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南宁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西南宁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广西南宁市2024-2025学年下学期高二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 分钟 试卷满分:150 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 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 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2 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早期的地球表面几乎全被海洋覆盖,只有少数几座岛屿不时露出水面。这些岛屿是由质地较轻的花岗岩组成的,它们浮在玄武岩地壳之上,是所有大陆的前身。
今天,只有在南非、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少数几个地区还能够找到这些原始岛屿的遗迹,这几片“微大陆”为我们保留了地球太古时代的样子。距今 35 亿年的叠层石化石,就是在澳 大利亚西部被发现的。而迄今最古老的微生物化石则是在格陵兰岛上被发现的,距今已有37亿年历史。
早期的微生物生活在幽暗的深海中。大部分深海微生物依靠海底热液喷口产生的化学能生活,也有少部分微生物演化出光合作用的能力,能够利用热液喷口和荧光生物发出的微光生活,这就是绿硫细菌和紫硫细菌。这些细菌在进行光合作用时分解的不是水,而是硫化氢,所以它们光合作用的副产品不是氧气,而是硫单质。
因为惧怕紫外线,这些细菌不敢去浅海生活,于是浪费了大好的阳光。大约在30亿至35亿年前,蓝细菌横空出世,一举解决了这个问题。这种细菌能够分泌一种黏液,挡住大部分有害的紫外线,它们终于可以在阳光充足的浅海生活了。充足的光能让蓝细菌具备了分解水分子的能力,因此,蓝细菌的光合作用产生的副产物不再是硫单质,而是氧气。
那段时期,整个地球的浅海区遍布叠层石。这些石头以每年 1 厘米的速度扩张,迅速占领了地球上所有的浅海海滩,这样的景象一直持续了将近 30 亿年!换句话说,地球生命史的绝大部分时期都是被叠层石统治的,它们才是地球生命的王者。
之所以会有这个结果,主要原因在于当时的细菌没有天敌。生命在演化出来之后,有将近20亿年维持在原核生物的状态。原核生物的细胞没有细胞核,也缺乏细胞器,无法发展出复杂的内部结构,只能以最简单的细菌形式存活于世。虽然细菌的种类成千上万,但它们的大小都差不多,谁也无法做到一家独大,大家只能和平共处,共同演化。
生命最初的 30 亿年里,来自外部环境的生存压力远比物种之间的竞争压力要大,所以合作才是生物演化的主旋律。蓝细菌虽然演化出高效利用阳光的绝招,但它们也必须依靠其他细菌的帮助才能存活,叠层石就是这种合作的结果。
有意思的是,大自然似乎并不喜欢任何形式的一家独大。叠层石的疯狂扩张便为自身的覆灭埋下了伏笔,掘墓人正是蓝细菌光合作用的副产品——氧气。因为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极为活泼的气体,很容易和多种矿物质发生化学反应,通常不太可能在大气层中累积下来。蓝细菌虽工作效率很高,但也花费了至少 5 亿年,才终于让氧气在大气层中稳定下来,从而彻底改变了地球大气的构成。
氧气的出现对于生命来说喜忧参半。喜的是氧气在高空形成臭氧层挡住了太阳光中的大部分紫外线,从此地球表面安全了许多,生命非但不再需要躲进深海,甚至可以登上陆地。忧的是,当时地球上的绝大部分细菌早已适应无氧环境,氧气对它们来说就是毒药,于是只能继续待在海底,只有在那里,才能找到无氧的环境。
