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浙江省杭州市临平区(余杭区)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测试七年级科学试题卷1.(2025七下·余杭、临平期末)每年火柿丰收季,到西溪采摘柿子已成为杭州市民的热门活动。西溪火柿粉糯甘甜,其通过下列哪类组织运输水分( )A. B.C. D.2.(2025七下·余杭、临平期末)茶小绿叶蝉是危害西湖龙井茶树的一种害虫,其发育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茶小绿叶蝉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发育过程与蝗虫相似 B.发育过程与桑蚕相似C.受精方式是体外受精 D.生殖方式是无性生殖3.(2025七下·余杭、临平期末)用“●”表示氧原子,用“O”表示氢原子,下列模型能表示水分子的是( )A. B. C. D.4.(2025七下·余杭、临平期末)如图所示,小科将一根细线松松地系在一个铁丝框架的相对的两边上。把框架浸到肥皂液里再取出来,框架上便会出现一层肥皂膜。用烧热的针刺破细线一侧的肥皂膜,另一侧的肥皂膜会把细线拉过去。以上实验现象说明( )A.水分子间有引力 B.水分子间有斥力C.水分子静止不动 D.水分子间没有间隙5.(2025七下·余杭、临平期末)自地球形成以来,地壳变动一直在广泛地、持续不断地进行着。下列信息,不属于地壳变动的是( )A.悬崖上弯曲的岩层B.新疆北部的风蚀城堡C.悬崖上断裂的岩层D.青藏高原上海洋生物化石6.(2025七下·余杭、临平期末)下列有关物态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干手器烘手能使湿手上的水升华成为水蒸气B.冷冻室取出的冰棍,外表的“霜”是由空气中水蒸气凝华而成C.通常采用降温的方法将石油气液化储存在钢罐内D.干冰保鲜食物时出现的云雾是干冰升华形成的二氧化碳气体7.(2025七下·余杭、临平期末)科学研究中常常用到“控制变量法”、 “等效替代法”、 “类比法”、 “转换法”等科学方法。下述几个研究实例中采用了控制变量法的是 ( )①制作动植物细胞模型 ②探究水、温度、空气对种子萌发的影响③测量石块的密度 ④探究茎的运输作用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8.(2025七下·余杭、临平期末)“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结构决定性质”是重要的科学观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有的细菌长有鞭毛,对细菌起到保护作用B.植物的根毛很多,有利于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有机物C.元素周期表中同族元素的原子具有相同的最外层电子数,它们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D.植物根尖的根冠细胞排列呈外密内疏的特点,有利于根系向地下生长9.(2025七下·余杭、临平期末)如图所示,某观赏植物4月开花,10月结果,果实轻小且有翅。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植物通过种子繁殖,属于无性生殖B.果实属于植物的营养组织C.果实由子房发育而来D.该植物属于裸子植物10.(2025七下·余杭、临平期末)酸菜是深受大众喜爱的食物,其制作原理是利用乳酸菌在无氧环境下进行发酵产生乳酸。下列关于乳酸菌的说法正确的是( )A.乳酸菌具有成形的细胞核B.乳酸菌和酵母菌具有相同的细胞结构C.乳酸菌是通过细胞分裂进行繁殖D.制作酸菜的植物体具有的结构层次是细胞→组织→系统→植物体11.(2025七下·余杭、临平期末)研究发现,某种镧和镍的合金可以用来制作储氢材料,具有重要的开发价值。如图是镧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一个镧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82 B.一个镧原子的质量是138.9gC.一个镧原子核内有57个中子 D.镧的元素符号是 La12.(2025七下·余杭、临平期末)已知钠离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其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a的值为9B.钠离子符号为Na+C.钠离子是钠原子得到一个电子形成的D.氧化钠的化学式为NaO13.(2025七下·余杭、临平期末)小科利用图中所示的实验器材探究液体的沸腾现象,实验中烧杯内盛有水,试管内盛有一种液体。在标准大气压下,若对烧杯底部持续加热,最终发现试管内的液体先发生沸腾,则试管内盛的液体是( )物质 沸点/℃酒精 78水 100煤油 150A.水 B.煤油 C.水或煤油 D.酒精14.(2025七下·余杭、临平期末)如图所示为几种常见物质的密度值(常温常压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物质 密度 物质 密度蜂蜜 1.4 冰 0.9酒精 0.8 铝 2.7水银 13.6 铜 8.9A.固体的密度一定大于液体的密度B.酒精和水混合后液体的密度可能为1.8g/cm3C.把50g铝块切掉一半,剩余铝块的密度仍为2.7g/cm3D.一定质量的冰融化成水后体积变大15.(2025七下·余杭、临平期末)杭州被誉为“人间天堂”,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了45%。在城市园林绿化中,园林工人常常会给移栽后的绿化树打针输液,补充水和无机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施肥“挂吊瓶”的针头应插入树茎的韧皮部B.为了让植物吸收更多的营养,可以注射高浓度的营养液C.为方便运输,移栽的植物应去除根尖D.若发现植株矮小、叶片有褐斑,可以在药水中添加含钾元素的药剂16.(2025七下·余杭、临平期末)生物体都能通过不同的生殖方式来繁衍后代,这是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如图是与人类生殖有关的示意图,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1)图甲是精子的示意图,它是由男性的 产生的(填名称)。(2) 请写出图乙中器官名称: A , C 。(3)精子和卵细胞融合的过程发生在图乙中的 (填字母)。17.(2025七下·余杭、临平期末)(1)请用化学用语表示下列物质或微粒:2个氮气分子: ;氧化铝中铝元素的化合价: 。(2) 请写出下列化学符号中数字“2”的意义: ; CO2 。18.(2025七下·余杭、临平期末)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请回答下列问题:H He Be N ① Ne② Si ③ Ar(1)如右图所示,为三种原子A、B、C的原子核,则它们是否属于同位素 (选填“是”或“不是”)。请指出A 原子代表的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选填“①”、“②”或“③”)。(2)Si是一种 元素(选填“金属”或“非金属”)。写出表中②和③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 。19.(2025七下·余杭、临平期末)日常生活中,金属制品无处不在。以铁锅为例,下图中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选填“①”或“②”) 。20.(2025七下·余杭、临平期末)在探究固体的熔化实验中,把分别装有固体a与b的试管放在盛水的烧杯内加热。将温度计正确插入两种固体中,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固体a的熔化图像如图乙所示,固体b的熔化图像如图丙所示。(1)固体a熔化过程中,继续加热,温度 (选填“升高”、 “降低”或“不变”),此时a处于 (选填“固态”、 “液态”或“固液共存”)。(2)固体b在熔化过程中 (选填“吸热”或“放热”),固体b属于一种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21.(2025七下·余杭、临平期末)2024年6月,嫦娥六号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月球背面采样返回,是我国建设航天强国、科技强国取得的又一标志性成果。小科查阅资料发现:月壤是月球表面岩石在遭受小行星和陨石撞击、宇宙射线和太阳风持续轰击等空间风化作用后形成的细颗粒物质。它不含有任何有机养分,而且月壤非常干燥,其物理和化学性质与地球土壤有很大差异,单纯的月壤无法直接用来种植物。不过,未来可通过一系列技术手段对月壤进行改良和处理,以利于植物生长。(1)与地球土壤相比,月壤缺少适合植物生长的 (填写相关土壤成分)。(2)为使月壤适合种植地球上的大部分植物,未来最有可能将月壤改良成 类土壤(选填“砂土”、 “黏土”或“壤土”)。(3)研究表明,全球约 33%的土壤处于中度到高度退化状态,侵蚀导致的土壤流失可能造成每年最多10%的作物产量损失。请你提出一项保护土壤的具体措施: 。22.(2025七下·余杭、临平期末)小科想比较两种不同气体的密度大小,他测量了它们的体积V跟质量m关系的图像(如图所示)。请根据图像分析:(1) 密度较大的气体是 (填“a”或“b”);(2)小科将一定量的a气体储存于密闭容器中,他缓慢移动活塞压缩气体,下列关于容器内部气体分子模型的建构合理的是( )。A. B.C. D.23.(2025七下·余杭、临平期末)在探究“茎的运输作用”时,小科首先对三组枝条分别做了如下处理:(1)在实验中,作为对照组的枝条为 (填字母)。(2)将三组枝条分别插入三杯盛有等量稀释红墨水的烧杯中,并同时置于温暖、光照充足的地方,15 分钟后,用解剖刀将枝条纵切,可观察到 C 组枝条纵切面上从基部到靠近枝条顶端,染色变得越来越浅,这说明 。24.(2025七下·余杭、临平期末)氢能(氢和氧进行化学反应释放出的化学能)是一种二次清洁能源,被誉为“21世纪终极能源”。水是氢能制造中用量最大的原材料,通过电解水,即可得到高纯度氢气。小科利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电解水实验,实验原理如图乙所示,为使实验现象明显,常会在水中加入一定量的硫酸溶液(电解过程中硫酸本身不会减少)。丙实验编号 1 2 3 4硫酸溶液浓度 0.5% 1.0% 1.5% 2.0%氢气体积/毫升 5 5 5 5时间/秒 300 100 60 50(1)实验结束后,关闭电源,此时左右两支玻璃管内的气体体积之比约为 。打开 (选填“a”或“b”)处活塞,用点燃的火柴接近玻璃管尖嘴,可观察到淡蓝色火焰。(2)如图丙所示,是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改变溶液浓度时得到的实验数据。请结合表内容,分析随着实验的进行,产生氢气的速度变快的原因是 。25.(2025七下·余杭、临平期末)在学习了《物质密度的测量》后,小科使用实验器材(如图甲所示)测量某种未知液体的密度,已知烧杯的质量为21.4g,具体操作如下:(1)在测量液体质量时,小科先在天平右盘放一定质量的砝码(此时游码处于0刻度处),当他继续放5g砝码时,发现分度盘指针如图乙所示,接下来的操作应该是( ).A.取下5g砝码,调节游码,直至天平平衡B.移动游码,直至天平平衡C.