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上海市长征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各题。君子不器,做自由的专业人孙焘①在“国学复兴”的氛围中,一些人拾起了膜拜“圣人”的老传统,急切塑造“大师”。被奉为“至圣先师”的孔子却说圣人早已见不到了,只希望社会上多一些君子。《论语》中上百次言及“君子”,并没有后来那种道貌岸然、不近人情的形象。②“君子”常与“小人”对举。这对概念最初没有道德褒贬之意,只表示阶层和身份。《诗经》里常出现的“君子”多是宗法等级社会里充当社会管理者的中上层贵族,而“小人”则是承担着繁琐职事的下层贵族和掌握专门技能的劳动者。在“小人”之下,还有大量既没有身份地位也没有专业的一般劳动者,被称作“民”。无论何时,这个意义的“君子”“小人”和“民”都是必不可少的社会阶层,有着相对固定的比例。在大变动的东周时代,以血缘划分的阶层界限逐渐模糊,曾被官方垄断的知识技艺也流向民间。孔子兴办私学,就是要突破体制束缚,向一切好学者敞开上升的通道。也从那时起,“君子”和“小人”的内涵开始脱离外在的等级地位和职业,逐渐指向个人的见识、教养。身份低微而心胸广大的人也可称作君子。这种君子当然是越多越好了。③成为君子的前提是能以专长立身,这是跟“小人”的相似点;跟“小人”的不同点是君子还能突破自己的立身处。孔子本人就是一个榜样。他所属的“儒”原本是一个带有知识、技能水准的职业群体,以民间的治丧顾问和官方的外交礼官为主。丧事和外交都有繁琐复杂的礼数。有哪些流程,各人站什么位置说哪些话,一般人都不甚了然。这需要有提供指导的专门人士,就是“儒”。儒者以自己的专业收获了社会声望,也作为中间阶层对社会文化发挥着影响。孔子之难能可贵在于认识到本专业的局限性,超越“中人”而取法乎上。他做了一个“君子儒”与“小人儒”的区分:人如果被专业里过于琐碎的东西占据,不能跳出自己的专业边界,就是“小人儒”。“君子儒”则代表着一种理想:他们精于礼仪的技艺,也关心这些技艺、专业所赖以成立的社会整体规则和文化氛围。他们还能把立身的技艺与个人的整体生活结合起来,体现出文雅优美的风度。④如何突破专业的局限?孔子提到一个重要的原则:“君子不器。”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器”是各种用具,也是具有专门用途的各种技能。人很容易放大自己的某项特殊技能的应用范围,也容易满足于做一个好用的工具。“如果你手里只有一把锤子,看什么都是钉子”,形象地道出了这种局限性。如今,“专家”这个词已带有负面色彩,因为有些所谓专家的公开发言着实让人质疑其心智水平。当然,有些人失言是由于忽视了专业内部讨论和大众传播有着不同的语境,有的则是言不由衷,主动把自己当成了代言工具。这都体现了“小人”的局限性。古希腊人对自由人和奴隶的区分标准是能否不作为工具来生存。启蒙时代的康德提出“人是目的,不是手段”,也跟“君子不器”的思想隐然相应。⑤君子之能不器,需有些对于普遍事物的追求。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话虽平易,却难做到,因为我们很难确切地知道“知”与“不知”的边界。关注普遍的规律、道理,可以让人从有限的“知”当中发现通向更广大的“不知”的道路。“道”即寓于这种普遍事物之中。每个专业都有其核心的“门道”。它们奥妙而并不玄秘,让善于琢磨的人寝食难释——玩游戏的对此最能体会。各领域的“门道”还是相通的。人如能触类旁通,就可以把一个专业的经验、造诣迁移到其他专业当中,以应对世事环境的变化。越广阔地掌握了“道”的人,也就越能够驾驭众多的“器”。如果把从专业、技艺中得到的体悟进一步扩展到对于整个世界、人生的理解,就是孔子说的“吾道一以贯之”了。他说“朝闻道,夕死可矣”。闻道最终归为生命的自觉,其本身就是目的,治国平天下等等都还在其次。⑥专业并不孤立存在,容量越大的专业越需要有良好的外部支持。君子是以高度关切公共领域的规则,追求清明宽稳的社会环境。《论语》多次提到,“邦有道”,君子当进取有为;“邦无道”,君子则退守待时。