但是,也有一部分细菌演化出利用氧气的能力,迅速成为地表生物圈的主宰。大约20亿年前,一个古细菌吞下一个好氧细菌,后者没有死,而是在前者身体安顿下来,成为这个古细菌的寄生虫,这一现象被称为“内共生”,此后,这个好氧细菌逐渐把自己的大部分DNA丢给宿主,自己则摇身一变,成为专门为宿主提供能量的线粒体。而宿主则因为有了能量的保证,逐渐演化出细胞核与复杂的细胞器,变成一个真核细胞。这就是如今所有复杂生物的前身。
又过了数亿年,一个真核细胞吞下一个蓝细菌,后者同样摇身变成叶绿体,帮助宿主进行光合作用,这就是植物的前身。再后来,一个真核细胞演化成多细胞生物,靠吞吃其他有机体为生,这就是动物的前身。
(摘编自袁越《海洋诱惑》)
材料二:
叠层石的出现,或者说蓝细菌的出现和生长,给地球带来了新的变化。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产生了氧气。氧气不断充满海洋,将海洋中存在的大量铁元素和其他金属元素氧化,这些金属氧化物从海洋中漂浮状态逐渐沉淀到海底,变成铁矿等矿床。在元古宙和古生代,叠层石在海洋中几乎没有天敌,一直在肆意生长。这种情况在早古生代奥陶纪时期发生了变化。奥陶纪时期,海洋生物大辐射,出现了海绵、苔藓虫与其他后生动物,它们一起形成了比叠层石更加高级、更加复杂的生物礁灰岩,它们全方位挤占了叠层石原来的稳定优越的环境,叠层石只能在近岸区或台地边缘区盐度、温度存在一定异常的区域继续存活。好在得益于蓝细菌的强大生命力,以及其对海水深度、盐度、温度的广适性,倒也能打造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再之后,蛀孔类海洋生物的出现对其也造成了一定的打击,叠层石的生态位不断被压缩。与此同时,在地球上几亿年以来出现的数次大灭绝事件同样对叠层石也有毁灭性的打击。到了近现代海洋中,叠层石的分布范围已经非常局限了,只在澳大利亚大堡礁鲨鱼湾和巴哈马浅海区有它们的身影。从元古宙的盛极一时到现在的零落成泥,叠层石大起大落,它曾踏上过生命巅峰,也经历过重大坎坷,现在的它已经坦然面对,过起了与世无争的悠闲生活。尽管它已经远离俗世,但是人群中还依然流传着它的传说,“大地史书”“古生物钟”“地质瑰宝”都是人们对它的敬畏与赞扬。
(摘编自张超、郝彧《层层叠叠是岁月 弯弯曲曲是年华》)
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澳大利亚西部发现的叠层石化石距今 35 亿年,而格陵兰岛的微生物化石距今37亿年,是已知最古老的生命化石。
B.原核生物在地球生命演化中维持了约 20 亿年,因其细胞缺乏细胞核和细胞器,就只能以简单细菌形式存活。
C.氧气出现后,大部分厌氧细菌被迫退居海底,只有少数演化出了利用氧气的能力,成为地表生物圈的新主宰。
D.在元古宙时期,叠层石就通过氧化海洋中的铁元素,直接形成了海底铁矿床,显著地改变了地球的地质构成。
2.对材料一关于地球及生命演化进程的梳理,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早期地球表面:海洋覆盖→原始岛屿(花岗岩)→微大陆遗迹(南非、加拿大等)→叠层石化石。
B.深海微生物生存方式:多数依靠热液喷口化学能;少数利用微光光合作用,分解水产生氧气。
C.蓝细菌演化关键:分泌黏液阻挡大部分有害紫外线→浅海生活→分解水分子→光合作用副产品为氧气→形成叠层石统治浅海。
D.真核生物起源:古细菌吞好氧细菌→内共生形成线粒体→演化出细胞核→真核细胞吞蓝细菌形成叶绿体→多细胞动物诞生。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材料一以时间为线索,按“地球早期——蓝细菌出现——“氧气革命”——真核生物诞生”的顺序展开说明。
B.材料二通过详细阐述叠层石与后生动物之间的竞争关系,分析了叠层石在元古宙后的衰落原因及其演化历程。
C.材料二用“零落成泥”形容叠层石的现状,与材料一中“王者”的称号形成对比,意在突出生物演化的残酷性。
