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内能 暑假预习讲义 (含答案)2025-2026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十三章 内能 暑假预习讲义 (含答案)2025-2026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人教版(2024)九年级上册物理第十三章 内能 暑假预习讲义
第1节 热量 比热容 讲义
知识点1:热量
【课堂导入】讨论烧水,热天骑电瓶车烫屁股,冬天用暖手宝,睡电热毯中的热传递现象;
定义: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热的多少叫作热量,用符号Q表示;
单位:焦耳,符号是J
常见理解误区:
热量是一个过程量,只能用“吸收”或“放出”来表述,不能用“具有”或“含有”表述;
【实验探究】物质吸热、放热多少的影响因素
探究一:同种物质吸热多少的比较
问题:
质量影响:烧开一壶水和烧开半壶水哪个用的时间更短?
温度升高多少:烧开一壶水和烧热一壶水所用时间哪个更短?
【结论】同种物质,质量越大,升高的温度越高,吸收的热量越多。
探究二:比较不用物质吸收热量的情况
实验思路:
使用相同的电加热器对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使他们升高相同的温度,比较加热时间的长短,加热时间长的吸热能力强;
使用相同的电加热器对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加热相同的时间,然后比较它们升高的温度,升温小的吸热能力强;
实验器材:相同规格的电加热器、烧杯、温度计各两个,天平一个,秒表一个,水、食用油若干;
实验过程:
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在两个相同的烧杯中分别装入500g水和500g食用油;
用温度计分别测出它们的初温,再用相同的加热器加热(使水和油相同的时间内的吸热也相同)
对水和食用油加热到相同的温度,观察所用时间的长短(运用了转换法:吸收热量的多少通过加热时间的长短来体现)
实验数据:
物质 质量 m/g 初温 t0/℃ 末温t末/℃ 加热时间 t/min
水 500 15 45 4
油 500 15 45 2
实验结论:对等质量的水和食用油加热,若要使它们升高相同的温度,对水的加热时间更长一些,表明相等质量的水与食用油升高相同温度的热量不同,水吸收的热量更多。
知识点2:比热容
【课堂导入】刚刚所进行的实验中我们可以看到水和油在升高相同的温度时,加热时间不一样,吸热能力不一样,在物理学中我们用什么来表示呢?
定义:一定质量的额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与他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之比,叫作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用符号c表示,即:
(比值定义法)
单位:焦每千克摄氏度,符号:J/(kg·℃)
物理意义:
(1)1kg的某种物质,温度降低(升高)1℃所放出的热量,数值上等于它的比热容,如:水的比热容时4.2x103J/(kg·℃),其物理意义是1kg的水,温度升高(降低)1℃时所吸收(放出)的热量为4.2x103J
反映了不同物质吸、放热的本领,比热容越大,物质吸、放热的本领越强;
反映了物质温度改变的难易程度;
影响因素: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性质,只与物质的种类、状态有关,和物质的质量、体积、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温度的高低无关;
【注意】不同物质比热容可能相同,同一物质,状态不同,比热容不同!
