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浙江省杭州市临平区树兰中学七年级科学独立作业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浙江省杭州市临平区树兰中学七年级科学独立作业

资源简介

浙江省杭州市临平区树兰中学七年级科学独立作业
1.(2025七下·临平期末)生物通过生殖和发育,使得生命在生物圈中世代相传,生生不息。如图是几种生物生殖和发育的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图是青蛙的发育过程,其一生中呼吸器官有3种
B.乙图中的a是形成受精卵的场所,也是女性主要生殖器官
C.丙图中的大豆种子萌发时所需的营养物质来自胚乳
D.丁图将多肉植物的叶插入土壤中进行繁殖属于有性生殖
2.(2025七下·临平期末)聚吡咯因其良好的导电性和生物相容性常被用作脑机接口技术中的电极材料。聚吡咯是由吡咯单体(C4H5N)通过聚合反应形成的。下列关于吡咯单体说法正确的是(  )
A.吡咯单体由碳、氢、氮三种原子构成
B.吡咯单体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C.吡咯单体的相对分子质量为67
D.吡咯单体中碳、氢、氮元素的质量比为4:5:1
3.(2025七下·临平期末)如图为安装在宾馆、仓库等处天花板的自动喷水灭火装置。室内起火时,密封在装置内的液体体积膨胀,冲破水管阀门,实现喷水灭火。起火时,液体体积膨胀是因为液体分子(  )
A.质量变大 B.间隔变大 C.数量变多 D.引力变大
4.(2025七下·临平期末)《参考消息》5月5日报道,科学家们首次利用仪器“听到”并记录下树木“喝水”时发出的声音。以下关于树木“喝水”的讨论,正确的是(  )
A.树木“喝水”的主要部位一定是根尖的伸长区
B.“喝”进的水一定会沿着根、茎、叶中的筛管运送到树木各处
C.“喝水”时,无机盐一定会“搭便车”, “跑”到树木的各个部分
D.听到“喝水”声时,排出叶片气孔的气体必定有水蒸气、CO2和O2
5.(2025七下·临平期末)物质变化与我们的生活关系很大。下列有关物质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绿叶在阳光下吸收二氧化碳和水,生成养料和氧气的过程是化学变化
B.汽车行驶过程中轮胎爆炸了是化学变化
C.吃食物时,牙齿咀嚼、肠胃蠕动等过程都是化学变化
D.面粉与水混合后产生白色沉淀物是化学变化
6.(2025七下·临平期末)国家速滑馆在冬奥会历史上首次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技术原理简化如图所示,则CO2经过(  )
A.压缩机后温度降低 B.冷凝器后内能增大
C.膨胀阀后分子间距减小 D.蒸发器时吸收热量
7.(2025七下·临平期末)概念图常用于表述各科学概念之间的联系。下列概念图正确的是(  )
A.
B.
C.
D.
8.(2025七下·临平期末)如图甲、乙分别表示为某植物保留顶芽和剪去顶芽的枝条,从枝条的发育情况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甲枝条具有顶端优势,抑制了侧芽的生长
B.乙枝条由于打破了顶端优势,侧枝较快发展
C.甲枝条更有利于植物的生长,有利于开花结果提高产量
D.乙枝条的措施在园林绿化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9.(2025七下·临平期末)锰酸钾是一种无机物,化学式为K2MnO4,呈墨绿色或灰黑色正交晶体,640℃时分解,其水溶液呈墨绿色或深绿色,这是锰酸根( 的特征颜色。主要用于油脂、纤维、皮革的漂白,以及消毒、照相材料和氧化剂等。关于 K2MnO4这种物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锰酸钾由4种元素组成
B.锰酸钾中钾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C.锰元素的化合价为6价
D.锰酸钾由2个钾原子、1个锰原子和4个氧原子构成
10.(2025七下·临平期末)如图表示四种原子的结构模型 (“●”、 “ ”和“”分别表示电子、中子、质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丙的核电荷数不同 B.甲、丙为同一种原子
C.乙、丁属于同一种元素 D.甲、乙互为同位素原子
11.(2025七下·临平期末)某兴趣小组在相同的小烧杯内盛等量的水,以相同的热源同时加热。如图所示,甲杯为隔水加热,乙杯为隔油加热,丙杯为隔砂加热,加热一段时间后,测得小烧杯外物质的温度分别为水温100℃、油温300℃、砂温600℃,则三杯水的温度高低顺序关系为(  )
A. B.
C. D.
12.(2025七下·临平期末)如图所示是一种陶瓷制作工艺流程图。关于该流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修坯与校坯的时序是可颠倒的
B.干燥与装窑的时序是不可颠倒的
C.施釉与釉料制备的工序是并行工序
D.浆料制备与模具制作的工序是串行工序
13.(2025七下·临平期末)花生适合在砂粒比较多的土壤中种植,这是因为花生在地上开花,雌蕊深入地下进行膨大发育,砂粒较多有助于雌蕊向地下伸扎以及膨大形成果实。下列土壤模型中能代表砂粒较多的是(  )
A. B.
C. D.
14.(2025七下·临平期末)氧气瓶是储存和运输氧气的容器,氧气瓶抗压能力强,不易变形。当瓶中氧气逐渐消耗的过程中,下列图像合理的是(  )
A. B.
C. D.
15.(2025七下·临平期末)用完全培养液在两个相同的容器内分别培养水稻苗和番茄苗(假设两植物的吸水速率相同),一段时间后,测定培养液中各种离子与实验开始时各种离子之比如图所示(实验前各种离子浓度均为100%)。该实验不能说明的是(  )
A.水稻吸收水的相对速率比吸收钙、镁元素大
B.与番茄比,水稻对硅元素需要量大,对钙元素需要量小
C.植物对无机盐离子的吸收具有选择性
D.植物对各种离子的吸收速率与溶液中离子的浓度有关
16.(2025七下·临平期末)用化学用语完成下列填空
(1)符号“6Cu”的含义   。
(2)CO2中2表示的意义   。
(3)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填化学元素符号)    。
(4)3个铵根离子   。
(5)构成氯化钠的微粒   。
(6)氩气的化学式   。
(7)13号元素和9号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    。
17.(2025七下·临平期末)
(1)如图甲,点燃蜡烛会使它上方的扇叶旋转起来。这是因为蜡烛的火焰使附近空气的温度升高,体积膨胀,空气的密度变   ,所以热空气   (选填“上升”或“下降”) 形成气流,气流流过扇叶时,带动扇叶转起来。
(2)如图乙是一根环形管,内注满水,内有一只乒乓球。若在A处加热,则乒乓球会向   (选填“顺时针”或“逆时针”)运动。
(3)根据以上原理,我们在长途运输海鲜时,将冰块放置在海鲜的   (选填“上方”或“下方”),有利于食物的保鲜。
18.(2025七下·临平期末)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登上月球背面,成为世界首个着落在月球背面的探测器。此后,嫦娥四号通过“鹊桥”中继星向世界展现了首张月背的完整风貌。图为月背全景图的局部,可以看到月面充满了奇异而荒凉的壮美。其实看似荒凉的月球矿产资源极为丰富。以铁为例,仅月面表层5厘米厚的沙土就含有上亿吨铁。
(1)科学研究发现,月球上富含铁的同位素:Fe-57(一个原子内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为57)和Fe-54,已知铁元素为26号元素,则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Fe-57和 Fe-54原子核外电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
B.Fe-57和 Fe-54在元素周期表中占同一个位置
C.Fe-57和 Fe-54均属于铁元素,所以相对原子质量相同
(2)地球上的铁主要以氧化物形式存在,在 两种化合物中,与等质量铁元素相结合的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某赤铁矿(主要成分为氧化铁,且其它成分不含铁)探明含铁量为11.2%,则氧化铁含量为   (以百分数的形式表示)。
19.(2025七下·临平期末)图甲为某物质的熔化图像,根据图像可知:
(1)第15min时该物质处于   (填状态)。
(2)若将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入正在熔化的该物质中(如图乙),则试管内冰的质量会   ,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会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20.(2025七下·临平期末) 阅读以下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日本核废水的排放引起了民众囤盐恐慌,被污染的海水中含有的Ⅰ-131是碘的一种放射性元素。
【材料二】核废水中含有三种水,分别是水(H2O)、重水 和超重水
【材料三】一个氘(2H)原子中有1个质子和1个中子;一个氚原子(3H)中有1个质子和2个中子。
【材料四】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放出射线的过程叫做衰变,超重水(33H2O)中的氚(3H)元素会发生β-衰变,在这个过程中,氚原子核内一个中子会变成一个质子。
(1) 水(H2O) 、重水(2H2O) 和超重水(3H2O) 中共有   种元素。
(2)超重水 (3H2O)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
(3)当核废水中的氚(3H)元素发生β衰变时,会变成   (填元素符号)。
21.(2025七下·临平期末)
(1)小金利用厚度均匀的合金板(厚度为1厘米),制作了个无盖的不漏水的盒子。成品尺寸如图所示,质量为1600克。合金板的密度为   千克/米。
(2)小金在测某种液体的密度时,测了三组液体的体积及容器和液体的总质量数据,记录如表所示。
组数 1 2 3
液体的体积V/厘米3 5 10 15
液体和容器的总质量m/克 1606 1612 1618
当倒入的液体体积为60厘米3时,液体的质量为   克。
(3)如图所示,水平桌面上甲、乙两容器底面积均为(0.01m2,甲容器内盛有体积为 的水,乙容器内盛有深度为0.35m的酒精(已知 则容器内水的质量为   kg;若要使甲、乙容器中液体的质量相等,应该从甲容器内抽出   cm3的液体。
22.(2025七下·临平期末) 实验探究法。某同学为了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做了如下实验:
步骤一:分别取20mL的清水和20mL不同浓度 (5%、10%)的食盐水依次置于A、B、C三个烧杯中。
步骤二:取三块新鲜小萝卜块,分别置于A、B、C三个烧杯中(萝卜块全部被淹没),都静置浸泡5分钟。
步骤三:取出萝卜块,分别量出三烧杯中溶液的体积。
步骤四:记录数据于下列表中。
  周围溶液浓度(%)
清水 5%的食盐水 10%的食盐水
溶液体积(mL) 19.5 22.6 24.4
据实验回答问题:
(1)步骤二中存在明显不足,请你指出来:   。
(2)通过A组和B组进行对比得出的结论是萝卜细胞液浓度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5%。
(3)实验除了通过溶液体积的变化来定量证明植物细胞的吸水或失水之外,也可以通过测量   的变化来定量证明植物细胞的吸水或吸水。
23.(2025七下·临平期末)细菌的生长繁殖的是否受酸碱性影响呢 科学兴趣小组找来面包,探究细菌的生长繁殖与酸碱性的关系.在A、B、C三个培养皿中分别加入适量的酸液、蒸馏水、碱液,分别放入一块等大的面包.
(1)实验中需要控制的变量有   (写出一个即可).
(2)如表是兴趣小组观察后记录的细菌数, “+”的多少表示细菌数量的多少.
