问做铺垫。
D.与卖油翁不以为然的态度形成对比,引出二人对话。
【答案】D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文言文的写作特色
【解析】【分析】A.“为后文写陈尧咨埋下伏笔” 表述过于笼统,未明确指出与后文具体情节的关联 。文中强调陈尧咨善射并非单纯为了给陈尧咨的出现做铺垫,没有具体指向性,与后文情节的逻辑联系不紧密,所以 A 选项不符合题意。
B.“为后文写陈尧咨笑而遣之埋下伏笔”,“笑而遣之” 体现的是陈尧咨最终对卖油翁态度的转变,而强调其善射与这一情节的直接关联性不强 。善射这一情节并不能直接预示或推动他最后 “笑而遣之” 的行为,所以 B 选项错误。
C.“为后文写陈尧咨忿然责问做铺垫”,虽然陈尧咨的善射体现了他的骄傲,可能与他忿然责问有一定关联,但这并非强调善射的核心目的 。忿然责问只是两人对话过程中的一个表现,并非强调善射的主要意图,所以 C 选项不准确。
D.文章强调陈尧咨善射,突出其高超技艺和自满的态度,而卖油翁却表现出不以为然的态度 。这种鲜明的对比,自然地引出了二人关于射箭和倒油技艺的对话,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同时也为揭示 “熟能生巧” 的主题做了铺垫,准确阐述了强调陈尧咨善射的目的,所以 D 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19.(2024七上·肇庆月考) 对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  )
A.寻十余里,无迹。 (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石兽的踪迹。)
B.众服为确论。 (众人佩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判断。)
C.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按照老河兵的说法去找,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游找到了石兽。)
D.竟不可得。 (到底没有找到。)
【答案】B
【知识点】文言文翻译
【解析】【分析】A.“寻十余里,无迹”,句中 “寻” 意为 “寻找”,“无迹” 即 “没有踪迹” 。整句翻译为 “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石兽的踪迹”,准确传达了原文意思,符合语境,翻译正确,所以 A 选项不符合题意。
B.“众服为确论”,正确的理解应为 “众人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其中 “服” 是 “信服”,“为” 是 “认为”,“确论” 指 “精当确切的言论”,原译文 “众人佩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判断” 没有准确翻译出 “为” 的含义,也未体现 “确论” 的精准表述,翻译不当,所以 B 选项符合题意。
C.“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如” 是 “按照”,“其言” 指老河兵的话,结合前文河中石兽的故事背景,在几里外的上游找到石兽符合文意 。整句翻译为 “按照老河兵的说法去找,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游找到了石兽”,翻译准确,符合语境,所以 C 选项不符合题意。
D.“竟不可得”,“竟” 表示 “终于、到底”,“不可得” 即 “没有找到” 。翻译为 “到底没有找到”,准确传达了原文意思,翻译正确,所以 D 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20.(2024七上·肇庆月考)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师旷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 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
平公曰:“善哉! ”
下列句子中加红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恐已暮矣(夜幕) B.盲臣安敢戏其君乎(怎么)
C.臣闻之(听说) D.善哉(好)
【答案】A
【知识点】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A.“恐已暮矣” 句意为:恐怕已经晚了 。其中 “暮” 应解释为 “晚” ,而不是 “夜幕” 。晋平公表达的是自己七十岁才想学习,担心时间来不及,“夜幕” 的解释不符合句子语境,所以 A 选项解释错误,符合题意。
B.“盲臣安敢戏其君乎” 句意为:我这个瞎眼的臣子怎么敢戏弄我的君主呢 。“安” 解释为 “怎么” ,用于反问语气,准确传达出师旷对晋平公质疑的回应,符合语境,该解释正确,所以 B 选项不符合题意。
C.“臣闻之” 句意为:我听说 。“闻” 解释为 “听说” ,符合文言文中 “闻” 的常见义项,在句中表达师旷要引用话语来阐述观点,解释合理,所以 C 选项不符合题意。
D.“善哉” 句意为:好啊 。“善” 解释为 “好” ,晋平公以此回应师旷的论述,表示认可,该解释正确,所以 D 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21.(2024七上·肇庆月考)下列描述错误的一项是(  )
A.祥子18岁时到北平城拉人力车,经过三年苦干终于凑足了钱买了辆新车,结果却连人带车被宪兵抓走当壮兵,梦想第一次破灭。
B.祥子卖了顺手牵来的部队丢下的三匹骆驼拼命拉车,省吃俭用攒钱,准备买新车,却因虎妞的事和刘四爷闹翻,买车的钱被刘四
爷扣下,致使他买车的希望又一次成了泡影。
C.祥子用虎妞给的100元买了同院二强子的一辆车却因为虎妞难产死去为了给她办丧事祥子逼迫卖掉了车,他的努力全白做了。
D.他最后一次燃起了生活的希望,曹先生答应祥子来拉包月,小福子也可以来曹家帮忙,结果却因为小福 子的死彻底绝望。此后,祥子彻底堕落。
【答案】B
【知识点】作品的经典情节;《骆驼祥子》
【解析】【分析】A.祥子十八岁来到北平,渴望通过拉车改变命运。他经过三年省吃俭用,终于凑足钱买了一辆新车。然而,在一次拉车过程中,他连人带车被宪兵抓去当壮丁,车也被抢走,这是他买车梦想的第一次破灭 。该选项描述与原著情节相符,所以 A 选项不符合题意。
B.祥子卖了从部队顺手牵来的三匹骆驼后,拼命拉车攒钱准备再次买车。但买车钱被孙侦探敲诈走,并非因虎妞的事和刘四爷闹翻,刘四爷扣下买车钱 。此选项情节与原著不符,所以 B 选项符合题意。
C.祥子与虎妞结婚后,虎妞用私房钱给祥子买了同院二强子的一辆车。后来虎妞难产而死,为了给虎妞办丧事,祥子不得不卖掉车,他再次失去了车,之前的努力付诸东流 。该选项描述与原著一致,所以 C 选项不符合题意。
D.在经历诸多挫折后,祥子最后一次燃起生活希望是因为曹先生答应让他来拉包月,并且小福子也可以来曹家帮忙。但小福子的死让祥子彻底绝望,从此他开始自暴自弃,彻底堕落 。该选项描述符合原著情节,所以 D 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名著情节的积累。要求学生对教材中及课后推荐的名著要点加以了解和识记,尤其是教材中文学文体及作家作品主要的知识点要记牢。
22.(2024七上·肇庆月考)《骆驼祥子》中的小福子是怎么死的 (  )
A.吊死 B.饿死 C.毒死 D.打死
【答案】A
【知识点】作品的基本内容;《骆驼祥子》
【解析】【分析】A.在《骆驼祥子》原著中,小福子为了养活家人,被迫沦为娼妓。生活的重重磨难让她看不到希望,在经历了无数痛苦后,最终选择在树林里上吊自尽 。“吊死” 的表述符合原著情节,所以 A 选项正确。
B.书中并没有情节表明小福子是 “饿死” 。小福子虽生活困苦,但并非因饥饿而死,该选项与原著不符,所以 B 选项错误。
C.“毒死” 在原著中没有相关情节支撑 。小福子的命运悲剧并非由中毒导致,此选项不符合原著内容,所以 C 选项错误。
D.原著中没有小福子被 “打死” 的情节描述 。小福子是在生活的重压下,以自杀的方式结束生命,该选项与原著情节相悖,所以 D 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名著情节的积累。要求学生对教材中及课后推荐的名著要点加以了解和识记,尤其是教材中文学文体及作家作品主要的知识点要记牢。
23.(2024七上·肇庆月考)《骆驼祥子》中的祥子最后的结局怎样 (  )
A.给死人送殡 B.给曹先生拉洋车
C.摆地摊 D.要饭
【答案】A
【知识点】骆驼祥子;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基本内容
【解析】【分析】依据作品内容不难回答,《骆驼祥子》中的祥子最后的结局给死人送殡。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及内容的掌握情况,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4.(2024七上·肇庆月考)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一块有思想的石头
王伟锋
这是一块褐色的石头,外表看上去很普通,内里却蕴藏着美玉。它躺在山间的一条小溪边,寒来 暑往,卧看花开花落,静观云卷云舒。
一年又一年,褐色石享受着阳光,闻着花香,听到淙淙的流水之声,真好啊,褐色石觉得,这就 是幸福人生的至高境界了。
每天一觉醒来,褐色石就能感受到生活的诸般美好。游鱼在清澈的溪水里嬉戏,飞鸟倏忽间掠过 水面,鱼儿们立刻抱头鼠窜;蛐蛐在草丛里专注地歌唱;梅花鹿蹦跳着跑来溪水找水喝;小松鼠调皮地 在它身上蹭痒痒,蹭得它忍不住浑身也痒痒。
一天,地理学教授跟随驴友团登山,在小溪旁歇脚的时候,他对一块带花纹的石头敲敲打打了许 久,蓦地大叫起来——这里有一块璞玉!他庄重地把花纹石抱起来。由于石头太大,他把包里许多东西 都丢弃了。
花纹石被带出了大山,这让褐色石很是替花纹石的命运担忧。一块石头,远离大山,远离阳光、
花香和流水,是一件多么可怕而不幸的事情。
但接下来发生的事,却让褐色石始料未及。地理学教授走后不久,漫山遍野突然来了黑压压许多 人,疯狂地在山上找寻着,挖掘着……为了争抢一块石头不惜互相谩骂,甚至打得头破血流。
花纹石真的是一块璞玉啊,可以想象,它现在是多么风光!那么, 自己也是一块美玉,怎么没有 人发现自己的价值呢?褐色石为自己鸣不平,它大喊大叫起来,希望引起人们的注意。但没有人理会它 , 狂热的人们在它身上踩来踩去,就是没有人弯腰捡起它。也有人满怀希望地看它一眼,立刻飞起一脚 把它踢开——什么破玩意儿!