D.两则材料均提及叠层石在元古宙的繁盛,材料一侧重其与氧气产生的关系,材料二则侧重其与后生动物的竞争。
4.作为科普文,两个文本在语言表达上既体现科学性也不乏趣味性,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 分)
5.叠层石在地球生命演化史上经历了从“盛极一时”到“零落成泥”的巨大变迁。请结合两则材料,分析导致这一变迁的主要原因。(6 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街 〔 注 〕
沈从文
有个小小的城镇,有一条寂寞的长街。
那里住下许多人家,却没有一个成年的男子。因为那里出了一个土匪,所有男子便都被人带到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去,永远不再回来了。他们是五个十个用绳子编成一连,背后一个人
用白木梃子敲打他们的腿,赶到别处去作军队上搬运军火的伕子的。他们为了“国家”,应当忘了“妻子”。
大清早,各个人家从梦里醒转来了。各个人家开了门,各个人家的门里,皆飞出一群鸡,跑出一些小猪,随后男女小孩子出来站在门限上撒尿,或蹲到门前撒尿,随后便是一个妇人,提了小小的木桶,到街市尽头去提水。有狗的人家,狗皆跟着主人身前身后摇着尾巴,也时时刻刻照规矩在人家墙基上翘起一只腿撒尿,又赶忙追到主人前面去。这长街早上并不寂寞。
当白日照到这长街时,这一条街静静的像在午睡,什么地方柳树桐树上,有新蝉单纯而又倦人声音,许多小小的屋里,湿而发霉的土地上,头发干枯脸儿瘦弱的孩子们,皆蹲在土地上或伏在母亲身边睡着了。作母亲的全按照一个地方的风气,当街坐下,织男子们束腰用的板带过日子。用小小的木制手机,固定在房角一柱上,伸出憔悴的手来,敏捷地把手中犬骨线板压着手机的一端,退着粗粗的棉线,一面用一个棕叶刷子为孩子们拂着蚊蚋。带子成了,便用剪子修理那些边沿,等候每五天来一次的行贩,照行贩所定的价钱,把已成的带子收去。
许多人家门对着门,白日里,日头的影子正正的照到街心不动时,街上半天还无一个人过身。每一个低低的屋檐下人家里的妇人,各低下头来赶着自己的工作,做倦了,抬起头来,用疲倦忧愁的眼睛,张望到对街的一个铺子,或见到一条悬挂到屋檐下的带样,换了新的一条,便仿佛奇异的神气,轻轻的叹着气,用犬骨板击打自己的下颌,因为她一定想起一些事情,记忆到由另一个大城里来的收货人的买卖了。她一定还想到另外一些事情。
有时这些妇人把工作停顿下来,遥遥的谈着一切。最小的孩子已饿哭了,就拉开前幅的衣襟,抓出枯瘪的乳头,塞到那些小小的口里去。她们谈着手边的工作,谈着带子的价钱和棉纱的价钱,谈到麦子和盐,谈到鸡的发瘟,猪的发瘟。
街上也常常有穿了红绸子大裤过身的女人,脸上抹胭脂擦粉,小小的髻子,光光的头发,都说明这是一个新娘子。到这时,小孩子便大声喊着看新娘子,大家完全把工作放下,站到门前望着,望到看不见这新娘子的背影时才重重的换了一次呼吸,回到自己的工作凳子上去。
街上有时有一只狗追一只鸡,便可见到一个妇人持了一长长的竹子打狗的事情,使所有的孩子们都觉得好笑。长街在日里也仍然不寂寞。
街上有时什么人来信了。许多妇人皆争着跑出去,看看是什么人从什么地方寄来的。她们将听那识字的人,念及信内说到的一切。小孩子们同狗,也常常凑热闹,追随到那个人的家里去,那个人家便不同了。但信中有时却说到一个人死了的这类事,于是主人便哭了。于是一切不相干的人,围聚在门前,过一会,又即刻走散了。这妇人,伏在堂屋里哭泣,另外一些妇人便代为照料孩子,买豆腐,买酒,买纸钱,于是不久大家都知道那家男子已死掉了。
街上到黄昏时节,常常有妇人手中拿了小小的簸箩,放了一些米,一个蛋,低低地喊出了一个人的名字,慢慢的从街这端走到另一端去。这是为不让小孩子夜哭发热,使他在家中安静的一种方法,这方法,同时也就娱乐到一切坐到门边的小孩子。长街上这时节也不寂寞的。
黄昏里,街上各处飞着小小的蝙蝠。望到天上的云,同归巢还家的老鸹,背了小孩子到门前站定的女人们,一面摇动背上的孩子,一面总轻轻的唱着忧郁凄凉的歌,娱悦到心上的寂寞。
“爸爸晚上回来了,回来了,因为老鸹一到晚上也回来了!”