水比热容较大的应用:
影响气候:水系较多的地区昼夜温差小,水系较少的地区昼夜温差大;
导热介质:由于水的比热容较大,可以用作冷却剂或供热的介质;
温度-时间图像:图像越陡,比热容越小;(陡小缓大)
例题:1. 下列现象中,不能用比热容解释的是( )
A.汽车发动机冷却液的主要成分是水
B.在发烧病人的额头上擦酒精降温
C.傍晚,往春播的秧苗田里灌水保温
D.我国西北沙漠地区昼夜温差较大
【答案】B
2. 由比热容的定义可知,则下列关于物质的比热容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若吸收的热量增大一倍,则比热容增大一倍
B.若质量增大一倍,则比热容减至一半
C.若加热前后的温度差增大一倍,则比热容增大一倍
D.只要物质的状态不变,比热容就不变
【答案】D
3. 在两个相同的烧杯中分别装有质量和初温相同的水和煤油,用两个完全相同的电加热器对其加热,每隔一段时间用温度计分别测量它们的温度,并画出了如图所示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由图像可知( )
A.a液体比热容小
B.b液体是水
C.0~3 min 内a液体吸收的热量少
升高相同温度,b液体吸收热量少
【答案】D
4. 在沿海地区,炎热、晴朗的天气里常常出现“海陆风”,当出现如图所示风向时,通常( )(冷吹热)
A.发生在白天,且陆地温度较高
B.发生在白天,且海水温度较高
C.发生在夜晚,且陆地温度较高
D.发生在夜晚,且海水温度较高
【答案】D
5. 冬天,人们常用热水袋取暖,水能长时间供暖,主要原因是水的( )
A.密度大 B.密度小 C.比热容大 D.比热容小
【答案】C
知识点3:热量的计算
物体的质量为m,比热容为c,温度的变化量为△t(指温度差,不是某一时刻的温度),则物体在温度变化过程中吸收或放出的热量Q=cm△t
升温吸热:Q吸=cm(t末-t初)
降温放热:Q放=cm(t初-t末)
【注】若吸放热的过程中涉及到状态的变化,则公式不能直接使用
【拓展】发生热传递时,若不计热量的损失,则高温物体降温放出的热量都被低温物理吸收,即放出的热量和吸收的热量相等,用公式:Q吸=Q放表示,利用该等式建立的方程为热平衡方程。
【例题】1.如图所示,把质量为250g的钢件,加热到560℃,然后在空气中自然冷却,此时环境温度保持20 ℃不变.[c钢=0.46x103J/(kg·℃)]钢件在冷却过程中放出了多少热量
【答案】6.21×104J
2. 在标准大气压下,1.5 kg、初温为 90 ℃的水吸收 9.45 x104J的热量后,它的末温为 ℃.[已知水的比热容c=4.2x103 J/(kg·℃)]
【答案】100
3.“早穿皮袄午穿纱,守着火炉吃西瓜”是对沙漠温差的生动描写,而沿海地区昼夜温差则不大,这是因为砂石与水的比热容不同.已知砂石和水的比热容之比为 1:4,砂石和水的密度之比为 3:2,当相同体积的砂石和水吸收相同的热量时,它们升高的温度之比为
【答案】8:3
4. 楼房中的“暖气”一般采用热水循环的方式将热带到房屋中供暖,若暖气中50kg的水,温度降低2℃,放出的热量是 J。[c水4.2x103J/(kg·℃)]
【答案】4.2×105
5. 天气转凉,喝牛奶前,可用热水烫一下.用60 ℃的热水加热 200g的袋装牛奶,使牛奶的温度由 15 ℃升高到 45 ℃.已知牛奶的比热容为2.1x103J/(kg·℃),热损失不计,
(1)牛奶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2)加热牛奶至少需要多少60℃的热水
【答案】(1)1.26×104 J (2)0.2kg
【实验练习】1. 小姜利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比较不同物质吸热的情况”
(1)需要的器材:相同规格的电加热器、烧杯温度计各两个,以及 (填测量工具)托盘天平(含砝码)、水和煤油.
(2)选取两个相同规格的电加热器进行实验:是为了通过比较来比较 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
(3)实验中选取初温不同 相同的水、和煤油,分别倒人烧杯中,用电加热器加热,当它们吸收相同的热量时,通过比较 比较不同物质吸热能力的强弱.
(4)部分实验数据如表所示,分析数据可得出结论: (选填“水”或“煤油”)的吸热能力更强.
(5)不考虑经济成本,则 (选填“水”或“煤油”)更适合作为家中“暖气”里运输能量的介质.
(6)实验结束,另一组同学用如图乙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将分别装有不同液体的试管放在同-个烧杯中隔水加热,相比于用两个酒精灯分别加热,这样做的好处是:
(7)已知水的比热容为4.2x103J/(kg·℃),则煤油的比热容为 J/(kg·℃).
