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考 前 必 背第一章 内环境与稳态1.体液分为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作内环境。2.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浆是血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它是一种淡黄色的液体,血浆溶质的绝大部分是蛋白质。3.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组织细胞通过细胞膜直接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4.淋巴管中的液体被称为淋巴液,也称淋巴。5.血浆、组织液及淋巴之间的关系(1)血浆是内环境中最活跃的部分,在全身血管中不断流动。(2)毛细淋巴管内皮细胞的边缘像瓦片一样排列,形成向管腔内开启的单向活动瓣膜,阻止淋巴回流入组织液。6.血浆与组织液、淋巴的主要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7.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由无机盐决定,与蛋白质等物质也有关系。8.内环境中的血糖浓度、温度、pH、渗透压等理化特性都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中。9.内环境的任何变化,都会引起机体自动调节组织和器官的活动,使它们产生一些反应来减少内环境的变化。10.动物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得机体内部环境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11.稳态并不意味着固定不变,而是指一种可变的却又相对稳定的状态。12.血液中血糖浓度的调节依靠内分泌系统,体温调节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人体抵抗病原体侵害需要依靠免疫系统。13.人体内环境稳态是依靠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机制来实现的。第二章 神经调节1.人体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组成,周围神经系统可划分为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也可分为脑神经和脊神经。2.支配内脏器官的传出神经也叫植物性神经,可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3.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一般包含胞体、树突和轴突,根据其功能可分为感觉神经元、中间神经元与运动神经元。4.神经元是一种可兴奋细胞,受到适宜刺激后可产生动作电位(沿着神经传导的负电位)。5.神经细胞膜的状态及变化的原因状态 膜电位 主要涉及的离子运动(跨膜方式)极化(静息状态) 外正内负 K+外流(协助扩散)反极化(动作电位) 外负内正 Na+内流(协助扩散)复极化(恢复静息电位) 外正内负 K+外流(协助扩散) 6.神经冲动(动作电位、兴奋)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具有双向传导、不衰减性、绝缘性的特点。7.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与膜内局部电流方向相同、与膜外局部电流方向相反。8.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构成,突触前膜内有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9.当神经冲动传至轴突末梢,突触前膜通过胞吐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扩散通过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发后膜电位变化(去极化或极化加强)。该过程的信号转变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10.神经冲动在突触处的传递具有单向传递的特点,因为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11.反射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活动形式,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元→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元→效应器)来实现。12.反射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条件反射建立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13.脊髓分为灰质和白质。灰质是中间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胞体集中的部位,内有很多神经中枢;白质由神经纤维聚集而成。14.脑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等。大脑是人体感觉和运动的最高级中枢,小脑控制躯体的协调与平衡,脑干内有呼吸和心跳中枢。15.语言活动是由大脑皮层控制的高级神经活动。布罗卡区受损,患者可以理解语言,但不能说完整的句子;韦尼克区受损后患者可说话,但不能理解语言。16.植物性神经指控制内脏器官的传出神经,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主要功能是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第三章 体液调节1.斯他林运用“假说-演绎”法发现了促胰液素。促胰液素由小肠黏膜分泌,作用于胰腺。2.体液调节:机体产生某种化学物质作为信息分子,经过体液的运输作用于靶细胞,发挥调节作用的调节方式。这些化学物质主要是激素,也可以是CO2、H+等。3.激素对机体的调节作用:参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调节新陈代谢;调节生长发育和生殖过程。4.不同激素的化学本质有所不同:类固醇(性激素等)、氨基酸类衍生物(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等),多肽(抗利尿激素等)和蛋白质(胰岛素等)。多肽和蛋白质类激素只能通过注射进行补充。5.幼年时缺乏生长激素患侏儒症,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过多患巨人症,幼年时缺乏甲状腺激素患呆小症。高等动物主要激素的分泌器官、功能及相互关系如图:6.垂体分为神经垂体和腺垂体两部分,神经垂体储存下丘脑合成的抗利尿激素,腺垂体的分泌活动受下丘脑分泌的激素的调节。7.人体存在下丘脑-腺垂体-甲状腺调控轴、下丘脑-腺垂体-性腺调控轴、下丘脑-腺垂体-肾上腺皮质调控轴。下丘脑通过调节腺垂体,影响其他内分泌腺的活动,实现激素的分级调节。8.反馈调节是指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下丘脑-腺垂体-靶腺体调控轴中,靶腺体分泌的激素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垂体的分泌活动即(负)反馈调节。9.水盐平衡的调节中,既存在神经调节,又存在体液调节。该过程中的调节中枢、感受器是下丘脑,渴觉中枢是大脑皮层,涉及的主要激素是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神经细胞合成、神经垂体释放,作用于肾小管、集合管,促进其对水分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10.血糖平衡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血糖平衡的调节中枢是下丘脑。升血糖的激素有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三者表现为协同作用;胰岛素是已知的唯一能降血糖的激素。