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汉中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汉中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汉中中学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
语 文 试 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对素食者和肠胃疾病患者来说,藜麦的发现是一个奇迹。藜麦不含麸质,富含镁和铁,比其他种子含有更多的蛋白质,包括人体无法独自生成的必需的氨基酸。美国宇航局宣布,藜麦是地球上营养最均衡的食物之一,是宇航员的理想之选。产于安第斯山的藜麦有一个令西方消费者神往的传说:印加人非常重视藜麦,认为它是神圣的,并且称之为“万谷之母”。不过,藜麦的爱好者却通过媒体发现了一个令人不安的事实。从2006年到2013年,玻利维亚和秘鲁的藜麦价格上涨了两倍。2011年,《独立报》称,玻利维亚的藜麦消费量“5年间下降了34%,当地家庭已经吃不起这种主食了,它已经变成了奢侈品”。《纽约时报》援引研究报告称,藜麦种植区的儿童营养不良率正在上升。2013年,《卫报》用煽动性标题提升了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度:“素食者的肚子能装下藜麦令人反胃的事实吗?”该报称,贫穷的玻利维亚人和秘鲁人正在食用更加便宜的“进口垃圾食品”。《独立报》2013年一篇报道的标题是“藜麦:对你有利--对玻利维亚人有害”。这些消息传遍了全球,在健康饮食者之中引发了一场良心危机。在社交媒体、素食博客和健康饮食论坛上,人们开始询问食用藜麦是否合适。
这种说法看似可信,被许多人认可,但是经济学家马克·贝勒马尔等人对此则持保留意见。毕竟,藜麦贸易使大量外国资金涌入玻利维亚和秘鲁,其中许多资金进入了南美最贫穷的地区。几位经济学家跟踪了秘鲁家庭支出的调查数据,将种植且食用藜麦的家庭、食用但不种植藜麦的家庭和从不接触藜麦的家庭划分为三个小组。他们发现,从2004年到2013年,三个小组的生活水平都上升了,其中藜麦种植户家庭支出的增长速度是最快的。农民们正在变富,他们将这种新收入转化为支出又给周边民众带来了好处。那么藜麦消费量下降34%又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在很长的时间内两个国家的藜麦消费量一直在缓慢而稳定地下降,这意味着消费量的下降和价格的激增不存在明显的联系。更加接近事实的解释是,秘鲁人和玻利维亚人只是想换换口味,吃点别的东西。
为了解藜麦的种植情况,我去了秘鲁科尔卡山谷,这里在印加时代以前就得到了开垦。藜麦是一种美丽的作物,拥有深红色或金黄色的巨大种球。在安第斯山的这片区域,人们在梯田上同时种植藜麦以及当地特有的玉米和马铃薯品种。“国外需求绝对是一件好事,”我的秘鲁向导杰西卡说道,“农民非常高兴,所有想吃藜麦的人仍然买得起这种食物。”她还解释了另一个好处。之前,秘鲁城里人往往认为他们这片区域吃藜麦的人“很土”。现在,由于美国人和欧洲人的重视,食用藜麦被视作一种时尚。“利马人终于开始尊重我们这些高原人和我们的传统了。”玻利维亚西南部有一片遥远而不适合居住的区域,那里到处都是盐湖和休眠火山。在那里,我看到了由藜麦资金支持的当地急需的开发和旅游项目。千百年来勉强能够养家糊口的自耕农开始为更加美好的未来而投资。我在2017年4月听到的玻利维亚人对于该作物的唯一抱怨是,日益增长的供给正在拉低价格。玻利维亚的藜麦种植面积增长了两倍多,从2007年的5万公顷增长到2016年的18万公项。马克·贝勒马尔后来对我说:“这是一个令人悲伤的结局,因为它的价格不太可能再度回升。”在风景如画的科尔卡山谷,当太阳落山时,我问杰西卡,欧洲和北美的消费者是否应该为吃掉秘鲁人和玻利维亚人的食物而感到内疚。我可以猜到答案,但我想听到当地人的亲口否认。“相信我,”杰西卡笑道,“我们有许多藜麦。”
乍一看,这一关于食物热潮、全球贸易和消费者忧虑的事件讲述了谎言被揭穿的过程。不过,这些受到错误解读的真相可能会对当地的人们造成真正的伤害。各行各业有经验的沟通者会通过片面的事实、数字、背景呈现某种世界观,从而影响现实。在这个例子中,新闻工作者和博主出于高尚的理由引导消费者远离藜麦:他们由衷地为一个贫困群体感到担忧,害怕狂暴的全球贸易风潮会危及这一群体的利益。我们很早就知道这一点:每个新手辩论者和犯错误的小学生都知道如何挑选最有利于自己的真相。不过,我们可能不知道这些真相为沟通者提供了多大的灵活性。很多时候,你可以通过许多方式描述一个人、一件事物或者一起事件,这些描述可能具有同等的真实性。我将它们称为“竞争性真相”。 (摘编自赫克托·麦克唐纳《后真相时代》,刘清山译)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藜麦适合素食者和肠胃疾病患者食用,并且由于其营养均衡,被美国宇航局认为是宇航员食物的理想之选。
B.“马克·贝勒马尔等人对此则持保留意见”中的“此”,指的是被国外需求推高的藜麦价格给玻利维亚和秘鲁当地人造成伤害这一说法。