培养皿 A(酸液) B(蒸馏水) C(碱液)
细菌数目 ++ +++++ +
实验可得到的结论是:细菌的生长繁殖    。
(3)小组成员中有人提出,是不是所有的细菌都适合在中性环境中生长呢 他们通过查资料获得甲、乙、丙三种细菌与酸碱性的关系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多选)。 (备注:pH的大小代表液体不同的酸碱度。pH=7的液体呈中性,pH>7的液体呈碱性,pH<7的液体呈酸性)
A.甲细菌的对酸碱性的适应范围最广
B.乙、丙两种细菌在中性环境中不能生长
C.乙细菌适合在碱性环境中生活
D.不同细菌生活环境对酸碱性的要求是不同的
24.(2025七下·临平期末) 小孙被朋友家里盛开的杜鹃花(俗名映山红)所吸引,于是在网上购买了杜鹃花的种子,打算在家里的阳台上种植。但是杜鹃花的种子存在休眠现象,自然萌发率很低。为探究打破种子休眠的条件,小孙进行了如下实验:
(1)比较第    两组实验结果,说明湿沙是打破种子休眠的影响因素。
(2)为进一步探究仅有湿沙条件是否可以打破种子休眠,小孙增设了第4组实验,第4组实验的预处理是与湿沙混合,常温保存60天;若第4组实验种子几乎不萌发,综合上述信息,得出的结论是    。
(3)小孙还发现,有一株杜鹃花上居然开出了3种不同颜色的花。这是园艺工人用嫁接的方式培育的杜鹃花,用营养繁殖的好处是    。
(4)杜鹃是一种只产蛋,不孵蛋的特殊鸟类,杜鹃花者是一种绿色开花植物。关于杜鹃和杜鹃花结构层次上的最大差异是    。
25.(2025七下·临平期末)某学习小组同学在制作一个医用冷藏盒时,不知道给药品降温用冰好,还是盐水结成的冰好 他们动手测量了盐水的凝固点。
(1)在选择器材时,小明提出不要使用量程为-2~102℃的温度计,要使用量程为-20~102℃的温度计,这样的考虑主要是基于什么假设    。
(2)小明和小红分别通过实验得到了盐水的凝固图象如图所示,则小明所测盐水的凝固点是   ℃。
(3)他们同时发现所测的盐水凝固点并不相同,于是对比了双方实验过程,发现烧杯中装水都是20mL,小明加了1汤匙的盐,而小红加了3汤匙的盐,由此作出猜想:盐水的凝固点与盐水的浓度有关。接着多次实验得出不同浓度盐水的凝固点,数据记录如表:
盐水浓度/% 0 3 6 9 12 15 18 21 24 27 30 36
凝固点/℃ 0 -0.4 0
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当盐水浓度增大时,其凝固点是   。
(4)小明由表格数据得到盐水浓度为21%时凝固点最低,其值为-18℃,你认为他的判断准确吗 (准确/不准确),你判断的理由是   。
26.(2025七下·临平期末)为了探究泡沫塑料和棉絮的保温性能的好坏,某同学设计并做了一个实验,他用这两种材料分别包着装有热水的密闭烧瓶,让它们自然冷却,利用温度计和计时器定时测量两烧瓶中的水温随时间变化的情况。
(1)为了使实验结果更可靠,除了控制烧瓶大小、水的质量、初始温度和环境因素相同外,还需控制的变量有   (答出一点即可)。
(2)按照计划操作,该同学把实验测得的时间和温度数据记录在下表中。
时间/ min 0 10 20 30 40   150 180
泡沫塑料组水温/℃ 80 64 55 50 47   21 20
棉絮组水温/℃ 80 56 43   28   20 20
分析两组水水温的变化,你能看出,在这两种材料中,保温效果比较好的是   。
(3)分析表中数据,可以发现水在降温时是有规律的,根据水在降温时的规律,时间为30min时,棉絮组的水温可能是下列选项中的()。
A.46℃ B.43℃ C.39℃ D.35℃
27.(2025七下·临平期末) 2021年9月,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实现利用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C6H40O5)n],如图为人工合成淀粉过程中第一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1)参加反应的和(分子个数比为   。
(2)3.2克有机物X中碳元素的质量为   克。
(3)若人工合成淀粉实现工厂化、规模化生产,在一定程度上能(  )(填字母)。
A.缓解粮食危机 B.缓解温室效应 C.节省耕地资源
28.(2025七下·临平期末)纯水导电能力很弱,电解水时常加入一些氢氧化钠增强导电性(氢氧化钠本身不会减少),以加快电解速度。小灵为研究影响电解水速度的因素做了如下实验,实验记录结果如表:
实验编号 温度/℃ 时间/s 溶液浓度 氢气体积/mL
① 15 60 2% 22.2
② 15 60 5% 33.1
③ 30 60 2% 26.0
④ 30 60 5% V
(水的电解信息:水在通直流电的条件下会生成氢气和氧气,该反应为放热反应)
(1)小灵应在   (填“阴”或“阳”)极端收集氢气;本实验通过比较   来反映电解水速度的快慢。
(2)对比①③或②④的结果,则V的值可能是()。
A.20.1 B.25.3 C.28.2 D.36.9
(3)小灵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 发现每组实验氢气的产生速度总是越来越快,请结合以上探究结果推测其中可能得两个原因 :①   ;②   。
29.(2025七下·临平期末)下表是某地市场上销售的一种“加碘盐”包装袋上的部分文字说明。请根据此表,结合初中学过的化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配料表 精制海盐、碘酸钾(KIO3)
含碘量 30mg/ kg
储藏方法 密封避光、防潮
食用方法 烹调时待食品熟后加入碘盐
(1) 在碘酸钾中, K: I: O的质量比是   。
(2)规定,成年人每天最少需要0.15mg碘,相当于每天需要碘盐   g。
(3)根据含碘盐的食用方法,可推测碘酸钾的化学性质    。
30.(2025七下·临平期末)
(1)图甲示黄豆种子的结构图,图乙示黄豆种子萌发成幼苗的过程图,图丙示黄豆受精过程示意图,图丁示豆荚和黄豆的形成图。请据图回答([ ]内填序号或字母, 上填文字):
①萁即豆茎(大豆植物的茎),豆茎在锅下燃烧,豆子在锅里哭泣,豆子(图丁中的F)由图图丙[   ]   发育而成的;
②汁即豆汁,富含丰富的蛋白质,主要来自于图甲中的[   ]   ,在种子萌发过程中提供有机物,我们常吃的黄豆芽主要部分指图乙的[   ]   ,发育来的。
(2)如图所示是对果树进行环割树皮的实验,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提示:果树的韧皮部位于树皮中)
①在A、B处环割前后,该枝条的水分运输(或蒸腾作用)并没有受到影响,原因是   。
②该枝条环割后,果实甲和乙的生长情况有何不同    。
31.(2025七下·临平期末) 2022年亚运会在杭州举行,亚运场馆正在有序的施工建设。为节能减排,建筑上普遍采用空心砖替代实心砖。如图所示,质量为3.96千克的某空心砖,规格如图所示,砖的实心部分占总体积的3/5。求:
(1)该砖块材料的实心部分体积。
(2)该砖块材料的密度。
(3)生产每块空心砖比同规格的实心砖可节省材料多少千克?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人的受精、胚胎发育、分娩和哺乳过程;植物的无性生殖
【解析】【分析】1、两栖动物的生殖:现存的两栖动物约有2500种,它们是从水生过渡到陆生的脊椎动物。最常见的是蛙类,它们的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营水陆两栖生活,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春末夏初,雄蛙鸣叫→雌雄蛙抱对→雌蛙排卵、雄蛙排精→体外受精。雌雄蛙分别把卵细胞和精子排到水中,精卵在水中结合形成受精卵,这种受精方式称为体外受精。
2、两栖动物的发育(变态发育):
青蛙的受精卵在水中形成后,便开始进行细胞分裂,形成胚胎,胚胎继续发育形成幼体--蝌蚪。蝌蚪用鳃呼吸。蝌蚪的发育过程中先后长出后肢、前肢,尾和鳃逐渐萎缩消失,肺逐渐形成,发育成幼蛙。幼蛙可以离水登陆,逐渐发育成成蛙,其发育过程可以概括为: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
【解答】A、甲是青蛙的生殖发育过程,青蛙的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营水陆两栖生活,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可见青蛙的一生中呼吸器官有3种。A正确。
B、形成受精卵的场所是输卵管,a子宫是胚胎发育的场所,卵巢是女性主要生殖器官,B错误。
C、大豆种子萌发时所需的营养物质来自子叶,C错误。
D、丁图将多肉植物的叶插入土壤中进行繁殖,没有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属于无性生殖。D错误。
故答案为:A。
2.【答案】C
【知识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
【解析】【分析】根据化学式的意义可知.已知化学式可以知道物质的元素组成、每个分子中原子的个数、各元素的质量比、相对分子质量等.可根据化学式的意义进行解答。
【解答】A、吡咯单体由分子构成,而吡咯单体分子由碳、氢、氮三种原子构成,故说法错误;
B、吡咯单体中碳、氢、氮元素的质量比为(12×4):(1×5):(14×1),吡咯单体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故说法错误;
C、吡咯单体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4+1×5+14×1=67,故说法正确;
D、吡咯单体中碳、氢、氮元素的质量比为(12×4):(1×5):(14×1)≠4:5:1,故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C。
3.【答案】B
【知识点】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解析】【分析】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物体不变,其分子的数量不变;当物体受热膨胀时,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解答】当起火时,周围空气温度升高,液体体积膨胀,则液体分子的间隔会变大,但液体的质量不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其分子数量也不会改变,此时分子的引力会变小,故只有B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B。
4.【答案】C
【知识点】植物的根系及其结构与功能;茎的运输作用;叶的形态结构
【解析】【分析】根据根尖结构,导管、筛管的位置及功能,气孔的作用分析解答。
【解答】A、伸长区在分生区上部,细胞逐渐停止分裂,开始迅速伸长,是根伸长最快的地方。故树木“喝水”的主要部位一定是根尖的伸长区的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筛管是植物韧皮部(树皮内侧)内输导有机养料的管道。由许多管状活细胞上下连接而成。相邻两细胞的横壁上有许多小孔,称为“筛孔”。两细胞的原生质体通过筛孔彼此相通。筛管没有细胞核,但筛管是活细胞。叶片进行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通过筛管自上而下运输到其它器官如根。故树木“喝”进的水一定会沿着根、茎、叶中的筛管运送到树木各处的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C、植物吸收水和无机盐的主要器官是根,根吸水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主要是根尖的成熟区,成熟区生有大量的根毛,增加了根的吸收面积。导管是由一种死亡了的、只有细胞壁的细胞构成的,而且上下两个细胞是贯通的,它位于维管束的木质部内,它的功能是把从根部吸收的水和无机盐输送到全身各器官,运输方向自下而上。故树木“喝水”时,无机盐一定会“搭便车”,“跑”到树木的各个部分的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D、植物的叶片通过气孔散失到大气中的气体有二氧化碳、水蒸气、氧气,但二氧化碳是呼吸作用产生的,水蒸气是蒸腾作用产生的,氧气是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听到树木“喝水”声时,植物不一定在进行光合作用(如晚上),又因为呼吸作用一直是存在的,所以排出气孔的一定有二氧化碳和水蒸气,不一定有氧气。
故答案为:C。
5.【答案】A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变化时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
变化时都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解答】A. 绿叶在阳光下吸收二氧化碳和水,生成养料和氧气的过程,有新物质俗称,是化学变化,故正确;
B. 汽车行驶过程中轮胎爆炸了,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是化学变化,故错误;
C. 吃食物时,牙齿咀嚼、肠胃蠕动等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是化学变化,故错误;
D. 面粉与水混合后产生白色沉淀物,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是化学变化,故错误;
故答案为:A。
6.【答案】D
【知识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解析】【分析】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加;
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汽化吸热,液化放热。
【解答】解:A、CO2经过压缩机时,对CO2做功,CO2的内能增大,温度升高,故A错误;
B、CO2经过冷凝器时由气态变成液态,发生了液化放热,内能减小,故B错误;
C、由图可知,液态CO2经过膨胀阀时一部分变为气态CO2,则此过程中发生了汽化,分子间的距离变大,故C错误;
D、CO2经过蒸发器时由液态变成了气态,发生了汽化现象,汽化吸热,故D正确。
故选:D。
7.【答案】B
【知识点】花的结构
【解析】【分析】植物的花经过传粉和受精以后,花萼凋落或存留,花冠、雄蕊都凋落,柱头和花柱凋落,只有雌蕊的子房继续发育,子房壁发育成果皮,胚珠发育成种子,珠被发育成种皮,受精卵发育成胚,受精极核发育成胚乳,子房发育成果实。
【解答】A.珠被发育成种皮,A错误。
B.胚珠发育成种子,珠被发育成种皮,受精卵发育成胚,B正确。
C.珠被发育成种皮,受精卵发育成胚,C错误。
D.受精卵发育成胚,D错误。
故选B。
8.【答案】C
【知识点】芽的发育;果实与种子的形成
【解析】【分析】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顶芽对侧芽有一定的制约关系。当顶芽生长旺盛时,侧芽的生长就会受到抑制,这种现象叫做顶端优势。
【解答】如果摘除顶芽,侧芽会很快就发育成枝条。在生产实践中,人们经常利用植物的顶端优势原理,对作物、果树、花卉等进行整枝、打杈或摘心,调整顶芽和侧芽的生长发育状况,提高作物和果树产量以及花卉的观赏价值。题干中甲、乙分别为植物体上保留顶芽和剪去顶芽的枝条,从枝条的发育情况分析乙枝条由于打破了顶端优势,侧枝较快发育。故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9.【答案】C
【知识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锰酸钾的化学式为K2MnO4,我们可以根据化学式的相关知识来分析各选项。
【解答】A.由锰酸钾的化学式K2MnO4可知,它是由钾(K)、锰(Mn)、氧(O)3种元素组成的,而不是4种元素,A错误;
B.锰酸钾中钾、锰、氧元素的质量比为(39×2):55:(16×4)=78:55:64,可见钾元素的质量分数不是最大的,B错误;
C.在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在K2MnO4中,钾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设锰元素的化合价为x,则(+1)×2+x+(-2)×4=0,即2+x-8= 0,x=+6价,所以锰元素的化合价为6价,C正确;
D.锰酸钾是由钾离子和锰酸根离子构成的,而不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D错误。
故答案为:B。
10.【答案】C
【知识点】构成物质的粒子模型;原子的构成