远处山上全紫了,土城擂鼓起更了,低低的屋里,有小小油灯的光,为画出屋中的一切轮廓,听到筷子的声音,听到碗盏相磕的声音……但忽然间小孩子又哇地哭了。
爸爸没有回来。有些爸爸早已不在这世界上了,但并没有信来。有些在临死时还忘不了家中的一切,便托便人带了信回来,得到这个信息哭了一整夜的妇人,到晚上,便把纸钱放在门前焚烧。红红的火光照到街上人家的屋檐,照到各个人家的大门。见到这火光的孩子们,也照例十分欢喜。长街这时节也并不寂寞的。
阴雨天的夜里,天上漆黑,街头无一个街灯,狼在土城外山嘴上嚎着,用鼻子贴近地面,如一个人的哭泣。地面仿佛浮动在这奇怪的声音里。什么人家的孩子在梦里醒来,吓哭了,母亲便说:“莫哭,狼来了,谁哭谁就被狼吃掉。”
卧在土城上高处木棚里一个老而残废的人,打着梆子。这里的人不须明白一个夜里有多少更次,且不必明白半夜里醒来是什么时候。那梆子声音,只是告给长街上人家,狼已爬进土城到了长街,要他们小心一点门户。
一到阴雨的夜里,这长街更不寂寞,因为狼的争斗,使全街热闹了许多。冬天若半夜里落了雪,则早早地起身的人,开了门,便可看到狼的脚迹,同糍粑一样印在雪里。
[注]沈从文的散文《街》写于军阀混战的 1931 年。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男人们“为了‘国家’应当忘了‘妻子’”,足以让人联想到,不单单是这个小镇,
当时社会上普通民众的生活状态也是备受战争摧残的。
B.用“小小的木制手机”织板带,并“照行贩所定的价钱,把已成的带子收去”,体现
出长街的生产力之落后以及当地人愚昧麻木的生活状态。
C.“一切不相干的人,围聚在门前,过一会,又即刻走散了。”写出了小镇的人们习惯
了死亡的噩耗,没有丝毫同情心,也展现了时代的悲剧。
D.“见到这火光的孩子们,也照例十分欢喜。”从儿童的视角,写出孩童的欢乐,突出了
孩童的懵懂无知,以及偏远小镇上民族觉醒的渺茫。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以湘西长街为舞台,通过“晨间生活”“午后劳作”等日常细节白描,呈现底层生存
图景,延续《边城》对乡土人性美的关注。
B.以旁观者视角冷静叙事,陈述“男子被带走”“狼患频现”等内容,克制主观情感,
通过客观呈现增强现实质感与冷峻基调。
C.运用象征手法深化主题,以“老鸹归巢”的自然景象对比“父亲未归”的人间离散,
借禽鸟归栖规律反衬人类动荡中的命运无常。
D.突破散文常见抒情模式,以空间转换为线索串联长街场景,从清晨织带到夜晚打梆子,
把碎片化的画面编织成独特的生活长卷。
8.“评点”是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一种独特形式,通常指在阅读文本时,对文中的语句、
段落、情节、人物、写法等进行分析、鉴赏、批注或评论,以揭示作品的思想情感、艺
术特色、内在寓意等。本文细节刻画极具特色,请对文中两处划线语句,进行简单评点。
(6 分)
9.本文描绘了长街“不寂寞”的日常场景,却始终笼罩着“寂寞”的氛围,请结合文本具体
分析。(6 分)
(三)阅读Ⅲ(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材料一:
孙忌,高密人,少举进士。始济阳为进士者,例修边幅,尚名检。忌豪举跌宕,不能蹈绳墨,遂亡去。唐庄宗建号,以豆卢革为相,革雅知忌,辟为判官。
时烈祖①辅吴,四方豪杰多至。忌口吃,初与人接,不能道寒暄。坐定,辞辩锋起,人多憎疾之。而烈祖独喜其文辞,使出教令,辄合指,遂预禅代密计。每入见,移时乃出,尤务谨密,人莫窥其际。烈祖受禅,历中书舍人、翰林学士。
保大十四年,周师侵淮南,围寿州。以忌为司空,使周奉表,请为外臣。忌见延巳②曰:“此行当属公,然忌若辞,则是负先帝也。”既行,知不免,语其副王崇质曰:“吾思之熟矣,终不忍负永陵一抔土。”周世宗以楼车③载忌于寿州城下,使招仁赡。仁赡望见忌,戎服拜城下,忌遥语之曰:“君受国恩,不可开门纳寇。”世宗诘之,忌谢曰:“臣为唐大臣,岂可教节度使外叛。”于是遣王崇质归,而留忌。会暑雨班师,忌亦从至大梁。
