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数智作业(54) 综合实验试题突破(1)(2)----《高考快车道》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化学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课时数智作业(54) 综合实验试题突破(1)(2)----《高考快车道》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化学

资源简介

课时数智作业(五十四)
1.解析:向CuSO4溶液中滴加氨水,先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后蓝色沉淀消失,溶液变为深蓝色硫酸四氨合铜。再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生成氢氧化铜。将Cu(OH)2固体置于烧杯中,加入甘氨酸溶液,充分反应后趁热过滤,向滤液中加入10 mL 95%的乙醇溶液降低产品的溶解度,冷却结晶,过滤、洗涤、干燥,得产品(H2NCH2COO)2Cu。(1)二甘氨酸合铜中铜原子与2个N、2个O原子形成配位键,配位数为4;顺式甘氨酸合铜分子对称性弱,极性强;反式甘氨酸合铜分子对称性强,极性弱,顺式二甘氨酸合铜的极性大于反式二甘氨酸合铜。(2)向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氨水,先出现蓝色沉淀,然后沉淀溶解形成深蓝色的溶液。蓝色沉淀氢氧化铜溶解生成氢氧化四氨合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OH)2+4NH3·H2O===[Cu(NH3)4](OH)2+4H2O。(3)Cu(OH)2沉淀中可能含有的杂质为硫酸铵,若洗涤液中不含硫酸根离子,说明Cu(OH)2沉淀已洗涤干净,为检验Cu(OH)2沉淀已洗涤干净,设计实验方案:取最后一次洗涤液于试管中,先加盐酸,再加氯化钡溶液,无沉淀生成说明Cu(OH)2沉淀已洗涤干净。(4)抽滤的优点是:过滤和洗涤速度快、液体和固体分离比较完全、滤出固体容易干燥;抽滤完毕需进行下列操作,从实验安全角度考虑,先打开安全瓶的活塞K,拔下抽滤瓶处橡皮管,关闭水泵开关,取下布氏漏斗,最合理的第一步操作为打开活塞K,选③。(5)滤液中加入10 mL 95%乙醇溶液,冷却结晶能析出二甘氨酸合铜,乙醇的作用是减小产物在水中的溶解度使其能大量结晶析出。(6)根据2Cu2++4I-===2CuI+I2、2S2+I2===2I-+S4建立反应关系式2Cu2+~ I2~2S2,0.5 g产品中n(Cu2+)=n(S2)=0.025 L×0.01 mol·L-1×=0.001 25 mol,则产品中二甘氨酸合铜(相对分子质量用M表示)的含量为×100%=0.25M%。
答案:(1)4 大于 (2)Cu(OH)2+4NH3·H2O===[Cu(NH3)4](OH)2+4H2O (3)取最后一次洗涤液于试管中,先加盐酸,再加氯化钡溶液,无沉淀生成说明Cu(OH)2沉淀已洗涤干净 (4)过滤和洗涤速度快、液体和固体分离比较完全、滤出固体容易干燥 ③ (5)减小产物在水中的溶解度使其能大量结晶析出 (6)0.25M
2.解析:铜与氯化铁反应生成氢氧化铁,可用酸溶解后加入硫氰化钾溶液进行检验,氯化铜与过量的铜反应可生成白色固体氯化亚铜,通过对比实验的铜的用量的控制可进行验证。
答案:(1)BC (2)①KSCN ②FeCl3+3H2O Fe(OH)3+3HCl[或4Fe(OH)2+O2+2H2O===4Fe(OH)3]
(3)①铜粉过量 ②CuCl2+Cu===2CuCl ③Fe3+氧化性强于Cu2+,Fe3+过量时,Cu不与Cu2+反应
(4)析出的铜单质、石墨和氯化铜溶液形成原电池,铜作负极被氧化溶解
(5)① ②提供配体,促使平衡Cu2++Cu+4Cl- 2[CuCl2]-正向移动
(6)过氧化氢或次氯酸钠用于杀菌消毒