C.藜麦的大面积种植,不仅让玻利维亚和秘鲁等地农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而且改变了当地人对藜麦带有歧视的看法。
D.作者认为,尽管一些媒体引导消费者远离藜麦的做法值得商榷,但是其出发点却不是恶意的,他们为当地的贫困居民感到担忧。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从第一段的内容可以看出,当一起事件超出了我们直接观察的范围时,有些人会根据他人提供的信息,并结合自己的判断,生成对该事件的看法。
B.“它的价格不太可能再度回升”,可能是因为市场对藜麦的需求量不再大幅增加,而藜麦的种植面积持续扩大,供给日益增长。
C.“每个新手辩论者”“都知道如何挑选最有利于自己的真相”,可见有些“沟通者”会选择有助于推进个人意图的真相,而这种选择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D.从藜麦事件可以发现,一组片面的事实编织在一起引发了一场良心危机,而这场良心危机对玻利维亚和秘鲁当地的居民造成了真正的伤害。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粮食优先”智库的工作人员塔尼娅·科森在谈到安第斯山藜麦种植者时表示:“坦率地说,他们厌倦了藜麦,因此开始购买其他食物。”
B.加拿大《环球邮报》一则新闻的标题为“你对藜麦的爱越深,你对玻利维亚人和秘鲁人的伤害就越深”。
C.制片人迈克尔·威尔科克斯专门为这个问题制作了一部纪录片,他说:“我见过一些反对食用藜麦的文字评论,实际上,停止消费才会真正伤害这些农民。”
D.英国广播公司播音员埃文·戴维斯指出:“事实上,说谎常常是没有必要的。你可以在不使用任何谎言的情况下完成许多有效的欺骗。”
4.请简要说明文本中的西方媒体在报道时使用了哪些“竞争性真相”。(4分)
5.作者采用哪些方法证明关于藜麦的新闻报道结论有误?请根据文本概括。(6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桂圆
李春华
家乡北边是蒙山,东边是沂河,距离临沂有 30公里。村里有条古道,老辈人说,是古驿站。就凭大街两边一排排古色古香的店铺,便知昔日的繁华。
太爷爷从祖上接手“惠仁堂”中医大药房。家谱记载,先祖常给地方官吏看病。从先祖到爷爷这辈都思想开明,医术精进,救治乡邻不计其数,“惠仁堂”的名号,在十里八乡叫得响。
谁承想,国运不济,倭寇入侵,战火燃遍齐鲁大地,接着又是内战再燃硝烟。好在家乡有蒙山做屏障,深居深山,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兵家不愿光顾。
每年春秋两季,爷爷都带着家族男丁,到十几里以外的蒙山采药。蒙山雾气迷蒙,特像迷魂阵,让人猜不透到底藏着多少玄机。爷爷站在山顶,捋着花白的胡子说,蒙山四季分明,有山有水,是中药材的生长宝地。这里中药材有一千多种,是天然的药材库啊。咱要用之于民……大人们围着爷爷,听他讲中药材的学问。那时我还小,跟在大人屁股后头,左顾右盼,看看风景。
每年冬天,爷爷都让我跟他睡,让我背诵古诗词和稀奇古怪的药材书,记得有《药性赋》《汤头歌诀》等等。我最犯怵他脱掉我的棉袄,掐着我的骨头问这块儿骨头叫啥 哎哟喂,皮肉是滋溜滋溜的疼呀。他那架势,是想把中医栽进我的骨头里。我在心里叫苦,嘴上可不敢吭声。
我有事没事就去中药房,翻腾一层层的方格药匣子,摩挲圆圆的拉手。管家安叔为人和善,笑眼眯成一条缝,透着暖意。他跟我挤眉弄眼。我淘得满头大汗,他拿毛巾给我擦汗,又拉开中药匣子,摸出几颗土褐色、圆圆的干果。拿着,桂圆好吃哪。桂圆 我眨巴眨巴眼睛,迟疑一下。他点点头,示意我尝尝。我三下五除二,剥了果皮,把褐黑色的桂扔进嘴里。呀!薄薄的果肉,真甜哪!我来回吮着已是光溜溜的果核。嘻嘻,敢情药房也有好吃的。
安叔叹口气,唉!眼下,这算好吃的了。
每次,安叔从山里采购药材回来,药房就来一队车马。爷爷和安叔老远把车队迎进大院。安叔探头,四下打量,“咣当”关上大门,跟着一溜小跑进了后院。
我顾不上那些事,药匣子太诱人了。我瞄着药房没人,溜进去直奔药匣子。拉开抽屉,抓一把桂圆,觉得不解馋。四下瞅瞅,又抓了一大把塞进兜里,直到衣兜鼓鼓囊囊的,才跑出院子。我分给早就巴望着的小伙伴。我们嚼着桂圆肉,用桂圆籽砸着对方,桂圆籽撒了一地。
我像个猎人,伺机瞅着药房,抽屉里的桂圆,成了我的囊中猎物。逮着机会就装满衣兜,跟几个伙伴共享桂圆肉。我暗自得意,安叔没发现。我的胃口也大了,拿的数量也成倍增加。蹊跷的是,药匣子像个魔法盒,总有满满的桂圆。白天我跟没事人似的瞎淘,到了晚上就不安生了。爷爷,我再也不敢拿桂圆肉了……母亲叫醒我,我惊出了一头冷汗,原来是做了噩梦。
安叔跟伙计赶着马车回来了。爷爷说,安叔去蒙山采购药材,再送到临沂。当然,爷爷只是轻描写地说几句,就麻溜去了后院。安叔沉着脸,跟爷爷小声嘀咕。我好奇地跟过去,母亲拽住我,我不情愿地跟着母亲回了前院。
我像不安分的鲤鱼,在炕上来回“打挺”。干脆蹬上裤子,披上褂子,刺溜下炕,穿过漆黑的前院,悄溜进后院。伙计拿着火把,后院灯火通明。安叔正吩咐伙计装药材,马车上摞起了小山包。我凑到安叔跟前,他吃了一惊,刮了下我的鼻尖,小子,半夜了,快去睡觉!