从烧杯中倒出部分液体,直至天平平衡(2)天平平衡时,放在右盘中的砝码大小和游码的位置如图丙所示,左盘待测质量为 。(3)将烧杯中的液体全部倒入量筒中,液面达到的位置如图丁所示,待测液体的密度为 g/cm3(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4)按上述步骤能否准确测量某种易挥发液体的密度,请说明理由 。26.(2025七下·余杭、临平期末)(1)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下列是不同时期科学家提出的原子结构模型(如图所示),其中符合原子结构模型建立先后顺序的是(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①→③→② D.③→①→②(2)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散射实验,实验原理和实验现象分别如图甲、乙所示。根据实验现象,可以获得的结论是( )。A.原子核体积很小 B.原子核带正电C.原子核质量较大 D.核外电子带负电(3)模型可以帮助人们认识现象和规律,下列属于模型的是( )。A. B.C. D.27.(2025七下·余杭、临平期末)浙江人喜欢吃豌豆,有“立夏吃豌豆饭”的习俗。小科为探究豌豆种子萌发的条件,在4个锥形瓶中分别放入20粒豌豆种子,在不同的条件下进行培养(如图甲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要探究豌豆种子的萌发是否需要适宜的温度,应选择的实验组合为 。(2)若选择的实验组合为①和③,则该实验的变量为 ,要控制相同的条件有 (写出两个即可),小科要观察、记录的量是 。(3)小科发现豌豆种子的结构(如图乙所示)与菜豆非常相似,剥去种皮后,都可看到两片肥厚的 ,豌豆种子中的营养物质主要储存在其中。他认为种子中非常重要的结构是胚,理由是 。28.(2025七下·余杭、临平期末)每年3月桃花盛开,6月左右桃子成熟,如图是桃花和桃子的解剖示意图。请回答:(1)图甲为桃花,花瓣大而鲜艳,气味芳香,根据传粉途径的分类,其属于 (选填“虫媒花”或“风媒花”)。(2)图乙为桃子的横切面,其中种子是由花的 发育而来的(填结构名称)。(3)桃树可用种子繁殖,但果农一般采用嫁接的方式,其优点是 。29.(2025七下·余杭、临平期末)爆炸盐是一种洗涤产品,具有强效去污和漂白功能,其主要成分为过碳酸钠,化学式为 请回答下列问题:(1)一个过碳酸钠分子中含有 个原子。(2)过碳酸钠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3)61g过碳酸钠中钠元素的质量为多少 (列式计算)30.(2025七下·余杭、临平期末)水是生活中常见的物质之一,在一定条件下,水的存在形态会发生变化。(1)下列场景与液化现象有关的是 :①晾晒湿衣服; ②梅雨季节墙砖上挂满水珠;③冬天眼镜起雾;④舞台使用干冰营造“仙雾缭绕”场景;⑤打开冰箱时看到白雾; ⑥盐场晒盐。(2)科学家发现:水在超低温下能形成比蜂蜜还黏稠的“高密度液态水”;在一定环境中,常温常压下的水可以瞬间结成冰,俗称“热冰”。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组成“高密度液态水”、 “热冰”和普通水的元素各不相同B.“高密度液态水”、 “热冰”的存在表明水的化学性质与温度有关C.水在常温常压下瞬间结成冰,是因为水分子因受到阻碍停止运动D.“高密度液态水”、 “热冰”的化学性质和普通水相同(3)我国的航天事业随着科技的发展蒸蒸日上,2025年4 月24 日,搭载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二十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4月25 日1 时许,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成功入驻中国空间站,与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实现中国航天史上第6次“太空会师”。如图,在火箭发射塔的底部往往安装大大的水槽,火箭发射时,我们可以看到在发射塔下会升起一团巨大的白雾。请结合所学知识,解释白雾产生的原因。31.(2025七下·余杭、临平期末)小科配制了一杯食盐水,并利用天平和量筒进行实验,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实验序号 1 2 3 4倒出液体的体积 0 30 60 90剩余液体与烧杯的总质量m/g 160 125 90 55(1)请在坐标图中画出液体质量m与体积V的关系图像。(2)该液体密度为多少 (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3)若初始时烧杯内液体体积为100cm3,则空烧杯质量为多少 32.(2025七下·余杭、临平期末)小科想了解中国瓷器的发展历史,他综合使用AI工具“Deep Seek”和“腾讯元宝”进行信息检索,得到下列信息:中国瓷器起源于新石器时代陶器,商周出现原始青瓷。东汉时期,浙江上虞窑以1200℃高温烧制出成熟青瓷。唐代形成“南青北白”格局,越窑青瓷类玉、邢窑白瓷如雪。宋代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将瓷器工艺推向巅峰,刻花与釉色美学登峰造极,瓷器经海上丝路远销海外。元代景德镇创烧青花瓷,以进口钴料绘纹,开启釉下彩新纪元。明清彩瓷大放异彩,斗彩、珐琅彩等工艺融合中西,瓷器成为中华文明的世界符号,深刻影响全球艺术与贸易史。(1)下列古法制瓷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镇浆制泥 B.拉坯造型 C.高温烧制 D.磨光上釉(2)小科想采用压片成型的方式制作一个带把手的陶艺杯子,下图为杯子制坯过程的几个主要步骤,正确的步骤排序应是:材料准备→揉制陶泥→擀制泥片→ → → → →坯体成型(填写步骤名称)。(3)现需要制定一份作品的验收标准,请你完善以下评价量表。评价指标 评价内容 自评 互评稳适兼备 杯子符合人体工程学,方便使用且可稳固站立 尺寸偏差 实物各尺寸与草图各尺寸偏差均在1cm以内 泥料湿度 泥料湿度适中,不存在太湿不成型、太干开裂现象 厚薄协调 杯体、杯底及把手各部位厚薄均匀,协调统一 牢固程度 (4)近年来,人们制造了更精密的陶瓷材料,广泛应用于机械与汽车工业、微电子与电气工业、医疗器材制造、通信工程与军事国防工业。右图是医院常用的陶瓷关节,请分析其主要利用了陶瓷材料的哪些优点( )。A.耐高温性 B.耐腐蚀性 C.生物相容性 D.高耐磨性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B【知识点】组织【解析】【分析】 细胞经过分化形成了许多形态、结构和功能不同的细胞群,把形态相似、结构和功能相同的细胞群叫做组织。物的组织主要有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分生组织、机械组织等,它们各有一定的生理功能。【解答】 A.此选项图片表示的是保护组织,位于表面,具有保护作用,故A不合题意;B.此选项图片表示的是输导组织,具有输导功能,故B符合题意;C.此选项图片表示的是营养组织,储存大量营养物质,故C不合题意;D.此选项图片表示的是分生组织,细胞具有分裂能力,故D不合题意。故选B。2.【答案】A【知识点】昆虫的生殖方式;昆虫的发育过程【解析】【分析】AB.根据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的知识分析;CD.根据茶小绿叶蝉的生殖特点和过程分析判断。【解答】 A.由图可知,茶小绿叶蝉经历了受精卵、幼虫、成虫三个阶段,且幼虫与成虫差别不明显,属于不完全变态发育,与蝗虫相似,故A正确;B.桑蚕要经历受精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与蝉不同,故B错误;D.茶小绿叶蝉生殖过程中经历了两性生殖细胞结合,属于有性生殖,故D错误。C. 茶小绿叶蝉的精子与卵细胞在雌虫体内结合形成受精卵,生殖特点体内受精,故D错误。故选A。3.【答案】D【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解析】【分析】根据水分子的化学式确定水分子的构成情况即可。【解答】根据H2O可知,一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符号为 ,故D正确,而ABC错误。故选D。4.【答案】A【知识点】分子间的作用力【解析】【分析】 分子动理论的内容: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或原子组成,组成物质的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之间存在间隙,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解答】 用烧热的针刺破一侧的肥皂膜,由于另一侧肥皂膜和棉线间分子有力的作用,所以将棉线拉向另一侧,此现象说明了分子存在引力,故A正确,而BCD错误。故选A。5.【答案】B【知识点】地壳变动的证明【解析】【分析】 地球表面形态处于不停的运动和变化之中,陆地可以变成海洋,海洋可以变成陆地。“沧海桑田”说的是海洋变成陆地或陆地变成海洋,比喻海陆的变迁。【解答】 地壳运动即地质运动,地壳自形成以来,其结构和表面形态就在不断发生变化;岩石的变形、海陆的变迁以及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都是地壳变动的结果;地壳变动有时进行得很激烈、很迅速,有时进行得十分缓慢,难以被人们察觉;人们可以通过对一些自然现象的观察来证明过去所发生的地壳变动,例如悬崖上岩层断裂的痕迹、 悬崖上弯曲的岩层、青藏高原的岩石中发现海洋生物化石都是地壳运动的产物。故B符合题意,而ACD不合题意。故选B。6.【答案】B【知识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液化及液化现象;凝华及凝华现象【解析】【分析】根据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解答】 A.干手器烘手能使湿手上的水从液态变成气态发生汽化现象,故A错误;B.冷冻室取出的冰棍,外表的“霜”是由空气中水蒸气从气态变成固态发生凝华而成,故B正确;C.通常采用加压的方法将石油气液化储存在钢罐内,故C错误;D.干冰保鲜食物时出现的云雾是水蒸气从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汽化现象,故D错误。故选B。7.【答案】D【知识点】实验探究的其他思想方法【解析】【分析】分析各个选项中实验使用的物理研究方法,再与控制变量法进行对照即可。【解答】①制作动植物细胞模型,使用模型法;②探究水、温度、空气对种子萌发的影响时,使用控制变量法;③测量石块的密度时,使用直接测量法;④ 在探究茎的运输作用的实验中,为了观察水和无机盐在茎中运输的部位,采用了控制变量法,故④正确。故选D。8.【答案】C【知识点】植物的根系及其结构与功能;细菌的主要特点;元素周期表【解析】【分析】A.根据对细菌的结构的认识判断;B.根据植物的根毛的用途判断;C.根据对元素周期表的认识判断;D.根据对植物根部细胞特征的认识判断。【解答】 A.有的细菌长有鞭毛,有利于细菌在液体中游动,故A错误;B.植物的根毛很多,有利于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无机物,故B错误;C.元素周期表中同族元素的原子具有相同的最外层电子数,它们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故C正确;D.