3.解析:(3)题述装置存在的一处缺陷是三颈烧瓶缺少冷却装置,导致装置C中产率降低,改进的方法是把三颈烧瓶放在盛有冷水的水槽中,改进后产率得到提高,原因是2NaClO+C3H3N3O3 C3N3O3Cl2Na+NaOH+H2O正反应放热,降低温度使平衡正向移动;二氯异氰尿酸钠受热易分解,降低温度能防止其分解。(5)①C3N3O3Cl2Na加入稀硫酸生成HClO和C3H3N3O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3N3O3Cl2Na+2H2O+H2SO4===C3H3N3O3 + 2HClO +NaHSO4。②滴定终点,碘单质恰好完全被Na2S2O3消耗,滴定终点的现象为滴入最后半滴Na2S2O3溶液,溶液颜色由蓝色恰好变为无色,且半分钟内不恢复原色。③根据反应方程式,建立关系式:C3N3O3Cl2Na~2HClO~2I2~4Na2S2O3,n(C3N3O3Cl2Na)=n(Na2S2O3)=×0.1 mol·L-1×0.060 80 L=0.001 52 mol。粗品的纯度=×100%=60.8%。
答案:(1)球形干燥管
(2)除去氯气中的氯化氢
(3)把三颈烧瓶放在盛有冷水的水槽中 降低温度使平衡正向移动 降低温度能防止二氯异氰尿酸钠分解
(4)过滤、洗涤、干燥
(5)①C3N3O3Cl2Na+2H2O+H2SO4===C3H3N3O3 + 2HClO +NaHSO4 ②滴入最后半滴Na2S2O3溶液,溶液颜色由蓝色恰好变为无色,且半分钟内不恢复原色 ③60.8%
4.解析:实验Ⅰ中,加入过量Cu,Cu与Fe3+发生反应2Fe3++Cu===Cu2++2Fe2+,一段时间后,溶液逐渐变为蓝绿色,固体中未检测到Fe单质;实验Ⅱ中,加入过量Zn,发生反应Zn+2H+===Zn2++H2↑,有气泡产生,pH逐渐增大,使得Fe3+转化为红褐色沉淀Fe(OH)3,固体中未检测到Fe单质,原因可能是Fe3+的干扰以及Fe(OH)3沉淀对锌粉的包裹;实验Ⅲ中,加入过量Mg,发生反应Mg+2H+===Mg2++H2↑,由于Mg很活泼,该反应非常剧烈,pH逐渐增大,产生了大量红褐色沉淀后,持续产生大量气泡,当溶液pH为3~4时,取出固体,固体中检测到Fe单质,对比实验Ⅱ和Ⅲ,加入镁粉后产生大量气泡,使镁粉不容易被Fe(OH)3沉淀包裹,实验Ⅲ的固体中检测到Fe单质。
(1)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Mg、Zn排在Fe之前,Cu排在Fe之后,因此Mg、Zn可将Fe3+还原为Fe。(2)①Fe2+与K3[Fe(CN)6]会生成蓝色的KFe[Fe(CN)6]沉淀。②Fe3+水解方程式为Fe3++3H2O Fe(OH)3+3H+,加入的Mg或Zn会消耗H+,促进Fe3+水解平衡正向移动,使其转化为Fe(OH)3沉淀。③ⅰ.a.Fe与Fe3+、H+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Fe3++2Fe+2H+===4Fe2++H2↑或2Fe3++Fe===3Fe2+、2H++Fe===Fe2++H2↑。b.要证实在pH为3~4的溶液中可忽略H+对Fe的消耗,可向pH为3~4的稀盐酸中加铁粉,一段时间后取出少量溶液,滴加K3[Fe(CN)6]溶液,不产生蓝色沉淀,即说明此条件下Fe未与H+反应生成Fe2+。ⅱ.结合a、b和c可知,实验Ⅱ未检测到Fe单质的原因可能是Fe3+的干扰以及Fe(OH)3沉淀对锌粉的包裹,因此可控制反应条件,在未生成Fe(OH)3沉淀时将Fe3+还原,即可排除两个干扰因素,具体操作:重新做实验Ⅱ,当溶液pH为3~4时,不取出固体,向固液混合物中持续加入盐酸,控制pH<1.2,加入几滴KSCN溶液,待溶液红色消失后,停止加入盐酸,待pH为3~4时,取出固体,固体中检测到Fe单质。
(3)对比实验Ⅱ和Ⅲ,加入镁粉后产生大量气泡,使镁粉不容易被Fe(OH)3沉淀包裹,实验Ⅲ的固体中检测到Fe单质。
答案:(1)Mg、Zn
(2)①产生蓝色沉淀 ②Fe3+水解方程式为Fe3++3H2O Fe(OH)3+3H+,加入的Mg或Zn会消耗H+,促进Fe3+水解平衡正向移动,使其转化为Fe(OH)3沉淀 ③ⅰ.a.2Fe3++2Fe+2H+===4Fe2++H2↑(或2Fe3++Fe===3Fe2+、2H++Fe===Fe2++H2↑) b.向pH为3~4的稀盐酸中加铁粉,一段时间后取出少量溶液,滴加K3[Fe(CN)6]溶液,不产生蓝色沉淀 ⅱ.加入几滴KSCN溶液,待溶液红色消失后,停止加入盐酸
(3)加入镁粉后产生大量气泡,使镁粉不容易被Fe(OH)3沉淀包裹