(8)为了比较两种液体的吸热本领,小明提出两种比较方案:①让两者升高相同的温度比较加热时间;②让两者加热相同时间比较升高的温度.在两种液体都不沸腾的前提下你认为可行的方案是 (选填,“①”“②”或“①和②”)
(9)图丙是我国沿海地区和内陆沙漠地区同一天气温变化曲线,请你判断沿海地区一天气温变化所对应的曲线是 (选填“A”或“B”)
【答案】(1)秒表 (2)加热时间的长短 (3)质量 升高的温度 (4)水 (5)水
(6)被加热的液体受热均匀且易于控制相同的时间内吸热相等 (7)2.1x103 (8)①和② (9)B
2. 小明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来探究“不同物质吸热升温的现象”
(1)实验中需要控制一些条件相同,以下选项中不需要的是
A.酒精灯火焰的大小相同 B.酒精灯里酒精的质量相同
C.水和沙子的质量相同 D.烧杯的规格相同
(2)实验数据记录如表所示,根据数据分析,
①加热相同的时间,沙子的温度上升得多,两者吸收的热量Q沙 Q水(选填“>”“ <”或“=”)
②升高相同的温度,发现沙子用时短,说明的 吸热本领强,
(3)小明还发现刚开始加热时,沙子升温速度比水小,可能的原因是
(4)夏天夜晚,小明赤脚走在海边的沙滩上与走进海水里相比,感觉 比较凉.
【答案】(1)B (2)① = ②水 (3)未充分搅拌沙子 (4)沙滩
第2节 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 讲义
物质构成
【课堂导入】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
人类物质构成的探索:
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构成的,人们对物质构成的认识在不断地深入.
学说发展:
五行说:我国古代人们认为自然界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构成的
朴素原子论: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认为,物质由不可分割的原子构成,原子不生不灭,构成各种物体但原子没有区别
近代原子论:19世纪初道尔顿提出现代原子论,认为物质世界的最小单位是原子,原子不可被分割,物质是由不同原子按不同比例结合而成的
现代原子论:常见的物质是由大盘分子、原子等构成的,原子还有内部结构,它是由电子、质子和中子等基本粒子构成的
【注意】物理学中的分子≠化学中的分子
学习化学的时候,我们知道物质有的是由分子构成的,有的是由原子构成的.但在物理学中为了方便研究热学问题,我们将分子、原子、离子等统称为分子.
分子的大小
如果把分子设想为球形,则其直径只有约10-10m,用肉眼是看不到的.平时一个看似很小的物体中都包含大量的分子,如草叶上的一滴露珠中就含有约1021个水分子,这么多的水分子,如果让十亿个人来数,每人每秒数10个水分子,也要昼夜不停数上3 000 年
【注意】常见的微小物体不是分子
分子的尺度很小,人们用肉眼和光学显微镜能观察到的都不是分子,分子只能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到、细小的灰尘、空气中极小的水珠、极细的铁粉都是微小的物体,而不是分子,它们仍是由大量分子构成的宏观物体.
【例题】
PM2.5 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μm的颗粒物,能长时间悬浮于空气中,它在空气中含量越高就代表空气污染越严重,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越大.PM2.5 直径小于等于 m,PM2.5 微粒 (选填“是”或“不是”)分子.
【答案】2.5x10-6 不是
二、分子热运动
【课堂导入】中午放学回家,闻到妈妈做菜的香味,路过烧烤摊会闻到烤肉的味道,这些是什么原因呢?橡皮泥揉在一起后很难再分开,又是什么原因呢?
【课堂实验设计】用两块颜色不一样的橡皮泥,让同学相互挤压,然后再设法分开.