褐色石成了出气筒,被人踢来踢去,伤痕累累。世间万物皆有尊严,何况一块蕴藏美玉的有思想 的石头!褐色石简直气疯了——这些人真是有眼无珠!
不知过了多久,山里终于安静下来。人们散去了,有的满载而归,有的失魂落魄,还有人把性命 丢在了山里,成了孤魂野鬼。
望着天上那轮残缺的月亮,褐色石抚摸着身上的伤痕,暗下决心: 自己一定要像花纹石那样走出 去,见识大世面,出人头地;谁要能把自己带出山去,一定好好报答人家!
难挨的等待中,机遇终于降临。一个瘦弱的小男孩上山来了,他把褐色石随意地捡了起来,连同 其他几块石头一起带了下山。
小男孩想把石头卖给玉器厂,老板不屑一顾,要赶他走,但经不住小男孩的苦苦哀求,只好让工 人打开。当褐色石的外皮打开时,人们瞬间惊呆了——居然是一块颜色纯正、精美绝伦的翡翠!
小男孩欢呼起来,他上高中考大学的费用没问题了。褐色石对小男孩充满了感激,它也打开心扉 , 实实在在地报答了人家。
就这样,褐色石——不,如今它已经是一块翡翠了,被玉雕大师精心雕琢,成了一件举世无双的 艺术品,在五光十色的华丽灯光下接受络绎不绝的掌声与赞美。
但好景不长,它被一个富豪收藏家买下,安置在地下室,锁进了保险柜,还用厚厚的防弹钢板做 成安全罩,严严实实地罩起来。收藏家每年只打开保险柜一次。褐色石头再也见不到阳光了。
它大喊大叫地抗议,但没有人理会它,四周只是一片深沉的黑暗。
它想不明白, 自己应该感到幸运还是悲哀。它常常在梦中回到那个阳光灿烂、花香馥郁、流水淙 淙的山中小溪。可是,那样自由自在的日子,一去不返,它永远也回不去了。
(摘自《2015年中国微型小说精选》,有删改)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通过叙述褐色石头的遭遇,揭示了命运的多边性,表达了对世人盲目逐利行为的批评。
B.“褐色石简直气疯了 ”的根本原因是:人们在山里疯狂地挖掘石头破坏了自己的生活。
C.褐色石感激把自己带出大山的小男孩,实实在在地报答人家,这体现了它的知恩图报。
D.小说采用拟人的手法,从褐色石的角度展开叙述,赋予褐色石“人 ”的情态,构思新颖。
【答案】B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小说
【解析】【分析】A.小说中褐色石头原本在山间小溪边享受宁静生活,因花纹石被发现引发人们疯狂寻宝,褐色石也被卷入其中,命运发生巨大转变,最后虽成为翡翠却失去自由 。这一系列情节揭示了命运的不可捉摸和多变性;人们为了寻找璞玉,疯狂争抢、破坏,甚至有人为此丧命,作者借此表达了对世人盲目追逐利益行为的批判,该选项分析与小说内容和主旨相符,所以 A 选项不符合题意。
B.“褐色石简直气疯了” 的根本原因并非 “人们在山里疯狂地挖掘石头破坏了自己的生活” 。从文中可知,褐色石气疯是因为它同样是蕴藏美玉的石头,却无人发现它的价值,人们对它视而不见,还将它当作出气筒,随意踢打,这让它觉得自己被忽视、被侮辱,它渴望被发现价值,实现自身意义,而不是单纯因为生活被破坏,所以 B 选项对原因的分析不恰当,符合题意。
C.文中明确提到 “褐色石对小男孩充满了感激,它也打开心扉,实实在在地报答了人家”,小男孩将褐色石带出大山,使其价值得以发现,褐色石用实际行动回报小男孩,体现了它知恩图报的特点 ,该选项与原文内容一致,所以 C 选项不符合题意。
D.小说中赋予褐色石思想、情感和语言,如 “褐色石觉得,这就是幸福人生的至高境界了”“褐色石为自己鸣不平,它大喊大叫起来” 等,以褐色石的视角展开叙述,运用拟人的手法,使褐色石具有 “人” 的情态,这种独特的构思新颖别致,增强了故事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该选项对小说表现手法的分析正确,所以 D 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25.(2024七上·肇庆月考)默写
(1)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   ,明月来相照。
《竹里馆》
(2)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一山放出一山拦。《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3)请把杜枚《泊秦淮》默写完整
   ,   。
    ,   。
(4)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形容笛声悠扬、深远、飘忽不定情状的两句是:    ,   。
(5)岑参《逢入京使》一诗中,诗人运用夸张手法表达对家乡、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的两句是:   ,   。
【答案】(1)深林人不知
(2)政入万山圈子里
(3)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4)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5)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诗文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不能写错别字。此题中容易写错的字有:深;圈;笼;淮;犹。(4)“谁家玉笛暗飞声”,一个 “暗” 字,生动地描绘出笛声不知从何处悄然飘来,给人一种悠扬且飘忽不定的感觉,仿佛笛声在夜色中若隐若现 。“散入春风满洛城”,“散入” 体现出笛声随着春风四处飘散,“满洛城” 则强调了笛声传播范围之广,展现出笛声的深远,整个洛阳城都沉浸在悠扬的笛声之中 。这两句诗完美契合题目中对笛声悠扬、深远、飘忽不定情状的描述。(5)“故园东望路漫漫”,诗人回首东望故乡,只见路途遥远,没有尽头 。“路漫漫” 从空间角度,直观地展现出与家乡距离的遥远,为情感的抒发奠定基础。“双袖龙钟泪不干”,“龙钟” 在这里形容泪流纵横的样子,诗人说自己的双袖都被泪水沾湿了,还止不住流泪,运用夸张的手法,极言自己对家乡、亲人思念之深 ,将这种眷念的深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故答案为:(1) 深林人不知 (2) 政入万山圈子里 (3)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4)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5)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点评】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不仅要做好对于古诗文、名言名句的背诵,更要注重这些语句的默写,特别关注文句中容易写错的字,从而做到准确、工整的完成作答。
26.(2024七上·肇庆月考)填空题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孙权劝学》
当涂: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孙权劝学》
涉猎:   
(3)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孙权劝学》
刮目相待:   
(4)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卖油翁》
颔:   
(5)尔安敢轻吾射! 《卖油翁》
轻:   
(6)康肃笑而遣之。《卖油翁》
遣:   
(7)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河中石兽》
圮:   
(8)尔辈不能究物理《河中石兽》
物理:   
(9)是非木杮《河中石兽》
是非:   
【答案】(1)当道,当权
(2)粗略地阅读
(3)拭目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他
(4)点头
(5)轻视
(6)打发
(7)倒塌
(8)事物的道理、规律
(9)这
【知识点】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1)句意为: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习。 当涂:当道,当权。(2)句意为: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涉猎:粗略地阅读。 (3)句意为:读书人分别多日,就要另外用新的眼光看待。 刮目相待:拭目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他。(4)句意为:(卖油翁)见陈尧咨射出十支箭能射中八九支,只是对他微微点头。 颔:点头。(5)句意为: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轻:轻视。 (6)句意为:陈尧咨笑着将他打发走了。 遣:打发。(7)句意为: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佛寺的外门倒塌在河中。 圮:倒塌。(8)句意为: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9)句意为:这不是木片。是非:这。
故答案为:(1)当道,当权(2)粗略地阅读(3)拭目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他(4)点头(5)轻视(6)打发(7)倒塌(8)事物的道理、规律(9)这