胰岛素由胰岛β细胞分泌,可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储存和利用葡萄糖;胰高血糖素由胰岛α细胞分泌,可促进肝糖原分解(肌糖原一般不分解为葡萄糖),促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11.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参与机体应急反应(遭遇紧急情况);肾上腺皮质分泌的糖皮质激素参与机体应激反应(遭受伤害刺激)。12.激素调节的特点:特异性;发挥信使作用;微量高效。13.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反应较缓慢、作用范围广、作用时间比较长。14.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特点不同但两者紧密联系:不少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15.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共同维持体温恒定。体温平衡的调节中枢在下丘脑,但冷觉、温觉的产生(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参与体温调节的激素有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它们之间表现为协同作用。16.体温稳定的直接原因是机体产热量=散热量。人体主要散热部位是皮肤,温度高于体温的环境中,汗液蒸发是唯一有效的散热方式。第四章 免疫调节1.抗原是指所有被免疫细胞识别并排除的“非己”物质,多为大分子蛋白质,也可能是多糖或脂类。MHC是人体细胞膜上一种特异的糖蛋白,除同卵双胞胎外,没有两个人有相同的MHC分子。2.免疫系统的功能: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免疫系统的功能建立在细胞识别的基础上。3.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包括吞噬细胞、淋巴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分泌)组成。4.体表屏障是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体内的非特异性反应是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二道防线。这两道防线都属于非特异性免疫,人人生来就有,不针对特定病原体。5.特异性免疫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特异性免疫的特点是针对特定病原体发挥作用、有免疫记忆。6.淋巴细胞的细胞膜表面有专门识别抗原分子的受体。B淋巴细胞表面受体可以直接识别抗原分子的空间结构,T淋巴细胞表面的受体识别抗原-MHC复合体。7.吞噬细胞既可以参与非特异性免疫,也可以参与特异性免疫(吞噬、处理、呈递抗原;吞噬消化细胞集团或沉淀)。8.细胞免疫可以杀死被病毒侵染的体细胞、自身癌变细胞和异体细胞。具体过程如下:9.体液免疫依靠抗体发挥作用,具体过程如下:(注:效应B细胞不识别抗原,也不增殖,只能由B淋巴细胞或记忆B细胞增殖分化而来)10.抗体是由浆细胞分泌的一种免疫球蛋白,呈“Y”字形,具有两个抗原结合位点,可特异性结合2个抗原分子。11.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二次免疫具有反应更快更强烈的特点。12.免疫接种可以战胜多种传染性疾病,分为主动免疫(注射或口服疫苗)和被动免疫(接种针对某种病原体的抗体)两种。13.ABO血型是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A型血即红细胞表面只含A抗原,其血清中含有抗B的抗体。14.过敏反应是指已经产生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过敏反应分为迟发型和速发型两类,是一种免疫过度引发的疾病。15.自身免疫病是指患者的抗体和T淋巴细胞攻击自身的组织,是一种免疫过度引发的疾病。16.免疫系统功能减退引起免疫缺乏病,包括先天性免疫缺乏病和后天获得的免疫缺乏病。17.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性接触、血液传播、母婴传播。艾滋病的病原体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这是一种逆转录病毒,遗传物质为RNA,可以膜融合的形式,将其核酸和部分蛋白质注入辅助性T细胞,其RNA分子在辅助性T细胞内逆转录形成DNA后整合到辅助性T细胞的DNA中。18.HIV入侵初期,人体的免疫系统可以摧毁大多数病毒,但HIV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艾滋病患者的免疫功能逐渐衰退。第五章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1.植物激素是在植物体内某些部位合成,然后被运送到其他部位,在很低浓度下即可对植物生命活动起到显著调节作用的小分子有机物。2.向光性指在单侧光的照射下,植物弯向光源生长的现象,该现象的产生是单侧光引起的生长素分布不均引起的。(注:生长素的产生不需要光。)3.生长素主要由色氨酸转变而来,主要合成部位是顶芽、幼叶和胚,大多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生长素的运输方式有两种:非极性运输(通过韧皮部和木质部的运输)、极性运输(只能从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属于主动转运)。4.生长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促进细胞伸长(细胞水平),其作用具有两重性的特点,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抑制生长≠不生长,只是生长慢于对照组)。5.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度不同,根的敏感度最大,茎最不敏感。6.顶端优势是指顶芽优先生长,侧芽生长受抑制的现象。该现象的产生原因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逐渐向下运输,积累在侧芽使侧芽的生长受抑制。顶端优势的解除方法是摘除顶芽。7.植物激素还包括细胞分裂素、赤霉素、乙烯(促进果实成熟)、脱落酸等。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起促进作用,脱落酸和乙烯帮助植物度过不良环境。不同激素通过协同或拮抗的方式共同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8.植物组织培养中,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比例决定愈伤组织的分化方向,如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比例适中——愈伤组织分化出根和茎叶;细胞分裂素多,生长素少——愈伤组织分化出茎叶,不长根。9.植物激素类似物是指人们合成和筛选出的许多化学结构和生理特性与植物激素相似的活性物质,具有原料广泛、容易合成、效果稳定等优点。10.向性运动是植物受到光、重力等有方向性的环境刺激而引起的生长运动,如向光性、向重力性等。11.根具有正向重力性,其感受重力的部位为根冠。植株横放时,重力引起生长素横向运输,导致近地侧生长素多于远地侧,近地侧高浓度生长素抑制生长,最终表现出根的正向重力性(体现两重性)。12.一天24小时内昼夜的相对长度,称为光周期。生物体对光周期的生理反应,称为光周期现象。植物叶片可以感受光周期,叶片中的光敏色素能够感受夜长,一旦暗期被打断,则会影响开花、种子萌发、分枝形成等。13.长日植物(短夜植物)是指只有当日长超过一定小时数时才能开花的植物,短日植物(长夜植物)是指只有当日长短于一定小时数时才能开花的植物,日中性植物是指有些植物开花不受光周期影响,成熟后,只要已经接受了足够光照就能开花。14.春化作用是指低温诱导植物开花的过程。感受低温刺激的部位一般在茎尖。15.光周期、低温等作为信号控制植物的开花,是长期进化的结果。14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