1.【实验探究】物质的扩散
(1)气体扩散实验
【操作及现象】在透明的瓶中分别装人空气和二氧化氮气体,抽去玻璃板后,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逐渐上升到上面的瓶子中,最终混合在一起,最后颜色变得均匀
【分析】空气和二氧化氮气体彼此进入对方
(2)液体扩散实验
【操作及现象】在装有清水的玻璃筒底部注入蓝色硫酸铜溶液.静置几天后,清水与硫酸铜溶液的界面变得模糊,静置几周后整个玻璃简内颜色变得均匀
【分析】水和硫酸铜溶液彼此进入对方
(3)固体扩散实验
【操作及现象】把磨得很光滑的铅块和金块紧紧压在一起,在室温下放置五年后再将它们切开,发现它们互相渗人约1mm深
【分析】金和铅彼此进入对方
【结论】以上三个实验证明:气体、液体、固体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能彼此进进入分子的间隙中,即气体、液体、固体会发生扩散现象
【注意事项】要将密度较大的二氧化氮、硫酸铜溶液放在实验装置的下部,避免密度大的物质下沉而不能充分说明扩散现象
扩散现象:
定义:扩散是指不同的物质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扩散现象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注】通常来说气体扩散最快,液体次之,固体最慢;
【拓展实验】分子之间有间隙
【操作及现象】取一个容积为100ml的试管,分别加入50ml的水和酒精,然后颠倒摇匀,发现总体积减小,小于100ml
【分析】酒精分子和水分子彼此进入对方,这一现象说明水分子和酒精分子间都是有间隙的;
分子热运动
(1)【实验探究】分子热运动与温度的关系
【操作及现象】取两个相同的烧杯,分别装入质量相等的适量冷水和热水,用相同的滴管同时分别向两个烧杯中滴入一滴红墨水,发现热水变红快,冷水变红慢
【分析】红墨水在热水中扩散得快是因为热水中分子运动较剧烈,在冷水中扩散得慢是因为冷水中分子运动较缓慢
【结论】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物质扩散得越快,分子运动越剧烈
分子热运动的定义: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这种无规则的运动叫作分子的热运动.
分子热运动的特点:同一物体,温度越高,其分子热运动越剧烈,即温度是物体分子热运动剧烈程度的标志.
【注意】0 ℃≠分子停止热运动
一切物质在任何温度下其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只是温度不同时分子热运动的剧烈程度不同.温度低时,分子的热运动相对缓慢,但不会停止,更不能错误地认为0℃时物质的分子不再做热运动.
【辨析】机械运动与分子热运动的比较
名称 机械运动 分子热运动
研究对象 宏观物体 微观分子
有无规律 有规律可循 单个分子的运动无规律可循
影响因素 质量、力和作用时间 温度与物质的状态
【例题】1. (多选)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从烟肉里冒出的黑烟在空中飘荡,这属于扩散现象
尘土飞扬,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弹簧能够被压缩,说明分子间有空隙
炒菜比腌菜咸得快,说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答案】AB
2. 下列生活中的事例不能说明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
A.端午节蒸粽子时,满屋子都弥漫着粽香
B.将一勺糖放人一杯清水中,一段时间后整杯水都变甜了
C.打扫教室地面时,在阳光下看到灰尘在空中飞舞
D.腌制腊肉时,将盐涂抹在猪肉表面,几天后整块肉都变咸了
【答案】C
3. 把两滴墨水分别同时滴入盛有冷水和热水的两个玻璃杯中,比较两杯水中墨水扩散的快慢,由图中信息可确定,温度越高,扩散越 (选填“快”或“慢”),进而说明,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越
【答案】快 剧烈
下列生活中的事例不能说明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
A.端午节蒸粽子时,满屋子都弥漫着粽香
B.将一勺糖放人一杯清水中,一段时间后整杯水都变甜了
C.打扫教室地面时,在阳光下看到灰尘在空中飞舞
D.腌制腊肉时,将盐涂抹在猪肉表面,几天后整块肉都变咸了
【答案】C
下列描述中属于扩散现象的是( )
A.桂花花香四溢 B.雪花漫天飘舞
C. 灰尘空中飞扬 D.江面雾气弥漫
【答案】A
三、分子间的作用力
1. 分子间的作用力
【情境探究】
将两个铅柱底面削平,紧压在一起,在下面吊重物不能把它们拉开;
将胶水涂抹在两个物体表面,压实后两个物体被牢牢粘在一起;
用很大的力去压铁块,虽然铁块的形状发生了变化,但是其体积却没有发生变化;
在注射器内吸入一些水,堵住注射口并用力压活塞,发现水的体积不会明显变小;