5.解析:由题干工艺流程图可知,向含苯酚的废水中加入苯进行萃取,操作Ⅰ是萃取分液,分液后得到水层1和有机层,向有机层中加入NaOH溶液将苯酚转化为苯酚钠,然后进行分液,分液后得到有机层(含有苯)和水层,向水层溶液中通入足量的CO2,将苯酚钠转化为苯酚和碳酸氢钠溶液,然后进行过滤,过滤得到苯酚和水层2。由分析可知,操作Ⅰ为萃取、分液,因此使用的玻璃仪器有烧杯和分液漏斗,操作Ⅱ是分液,得到有机层(含有苯),则苯可以循环使用。反应Ⅱ是苯酚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苯酚和碳酸氢钠,苯酚溶解度比较小,过滤,则“水层2”中主要溶质为NaHCO3。由题干实验信息可知,实验1、2和实验3、4使用的试剂中Cl-或S不同,二者阴离子也可能对Fe3+的显色有影响。为进一步验证猜想即验证Cl-或S对苯酚与Fe3+的显色是否有影响,小组同学设计了实验5和6,根据控制变量可知,实验5、6的pH相同,Fe3+浓度相同,实验5改变Cl-浓度,实验6则改变S浓度,故选用的试剂为Na2SO4固体。根据实验1~6的结果,小组同学得出猜想1不成立,猜想2成立,且S对苯酚与Fe3+的显色反应起抑制作用,说明Cl-对实验没有影响,则A5=A3,S对实验有抑制作用,说明实验6相比实验1来说A6答案:(1) 分液漏斗 苯 (2)NaHCO3 (3)①Cl-或S对苯酚与Fe3+的显色可能有影响 ②Na2SO4固体 ③A5=A3,A6(4)①偏高 ②
1/1课时数智作业(五十四)综合实验试题突破(1)
(建议用时:50分钟 总分:70分)
1.(13分)(2025·石家庄模拟)缺铜会造成一系列的严重后果。一种有机补铜剂二甘氨酸合铜[(H2NCH2COO)2Cu]的制备过程如下:CuSO4溶液深蓝色溶液Cu(OH)2(H2NCH2COO)2Cu溶液收集滤液冷却结晶产品
回答下列问题:
(1)已知:二甘氨酸合铜有顺式()和反式()两种结构。则二甘氨酸合铜中铜原子的配位数为__________ ;顺式二甘氨酸合铜的极性__________(填“大于”或“小于”)反式二甘氨酸合铜。(2分)
(2)向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氨水,先出现蓝色沉淀,然后沉淀溶解形成深蓝色的溶液。写出此蓝色沉淀溶解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3)为检验Cu(OH)2沉淀已洗涤干净,设计实验方案:_________________。(2分)
(4)抽滤装置如图所示,抽滤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抽滤完毕需进行下列操作,从实验安全角度考虑,你认为接下来最合理的第一步操作为________ (填序号)。(3分)
①取下布氏漏斗、②关闭水泵开关、③打开活塞K、④拔下抽滤瓶处橡皮管
(5)制备二甘氨酸合铜时加入10 mL 95%乙醇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1分)
(6)二甘氨酸合铜产率的测定实验如下:
0.5 g产品浅黄色溶液
已知:ⅰ.2Cu2++4I-===2CuI+I2,2S2。
ⅱ.加入适量NH4SCN溶液的目的是将CuI转化为CuSCN,释放出CuI吸附的I2。
若进行三次平行实验,平均消耗25.00 mL 0.010 00 mol·L-1 Na2S2O3溶液,则产品中二甘氨酸合铜(相对分子质量用M表示)的含量为__________ %(用含M的式子表示)。(3分)
2.(15分)(2024·佛山二模)某合作学习小组将铜片放进氯化铁溶液中,观察到溶液呈无色,产生红褐色固体,铜片表面有白色物质。
Ⅰ.探究红褐色固体成分
(1)过滤得到红褐色固体,所需的仪器有________(填字母)。(1分)
A   B     C     D
(2)①取少量红褐色固体加盐酸溶解,滴加______溶液,溶液变红色,证明是氢氧化铁。
②产生氢氧化铁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3分)
Ⅱ.查阅资料:CuCl是白色难溶物
(3)探究产生白色物质的原因。设计实验方案如下:
铜粉/g FeCl3·H2O/g 蒸馏水/mL 实验现象
1 0.1 1.8 2 棕黄色溶液 变为墨绿色
2 0.5 1.8 2 棕黄色溶液变 为白色浊液
①由以上实验可知,产生白色物质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实验2生成白色物质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请你从氧化还原反应规律角度分析实验1中未产生白色物质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分)
(4)以石墨为电极电解CuCl2溶液,发现在石墨上析出的铜在切断电源后消失。从电化学角度进行分析,铜消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5)基于上述分析,用CuCl2溶液腐蚀覆铜板效果不理想。查阅资料:工业上常用CuCl2、KCl、盐酸混合物腐蚀覆铜板,原理为Cu2++Cu+4Cl- 2[CuCl2]-。