进退的前提是君子基于各自专业而独立判断“道”是彰显还是隐伏。即便在艰难的岁月里,“德不孤,必有邻”的信念也让他们隐忍自守,不泯灭对未来的希望。(有删改,《南方周末》2016年10月27日)1.对标题中的“君子”的含义阐释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是宗法等级社会里充当社会管理者的中上层贵族。B.君子是脱离外在的等级地位和职业,身份低微而心胸广大的人。C.君子是以专业收获社会声望,影响社会文化的社会中坚人士。D.君子是能以专长立身,并能突破自己的立身处的儒者。2.能够根据文意做出推断的一项是( )A.从东周起“君子”是以等级地位、职业作为划分的。B.“小人儒”的技艺水准不如“君子儒”高。C.“君子不器”的思想在东、西方哲学中殊途同归。D.未必在“邦有道”时,君子才能做到“不器”。3.关于“君子不器”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你手里只有一把锤子,看什么都是钉子”证明人易满足于做一个好用的工具。B.君子不应该甘心沦为工具来生存,君子应该以“闻道”为生命的自觉。C.康德的“人是目的,不是手段”可以充分证明孔子的观点“君子不器”。D.如果“专家”注意专业技能的应用范围并且不做“代言工具”,那么就做到了“不器”。4.下列对第③段论证充分性的评述,错误的一项是( )A.本段论述从“君子”到“儒者”再到“君子儒”,分析逐层深入。B.本段以孔子践行“君子儒”的理想为例,论据典型且有权威性。C.本段将“君子儒”与“小人儒”比较,突出君子能突破立身之处。D.本段虽有举例,但缺少道理论据,对论点的分析和阐释不够充分。5.下列对本文的论证思路表述错误的两项是( )A.第1段由“国学复兴”的氛围,引出对“君子”的思考。B.第2段以“君子”与“小人”对举,提出“君子”的内涵和外延。C.第3段提出,要成为“君子”既要以专长立身,又能突破专业的局限。D.第4段进一步阐述君子如何突破专业局限的原则即“君子不器”。E.第5段并阐述了如何做到“君子不器”,即“需有些对于普遍事物的追求”。F.第6段补充论述专业技能与求道之间的关系,全文层层递进,论证周密。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各题。九嵕山之侧①我慢慢走上这座高耸的丘陵还是感到有些惊讶的,横亘在咸阳原上的一座座唐陵几乎都是依山而筑,帝陵周边也安息着一个个如雷贯耳的皇亲重臣,当然绝大多数随着岁月风烟的砥砺,都已化为尘埃消失在茫茫的田野中了。②然而,走在翠绿的山坡上感觉历史还是垂青杰出的,这条羊肠小道就是通向魏征陵的,可见这位被选进凌烟阁的丞相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了。只是这条小路太细了,沿途都被郁郁葱葱的酸枣树掩映起来,一颗颗玛瑙般的小红果在秋风里挑逗着人们的耐力。我想摘两颗扔到嘴里,却被荆棘锐刺扎破手指,一不留神裤腿又被挂住,稍一用力便是一道口子,似乎这座匍匐在九嵕山下的高岭因了酸枣树的漫延而多了几分威严。③我知晓魏征的名字,还是唐太宗目送简朴的送葬队伍发出的那一段感叹:“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那日翻阅《魏征传》,想不到丞相在朝上疏二百多道奏折,几乎全被唐太宗在金殿上采纳了,这绝对称得上是一个传奇了,阻敌之策,粮草之疏,关禁之论,选人之要,贪腐之弊,直感觉这位耿直的老臣一心一意操持着大唐社稷,开国大治确实应该写上他的名字。你看长乐皇后嫁女众臣力劝,圣上嫁女嫁妆应厚,只有魏征进言万不可开此恶例。我忖皇后闻听此言,即使表面应允心里也会埋下心结的,你个大丞相管天管地,还管到我皇家后院来了?想不到皇后居然赠以绸缎四十匹以示彰扬,如此胸怀大唐天下怎能不海晏河清?小事尚且如此,大事便更是严谨了,齐家治国平天下,于是在那天清阔朗的氛围里,贞观之治也就应运而生了。④我在一株孤高的酸枣树前停下了,叶儿是绿的,枝儿是铁的,一颗颗小红果在浓浓的草色里跳跃,阳光下闪烁着媚人的光泽。你仔细看了就会发现每颗红枣都有锐刺护卫,像一个个忠诚的卫士手持长矛防范着侵犯。