【分析】根据(1)、(2)中的现象可知,因为物体的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分子间的引力使两个铅柱或涂胶水的两个物体结合在一起;根据(3)、(4)中的现象可知虽然分子之间有间隙,但是要压缩固体和液体却很困难,这是因为分子之间存在着斥力
2. 类比理解分子间作用力的特点
分子间距离关系 类比分析 分子间作用力
分子间距离等于平衡距离 相当于弹簧的自然伸长状态 引力等于斥力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零
分子间距离小于平衡距离 相当于压缩弹簧 引力小于斥力,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斥力
分子间距离大于平衡距离 相当于拉伸弹簧 引力大于斥力,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引力
分子间距离大于10倍平衡距离 相当于弹簧被拉直,甚至被断 分子间作用力十分微弱,可以忽略
3. 对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的理解
(1)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当物体被压缩时,对外表现为斥力;当物体被拉伸时,对外表现为引力.
(2)不同物质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是不一样的.例如,相同粗细的铁绳和塑料绳,塑料绳更容易被拉断,是因为塑料绳中分子之间的引力远小于铁绳中分子之间的引力.
(3)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的作用范围是很小的,只有分子彼此靠得很近时才能产生,分子间的距离太大(大于平衡距离的10倍,如气体分子间)时,分子间的作用力就变得十分微弱,可以忽略;
4. 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常见的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构成的——分子间有间隙
构成物质的分子在不停地做热运动
分子间存在着引力和斥力
5. 物质三态的微观特征和宏观特征
物态 微观特征 宏观特征
分子间距离 分子间作用力 分子热运动情况 有无固定形状 有无固定体积 有无流动性
固态 很小 很大 只能在平衡位置附近振动 有 有 无
液态 较大 较大 既可以在一个位置上振动,也可以移动到另一位置振动 无 有 有
气态 很大 很小 除碰撞时,均可以看成匀速直线运动 无 无 有
热现象的微观本质
分子动理论认为,由于物体的分子热运动受温度影响会发生变化,而这些变化又进一步影响了分子间的距离和相互作用方式从而导致了物质的状态发生变化.
【例题】1. 如图所示,热熔法连接PPR管时、用热熔器加热粗管端口内层和细管端口外层,然后把细管推进粗管,冷却后两根管子就连接在一起很难被拉开了,这个现象说明( )
A.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B.分子是运动的
C.分子间存在引力 D.分子间存在斥力
2. 把干净的玻璃板吊在弹簧测力计下面,读出测力计示数.使玻璃板水平接触水面,然后稍稍用力向上拉玻璃板,发现弹簧测力计示数会变大,原因是( )
A.分子之间存在间隙 B.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C.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D.分子之间存在斥力
【答案】B
成语“破镜重圆”源自唐代孟棨的《本事诗·情感》,记载了隋朝越国公杨素一段成人之美的故事,流传至今.但在现实生活中,破了的玻璃镜是不能“重圆”的,其原因是( )
A.分子间的作用力因玻璃被打碎而消失
B.玻璃的分子间只有斥力没有引力
C.玻璃碎片间的距离太大,大于分子间作用力起作用的距离
D.玻璃表面太光滑
【答案】C
4.如图示意了某种物体常见三种状态的微观模型.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状态时,物体最容易被压缩
B.物体从乙状态到甲状态,分子间的斥力变小
C.丙状态时,物体有流动性
D.甲状态时,分子的位置固定,不会运动
【答案】C
5. 2022年3月23日下午,中国空间站“天宫课堂”开展第二次太空授课活动,航天员老师王亚平用水将两个塑料板连接起来,搭建了一座液体桥,如图所示.水在两板之间连接成为桥,这说明( )
A. 分子之间有引力 B. 分子之间有斥力
C. 物质由大量分子组成 D. 水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答案】A
第3节 内能 讲义
【课堂导入】物体的动能与势能,引入到分子之间的动能和分子的势能
一、内能
1. 定义: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作物体的内能。
2. 单位:焦耳,简称焦,符号是J.