【解析】【分析】根据甲乙丙丁四种原子的结构模型进行分析。
【解答】A、甲和丙的质子数相同,对于原子而言,其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故甲、丙的核电荷数相同,故该说法错误;
B、甲、丙的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故它们不是同一种原子,故该选项错误;
C、决定元素种类的是核内质子数,乙、丁两种原子的质子数相同,故它们属于同一种元素,故该选项正确;
D、甲、乙的质子数不相同,不互为同位素,故该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C。
11.【答案】B
【知识点】沸腾及沸腾条件
【解析】【分析】液体沸腾时,继续吸热,温度不变。
【解答】用相同的小烧杯内盛等量的水,以相同的热源同时加热,当温度达到100℃时,水开始沸腾,温度不再升高,故三次实验的水的温度应该相同。
故答案为:B。
12.【答案】B
【知识点】陶瓷器及其制造流程
【解析】【分析】陶瓷器制造的一般步骤:陶瓷器制造主要有揉泥、制坯、干燥、素烧、施釉及烧制等步骤。
①揉泥:目的是排空泥料中的气泡。缺少这一工序,坯体中容易出现气泡,坯体干燥烧制时容易破裂变形。
②制坯:在泥揉妥后,即可开始制坯,依据最终的器型做出相应的坯体。
③干燥:坯体成型后,自然晾干。
④素烧:将干燥的坯体烧到800~900C,使坯体变得较牢固,以减少在搬运、施釉时发生的破损,且坯体较容易吸附釉料。
⑤施釉:釉就是陶瓷表面那层光亮、类似玻璃的物质。釉的原料一般是矿物的粉末,用水调和成釉浆。施釉即将釉浆均匀地加在坯体表面,以待烧制时釉能熔在坯体表面。施釉的方法有浸釉法、淋釉法、刷釉法、荡釉法及喷釉法等。施釉可使陶瓷更实用、美观。
⑥烧制:烧制陶瓷的窑炉有柴窑、煤窑、气窑、电窑。陶器烧制温度低于瓷器。目前,人们通过精确地控制温度,使釉料在特定温度下发生化学变化而烧制出精美的成品。
【解答】A、修坯是对坯体进行修整,校坯是检查坯体的形状等是否符合要求。一般来说,需要先对坯体进行初步的检查(校坯),发现问题后再进行修整(修坯),如果先修坯再校坯,可能会在修坯过程中掩盖一些原本校坯能发现的问题,所以修坯与校坯的时序通常是不可颠倒的,A选项错误。
B、干燥是为了去除坯体中的水分,装窑是将坯体放入窑中进行烧制。如果坯体没有干燥就装窑,在烧制过程中,坯体中过多的水分可能会导致坯体开裂等问题,所以必须先干燥再装窑,干燥与装窑的时序是不可颠倒的,B选项正确。
C、施釉是在坯体表面施加一层釉料,而施釉需要用到釉料,这就必须先制备好釉料,所以施釉与釉料制备是有先后顺序的,属于串行工序,而不是并行工序(并行工序是指可以同时进行的工序),C选项错误。
D、浆料制备是为了获得制作陶瓷所需的浆料,模具制作是为了制作承载浆料成型的模具。这两个工序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先后顺序要求,它们可以同时进行,属于并行工序,而不是串行工序(串行工序是指一个工序完成后才能进行下一个工序),D选项错误。
故选:B。
13.【答案】C
【知识点】土壤的结构和类型
【解析】【分析】土壤种类分为三种:砂土类土壤、壤土类土壤、黏土类土壤;根据土壤中砂粒、粉砂粒和黏粒所占的比例不同,土壤分为砂质土、黏质土、壤土三类。砂质土的性质:含沙量多,颗粒粗糙,渗水速度快,保水性能差,通气性能好。黏质土的性质:含沙量少,颗粒细腻,渗水速度慢,保水性能好,通气性能差。壤土的性质:含沙量一般,颗粒一般,渗水速度一般,保水性能一般,通气性能一般。壤土类土壤是最适合植物生活的土壤;
【解答】根据题干表述可知,花生适宜在砂质土中种植;砂质土的性质:含沙量多,颗粒粗糙,渗水速度快,保水性能差,通气性能好。结合模型分析,A、B、D的保水性能一般或较好,不符合砂质土的含水情况,C模型保水性能差、通气性能好,符合要求。
因此,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4.【答案】C
【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与密度相关的物理现象
【解析】【分析】氧气瓶内氧气不断消耗,氧气的质量减小,氧气充满整个氧气瓶,氧气的体积不变。
【解答】氧气瓶内氧气不断消耗,氧气的质量减小,氧气充满整个氧气瓶,氧气的体积不变,根据可知,氧气的密度变小,即氧气瓶内的氧气密度随氧气质量的减小而减小。相反,氧气瓶内的氧气密度随氧气质量的增大而增大,但体积不变,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15.【答案】D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
【解析】【分析】由图例分析可知,不同植物对同种离子的需要量及同一植物对不同离子的需要量不同,因此植物对矿质元素是一种选择性吸收,而对水是无选择性吸收,则植物体对水分和矿质元素的吸收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因为水稻对水的吸收速度比对钙和镁的吸收速率快,造成培养液中浓度上升,水稻吸收硅的载体多,因为浓度下降得最多;而番茄吸收的钙和镁较多,对硅吸收量少;体现了植物对无机盐离子的吸收具有选择性。
【解答】A、水稻培养液中钙和镁浓度比实验前高,说明吸收水的相对速率比吸收钙和镁的大,A正确;
B、水稻培养液中硅浓度下降得最多,说明吸收量最多,而番茄吸收硅少,B正确;
C、水稻吸收的硅多,对钙和镁吸收量少,而番茄吸收的钙和镁较多,对硅吸收量少,体现了不同植物根尖细胞膜控制内外物质进出的能力不同,C正确;
D、图中并不能看出植物体对各种离子的吸收速率与溶液中的离子浓度有关,其原因在于不同植物根尖细胞膜上载体的种类和数量是不同的,D错误。
故答案为:D。
16.【答案】(1)6个铜原子
(2)1个二氧化碳分子中含有2个氧原子
(3)Al
(4)3NH4+
(5)Na+、Cl-
(6)Ar
(7)AlF3
【知识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化学用语的意义及书写,解题关键是分清化学用语所表达的对象是分子、原子、离子还是化合价,才能在化学符号前或其它位置加上适当的计量数来完整地表达其意义,并能根据物质化学式的书写规则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才能熟练准确的解答此类题目。
【解答】(1)符号“6Cu”的含义是:6个铜原子;
(2)标在化学式中元素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所含原子的数目,所以CO2中2表示的意义是:1个二氧化碳分子中含有2个氧原子;
(3)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Al;
(4)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所以3个铵根离子表示为3NH4+;
(5)氯化钠是由钠离子与氯离子构成的。离子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省略不写,因此,钠离子与氯离子分别表示为Na+、Cl-;故答案为:Na+、Cl-;
(6)氩气属于西游气体,由单原子分子构成,元素符号就表示该种气体,所以氩气的化学式为:Ar;
(7)根据元素周期表元素顺序,13号元素应该为铝元素,化合价为+3价,9号元素为氟元素,化合价为-1价,第13号和9号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化学式为AlF3;
故答案为:(1)6个铜原子;(2)1个二氧化碳分子中含有2个氧原子;(3)Al;(4)3NH4+;
(5)Na+、Cl-;(6)Ar;(7)AlF3。
17.【答案】(1)小;上升
(2)逆时针
(3)上方
【知识点】密度与温度的关系;大气压的综合应用
【解析】【分析】(1)空气的温度升高,体积会膨胀,密度会变小,密度小的热空气上升;
(2)图乙中在A处加热,A处的水温度升高,密度减小,密度小热水向上流动;
(3)由于冰块的温度低于空气温度,冰块吸热,使得周围空气温度降低,密度增大,冷空气向下流动,即可判断冰块与海鲜的位置了。
【解答】(1)蜡烛的火焰使附近空气的温度升高,体积膨胀,空气密度变小,由于流体密度小的向上流动,热空气上升;
(2)图乙中在A处加热,A处的水温度升高,密度减小,由于流体密度大的向下流动,所以A处的水上升,环形管中的水逆时针流动,于是乒乓球也随水流逆时针运动;
(3)由于冰块的温度低于空气温度,冰块吸热,使得周围空气温度降低,密度增大,冷空气向下流动,所以冰块应放在海鲜的上方。
故答案为:(1)小;上升;(2)逆时针;(3)上方。
18.【答案】(1)C
(2)9:8;16%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同位素;相对原子质量;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相对分子质量
【解析】【分析】(1)A、根据原子中核外电子数=质子数进行分析;
B、根据同一种元素,所以在元素周期表中占同一个位置进行分析;
C、根据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进行分析;
(2)根据元素的质量比等于相对原子质量和原子个数的乘积之比进行分析。
【解答】(1)A、Fe-57和Fe-54属于同位素,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原子中核外电子数=质子数,所以其核外电子数相同,故A正确;
B、Fe-57和Fe-54质子数相同,属于同一种元素,所以在元素周期表中占同一个位置,故B正确;
C、Fe-57和Fe-54中中子数不同,所以相对原子质量不相同,故C错误。
(2)Fe2O3、Fe3O4的1个分子中铁原子的个数比为2:3,要使两种物质中铁元素质量相等,可以将两种物质进行变形,即将铁原子个数变为6,分别为Fe6O9、Fe6O8即与等质量铁元素相结合的氧元素的质量比为9:8;杂质中不含铁元素,所以铁元素全部来源于氧化铁,所以该矿石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为=16%。
故答案为:(1)C;(2)9:8;16%。
19.【答案】(1)固液共存
(2)增大;不变
【知识点】熔化与熔化现象;熔点和凝固点;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晶体与非晶体
【解析】【分析】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固态、液态和气态是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物质会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变化。常温下空气处于气态,酒精处于液态,铜处于固态。根据固体熔化的不同特点,固体可分为晶体和非晶体两类。晶体具有一定的熔化温度。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熔化时温度持续上升。固体熔化时要从外界吸热。晶体熔化的温度叫做熔点,熔点会受大气压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例如,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的熔点为0℃,当压力升高时,冰的熔点也会相应提升,当压力下降时,冰的熔点也会降为0℃以下。不同晶体的熔点不同。同一个晶体的凝点与熔点相同。非晶体在凝固过程中,要不断放热,且温度不断下降,非晶体没有固定熔点;
【解答】(1) 第15min时该物质处于固液共存态;0-10分钟属于固态,10-20分钟是固液共存态,20-30分钟是液态;
(2) 若将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入正在熔化的该物质中(如图乙),则试管内冰的质量会增加,因为正在熔化的物质中会吸热,冰水混合物被吸热,水结成冰,所以冰的质量增加,水在凝固的过程中会放热并且温度保持不变,所以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会 不变 ;
故答案为:(1)固液共存(2)增大;不变
20.【答案】(1)2
(2)22
(3)He
【知识点】同位素;相对分子质量
【解析】【分析】(1)根据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分析;
(2)根据相对分子质量计算方法分析;
(3)根据质子数分析。
【解答】(1)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 水(H2O) 、重水(2H2O) 和超重水(3H2O) 中共有氢元素和氧元素;故答案为:2;
(2)超重水(3H2O)的相对分子质量是2×3+16=22;故答案为:22;
(3)当核废水中的氚(3H )元素发生β-衰变时,在这个过程中,氚原子核内一个中子会变成一个质子,会变成质子数为2,因此是氦元素;故答案为:He。
故答案为:(1)2;(2)22;(3)He。
21.【答案】(1)5×103
(2)72
(3)3;200
【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合金板的长、宽、高求出合金板的体积,根据密度公式求出密度的大小;
(2)由表中数据得出液体的体积V与液体和容器的总质量m的关系,计算出液体体积为60厘米3时的液体和容器的总质量,该总质量减去容器的质量得出液体的质量;
(3)根据密度公式算出甲容器内水的质量;知道乙两容器底面积和盛有酒精的深度为,可求出酒精的体积V,根据密度公式的变形式m=ρV可求出乙容器内酒精的质量;再取出甲容器内水的质量,进而求出应该抽出的水的质量、体积。
【解答】(1)合金板的体积为:V=12cm×12cm×5cm-10cm×10cm×4cm=320cm3;
合金板的密度为:ρ==5g/cm3=5×103kg/m3;
(2)由表中数据得,液体的体积每增加5cm3,液体和容器的总质量增加6g,则液体的密度为:,
当倒入的液体体积为60cm3时,液体质量:m液=ρV=1.2g/cm3×60cm3=72g;
(3)甲容器内盛有体积为3×10-3m3的水,根据密度公式得,则甲容器内水的质量为:
m水=ρ水V水=1.0×103kg/m3×3×10-3m3=3kg;
甲、乙两容器底面积均为0.01m2,乙容器内盛有深度为0.35m的酒精,则酒精的体积V酒精=0.01m2×0.35m=3.5×10-3m3,则乙容器内酒精的质量为:m酒精=ρ酒精V酒精=0.8×103kg/m3×3.5×10-3m3=2.8kg;甲容器内水的质量:m水=3kg;
若要使甲、乙容器中液体的质量相等,应该从甲容器内抽出水的质量:
Δm水=m水-m酒精=3kg-2.8kg=0.2kg,从甲容器内抽出水的体积:
ΔV=。
故答案为:(1)5×103;(2)72;(3)3;200。
22.【答案】(1)萝卜块大小应该一样
(2)小于
(3)萝卜块硬挺和软缩的变化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实验探究的其他思想方法;控制变量法;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
【解析】【分析】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植物细胞吸水还是失水取决于细胞液浓度与周围环境溶液的浓度大小.当细胞外部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内部浓度时,细胞失水;当细胞外部溶液的浓度小于细胞内部浓度时,细胞吸水。
【解答】(1)这是一个对照试验,变量是溶液的浓度,所以不能有其他的变量,因此萝卜块应该一样大;
(2)比较A组合B组,可以发现浓度增大了,溶液的体积也增大,说明在B组中的萝卜发生了失水,当萝卜块细胞液浓度小于周围溶液浓度时,萝卜块失水;
(3)细胞的吸水和失水不只通过溶液体积的变化来定量证明,也可以通过测量萝卜块硬挺和软缩的变化来定性证明,萝卜块变的硬挺表示它吸水了,吸水越多越硬;萝卜块变的软缩表示失水了,失水越多越软。
故答案为:(1)萝卜块大小应该一样;(2)小于;(3)萝卜块硬挺和软缩的变化。
23.【答案】(1)液体的酸碱性
(2)受酸碱性的影响
(3)A;C;D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控制变量法
【解析】【分析】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其中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设计原则:一个探究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实验变量,其他因素均处于相同理想状态,这样便于排除因其他因素的存在而影响、干扰实验结果的可能。
【解答】(1)在A、B、C三个培养皿中分别加入适量的酸液、蒸馏水、碱液,分别放入一块等大的面包.可见该实验的变量是液体的酸碱性。
(2)实验可得到的结论是:细菌的生长繁殖受酸碱性的影响.