想那唐太宗对魏征怎一个信字了得,入宫必见,凡奏必允,可见君臣之间似乎达到了心有灵犀的默契。且魏征敢于在那朱红的宫墙里犯颜直谏,也不仅仅是胆魄使然,应是丞相自律自信无私无畏呀。所以,魏征辞世遗嘱薄葬,唐太宗把他的墓穴指定在了九嵕山旁,暗喻两人入土之后方便串门议政,甚至破例亲撰祭文刻于墓前,以彰表对魏征一生的追念。当那摇摇晃晃的送葬木车驶出长安城内的永兴坊,皇上又亲率众臣注目相送,让一介老臣享受了莫大的哀荣。以至当地百姓至今对魏征墓呼之为魏陵,体现了流淌在血脉里的忠信仁义,也是生民对一个忠臣盖棺定论之誉。⑤远远就望见丘陵顶上立有一方高大的牌坊,这应该就是皇上御赐的石碑吧?待走近了却发现龟背上不见一字痕迹。我问当地人为何是这般情形?交流过后竟爆出这方无字碑背后的故事。那年,魏征逝后宫里发生太子谋逆事件,朝廷发现魏征生前举荐的两个大臣参与其中,唐太宗闻之龙颜大怒,即刻命人将魏征祭碑推倒毁掉文字,还褫夺了魏门嫡子的爵禄。老丞相绝想不到忠贞一生,却因一个举荐引来皇上咬牙切齿。当地人执拗地说,应是千年的风雨冲刷模糊了石碑字迹。而旁边的墓碑重修记言,这尊承载了荣耀和屈辱的石碑,直到上世纪末才又重新被魏家后人竖立起来。⑥我望着那斑斑驳驳的无字碑,已无意去追讨这通碑的遭遇,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了。真真想不到那位敢谏敢为的一代明臣,仅仅因为生前一个动议而毁了一世英明,还使得自己死后也不得安宁,岂能不叫人唏嘘矣?那以人为鉴的感叹犹在耳,就被唐太宗自己愤然摔碎了。不过,史家记述,唐太宗征伐归来也有醒悟,如魏征在仗不会这般艰难,又口谕竖起倒塌的石碑,但没见到恢复碑文的记载。我以为那通石碑无字可辨,不可能是风雨蚀毁的,君不见碑林里多少千年石刻字迹清晰,这通碑怎能面目全非?所以,皇上当年尽管口谕复碑,却仍旧对人生了戒心,碑立了字未刻。这一段唐太宗的懊悔之说,多少也是人们为完善两人形象的善良补缀,且不知酸枣树下的老丞相得知这番情形,会不会摔烂茶碗仰天长啸?⑦可见破镜重圆只能是人们一个善良的愿望矣。⑧我沿着那条一尺宽的小路缓缓退下了,发现漫山遍野的酸枣树几乎覆盖了整个陵丘,又小心摘了一颗小枣放到嘴里,酸酸的,甜甜的,还有点发涩,恍然感觉在那风中飘摇的酸枣树,似乎正象征了魏国公的命运呢。⑨呜呼,苍天在上,完人何求?选自《美文》2018年12月6.第三段画线句语言富有表现力,请选出你认为恰当的分析( )( )( )A.“你个大丞相”、“还管到”一系列口语化的表达,平易风趣,极具表现力。B.“你看”、“我忖”在人称的变化中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使人倍感亲切。C.运用反问句,揣测皇后听魏征进言后的反应,突出了魏征不顾情面、耿直忠诚的形象。D.从皇后对魏征进言不怒反赏的态度中,我们可以领悟唐朝国力强盛与君主开明密不可分。7.以下对第五段画线句的作用分析正确的有( )( )A.当地人不顾事实真相,坚持自己对魏征墓前无字碑的理解,表明了魏征在百姓心目中的高大形象。B.当地人的执拗思想,赞美魏征身上不会被掩盖的忠诚爱国的品质,同时暗示魏征后人继承了魏征坚贞正直的精神。C.当地人认为不是唐太宗命人推碑毁字,而是千年的雨水冲刷模糊了石碑。这既是对上文内容的呼应,更引出了下文对无字碑意义的探究思考。D.千年的风雨冲刷了石碑的印记,但当地人心中依旧保留对魏征形象的赞扬,表明无论史书如何忽视事实,后人自会公正的评价。8.酸枣树意蕴丰富,下列分析正确的有( )( )( )( )A.文章第②段描写了通往魏征陵的小道边上的酸枣树,它的漫延、荆棘让人有畏惧之感,突出了安葬魏征的九嵕山的威严高峻。B.酸枣树作为线索贯穿全文,长在弯曲的道路上,象征魏征正直的品格也随一生坎坷而改变。C.文章第④段描绘酸枣树果实的样子,用比喻的修辞描写有四周长满尖刺的果实,象征着魏征用自己的胆识、忠诚、无私无畏、自信自律捍卫着大唐天清阔朗的气氛。D.第④段酸枣树的果实状态亦指唐太宗对直言不讳,敢于进谏的魏征的爱护和看重。E.文章第⑧段描写酸枣甜酸中带涩的味道,来象征魏征生前荣耀和死后太子谋逆事件造成的太宗对魏征的不信任,表达作者对魏征命运的感慨。F.