植物根尖的根冠细胞排列呈外松内密的特点,有利于根系向地下生长,故D错误。故选C。9.【答案】C【知识点】植物的有性生殖;植物的无性生殖【解析】【分析】A. 经过精子与卵细胞两性生殖细胞结合的生殖方式叫有性繁殖。不需要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这种生殖方式叫无性生殖。B.根茎叶为植物的营养器官;C. 受精完成后,子房发育成果实,子房壁发育成果皮,胚珠发育成种子,受精卵发育成胚;D. 种子裸露,外面没有果皮包被,为裸子植物。【解答】A. 种子的主要结构是胚,胚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因此利用植物的种子繁殖后代是属于有性生殖,故A错误;B.果实为植物的生殖器官,故B错误;C. 果实由子房发育而来,故C正确;D.该植物的种子有种皮包被,为被子植物,故D错误。故选C。10.【答案】C【知识点】细菌的主要特点;真菌的主要特点【解析】【分析】AB.根据细菌和真菌的细胞结构不同分析;C.根据细菌的生殖方式判断;D.根据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的知识判断。【解答】 A.乳酸菌属于细菌,基本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DNA集中的区域,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故A错误;B.乳酸菌没有细胞核,而酵母菌为真菌,有成型的细胞核,故B错误;C.乳酸菌为细菌,通过细胞分裂额方式繁殖,故C正确;D.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没有系统,故D错误。故选C。11.【答案】D【知识点】元素周期表【解析】【分析】在元素周期表中,中间的汉字为元素名称,左上角的数字为原子序数,右上角的字母为元素符号,正下方的数字为相对原子质量。【解答】根据图片可知,镧原子的原子序数为57,根据“核外电子数=质子数”可知,核外电子数为57,故A错误;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38.9,并不是实际质量为138.9g,故B错误;根据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可知,镧原子的中子数为:138-57=81,故C错误;右上角的字母为La,则元素符号为La,故D正确。故选D。12.【答案】B【知识点】原子的构成【解析】【分析】AC.原子失去电子带正电荷,得到电子带负电荷;B.在元素符号右上角写数字和正负号,这就是离子;D.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分析。【解答】B.钠离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则离子符号为 Na+ ,故B正确;AC.根据图片可知,钠离子核外电子数为:2+8=10,则钠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10+1=11。根据“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可知,质子数a=11,故A错误;钠离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是钠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形成的,故C错误;钠离子的化合物为+1,O的化合价为-2,根据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得到:(+1)x+(-2)y=0,解得:x:y=2:1,即氧化钠的化学式为Na2O,故D错误。故选B。13.【答案】D【知识点】沸腾及沸腾条件【解析】【分析】液体沸腾的条件:①达到沸点;②继续吸热。【解答】根据题意可知,试管内的液体先沸腾,说明试管内液体的沸点低于水的沸点。标准气压下,水的沸点为100℃,则只有酒精的沸点为78℃符合条件。故选D。14.【答案】C【知识点】密度及其特性;密度公式的应用【解析】【分析】A.从表格提取信息判断;B.无论怎样比例混合,混合物的密度始终介于最小的物质密度和最大物质密度之间;C.根据密度的特性判断;D.根据公式分析判断。【解答】A.根据表格可知,冰为固态,蜂蜜为液态,但是冰的密度小于蜂蜜的密度,故A错误;B.酒精的密度为0.9g/cm3,水的密度为1g/cm3,则二者无论怎样混合,密度始终在二者之间,故B错误;C. 把50g铝块切掉一半,剩余铝块的种类不变,则密度不变,故C正确;D.冰熔化后质量不变,但是水的密度大于冰的密度,根据可知,冰熔化后体积变小,故D错误。故选C。15.【答案】D【知识点】茎的形态结构;茎的运输作用【解析】【分析】 植物生长需要的营养物质:水、无机盐、有机物,水和无机盐通过根从土壤中吸收,有机物是通过光合作用自己制造的。筛管是植物体内韧皮部中自上而下运输有机物的管道,导管是植物体内木质部中自下而上运输水和无机盐的管道。【解答】 A.施肥“挂吊瓶”的主要液体成分是水和无机盐,水和无机盐在植物体茎木质部的导管内自下而上运输,导管属于输导组织,因此施肥“挂吊瓶”的针头应插入到树茎的输导组织中,故A错误;B.高浓度的营养液可能会导致植物细胞失水,进而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健康,故B错误;C.为了保证成活率,移栽植物时应该适当减小叶片数量,从而减小蒸腾作用,还要避免根系受损,故C错误;D.植株矮小,叶片上有许多褐斑,可能是缺少无机盐钾。可以在药水中添加含钾元素的药剂,D正确。故选D。16.【答案】(1)睾丸(2)卵巢;子宫(3)B【知识点】人体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解析】【分析】 (1)睾丸是男性的主要性器官,也是男性的性腺,能够产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2)卵巢是女性的主要性器官,能产生卵细胞并分泌雌性激素,而子宫是胚胎发育的场所;(3)精子和卵细胞会在B输卵管处结合形成受精卵,这个过程叫受精。【解答】 (1)图甲是精子的示意图,它是由男性的产生的睾丸产生的。(2)根据乙图可知,A为卵巢,C为子宫;(3) 精子和卵细胞融合的过程发生在图乙中的B输卵管。17.【答案】(1)2N2;(2)一个硫酸根离子带两个单位负电荷;一个二氧化碳分子中有两个氧原子【知识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解析】【分析】(1)在分子符号前面写数字表示分子的个数。元素符号正上方的正负号和数字表示该元素的化合价。(2)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和正负号表示离子所带电荷量和电性。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分子中该原子的个数。【解答】(1) 2个氮气分子写作2N2。 氧化铝中铝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写作。(2) 的数字“2”表示:一个硫酸根离子带两个单位负电荷。CO2 中的数字“2”表示一个二氧化碳分子中有两个氧原子。18.【答案】(1)是;①(2)非金属;NaCl【知识点】同位素;元素周期表【解析】【分析】(1)具有相同质子数和不同中子数的原子互为同位素原子。根据“原子序数=质子数”复分析。(2)一般情况下,元素名字中含有金字旁的为金属元素。根据图片确定①和③代表的元素,再确定组成化合物的名称,最后写出对应的化学式。【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A、B、C的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因此为同位素。A原子的质子数为8,则原子序数为8,那么在元素周期表的位置①处。(2)Si的元素名称为硅,不含金字旁,因此为非金属。②为Na,③为Cl,二者组成氯化钠,化学式为NaCl。19.【答案】①;②【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解析】【分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解答】铁从固态变成液态发生熔化现象变成铁水,没有生成新物质,发生物理变化;铁水放热从液态变成固态发生凝固现象变成铁锅,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物理变化;铁和空气中的水分和氧气反应生成新物质铁锈,发生化学变化。则发生物理变化的是①,发生化学变化的是②。20.【答案】(1)不变;固液共存(2)吸热;非晶体【知识点】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解析】【分析】(1)根据图乙分析固体a熔化过程中温度变化规律。晶体熔化前为固态,熔化中为固液共存态,熔化后为液态;(2)根据图丙分析固体b熔化过程的温度变化规律。晶体有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解答】(1)根据乙图可知,固体a熔化过程中,继续加热,温度不变,此时a处于固液共存状态;(2)根据丙图可知,固体b在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由于固体b没有熔点,因此属于一种非晶体。21.【答案】(1)水、空气、有机物、无机盐等(2)壤土(3)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等【知识点】土壤的结构和类型;土壤的污染与保护【解析】【分析】(1)根据地球上土壤的成分解答;(2) 砂土类土壤——空隙较大,疏松,不易黏结,通气(透气)、透水性(渗水性)强,易干旱,有机质分解快,易流失,如沙漠土壤。黏土类土壤——质地黏重,湿时黏,干时硬(如铁板一块),空隙很小,保水、保肥能力强,渗水(透水)透气性能差,有机质分解慢,如钱塘江沉积的河泥。壤土类土壤是适合大部分植物生长的土壤(最适宜植物生长的土壤),这种土壤固体部分(矿物质颗粒和腐殖质)占土壤总体积的50%,其中有机质占固体部分的1%~5%,水和空气各占25%,这样既通气、透水,又保水,保肥,能为植物的生长提供充足的水分、空气和有机质。(3)根据有关土壤保护的知识解答。【解答】(1) 与地球土壤相比,月壤缺少适合植物生长的水、空气、有机物、无机盐等 ;(2)土类土壤是适合大部分植物生长的土壤,富含有机质、且保水性强,则为使月壤适合种植地球上的大部分植物,未来最有可能将月壤改良成壤土类土壤。(3)保护土壤的措施有: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等。22.【答案】(1)b(2)B【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解析】【分析】(1)根据公式分别计算出a、b的密度,进行比较即可;(2)根据气体被压缩后的变化分析判断。【解答】(1)根据题意可知,a的密度为;b的密度为;比较可知,密度较大的气体是b。(2) 小科将一定量的a气体储存于密闭容器中,他缓慢移动活塞压缩气体, 此时气体的体积减小,即分子之间的间隙变小,但是分子本质不变,且在容器内均匀分布,故选B。23.【答案】(1)C(2)茎木质部中的导管自下而上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知识点】茎的形态结构;茎的运输作用【解析】【分析】(1)在对照实验中,未做任何处理的为对照组,而处理过的实验为实验组,二者对照探究某个因素对物理量的影响;(2)植物的茎中有输送水分和无机盐的导管,当红墨水在里面输送时,肯定会越损耗越少,因此颜色越来越浅,即根据颜色的深浅变化可以判断输送方向。