【点评】(1)(2)(3)(4)(5)(6) )(7)(8)(9)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1 / 1广东省肇庆市颂德学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1.(2024七上·肇庆月考)下列加红字注音和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咀嚼 (jué) 篱笆 (ba) 呜咽 (yàn) 惊惶 (huáng)
B.酣然(hān) 骨碌 (lu) 澎湃(péng) 峭壁(qiào)
C.矗立(zhù) 逾越(yú) 点缀 (zhuì) 搀扶(chān)
D.攀谈(pān) 畏惧 (jù) 疲倦 (juàn) 捉模(zhuō)
2.(2024七上·肇庆月考) 下列对加红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杨绛(jiàng) 荒僻(bì) 伛(yù)身 眼翳(yì)
B.骷髅(kū) 取缔(dì) 包裹(guǒ) 枯黄(gū)
C.载客(zǎi) 门框(kuāng) 愧怍(zuó) 侮辱(wū)
D.滞笨(zhì) 惶恐(huáng) 镶嵌(qiàn) 攥着(zuàn)
3.(2024七上·肇庆月考)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注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在中国,姚明是个妇孺皆知的人物。 (知名度很高,妇女儿童都知道了。)
B.“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
C.那马革裹尸的战场令人胆寒。 (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战死于战场。)
D.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 ’元勋 ”。 (最高领导人。)
4.(2024七上·肇庆月考) 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这件事错综复杂,虽经多方核查,仍给人以扑朔迷离之感,使人难明真相。
B.作为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邓稼先被称为“‘两弹 ’元勋 ”是当之无愧的。
C.听了郎朗精彩的钢琴独奏《黄河》后,大家都叹为观止。
D.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
5.(2024七上·肇庆月考) 下列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8月16日,一位农民工枕着自己的建筑帽和一瓶软饮料,在位于北京市中心的一处工地上酣然入梦。
B.我因为自己好作短文,好用反语,每遇辩论,辄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迎头一击,所以每见和我的办法不 同者便以为缺点。
C.明年预期房价将有所回落,但总体降幅不会很大,人们希望的一触即发的情景不会出现。
D.他再次警告对手,停止一切挑衅,拿出诚意认真对话。
6.(2024七上·肇庆月考) 下面加点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观赏日出的人们,无不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巧夺天工。
B.神舟发射基地的广大官兵,个个身怀绝技,却因工作机密而鲜为人知。
C.想不到昔日的“浪子 ”今天却成了见义勇为的英雄,这就不得不令人刮目相看了。
D.杨绛先生为人谦逊低调,做学问孜孜不倦,钱钟书先生评价她: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7.(2024七上·肇庆月考)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近年来杭州积极创造人才国际化进程,越来越多的国际人才来杭创业,去年海外人才净流入率位居全
国城市第一。
B.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位置变化影响,导致未来几天我市将持续出现高温天气,大部分区县最高气 温可达38“。
C.为纪念马克思诞生200周年,学校决定在5月份举行有关马克思的图片展览、学术研讨、征文比赛等大 型主题活动。
D.商务部发布《主要消费品供需状况统计调查分析报告》显示,消费者对进口商品的需求旺盛,进口商 品成为市场“新宠 ”。
8.(2024七上·肇庆月考)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在香港演出大型音乐舞蹈《我的梦》,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
B.中国发展核武器是为了自卫,中国人民是赞成限制核扩散的国家之一。
C.为了防止疫情不再反弹,市领导要求各单位进一步加强管理,制定严密的防范措施。
D.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的原因,是千千万万人努力的结果。
9.(2024七上·肇庆月考)对下列加点的词语在句中的含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些人宁愿循规蹈矩,落个疲惫不堪,也不肯运用心智去研究和思考,以改进方法提高工作效率。 (循规蹈矩:在这里是指拘守旧准则,不敢稍做变动。)
B.许多科幻书对地球的前景都抱着一种悲观的态度,这并非杞人忧天,如果我们不注意保护环境,科幻 书中所描绘的情景就会成为可怕的现实。 (杞人忧天:此处比喻不必要的忧虑。)
C.在深海和远洋中还有许许多多尚未被我们充分利用的海洋生物,其巨大潜力是不言而喻的。 (不言而喻 :此处指众多海洋生物的潜力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
D.为了给失学的孩子筹建“希望小学 ”,他呕心沥血;新学校落成时,这位钢铁般的汉子也流泪了。 (呕心沥血:此处形容费尽心思。)
10.(2024七上·肇庆月考) 对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至少是没有触及最重要的方面—— 品德。 (触动到)
B.我同叶圣陶先生文墨方面的交往,从共同修润课本的文字开始。 (修正圆润)
C.我出于对他的尊敬,想不直接动笔,只提一些商酌性的意见。 (商量斟酌)
D.我看了信,也很悲伤,不是为自己的颠沛流离。 (生活艰难,四处流浪)
11.(2024七上·肇庆月考)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中考前夕,老师念念有词地嘱咐我们一定要沉着冷静。
B.台湾电信诈骗团伙作案手段花样百出,令人叹为观止。
C.黄石,半城山色半城湖,“三山 ”与“两湖 ”相得益彰。
D.就算追溯到天涯海角,中国政府也要将逍遥海外的巨贪绳之以法。
12.(2024七上·肇庆月考)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谈论东坡文化及其影响力,我们既要有文化自信,不妄自菲薄;又要有全球视野,不盲目乐观。
B.漫步在这里的景区,石林、溶洞、飞瀑显露出鬼斧神工的魅力,浓厚淳朴的苗家风情及风姿绰约的民 族歌舞给景区增添了人文情趣。
C.这是一家国家级出版社,近几年来,出版了很多深受读者尤其是在校大学生喜爱的精品图书,不少作家都对它趋之若鹜。
D.蓝牙版自拍杆,利用手机蓝牙功能,使用方便,拍照效果好,投放市场后果然不孚众望。
13.(2024七上·肇庆月考)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愿为市鞍马(买) 东市买骏马(集市)
B.出郭相扶将(外城) 木兰不用尚书郎(不愿作)
C.朔气传金柝(北方) 策勋十二转(记功)
D.军书十二卷 (十二本) 赏赐百千强 (有余)
14.(2024七上·肇庆月考) 下列对诗句“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将军和壮士征战多年,经历了千百次残酷的战斗,有的死了,有的胜利归来。
B.将军经历千百次残酷的战斗死去了,壮士从军十年胜利归来。
C.将军身经百战原来也是普通的士兵,他们死的死,回的回。
D.将军身经百战,像壮士一样死里逃生,终于成就了功业。
15.(2024七上·肇庆月考)下列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卿今当涂掌事 当涂:当道、当权
B.蒙辞以军中多务 务:事务
C.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 治:研究
D.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见事:遇见事情
16.(2024七上·肇庆月考)下列加红点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蒙辞以军中多务 事情 B.见往事耳 历史
C.孰若孤 哪一个 D.自以为大有所益 增加
17.(2024七上·肇庆月考) 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公亦以此自矜 以钱覆其口 B.汝亦知射乎 尝射于家圃
C.睨之,久而不去 相委而去 D.公亦以此自矜 自钱孔入
18.(2024七上·肇庆月考) 文章强调陈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十中八九的目的是(  )
A.为后文写陈尧咨埋下伏笔。
B.为后文写陈尧咨笑而遣之埋下伏笔。
C.为后文写陈尧咨忿然责问做铺垫。
D.与卖油翁不以为然的态度形成对比,引出二人对话。
19.(2024七上·肇庆月考) 对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  )