安叔带着几个伙计上了马车,马蹄敲打得青石板嗒嗒响,不一会儿,马车消失在黑漆漆的夜里。爷爷说,药材要送到临沂一带的敌占区。
安叔他们回来时,碰上了国民党的散兵,要征用马车回乡。安叔和伙计哪肯,双方言语不和,那帮兵痞,举起枪托对他们一阵乱砸。幸好来了武工队,缴了散兵的武器,安叔和伙计才得以脱身。安叔鼻青脸肿的,还有淤血,胳膊也用纱布缠着,渗出斑斑血迹。我问,疼吗 安叔说,不疼,药材送到救急了,俺这不算啥!
深秋,秋风抽打着树枝,树叶簌簌落地。安叔跟往常一样,唰啦唰啦地扫着落叶,但明显放慢了速度,像是留恋那些发黄的树叶。
安叔要回乡了,我跑进后院。他笑吟吟地拉着我。安叔,你别走!小子,总要说再见的,没准儿哪天咱又见面了!他说的话,我似懂非懂,倒是桂圆的事儿,老在眼前闪。
安叔说:天不早了,回吧!明儿一早,俺就走了。我边回头边迈过门槛。
桂圆甜吧 安叔神秘地笑。往后啊,好吃的多了,日子甜哪。我做了个鬼脸,吐吐舌头,跑出后院。
不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当地政府召开隆重的表彰会,授予爷爷一面“岐黄传薪火,悬壶济苍生”的牌匾和一枚“支前模范”奖章。颁奖人竟是安叔。(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开头交代爷爷思想开明,救治乡邻不计其数,打响了“惠仁堂”的名号,为他后来获得牌匾埋下伏笔。
B.爷爷站在山顶说,蒙山是天然的药材库,“咱要用之于民”,可见他早就有悬壶济世的愿望和支援前线的打算。
C“安叔沉着脸,跟爷爷小声嘀咕”,是怕泄密,影响给部队送药材,还担心会因此惹祸,体现安叔的谨慎小心。
D.深秋的一天,安叔打扫落叶时动作明显缓慢,表现他“回乡”之前对药房的留恋,对爷爷与“我的不舍。
7.关于文中“我”偷吃桂圆之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桂圆本是一味中药材,但在那个特殊年代,孩子没什么零食吃,见“我”在药房翻找东西,安叔就拿了几粒桂圆给“我”吃。
B.“我”知道桂圆可吃又好吃后,就经常到药房去偷桂圆吃,不仅自己吃,还分给小伙伴吃,这件事其实瞒不过和蔼细心的安叔。
C.“我”到药房偷桂圆的事,虽然有安叔暗中为“我”填补药匣子的空缺,但还是被爷爷发现了有天晚上“我”被爷爷责打。
D.文中用“桂圆甜”衬托往后的“日子甜”,表达了安叔对孩子们幸福生活的期盼,也表现了他对国家美好未来的憧憬与信心。
8.“我”在作品中有何作用 请简要分析。(4分)
9.作品结尾说“颁奖人竟是安叔”,确实出人意料细想又在情理之中。请结合作品简要说说哪些地方有着暗示。(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禹出见罪人,下车问而泣之。左右曰:“夫罪人不顺道,故使然焉;君王何为痛之甚至此也?”禹曰:“尧舜之人,皆以尧舜之心为心;今寡人为君也,百姓各自以其心为心,是以痛之也。” (节选自《说苑·君道》)
材料二:
明主者有三惧:一曰处尊位而恐不闻其过,二曰得意而恐骄,三曰闻天下之至言而恐不能行。何以识其然也?越王勾践与吴人战,大败之,兼有九夷。当是时也,南面而立,近臣三,远臣五,令群臣曰:“闻吾过而不告者其罪刑。”此处尊位而恐不闻其过者也;昔者,晋文公与楚人战,大胜之,烧其军,火三日不灭,文公退而有忧色,侍者曰:“君大胜楚,今有忧色,何也?”文公曰:“吾闻能以战胜而安者其唯圣人乎若夫诈胜之徒未尝不危也,吾是以忧此。”此得意而恐骄者也;昔齐桓公得管仲、隰朋,辩其言,说其义,正月之朝,令具太牢,进之先祖。桓公西面而立,管仲、隰朋东面而立。桓公赞曰:“自吾得听二子之言,吾目加明,耳加聪,不敢独擅,愿荐之先祖。”此闻天下之至言而恐不能行者也。(节选自《说苑·君道》有删改)
材料三: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节选自《阿房宫赋》)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吾闻能A以战B胜而安者C其唯圣人乎D若夫诈胜之E徒F未尝G不危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故使然焉”的“然”与《谏逐客书》中“今取人则不然”的“然”的意思相同。
B.“令具太牢”的“具”与《鸿门宴》中“具告以事”的“具”意思不相同。
C.“日益骄固”的“固”与《愚公移山》中“汝心之固”的“固”意思相同。
D.“函谷举”的“举”与《六国论》中“举以予人”的“举”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禹偶遇罪人,问其缘由,才知道百姓都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不与他同心同德,所以伤心哭起来。禹以尧舜为楷模,用高尚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具有责任感。
B.越王勾践在南面称霸,他对群臣下令说,知道君主的过失必须告知,否则将会给予严厉处罚,他怕自己在得意和顺利的时候骄傲,希望群臣能及时指正。