①基态Cu2+的价电子轨道表示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KCl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6)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十分广泛。写出一种氧化剂在生活中的应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3.(13分)(2024·淮北一模)二氯异氰尿酸钠(C3N3O3Cl2Na,Mr=220 g·mol-1)是一种新型的杀菌剂,具有高效、安全、便于存储运输的特点。实验室利用NaClO溶液和氰尿酸(C3H3N3O3)溶液在10 ℃以下制备二氯异氰尿酸钠,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已知:①2NaClO+C3H3N3O3 C3N3O3Cl2Na+NaOH+H2O ΔH<0。
②二氯异氰尿酸钠难溶于冷水,受热易分解出有毒气体。
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a的名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2)装置B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3)上述装置存在一处缺陷会导致装置C中产率降低,改进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进后产率得到提高,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4)反应结束后,装置C中的浊液经_________________等一系列操作得到粗品。(1分)
(5)粗品纯度的测定
称取5.5 g粗品,配成250 mL溶液,取25.00 mL于碘量瓶中,加入适量稀硫酸和过量KI溶液,密封在暗处静置5 min,再滴加几滴淀粉溶液。用0.1 mol·L-1 Na2S2O3标准溶液滴定,消耗60.80 mL Na2S2O3标准溶液。已知:HClO+2I-+H+===I2+Cl-+H2O、I2+2S2+2I-。
①加入稀硫酸生成HClO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滴定终点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粗品的纯度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保留3位有效数字)。(6分)
课时数智作业(五十四)综合实验试题突破(2)
4.(13分)(2024·北京卷,T19)某小组同学向pH=1的0.5 mol·L-1的FeCl3溶液中分别加入过量的铜粉、锌粉和镁粉,探究溶液中氧化剂的微粒及其还原产物。
(1)理论分析
依据金属活动性顺序,Cu、Zn、Mg中可将Fe3+还原为Fe的金属是____________。(1分)
(2)实验验证
实验 金属 操作、现象及产物
Ⅰ 过量Cu 一段时间后,溶液逐渐变为蓝绿色,固体中未检测到Fe单质
Ⅱ 过量Zn 一段时间后有气泡产生,反应缓慢,pH逐渐增大,产生了大量红褐色沉淀后,无气泡冒出,此时溶液pH为3~4,取出固体,固体中未检测到Fe单质
Ⅲ 过量Mg 有大量气泡产生,反应剧烈,pH逐渐增大,产生了大量红褐色沉淀后,持续产生大量气泡,当溶液pH为3~4 时,取出固体,固体中检测到Fe单质
①分别取实验Ⅰ、Ⅱ、Ⅲ中的少量溶液,滴加K3[Fe(CN)6]溶液,证明都有Fe2+生成,依据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实验Ⅱ、Ⅲ都有红褐色沉淀生成,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对实验Ⅱ未检测到Fe单质进行分析及探究。
ⅰ.a.甲认为实验Ⅱ中,当Fe3+、H+浓度较大时,即使Zn与Fe2+反应置换出少量Fe,Fe也会被Fe3+、H+消耗。写出Fe与Fe3+、H+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乙认为在pH为3~4的溶液中即便生成Fe也会被H+消耗。设计实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实验操作和现象)。证实了此条件下可忽略H+对Fe的消耗。