(3)据图可见:A、甲细菌的对酸碱性的适应范围最广,A正确;
B、乙、丙两种细菌在中性环境中能生长,B错误;
C、乙细菌适合在酸性环境中生活,C正确;
D、不同细菌生活环境对酸碱性的要求是不同的,D正确.
故答案为:(1)液体的酸碱性;(2)受酸碱性的影响;(3)ACD。
24.【答案】(1)2、3
(2)仅有湿沙条件不能打破种子休眠
(3)繁殖速度快,后代能保持亲本的优良性状
(4)杜鹃结构层次中有系统,杜鹃花结构层次中没有系统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实验探究的其他思想方法;器官和系统;植物的无性生殖
【解析】【分析】对照实验是指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解答】(1)由图可知,第2组和第3组除湿沙外,其他实验条件都相同且适宜,第3组种子萌芽率高于第2组。故比较第2、3两组实验结果,说明湿沙是打破种子休眠的影响因素。
(2)第4组实验的预处理是与湿沙混合,常温保存60天,与第1组实验形成以湿沙为变量的对照实验,与第3组形成以温度为变量的对照实验。若第4组实验种子几乎不萌发,得出的结论是:仅有湿沙条件不能打破种子休眠。
(3)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这种生殖方式称为无性生殖。无性生殖产生的后代,只具有母体的遗传特性。嫁接属于无性生殖,故用营养繁殖的好处是繁殖速度快,后代能保持亲本的优良性状。
(4)绿色开花植物体的结构层次为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动物体的结构层次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故杜鹃和杜鹃花结构层次上的最大差异是杜鹃结构层次中有系统,杜鹃花结构层次中没有系统。
故答案为:(1)2、3;(2)仅有湿沙条件不能打破种子休眠;(3)繁殖速度快,后代能保持亲本的优良性状;(4)杜鹃结构层次中有系统,杜鹃花结构层次中没有系统。
25.【答案】(1)盐水的凝固点低于-2℃
(2)-4
(3)先降低后升高
(4)不准确;因为不是所有浓度都测量了,在浓度为21%附近可能存在比-18℃还低的凝固点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凝固与凝固现象
【解析】【分析】(1)若盐水的凝固点低于-2℃时,使用量程为-2℃~102℃的温度计就不能测出盐水的凝固点;
(2)盐水凝固的温度为盐水的凝固点,从凝固开始到凝固结束时间为凝固的过程经历时间;
(3)完全凝固时间减去开始时间即为从开始到完全凝固所用时间;
(4)根据表格数据可得出结论;
【解答】(1)要使用量程为-20℃~102℃的温度计,主要考虑盐水的凝固点低于-2℃时,便于测出盐水的凝固点;
(2)分析图象可知,小明所测盐水在-4℃凝固,则该盐水的凝固点是-4℃;
(3)从表格中的数据可看出,盐水的浓度一直在变大,而盐水的凝固点是先降低后又升高;
(4)从表格中的数据可看出,盐水浓度为21%时凝固点最低,其值为-18℃,盐水浓度在18%到24%之间还有很多的浓度,有可能比-18℃还低,所以他的判断不准确;
故答案为:(1)盐水的凝固点低于-2℃;(2)-4;(3)先降低后升高;(4)不准确;因为不是所有浓度都测量了,在浓度为21%附近可能存在比-18℃还低的凝固点。
26.【答案】(1)水的初始温度相同
(2)泡沫塑料
(3)D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控制变量法
【解析】【分析】(1)根据实验的控制变量角度分析;
(2)根据表中数据可知从0到40min泡沫塑料包的水温度的变化量;保温性能的好坏主要是看包在泡沫塑料和棉絮中哪个温度计的示数变化慢,示数变化慢的保温性能好;
(3)根据表格中的数据找规律,可以看出水的温度越低降温越慢,根据这个规律找答案;
【解答】(1)为保证实验的准确性,实验前除了取大小、厚度相同的泡沫塑料和棉絮外,还应考虑影响水温变化的其他因素,即保持烧瓶相同、环境因素相同、水的质量相同和水的初始温度相同;
(2)由表一中实验数据可知,计时开始到40min时,泡沫塑料包的烧瓶中的水温度降低了80℃-41℃=39℃;棉絮包的烧瓶中的水,温度降低了80℃-28℃=52℃,相同时间内,泡沫塑料包的水温度降低的少,所以,泡沫塑料的保温性能比较好;
(3)由表中实验数据可知,温度较高时,水温下降得较快,棉絮组的水温,在时间为20min和40min时的温度分别为43℃和28℃,在20min内共降低15℃,如果温度降低是均匀的话,在中间30min时,温度应降低7.5℃,根据“温度较高时水温下降得较快”可得出降低的温度应大于7.5℃一点,所以可降低到35.5℃再低一点,即D可能。
故答案为:(1)水的初始温度相同;(2)泡沫塑料;(3)D。
27.【答案】(1)3:1
(2)1.2
(3)A;B;C
【知识点】构成物质的粒子模型;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关系
【解析】【分析】观察微观示意图,分析反应物、生成物的化学式,根据反应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根据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的意义计算、分析、判断有关的问题。
【解答】(1)由微观反应示意图可知,该反应是由二氧化碳与氢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CH3OH和水,化学方程式为,由方程式的意义可知,参加反应的和 分子个数比为3:1。
(2)3.2克有机物X中碳元素的质量为:3.2g×=1.2g。
(3)若人工合成淀粉实现工厂化、规模化生产,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粮食危机、缓解温室效应、节省耕地资源等,故选ABC。
故答案为:(1)3:1;(2)1.2;(3)ABC。
28.【答案】(1)氢气;相同时间产生氢气的体积
(2)D
(3)水电解实验产热,温度升高,反应速度越快;随着水的分解,溶液的浓度增大,溶液的浓度越大,反应速度越快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解析】【分析】(1)根据电解水原理及实验记录分析回答此题;
(2)根据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分析回答此题;
(3)根据反应放热及溶液的浓度变化分析回答此题。
【解答】(1)电解水时阴极端产生的气体是氢气,根据实验记录可以看出,通过记录相同时间产生氢气的体积来反映电解水速度的快慢;故答案为:氢气;相同时间产生氢气的体积。
(2)①③两组实验中只有温度不同,②④两组实验中也只有温度不同,对比编号①③或②④的实验结果,可验证的假设是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则V的值可能是36.9;故答案为:D;
(3)电解水属于放热反应,温度会升高,根据实验数据可知,温度升高会加快反应速率,所以看到氢气的产生速度越来越快;此外随着水的分解,溶液的浓度增大,离子浓度越大,反应速度越快。
故答案为:(1)氢气;相同时间产生氢气的体积;(2)D;(3) ① 水电解实验产热,温度升高,反应速度越快; ② 随着水的分解,溶液的浓度增大,溶液的浓度越大,反应速度越快。
29.【答案】(1)39:127:48
(2)5
(3)受热易分解
【知识点】相对原子质量;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不同物质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碘酸钾的化学式,可计算组成元素的质量比;(2)先计算出每克碘盐中含碘的质量,再乘以0.15即可;(3)烹调时待食品熟后再加入碘盐,说明碘盐的热稳定性差,受热容易分解。
【解答】(1)KIO3中钾元素、碘(I)元素、氧元素的质量比=39:127:(16×3)=39:127:48;
(2)若1kg碘盐中含30mg碘。已知成年人每天约需要0.15mg碘,则成人每天需要食用碘盐
×0.15mg=5g;
(3)由食用方法说明可知,碘酸钾在受热时易分解。
故答案为:(1)39:127:48;(2)5;(3)受热易分解。
30.【答案】(1)D;胚珠;⑤;子叶;c;胚轴
(2)环割树皮没有伤到木质部,水分是仍能通过木质部中的导管运输的;甲发育良好、乙停止发育
【知识点】茎的运输作用;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种子的结构;种子萌发的过程与必要条件
【解析】【分析】(1)图甲中,①胚轴、②胚根、③种皮、④胚芽、⑤子叶;图乙中,a茎和叶、b子叶、c胚轴;图丙中,A柱头、B花柱、C子房壁、D胚珠;图丁中,E果皮、F种子;种子萌发过程中,胚根最先突破种皮发育成根,胚芽发育成茎和叶,胚轴发育成连接根和茎的部位;
(2)导管是由一种死亡了的,只有细胞壁的细胞构成的,而且上下两个细胞是贯通的。它位于维管束的木质部内,它的功能是把从根部吸收的水和无机盐输送到全身各器官,运输方向自下而上;筛管是植物韧皮部(树皮内侧)内输导有机养料的管道。由许多管状活细胞上下连接而成,筛管的功能是把叶片进行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通过筛管自上而下运输到其它器官如果实、根等。
【解答】(1) ① 图丁中的F种子由图丙中的D胚珠发育而来的;
② 大豆属于双子叶植物,营养物质储存在图甲中⑤子叶里。我们常吃的黄豆芽的主要部分,主要是由乙图中的胚轴发育而成的;
(2) ① 在A、B处环割后,割断的是筛管;环割树皮没有伤到木质部,水分是仍然能通过木质部(木质部中的导管)运输的,因此该枝条的蒸腾作用并没有受到影响。
② 该枝条环割后,虽然有机物的运输通道筛管被割断,但是甲果实仍然能得到上面的叶制造的有机物,因此甲果实发育良好;而叶制造的有机物不能运输到乙果实,因此乙果实停止发育。
故答案为:(1)D胚珠;⑤子叶;c胚轴;(2) ① 环割树皮没有伤到木质部,水分是仍能通过木质部中的导管运输的; ② 甲发育良好、乙停止发育。
31.【答案】(1)该砖块材料的体积是:20cm×10cm×15cm=3000cm3。实心部分的体积为:3000cm3×3/5=1800cm3;
(2)已知砖块的质量为3.96kg,材料的体积为1800cm3,根据公式;
(3)做成实心砖时需要材料的质量为:2.2g/cm3×3000cm3=6.60kg。所以生产每块空心砖比同规格的实心砖可节省材料的质量为:6.60kg-3.96kg=2.64kg。
【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图中砖块的长、宽、高计算出砖块的体积,根据题中信息实心部分占总体积的3/5可计算出实心部分的体积;
2、根据密度计算公式:,可求出砖块的密度;
3、利用公式m=ρV计算出实心砖块的体积,减去空心砖的质量即是节省的材料质量。
1 / 1浙江省杭州市临平区树兰中学七年级科学独立作业
1.(2025七下·临平期末)生物通过生殖和发育,使得生命在生物圈中世代相传,生生不息。如图是几种生物生殖和发育的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图是青蛙的发育过程,其一生中呼吸器官有3种
B.乙图中的a是形成受精卵的场所,也是女性主要生殖器官
C.丙图中的大豆种子萌发时所需的营养物质来自胚乳
D.丁图将多肉植物的叶插入土壤中进行繁殖属于有性生殖
【答案】A
【知识点】人的受精、胚胎发育、分娩和哺乳过程;植物的无性生殖
【解析】【分析】1、两栖动物的生殖:现存的两栖动物约有2500种,它们是从水生过渡到陆生的脊椎动物。最常见的是蛙类,它们的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营水陆两栖生活,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春末夏初,雄蛙鸣叫→雌雄蛙抱对→雌蛙排卵、雄蛙排精→体外受精。雌雄蛙分别把卵细胞和精子排到水中,精卵在水中结合形成受精卵,这种受精方式称为体外受精。
2、两栖动物的发育(变态发育):
青蛙的受精卵在水中形成后,便开始进行细胞分裂,形成胚胎,胚胎继续发育形成幼体--蝌蚪。蝌蚪用鳃呼吸。蝌蚪的发育过程中先后长出后肢、前肢,尾和鳃逐渐萎缩消失,肺逐渐形成,发育成幼蛙。幼蛙可以离水登陆,逐渐发育成成蛙,其发育过程可以概括为: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
【解答】A、甲是青蛙的生殖发育过程,青蛙的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营水陆两栖生活,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可见青蛙的一生中呼吸器官有3种。A正确。
B、形成受精卵的场所是输卵管,a子宫是胚胎发育的场所,卵巢是女性主要生殖器官,B错误。
C、大豆种子萌发时所需的营养物质来自子叶,C错误。
D、丁图将多肉植物的叶插入土壤中进行繁殖,没有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属于无性生殖。D错误。
故答案为:A。
2.(2025七下·临平期末)聚吡咯因其良好的导电性和生物相容性常被用作脑机接口技术中的电极材料。聚吡咯是由吡咯单体(C4H5N)通过聚合反应形成的。下列关于吡咯单体说法正确的是(  )
A.吡咯单体由碳、氢、氮三种原子构成
B.吡咯单体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C.吡咯单体的相对分子质量为67
D.吡咯单体中碳、氢、氮元素的质量比为4:5:1
【答案】C
【知识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
【解析】【分析】根据化学式的意义可知.已知化学式可以知道物质的元素组成、每个分子中原子的个数、各元素的质量比、相对分子质量等.可根据化学式的意义进行解答。
【解答】A、吡咯单体由分子构成,而吡咯单体分子由碳、氢、氮三种原子构成,故说法错误;
B、吡咯单体中碳、氢、氮元素的质量比为(12×4):(1×5):(14×1),吡咯单体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故说法错误;
C、吡咯单体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4+1×5+14×1=67,故说法正确;