C.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指出若六国能爱护自己的百姓,就足以抵抗秦国;若秦爱护六国百姓,就可顺次传到万世都做皇帝。
D.“人亦念其家”说明人人都有爱家之心,“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则对秦统治者搜刮民脂只供自己享乐行径进行了有力抨击。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自吾得听二子之言,吾目加明,耳加聪,不敢独擅,愿荐之先祖。
(2)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14.结合三则材料,简要概括真正贤明的君主应当具备哪些品德 (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5~16题。
促织①
[唐]杜甫
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
草根吟不稳,床下意相亲。
久客得无泪,故妻②难及晨。
悲丝与急管,感激异天真③。
【注】①这首诗是杜甫于乾元二年(759)秋天所作。当时杜甫还在秦州,远离家乡。②故妻:指被遗弃的妇女或寡妇。③天真:这里指促织自然真切的鸣声。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正面点明促织的叫声虽十分细微,但哀婉动人。“甚微细”与“何动人”构成对比,衬托哀音的不同寻常。
B.颔联写促织在野外草根里、在屋内床底下,总是鸣声不断;而不论在什么地方鸣叫,总和不得意的诗人的心情相近。
C.颈联写听到它的叫声,长期客居外乡的人不得不流泪;被遗弃的妇女或寡妇也在半夜里听着促织的哀鸣之声内心凄苦,难挨到天明。
D.这是一首咏物诗。诗歌语言平实,感情丰富,联想自然,音在促织,哀在衷肠;写出了人民生活的愁苦艰辛,更写出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
16.同样以“促织”为题,杜甫与蒲松龄的写作意图有什么不同?(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8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向唐太宗建议:君王在向臣民施恩时应做到“________________”;而在动用惩罚时应做到“________________”,即君王要赏罚得当。
(2)《阿房宫赋》中写阿房宫走廊蜿蜒曲折,屋檐凸起犹如牙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的《登岳阳楼》中“ , 。”两句,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
(4)苏洵在《六国论》中以“ , 。”两句回忆了先辈开辟事业的艰辛。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谐音双关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即有意使用语音相同、相近而语义不同的词构成双重语义,表面上是一个意思,暗中隐藏着另一个意思。比如“春蚕到死丝方尽”中“丝”与“思”谐音,形成一个巧妙自然的双关,写出了对爱情的至死不渝。
①谐音双关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②至今已有超过两千多年的历史。③汉魏至唐宋诗歌中有大量谐音双关的例子,④尤其是格律诗,⑤常利用谐音双关形成借对,⑥因此维持诗句的工整对仗。如孟浩然《裴司士员司户见寻》:“厨人具鸡黍,稚子摘杨梅。”“杨”音同“羊”,借以与“鸡”对仗。此外,谐音双关在谜语、歇后语中也不乏用例。
在当代社会,谐音双关也很常见。民俗节庆文化中,常用到表示具体形象的谐音字,如兔年的年画“大展宏‘兔’(图)”;电视广告里,则有“默默无‘蚊’(闻)的奉献”(蚊香广告)等有趣的说法; 。
不过,有些谐音双关违反公序良俗,背弃道德法则,要杜绝使用,如给餐厅取名“饭醉团伙”。有些谐音双关表意不明,易对公众产生误导,如某地商圈大屏幕上的活动宣传语为“共享新夜态”,“夜态”的意思不明确,使人( )。所以,使用谐音双关,要注意语言格调高雅和信息传递有效,避免出现上述问题。
18. 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19. 下列填入文中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谐音双关在网络空间更是普遍,有些“谐音梗”还成为大众流行语
B. 谐音双关在网络空间更是普遍,有些大众流行语就是从网络“谐音梗”来的
C. 网络空间的谐音双关更是普遍,有些“谐音梗”还成为大众流行语
D. 网络空间的谐音双关更是普遍,有些大众流行语就是从网络“谐音梗”来的
20. 填入文中第四段括号内的词语,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莫名其妙 B. 无所适从 C. 大惑不解 D. 一头雾水