第⑧段写酸枣树的果实酸酸甜甜,象征唐太宗与魏征一生的君臣关系时而亲近时而疏远。9.下列选项中对文本的思想意义分析正确的有( )( )( )A.本文借拜谒魏征陵,回顾了魏征与唐太宗之间的君臣往事,表现了君臣相得的千古佳话。B.本文写了魏征忠诚耿直,但也通过无字碑表现了唐太宗对忠贞一生的魏征的猜忌和戒心。C.唐太宗对魏征态度的前后反差启迪我们:应用人不疑,至于当下更应呼吁社会的包容性。D.通过魏征生前死后无限荣光毁于一次推荐,告诫我们要小心谨慎,切不可对人交浅言深。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题目。①阎若璩,字百诗,太原人。世业盐荚1,侨寓淮安。父修龄,以诗名家。若璩幼多病,读书暗记不出声,年十五,以商籍补山阳县学生员。研究经史,深造自得。尝集陶弘景、皇甫谧语,题其柱云:“一物不知,以为深耻;遭人而问,少有暇日。”其立志如此。海内名流过淮,必主其家。年二十,读《尚书》至古文二十五篇,即疑其讹,沉潜三十余年,乃尽得其症结所在,作《古文尚书疏证》八卷。引经据古,一一陈其矛盾之故,古文之伪大明。所列一百二十八条,毛奇龄《尚书古文冤词》百计相轧,终不能以强辞夺正理,则有据之言先立于不可败也。②康熙元年,游京师,旋改归太原故籍,补廪膳生。十八年,应博学鸿儒科试,报罢。昆山顾炎武以所撰《日知录》相质,即为改定数条,炎武虚心从之。编修汪琬著《五服考异》,若璩纠其谬,尚书徐乾学叹服。及乾学奉敕修《一统志》,开局洞庭山,若璩与其事,若璩于地理尤精审,山川形势,州郡沿革,了如指掌,撰《四书释地》五卷。及于人名物类训诂典制,事必求其根柢,言必求其依据,旁参互证,多所贯通。又据《孟子》七篇,参以《史记》诸书,作《孟子生卒年月考》一卷。又著《潜丘札记》六卷,《毛朱诗说》一卷,手校《困学纪闻》二十卷,因浚仪2之旧而驳正笺说推广之。又有《日知录补正》,《丧服异注》,《宋刘攽李焘马端临王应麟四家逸事》,《博湖掌录》诸书。③世宗在潜邸闻其名延入邸中索观所著书每进一篇必称善。疾革,请移就城外,以大床为舆,上施青纱帐,二十人舁之出,安稳如床篑。康熙四十三年,卒,年六十九。世宗遗使经纪其丧,亲制诗四章,复为文祭之。有云:“读书等身,一字无假,孔思周情,旨深言大。”佥谓非若璩不能当也。(选自《清史稿》卷四百八十一)[注释]1、盐荚:盐务。 2、浚仪:指王应麟,《困学纪闻》的作者。10.为下列加点的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1)侨寓淮安( )A.寄托 B.定居 C.寄居 D.隐居(2)昆山顾炎武以所撰《日知录》相质 ( )A.抵押 B.询问 C验证 D.评判(3)旋改归太原故籍( )A.不久 B.返回 C.立即 D.临时11.用斜线给第③段画波浪线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世宗在潜邸/闻其名延入邸中/索观所著/书每进一篇必称善。B.世宗在潜邸闻其名/延入邸中/索观所著书/每进一篇必称善。C.世宗在潜邸闻其名/延入邸中索观/所著书/每进一篇必称善。D.世宗在潜邸/闻其名延入邸中/索观所著/书每进一篇必称善。12.把第③段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正确的一项是( )疾革,请移就城外,以大床为舆,上施青纱帐,二十人舁之出,安稳如床篑。A.他的病情危急,请求转移靠近城外,B.把大床当做轿子,C.人的头顶蒙上青纱帐,二十人抬着出去,D.他安稳躺着就像睡在席子上一样。13.据文中阎若壉的言行,推断在《清史稿》中他被收入哪一种类传( )A.循吏 B.文苑 C.儒林 D.艺术阅读下文,完成各题。复鲁絮非书(节选)(清)姚鼐①鼐闻天地之道,阴阳刚柔而已。文者,天地之精英,而阴阳刚柔之发( )。惟圣人之言,统二气之会而弗偏。然而《易》、《诗》、《书》、《论语》所载,亦间有可以刚柔分矣。值其时其人,告语之体,各有宜也。自诸子而降,其为文无有弗偏者。其得于阳与刚之美者,则其文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决大川,如奔骐骥;其光也如杲日,如火,如金铁;其于人也,如凭高视远,如君而朝万众,如鼓万勇士而战之。