周将张永德与李重进不相能,倡言重进且反。唐人闻之,以为有间可乘,遗蜡丸书招重进,重进表其书于世宗,皆斥渎反间之言。世宗遂发怒时钟谟亦奉使在馆俱召见责让忌正色请死,无挠辞。比出,命枢密承旨曹翰饮之以酒。数酌,翰起曰:“相公得罪,赐自尽。”忌怡然,整衣索笏,东南望,再拜曰:“臣受恩深,谨以死谢。”忌已死,元宗④
闻之流涕,赠太傅,追封鲁国公,谥文忠。
(节选自陆游《南唐书·冯孙廖彭列传》,有删改)
材料二:
五代之季,士大夫之节义扫地矣。然其间亦有卓然自立者,如孙忌、韩熙载之徒,虽所事非其主,所遇非其时,而忠贞之操,皎然不污。夫忌之在南唐,犹鱼之在涸辙也。南唐之政,自烈祖以来,积弱不振,忌虽欲有为,而势不可为。及至使周,又不屈而死,是其忠也,亦其穷也。然忌之死,犹足以愧夫卖国求生者矣。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有删改)
[注]①烈祖:指南唐开国皇帝李昪,时为南吴权臣,死后葬永陵。②延巳:即冯延巳,仕于南唐烈祖、
中主二朝,三度拜相。③楼车:古代战车的一种。④元宗:指南唐中主李璟。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每涂对一处给 1 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 分)
世宗遂发怒 A 时 B 钟谟亦奉使 C 在馆 D 俱召见 E 责 F 让 G 忌正色请死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指,意思,意旨,与《屈原列传》中“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的“指”意思相近。
B.归,返回,与《项脊轩志》中“后五年,吾妻来归”的“归”意思不相同。
C.“夫忌之在南唐”中“之”与《石钟山记》中“石之铿然有声者”的“之”用法不相同。
D.愧,以……为愧,意动用法,与《苏武传》中“单于壮其节”的“壮”用法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孙忌文才出众,辞辩锋利,遭到很多人的厌恶,然而烈祖却很赏识他,不仅喜爱
他的文辞,还让他参与了禅代的机密计划。
B.孙忌因拒绝配合世宗劝降仁赡而被扣留于大梁,当得知周将张永德与李重进不和
睦的消息,便趁机实施反间计,但因计谋被识破而未能成功。
C.王夫之认为士大夫即使没有遇到好的君主和时代,也可以保持高洁、不流于世俗。
孙忌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超凡独立、坚守自我的品格令人敬佩。
D.王夫之把孙忌在南唐的处境比喻为“鱼之在涸辙”,既展现了南唐国力衰弱的景
况,也揭示了孙忌虽有满腔壮志,也难以施展抱负有所作为的悲剧结局。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忌豪举跌宕,不能蹈绳墨,遂亡去。(4 分)
(2)及至使周,又不屈而死,是其忠也,亦其穷也。(4 分)
14.材料二评价孙忌“忠贞之操,皎然不污”,材料一中孙忌的哪些表现可以支持这一观
点?(3 分)
(四)阅读 IV(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5~16 题。
留题云门草堂①
陆游
小住初为旬月期,二年留滞未应非。
寻碑野寺云生屦,送客溪桥雪满衣。
亲涤砚池余墨渍,卧看炉面散烟霏。
他年游宦应无此,早买渔蓑未老归。
【注】①此诗作于 1156 年。陆游因官场变动等原因,赋闲在家,于绍兴二十五年游历到云门,并在此滞留 了两年。绍兴二十六年,诗人与好友相逢于云门,二人同游云门草堂,离别之际作此诗。云门,指云门寺。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首联表明诗人原计划短暂停留,而“未应非”则体现出诗人对延长居留时间的否定态度。