3. 对内能的理解:
(1)指物体的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属于宏观概念;
(2)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根据分子动理论可知,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且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无论物体处于何种状态、何种形状、温度高低都是如此.因此,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
4. 影响因素:
(1)质量:质量越大,分子数目趟多,分子动能和势能总和越大,物体的内能越大;
(2)温度: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其内能越大;
(3)状态:同种物质,温度、质量不变时,状态改变,分子间距离改变,分子势能改变,内能改变;
(4)体积:物体体积变化,分子间距离变化,分子势能变化,内能变化;
(5)物质种类:不同物质的分子,分子间作用力不同,温度、质量相同时,它们的分子势能不同,内能不同;
5. 物体内能改变的宏观表现:
(1)温度变化: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大;温度降低,内能减小;
(2)物态变化:例如,晶体熔化内能增加,凝固形成晶体内能减小;
6. 内能和机械能的区别与联系:
名称 内能 机械能
区别 定义 物体所有分子的动能与势能的总和 物体所具有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
影响因素 物体的温度、质量、状态、体 积、物质种类 物体的质量、速度、高度、材料 与弹性形变的程度
研究对象 微观世界的大量分子 宏观世界的所有物体
存在条件 (1)永远存在; (2)永不为零 (1)物体运动时、被举高时、发生弹性形变时; (2)可以为零
联系 (1)物体无论是否具有机械能,一定具有内能; (2)物体的内能和机械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例题】1. 关于物体的内能,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
B.物体的内能增加,温度一定升高
C.0℃时物体没有内能
D.物体的温度不变,它的内能一定不变
【答案】A
下列关于内能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热水中每个水分子都具有较大的内能
B.南极的冰没有内能
C.一杯水的温度升高时,内能增加
D.温度高的水的内能比温度低的水的内能大
【答案】C
关于内能和机械能的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内能和机械能各自包含动能和势能,因此,它们是一样的
B.运动物体的内能和机械能均不为零
C.一个物体的机械能可以为零,但它的内能永远不可能为零
D.物体的机械能变化时,它的内能可以保持不变
【答案】A
物体内能的改变(重点考查)
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
【课堂导入】冬天用暖水袋、发烧时用毛巾降温、喝热水时杯臂会烫;
【归纳】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时发生热传递,能量从高温物体转移到低温物体,即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定义: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时能量从高温物体转移到低温物体的能量传递;
条件:不同物体或同一物体的不同部分之间存在温度差
方向:由高温物体转移到低温物体或由物体的高温部分转移到低温部分,直至温度相同,即没有温度差
本质:能量的转移,能量的形式未发生改变
【拓展】热传递的三种方式:
传导:传导是指热量由固体物体的高温区域传递到低温区域的过程。传导的机制是通过固体物质内部的分子或原子之间的碰撞和运动来传递热量。传导的速度取决于物质的热导率和温度梯度。
对流:对流是指流体(液体或气体)中的热量传递过程。对流的机制是通过流体的流动来传递热量,它分为自然对流和强制对流两种类型。自然对流是指流体在温度和密度差异作用下自发产生的对流现象,而强制对流是通过外力(如泵或风扇)来推动流体流动实现热量传递。
辐射:辐射是指热量通过电磁波的方式传递。辐射的机制是物体因温度而发射出来的电磁波,这些波长在太阳光谱的红外区域。辐射传热对于真空和非金属材料来说是主要的热传递方式。
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
【课堂导入】搓手,挤压矿泉水瓶使瓶盖蹦出
物体对外做功:物体温度降低,内能减少;
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温度上升,内能增加;
实质:其他形式的能与内能之间的相互转化;
【特别提醒】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增加
不是任何情况下对物体做功都能改变物体的内能.例如,用手托起物理课本,虽然人对课本做了功,但课本的内能没有增加,增加的是课本的机械能.