D、吡咯单体中碳、氢、氮元素的质量比为(12×4):(1×5):(14×1)≠4:5:1,故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C。
3.(2025七下·临平期末)如图为安装在宾馆、仓库等处天花板的自动喷水灭火装置。室内起火时,密封在装置内的液体体积膨胀,冲破水管阀门,实现喷水灭火。起火时,液体体积膨胀是因为液体分子(  )
A.质量变大 B.间隔变大 C.数量变多 D.引力变大
【答案】B
【知识点】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解析】【分析】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物体不变,其分子的数量不变;当物体受热膨胀时,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解答】当起火时,周围空气温度升高,液体体积膨胀,则液体分子的间隔会变大,但液体的质量不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其分子数量也不会改变,此时分子的引力会变小,故只有B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B。
4.(2025七下·临平期末)《参考消息》5月5日报道,科学家们首次利用仪器“听到”并记录下树木“喝水”时发出的声音。以下关于树木“喝水”的讨论,正确的是(  )
A.树木“喝水”的主要部位一定是根尖的伸长区
B.“喝”进的水一定会沿着根、茎、叶中的筛管运送到树木各处
C.“喝水”时,无机盐一定会“搭便车”, “跑”到树木的各个部分
D.听到“喝水”声时,排出叶片气孔的气体必定有水蒸气、CO2和O2
【答案】C
【知识点】植物的根系及其结构与功能;茎的运输作用;叶的形态结构
【解析】【分析】根据根尖结构,导管、筛管的位置及功能,气孔的作用分析解答。
【解答】A、伸长区在分生区上部,细胞逐渐停止分裂,开始迅速伸长,是根伸长最快的地方。故树木“喝水”的主要部位一定是根尖的伸长区的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筛管是植物韧皮部(树皮内侧)内输导有机养料的管道。由许多管状活细胞上下连接而成。相邻两细胞的横壁上有许多小孔,称为“筛孔”。两细胞的原生质体通过筛孔彼此相通。筛管没有细胞核,但筛管是活细胞。叶片进行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通过筛管自上而下运输到其它器官如根。故树木“喝”进的水一定会沿着根、茎、叶中的筛管运送到树木各处的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C、植物吸收水和无机盐的主要器官是根,根吸水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主要是根尖的成熟区,成熟区生有大量的根毛,增加了根的吸收面积。导管是由一种死亡了的、只有细胞壁的细胞构成的,而且上下两个细胞是贯通的,它位于维管束的木质部内,它的功能是把从根部吸收的水和无机盐输送到全身各器官,运输方向自下而上。故树木“喝水”时,无机盐一定会“搭便车”,“跑”到树木的各个部分的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D、植物的叶片通过气孔散失到大气中的气体有二氧化碳、水蒸气、氧气,但二氧化碳是呼吸作用产生的,水蒸气是蒸腾作用产生的,氧气是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听到树木“喝水”声时,植物不一定在进行光合作用(如晚上),又因为呼吸作用一直是存在的,所以排出气孔的一定有二氧化碳和水蒸气,不一定有氧气。
故答案为:C。
5.(2025七下·临平期末)物质变化与我们的生活关系很大。下列有关物质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绿叶在阳光下吸收二氧化碳和水,生成养料和氧气的过程是化学变化
B.汽车行驶过程中轮胎爆炸了是化学变化
C.吃食物时,牙齿咀嚼、肠胃蠕动等过程都是化学变化
D.面粉与水混合后产生白色沉淀物是化学变化
【答案】A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变化时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
变化时都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解答】A. 绿叶在阳光下吸收二氧化碳和水,生成养料和氧气的过程,有新物质俗称,是化学变化,故正确;
B. 汽车行驶过程中轮胎爆炸了,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是化学变化,故错误;
C. 吃食物时,牙齿咀嚼、肠胃蠕动等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是化学变化,故错误;
D. 面粉与水混合后产生白色沉淀物,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是化学变化,故错误;
故答案为:A。
6.(2025七下·临平期末)国家速滑馆在冬奥会历史上首次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技术原理简化如图所示,则CO2经过(  )
A.压缩机后温度降低 B.冷凝器后内能增大
C.膨胀阀后分子间距减小 D.蒸发器时吸收热量
【答案】D
【知识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解析】【分析】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加;
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汽化吸热,液化放热。
【解答】解:A、CO2经过压缩机时,对CO2做功,CO2的内能增大,温度升高,故A错误;
B、CO2经过冷凝器时由气态变成液态,发生了液化放热,内能减小,故B错误;
C、由图可知,液态CO2经过膨胀阀时一部分变为气态CO2,则此过程中发生了汽化,分子间的距离变大,故C错误;
D、CO2经过蒸发器时由液态变成了气态,发生了汽化现象,汽化吸热,故D正确。
故选:D。
7.(2025七下·临平期末)概念图常用于表述各科学概念之间的联系。下列概念图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花的结构
【解析】【分析】植物的花经过传粉和受精以后,花萼凋落或存留,花冠、雄蕊都凋落,柱头和花柱凋落,只有雌蕊的子房继续发育,子房壁发育成果皮,胚珠发育成种子,珠被发育成种皮,受精卵发育成胚,受精极核发育成胚乳,子房发育成果实。
【解答】A.珠被发育成种皮,A错误。
B.胚珠发育成种子,珠被发育成种皮,受精卵发育成胚,B正确。
C.珠被发育成种皮,受精卵发育成胚,C错误。
D.受精卵发育成胚,D错误。
故选B。
8.(2025七下·临平期末)如图甲、乙分别表示为某植物保留顶芽和剪去顶芽的枝条,从枝条的发育情况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甲枝条具有顶端优势,抑制了侧芽的生长
B.乙枝条由于打破了顶端优势,侧枝较快发展
C.甲枝条更有利于植物的生长,有利于开花结果提高产量
D.乙枝条的措施在园林绿化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答案】C
【知识点】芽的发育;果实与种子的形成
【解析】【分析】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顶芽对侧芽有一定的制约关系。当顶芽生长旺盛时,侧芽的生长就会受到抑制,这种现象叫做顶端优势。
【解答】如果摘除顶芽,侧芽会很快就发育成枝条。在生产实践中,人们经常利用植物的顶端优势原理,对作物、果树、花卉等进行整枝、打杈或摘心,调整顶芽和侧芽的生长发育状况,提高作物和果树产量以及花卉的观赏价值。题干中甲、乙分别为植物体上保留顶芽和剪去顶芽的枝条,从枝条的发育情况分析乙枝条由于打破了顶端优势,侧枝较快发育。故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9.(2025七下·临平期末)锰酸钾是一种无机物,化学式为K2MnO4,呈墨绿色或灰黑色正交晶体,640℃时分解,其水溶液呈墨绿色或深绿色,这是锰酸根( 的特征颜色。主要用于油脂、纤维、皮革的漂白,以及消毒、照相材料和氧化剂等。关于 K2MnO4这种物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锰酸钾由4种元素组成
B.锰酸钾中钾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C.锰元素的化合价为6价
D.锰酸钾由2个钾原子、1个锰原子和4个氧原子构成
【答案】C
【知识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锰酸钾的化学式为K2MnO4,我们可以根据化学式的相关知识来分析各选项。
【解答】A.由锰酸钾的化学式K2MnO4可知,它是由钾(K)、锰(Mn)、氧(O)3种元素组成的,而不是4种元素,A错误;
B.锰酸钾中钾、锰、氧元素的质量比为(39×2):55:(16×4)=78:55:64,可见钾元素的质量分数不是最大的,B错误;
C.在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在K2MnO4中,钾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设锰元素的化合价为x,则(+1)×2+x+(-2)×4=0,即2+x-8= 0,x=+6价,所以锰元素的化合价为6价,C正确;
D.锰酸钾是由钾离子和锰酸根离子构成的,而不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D错误。
故答案为:B。
10.(2025七下·临平期末)如图表示四种原子的结构模型 (“●”、 “ ”和“”分别表示电子、中子、质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丙的核电荷数不同 B.甲、丙为同一种原子
C.乙、丁属于同一种元素 D.甲、乙互为同位素原子
【答案】C
【知识点】构成物质的粒子模型;原子的构成
【解析】【分析】根据甲乙丙丁四种原子的结构模型进行分析。
【解答】A、甲和丙的质子数相同,对于原子而言,其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故甲、丙的核电荷数相同,故该说法错误;
B、甲、丙的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故它们不是同一种原子,故该选项错误;
C、决定元素种类的是核内质子数,乙、丁两种原子的质子数相同,故它们属于同一种元素,故该选项正确;
D、甲、乙的质子数不相同,不互为同位素,故该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C。
11.(2025七下·临平期末)某兴趣小组在相同的小烧杯内盛等量的水,以相同的热源同时加热。如图所示,甲杯为隔水加热,乙杯为隔油加热,丙杯为隔砂加热,加热一段时间后,测得小烧杯外物质的温度分别为水温100℃、油温300℃、砂温600℃,则三杯水的温度高低顺序关系为(  )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沸腾及沸腾条件
【解析】【分析】液体沸腾时,继续吸热,温度不变。
【解答】用相同的小烧杯内盛等量的水,以相同的热源同时加热,当温度达到100℃时,水开始沸腾,温度不再升高,故三次实验的水的温度应该相同。
故答案为:B。
12.(2025七下·临平期末)如图所示是一种陶瓷制作工艺流程图。关于该流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修坯与校坯的时序是可颠倒的
B.干燥与装窑的时序是不可颠倒的
C.施釉与釉料制备的工序是并行工序
D.浆料制备与模具制作的工序是串行工序
【答案】B
【知识点】陶瓷器及其制造流程
【解析】【分析】陶瓷器制造的一般步骤:陶瓷器制造主要有揉泥、制坯、干燥、素烧、施釉及烧制等步骤。
①揉泥:目的是排空泥料中的气泡。缺少这一工序,坯体中容易出现气泡,坯体干燥烧制时容易破裂变形。
②制坯:在泥揉妥后,即可开始制坯,依据最终的器型做出相应的坯体。
③干燥:坯体成型后,自然晾干。
④素烧:将干燥的坯体烧到800~900C,使坯体变得较牢固,以减少在搬运、施釉时发生的破损,且坯体较容易吸附釉料。
⑤施釉:釉就是陶瓷表面那层光亮、类似玻璃的物质。釉的原料一般是矿物的粉末,用水调和成釉浆。施釉即将釉浆均匀地加在坯体表面,以待烧制时釉能熔在坯体表面。施釉的方法有浸釉法、淋釉法、刷釉法、荡釉法及喷釉法等。施釉可使陶瓷更实用、美观。
⑥烧制:烧制陶瓷的窑炉有柴窑、煤窑、气窑、电窑。陶器烧制温度低于瓷器。目前,人们通过精确地控制温度,使釉料在特定温度下发生化学变化而烧制出精美的成品。
【解答】A、修坯是对坯体进行修整,校坯是检查坯体的形状等是否符合要求。一般来说,需要先对坯体进行初步的检查(校坯),发现问题后再进行修整(修坯),如果先修坯再校坯,可能会在修坯过程中掩盖一些原本校坯能发现的问题,所以修坯与校坯的时序通常是不可颠倒的,A选项错误。
B、干燥是为了去除坯体中的水分,装窑是将坯体放入窑中进行烧制。如果坯体没有干燥就装窑,在烧制过程中,坯体中过多的水分可能会导致坯体开裂等问题,所以必须先干燥再装窑,干燥与装窑的时序是不可颠倒的,B选项正确。
C、施釉是在坯体表面施加一层釉料,而施釉需要用到釉料,这就必须先制备好釉料,所以施釉与釉料制备是有先后顺序的,属于串行工序,而不是并行工序(并行工序是指可以同时进行的工序),C选项错误。
D、浆料制备是为了获得制作陶瓷所需的浆料,模具制作是为了制作承载浆料成型的模具。这两个工序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先后顺序要求,它们可以同时进行,属于并行工序,而不是串行工序(串行工序是指一个工序完成后才能进行下一个工序),D选项错误。
故选:B。
13.(2025七下·临平期末)花生适合在砂粒比较多的土壤中种植,这是因为花生在地上开花,雌蕊深入地下进行膨大发育,砂粒较多有助于雌蕊向地下伸扎以及膨大形成果实。下列土壤模型中能代表砂粒较多的是(  )