其得于阴与柔之美者,则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如沦,如漾,如珠玉之辉,如鸿鸪之鸣而入寥廓。其于人也,漻乎其如叹,邈乎其如有思,暖乎其如喜,愀乎其如悲。观其文,讽其音,则为文者之性情形状,举以殊焉。②且夫阴阳刚柔,其本二端,造物者糅而气有多寡进绌①,则品次亿万,以至于不可穷,万物生焉。故曰:“一阴一阳之为道。”夫文之多变,亦若是也。糅而偏胜可也;偏胜之极,一有一绝无,与夫刚不足为刚,柔不足为柔者,皆不可以言文。今夫野人孺子闻乐,以为声歌弦管之会尔;苟善乐者闻之,则五音十二律,必有一当,接于耳而分矣。夫论文者,岂异于是乎?宋朝欧阳、曾公②之文,其才皆偏于柔之美者也。欧公能取异己者之长而时济之,曾公能避所短而不犯。观先生之文,殆近于二公焉。抑人之学文,其功力所能至者,陈理义必明当;布置取舍,繁简廉肉③不失法;吐辞雅驯④,不芜而已。古今至此者,盖不数数得,然尚非文之至。文之至者,通乎神明,人力不及施也。先生以为然乎?[注]①绌(chù):通“黜”,退。②曾公:指宋代散文家曾巩。③廉肉:《礼记·乐记》:“使其曲直繁瘠,廉肉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而已矣。”孔颖达疏云:“廉,谓廉棱,肉,谓肥满。”比喻风格峻峭硬瘦和丰满润泽。④雅驯:典雅,顺畅。古人多称文辞善于修饰为“雅驯”。14.可填入第①段括号处的虚词是( )A.哉 B.矣 C.也 D.耳15.对第①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文章是天地的精华,是由阴阳刚柔生发而来的。B.作者认为只有圣人的话才能使阴阳刚柔之气会合而不偏颇。C.作者认为四书五经中也偶尔有刚柔可以相分的情况。D.作者极力赞颂具有阳刚之美的文章,而认为阴柔的文章不免让人感到悲哀。16.对第②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从古到今能够将道理说明白,布局结构有法度,语言典雅的文章并不太多,但这还不是最好的文章。B.从古到今能够将道理说明白,布局结构有法度,语言典雅的文章已经是最好的文章了。C.人们学习写文章,重要的是要将道理说明白,布局结构有法度,语言要典雅,这才是最好的文章。D.人们学习写文章,首先要将道理说明白,然后再考虑结构和语言,才能写出好文章。17.对第①段画线句加以赏析。三、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甲)为薛台悼亡(唐)白居易半死梧桐老病身,重泉一念一伤神。手携稚子夜归院,月冷空房不见人。(乙)离思其五①(唐)元稹寻常百种花齐发,偏摘梨花与白人。今日江头两三树,可怜和叶度残春。【注】①元稹的离思五首,都是为了追悼亡妻韦丛而作,写于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18.以下与甲诗最契合的成语是( )A.古井无波 B.室迩人远 C.暮云春树 D.遗世独立19.对于两首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甲诗“半死梧桐”既与其后的“老病身”相应,又蕴含失去配偶之意。B.甲诗“重泉”犹九泉,“一念一伤神”写出了思念之深之痛。C.乙诗“寻常百种花齐发”一句,借百花齐放的乐景衬诗人当时之哀情。D.乙诗“偏摘梨花与白人”一句,“白花”衬“白人”,是对人物外表和内在的赞美。20.同样是悼亡,乙诗的“可怜和叶度残春”与甲诗的“月冷空房不见人”相比,有何异同。四、名篇名句默写21.默写下列诗歌。(1)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司马迁《屈原列传》)(2)大漠穷秋塞草腓, 。(高适《燕歌行》)(3)女娲炼石补天处, 。(李贺《李凭箜篌引》)(4)理解性默写。《书愤》中作者以战略家自许,希望能扬威边地,如今却一切落空的诗句是: , 。五、作文22.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作文。