热传递和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区别与联系:【重点记】
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区别 联系
实质 常见方式 举例 做功和热传递都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且效果相同.某物体的内能发生改变,可能是通过热传递改变的,也可能是通过做功改变的,或两者都有,若不知道具体过程则无法确定内能的改变方式
热传递 能量的转移 高温物体放热,低温物体吸热 生活中的烧、烤、烙、炒,生产中的“淬火"等
做功 其他形式的能与内能之间的相互转化 压缩体积、摩擦生 热、锻 打 物体、弯折物体等 打气简打气、钻木取火、来回多次弯折铁丝等
体积膨胀等 装开水的暖水瓶内的气体将瓶塞冲开等
温度、热量与内能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重点记】
温度 热量 内能
区别 概念 宏观上:表示物林的冷热程度;微观上:反映物体中分子热运动的剧烈程度 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 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
表述 用“降低”“升高”“降低到““升高到”“是”等表述,属于状态量 用“放出”“吸收"等表述,属于过程量 用“有”“具有!“改变”“增加’“减少”等表述,属于状态量
单位 摄氏度(℃) 焦耳(J) 焦耳(J)
联系 温度反映内能的大小,热量反映内能的变化量
归纳总结 一个一定 一个物体的温度升高(或降低)时,其内能一定增加(或减少)
五个不一定 (1)一个物体的内能增加(或减少)时,其温度不一定升高(或降低),如晶体的熔化(或凝固)过程; (2)一个物体的内能增加(或减少)时,不一定是因为吸收(或放出)热量,也可能是对物体做功(或物体对外界做功); (3)一个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时,其温度不一定升高(或降低),如晶体的熔化(或凝固)过程; (4)一个物体温度升高(或降低)时,不一定是因为吸收(或放出)热量,也可能是因为做功,如摩擦生热(或物体对外界做功); (5)一个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的过程中,如果同时对外做功(或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不一定增加(或减少);
【例题】1. 下列事例中,主要利用做功的方式来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
A.把酒精擦在手背上,手背感觉到凉
B.冬天人们在室外晒太阳,感觉暖和
C.反复弯折铁丝,铁丝的温度升高
D.把水放进冰箱冷冻室,水变成冰块
【答案】C
下列操作中利用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
A.锯木板的锯条发热 B.划火柴使火柴棒燃烧
C.冬天用暖手宝取暖 D.暖水瓶瓶盖跳起
【答案】C
学完热学知识后,小明提出的以下观点错误的是( )
A.“水太热不能喝”,其中的“热”是指温度高
B.“水汽化时要吸热”,其中的“热”是指热量
C.“开水和冷水之间发生了热传递”,其中的“热”是指热量
D“壶中的水被烧热了”,其中的“热”是指内能
【答案】D
(多选)关于温度、内能、热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温度高的物体含有的热量多
B.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一定升高
C.物体的温度不变,内能可能减小
D.内能小的物体也可能将热量传给内能大的物体
【答案】CD
二氧化碳爆破技术是现代工程建设中非常环保的技术,起爆前高压泵将二氧化碳压缩成高压气体,液化后输人爆破筒内.如图所示,爆破时电加热管发热.使筒内的液态二氧化碳迅速汽化,形成的高压气体从泄气孔中喷出,实施爆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高压泵压缩二氧化碳,气体内能增大,温度降低
B.高压泵压缩二氧化碳,气体内能减小,温度升高
C.高压二氧化碳气体喷出时,内能增大,温度升高
D.高压二氧化碳气体喷出时,内能减小,温度降低
【答案】D
“煮"的篆体写法如图,表示用火烧煮食物.下列实例与“煮”在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上相同的是( )
A.热水暖手 B.钻木取火 C.搓手取暧 D.擦燃火柴
【答案】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