21. 剪纸是我国传统民间艺术,常用具体的形象表达纳福迎祥的寓意。请从下面剪纸画中任选一幅,说明其寓意,并从图画构成和谐音两方面进行简单解释。(4分)
22. 论文写作常通过解决一个个紧密关联的问题来完成。请写出四个问句,作为本文的写作提纲。(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很多人认为,“奋斗”就是找好工作,赚高工资,住大房子;但是,年轻人的奋斗不应该止于此,而是应该有更广的视野、更高的格局。
梦想只有接上时代的翅膀,才能飞得更高更远。今天,中国经济辐射全球,中国速度震惊世界,这正是年轻人大展拳脚的好时代。年轻人应该不辜负时代的重托,在积极成就自己的梦想的同时,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将自己的梦想与时代的需求结合在一起,才是青春最有意义的绽放方式。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汉中中学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期末考试
参考答案
【答案】1.C 2.D 3.A
4.①《独立报》通过片面的事实和数据,称藜麦价格的上涨使玻利维亚人吃不起藜麦了;②《纽约时报》直接援引他人研究,得出藜麦种植区的儿童营养不良率正在上升的结论;③《卫报》和《独立报》使用具有明显倾向性的标题强调藜麦价格上涨对藜麦种植者造成的伤害。
5.①借助名家观点与事实论据加以批判,比如第二段引出马克·贝勒马尔等人的质疑,引用相关经济学家的调查论证,用事实反驳报道中的错误信息;②借助实地考察的真相加以批驳,比如第三段用亲自调查时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反驳报道中的错误信息;③借助常规逻辑认知加以批判,比如最后一段以新手论辩与犯错误小学生的自我辩护的技巧进行类比,批判报道中的“竞争性真相”。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C.“当地人对藜麦带有歧视的看法”错,原文“之前,秘鲁城里人往往认为他们这片区域吃藜麦的人‘很土’。现在,由于美国人和欧洲人的重视,食用藜麦被视作一种时尚”,可见是美国人和欧洲人的重视改变了当地人对藜麦带有歧视的看法。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D.“对玻利维亚和秘鲁当地的居民造成了真正的伤害”错,原文“不过,这些受到错误解读的真相可能会对当地的人们造成真正的伤害”,可见是“可能”会当地的人们造成真正的伤害,选项犯了或然变必然的错误。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第二段观点是:消费量的下降和价格的激增不存在明显的联系。
A.表明是安第斯山藜麦种植者想吃点别的东西导致藜麦消费量的下降,而不是藜麦价格的上涨,直接支撑了第二段的观点。
B.说的是藜麦价格的上涨会对当地人造成伤害。与第二段的观点相悖。
C.说的是“停止消费才会真正伤害这些农民”,可以用来支撑第三段的观点,与第二段的观点关联不大。
D.可以用来支撑“竞争性真相”的相关观点。与第二段的观点无关。
故选A。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概念含义,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首先要明确答题区间,由题干中“西方媒体在报道时”可确定答题区间为第一段;其次要理解“竞争性真相”这一概念的含义。即第四段中的“通过许多方式描述一个人、一件事物或者一起事件。这些描述可能具有同等的真实性”,而这些“方式”在上文中有所体现,如“各行各业有经验的沟通者会通过片面的事实、数字、背景呈现某种世界观,从而影响现实”等。
然后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思考:第一段所涉及的西方媒体的报道通过哪些方式得出了什么样的结论。
比如《独立报)以“玻利维亚的藜麦消费量‘5年间下降了34%’这一片面的事实和数据,得出“当地家庭已经吃不起这种主食了。它已经变成了有侈品”这一结论;
《纽约时报)“援引研究报告”,得出“藜麦种植区的儿童营养不良率正在上升”的结论;
《卫报》“用煽动性标题提升了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度”,《独立报》用“藜麦:对你有利--对玻利维亚人有害”这一具有明显情感倾向的标题来强调黎麦价格上涨对黎麦种植者造成的伤害。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首先要明确该文探究的核心问题,即西方媒体在关于玻利维亚和秘鲁藜麦生产和消费的报道中大量使用“竞争性真相”,使读者产生误会甚至引发良心危机。
第一段列举西方媒体的报道,提出问题。