有人说,微博、微信在我们的生活中已不可或缺。微,让表达门槛变低,人人都可展示自我、分享生活。有人说,微时代繁荣背后,便是隐忧。“微新闻”的标题党,每每断章取义;沉迷“微媒体”的低头族,看的不是知识而是花边新闻……价值观被“微”成肤浅化。这些看法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上海市长征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参考答案1.D 2.D 3.B 4.D 5.BF【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A.“君子是宗法等级社会里充当社会管理者的中上层贵族”错误,原文是“《诗经》里常出现的“君子”多是宗法等级社会里充当社会管理者的中上层贵族”,选项以偏概全。B.“君子是脱离外在的等级地位和职业,身份低微而心胸广大的人”错误,原文是说“‘君子’和‘小人’的内涵开始脱离外在的等级地位和职业……身份低微而心胸广大的人也可称作君子”,选项以偏概全。C.“君子是以专业收获社会声望,影响社会文化的社会中坚人士”错误,原文是说“儒者以自己的专业收获了社会声望,也作为中间阶层对社会文化发挥着影响”,选项偷换概念。D.依据“成为君子的前提是能以专长立身,这是跟‘小人’的相似点;跟‘小人’的不同点是君子还能突破自己的立身处”,君子是能以专长立身,并能突破自己的立身处的儒者。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推断的能力。A.“从东周起”错,依据“在大变动的东周时代,以血缘划分的阶层界限逐渐模糊,曾被官方垄断的知识技艺也流向民间”可知。B.“技艺水准不如”错,依据“他做了一个‘君子儒’与‘小人儒’的区分:人如果被专业里过于琐碎的东西占据,不能跳出自己的专业边界,就是‘小人儒’。‘君子儒’则代表着一种理想:他们精于礼仪的技艺,也关心这些技艺、专业所赖以成立的社会整体规则和文化氛围。他们还能把立身的技艺与个人的整体生活结合起来,体现出文雅优美的风度”可知,二者的区别不在于技艺水准的高低。C.“‘君子不器’的思想在东、西方哲学中殊途同归”无中生有,原文是说“启蒙时代的康德提出‘人是目的,不是手段’,也跟‘君子不器’的思想隐然相应”。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A.“证明人易满足于做一个好用的工具”错,依据“人很容易放大自己的某项特殊技能的应用范围,也容易满足于做一个好用的工具。‘如果你手里只有一把锤子,看什么都是钉子’,形象地道出了这种局限性”,还有“人很容易放大自己的某项特殊技能的应用范围”。C.“可以充分证明”错,依据“启蒙时代的康德提出‘人是目的,不是手段’,也跟‘君子不器’的思想隐然相应”可知。D.“如果……那么就”说法绝对,依据“君子之能不器,需有些对于普遍事物的追求”可知。故选B。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D.“但缺少道理论据,对论点的分析和阐释不够充分”错,本段基本是道理论据,对论点的分析和阐释充分。故选D。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B.“内涵和外延”错,主要是论述清楚内涵,没有提及外延。F.“与求道之间的关系”错,无中生有,原文没有提及“求道”。故选BF。6.ABD 7.AC 8.ACDE 9.ABC【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本语言的能力。C.“不顾情面”错误,突出了执政者心胸宽广,胸怀大唐天下。故选ABD。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作用的能力。B.“同时暗示魏征后人继承了魏征坚贞正直的精神”错误,原文只是说“直到上世纪末才又重新被魏家后人竖立起来”,不能看出魏征后人继承了魏征坚贞正直的精神。D.