A. B.
C. D.
【答案】C
【知识点】土壤的结构和类型
【解析】【分析】土壤种类分为三种:砂土类土壤、壤土类土壤、黏土类土壤;根据土壤中砂粒、粉砂粒和黏粒所占的比例不同,土壤分为砂质土、黏质土、壤土三类。砂质土的性质:含沙量多,颗粒粗糙,渗水速度快,保水性能差,通气性能好。黏质土的性质:含沙量少,颗粒细腻,渗水速度慢,保水性能好,通气性能差。壤土的性质:含沙量一般,颗粒一般,渗水速度一般,保水性能一般,通气性能一般。壤土类土壤是最适合植物生活的土壤;
【解答】根据题干表述可知,花生适宜在砂质土中种植;砂质土的性质:含沙量多,颗粒粗糙,渗水速度快,保水性能差,通气性能好。结合模型分析,A、B、D的保水性能一般或较好,不符合砂质土的含水情况,C模型保水性能差、通气性能好,符合要求。
因此,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4.(2025七下·临平期末)氧气瓶是储存和运输氧气的容器,氧气瓶抗压能力强,不易变形。当瓶中氧气逐渐消耗的过程中,下列图像合理的是(  )
A. B.
C. D.
【答案】C
【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与密度相关的物理现象
【解析】【分析】氧气瓶内氧气不断消耗,氧气的质量减小,氧气充满整个氧气瓶,氧气的体积不变。
【解答】氧气瓶内氧气不断消耗,氧气的质量减小,氧气充满整个氧气瓶,氧气的体积不变,根据可知,氧气的密度变小,即氧气瓶内的氧气密度随氧气质量的减小而减小。相反,氧气瓶内的氧气密度随氧气质量的增大而增大,但体积不变,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15.(2025七下·临平期末)用完全培养液在两个相同的容器内分别培养水稻苗和番茄苗(假设两植物的吸水速率相同),一段时间后,测定培养液中各种离子与实验开始时各种离子之比如图所示(实验前各种离子浓度均为100%)。该实验不能说明的是(  )
A.水稻吸收水的相对速率比吸收钙、镁元素大
B.与番茄比,水稻对硅元素需要量大,对钙元素需要量小
C.植物对无机盐离子的吸收具有选择性
D.植物对各种离子的吸收速率与溶液中离子的浓度有关
【答案】D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
【解析】【分析】由图例分析可知,不同植物对同种离子的需要量及同一植物对不同离子的需要量不同,因此植物对矿质元素是一种选择性吸收,而对水是无选择性吸收,则植物体对水分和矿质元素的吸收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因为水稻对水的吸收速度比对钙和镁的吸收速率快,造成培养液中浓度上升,水稻吸收硅的载体多,因为浓度下降得最多;而番茄吸收的钙和镁较多,对硅吸收量少;体现了植物对无机盐离子的吸收具有选择性。
【解答】A、水稻培养液中钙和镁浓度比实验前高,说明吸收水的相对速率比吸收钙和镁的大,A正确;
B、水稻培养液中硅浓度下降得最多,说明吸收量最多,而番茄吸收硅少,B正确;
C、水稻吸收的硅多,对钙和镁吸收量少,而番茄吸收的钙和镁较多,对硅吸收量少,体现了不同植物根尖细胞膜控制内外物质进出的能力不同,C正确;
D、图中并不能看出植物体对各种离子的吸收速率与溶液中的离子浓度有关,其原因在于不同植物根尖细胞膜上载体的种类和数量是不同的,D错误。
故答案为:D。
16.(2025七下·临平期末)用化学用语完成下列填空
(1)符号“6Cu”的含义   。
(2)CO2中2表示的意义   。
(3)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填化学元素符号)    。
(4)3个铵根离子   。
(5)构成氯化钠的微粒   。
(6)氩气的化学式   。
(7)13号元素和9号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    。
【答案】(1)6个铜原子
(2)1个二氧化碳分子中含有2个氧原子
(3)Al
(4)3NH4+
(5)Na+、Cl-
(6)Ar
(7)AlF3
【知识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化学用语的意义及书写,解题关键是分清化学用语所表达的对象是分子、原子、离子还是化合价,才能在化学符号前或其它位置加上适当的计量数来完整地表达其意义,并能根据物质化学式的书写规则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才能熟练准确的解答此类题目。
【解答】(1)符号“6Cu”的含义是:6个铜原子;
(2)标在化学式中元素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所含原子的数目,所以CO2中2表示的意义是:1个二氧化碳分子中含有2个氧原子;
(3)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Al;
(4)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所以3个铵根离子表示为3NH4+;
(5)氯化钠是由钠离子与氯离子构成的。离子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省略不写,因此,钠离子与氯离子分别表示为Na+、Cl-;故答案为:Na+、Cl-;
(6)氩气属于西游气体,由单原子分子构成,元素符号就表示该种气体,所以氩气的化学式为:Ar;
(7)根据元素周期表元素顺序,13号元素应该为铝元素,化合价为+3价,9号元素为氟元素,化合价为-1价,第13号和9号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化学式为AlF3;
故答案为:(1)6个铜原子;(2)1个二氧化碳分子中含有2个氧原子;(3)Al;(4)3NH4+;
(5)Na+、Cl-;(6)Ar;(7)AlF3。
17.(2025七下·临平期末)
(1)如图甲,点燃蜡烛会使它上方的扇叶旋转起来。这是因为蜡烛的火焰使附近空气的温度升高,体积膨胀,空气的密度变   ,所以热空气   (选填“上升”或“下降”) 形成气流,气流流过扇叶时,带动扇叶转起来。
(2)如图乙是一根环形管,内注满水,内有一只乒乓球。若在A处加热,则乒乓球会向   (选填“顺时针”或“逆时针”)运动。
(3)根据以上原理,我们在长途运输海鲜时,将冰块放置在海鲜的   (选填“上方”或“下方”),有利于食物的保鲜。
【答案】(1)小;上升
(2)逆时针
(3)上方
【知识点】密度与温度的关系;大气压的综合应用
【解析】【分析】(1)空气的温度升高,体积会膨胀,密度会变小,密度小的热空气上升;
(2)图乙中在A处加热,A处的水温度升高,密度减小,密度小热水向上流动;
(3)由于冰块的温度低于空气温度,冰块吸热,使得周围空气温度降低,密度增大,冷空气向下流动,即可判断冰块与海鲜的位置了。
【解答】(1)蜡烛的火焰使附近空气的温度升高,体积膨胀,空气密度变小,由于流体密度小的向上流动,热空气上升;
(2)图乙中在A处加热,A处的水温度升高,密度减小,由于流体密度大的向下流动,所以A处的水上升,环形管中的水逆时针流动,于是乒乓球也随水流逆时针运动;
(3)由于冰块的温度低于空气温度,冰块吸热,使得周围空气温度降低,密度增大,冷空气向下流动,所以冰块应放在海鲜的上方。
故答案为:(1)小;上升;(2)逆时针;(3)上方。
18.(2025七下·临平期末)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登上月球背面,成为世界首个着落在月球背面的探测器。此后,嫦娥四号通过“鹊桥”中继星向世界展现了首张月背的完整风貌。图为月背全景图的局部,可以看到月面充满了奇异而荒凉的壮美。其实看似荒凉的月球矿产资源极为丰富。以铁为例,仅月面表层5厘米厚的沙土就含有上亿吨铁。
(1)科学研究发现,月球上富含铁的同位素:Fe-57(一个原子内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为57)和Fe-54,已知铁元素为26号元素,则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Fe-57和 Fe-54原子核外电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
B.Fe-57和 Fe-54在元素周期表中占同一个位置
C.Fe-57和 Fe-54均属于铁元素,所以相对原子质量相同
(2)地球上的铁主要以氧化物形式存在,在 两种化合物中,与等质量铁元素相结合的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某赤铁矿(主要成分为氧化铁,且其它成分不含铁)探明含铁量为11.2%,则氧化铁含量为   (以百分数的形式表示)。
【答案】(1)C
(2)9:8;16%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同位素;相对原子质量;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相对分子质量
【解析】【分析】(1)A、根据原子中核外电子数=质子数进行分析;
B、根据同一种元素,所以在元素周期表中占同一个位置进行分析;
C、根据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进行分析;
(2)根据元素的质量比等于相对原子质量和原子个数的乘积之比进行分析。
【解答】(1)A、Fe-57和Fe-54属于同位素,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原子中核外电子数=质子数,所以其核外电子数相同,故A正确;
B、Fe-57和Fe-54质子数相同,属于同一种元素,所以在元素周期表中占同一个位置,故B正确;
C、Fe-57和Fe-54中中子数不同,所以相对原子质量不相同,故C错误。
(2)Fe2O3、Fe3O4的1个分子中铁原子的个数比为2:3,要使两种物质中铁元素质量相等,可以将两种物质进行变形,即将铁原子个数变为6,分别为Fe6O9、Fe6O8即与等质量铁元素相结合的氧元素的质量比为9:8;杂质中不含铁元素,所以铁元素全部来源于氧化铁,所以该矿石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为=16%。
故答案为:(1)C;(2)9:8;16%。
19.(2025七下·临平期末)图甲为某物质的熔化图像,根据图像可知:
(1)第15min时该物质处于   (填状态)。
(2)若将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入正在熔化的该物质中(如图乙),则试管内冰的质量会   ,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会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答案】(1)固液共存
(2)增大;不变