第二段先提出质疑的观点,“这种说法看似可信,被许多人认可,但是经济学家马克·贝勒马尔等人对此则持保留意见”,然后结合经济学家的相关调查,“几位经济学家跟踪了秘鲁家庭支出的调查数据,将种植且食用藜麦的家庭、食用但不种植藜麦的家庭和从不接触藜麦的家庭划分为三个小组。他们发现,从2004年到2013年,三个小组的生活水平都上升了,其中藜麦种植户家庭支出的增长速度是最快的。农民们正在变富,他们将这种新收入转化为支出又给周边民众带来了好处”,得出恰当的结论,“消费量的下降和价格的激增不存在明显的联系。更加接近事实的解释是,秘鲁人和玻利维亚人只是想换换口味,吃点别的东西”。
第三段则重点探讨了“我”的实地考察,以事实说话,使得阐释更具有科学依据:一方面指出其他地区的人食用藜麦给当地人带来了好处“国外需求绝对是一件好事”“之前,秘鲁城里人往往认为他们这片区域吃藜麦的人‘很土’。现在,由于美国人和欧洲人的重视,食用藜麦被视作一种时尚”;另一方面指出当地人并不缺少藜麦,向导说“我们有许多藜麦”。
最后一段进一步指出“这些受到错误解读的真相可能会对当地的人们造成真正的伤害”,意在强调片面地使用“竞争性真相”会造成更多的伤害,作者在此处用“新手辩论者和犯错误的小学生”的常规逻辑认知进行类比论证,批判报道中的“竞争性真相”。
6.B 解析:B项,“可见他早就有悬壶济世的愿望和支援前线的打算”说法错误,结合原文内容可知,爷爷是在安叔的影响下才暗中运送药材支援在临沂的共产党部队的。
7.℃解析:C项,“但还是被爷爷发现了,有天晚上'我’被爷爷责打”说法错误。文中没有交代“我”经常到药房偷桂圆的事是否被爷爷发现;被爷爷责打也不是真的,是“我”做的一个噩梦。
8.①以第一人称“我”来讲述故事,增强了读者的代入感和故事的真实性。②以“我”的视角观察生活,有利于塑造作品的主要人物--爷爷和安叔的形象。③“我”是故事的参与者和见证者,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推动者,由于“我”的存在,故事情节得以贯通和发展
9.①每次安叔从山里采购药材回来,药房就来一队车马,安叔探出头,四下打量,然后关上大门。这些细节描写,暗示这队车马是给共产党部队运送药材的,也暗示安叔与这支部队有着特殊关系。②安叔要回乡了,对“我”说“没准儿哪天咱又见面了”,暗示他准备去找部队,今后会重新打回来。③安叔临走前对“我”说,“往后啊,好吃的多了,日子甜哪”,暗示安叔走革命道路的信仰坚定,他坚信革命必将成功。10.答案:10 CDF 11. D 12. B
13.(1)自从我能听到这两个人的忠言,我的眼睛更加明亮,听力更加敏锐,不敢独自占有这些忠言,愿将它们进献给先王祖宗。
(2)秦人来不及哀悼自己,而后人替他们哀伤;如果后人为他们感到悲哀却不以他们为鉴,也只会使更后的人又来哀悼这后人啊。
14.①敢于承担责任(自我检讨、知错能改);②虚心纳谏;③戒奢戒骄; ④爱护百姓。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我听说以战术和力量得胜并能安顿民众的,恐怕是圣人吧!至于那些以阴谋诡计得胜的人,却很危险啊。
“其……乎”,是固定句式,“若夫”是句首发语词,故应在CD处断开;
“诈胜之徒”作“未尝不危也”的主语,主语后可断开,故应在F处断开。
故选CDF。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然”,都是“这样”的意思。句意。句意:所以造成这样的后果。/现在(陛下)用人却不是这样。
B.正确。“具”,准备;/详细。句意:便命令准备牛、羊、猪三牲。/详细地把事情告诉了他。
C.正确。“固”,都是“顽固”的意思。句意:一天天更加骄傲顽固。/你思想顽固。
D.“意思相同”错。“举”,被攻占;/拿,拿着。句意:函谷关被攻下。/拿来送给别人。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越王勾践在南面称霸”错。原文“南面而立”,是说越王勾践是面向南面称霸;“他怕自己在得意和顺利的时候骄傲”错,原文“此处尊位而恐不闻其过者也”,即他怕身居高位而不知道自己过失。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加”,更加;“擅”,据有,占有;“荐”,进献。
(2)“不暇”,来不及,没空暇;“自哀”,哀悼自己,宾语前置;“鉴”,以……为鉴。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从材料一“禹曰:‘尧舜之人,皆以尧舜之心为心;今寡人为君也,百姓各自以其心为心,是以痛之也’”和材料二“越王勾践……令群臣曰:‘闻吾过而不告者其罪刑。’”可知,要敢于承担责任(自我检讨、知错能改)。
②从材料二“昔齐桓公得管仲、隰朋……此闻天下之至言而恐不能行者也”可知,要虚心纳谏。
③从材料二“晋文公与楚人战,大胜之……文公曰:‘吾闻能以战胜而安者……’此得意而恐骄者也”和材料三“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可知,要戒奢戒骄。
④从材料三“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可知,爱护百姓。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大禹出巡遇见一个犯罪的人,便停下车来询问那个罪人并为他哭泣。左右的人说:“那罪人因为不走正路,所以造成这样的后果,君王您为什么要为他悲痛成这个样子呢?”大禹说:“尧、舜时候的人民,都能把尧、舜的思想变成自己的思想;现在我作为君王,百姓各自按自己的想法行事。因此我为他感到痛心。”