“表明无论史书如何忽视事实,后人自会公正的评价”错误,文中只是说石碑无字,又讲述了石碑无字的故事,没有说史书忽视事实。故选AC。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事物形象的能力。B.“酸枣树作为线索贯穿全文”错误,文中并未时时提到酸枣树;“象征魏征正直的品格也随一生坎坷而改变”错误,魏征的品格自始至终不曾改变。F.“象征唐太宗与魏征一生的君臣关系时而亲近时而疏远”错误,象征了魏国公的命运。故选ACDE。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本丰富意蕴的能力。D.“告诫我们要小心谨慎,切不可对人交浅言深”错误,魏征推荐本无私心,是唐太宗因为太子谋逆事件对魏征产生了怀疑,因此意在启迪我们:应用人不疑,至于当下更应呼吁社会的包容性。故选ABC。10. C B A 11.B 12.A 13.C【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1)“侨”,寄居。句意:寄居在淮安。故选C。(2)“质”,询问。句意:昆山的顾炎武用所撰写的《日知录》来询问他。故选B。(3)“旋”,不久。句意:不久改为归属太原故籍。故选A。1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世宗尚未即位时听闻他的名声,延请入府,索要并观看他所写的书,每进献一篇,一定称赞。“世宗在潜邸闻其名”中主语为“世宗”,谓语为“闻”,宾语为“其名”,“在潜邸”为状语,该句主谓宾完整,故在其后断开,排除AD。“延入邸中”与“索观所著书”都是动宾式结构,且主语都是“世宗”,中间要断开,排除C。故选B。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B.“轿子”错。“舆”,车。句意:把大床当做车。C.“人的头顶”错。“上”,名词作状语,在上面。句意:在(床)上面加上青纱帐,二十人抬着出去。D.“他安稳躺着就像睡在席子上一样”错。“床篑”,床板。句意:安稳的像床板一样。故选A。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概括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根据“年二十,读《尚书》至古文二十五篇,即疑其讹,沉潜三十余年,乃尽得其症结所在,作《古文尚书疏证》八卷。引经据古,一一陈其矛盾之故”,以及“又据《孟子》七篇,参以《史记》诸书,作《孟子生卒年月考》一卷。又著《潜丘札记》六卷,《毛朱诗说》一卷,手校《困学纪闻》二十卷”,可知他二十岁时疑《尚书》有误,用三十年时间沉潜研究纠正错误,著《古文尚书疏证》八卷,又写了许多文学著作,可见他是严谨的儒家学者。故选C。参考译文:①阎若璩,字百诗,是太原人。世代以盐务为业,寄居在淮安。父亲阎修龄,凭借作诗成为名家。阎若璩小时候多疾病,读书暗暗记住不发出声音,十五岁,凭借商籍充补为山阳县学生员。阎若璩研究经史,深入学习有自己的心得。曾经收集陶弘景、皇甫谧的语句,写在他的柱子上说:“对于某一事物有所不知,认为是莫大的羞耻;当别人问到这个东西的时候,心里没有一天的安宁的。”他立志像这样。海内的名流经过淮安,必经过他的家。二十岁的时候,读《尚书》到古文一共二十五篇,就怀疑它们的错误,潜心研究三十多年,于是全部得到了它们的症结所在,写作《古文尚书疏证》八卷。引用经典古籍,一一陈述它们的矛盾的原因,古文的错误清楚了。所列出的一百二十八条,毛奇龄的《尚书古文冤词》千方百计的排挤,最终不能强词夺理改变正确的道理,那么由此可见有依据的言辞首先就立于不败之地。②康熙元年,游学京师,不久改变归为太原故籍,充补廪膳生。十八年,参加博学鸿儒科试,落第。昆山的顾炎武用所撰写的《日知录》来询问他,他就为他修改确定多条,炎武虚心听从他。编修汪琬写《五服考异》,阎若璩纠正他的错误,尚书徐乾学赞叹佩服。等到徐乾学奉皇帝的命令编写《一统志》,开篇写洞庭山,阎若璩参与这件事,阎若璩在地理上尤其精细审慎,山川地势,州郡沿袭变革,了如指掌,撰写《四书释地》五卷。