【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C中的枝条未做任何处理,应该为对照组;(2) 可观察到 C 组枝条纵切面上从基部到靠近枝条顶端,染色变得越来越浅,这说明茎木质部中的导管自下而上运输水分和无机盐。24.【答案】(1)2:1;a(2)随着水的不断电解,水的质量减小,则硫酸溶液浓度增大,溶液导电性增强,电解速度加快【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解析】【分析】(1)在电解水的实验中,生成氢气的体积是氧气体积的2倍。与正极相连的产生氧气,与负极相连的一端产生氢气;(2)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接触面积越大,浓度越高,则反应速度越快。【解答】(1)根据乙图可知,a与负极相连,产生氢气,b与正极相连产生氧气,则左右产生气体的体积之比为2:1。 用点燃的火柴接近玻璃管a(氢气)尖嘴,可观察到淡蓝色火焰。(2) 随着实验的进行,产生氢气的速度变快的原因是:随着水的不断电解,水的质量减小,则硫酸溶液浓度增大,溶液导电性增强,电解速度加快。25.【答案】(1)A(2)44g(3)0.8(4)有偏差,在将液体倒入量筒的过程中会有部分液体挥发,使体积测量值偏小,导致密度测量值偏大。(测量体积是烧杯中有液体残留)【知识点】液体密度的测量【解析】【分析】(1)在天平的使用过程中,如果放上最小的砝码质量偏大,而去掉最小的砝码质量偏小,此时就要调节游码了;(2)物体质量=砝码质量+游码质量;(3)根据丁图读出液体的体积,用总质量减去烧杯质量得到液体质量,最后根据计算液体的密度;(4)当液体挥发时,液体的质量和体积都会发生改变,据此分析解答。【解答】(1) 测量液体质量时,小科先在天平右盘放一定质量的砝码(此时游码处于0刻度处),当他继续放5g砝码时,发现分度盘指针偏右,说明此时砝码质量偏大,则此时应该去掉5g的砝码,调节游码,直到天平平衡,故选A。(2)根据丙图可知,标尺的分度值为0.2g,则游码质量为4g,砝码质量为:20g+20g=40g;则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为:40g+4g=44g。(3)根据丁图可知,液体的体积为28cm3。量筒内液体的质量m=44g-21.4g=22.6g,则液体的密度为:。(4)我认为不能准确测量易挥发液体的密度,理由是:在将液体倒入量筒的过程中会有部分液体挥发,使体积测量值偏小,导致密度测量值偏大。26.【答案】(1)B(2)A;B;C(3)C【知识点】原子结构的探索过程【解析】【分析】(1)根据有关原子结构的科学发展史分析判断;(2)根据图乙中描述的现象,分析其中包含的物理原理即可;(3)模型法借助于与原型相似的物质模型或抽象反映原型本质的思想模型,间接地研究客体原形的性质和规律。【解答】(1)根据题意可知,汤姆生确定原子的面包模型,后面卢瑟福确立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最后波尔确定原子周围电子的分层模型,即顺序为 ③→②→① ,故选B。(2)根据乙图可知,大多数α粒子都沿原来的路径继续前进,说明它们没有受到原子核的排斥力,即原子核的排斥力作用范围很小,也就是原子核体积很小,故A不合题意;α粒子靠近原子核时会受到排斥力而改变运动轨迹,因此二者带同种电荷,即原子核带正电,故B不合题意;少数α粒子会发生接近180°的偏转,说明它受到的排斥力极大,即原子核的质量很大,故C不合题意;没有信息可以说明核外电子带负电,故D符合题意。故选ABC。(3)西湖龙井、禁止鸣笛和电流表都是符号,而速度公式为模型,故选C。27.【答案】(1)③④(2)有无水;空气、温度、种子饱满程度等;种子出芽数(3)子叶;胚是新植物的幼体【知识点】种子萌发的过程与必要条件【解析】【分析】(1)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选择对照实验;(2)根据图片分析①③中哪个因素不同,并确定控制不变的因素。(3) 豌豆种子的结构与菜豆相似,有种皮和胚组成,胚由胚芽、胚轴、胚根和两片肥厚的子叶组成,储存营养物质的主要结构。种子胚发育成幼苗,所以种子中非常重要的结构是胚。【解答】(1) 要探究豌豆种子的萌发是否需要适宜的温度, 需要控制其它因素相同,只改变温度,故选实验③④;(2)根据图片可知,①③中相同的条件为空气、温度和种子饱满程度,有无水是变量。实验中要通过种子的出芽数判断萌发情况,因此记录的量是种子出芽数。(3)小科发现豌豆种子的结构(如图乙所示)与菜豆非常相似,剥去种皮后,都可看到两片肥厚的子叶,豌豆种子中的营养物质主要储存在其中。他认为种子中非常重要的结构是胚,理由:胚是新植物的幼体。28.【答案】(1)虫媒花(2)胚珠(3)保持植物亲本优良性状、繁殖速度快【知识点】花的结构;植物的无性生殖;果实与种子的形成【解析】【分析】(1)鼠尾草、桃、苹果、油菜等许多植物的花具有艳丽的花冠和香甜的花蜜,借此吸引昆虫和其他小动物,以帮助它们完成传粉,属于虫媒花。玉米、桦木等植物的花没有艳丽的色彩和芳香的气味,需要借助风力等媒介才能进行传粉,属于风媒花。(2)果实是由显花植物的子房在开花授粉后发育而来的,主要的功能为保护种子及协助种子的传播。一般果实包含了果皮及种子两个部分。果皮可分为外果皮、中果皮和内果皮三层,由子房壁发育而成;种子则由胚珠发育形成,其中珠被发育成种皮,极核和卵核分别发育成胚乳和胚。(3)嫁接是指把一个植物体的芽或枝,接在另一个植物体上,使结合在一起的两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物体。接上的芽或枝叫接穗,被接的植物体叫砧木。【解答】 (1)由题可知,柿子花的花瓣鲜黄,气味芳香,结合分析可知,桃花属于虫媒花。(2)桃子的种子是由花的胚珠发育而来的。(3)嫁接属于无性生殖,其优点是能保持接穗的优良性状,繁殖速度快。29.【答案】(1)7(2)122(3)解:钠元素的质量=61g×=23g。【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解析】【分析】(1)在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就是该原子的个数,将它们相加即可;(2)相对分子质量等于相对原子质量与个数的乘积。(3)元素质量=物质质量×元素的质量分数。【解答】(1)根据化学式 可知, 一个过碳酸钠分子中含有2个钠原子,1个碳原子和4个氧原子,则原子总数为:2+1+4=7;(2)根据化学式 可知, 过碳酸钠的相对分子质量是:23×2+12×1+16×4=122。30.【答案】(1)②③④⑤(2)D(3)高温的气体使水槽里的水汽化,汽化的水遇冷液化,就形成了白雾【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液化及液化现象;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解析】【分析】(1)根据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2)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B.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C.一切分子都在运动;D.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3)从液化和汽化两个方面解释白雾的形成原因。【解答】(1)①晾晒湿衣服,水从液态变成气态发生汽化现象;②梅雨季节墙砖上挂满水珠,水蒸气从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现象;③冬天眼镜起雾,屋内温度高,而镜片温度低,则水蒸气从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现象;④舞台使用干冰营造“仙雾缭绕”场景,干冰升华吸收大量的热,而水蒸气从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现象;⑤打开冰箱时看到白雾,冰箱内部温度低,外面的水蒸气从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现象;⑥盐场晒盐,属于水从液态变成气态发生汽化现象。故选②③④⑤。(2) A.组成“高密度液态水”、 “热冰”和普通水的元素相同,故A错误;B.“高密度液态水”、 “热冰”的存在表明水的物理性质与温度有关,故B错误;C.水在常温常压下瞬间结成冰,是因为温度降低导致水分子运动减慢,故C错误;D.“高密度液态水”、 “热冰”的化学性质和普通水相同,故D正确。故选D。(3) 火箭发射时,我们可以看到在发射塔下会升起一团巨大的白雾,产生的原因为:高温的气体使水槽里的水汽化,汽化的水遇冷液化,就形成了白雾。31.【答案】(1)(2)解:根据题意可知,30cm3液体的质量为35g,则液体的密度为:。(3)解:液体的质量为:,烧杯的质量为:。【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解析】【分析】(1)根据表格数据确定液体的体积和对应的液体质量,然后在方格纸上描点,最后将相邻的点连接起来即可;(2)根据计算液体的密度;(3)首先根据计算液体的质量,再用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减去液体质量得到烧杯质量。【解答】(1)倒出液体的质量等于倒出前后液体和烧杯总质量的差,据此计算出30cm3液体的质量为:160g-125g=35g;60cm3液体的质量为:160g-90g=70g;90cm3液体的质量为:160g-55g=105g;据此在方格纸上描点,然后将相邻的点连接即可:32.【答案】(1)C(2)制作杯底;制作杯身;制作把手;表面修整(3)底座与杯身、把手与杯身连接处牢固,无裂缝(4)B;C;D【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陶瓷器及其制造流程【解析】【分析】(1)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2)根据压片成型的工艺流程解答;(3)根据制作过程可知,底座,杯身和把手都是单独制作的,然后拼接在一起,它们是否结实牢固是一个重要的验收标准;(4)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也能根据用途推测材料的性质。【解答】(1) A.镇浆制泥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不合题意;B.拉坯造型的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不合题意;C.高温烧制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C符合题意;D.磨光上釉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不合题意。故选C。(2)杯子制坯过程的几个主要步骤,正确的步骤排序应是:材料准备→揉制陶泥→擀制泥片→制作杯底→制作杯身→制作把手→表面修整→坯体成型。(3)根据题意可知,评价量表总“牢固程度”的评价内容为:底座与杯身、把手与杯身连接处牢固,无裂缝。(4)陶瓷关节在人体内浸泡在体液中,因此要耐腐蚀。由于关节需要反复活动,因此要耐磨性好。为了避免身体出现排异反应,因此陶瓷关节要具有生物相容性。故选BCD。1 / 1浙江省杭州市临平区(余杭区)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测试七年级科学试题卷1.