A.寻十余里,无迹。 (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石兽的踪迹。)
B.众服为确论。 (众人佩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判断。)
C.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按照老河兵的说法去找,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游找到了石兽。)
D.竟不可得。 (到底没有找到。)
20.(2024七上·肇庆月考)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师旷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 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
平公曰:“善哉! ”
下列句子中加红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恐已暮矣(夜幕) B.盲臣安敢戏其君乎(怎么)
C.臣闻之(听说) D.善哉(好)
21.(2024七上·肇庆月考)下列描述错误的一项是(  )
A.祥子18岁时到北平城拉人力车,经过三年苦干终于凑足了钱买了辆新车,结果却连人带车被宪兵抓走当壮兵,梦想第一次破灭。
B.祥子卖了顺手牵来的部队丢下的三匹骆驼拼命拉车,省吃俭用攒钱,准备买新车,却因虎妞的事和刘四爷闹翻,买车的钱被刘四
爷扣下,致使他买车的希望又一次成了泡影。
C.祥子用虎妞给的100元买了同院二强子的一辆车却因为虎妞难产死去为了给她办丧事祥子逼迫卖掉了车,他的努力全白做了。
D.他最后一次燃起了生活的希望,曹先生答应祥子来拉包月,小福子也可以来曹家帮忙,结果却因为小福 子的死彻底绝望。此后,祥子彻底堕落。
22.(2024七上·肇庆月考)《骆驼祥子》中的小福子是怎么死的 (  )
A.吊死 B.饿死 C.毒死 D.打死
23.(2024七上·肇庆月考)《骆驼祥子》中的祥子最后的结局怎样 (  )
A.给死人送殡 B.给曹先生拉洋车
C.摆地摊 D.要饭
24.(2024七上·肇庆月考)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一块有思想的石头
王伟锋
这是一块褐色的石头,外表看上去很普通,内里却蕴藏着美玉。它躺在山间的一条小溪边,寒来 暑往,卧看花开花落,静观云卷云舒。
一年又一年,褐色石享受着阳光,闻着花香,听到淙淙的流水之声,真好啊,褐色石觉得,这就 是幸福人生的至高境界了。
每天一觉醒来,褐色石就能感受到生活的诸般美好。游鱼在清澈的溪水里嬉戏,飞鸟倏忽间掠过 水面,鱼儿们立刻抱头鼠窜;蛐蛐在草丛里专注地歌唱;梅花鹿蹦跳着跑来溪水找水喝;小松鼠调皮地 在它身上蹭痒痒,蹭得它忍不住浑身也痒痒。
一天,地理学教授跟随驴友团登山,在小溪旁歇脚的时候,他对一块带花纹的石头敲敲打打了许 久,蓦地大叫起来——这里有一块璞玉!他庄重地把花纹石抱起来。由于石头太大,他把包里许多东西 都丢弃了。
花纹石被带出了大山,这让褐色石很是替花纹石的命运担忧。一块石头,远离大山,远离阳光、
花香和流水,是一件多么可怕而不幸的事情。
但接下来发生的事,却让褐色石始料未及。地理学教授走后不久,漫山遍野突然来了黑压压许多 人,疯狂地在山上找寻着,挖掘着……为了争抢一块石头不惜互相谩骂,甚至打得头破血流。
花纹石真的是一块璞玉啊,可以想象,它现在是多么风光!那么, 自己也是一块美玉,怎么没有 人发现自己的价值呢?褐色石为自己鸣不平,它大喊大叫起来,希望引起人们的注意。但没有人理会它 , 狂热的人们在它身上踩来踩去,就是没有人弯腰捡起它。也有人满怀希望地看它一眼,立刻飞起一脚 把它踢开——什么破玩意儿!
褐色石成了出气筒,被人踢来踢去,伤痕累累。世间万物皆有尊严,何况一块蕴藏美玉的有思想 的石头!褐色石简直气疯了——这些人真是有眼无珠!
不知过了多久,山里终于安静下来。人们散去了,有的满载而归,有的失魂落魄,还有人把性命 丢在了山里,成了孤魂野鬼。
望着天上那轮残缺的月亮,褐色石抚摸着身上的伤痕,暗下决心: 自己一定要像花纹石那样走出 去,见识大世面,出人头地;谁要能把自己带出山去,一定好好报答人家!
难挨的等待中,机遇终于降临。一个瘦弱的小男孩上山来了,他把褐色石随意地捡了起来,连同 其他几块石头一起带了下山。
小男孩想把石头卖给玉器厂,老板不屑一顾,要赶他走,但经不住小男孩的苦苦哀求,只好让工 人打开。当褐色石的外皮打开时,人们瞬间惊呆了——居然是一块颜色纯正、精美绝伦的翡翠!
小男孩欢呼起来,他上高中考大学的费用没问题了。褐色石对小男孩充满了感激,它也打开心扉 , 实实在在地报答了人家。
就这样,褐色石——不,如今它已经是一块翡翠了,被玉雕大师精心雕琢,成了一件举世无双的 艺术品,在五光十色的华丽灯光下接受络绎不绝的掌声与赞美。
但好景不长,它被一个富豪收藏家买下,安置在地下室,锁进了保险柜,还用厚厚的防弹钢板做 成安全罩,严严实实地罩起来。收藏家每年只打开保险柜一次。褐色石头再也见不到阳光了。
它大喊大叫地抗议,但没有人理会它,四周只是一片深沉的黑暗。
它想不明白, 自己应该感到幸运还是悲哀。它常常在梦中回到那个阳光灿烂、花香馥郁、流水淙 淙的山中小溪。可是,那样自由自在的日子,一去不返,它永远也回不去了。
(摘自《2015年中国微型小说精选》,有删改)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通过叙述褐色石头的遭遇,揭示了命运的多边性,表达了对世人盲目逐利行为的批评。
B.“褐色石简直气疯了 ”的根本原因是:人们在山里疯狂地挖掘石头破坏了自己的生活。
C.褐色石感激把自己带出大山的小男孩,实实在在地报答人家,这体现了它的知恩图报。
D.小说采用拟人的手法,从褐色石的角度展开叙述,赋予褐色石“人 ”的情态,构思新颖。
25.(2024七上·肇庆月考)默写
(1)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   ,明月来相照。
《竹里馆》
(2)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一山放出一山拦。《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3)请把杜枚《泊秦淮》默写完整
   ,   。
    ,   。
(4)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形容笛声悠扬、深远、飘忽不定情状的两句是:    ,   。
(5)岑参《逢入京使》一诗中,诗人运用夸张手法表达对家乡、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的两句是:   ,   。
26.(2024七上·肇庆月考)填空题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孙权劝学》
当涂: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孙权劝学》
涉猎:   
(3)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孙权劝学》
刮目相待:   
(4)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卖油翁》
颔:   
(5)尔安敢轻吾射! 《卖油翁》
轻:   
(6)康肃笑而遣之。《卖油翁》
遣:   
(7)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河中石兽》
圮:   
(8)尔辈不能究物理《河中石兽》
物理:   
(9)是非木杮《河中石兽》
是非: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
【解析】【分析】A.“呜咽” 的 “咽” 应读 “yè”,而不是 “yàn” 。“呜咽” 形容低声哭泣,“yàn” 一般用于 “吞咽”“咽气” 等表示使嘴里的食物或别的东西通过咽头到食道里去的意思,此处属于多音字误读,所以 A 选项错误。
B.“酣然”“骨碌”“澎湃”“峭壁” 的注音和书写均正确。“酣然” 形容畅快、尽情的样子;“骨碌” 表示滚动;“澎湃” 常形容波浪互相撞击,也可形容声势浩大;“峭壁” 指陡峭的山崖,这组词语的读音和字形都符合规范,故 B 选项正确。
C.“矗立” 的 “矗” 应读 “chù”,不读 “zhù” 。“矗立” 意思是高耸地立着,“zhù” 的读音容易与 “伫(zhù)立” 混淆,属于形近字读音混淆,所以 C 选项错误。
D 选项:“捉模” 书写错误,应为 “捉摸” 。“捉摸” 意为猜测、预料,常用于否定式,如 “难以捉摸”;“模” 与 “摸” 字形相近,容易误写,所以 D 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字音的辨析。考题中所涉及到的词语大都来自教材中的课文。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对字音的识记和积累,尤其是教材中的“读读写写”与“课下注释”,特别是多音字、同音字和形近字,拼读时应结合其在不同语境中的词性或意义加以区分和掌握。
2.【答案】D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
【解析】【分析】A.“荒僻” 的 “僻” 应读作 “pì”,而不是 “bì” 。“僻” 表示偏僻、僻静,“bì” 读音易与 “壁”“碧” 等字混淆,此为形近字读音错误;“伛身” 的 “伛” 应读 “yǔ”,不读 “yù”,“yù” 读音易与 “妪” 等字混淆,这两处读音错误导致 A 选项不符合要求。
B.“枯黄” 的 “枯” 应读 “kū”,而不是 “gū” 。“枯” 表示失去水分、干枯,“gū” 读音易与 “姑”“估” 等字混淆,属于形近字读音误读,所以 B 选项不正确。
