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模拟卷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模拟卷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高二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模拟卷
语文试卷
请将择题答章入选题后
(150分钟150分)
考试范围: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5题。
材料一:
想读懂诗歌,一定要读懂那个时代。曹操的《短歌行》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作品。诗中,曹操对自己发问,
与自己交流。曹操回顾一生,心中涌起一种于世事沧桑中对时间流逝的感伤,感慨战乱时代的人才难得,因
此他对于人才的延揽是不遗余力的。虽然南下失败,但是他并没有沉寂下去,《观沧海》、《龟虽寿》和《短歌
行》都是在南下的时候写的,这一路上充满了艰险。曹操不因为忧伤、多难就沉沦,而是认为应该抬起头来做
事,把事情做成,化解苦难,这正是慷慨悲凉的建安风骨。曹操身上所展现出的壮大的气象、悲阀的情怀、高
昂的斗志,在那个战乱的年代颇为难得。
而到了唐代,风格则大不相同。李白可能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愉快,通过对三首《行路难》的了解,我们
可以推测他活得“不痛快得很”。他不同于杜甫。杜甫把吃饭写得具体,让人感受到一种操劳;而李白将食物
昂贵与因心情不好不忍食用进行对比,突出了面对诸多歧路时不知道如何选择的怨气。这说明了解一首诗,

不仅要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还要了解诗人的遭遇。我们要不断地深入了解更加丰富的李白形象。当然,在
更多的时候,李白依然充满了自信,对江左风流、魏晋风度非常赞许。
提到以东晋和南朝为代表的魏晋风度,我们就不得不提到陶渊明。他的《归园田居》,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不
同于传统的隐士形象。是否真隐士不在于有没有逃避到深山老林之中,像范仲淹虽然处江湖之远,但依然忧国
忧民,这不是真正的隐士。陶渊明所做的,是逃避了社会,“心远地自偏”。我们只有了解他的人生和观念,才能
真正地感受和理解那个朴素的时代。
陶渊明在他那个时代不受重视,却在后世留有美名,苏轼也是如此。苏轼在林语堂笔下不是一个完美的
人,而是一个有缺陷的人。但是,正因为这些缺陷,他才变得更加可爱。苏轼是一个有情趣的人,但是我们应
当知道,他所面临的贬谪环境,是非常凄凉的。但是面对种种的不幸,他拿自己所处的奢境自我解嘲,把生活
中的俗事当作乐事,这始终体现了他对生命的热爱和心胸的豁达。
曹操、李白、陶渊明、苏轼,他们都在变化中的世界里经历了种种磨砺。这种生活的穷困也困扰着绝大多
数的人。古代历史上文人的艺术成就,完全是跟他们的人生过往联系在一起的。“诗穷而后工”,是质朴的真
理。在今天这个伟大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样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使命,只有面对困难,才能有所奋斗
和创新。我们今天学习的古代文人的坚强和创造的精神,是最为宝贵的财富。
(摘编自康震《古代诗人的人生和艺术》)
材料二:
“欢愉之词难工,穷苦之音易好”,“诗必穷而工”,名人的言说被视为权威的判断,但对照史实,仍有不小的出
入,穷者的文章不一定工,诗文作得好,作者不见得穷。穷与工并无直接的联系。
·1·
【26·YK·语文(二)一R-高二下册-GSW]高二年级下学期期未考试模拟卷
语文参考答案
1.D(A“都写于南下之时”错。B“用对比的手法写出自己对贵族的厌恶,表现了对百姓的关心”
错。C“思乡之情强烈”错)
2.C(A过于绝对。B强加因果。D“因为他们知道这样的作品难成佳品”错)
3.A(这一句表述的是人生的不同状态,与创作无关)
4.①材料一采用“分一总”结构,先分说曹操、李白、陶渊明、苏轼的事例,然后总结出“诗穷而后
工”的道理,提出要学习古人直面困难的坚强精神。②综合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
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5.这种说法不准确。①仕途的坎坷与文章作得好之间并无直接的联系。②文章之所以不朽,得
益于诗人的艺术创造和思想内涵,并不是因为诗人“炫穷”博同情。③屈原的遭际会让他对世
事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但能否写成文章,还要靠诗人自身的才华。(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6.D(母亲“欢欣和恐怖”是因为“看见了贵才”,与革命无关,因此“表现了她对革命矛盾的心理”
分析有误)》
7.D(此句没有运用拟人手法)
8.(1)同:都向往革命,认为革命能改变自己的现状。阿Q在未庄第一个喊出“造反了!”,王贵
才发出“是革命的时候了”的心声。(1分)(2)异:①对革命的认识不同。阿Q认为革命是反
清复明的革命,表现了阿Q的愚昧;王贵才认为革命是减租的土地革命,表现其有更清醒的
头脑。②革命的对象不同。阿Q认为未庄所有人都是革命的对象,说明阿Q革命不辨敌我;
王贵才革命的对象是欺压剥削自己的地主李敬斋,革命对象明确。③革命的目的不同。阿Q
革命的目的是把秀才娘子的宁式床、钱家的桌椅都搬到土谷祠来,还要选老婆,体现其狭隘的
小农意识;王贵才革命的目的是推翻这不公平的社会,表现其对革命的认识已经达到一定的
水平和高度。(3分,言之成理即可)(回答这道题需要熟悉《阿Q正传》中的情节,阿Q与王
贵才同是旧社会的农民,对革命有着强烈的追求,这是相同,点。但两人在对革命的认识、革命
的对象、革命的目的等方面有本质的不同。究其原因是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导致像阿Q这
样的贫苦农民希望革命又不理解革命,又因愚昧、落后等缺点,最后被封建社会吞噬:王贵才
正逢中国共产党领导土地革命,共产党人发动劳苦大众,打土豪分田地,推翻不公平的旧社
会,所以王贵才能有清醒的头脑,有较为明确的革命目标)
9.①先锋性。这篇小说创作于五四启蒙主义文学思潮与革命文学思潮兴盛时期,将文学与政治
密切联系在一起,有鲜明的革命文学的特点。文中的王贵才得知革命军要来,心情非常激动,
小说中多处心理描写表现出王贵才对为什么革命、革谁的命、怎么去革命、唤醒自己的身边人
一起革命等,有了较为清醒的认识,表现出大革命前农民被唤醒后不愿再受压迫受剥削的强
烈反抗意识。②通俗性。大众化是这篇小说的一大特点,小说中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描写
都贴近普通百姓的生活,“平视”的交流语态、明显的故事叙述等特点,都让小说具备通俗性。
(每点3分)(蒋光慈是现代文学史上无产阶级早期作家,“左联”成员之一,是文坛上第一个进
行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创作的青年作家。《田野的风》之所以成功,一方面是作品在内容上宣传
革命,反映当时农民积极投身于打土豪分田地这一革命运动的社会现实;另一方面,作品在创
作模式上采用大众乐于接受的通俗小说的模式,小说的先锋性迎合了读者对于“新”“异”的审
·1·
【26·YK·语文一R-高二下册-GSZW】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