(2025七下·余杭、临平期末)每年火柿丰收季,到西溪采摘柿子已成为杭州市民的热门活动。西溪火柿粉糯甘甜,其通过下列哪类组织运输水分( )A. B.C. D.【答案】B【知识点】组织【解析】【分析】 细胞经过分化形成了许多形态、结构和功能不同的细胞群,把形态相似、结构和功能相同的细胞群叫做组织。物的组织主要有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分生组织、机械组织等,它们各有一定的生理功能。【解答】 A.此选项图片表示的是保护组织,位于表面,具有保护作用,故A不合题意;B.此选项图片表示的是输导组织,具有输导功能,故B符合题意;C.此选项图片表示的是营养组织,储存大量营养物质,故C不合题意;D.此选项图片表示的是分生组织,细胞具有分裂能力,故D不合题意。故选B。2.(2025七下·余杭、临平期末)茶小绿叶蝉是危害西湖龙井茶树的一种害虫,其发育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茶小绿叶蝉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发育过程与蝗虫相似 B.发育过程与桑蚕相似C.受精方式是体外受精 D.生殖方式是无性生殖【答案】A【知识点】昆虫的生殖方式;昆虫的发育过程【解析】【分析】AB.根据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的知识分析;CD.根据茶小绿叶蝉的生殖特点和过程分析判断。【解答】 A.由图可知,茶小绿叶蝉经历了受精卵、幼虫、成虫三个阶段,且幼虫与成虫差别不明显,属于不完全变态发育,与蝗虫相似,故A正确;B.桑蚕要经历受精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与蝉不同,故B错误;D.茶小绿叶蝉生殖过程中经历了两性生殖细胞结合,属于有性生殖,故D错误。C. 茶小绿叶蝉的精子与卵细胞在雌虫体内结合形成受精卵,生殖特点体内受精,故D错误。故选A。3.(2025七下·余杭、临平期末)用“●”表示氧原子,用“O”表示氢原子,下列模型能表示水分子的是( )A. B. C. D.【答案】D【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解析】【分析】根据水分子的化学式确定水分子的构成情况即可。【解答】根据H2O可知,一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符号为 ,故D正确,而ABC错误。故选D。4.(2025七下·余杭、临平期末)如图所示,小科将一根细线松松地系在一个铁丝框架的相对的两边上。把框架浸到肥皂液里再取出来,框架上便会出现一层肥皂膜。用烧热的针刺破细线一侧的肥皂膜,另一侧的肥皂膜会把细线拉过去。以上实验现象说明( )A.水分子间有引力 B.水分子间有斥力C.水分子静止不动 D.水分子间没有间隙【答案】A【知识点】分子间的作用力【解析】【分析】 分子动理论的内容: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或原子组成,组成物质的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之间存在间隙,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解答】 用烧热的针刺破一侧的肥皂膜,由于另一侧肥皂膜和棉线间分子有力的作用,所以将棉线拉向另一侧,此现象说明了分子存在引力,故A正确,而BCD错误。故选A。5.(2025七下·余杭、临平期末)自地球形成以来,地壳变动一直在广泛地、持续不断地进行着。下列信息,不属于地壳变动的是( )A.悬崖上弯曲的岩层B.新疆北部的风蚀城堡C.悬崖上断裂的岩层D.青藏高原上海洋生物化石【答案】B【知识点】地壳变动的证明【解析】【分析】 地球表面形态处于不停的运动和变化之中,陆地可以变成海洋,海洋可以变成陆地。“沧海桑田”说的是海洋变成陆地或陆地变成海洋,比喻海陆的变迁。【解答】 地壳运动即地质运动,地壳自形成以来,其结构和表面形态就在不断发生变化;岩石的变形、海陆的变迁以及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都是地壳变动的结果;地壳变动有时进行得很激烈、很迅速,有时进行得十分缓慢,难以被人们察觉;人们可以通过对一些自然现象的观察来证明过去所发生的地壳变动,例如悬崖上岩层断裂的痕迹、 悬崖上弯曲的岩层、青藏高原的岩石中发现海洋生物化石都是地壳运动的产物。故B符合题意,而ACD不合题意。故选B。6.(2025七下·余杭、临平期末)下列有关物态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干手器烘手能使湿手上的水升华成为水蒸气B.冷冻室取出的冰棍,外表的“霜”是由空气中水蒸气凝华而成C.通常采用降温的方法将石油气液化储存在钢罐内D.干冰保鲜食物时出现的云雾是干冰升华形成的二氧化碳气体【答案】B【知识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液化及液化现象;凝华及凝华现象【解析】【分析】根据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解答】 A.干手器烘手能使湿手上的水从液态变成气态发生汽化现象,故A错误;B.冷冻室取出的冰棍,外表的“霜”是由空气中水蒸气从气态变成固态发生凝华而成,故B正确;C.通常采用加压的方法将石油气液化储存在钢罐内,故C错误;D.干冰保鲜食物时出现的云雾是水蒸气从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汽化现象,故D错误。故选B。7.(2025七下·余杭、临平期末)科学研究中常常用到“控制变量法”、 “等效替代法”、 “类比法”、 “转换法”等科学方法。下述几个研究实例中采用了控制变量法的是 ( )①制作动植物细胞模型 ②探究水、温度、空气对种子萌发的影响③测量石块的密度 ④探究茎的运输作用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答案】D【知识点】实验探究的其他思想方法【解析】【分析】分析各个选项中实验使用的物理研究方法,再与控制变量法进行对照即可。【解答】①制作动植物细胞模型,使用模型法;②探究水、温度、空气对种子萌发的影响时,使用控制变量法;③测量石块的密度时,使用直接测量法;④ 在探究茎的运输作用的实验中,为了观察水和无机盐在茎中运输的部位,采用了控制变量法,故④正确。故选D。8.(2025七下·余杭、临平期末)“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结构决定性质”是重要的科学观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有的细菌长有鞭毛,对细菌起到保护作用B.植物的根毛很多,有利于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有机物C.元素周期表中同族元素的原子具有相同的最外层电子数,它们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D.植物根尖的根冠细胞排列呈外密内疏的特点,有利于根系向地下生长【答案】C【知识点】植物的根系及其结构与功能;细菌的主要特点;元素周期表【解析】【分析】A.根据对细菌的结构的认识判断;B.根据植物的根毛的用途判断;C.根据对元素周期表的认识判断;D.根据对植物根部细胞特征的认识判断。【解答】 A.有的细菌长有鞭毛,有利于细菌在液体中游动,故A错误;B.植物的根毛很多,有利于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无机物,故B错误;C.元素周期表中同族元素的原子具有相同的最外层电子数,它们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故C正确;D.植物根尖的根冠细胞排列呈外松内密的特点,有利于根系向地下生长,故D错误。故选C。9.(2025七下·余杭、临平期末)如图所示,某观赏植物4月开花,10月结果,果实轻小且有翅。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植物通过种子繁殖,属于无性生殖B.果实属于植物的营养组织C.果实由子房发育而来D.该植物属于裸子植物【答案】C【知识点】植物的有性生殖;植物的无性生殖【解析】【分析】A. 经过精子与卵细胞两性生殖细胞结合的生殖方式叫有性繁殖。不需要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这种生殖方式叫无性生殖。B.根茎叶为植物的营养器官;C. 受精完成后,子房发育成果实,子房壁发育成果皮,胚珠发育成种子,受精卵发育成胚;D. 种子裸露,外面没有果皮包被,为裸子植物。【解答】A. 种子的主要结构是胚,胚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因此利用植物的种子繁殖后代是属于有性生殖,故A错误;B.果实为植物的生殖器官,故B错误;C. 果实由子房发育而来,故C正确;D.该植物的种子有种皮包被,为被子植物,故D错误。故选C。10.(2025七下·余杭、临平期末)酸菜是深受大众喜爱的食物,其制作原理是利用乳酸菌在无氧环境下进行发酵产生乳酸。下列关于乳酸菌的说法正确的是( )A.乳酸菌具有成形的细胞核B.乳酸菌和酵母菌具有相同的细胞结构C.乳酸菌是通过细胞分裂进行繁殖D.制作酸菜的植物体具有的结构层次是细胞→组织→系统→植物体【答案】C【知识点】细菌的主要特点;真菌的主要特点【解析】【分析】AB.根据细菌和真菌的细胞结构不同分析;C.根据细菌的生殖方式判断;D.根据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的知识判断。【解答】 A.乳酸菌属于细菌,基本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DNA集中的区域,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故A错误;B.乳酸菌没有细胞核,而酵母菌为真菌,有成型的细胞核,故B错误;C.乳酸菌为细菌,通过细胞分裂额方式繁殖,故C正确;D.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没有系统,故D错误。故选C。11.(2025七下·余杭、临平期末)研究发现,某种镧和镍的合金可以用来制作储氢材料,具有重要的开发价值。如图是镧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一个镧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82 B.一个镧原子的质量是138.9gC.一个镧原子核内有57个中子 D.镧的元素符号是 La【答案】D【知识点】元素周期表【解析】【分析】在元素周期表中,中间的汉字为元素名称,左上角的数字为原子序数,右上角的字母为元素符号,正下方的数字为相对原子质量。【解答】根据图片可知,镧原子的原子序数为57,根据“核外电子数=质子数”可知,核外电子数为57,故A错误;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38.9,并不是实际质量为138.9g,故B错误;根据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可知,镧原子的中子数为:138-57=81,故C错误;右上角的字母为La,则元素符号为La,故D正确。故选D。12.