【知识点】熔化与熔化现象;熔点和凝固点;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晶体与非晶体
【解析】【分析】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固态、液态和气态是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物质会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变化。常温下空气处于气态,酒精处于液态,铜处于固态。根据固体熔化的不同特点,固体可分为晶体和非晶体两类。晶体具有一定的熔化温度。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熔化时温度持续上升。固体熔化时要从外界吸热。晶体熔化的温度叫做熔点,熔点会受大气压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例如,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的熔点为0℃,当压力升高时,冰的熔点也会相应提升,当压力下降时,冰的熔点也会降为0℃以下。不同晶体的熔点不同。同一个晶体的凝点与熔点相同。非晶体在凝固过程中,要不断放热,且温度不断下降,非晶体没有固定熔点;
【解答】(1) 第15min时该物质处于固液共存态;0-10分钟属于固态,10-20分钟是固液共存态,20-30分钟是液态;
(2) 若将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入正在熔化的该物质中(如图乙),则试管内冰的质量会增加,因为正在熔化的物质中会吸热,冰水混合物被吸热,水结成冰,所以冰的质量增加,水在凝固的过程中会放热并且温度保持不变,所以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会 不变 ;
故答案为:(1)固液共存(2)增大;不变
20.(2025七下·临平期末) 阅读以下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日本核废水的排放引起了民众囤盐恐慌,被污染的海水中含有的Ⅰ-131是碘的一种放射性元素。
【材料二】核废水中含有三种水,分别是水(H2O)、重水 和超重水
【材料三】一个氘(2H)原子中有1个质子和1个中子;一个氚原子(3H)中有1个质子和2个中子。
【材料四】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放出射线的过程叫做衰变,超重水(33H2O)中的氚(3H)元素会发生β-衰变,在这个过程中,氚原子核内一个中子会变成一个质子。
(1) 水(H2O) 、重水(2H2O) 和超重水(3H2O) 中共有   种元素。
(2)超重水 (3H2O)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
(3)当核废水中的氚(3H)元素发生β衰变时,会变成   (填元素符号)。
【答案】(1)2
(2)22
(3)He
【知识点】同位素;相对分子质量
【解析】【分析】(1)根据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分析;
(2)根据相对分子质量计算方法分析;
(3)根据质子数分析。
【解答】(1)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 水(H2O) 、重水(2H2O) 和超重水(3H2O) 中共有氢元素和氧元素;故答案为:2;
(2)超重水(3H2O)的相对分子质量是2×3+16=22;故答案为:22;
(3)当核废水中的氚(3H )元素发生β-衰变时,在这个过程中,氚原子核内一个中子会变成一个质子,会变成质子数为2,因此是氦元素;故答案为:He。
故答案为:(1)2;(2)22;(3)He。
21.(2025七下·临平期末)
(1)小金利用厚度均匀的合金板(厚度为1厘米),制作了个无盖的不漏水的盒子。成品尺寸如图所示,质量为1600克。合金板的密度为   千克/米。
(2)小金在测某种液体的密度时,测了三组液体的体积及容器和液体的总质量数据,记录如表所示。
组数 1 2 3
液体的体积V/厘米3 5 10 15
液体和容器的总质量m/克 1606 1612 1618
当倒入的液体体积为60厘米3时,液体的质量为   克。
(3)如图所示,水平桌面上甲、乙两容器底面积均为(0.01m2,甲容器内盛有体积为 的水,乙容器内盛有深度为0.35m的酒精(已知 则容器内水的质量为   kg;若要使甲、乙容器中液体的质量相等,应该从甲容器内抽出   cm3的液体。
【答案】(1)5×103
(2)72
(3)3;200
【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合金板的长、宽、高求出合金板的体积,根据密度公式求出密度的大小;
(2)由表中数据得出液体的体积V与液体和容器的总质量m的关系,计算出液体体积为60厘米3时的液体和容器的总质量,该总质量减去容器的质量得出液体的质量;
(3)根据密度公式算出甲容器内水的质量;知道乙两容器底面积和盛有酒精的深度为,可求出酒精的体积V,根据密度公式的变形式m=ρV可求出乙容器内酒精的质量;再取出甲容器内水的质量,进而求出应该抽出的水的质量、体积。
【解答】(1)合金板的体积为:V=12cm×12cm×5cm-10cm×10cm×4cm=320cm3;
合金板的密度为:ρ==5g/cm3=5×103kg/m3;
(2)由表中数据得,液体的体积每增加5cm3,液体和容器的总质量增加6g,则液体的密度为:,
当倒入的液体体积为60cm3时,液体质量:m液=ρV=1.2g/cm3×60cm3=72g;
(3)甲容器内盛有体积为3×10-3m3的水,根据密度公式得,则甲容器内水的质量为:
m水=ρ水V水=1.0×103kg/m3×3×10-3m3=3kg;
甲、乙两容器底面积均为0.01m2,乙容器内盛有深度为0.35m的酒精,则酒精的体积V酒精=0.01m2×0.35m=3.5×10-3m3,则乙容器内酒精的质量为:m酒精=ρ酒精V酒精=0.8×103kg/m3×3.5×10-3m3=2.8kg;甲容器内水的质量:m水=3kg;
若要使甲、乙容器中液体的质量相等,应该从甲容器内抽出水的质量:
Δm水=m水-m酒精=3kg-2.8kg=0.2kg,从甲容器内抽出水的体积:
ΔV=。
故答案为:(1)5×103;(2)72;(3)3;200。
22.(2025七下·临平期末) 实验探究法。某同学为了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做了如下实验:
步骤一:分别取20mL的清水和20mL不同浓度 (5%、10%)的食盐水依次置于A、B、C三个烧杯中。
步骤二:取三块新鲜小萝卜块,分别置于A、B、C三个烧杯中(萝卜块全部被淹没),都静置浸泡5分钟。
步骤三:取出萝卜块,分别量出三烧杯中溶液的体积。
步骤四:记录数据于下列表中。
  周围溶液浓度(%)
清水 5%的食盐水 10%的食盐水
溶液体积(mL) 19.5 22.6 24.4
据实验回答问题:
(1)步骤二中存在明显不足,请你指出来:   。
(2)通过A组和B组进行对比得出的结论是萝卜细胞液浓度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5%。
(3)实验除了通过溶液体积的变化来定量证明植物细胞的吸水或失水之外,也可以通过测量   的变化来定量证明植物细胞的吸水或吸水。
【答案】(1)萝卜块大小应该一样
(2)小于
(3)萝卜块硬挺和软缩的变化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实验探究的其他思想方法;控制变量法;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
【解析】【分析】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植物细胞吸水还是失水取决于细胞液浓度与周围环境溶液的浓度大小.当细胞外部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内部浓度时,细胞失水;当细胞外部溶液的浓度小于细胞内部浓度时,细胞吸水。
【解答】(1)这是一个对照试验,变量是溶液的浓度,所以不能有其他的变量,因此萝卜块应该一样大;
(2)比较A组合B组,可以发现浓度增大了,溶液的体积也增大,说明在B组中的萝卜发生了失水,当萝卜块细胞液浓度小于周围溶液浓度时,萝卜块失水;
(3)细胞的吸水和失水不只通过溶液体积的变化来定量证明,也可以通过测量萝卜块硬挺和软缩的变化来定性证明,萝卜块变的硬挺表示它吸水了,吸水越多越硬;萝卜块变的软缩表示失水了,失水越多越软。
故答案为:(1)萝卜块大小应该一样;(2)小于;(3)萝卜块硬挺和软缩的变化。
23.(2025七下·临平期末)细菌的生长繁殖的是否受酸碱性影响呢 科学兴趣小组找来面包,探究细菌的生长繁殖与酸碱性的关系.在A、B、C三个培养皿中分别加入适量的酸液、蒸馏水、碱液,分别放入一块等大的面包.
(1)实验中需要控制的变量有   (写出一个即可).
(2)如表是兴趣小组观察后记录的细菌数, “+”的多少表示细菌数量的多少.
培养皿 A(酸液) B(蒸馏水) C(碱液)
细菌数目 ++ +++++ +
实验可得到的结论是:细菌的生长繁殖    。
(3)小组成员中有人提出,是不是所有的细菌都适合在中性环境中生长呢 他们通过查资料获得甲、乙、丙三种细菌与酸碱性的关系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多选)。 (备注:pH的大小代表液体不同的酸碱度。pH=7的液体呈中性,pH>7的液体呈碱性,pH<7的液体呈酸性)
A.甲细菌的对酸碱性的适应范围最广
B.乙、丙两种细菌在中性环境中不能生长
C.乙细菌适合在碱性环境中生活
D.不同细菌生活环境对酸碱性的要求是不同的
【答案】(1)液体的酸碱性
(2)受酸碱性的影响
(3)A;C;D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控制变量法
【解析】【分析】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其中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设计原则:一个探究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实验变量,其他因素均处于相同理想状态,这样便于排除因其他因素的存在而影响、干扰实验结果的可能。
【解答】(1)在A、B、C三个培养皿中分别加入适量的酸液、蒸馏水、碱液,分别放入一块等大的面包.可见该实验的变量是液体的酸碱性。
(2)实验可得到的结论是:细菌的生长繁殖受酸碱性的影响.
(3)据图可见:A、甲细菌的对酸碱性的适应范围最广,A正确;
B、乙、丙两种细菌在中性环境中能生长,B错误;
C、乙细菌适合在酸性环境中生活,C正确;
D、不同细菌生活环境对酸碱性的要求是不同的,D正确.