C.“载客” 的 “载” 是多音字,此处应读 “zài”,表示装载、承载;读 “zǎi” 时,通常用于 “记载”“刊载” 等,指记录。“门框” 的 “框” 应读 “kuàng”,而不是 “kuāng” ,“kuāng” 读音易与 “筐” 混淆;“愧怍” 的 “怍” 应读 “zuò”,不是 “zuó”,这三个读音错误使得 C 选项错误。
D.“滞笨” 的 “滞” 读作 “zhì”,“惶恐” 的 “惶” 读 “huáng”,“镶嵌” 的 “嵌” 读 “qiàn”,“攥着” 的 “攥” 读 “zuàn”,所有红字注音均准确无误,因此 D 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字音的辨析。考题中所涉及到的词语大都来自教材中的课文。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对字音的识记和积累,尤其是教材中的“读读写写”与“课下注释”,特别是多音字、同音字和形近字,拼读时应结合其在不同语境中的词性或意义加以区分和掌握。
3.【答案】D
【知识点】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
【解析】【分析】A.“妇孺皆知” 注释为 “知名度很高,妇女儿童都知道了”,释义准确。在 “在中国,姚明是个妇孺皆知的人物” 这句话中,用该词形容姚明广为人知,符合语境,所以 A 选项注释正确 。
B.“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注释为 “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解释恰当。此词常用来形容人对事业全身心投入,直至生命结束,在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中,能准确表达对人物一生奉献精神的概括,B 选项注释无误 。
C.“马革裹尸” 注释为 “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战死于战场”,符合词语本义。在 “那马革裹尸的战场令人胆寒” 中,该注释使句子表达出战场的残酷与悲壮,C 选项注释正确 。
D.“元勋” 注释为 “最高领导人” 是错误的,“元勋” 应指 “有特大功绩的人” 。在 “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 中,是指此人在 “两弹” 研究领域有着卓越、重大的贡献,并非 “最高领导人” 的意思,所以 D 选项注释有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理解词语的意思既要从词语的本义出发,又要理解词语的比喻义、引申义,同时结合具体的语境掌握分析。
4.【答案】C
【知识点】常见易混成语辨析
【解析】【分析】A.“扑朔迷离” 形容事物错综复杂,不容易看清真相。在 “这件事错综复杂,虽经多方核查,仍给人以扑朔迷离之感,使人难明真相” 中,用 “扑朔迷离” 来形容事情的复杂难辨,与前文 “错综复杂” 相呼应,成语使用恰当,符合语境 。
B.“当之无愧” 意思是完全当得起,没有可惭愧的地方,表示接受某种荣誉或称号等是完全够条件的。“作为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邓稼先被称为‘两弹元勋’是当之无愧的”,此句中 “当之无愧” 用于强调邓稼先凭借其在核武器事业中的巨大贡献,完全配得上 “两弹元勋” 这一称号,成语使用准确 。
C.“叹为观止” 指赞美所见的事物好到了极点,一般用于对看到的景象、表演等视觉方面的赞叹。而句子中描述的是听了郎朗的钢琴独奏,“听” 属于听觉感受,用 “叹为观止” 来形容不恰当,此处成语使用对象错误,不符合语境,所以该选项有误 。
D.“无时无刻不” 意思是 “时时刻刻都”,双重否定表肯定。“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通过 “无时无刻不” 强调了 “我” 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她的呼唤和召唤,情感表达强烈,成语使用正确 。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成语的理解与运用,首先要把握成语的准确含义,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分析与判断。成语的误用一般容易出现几种情况:色彩不当、轻重不分、词义不明、谦敬误用、语境不和等等。
5.【答案】C
【知识点】常见易混成语辨析
【解析】【分析】A.“酣然入梦” 意思是畅快地入睡,形容睡得很香甜、深沉。在 “8 月 16 日,一位农民工枕着自己的建筑帽和一瓶软饮料,在位于北京市中心的一处工地上酣然入梦” 中,该词语生动描绘出农民工劳作后疲惫却安然入睡的状态,使用恰当,符合语境 。
B.“不管三七二十一” 是一个俗语,意思是不顾一切,不问是非情由。“我因为自己好作短文,好用反语,每遇辩论,辄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迎头一击,所以每见和我的办法不同者便以为缺点”,此句中用该俗语形象地表现出 “我” 在辩论时果断、直接,不考虑其他因素就采取行动的态度,使用准确,贴合语义 。
C.“一触即发” 原指把箭扣在弦上,拉开弓等着射出去,比喻事态发展到了十分紧张的阶段,稍一触动就立即会爆发。句子中描述的是人们对房价大幅下降的期望,而 “一触即发” 常用来形容局势紧张或事情即将爆发,用在此处形容房价下降的情景不恰当,不符合语境,该选项有误 。
D.“挑衅” 指借端生事,企图引起冲突或战争。“他再次警告对手,停止一切挑衅,拿出诚意认真对话”,“挑衅” 一词准确地表达出对手引发冲突的不当行为,使用正确,符合句子的警示语境 。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成语的理解与运用,首先要把握成语的准确含义,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分析与判断。成语的误用一般容易出现几种情况:色彩不当、轻重不分、词义不明、谦敬误用、语境不和等等。
6.【答案】A
【知识点】常见易混成语辨析
【解析】【分析】A.“巧夺天工” 意思是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形容技艺极其精巧,该词的适用对象是人工制作的物品 。而在 “观赏日出的人们,无不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巧夺天工” 中,“日出” 是自然现象,并非人工创造,用 “巧夺天工” 来形容太阳升起的景象,属于词语适用对象错误,不符合语境,此选项词语使用有误。
B.“鲜为人知” 指很少有人知道 。在 “神舟发射基地的广大官兵,个个身怀绝技,却因工作机密而鲜为人知” 中,由于工作性质特殊,官兵们身怀绝技却不被大众知晓,“鲜为人知” 一词准确地体现了这种情况,使用恰当,符合语义。
C.“刮目相看” 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 。“想不到昔日的‘浪子’今天却成了见义勇为的英雄,这就不得不令人刮目相看了”,句子中昔日的 “浪子” 成为英雄,发生了巨大转变,“刮目相看” 用于此处,生动地表达出人们对其转变的惊讶与认可,词语使用正确。
D.“孜孜不倦” 指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 。“杨绛先生为人谦逊低调,做学问孜孜不倦,钱钟书先生评价她:最贤的妻,最才的女”,用 “孜孜不倦” 来形容杨绛先生做学问时勤奋刻苦的态度,十分贴切,符合语境,词语使用无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成语的理解与运用,首先要把握成语的准确含义,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分析与判断。成语的误用一般容易出现几种情况:色彩不当、轻重不分、词义不明、谦敬误用、语境不和等等。
7.【答案】C
【知识点】搭配不当;句式杂糅
【解析】【分析】A.“创造人才国际化进程” 存在搭配不当的问题。“创造” 与 “进程” 搭配不恰当,“进程” 一般与 “推进”“加快” 等动词搭配 。应将 “创造” 改为 “推进”,句子修改为 “近年来杭州积极推进人才国际化进程,越来越多的国际人才来杭创业,去年海外人才净流入率位居全国城市第一”,这样才符合语言表达习惯和语法规则,所以 A 选项有语病。
B.“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位置变化影响,导致未来几天我市将持续出现高温天气” 属于句式杂糅,同时存在主语残缺的问题。“受…… 影响” 和 “导致” 并用,造成句式混乱,两种表达只需保留其一 。可以删去 “受” 和 “影响”,让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位置变化” 作主语,即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位置变化,导致未来几天我市将持续出现高温天气,大部分区县最高气温可达 38℃”;或者删去 “导致”,句子变为 “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位置变化影响,未来几天我市将持续出现高温天气,大部分区县最高气温可达 38℃”,所以 B 选项存在语病。
C.“为纪念马克思诞生 200 周年,学校决定在 5 月份举行有关马克思的图片展览、学术研讨、征文比赛等大型主题活动”,该句结构完整,成分搭配合理,语义表达清晰 。“为纪念……” 作为目的状语,引出学校举行活动的原因,“举行” 与 “图片展览、学术研讨、征文比赛等大型主题活动” 搭配恰当,不存在语病,所以 C 选项正确。