(2025七下·余杭、临平期末)已知钠离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其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a的值为9B.钠离子符号为Na+C.钠离子是钠原子得到一个电子形成的D.氧化钠的化学式为NaO【答案】B【知识点】原子的构成【解析】【分析】AC.原子失去电子带正电荷,得到电子带负电荷;B.在元素符号右上角写数字和正负号,这就是离子;D.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分析。【解答】B.钠离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则离子符号为 Na+ ,故B正确;AC.根据图片可知,钠离子核外电子数为:2+8=10,则钠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10+1=11。根据“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可知,质子数a=11,故A错误;钠离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是钠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形成的,故C错误;钠离子的化合物为+1,O的化合价为-2,根据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得到:(+1)x+(-2)y=0,解得:x:y=2:1,即氧化钠的化学式为Na2O,故D错误。故选B。13.(2025七下·余杭、临平期末)小科利用图中所示的实验器材探究液体的沸腾现象,实验中烧杯内盛有水,试管内盛有一种液体。在标准大气压下,若对烧杯底部持续加热,最终发现试管内的液体先发生沸腾,则试管内盛的液体是( )物质 沸点/℃酒精 78水 100煤油 150A.水 B.煤油 C.水或煤油 D.酒精【答案】D【知识点】沸腾及沸腾条件【解析】【分析】液体沸腾的条件:①达到沸点;②继续吸热。【解答】根据题意可知,试管内的液体先沸腾,说明试管内液体的沸点低于水的沸点。标准气压下,水的沸点为100℃,则只有酒精的沸点为78℃符合条件。故选D。14.(2025七下·余杭、临平期末)如图所示为几种常见物质的密度值(常温常压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物质 密度 物质 密度蜂蜜 1.4 冰 0.9酒精 0.8 铝 2.7水银 13.6 铜 8.9A.固体的密度一定大于液体的密度B.酒精和水混合后液体的密度可能为1.8g/cm3C.把50g铝块切掉一半,剩余铝块的密度仍为2.7g/cm3D.一定质量的冰融化成水后体积变大【答案】C【知识点】密度及其特性;密度公式的应用【解析】【分析】A.从表格提取信息判断;B.无论怎样比例混合,混合物的密度始终介于最小的物质密度和最大物质密度之间;C.根据密度的特性判断;D.根据公式分析判断。【解答】A.根据表格可知,冰为固态,蜂蜜为液态,但是冰的密度小于蜂蜜的密度,故A错误;B.酒精的密度为0.9g/cm3,水的密度为1g/cm3,则二者无论怎样混合,密度始终在二者之间,故B错误;C. 把50g铝块切掉一半,剩余铝块的种类不变,则密度不变,故C正确;D.冰熔化后质量不变,但是水的密度大于冰的密度,根据可知,冰熔化后体积变小,故D错误。故选C。15.(2025七下·余杭、临平期末)杭州被誉为“人间天堂”,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了45%。在城市园林绿化中,园林工人常常会给移栽后的绿化树打针输液,补充水和无机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施肥“挂吊瓶”的针头应插入树茎的韧皮部B.为了让植物吸收更多的营养,可以注射高浓度的营养液C.为方便运输,移栽的植物应去除根尖D.若发现植株矮小、叶片有褐斑,可以在药水中添加含钾元素的药剂【答案】D【知识点】茎的形态结构;茎的运输作用【解析】【分析】 植物生长需要的营养物质:水、无机盐、有机物,水和无机盐通过根从土壤中吸收,有机物是通过光合作用自己制造的。筛管是植物体内韧皮部中自上而下运输有机物的管道,导管是植物体内木质部中自下而上运输水和无机盐的管道。【解答】 A.施肥“挂吊瓶”的主要液体成分是水和无机盐,水和无机盐在植物体茎木质部的导管内自下而上运输,导管属于输导组织,因此施肥“挂吊瓶”的针头应插入到树茎的输导组织中,故A错误;B.高浓度的营养液可能会导致植物细胞失水,进而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健康,故B错误;C.为了保证成活率,移栽植物时应该适当减小叶片数量,从而减小蒸腾作用,还要避免根系受损,故C错误;D.植株矮小,叶片上有许多褐斑,可能是缺少无机盐钾。可以在药水中添加含钾元素的药剂,D正确。故选D。16.(2025七下·余杭、临平期末)生物体都能通过不同的生殖方式来繁衍后代,这是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如图是与人类生殖有关的示意图,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1)图甲是精子的示意图,它是由男性的 产生的(填名称)。(2) 请写出图乙中器官名称: A , C 。(3)精子和卵细胞融合的过程发生在图乙中的 (填字母)。【答案】(1)睾丸(2)卵巢;子宫(3)B【知识点】人体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解析】【分析】 (1)睾丸是男性的主要性器官,也是男性的性腺,能够产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2)卵巢是女性的主要性器官,能产生卵细胞并分泌雌性激素,而子宫是胚胎发育的场所;(3)精子和卵细胞会在B输卵管处结合形成受精卵,这个过程叫受精。【解答】 (1)图甲是精子的示意图,它是由男性的产生的睾丸产生的。(2)根据乙图可知,A为卵巢,C为子宫;(3) 精子和卵细胞融合的过程发生在图乙中的B输卵管。17.(2025七下·余杭、临平期末)(1)请用化学用语表示下列物质或微粒:2个氮气分子: ;氧化铝中铝元素的化合价: 。(2) 请写出下列化学符号中数字“2”的意义: ; CO2 。【答案】(1)2N2;(2)一个硫酸根离子带两个单位负电荷;一个二氧化碳分子中有两个氧原子【知识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解析】【分析】(1)在分子符号前面写数字表示分子的个数。元素符号正上方的正负号和数字表示该元素的化合价。(2)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和正负号表示离子所带电荷量和电性。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分子中该原子的个数。【解答】(1) 2个氮气分子写作2N2。 氧化铝中铝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写作。(2) 的数字“2”表示:一个硫酸根离子带两个单位负电荷。CO2 中的数字“2”表示一个二氧化碳分子中有两个氧原子。18.(2025七下·余杭、临平期末)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请回答下列问题:H He Be N ① Ne② Si ③ Ar(1)如右图所示,为三种原子A、B、C的原子核,则它们是否属于同位素 (选填“是”或“不是”)。请指出A 原子代表的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选填“①”、“②”或“③”)。(2)Si是一种 元素(选填“金属”或“非金属”)。写出表中②和③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 。【答案】(1)是;①(2)非金属;NaCl【知识点】同位素;元素周期表【解析】【分析】(1)具有相同质子数和不同中子数的原子互为同位素原子。根据“原子序数=质子数”复分析。(2)一般情况下,元素名字中含有金字旁的为金属元素。根据图片确定①和③代表的元素,再确定组成化合物的名称,最后写出对应的化学式。【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A、B、C的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因此为同位素。A原子的质子数为8,则原子序数为8,那么在元素周期表的位置①处。(2)Si的元素名称为硅,不含金字旁,因此为非金属。②为Na,③为Cl,二者组成氯化钠,化学式为NaCl。19.(2025七下·余杭、临平期末)日常生活中,金属制品无处不在。以铁锅为例,下图中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选填“①”或“②”) 。【答案】①;②【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解析】【分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解答】铁从固态变成液态发生熔化现象变成铁水,没有生成新物质,发生物理变化;铁水放热从液态变成固态发生凝固现象变成铁锅,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物理变化;铁和空气中的水分和氧气反应生成新物质铁锈,发生化学变化。则发生物理变化的是①,发生化学变化的是②。20.(2025七下·余杭、临平期末)在探究固体的熔化实验中,把分别装有固体a与b的试管放在盛水的烧杯内加热。将温度计正确插入两种固体中,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固体a的熔化图像如图乙所示,固体b的熔化图像如图丙所示。(1)固体a熔化过程中,继续加热,温度 (选填“升高”、 “降低”或“不变”),此时a处于 (选填“固态”、 “液态”或“固液共存”)。(2)固体b在熔化过程中 (选填“吸热”或“放热”),固体b属于一种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答案】(1)不变;固液共存(2)吸热;非晶体【知识点】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解析】【分析】(1)根据图乙分析固体a熔化过程中温度变化规律。晶体熔化前为固态,熔化中为固液共存态,熔化后为液态;(2)根据图丙分析固体b熔化过程的温度变化规律。晶体有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解答】(1)根据乙图可知,固体a熔化过程中,继续加热,温度不变,此时a处于固液共存状态;(2)根据丙图可知,固体b在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由于固体b没有熔点,因此属于一种非晶体。21.(2025七下·余杭、临平期末)2024年6月,嫦娥六号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月球背面采样返回,是我国建设航天强国、科技强国取得的又一标志性成果。小科查阅资料发现:月壤是月球表面岩石在遭受小行星和陨石撞击、宇宙射线和太阳风持续轰击等空间风化作用后形成的细颗粒物质。它不含有任何有机养分,而且月壤非常干燥,其物理和化学性质与地球土壤有很大差异,单纯的月壤无法直接用来种植物。不过,未来可通过一系列技术手段对月壤进行改良和处理,以利于植物生长。(1)与地球土壤相比,月壤缺少适合植物生长的 (填写相关土壤成分)。