B.颔联对仗工整,以云、雪串联生活场景,动静结合,暗含诗人对山水与人文的双重热爱。
C.尾联“归”与首联“留滞”形成对照,从“意外滞留”到“主动求归”,情感逻辑递进。
D.本诗描绘草堂的日常与自然景致,抒发作者官场失意后对闲适生活的眷恋及归隐之志。
16.颈联“亲涤砚池余墨渍,卧看炉面散烟霏”中,“亲”“卧”二字用得精妙,请结合诗句
分析其表达效果。(6 分)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班会课上,黄老师教育同学,应有实践精神和探究精神,即判断事物需基于实际考察,
而非凭空臆测。《石钟山记》中“ , ”的情况是不可取的。
(2)小李参观秦兵马俑时,望着形态逼真的陶俑、威武严整的军阵,想到了《过秦论》中
描述了秦国没有消耗兵卒就让天下诸侯陷入窘迫之中的句子是:“ , 。”
(3)在古诗词中,“澄江”常以“清澈之水”,作为核心意象,文人借此或描绘宁静、澄
澈之美或抒发孤寂、淡泊、怀古之情,如“ , 。”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5 小题,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2 题。
在广西,一条 134.2 公里长的“世纪运河”——平陆运河正加紧施工,2025 年是平陆运河建设的关键之年。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建设的第一条连通江海的大运河,平陆运河意义非凡。此前,广西及西南地区货物水路出海常舍近求远,经广东广州转港,线路长、耗时久、成本高,因此,当务之急是打造具备大能力、高效率、低成本、广覆盖的江海联运大通道迫在眉睫。平陆运河建成通航后,将成为西南地区运距最短、最便捷的水运出海通道。
( )。一方面,现行规范中对于内河航道等级的划分,最高为I级,即3000吨级,而平陆运河要规划建设5000吨级的运河航道,在全国是首例。这意味着平陆运河的设计、建造在国内寻不到先例,建设者要“摸着石头过河”。另一方面,运河规划段内多山,70%以上航道需要“旱地开挖”;此外,由于航道狭窄、水深不足等自然条件的限制,国内大型绞吸挖泥船首次在城区段进行内河疏浚施工。
从航道等级规划来看, 从施工条件来看,平陆运河都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严谨”的精神如同基石般贯穿建设全程。工程专家的态度堪称“苛刻”:施工图审 查时,他们对钢筋配比、混凝土标号等“吹毛求疵”,连泄水孔倒角都反复核算;桩基施工中,泥浆含砂量超 1%就“斤斤计较”,沉渣厚度多 1 厘米也要求整改。某跨线桥钢筋笼直径差 2毫米,质检工程师便“小题大做”要求返工。这些看似“过分”的要求,实则是保障工程质量的底线。正是这种“苛刻”,让运河在创新中筑牢根基。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
变原意。(4 分)
19.将下列语句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平陆运河是一项在航道规划与技术应用上面临挑战的工程
B.平陆运河是一项在航道规划与施工上均无先例可循的工程
C.平陆运河是一项在施工环境与技术标准上面临突破的工程
D.平陆运河是一项在航道等级与施工工艺上实现创新的工程
20.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与文中“要”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你要赶紧完成作业,明天就要.交了。
B.说话和写文章都要.简明扼要。
C.我有话要.和他说,请帮我转告他。
D.看样子要.下雨了,我们赶紧回家吧。
2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关联词语。(2 分)