D.“商务部发布《主要消费品供需状况统计调查分析报告》显示” 句式杂糅。该句把 “商务部发布《主要消费品供需状况统计调查分析报告》” 和 “《主要消费品供需状况统计调查分析报告》显示” 两种表达方式混在一起 。可以在 “发布” 后加上 “的”,使句子变为 “商务部发布的《主要消费品供需状况统计调查分析报告》显示,消费者对进口商品的需求旺盛,进口商品成为市场‘新宠’”,这样句子结构就清晰合理了,所以 D 选项有语病。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解答此题应掌握的知识点为几种常见的病句类型: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意不明等。通读句子,寻找具有常见病句类型标志性的词或短语做出判断。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通过压缩句子,分析句子的成分(主、谓、宾、定、状、补)方法,找出病因。
8.【答案】A
【知识点】句式杂糅;重复啰嗦;前后不一致
【解析】【分析】A.“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在香港演出大型音乐舞蹈《我的梦》,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该句结构完整,语义明确 。“中国残疾人艺术团” 是主语,“演出” 为谓语,“大型音乐舞蹈《我的梦》” 作宾语,“在香港” 是地点状语,后半句 “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 补充说明演出的效果,句子成分搭配合理,不存在语病,所以 A 选项正确。
B.“中国人民是赞成限制核扩散的国家之一” 存在主宾搭配不当的问题 。主语 “中国人民” 指的是群体,而宾语 “国家之一” 的主体是国家,前后概念不一致,不能相互对应。应将 “中国人民” 改为 “中国”,使句子变为 “中国是赞成限制核扩散的国家之一”,这样主语和宾语的概念范畴就相符了,所以 B 选项有语病。
C.“为了防止疫情不再反弹” 属于否定不当,造成语义矛盾 。“防止” 本身就有使某事不发生的意思,与 “不再” 连用,双重否定表肯定,表达的意思就变成了 “为了让疫情再次反弹”,与原意相悖。应删去 “不再”,句子修改为 “为了防止疫情反弹,市领导要求各单位进一步加强管理,制定严密的防范措施”,所以 C 选项存在语病。
D“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的原因,是千千万万人努力的结果” 句式杂糅 。“原因是……” 和 “是…… 的结果” 两种表达方式杂糅在一起,造成句子结构混乱。可删去 “的原因”,使句子变为 “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是千千万万人努力的结果”,这样句子结构就清晰合理了,所以 D 选项有语病。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解答此题应掌握的知识点为几种常见的病句类型: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意不明等。通读句子,寻找具有常见病句类型标志性的词或短语做出判断。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通过压缩句子,分析句子的成分(主、谓、宾、定、状、补)方法,找出病因。
9.【答案】C
【知识点】常见易混成语辨析
【解析】【分析】A.在 “有些人宁愿循规蹈矩,落个疲惫不堪,也不肯运用心智去研究和思考,以改进方法提高工作效率” 中,“循规蹈矩” 解释为 “在这里是指拘守旧准则,不敢稍做变动”,符合语境 。句子描述了这些人固守旧有的做事准则,不愿意尝试新方法,该解释准确恰当,所以 A 选项理解正确。
B.“许多科幻书对地球的前景都抱着一种悲观的态度,这并非杞人忧天,如果我们不注意保护环境,科幻书中所描绘的情景就会成为可怕的现实”,“杞人忧天” 解释为 “此处比喻不必要的忧虑” 。结合句子,强调如果不注意环保,科幻书中的悲观情景可能成真,说明这种担忧并非没有根据,该解释与语境相符,所以 B 选项理解正确。
C.“在深海和远洋中还有许许多多尚未被我们充分利用的海洋生物,其巨大潜力是不言而喻的”,“不言而喻” 的正确含义是 “不用说话就能明白,形容道理很明显” 。而选项中解释为 “此处指众多海洋生物的潜力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属于对词语含义的错误理解。在句中,是说海洋生物潜力巨大这一事实很明显,不需要过多解释,所以 C 选项理解不正确。
D.“为了给失学的孩子筹建‘希望小学’,他呕心沥血;新学校落成时,这位钢铁般的汉子也流泪了”,“呕心沥血” 解释为 “此处形容费尽心思”,符合语境 。句子突出了他为筹建希望小学付出了极大的心血,该解释准确合理,所以 D 选项理解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成语的理解与运用,首先要把握成语的准确含义,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分析与判断。成语的误用一般容易出现几种情况:色彩不当、轻重不分、词义不明、谦敬误用、语境不和等等。
10.【答案】B
【知识点】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
【解析】【分析】A.在 “至少是没有触及最重要的方面 —— 品德” 中,“触及” 解释为 “触动到” ,符合语境。句子表达的是没有涉及到品德这个最重要的方面,“触动到” 的解释准确地体现了词语在句中的含义,所以 A 选项理解正确。
B.“我同叶圣陶先生文墨方面的交往,从共同修润课本的文字开始”,“修润” 在这里应解释为 “修改润色” 。“修改” 强调对文字内容的订正、调整,“润色” 侧重使文字更加优美、流畅,二者结合更符合共同处理课本文字工作的实际情况;而 “修正圆润” 表述不准确,“圆润” 用于形容声音、形态等饱满润泽,用在此处不能准确表达对文字的处理工作,所以 B 选项理解有误。
C.“我出于对他的尊敬,想不直接动笔,只提一些商酌性的意见”,“商酌” 解释为 “商量斟酌” ,符合语境。句子描述 “我” 想以商量、仔细考虑的方式提出意见,“商量斟酌” 的解释与文意相符,所以 C 选项理解正确。
D.“我看了信,也很悲伤,不是为自己的颠沛流离”,“颠沛流离” 解释为 “生活艰难,四处流浪” ,符合语境。该词语准确地描绘出生活困苦、居无定所的状态,与句子中表达的情感和情境一致,所以 D 选项理解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理解词语的意思既要从词语的本义出发,又要理解词语的比喻义、引申义,同时结合具体的语境掌握分析。
11.【答案】C
【知识点】常见易混成语辨析
【解析】【分析】A.“念念有词” 原指迷信的人小声念咒语或说祈祷的话,现多用来形容人不停地自言自语,且常带有贬义或诙谐的意味 。在 “中考前夕,老师念念有词地嘱咐我们一定要沉着冷静” 中,老师的嘱咐是出于关心和期望,是严肃且正面的行为,用 “念念有词” 来形容老师的嘱咐,感彩不当,不符合语境,所以该选项词语使用错误。
B.“叹为观止” 指赞美所见的事物好到了极点,是一个褒义词,用于对美好事物的赞叹 。而 “台湾电信诈骗团伙作案手段花样百出,令人叹为观止” 中,电信诈骗团伙的作案手段是违法且恶劣的行为,不能用褒义词 “叹为观止” 来形容,感彩完全错误,不符合语境,所以该选项词语使用错误。
C.“相得益彰” 意思是两者互相配合或映衬,双方的长处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 。在 “黄石,半城山色半城湖,‘三山’与‘两湖’相得益彰” 中,“三山” 和 “两湖” 相互映衬,共同展现出黄石独特的美景,“相得益彰” 一词准确地描绘出这种和谐美好的景象,词语使用恰当,符合语境,所以该选项正确。
D.“追溯” 指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也指回顾过去的人和事 。在 “就算追溯到天涯海角,中国政府也要将逍遥海外的巨贪绳之以法” 中,句子想要表达的是中国政府无论巨贪逃到哪里,都会将其抓捕归案,强调的是追寻的范围,而 “追溯” 的词义侧重于探索事物起源或回顾过往,与句子语境不符,此处应使用 “追踪” 等更合适的词语,所以该选项词语使用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成语的理解与运用,首先要把握成语的准确含义,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分析与判断。成语的误用一般容易出现几种情况:色彩不当、轻重不分、词义不明、谦敬误用、语境不和等等。
12.【答案】A
【知识点】常见易混成语辨析
【解析】【分析】A.“妄自菲薄” 意思是过分看轻自己,形容自卑 。在 “谈论东坡文化及其影响力,我们既要有文化自信,不妄自菲薄;又要有全球视野,不盲目乐观” 中,句子强调在探讨东坡文化时,既不能过度自卑轻视自身文化价值,“妄自菲薄” 的使用符合语境,准确表达了应秉持客观、自信态度看待本土文化的意思,所以该选项成语使用恰当。
B.“风姿绰约” 形容女子风韵姿态柔美动人 。在 “漫步在这里的景区,石林、溶洞、飞瀑显露出鬼斧神工的魅力,浓厚淳朴的苗家风情及风姿绰约的民族歌舞给景区增添了人文情趣” 中,“民族歌舞” 并非女子个体,用 “风姿绰约” 来形容民族歌舞,属于使用对象错误,不符合语境,所以该选项成语使用不当。
C.“趋之若鹜” 指像鸭子一样成群地跑过去,比喻争相追逐不正当的事物,是贬义词 。在 “这是一家国家级出版社,近几年来,出版了很多深受读者尤其是在校大学生喜爱的精品图书,不少作家都对它趋之若鹜” 中,国家级出版社出版精品图书是值得肯定的,而 “趋之若鹜” 带有贬义色彩,用在此处感彩不符,不能用来形容作家对优秀出版社的向往,所以该选项成语使用错误。