(2)为使月壤适合种植地球上的大部分植物,未来最有可能将月壤改良成 类土壤(选填“砂土”、 “黏土”或“壤土”)。(3)研究表明,全球约 33%的土壤处于中度到高度退化状态,侵蚀导致的土壤流失可能造成每年最多10%的作物产量损失。请你提出一项保护土壤的具体措施: 。【答案】(1)水、空气、有机物、无机盐等(2)壤土(3)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等【知识点】土壤的结构和类型;土壤的污染与保护【解析】【分析】(1)根据地球上土壤的成分解答;(2) 砂土类土壤——空隙较大,疏松,不易黏结,通气(透气)、透水性(渗水性)强,易干旱,有机质分解快,易流失,如沙漠土壤。黏土类土壤——质地黏重,湿时黏,干时硬(如铁板一块),空隙很小,保水、保肥能力强,渗水(透水)透气性能差,有机质分解慢,如钱塘江沉积的河泥。壤土类土壤是适合大部分植物生长的土壤(最适宜植物生长的土壤),这种土壤固体部分(矿物质颗粒和腐殖质)占土壤总体积的50%,其中有机质占固体部分的1%~5%,水和空气各占25%,这样既通气、透水,又保水,保肥,能为植物的生长提供充足的水分、空气和有机质。(3)根据有关土壤保护的知识解答。【解答】(1) 与地球土壤相比,月壤缺少适合植物生长的水、空气、有机物、无机盐等 ;(2)土类土壤是适合大部分植物生长的土壤,富含有机质、且保水性强,则为使月壤适合种植地球上的大部分植物,未来最有可能将月壤改良成壤土类土壤。(3)保护土壤的措施有: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等。22.(2025七下·余杭、临平期末)小科想比较两种不同气体的密度大小,他测量了它们的体积V跟质量m关系的图像(如图所示)。请根据图像分析:(1) 密度较大的气体是 (填“a”或“b”);(2)小科将一定量的a气体储存于密闭容器中,他缓慢移动活塞压缩气体,下列关于容器内部气体分子模型的建构合理的是( )。A. B.C. D.【答案】(1)b(2)B【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解析】【分析】(1)根据公式分别计算出a、b的密度,进行比较即可;(2)根据气体被压缩后的变化分析判断。【解答】(1)根据题意可知,a的密度为;b的密度为;比较可知,密度较大的气体是b。(2) 小科将一定量的a气体储存于密闭容器中,他缓慢移动活塞压缩气体, 此时气体的体积减小,即分子之间的间隙变小,但是分子本质不变,且在容器内均匀分布,故选B。23.(2025七下·余杭、临平期末)在探究“茎的运输作用”时,小科首先对三组枝条分别做了如下处理:(1)在实验中,作为对照组的枝条为 (填字母)。(2)将三组枝条分别插入三杯盛有等量稀释红墨水的烧杯中,并同时置于温暖、光照充足的地方,15 分钟后,用解剖刀将枝条纵切,可观察到 C 组枝条纵切面上从基部到靠近枝条顶端,染色变得越来越浅,这说明 。【答案】(1)C(2)茎木质部中的导管自下而上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知识点】茎的形态结构;茎的运输作用【解析】【分析】(1)在对照实验中,未做任何处理的为对照组,而处理过的实验为实验组,二者对照探究某个因素对物理量的影响;(2)植物的茎中有输送水分和无机盐的导管,当红墨水在里面输送时,肯定会越损耗越少,因此颜色越来越浅,即根据颜色的深浅变化可以判断输送方向。【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C中的枝条未做任何处理,应该为对照组;(2) 可观察到 C 组枝条纵切面上从基部到靠近枝条顶端,染色变得越来越浅,这说明茎木质部中的导管自下而上运输水分和无机盐。24.(2025七下·余杭、临平期末)氢能(氢和氧进行化学反应释放出的化学能)是一种二次清洁能源,被誉为“21世纪终极能源”。水是氢能制造中用量最大的原材料,通过电解水,即可得到高纯度氢气。小科利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电解水实验,实验原理如图乙所示,为使实验现象明显,常会在水中加入一定量的硫酸溶液(电解过程中硫酸本身不会减少)。丙实验编号 1 2 3 4硫酸溶液浓度 0.5% 1.0% 1.5% 2.0%氢气体积/毫升 5 5 5 5时间/秒 300 100 60 50(1)实验结束后,关闭电源,此时左右两支玻璃管内的气体体积之比约为 。打开 (选填“a”或“b”)处活塞,用点燃的火柴接近玻璃管尖嘴,可观察到淡蓝色火焰。(2)如图丙所示,是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改变溶液浓度时得到的实验数据。请结合表内容,分析随着实验的进行,产生氢气的速度变快的原因是 。【答案】(1)2:1;a(2)随着水的不断电解,水的质量减小,则硫酸溶液浓度增大,溶液导电性增强,电解速度加快【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解析】【分析】(1)在电解水的实验中,生成氢气的体积是氧气体积的2倍。与正极相连的产生氧气,与负极相连的一端产生氢气;(2)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接触面积越大,浓度越高,则反应速度越快。【解答】(1)根据乙图可知,a与负极相连,产生氢气,b与正极相连产生氧气,则左右产生气体的体积之比为2:1。 用点燃的火柴接近玻璃管a(氢气)尖嘴,可观察到淡蓝色火焰。(2) 随着实验的进行,产生氢气的速度变快的原因是:随着水的不断电解,水的质量减小,则硫酸溶液浓度增大,溶液导电性增强,电解速度加快。25.(2025七下·余杭、临平期末)在学习了《物质密度的测量》后,小科使用实验器材(如图甲所示)测量某种未知液体的密度,已知烧杯的质量为21.4g,具体操作如下:(1)在测量液体质量时,小科先在天平右盘放一定质量的砝码(此时游码处于0刻度处),当他继续放5g砝码时,发现分度盘指针如图乙所示,接下来的操作应该是( ).A.取下5g砝码,调节游码,直至天平平衡B.移动游码,直至天平平衡C.从烧杯中倒出部分液体,直至天平平衡(2)天平平衡时,放在右盘中的砝码大小和游码的位置如图丙所示,左盘待测质量为 。(3)将烧杯中的液体全部倒入量筒中,液面达到的位置如图丁所示,待测液体的密度为 g/cm3(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4)按上述步骤能否准确测量某种易挥发液体的密度,请说明理由 。【答案】(1)A(2)44g(3)0.8(4)有偏差,在将液体倒入量筒的过程中会有部分液体挥发,使体积测量值偏小,导致密度测量值偏大。(测量体积是烧杯中有液体残留)【知识点】液体密度的测量【解析】【分析】(1)在天平的使用过程中,如果放上最小的砝码质量偏大,而去掉最小的砝码质量偏小,此时就要调节游码了;(2)物体质量=砝码质量+游码质量;(3)根据丁图读出液体的体积,用总质量减去烧杯质量得到液体质量,最后根据计算液体的密度;(4)当液体挥发时,液体的质量和体积都会发生改变,据此分析解答。【解答】(1) 测量液体质量时,小科先在天平右盘放一定质量的砝码(此时游码处于0刻度处),当他继续放5g砝码时,发现分度盘指针偏右,说明此时砝码质量偏大,则此时应该去掉5g的砝码,调节游码,直到天平平衡,故选A。(2)根据丙图可知,标尺的分度值为0.2g,则游码质量为4g,砝码质量为:20g+20g=40g;则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为:40g+4g=44g。(3)根据丁图可知,液体的体积为28cm3。量筒内液体的质量m=44g-21.4g=22.6g,则液体的密度为:。(4)我认为不能准确测量易挥发液体的密度,理由是:在将液体倒入量筒的过程中会有部分液体挥发,使体积测量值偏小,导致密度测量值偏大。26.(2025七下·余杭、临平期末)(1)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下列是不同时期科学家提出的原子结构模型(如图所示),其中符合原子结构模型建立先后顺序的是(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①→③→② D.③→①→②(2)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散射实验,实验原理和实验现象分别如图甲、乙所示。根据实验现象,可以获得的结论是( )。A.原子核体积很小 B.原子核带正电C.原子核质量较大 D.核外电子带负电(3)模型可以帮助人们认识现象和规律,下列属于模型的是( )。A. B.C. D.【答案】(1)B(2)A;B;C(3)C【知识点】原子结构的探索过程【解析】【分析】(1)根据有关原子结构的科学发展史分析判断;(2)根据图乙中描述的现象,分析其中包含的物理原理即可;(3)模型法借助于与原型相似的物质模型或抽象反映原型本质的思想模型,间接地研究客体原形的性质和规律。【解答】(1)根据题意可知,汤姆生确定原子的面包模型,后面卢瑟福确立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最后波尔确定原子周围电子的分层模型,即顺序为 ③→②→① ,故选B。(2)根据乙图可知,大多数α粒子都沿原来的路径继续前进,说明它们没有受到原子核的排斥力,即原子核的排斥力作用范围很小,也就是原子核体积很小,故A不合题意;α粒子靠近原子核时会受到排斥力而改变运动轨迹,因此二者带同种电荷,即原子核带正电,故B不合题意;少数α粒子会发生接近180°的偏转,说明它受到的排斥力极大,即原子核的质量很大,故C不合题意;没有信息可以说明核外电子带负电,故D符合题意。故选ABC。(3)西湖龙井、禁止鸣笛和电流表都是符号,而速度公式为模型,故选C。27.(2025七下·余杭、临平期末)浙江人喜欢吃豌豆,有“立夏吃豌豆饭”的习俗。小科为探究豌豆种子萌发的条件,在4个锥形瓶中分别放入20粒豌豆种子,在不同的条件下进行培养(如图甲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要探究豌豆种子的萌发是否需要适宜的温度,应选择的实验组合为 。(2)若选择的实验组合为①和③,则该实验的变量为 ,要控制相同的条件有 (写出两个即可),小科要观察、记录的量是 。(3)小科发现豌豆种子的结构(如图乙所示)与菜豆非常相似,剥去种皮后,都可看到两片肥厚的 ,豌豆种子中的营养物质主要储存在其中。他认为种子中非常重要的结构是胚,理由是 。【答案】(1)③④(2)有无水;空气、温度、种子饱满程度等;种子出芽数(3)子叶;胚是新植物的幼体【知识点】种子萌发的过程与必要条件【解析】【分析】(1)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选择对照实验;(2)根据图片分析①③中哪个因素不同,并确定控制不变的因素。(3) 豌豆种子的结构与菜豆相似,有种皮和胚组成,胚由胚芽、胚轴、胚根和两片肥厚的子叶组成,储存营养物质的主要结构。种子胚发育成幼苗,所以种子中非常重要的结构是胚。【解答】(1) 要探究豌豆种子的萌发是否需要适宜的温度, 需要控制其它因素相同,只改变温度,故选实验③④;(2)根据图片可知,①③中相同的条件为空气、温度和种子饱满程度,有无水是变量。实验中要通过种子的出芽数判断萌发情况,因此记录的量是种子出芽数。(3)小科发现豌豆种子的结构(如图乙所示)与菜豆非常相似,剥去种皮后,都可看到两片肥厚的子叶,豌豆种子中的营养物质主要储存在其中。他认为种子中非常重要的结构是胚,理由:胚是新植物的幼体。28.(2025七下·余杭、临平期末)每年3月桃花盛开,6月左右桃子成熟,如图是桃花和桃子的解剖示意图。请回答:(1)图甲为桃花,花瓣大而鲜艳,气味芳香,根据传粉途径的分类,其属于 (选填“虫媒花”或“风媒花”)。(2)图乙为桃子的横切面,其中种子是由花的 发育而来的(填结构名称)。(3)桃树可用种子繁殖,但果农一般采用嫁接的方式,其优点是 。