22.文中第三段使用了三个成语,都属于“贬词褒用”,贬词褒用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是
指在特定的语境中,将原本具有贬义的词语赋予褒义的色彩,以表达赞美、喜爱、亲昵等
积极的情感。请找出其中两个成语,并简要分析。(6 分)
三、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让他三尺又何妨”,张英的一封家书,让六尺巷的青石板承载起“和为贵”的千年哲思。岁月流转,这条调解邻里纷争的巷子,演变为中华美德的文化符号。在当代社会,有人认为“以让求和”的处世哲学仍有现实价值,能化解矛盾;也有人忧虑,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一味退让会错失先机。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参考答案
1.答案:D
2.答案:C
3.答案:A
4.(1)科学性:①专业术语的精准运用。文中大量使用生物学、地质学专业概念,如“内共生”、“真核细胞”、“元古宙”、“古生代” 等,确保对科学概念的准确阐释。② 数据与时间节点的精确性。如材料一中,“距今 35 亿年的叠层石化石”、“每年 1 厘米的扩张速度” 等,精准定位地质时间与演化进程;材料二提及 “奥陶纪时期”“元古宙” 等地质年代,形成严谨的时间线,增强知识可信度。③行文逻辑清晰。如材料一以 “蓝细菌产生氧气——氧气推动真核生物演化” 的因果关系推导生命进化,逻辑严密;材料二按时间顺序梳理叠层石兴衰,体现科学论证的严密性。(答出其中一点即可得 2 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趣味性:①拟人化表达,如叠层石“疯狂扩张”、“迅速占领”浅海海滩、叠层石 “坦然面对” 现状等,赋予叠层石人的举动和情感,使得科学内容充满故事性和趣味性;
② 形象化比喻,如把合作的主导地位比作“生物演化的主旋律”;把蓝细菌比作为 “地球生命的王者”;将叠层石比作 “大地史书”“古生物钟”等,语言生动有趣,激发读者想象。③运用情感化词语,如“有意思的是”、“喜忧参半”、“人群中还流传着它的传说”等,拉近与读者距离,使科学内容更具人文温度。(答出其中一点即可得 2 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5.5.参考答案:
①自身活动的“副作用”:蓝细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彻底改变大气构成,导致占多数的厌氧细菌因无法适应有氧环境而退居深海,削弱了叠层石的形成基础。(2 分)
②后生复杂生物的竞争:在奥陶纪等时期,出现了海绵、苔藓虫等后生动物,它们构建了更复杂高级的生物礁,全方位挤占了叠层石原有的优越生态位,将其限制到环境相对异常的近岸或台地边缘区域;后期蛀孔类生物进一步打击其生存。(2 分)
③地质事件的毁灭性打击:地球历史上数次大灭绝事件冲击叠层石的生存环境,其分布范围锐减,最终仅存于澳大利亚鲨鱼湾等少数区域。(2 分)
④生命演化的必然:叠层石依赖的无天敌、低竞争的稳定优越的环境一去不返,生命演化从“合作主旋律”转向竞争为主,其衰落是生物从简单到复杂演化的必然结果。(2 分)(答出三点即可得 6 分)
6、答案:A
7、答案:D
8、参考答案:
第一句评点:此句以 “憔悴的手” 与 “敏捷地压” 形成鲜明对比,手部的枯槁与动作的娴熟,展现出妇女 们生活的艰辛与坚韧。她们一边编织维持生计的物件,一边为孩子拂去蚊蚋,展现出妇女们在生存重压下,依然守护母性的温柔。
第二句评点:在封闭的乡土社会中,“争”“跑” 二字生动展现妇女对远方亲人的牵挂,以及对外部世界的渴望。“听” 字可以看出她们只能依赖识字者解读信件,体现了传统社会中妇女的困境,信件作为维系亲情的纽带,成为她们对抗信息隔绝的精神寄托。(每处 3 分,两处共 6 分)