故答案为:(1)液体的酸碱性;(2)受酸碱性的影响;(3)ACD。
24.(2025七下·临平期末) 小孙被朋友家里盛开的杜鹃花(俗名映山红)所吸引,于是在网上购买了杜鹃花的种子,打算在家里的阳台上种植。但是杜鹃花的种子存在休眠现象,自然萌发率很低。为探究打破种子休眠的条件,小孙进行了如下实验:
(1)比较第    两组实验结果,说明湿沙是打破种子休眠的影响因素。
(2)为进一步探究仅有湿沙条件是否可以打破种子休眠,小孙增设了第4组实验,第4组实验的预处理是与湿沙混合,常温保存60天;若第4组实验种子几乎不萌发,综合上述信息,得出的结论是    。
(3)小孙还发现,有一株杜鹃花上居然开出了3种不同颜色的花。这是园艺工人用嫁接的方式培育的杜鹃花,用营养繁殖的好处是    。
(4)杜鹃是一种只产蛋,不孵蛋的特殊鸟类,杜鹃花者是一种绿色开花植物。关于杜鹃和杜鹃花结构层次上的最大差异是    。
【答案】(1)2、3
(2)仅有湿沙条件不能打破种子休眠
(3)繁殖速度快,后代能保持亲本的优良性状
(4)杜鹃结构层次中有系统,杜鹃花结构层次中没有系统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实验探究的其他思想方法;器官和系统;植物的无性生殖
【解析】【分析】对照实验是指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解答】(1)由图可知,第2组和第3组除湿沙外,其他实验条件都相同且适宜,第3组种子萌芽率高于第2组。故比较第2、3两组实验结果,说明湿沙是打破种子休眠的影响因素。
(2)第4组实验的预处理是与湿沙混合,常温保存60天,与第1组实验形成以湿沙为变量的对照实验,与第3组形成以温度为变量的对照实验。若第4组实验种子几乎不萌发,得出的结论是:仅有湿沙条件不能打破种子休眠。
(3)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这种生殖方式称为无性生殖。无性生殖产生的后代,只具有母体的遗传特性。嫁接属于无性生殖,故用营养繁殖的好处是繁殖速度快,后代能保持亲本的优良性状。
(4)绿色开花植物体的结构层次为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动物体的结构层次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故杜鹃和杜鹃花结构层次上的最大差异是杜鹃结构层次中有系统,杜鹃花结构层次中没有系统。
故答案为:(1)2、3;(2)仅有湿沙条件不能打破种子休眠;(3)繁殖速度快,后代能保持亲本的优良性状;(4)杜鹃结构层次中有系统,杜鹃花结构层次中没有系统。
25.(2025七下·临平期末)某学习小组同学在制作一个医用冷藏盒时,不知道给药品降温用冰好,还是盐水结成的冰好 他们动手测量了盐水的凝固点。
(1)在选择器材时,小明提出不要使用量程为-2~102℃的温度计,要使用量程为-20~102℃的温度计,这样的考虑主要是基于什么假设    。
(2)小明和小红分别通过实验得到了盐水的凝固图象如图所示,则小明所测盐水的凝固点是   ℃。
(3)他们同时发现所测的盐水凝固点并不相同,于是对比了双方实验过程,发现烧杯中装水都是20mL,小明加了1汤匙的盐,而小红加了3汤匙的盐,由此作出猜想:盐水的凝固点与盐水的浓度有关。接着多次实验得出不同浓度盐水的凝固点,数据记录如表:
盐水浓度/% 0 3 6 9 12 15 18 21 24 27 30 36
凝固点/℃ 0 -0.4 0
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当盐水浓度增大时,其凝固点是   。
(4)小明由表格数据得到盐水浓度为21%时凝固点最低,其值为-18℃,你认为他的判断准确吗 (准确/不准确),你判断的理由是   。
【答案】(1)盐水的凝固点低于-2℃
(2)-4
(3)先降低后升高
(4)不准确;因为不是所有浓度都测量了,在浓度为21%附近可能存在比-18℃还低的凝固点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凝固与凝固现象
【解析】【分析】(1)若盐水的凝固点低于-2℃时,使用量程为-2℃~102℃的温度计就不能测出盐水的凝固点;
(2)盐水凝固的温度为盐水的凝固点,从凝固开始到凝固结束时间为凝固的过程经历时间;
(3)完全凝固时间减去开始时间即为从开始到完全凝固所用时间;
(4)根据表格数据可得出结论;
【解答】(1)要使用量程为-20℃~102℃的温度计,主要考虑盐水的凝固点低于-2℃时,便于测出盐水的凝固点;
(2)分析图象可知,小明所测盐水在-4℃凝固,则该盐水的凝固点是-4℃;
(3)从表格中的数据可看出,盐水的浓度一直在变大,而盐水的凝固点是先降低后又升高;
(4)从表格中的数据可看出,盐水浓度为21%时凝固点最低,其值为-18℃,盐水浓度在18%到24%之间还有很多的浓度,有可能比-18℃还低,所以他的判断不准确;
故答案为:(1)盐水的凝固点低于-2℃;(2)-4;(3)先降低后升高;(4)不准确;因为不是所有浓度都测量了,在浓度为21%附近可能存在比-18℃还低的凝固点。
26.(2025七下·临平期末)为了探究泡沫塑料和棉絮的保温性能的好坏,某同学设计并做了一个实验,他用这两种材料分别包着装有热水的密闭烧瓶,让它们自然冷却,利用温度计和计时器定时测量两烧瓶中的水温随时间变化的情况。
(1)为了使实验结果更可靠,除了控制烧瓶大小、水的质量、初始温度和环境因素相同外,还需控制的变量有   (答出一点即可)。
(2)按照计划操作,该同学把实验测得的时间和温度数据记录在下表中。
时间/ min 0 10 20 30 40   150 180
泡沫塑料组水温/℃ 80 64 55 50 47   21 20
棉絮组水温/℃ 80 56 43   28   20 20
分析两组水水温的变化,你能看出,在这两种材料中,保温效果比较好的是   。
(3)分析表中数据,可以发现水在降温时是有规律的,根据水在降温时的规律,时间为30min时,棉絮组的水温可能是下列选项中的()。
A.46℃ B.43℃ C.39℃ D.35℃
【答案】(1)水的初始温度相同
(2)泡沫塑料
(3)D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控制变量法
【解析】【分析】(1)根据实验的控制变量角度分析;
(2)根据表中数据可知从0到40min泡沫塑料包的水温度的变化量;保温性能的好坏主要是看包在泡沫塑料和棉絮中哪个温度计的示数变化慢,示数变化慢的保温性能好;
(3)根据表格中的数据找规律,可以看出水的温度越低降温越慢,根据这个规律找答案;
【解答】(1)为保证实验的准确性,实验前除了取大小、厚度相同的泡沫塑料和棉絮外,还应考虑影响水温变化的其他因素,即保持烧瓶相同、环境因素相同、水的质量相同和水的初始温度相同;
(2)由表一中实验数据可知,计时开始到40min时,泡沫塑料包的烧瓶中的水温度降低了80℃-41℃=39℃;棉絮包的烧瓶中的水,温度降低了80℃-28℃=52℃,相同时间内,泡沫塑料包的水温度降低的少,所以,泡沫塑料的保温性能比较好;
(3)由表中实验数据可知,温度较高时,水温下降得较快,棉絮组的水温,在时间为20min和40min时的温度分别为43℃和28℃,在20min内共降低15℃,如果温度降低是均匀的话,在中间30min时,温度应降低7.5℃,根据“温度较高时水温下降得较快”可得出降低的温度应大于7.5℃一点,所以可降低到35.5℃再低一点,即D可能。
故答案为:(1)水的初始温度相同;(2)泡沫塑料;(3)D。
27.(2025七下·临平期末) 2021年9月,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实现利用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C6H40O5)n],如图为人工合成淀粉过程中第一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1)参加反应的和(分子个数比为   。
(2)3.2克有机物X中碳元素的质量为   克。
(3)若人工合成淀粉实现工厂化、规模化生产,在一定程度上能(  )(填字母)。
A.缓解粮食危机 B.缓解温室效应 C.节省耕地资源
【答案】(1)3:1
(2)1.2
(3)A;B;C
【知识点】构成物质的粒子模型;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关系
【解析】【分析】观察微观示意图,分析反应物、生成物的化学式,根据反应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根据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的意义计算、分析、判断有关的问题。
【解答】(1)由微观反应示意图可知,该反应是由二氧化碳与氢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CH3OH和水,化学方程式为,由方程式的意义可知,参加反应的和 分子个数比为3:1。
(2)3.2克有机物X中碳元素的质量为:3.2g×=1.2g。
(3)若人工合成淀粉实现工厂化、规模化生产,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粮食危机、缓解温室效应、节省耕地资源等,故选ABC。
故答案为:(1)3:1;(2)1.2;(3)ABC。
28.(2025七下·临平期末)纯水导电能力很弱,电解水时常加入一些氢氧化钠增强导电性(氢氧化钠本身不会减少),以加快电解速度。小灵为研究影响电解水速度的因素做了如下实验,实验记录结果如表:
实验编号 温度/℃ 时间/s 溶液浓度 氢气体积/mL
① 15 60 2% 22.2
② 15 60 5% 33.1
③ 30 60 2% 26.0
④ 30 60 5% V
(水的电解信息:水在通直流电的条件下会生成氢气和氧气,该反应为放热反应)
(1)小灵应在   (填“阴”或“阳”)极端收集氢气;本实验通过比较   来反映电解水速度的快慢。
(2)对比①③或②④的结果,则V的值可能是()。
A.20.1 B.25.3 C.28.2 D.36.9
(3)小灵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 发现每组实验氢气的产生速度总是越来越快,请结合以上探究结果推测其中可能得两个原因 :①   ;②   。
【答案】(1)氢气;相同时间产生氢气的体积
(2)D
(3)水电解实验产热,温度升高,反应速度越快;随着水的分解,溶液的浓度增大,溶液的浓度越大,反应速度越快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解析】【分析】(1)根据电解水原理及实验记录分析回答此题;
(2)根据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分析回答此题;
(3)根据反应放热及溶液的浓度变化分析回答此题。
【解答】(1)电解水时阴极端产生的气体是氢气,根据实验记录可以看出,通过记录相同时间产生氢气的体积来反映电解水速度的快慢;故答案为:氢气;相同时间产生氢气的体积。
(2)①③两组实验中只有温度不同,②④两组实验中也只有温度不同,对比编号①③或②④的实验结果,可验证的假设是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则V的值可能是36.9;故答案为:D;
(3)电解水属于放热反应,温度会升高,根据实验数据可知,温度升高会加快反应速率,所以看到氢气的产生速度越来越快;此外随着水的分解,溶液的浓度增大,离子浓度越大,反应速度越快。
故答案为:(1)氢气;相同时间产生氢气的体积;(2)D;(3) ① 水电解实验产热,温度升高,反应速度越快; ② 随着水的分解,溶液的浓度增大,溶液的浓度越大,反应速度越快。
29.(2025七下·临平期末)下表是某地市场上销售的一种“加碘盐”包装袋上的部分文字说明。请根据此表,结合初中学过的化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配料表 精制海盐、碘酸钾(KIO3)
含碘量 30mg/ kg
储藏方法 密封避光、防潮
食用方法 烹调时待食品熟后加入碘盐
(1) 在碘酸钾中, K: I: O的质量比是   。
(2)规定,成年人每天最少需要0.15mg碘,相当于每天需要碘盐   g。
(3)根据含碘盐的食用方法,可推测碘酸钾的化学性质    。
【答案】(1)39:127:48
(2)5
(3)受热易分解
【知识点】相对原子质量;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不同物质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碘酸钾的化学式,可计算组成元素的质量比;(2)先计算出每克碘盐中含碘的质量,再乘以0.15即可;(3)烹调时待食品熟后再加入碘盐,说明碘盐的热稳定性差,受热容易分解。
【解答】(1)KIO3中钾元素、碘(I)元素、氧元素的质量比=39:127:(16×3)=39:127:48;
(2)若1kg碘盐中含30mg碘。已知成年人每天约需要0.15mg碘,则成人每天需要食用碘盐
×0.15mg=5g;
(3)由食用方法说明可知,碘酸钾在受热时易分解。
故答案为:(1)39:127:48;(2)5;(3)受热易分解。
30.(2025七下·临平期末)
(1)图甲示黄豆种子的结构图,图乙示黄豆种子萌发成幼苗的过程图,图丙示黄豆受精过程示意图,图丁示豆荚和黄豆的形成图。请据图回答([ ]内填序号或字母, 上填文字):
①萁即豆茎(大豆植物的茎),豆茎在锅下燃烧,豆子在锅里哭泣,豆子(图丁中的F)由图图丙[   ]   发育而成的;
②汁即豆汁,富含丰富的蛋白质,主要来自于图甲中的[   ]   ,在种子萌发过程中提供有机物,我们常吃的黄豆芽主要部分指图乙的[   ]   ,发育来的。
(2)如图所示是对果树进行环割树皮的实验,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提示:果树的韧皮部位于树皮中)
①在A、B处环割前后,该枝条的水分运输(或蒸腾作用)并没有受到影响,原因是   。
②该枝条环割后,果实甲和乙的生长情况有何不同    。
【答案】(1)D;胚珠;⑤;子叶;c;胚轴
(2)环割树皮没有伤到木质部,水分是仍能通过木质部中的导管运输的;甲发育良好、乙停止发育
【知识点】茎的运输作用;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种子的结构;种子萌发的过程与必要条件
【解析】【分析】(1)图甲中,①胚轴、②胚根、③种皮、④胚芽、⑤子叶;图乙中,a茎和叶、b子叶、c胚轴;图丙中,A柱头、B花柱、C子房壁、D胚珠;图丁中,E果皮、F种子;种子萌发过程中,胚根最先突破种皮发育成根,胚芽发育成茎和叶,胚轴发育成连接根和茎的部位;
(2)导管是由一种死亡了的,只有细胞壁的细胞构成的,而且上下两个细胞是贯通的。它位于维管束的木质部内,它的功能是把从根部吸收的水和无机盐输送到全身各器官,运输方向自下而上;筛管是植物韧皮部(树皮内侧)内输导有机养料的管道。由许多管状活细胞上下连接而成,筛管的功能是把叶片进行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通过筛管自上而下运输到其它器官如果实、根等。
【解答】(1) ① 图丁中的F种子由图丙中的D胚珠发育而来的;
② 大豆属于双子叶植物,营养物质储存在图甲中⑤子叶里。我们常吃的黄豆芽的主要部分,主要是由乙图中的胚轴发育而成的;
(2) ① 在A、B处环割后,割断的是筛管;环割树皮没有伤到木质部,水分是仍然能通过木质部(木质部中的导管)运输的,因此该枝条的蒸腾作用并没有受到影响。
② 该枝条环割后,虽然有机物的运输通道筛管被割断,但是甲果实仍然能得到上面的叶制造的有机物,因此甲果实发育良好;而叶制造的有机物不能运输到乙果实,因此乙果实停止发育。
故答案为:(1)D胚珠;⑤子叶;c胚轴;(2) ① 环割树皮没有伤到木质部,水分是仍能通过木质部中的导管运输的; ② 甲发育良好、乙停止发育。
31.(2025七下·临平期末) 2022年亚运会在杭州举行,亚运场馆正在有序的施工建设。为节能减排,建筑上普遍采用空心砖替代实心砖。如图所示,质量为3.96千克的某空心砖,规格如图所示,砖的实心部分占总体积的3/5。求:
(1)该砖块材料的实心部分体积。
(2)该砖块材料的密度。
(3)生产每块空心砖比同规格的实心砖可节省材料多少千克?
【答案】(1)该砖块材料的体积是:20cm×10cm×15cm=3000cm3。实心部分的体积为:3000cm3×3/5=1800cm3;
(2)已知砖块的质量为3.96kg,材料的体积为1800cm3,根据公式;
(3)做成实心砖时需要材料的质量为:2.2g/cm3×3000cm3=6.60kg。所以生产每块空心砖比同规格的实心砖可节省材料的质量为:6.60kg-3.96kg=2.64kg。
【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图中砖块的长、宽、高计算出砖块的体积,根据题中信息实心部分占总体积的3/5可计算出实心部分的体积;
2、根据密度计算公式:,可求出砖块的密度;
3、利用公式m=ρV计算出实心砖块的体积,减去空心砖的质量即是节省的材料质量。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