【答案】(1)虫媒花(2)胚珠(3)保持植物亲本优良性状、繁殖速度快【知识点】花的结构;植物的无性生殖;果实与种子的形成【解析】【分析】(1)鼠尾草、桃、苹果、油菜等许多植物的花具有艳丽的花冠和香甜的花蜜,借此吸引昆虫和其他小动物,以帮助它们完成传粉,属于虫媒花。玉米、桦木等植物的花没有艳丽的色彩和芳香的气味,需要借助风力等媒介才能进行传粉,属于风媒花。(2)果实是由显花植物的子房在开花授粉后发育而来的,主要的功能为保护种子及协助种子的传播。一般果实包含了果皮及种子两个部分。果皮可分为外果皮、中果皮和内果皮三层,由子房壁发育而成;种子则由胚珠发育形成,其中珠被发育成种皮,极核和卵核分别发育成胚乳和胚。(3)嫁接是指把一个植物体的芽或枝,接在另一个植物体上,使结合在一起的两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物体。接上的芽或枝叫接穗,被接的植物体叫砧木。【解答】 (1)由题可知,柿子花的花瓣鲜黄,气味芳香,结合分析可知,桃花属于虫媒花。(2)桃子的种子是由花的胚珠发育而来的。(3)嫁接属于无性生殖,其优点是能保持接穗的优良性状,繁殖速度快。29.(2025七下·余杭、临平期末)爆炸盐是一种洗涤产品,具有强效去污和漂白功能,其主要成分为过碳酸钠,化学式为 请回答下列问题:(1)一个过碳酸钠分子中含有 个原子。(2)过碳酸钠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3)61g过碳酸钠中钠元素的质量为多少 (列式计算)【答案】(1)7(2)122(3)解:钠元素的质量=61g×=23g。【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解析】【分析】(1)在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就是该原子的个数,将它们相加即可;(2)相对分子质量等于相对原子质量与个数的乘积。(3)元素质量=物质质量×元素的质量分数。【解答】(1)根据化学式 可知, 一个过碳酸钠分子中含有2个钠原子,1个碳原子和4个氧原子,则原子总数为:2+1+4=7;(2)根据化学式 可知, 过碳酸钠的相对分子质量是:23×2+12×1+16×4=122。30.(2025七下·余杭、临平期末)水是生活中常见的物质之一,在一定条件下,水的存在形态会发生变化。(1)下列场景与液化现象有关的是 :①晾晒湿衣服; ②梅雨季节墙砖上挂满水珠;③冬天眼镜起雾;④舞台使用干冰营造“仙雾缭绕”场景;⑤打开冰箱时看到白雾; ⑥盐场晒盐。(2)科学家发现:水在超低温下能形成比蜂蜜还黏稠的“高密度液态水”;在一定环境中,常温常压下的水可以瞬间结成冰,俗称“热冰”。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组成“高密度液态水”、 “热冰”和普通水的元素各不相同B.“高密度液态水”、 “热冰”的存在表明水的化学性质与温度有关C.水在常温常压下瞬间结成冰,是因为水分子因受到阻碍停止运动D.“高密度液态水”、 “热冰”的化学性质和普通水相同(3)我国的航天事业随着科技的发展蒸蒸日上,2025年4 月24 日,搭载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二十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4月25 日1 时许,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成功入驻中国空间站,与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实现中国航天史上第6次“太空会师”。如图,在火箭发射塔的底部往往安装大大的水槽,火箭发射时,我们可以看到在发射塔下会升起一团巨大的白雾。请结合所学知识,解释白雾产生的原因。【答案】(1)②③④⑤(2)D(3)高温的气体使水槽里的水汽化,汽化的水遇冷液化,就形成了白雾【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液化及液化现象;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解析】【分析】(1)根据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2)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B.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C.一切分子都在运动;D.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3)从液化和汽化两个方面解释白雾的形成原因。【解答】(1)①晾晒湿衣服,水从液态变成气态发生汽化现象;②梅雨季节墙砖上挂满水珠,水蒸气从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现象;③冬天眼镜起雾,屋内温度高,而镜片温度低,则水蒸气从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现象;④舞台使用干冰营造“仙雾缭绕”场景,干冰升华吸收大量的热,而水蒸气从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现象;⑤打开冰箱时看到白雾,冰箱内部温度低,外面的水蒸气从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现象;⑥盐场晒盐,属于水从液态变成气态发生汽化现象。故选②③④⑤。(2) A.组成“高密度液态水”、 “热冰”和普通水的元素相同,故A错误;B.“高密度液态水”、 “热冰”的存在表明水的物理性质与温度有关,故B错误;C.水在常温常压下瞬间结成冰,是因为温度降低导致水分子运动减慢,故C错误;D.“高密度液态水”、 “热冰”的化学性质和普通水相同,故D正确。故选D。(3) 火箭发射时,我们可以看到在发射塔下会升起一团巨大的白雾,产生的原因为:高温的气体使水槽里的水汽化,汽化的水遇冷液化,就形成了白雾。31.(2025七下·余杭、临平期末)小科配制了一杯食盐水,并利用天平和量筒进行实验,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实验序号 1 2 3 4倒出液体的体积 0 30 60 90剩余液体与烧杯的总质量m/g 160 125 90 55(1)请在坐标图中画出液体质量m与体积V的关系图像。(2)该液体密度为多少 (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3)若初始时烧杯内液体体积为100cm3,则空烧杯质量为多少 【答案】(1)(2)解:根据题意可知,30cm3液体的质量为35g,则液体的密度为:。(3)解:液体的质量为:,烧杯的质量为:。【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解析】【分析】(1)根据表格数据确定液体的体积和对应的液体质量,然后在方格纸上描点,最后将相邻的点连接起来即可;(2)根据计算液体的密度;(3)首先根据计算液体的质量,再用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减去液体质量得到烧杯质量。【解答】(1)倒出液体的质量等于倒出前后液体和烧杯总质量的差,据此计算出30cm3液体的质量为:160g-125g=35g;60cm3液体的质量为:160g-90g=70g;90cm3液体的质量为:160g-55g=105g;据此在方格纸上描点,然后将相邻的点连接即可:32.(2025七下·余杭、临平期末)小科想了解中国瓷器的发展历史,他综合使用AI工具“Deep Seek”和“腾讯元宝”进行信息检索,得到下列信息:中国瓷器起源于新石器时代陶器,商周出现原始青瓷。东汉时期,浙江上虞窑以1200℃高温烧制出成熟青瓷。唐代形成“南青北白”格局,越窑青瓷类玉、邢窑白瓷如雪。宋代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将瓷器工艺推向巅峰,刻花与釉色美学登峰造极,瓷器经海上丝路远销海外。元代景德镇创烧青花瓷,以进口钴料绘纹,开启釉下彩新纪元。明清彩瓷大放异彩,斗彩、珐琅彩等工艺融合中西,瓷器成为中华文明的世界符号,深刻影响全球艺术与贸易史。(1)下列古法制瓷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镇浆制泥 B.拉坯造型 C.高温烧制 D.磨光上釉(2)小科想采用压片成型的方式制作一个带把手的陶艺杯子,下图为杯子制坯过程的几个主要步骤,正确的步骤排序应是:材料准备→揉制陶泥→擀制泥片→ → → → →坯体成型(填写步骤名称)。(3)现需要制定一份作品的验收标准,请你完善以下评价量表。评价指标 评价内容 自评 互评稳适兼备 杯子符合人体工程学,方便使用且可稳固站立 尺寸偏差 实物各尺寸与草图各尺寸偏差均在1cm以内 泥料湿度 泥料湿度适中,不存在太湿不成型、太干开裂现象 厚薄协调 杯体、杯底及把手各部位厚薄均匀,协调统一 牢固程度 (4)近年来,人们制造了更精密的陶瓷材料,广泛应用于机械与汽车工业、微电子与电气工业、医疗器材制造、通信工程与军事国防工业。右图是医院常用的陶瓷关节,请分析其主要利用了陶瓷材料的哪些优点( )。A.耐高温性 B.耐腐蚀性 C.生物相容性 D.高耐磨性【答案】(1)C(2)制作杯底;制作杯身;制作把手;表面修整(3)底座与杯身、把手与杯身连接处牢固,无裂缝(4)B;C;D【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陶瓷器及其制造流程【解析】【分析】(1)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2)根据压片成型的工艺流程解答;(3)根据制作过程可知,底座,杯身和把手都是单独制作的,然后拼接在一起,它们是否结实牢固是一个重要的验收标准;(4)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也能根据用途推测材料的性质。【解答】(1) A.镇浆制泥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不合题意;B.拉坯造型的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不合题意;C.高温烧制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C符合题意;D.磨光上釉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不合题意。故选C。(2)杯子制坯过程的几个主要步骤,正确的步骤排序应是:材料准备→揉制陶泥→擀制泥片→制作杯底→制作杯身→制作把手→表面修整→坯体成型。(3)根据题意可知,评价量表总“牢固程度”的评价内容为:底座与杯身、把手与杯身连接处牢固,无裂缝。(4)陶瓷关节在人体内浸泡在体液中,因此要耐腐蚀。由于关节需要反复活动,因此要耐磨性好。为了避免身体出现排异反应,因此陶瓷关节要具有生物相容性。故选BCD。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浙江省杭州市临平区(余杭区)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测试七年级科学试题卷(学生版).docx 浙江省杭州市临平区(余杭区)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测试七年级科学试题卷(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