D.“不孚众望” 意思是不能使大家信服,未符合大家的期望 。在 “蓝牙版自拍杆,利用手机蓝牙功能,使用方便,拍照效果好,投放市场后果然不孚众望” 中,句子描述自拍杆使用方便、拍照效果好,说明是符合大家期望的,应使用 “不负众望”(意思是不辜负大家的期望),此处属于成语含义理解错误,导致使用不当,所以该选项成语使用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成语的理解与运用,首先要把握成语的准确含义,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分析与判断。成语的误用一般容易出现几种情况:色彩不当、轻重不分、词义不明、谦敬误用、语境不和等等。
13.【答案】D
【知识点】一词多义
【解析】【分析】A.句意为:愿意为此去买鞍马 。市,动词,买。/句意为:在东边的集市购买骏马。“市” 为名词,词义是 “集市” 。这两个 “市” 在不同语境中词性和含义不同,解释均正确。
B.句意为: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木兰)。郭,外城。/句意为:木兰不愿做尚书郎。不用,不愿作 ,符合文意,解释正确。
C.句意为: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朔,北方。/句意为:记很大的功。策勋,记功 ,解释准确,所以 C 选项不符合题意。
D.句意为:征兵的名册很多卷。十二,虚数,表示数量多/句意为:赏赐很多的财物。强,有余。该选项中 “军书十二卷” 的 “十二” 解释错误,所以 D 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14.【答案】A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
【解析】【分析】A.“将军和壮士征战多年,经历了千百次残酷的战斗,有的死了,有的胜利归来” ,该选项理解正确。“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即上下句互相隐含词语,两相映衬,文义呼应。在这句诗中,“将军” 和 “壮士”“百战” 和 “十年”“死” 和 “归” 相互渗透、相互补充,意思是将军和壮士们在漫长而残酷的战斗中,有的牺牲,有的存活归来,A 选项准确地解读了诗句含义。
B.“将军经历千百次残酷的战斗死去了,壮士从军十年胜利归来”,这种理解将 “将军” 和 “壮士” 割裂开来,没有考虑到互文的修辞手法,导致对诗句意思的片面解读。诗句并非分别描述将军战死和壮士归来,而是二者都经历了战斗,有死有伤有归,所以 B 选项错误。
C.“将军身经百战原来也是普通的士兵,他们死的死,回的回”,该选项曲解了诗句原意,诗句中 “将军” 和 “壮士” 是对征战之人的统称,不存在 “将军原来也是普通士兵” 的含义,所以 C 选项错误。
D.“将军身经百战,像壮士一样死里逃生,终于成就了功业”,此选项不仅忽略了互文修辞,而且过度引申,诗句中并未提及 “成就了功业”,只是描述了征战的结果有死有归,所以 D 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15.【答案】D
【知识点】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A.“卿今当涂掌事” 句意为:你现在当权管事了 。“当涂” 解释为 “当道、当权” ,符合语境,该解释正确。在句中,“当涂” 准确描述了 “卿” 所处的掌握权力、负责事务的状态,所以 A 选项不符合题意。
B.“蒙辞以军中多务” 句意为: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辞 。“务” 解释为 “事务” ,合理恰当。“军中多务” 清晰表明吕蒙以军中事务繁杂作为推辞的理由,该解释符合文意,所以 B 选项不符合题意。
C.“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 句意为: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 。“治” 解释为 “研究” ,准确无误。句子中孙权希望吕蒙对儒家经典进行钻研学习,“研究” 这一解释契合句子表达的含义,所以 C 选项不符合题意。
D.“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句意为: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 。“见事” 应解释为 “认清事物” ,而不是 “遇见事情” 。该选项将 “见事” 解释为 “遇见事情”,脱离了句子语境,未能准确表达出句子中对对方认识事物时间较晚的感慨,解释错误,所以 D 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16.【答案】D
【知识点】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A.“蒙辞以军中多务” 句意为: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辞 。“务” 解释为 “事情” ,符合语境。“军中多务” 表示军中事务繁多,此解释准确传达了句子中吕蒙推辞的原因,所以 A 选项解释正确,不符合题意。
B.“见往事耳” 句意为:了解历史罢了 。“往事” 解释为 “历史” ,合理恰当。在句子中,强调通过学习获取历史知识,“历史” 这一解释符合文意,所以 B 选项解释正确,不符合题意。
C.“孰若孤” 句意为:哪一个比得上我 。“孰” 解释为 “哪一个” ,准确无误。此解释符合句子中进行比较、询问的语境,清晰表达了句子含义,所以 C 选项解释正确,不符合题意。
D.“自以为大有所益” 句意为:自己认为有很大的益处 。“益” 应解释为 “益处、好处” ,而不是 “增加” 。该选项将 “益” 解释为 “增加”,脱离了句子语境,无法准确体现句子中 “认为有好处” 的意思,解释错误,所以 D 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17.【答案】C
【知识点】一词多义
【解析】【分析】A.“蒙辞以军中多务” 句意为: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辞 。“务” 解释为 “事情” ,符合语境。“军中多务” 表示军中事务繁多,此解释准确传达了句子中吕蒙推辞的原因,所以 A 选项解释正确,不符合题意。
B.“见往事耳” 句意为:了解历史罢了 。“往事” 解释为 “历史” ,合理恰当。在句子中,强调通过学习获取历史知识,“历史” 这一解释符合文意,所以 B 选项解释正确,不符合题意。
C.“孰若孤” 句意为:哪一个比得上我 。“孰” 解释为 “哪一个” ,准确无误。此解释符合句子中进行比较、询问的语境,清晰表达了句子含义,所以 C 选项解释正确,不符合题意。
D.“自以为大有所益” 句意为:自己认为有很大的益处 。“益” 应解释为 “益处、好处” ,而不是 “增加” 。该选项将 “益” 解释为 “增加”,脱离了句子语境,无法准确体现句子中 “认为有好处” 的意思,解释错误,所以 D 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18.【答案】D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文言文的写作特色
【解析】【分析】A.“为后文写陈尧咨埋下伏笔” 表述过于笼统,未明确指出与后文具体情节的关联 。文中强调陈尧咨善射并非单纯为了给陈尧咨的出现做铺垫,没有具体指向性,与后文情节的逻辑联系不紧密,所以 A 选项不符合题意。
B.“为后文写陈尧咨笑而遣之埋下伏笔”,“笑而遣之” 体现的是陈尧咨最终对卖油翁态度的转变,而强调其善射与这一情节的直接关联性不强 。善射这一情节并不能直接预示或推动他最后 “笑而遣之” 的行为,所以 B 选项错误。
C.“为后文写陈尧咨忿然责问做铺垫”,虽然陈尧咨的善射体现了他的骄傲,可能与他忿然责问有一定关联,但这并非强调善射的核心目的 。忿然责问只是两人对话过程中的一个表现,并非强调善射的主要意图,所以 C 选项不准确。
D.文章强调陈尧咨善射,突出其高超技艺和自满的态度,而卖油翁却表现出不以为然的态度 。这种鲜明的对比,自然地引出了二人关于射箭和倒油技艺的对话,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同时也为揭示 “熟能生巧” 的主题做了铺垫,准确阐述了强调陈尧咨善射的目的,所以 D 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19.【答案】B
【知识点】文言文翻译
【解析】【分析】A.“寻十余里,无迹”,句中 “寻” 意为 “寻找”,“无迹” 即 “没有踪迹” 。整句翻译为 “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石兽的踪迹”,准确传达了原文意思,符合语境,翻译正确,所以 A 选项不符合题意。
B.“众服为确论”,正确的理解应为 “众人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其中 “服” 是 “信服”,“为” 是 “认为”,“确论” 指 “精当确切的言论”,原译文 “众人佩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判断” 没有准确翻译出 “为” 的含义,也未体现 “确论” 的精准表述,翻译不当,所以 B 选项符合题意。
C.“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如” 是 “按照”,“其言” 指老河兵的话,结合前文河中石兽的故事背景,在几里外的上游找到石兽符合文意 。整句翻译为 “按照老河兵的说法去找,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游找到了石兽”,翻译准确,符合语境,所以 C 选项不符合题意。