(节选自《说苑·君道》)
材料二:
英明的君主有三怕:一怕居高位不知道自己的过失,二怕得意时骄傲自满,三怕听到天下的至理名言又不能实行。凭什么知道他们会这样呢?越王勾践与吴国交战,将吴国打得大败,兼并了九夷。当时他面向南面称霸,召集了亲近大臣和远方大臣,对群臣下令说:“知道我的过错而不告知我的人,他的罪该被处死。”这就是身居高位而怕不知道自己过失的例子。从前,晋文公与楚国交战,大胜楚国,焚烧了楚军营垒,大火三天三夜没有熄灭,晋文公退朝之后,脸上带有忧虑的神色,侍者问他:“君王您大胜楚军现在却面有忧色,这是为什么呢?”晋文公说:“我听说以战术和力量得胜并能安顿民众的,恐怕是圣人吧!至于那些以阴谋诡计得胜的人,却很危险啊,所以我很担忧。”这就是怕在得意和顺利的时候骄傲的例子。从前齐桓公得到管仲、隰朋的辅佐,为他增长辩才,解说道义,到正月上朝,便命令准备牛、羊、猪三牲,供奉先王祖宗。齐桓公站东向西,管仲、隰朋站西向东。齐桓公祭告说:“自从我能听到这两个人的忠言,我的眼睛更加明亮,听力更加敏锐,不敢独自占有这些忠言,愿将它们进献给先王祖宗。”这就是听到天下的至理名言而怕不能实行的实例。
(节选自《说苑·君道》有删改)
材料三:
可叹呀!一个人的意愿,也就是千万人的意愿啊。秦皇喜欢繁华奢侈,人民也顾念他们自己的家。为什么掠取珍宝时连一锱一铢都搜刮干净,耗费起珍宝来竟像对待泥沙一样?(秦皇如此奢侈浪费)致使承担栋梁的柱子,比田地里的农夫还多;架在梁上的椽子,比织机上的女工还多;梁柱上光彩耀目的钉头,比粮仓里的粟粒还多;长短不一的瓦楞,比全身的丝缕还多;或直或横的栏杆,比九州的城郭还多;声音嘈杂的音乐,比市民的言语还多。使天下的人民,口里不敢说,心里却敢愤怒;(可是)失尽人心的秦始皇的思想,一天天更加骄傲顽固。(结果)戍边的陈涉、吴广一声呼喊,函谷关被攻下,楚项羽放一把火,可惜(华丽的阿房宫)化为了一片焦土。
唉!灭亡六国的,是六国自己,不是秦国啊。族灭秦王朝的,是秦王朝自己,不是天下的人啊。可叹呀!假使六国各自爱护它的人民,就完全可以依靠人民来抵抗秦国。假使秦王朝又爱护六国的人民,那就顺次传到三世还可以传到万世做皇帝,谁能够族灭它呢?(秦王朝灭亡得太迅速)秦人还没工夫哀悼自己,可是后人哀悼他;如果后人哀悼他却不把他作为镜子来吸取教训,也只会使更后来的人又来哀悼这些后人啊。 (节选自《阿房宫赋》)
15.答案: D
解析:本诗并没有写出人民生活的愁苦艰辛和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诗人夜闻蟋蟀哀婉的叫声而感秋,进而牵动了思乡之情和羁旅愁怀。
16.答案:(1)杜甫写促织,旨在抒发自己客居他乡的羁旅之愁和思乡愁苦之情。(2)蒲松龄写促织的目的是揭露贪官污吏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和表达对百姓的深切同情。
解析:杜甫在秦州的几个月,正是促织活动的时候。傍晚、清晨,特别是不眠之夜,诗人大约都是在促织的鸣叫声中度过的。诗人久客在外,心情本来就很凄凉,被促织声一激,往往不禁泪下。这首诗,就是诗人当时忧伤感情的真实写照。首联中,“甚微细”与“何动人”构成对比,衬托哀音的不同寻常。颔联和颈联,各联的上下句在修辞上构成互文。尾联以“悲丝”“急管”代指乐器演奏的音乐,将这样的音乐同促织的鸣叫声相比较,把“哀音何动人”写到了极点,更加烘托出诗人的思乡愁苦之情。
17、答案:(1)则思无因喜以谬赏;则思无因怒而滥刑(2)廊腰缦回;檐牙高啄
(3)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4)暴霜露,斩荆棘
【答案】18. (1)语句②修改为:“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至今已有超过两千年的历史”;
(2)语句⑥修改为:“以此维持诗句的工整对仗”/“以维持诗句的工整对仗”/“维持诗句的工整对仗”
19. C 20. B
21. 左图示例:寓意:连年有余/年年有余。
解释:①图画由莲和鱼构成;②“莲”和“连”/“年”谐音,“鱼”和“余”谐音,合在一起即“连年有余”/“年年有余”。
右图示例:寓意:喜上眉梢。
解释:①图画由喜鹊和梅花构成;②“梅”和“眉”谐音,喜鹊登上梅花枝头,即“喜上眉梢”。
22. 示例:①什么是谐音双关?②历史上谐音双关常用于哪些语境?③现在谐音双关常用于什么场合?④使用谐音双关要注意什么?/使用谐音双关要避免出现哪些问题?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②“超过两千多年”重复赘余,“超过”表示突破某个数值上限,后面跟确数来表示约数,再跟约数只会造成表意赘余,“超过”和“多”二者留一。
⑥“利用谐音双关形成借对,因此……”不合逻辑,“因此”表结果,而此处“维持诗句的工整对仗”是“利用谐音双关形成借对”的目的,“因此”改为“以此”或“以”,也可以直接删除“因此”。
【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衔接连贯的能力。