9、参考答案:
①“不寂寞” 是生活的表象。长街的日常劳作是底层民众为谋生而进行的被动活动,围观新娘的偶发热闹则是匮乏生活中的短暂消遣,这些表面的烟火喧嚣,掩盖不住家庭残缺的现实。(2 分)
②“寂寞” 是精神的内核。妇人的 “疲倦忧愁”、孩童对父亲的呼唤、雨夜对狼嚎的恐惧,揭示出战乱导致的家庭离散之痛,以及民众内心深处无法排遣的孤独与悲戚。(2 分)
③“不寂寞” 的表象与 “寂寞” 的内核形成鲜明对比。表面的热闹更反衬出人们内心的孤独与面对生活的无奈,深刻展现了动荡时代底层民众的生存重负与精神困境。(2 分)(每点 2 分,三点共 6 分)
10.答案: A D G
11.答案:D
12. 答案:B
13. 参考答案:
(1)孙忌行为豪放,不受拘束,不能遵循规矩法度,于是就离开了。
(“跌宕”,行为放纵不羁,不受拘束;“蹈”,遵循、依照;“绳墨”,规矩、准则。每处 1 分,句意 1 分,共 4 分。)
(2)等到出使后周,他又因不屈服而死,这既是他忠诚的体现,也是他处境困窘的无奈之举。
(“使”,出使;“……也”,判断句;“穷”,处境困窘。每处 1 分,句意 1 分,共 4 分 )
14 . 参考答案:
①孙忌特别谨慎保密,不让别人窥探禅代称帝的内情。
②孙忌奉表出使后周而不推辞,不忍辜负先帝。
③孙忌拒绝劝降本国将领,坚守臣节,大义凛然。
④孙忌面对周世宗的责备,正色请死,毫不屈服。(或:孙忌被周世宗赐死后,坦然从容,以死报国。)
(答对一点 1 分,任意答对三点即可得 3 分。)
15.答案:A
16.参考答案:
①“亲”字强调诗人亲自涤砚的细节,凸显其对草堂生活的投入与享受,暗含远离官场纷扰、沉浸日常的自在。
②“卧”字勾勒出诗人慵懒闲适的姿态,与“看炉烟飘散”的动作相呼应,生动展现其淡泊从容的心境,强化 了对宁静生活的喜爱。(分析“亲”“卧”二字所在的诗句的场景分别得 1 分,点出这两个场景所体现的诗人 的情感感受分别得 2 分。)
17.参考答案:
(1)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
(2)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3)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18. 答案:
因此,打造具备大能力、高效率、低成本、广覆盖特点的江海联运大通道迫在眉睫。或者改为:因此,当
务之急是打造具备大能力、高效率、低成本、广覆盖特点的江海联运大通道。(共两处语病,每处 2 分)
19.答案: B
20. 答案 C
21.答案:
①无论(不管)
②还是
22.参考答案:
(1)吹毛求疵
原意:原指吹开毛发寻找皮上的疵点,形容故意挑剔毛病、寻找差错,带有明显贬义(1 分)。
文中用法:用于形容工程专家对施工细节进行极致严谨的核查,由批评“故意挑错”变为赞美 “严谨负责”,
不含贬义(1 分),幽默又生动地凸显专家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和精益求精的精神(1 分)。
(2)斤斤计较
原意:原指过分计较微小的利益或琐事,多用于贬义语境,形容人吝啬、苛责(1 分)。
文中用法:用于形容专家对泥浆含砂量、沉渣厚度等技术指标严格把控,由“过分计较”的贬义转化为“对关 键数据精准要求” 的褒义(1 分),以夸张的生活化表达凸显对施工标准的坚守,让严谨态度更具画面感(1 分)。
(3)小题大做
原意:原指把小事当作大事来处理,含贬义,形容夸大问题、不切实际(1 分)。
文中用法:用于形容质检工程师对钢筋笼直径差 2 毫米的问题坚决要求返工,由“夸大问题”的贬义转变为“对 质量隐患零容忍”的褒义(1 分),通过反差修辞强调 “细节即底线”的工程理念,强化论证的说服力(1 分)。(答出两点即可得 6 分)
23.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