D.“竟不可得”,“竟” 表示 “终于、到底”,“不可得” 即 “没有找到” 。翻译为 “到底没有找到”,准确传达了原文意思,翻译正确,所以 D 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20.【答案】A
【知识点】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A.“恐已暮矣” 句意为:恐怕已经晚了 。其中 “暮” 应解释为 “晚” ,而不是 “夜幕” 。晋平公表达的是自己七十岁才想学习,担心时间来不及,“夜幕” 的解释不符合句子语境,所以 A 选项解释错误,符合题意。
B.“盲臣安敢戏其君乎” 句意为:我这个瞎眼的臣子怎么敢戏弄我的君主呢 。“安” 解释为 “怎么” ,用于反问语气,准确传达出师旷对晋平公质疑的回应,符合语境,该解释正确,所以 B 选项不符合题意。
C.“臣闻之” 句意为:我听说 。“闻” 解释为 “听说” ,符合文言文中 “闻” 的常见义项,在句中表达师旷要引用话语来阐述观点,解释合理,所以 C 选项不符合题意。
D.“善哉” 句意为:好啊 。“善” 解释为 “好” ,晋平公以此回应师旷的论述,表示认可,该解释正确,所以 D 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21.【答案】B
【知识点】作品的经典情节;《骆驼祥子》
【解析】【分析】A.祥子十八岁来到北平,渴望通过拉车改变命运。他经过三年省吃俭用,终于凑足钱买了一辆新车。然而,在一次拉车过程中,他连人带车被宪兵抓去当壮丁,车也被抢走,这是他买车梦想的第一次破灭 。该选项描述与原著情节相符,所以 A 选项不符合题意。
B.祥子卖了从部队顺手牵来的三匹骆驼后,拼命拉车攒钱准备再次买车。但买车钱被孙侦探敲诈走,并非因虎妞的事和刘四爷闹翻,刘四爷扣下买车钱 。此选项情节与原著不符,所以 B 选项符合题意。
C.祥子与虎妞结婚后,虎妞用私房钱给祥子买了同院二强子的一辆车。后来虎妞难产而死,为了给虎妞办丧事,祥子不得不卖掉车,他再次失去了车,之前的努力付诸东流 。该选项描述与原著一致,所以 C 选项不符合题意。
D.在经历诸多挫折后,祥子最后一次燃起生活希望是因为曹先生答应让他来拉包月,并且小福子也可以来曹家帮忙。但小福子的死让祥子彻底绝望,从此他开始自暴自弃,彻底堕落 。该选项描述符合原著情节,所以 D 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名著情节的积累。要求学生对教材中及课后推荐的名著要点加以了解和识记,尤其是教材中文学文体及作家作品主要的知识点要记牢。
22.【答案】A
【知识点】作品的基本内容;《骆驼祥子》
【解析】【分析】A.在《骆驼祥子》原著中,小福子为了养活家人,被迫沦为娼妓。生活的重重磨难让她看不到希望,在经历了无数痛苦后,最终选择在树林里上吊自尽 。“吊死” 的表述符合原著情节,所以 A 选项正确。
B.书中并没有情节表明小福子是 “饿死” 。小福子虽生活困苦,但并非因饥饿而死,该选项与原著不符,所以 B 选项错误。
C.“毒死” 在原著中没有相关情节支撑 。小福子的命运悲剧并非由中毒导致,此选项不符合原著内容,所以 C 选项错误。
D.原著中没有小福子被 “打死” 的情节描述 。小福子是在生活的重压下,以自杀的方式结束生命,该选项与原著情节相悖,所以 D 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名著情节的积累。要求学生对教材中及课后推荐的名著要点加以了解和识记,尤其是教材中文学文体及作家作品主要的知识点要记牢。
23.【答案】A
【知识点】骆驼祥子;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基本内容
【解析】【分析】依据作品内容不难回答,《骆驼祥子》中的祥子最后的结局给死人送殡。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及内容的掌握情况,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4.【答案】B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小说
【解析】【分析】A.小说中褐色石头原本在山间小溪边享受宁静生活,因花纹石被发现引发人们疯狂寻宝,褐色石也被卷入其中,命运发生巨大转变,最后虽成为翡翠却失去自由 。这一系列情节揭示了命运的不可捉摸和多变性;人们为了寻找璞玉,疯狂争抢、破坏,甚至有人为此丧命,作者借此表达了对世人盲目追逐利益行为的批判,该选项分析与小说内容和主旨相符,所以 A 选项不符合题意。
B.“褐色石简直气疯了” 的根本原因并非 “人们在山里疯狂地挖掘石头破坏了自己的生活” 。从文中可知,褐色石气疯是因为它同样是蕴藏美玉的石头,却无人发现它的价值,人们对它视而不见,还将它当作出气筒,随意踢打,这让它觉得自己被忽视、被侮辱,它渴望被发现价值,实现自身意义,而不是单纯因为生活被破坏,所以 B 选项对原因的分析不恰当,符合题意。
C.文中明确提到 “褐色石对小男孩充满了感激,它也打开心扉,实实在在地报答了人家”,小男孩将褐色石带出大山,使其价值得以发现,褐色石用实际行动回报小男孩,体现了它知恩图报的特点 ,该选项与原文内容一致,所以 C 选项不符合题意。
D.小说中赋予褐色石思想、情感和语言,如 “褐色石觉得,这就是幸福人生的至高境界了”“褐色石为自己鸣不平,它大喊大叫起来” 等,以褐色石的视角展开叙述,运用拟人的手法,使褐色石具有 “人” 的情态,这种独特的构思新颖别致,增强了故事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该选项对小说表现手法的分析正确,所以 D 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25.【答案】(1)深林人不知
(2)政入万山圈子里
(3)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4)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5)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诗文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不能写错别字。此题中容易写错的字有:深;圈;笼;淮;犹。(4)“谁家玉笛暗飞声”,一个 “暗” 字,生动地描绘出笛声不知从何处悄然飘来,给人一种悠扬且飘忽不定的感觉,仿佛笛声在夜色中若隐若现 。“散入春风满洛城”,“散入” 体现出笛声随着春风四处飘散,“满洛城” 则强调了笛声传播范围之广,展现出笛声的深远,整个洛阳城都沉浸在悠扬的笛声之中 。这两句诗完美契合题目中对笛声悠扬、深远、飘忽不定情状的描述。(5)“故园东望路漫漫”,诗人回首东望故乡,只见路途遥远,没有尽头 。“路漫漫” 从空间角度,直观地展现出与家乡距离的遥远,为情感的抒发奠定基础。“双袖龙钟泪不干”,“龙钟” 在这里形容泪流纵横的样子,诗人说自己的双袖都被泪水沾湿了,还止不住流泪,运用夸张的手法,极言自己对家乡、亲人思念之深 ,将这种眷念的深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故答案为:(1) 深林人不知 (2) 政入万山圈子里 (3)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4)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5)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点评】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不仅要做好对于古诗文、名言名句的背诵,更要注重这些语句的默写,特别关注文句中容易写错的字,从而做到准确、工整的完成作答。
26.【答案】(1)当道,当权
(2)粗略地阅读
(3)拭目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他
(4)点头
(5)轻视
(6)打发
(7)倒塌
(8)事物的道理、规律
(9)这
【知识点】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1)句意为: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习。 当涂:当道,当权。(2)句意为: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涉猎:粗略地阅读。 (3)句意为:读书人分别多日,就要另外用新的眼光看待。 刮目相待:拭目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他。(4)句意为:(卖油翁)见陈尧咨射出十支箭能射中八九支,只是对他微微点头。 颔:点头。(5)句意为: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轻:轻视。 (6)句意为:陈尧咨笑着将他打发走了。 遣:打发。(7)句意为: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佛寺的外门倒塌在河中。 圮:倒塌。(8)句意为: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9)句意为:这不是木片。是非:这。
故答案为:(1)当道,当权(2)粗略地阅读(3)拭目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他(4)点头(5)轻视(6)打发(7)倒塌(8)事物的道理、规律(9)这
【点评】(1)(2)(3)(4)(5)(6) )(7)(8)(9)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