本段文字是说当代社会各个领域中“谐音双关”的现象,采用总分的结构;分说部分先列举“民俗节庆文化中”“电视广告里”的“谐音双关”现象,分号表示并列,所选句子也应该先表明领域,故应以“网络空间”作为开头,排除AB;从语意连贯、话题一致的角度来看,选项第一分句是说“谐音双关”“普遍”,第二分句应紧承前一句来写“谐音梗”,排除D。
故选C。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莫名其妙:指事情很奇怪,说不出道理来。
无所适从:在多方意见或复杂局面下无法做出决策,常用来形容面对复杂情境时的迷茫状态。
大惑不解:感到非常迷惑,不能理解。
一头雾水:形容摸不着头脑,糊里糊涂。
由前面“有些谐音双关表意不明”“‘夜态’的意思不明确”可知,此处是说商圈大屏幕上“共享新夜态”这一宣传语中的“夜态”因表意不明而让人费解,可以使用“莫名其妙”“大惑不解”“一头雾水”。
此处是说无法理解“夜态”的意思,而非在“多方意见”或“复杂局面”中的迷茫,所以“无所适从”不合语境。
故选B。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由题干可知,本题答案应由两个部分组成,即寓意和解释。
结合题干“常用具体的形象表达纳福迎祥的寓意”“图画构成和谐音两方面”可知,考生可以先分析图画的构成,即由哪些具体的形象组成,这些形象的谐音是什么,谐音应和“福”“祥”有关,然后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其“纳福迎祥”的寓意。
如左图,从构成来看,图上主要包含两个部分,即几朵连在一起的莲花(含莲蓬)以及中间的鱼;从谐音来看,“莲”的谐音词有“连”“年”等,而“鱼”的谐音词是“余”,故可用“连年有余”或“年年有余”。“连年有余”,连续多年都有余裕、富余。“年年有余”,年年都有盈余。
如右图,从构成来看,图上包含两个部分,下为梅花,上为喜鹊;从谐音来看,“梅”的谐音词是“眉”,喜鹊落在梅花枝头,即“喜上眉梢”。“喜上眉梢”,指喜悦的心情从眉眼上表现出来。
【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压缩概括语段内容的能力。
论文写作常通过解决一个个紧密关联的问题来完成。请写出四个问句,作为本文的写作提纲。
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用四个紧密关联的问句呈现本文的思路,浏览整个语段,可以明确核心话题是“谐音双关”,这四个问题应该都与“谐音双关”有关。
第一段有两个分句,第一个分句是解释“谐音双关”的内涵,第二个分句是举例说明,由此可知,第一段设置的问题为“什么是谐音双关”或“何为谐音双关”。
第二段由“先秦”“汉魏至唐宋”等可知,这是说历史上的“谐音双关”现象;由“唐宋诗歌中有大量谐音双关的例子,尤其是格律诗”“此外,谐音双关在谜语、歇后语中也不乏用例”可知,这是说谐音双关出现的语境,故第二段设置的问题为“历史上谐音双关常用于哪些语境”。
第三段是总分结构,第一句“在当代社会,谐音双关也很常见”是总,后面以“民俗节庆文化中”“电视广告里”等展现当代社会“谐音双关”使用的场合,故第三段设置的问题为“现在谐音双关常用于什么场合”。
第四段是分总结构,先以“有些谐音双关违反公序良俗……”“有些谐音双关表意不明……”说明使用谐音双关时存在的问题,最后得出结论“所以,使用谐音双关,要注意语言格调高雅和信息传递有效,避免出现上述问题”,可知最后是说使用“谐音双关”要注意的问题,故第四段设置的问题为“使用谐音双关要注意什么”或“使用谐音双关要避免出现哪些问题”。
.[审题指导] 材料第一段主要指出年轻人应该有更广的视野,更高的格局。材料第二段主要讲,当今时代,我们的国家给年轻人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年轻人应将自己的梦想与时代的需求结合起来,努力奋斗,担起社会发展的重任。材料既强调了青春要有梦想,又突出了青春要承担时代重任。青春的梦想不能狭隘,要讲奉献年轻人要在成就自己的梦想的同时,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添砖加瓦。那么,我们的使命与担当何在 在学校里,我们努力学习,不断充实自己,这是使命与担当;在家里,承担一些家务,孝顺父母,这是使命与担当;在将来,建设祖国,保卫家园,做一个于社会有用的人,这也是使命与担当。我们无论身在哪里,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应做好自己的事,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有敢于承担责任的魄力。题目要求写演讲稿,要注意演讲的对象是学校的领导、老师和学生。写作时应紧紧围绕“逐梦青春,担当时代”这一主题展开,可以按照“为什么一怎么办”的结构来写,阐述青年担当的意义和具体做法。参考立意]
(1)青春不迷茫,奋斗有方向
(2)青春当讲奋斗与奉献。
(3)美丽中国梦有我同行。
(4)扬奋斗之帆,逐复兴之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