c.丙认为产生的红褐色沉淀包裹在锌粉上,阻碍了Zn与Fe2+的反应。实验证实了锌粉被包裹。
ⅱ.查阅资料:0.5 mol·L-1 Fe3+开始沉淀的pH约为1.2,完全沉淀的pH约为3。
结合a、b和c,重新做实验Ⅱ,当溶液pH为3~4时,不取出固体,向固液混合物中持续加入盐酸,控制pH<1.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实验操作和现象),待pH为3~4时,取出固体,固体中检测到Fe单质。(10分)
(3)对比实验Ⅱ和Ⅲ,解释实验Ⅲ的固体中检测到Fe单质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5.(16分)某学习小组按如图所示流程,在实验室模拟处理含苯酚的工业废水,并进行相关实验探究。
回答下列问题:
(1)“操作Ⅰ”所使用的玻璃仪器有烧杯和________(填仪器名称),流程中可循环使用的物质是______(填名称)。(2分)
(2)“水层2”中主要溶质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2分)
(3)将所得苯酚配制成一定浓度的苯酚溶液,探究铁盐种类和pH对苯酚与Fe3+显色反应的影响。
查阅资料
ⅰ.[Fe(C6H5O)6]3-为紫色;
ⅱ.Na+对苯酚与Fe3+的显色反应无影响;
ⅲ.[Fe(C6H5O)6]3-对特定波长光的吸收程度(用吸光度A表示)与[Fe(C6H5O)6]3-的浓度在一定范围内成正比。
【提出猜想】
猜想1:Cl-对苯酚与Fe3+的显色反应有影响。
猜想2:S对苯酚与Fe3+的显色反应有影响。
猜想3:H+对苯酚与Fe3+的显色反应有影响。
【进行实验】
常温下,用盐酸调节pH配制得到pH分别为a和b的0.1 mol·L-1 FeCl3溶液(a>b),用硫酸调节pH配制得到pH分别为a和b的0.05 mol·L-1 Fe2(SO4)3溶液。取5 mL苯酚溶液于试管中,按下面实验1~4分别再加入0.1 mL含Fe3+的试剂,显色10 min后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该溶液的吸光度(本实验条件下,pH改变对Fe3+水解程度的影响可忽略)。
序号 含Fe3+的试剂 吸光度
0.1 mol·L-1 FeCl3溶液 0.05 mol·L-1 Fe2(SO4)3溶液
1 pH=a — A1
2 pH=b — A2
3 — pH=a A3
4 — pH=b A4
【结果讨论】 实验结果为A1>A2>A3>A4。
①根据实验结果,小组同学认为此结果不足以证明猜想3成立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为进一步验证猜想,小组同学设计了下面实验5和6,补充下表中相关内容。(限选试剂:NaCl溶液、Na2SO4溶液、NaCl固体、Na2SO4固体)
序号 含Fe3+的试剂 再加入的试剂 吸光度
0.1 mol· L-1 FeCl3 溶液 0.05 mol·L-1 Fe2(SO4)3 溶液
5 — pH=a NaCl 固体 A5
6 pH=a — __ A6
③根据实验1~6的结果,小组同学得出猜想1不成立,猜想2成立,且S对苯酚与Fe3+的显色反应起抑制作用,得出此结论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
④根据实验1~6的结果,小组同学得出猜想3成立,且H+对Fe3+与苯酚的显色反应有抑制作用,从化学平衡角度解释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8分)
(4)小组同学利用滴定法测定所得“水层2”中苯酚的含量:向V1 mL样品溶液中加入过量溴水,将苯酚全部转化为化合物M;再加入过量KI溶液,充分反应后,用c mol·L-1 Na2S2O3标准溶液滴定。
已知:ⅰ.H++2I-+―→+Br-+I2
ⅱ.I2+2Na2S2O3===2NaI+Na2S4O6
①加入KI溶液前需加热除去多余的Br2,否则会使测定结果________(填“偏高”或“偏低”)。
②若消耗Na2S2O3标准溶液的体积为V2 mL,则样品中苯酚的浓度为________g·L-1(用含c、V1、V2的代数式表示)。(4分)
1/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