等到对于人名物类训诂典制,做事一定要追究它们的根本,说话一定要讲求他们的依据,广泛参考相互见证,多有所了解。又依据《孟子》七篇,用《史记》诸书进行参考,写作《孟子生卒年月考》一卷。又写了《潜丘札记》六卷,《毛朱诗说》一卷,亲手校正《困学纪闻》二十卷,沿袭王应麟的旧作纠正错误做注解推而广之。又著有《日知录补正》,《丧服异注》,《宋刘攽李焘马端临王应麟四家逸事》,《博湖掌录》等书。③世宗尚未即位时听闻他的名声,延请入府,索要并观看他所写的书,每进献一篇,一定称赞。他的病情危急,请求转移靠近城外,把大床当车,在(床)上面加上青纱帐,二十人抬着出去,安稳的像如床板一样。康熙四十三年,去世,当时六十九岁。世宗还派遣使者安排他的丧事,亲自作诗四章,又写文章祭奠他。有云:“读书等身,一字无假,孔思周情,旨深言大。”大家说除了阎若璩没有人能与此赞誉相称。14.C 15.D 16.A 17.此句运用一连串的比喻、排比,形象地写出了阳刚的文章之美,把原来抽象的文章风格问题说得具体形象。语言生动,声韵铿锵,色彩鲜明,气势流宕。【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句意:是阴阳刚柔生发而来的。由语境“文者,天地之精英,而阴阳刚柔之发( )”可知,这是一个判断句,前面是“者”,后面应是“也”,构成“……者,……也”的判断句。A.“哉”,句末语气词,表感叹或跟疑问词合用,表示疑问或反诘的语气。B.“矣”,句末语气词,表感叹或表陈述,与“了”相同。D.“耳”,放在句末,表示肯定或语句的停顿与结束,如同“矣”,相当于“了”、“啊”、“也”,或者表示“罢了”。C.“也”,放在句末,表示判断或肯定语气。故选C。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认为阴柔的文章不免让人感到悲哀”错误,从文中来看,第一段后半部分就是对具有阴柔之美的文章的赞颂,并无否定的意思。故选D。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句意:自古至今能做到这一点的,不是太多,但这还不是最好的文章。B.“已经是最好的文章”错误,画线句中“然尚非文之至”是说“这并不是最好的文章”。C.“这才是最好的文章”错误,画线句中“然尚非文之至”说这仍不是最好的文章。D.“首先要……然后再……才能……”错误,文中并无先后顺序,“其功力所能至者,陈理义必明当;布置取舍,繁简廉肉不失法;吐辞雅驯,不芜而已”只是陈述其文章达到的水平,并不是教人如此写作。故选A。1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品味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首先理解句意。这段话是说“那些得到阳刚之美的,他们的文章如雷霆,如闪电,如山谷中的强风,如高山峻岭,如决流的大河,如奔腾的骏马;他们的光芒如明亮的太阳,如烈火,如黄金镂嵌的铁器;得到阳刚之美的人,如登高望远,如帝王接见臣民,如鼓舞千万名勇士去战斗”。然后结合手法、语言分析效果。由“其得于阳与刚之美者,则其文……”可知,这段话是写阳刚的文章之美;“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决大川”“如奔骐骥”“如杲日”“如火”“如金铁”“如凭高视远”“如君而朝万众”“如鼓万勇士而战之”既使用了比喻,“如”是比喻词,也使用了排比,“如……”“如……”“如……”句式一致。文章的风格本是抽象的概念,而在这里却变成生动可观可感之物,如雷霆,如闪电,如山谷中强风,如决流的大河,如奔腾的骏马,等等,借助这些喻体将具有阳刚之美的文章特点呈现在读者面前,语言铿锵有力。参考译文:我听说天地的大道理就是阴阳刚柔罢了。文章是天地的精英,是阴阳刚柔生发而来的。只有圣人的话,能够使二气会合而不偏颇。但是《易》、《诗》、《书》、《论语》中也偶尔有刚柔可以相分的情况。那个时代和那时的人,以语录为体裁,各有其适合之处。从诸子以下,他们写文章没有不各有所偏的。那些得到阳刚之美的,他们的文章如雷霆,如闪电,如山谷中的强风,如高山峻岭,如决流的大河,如奔腾的骏马;他们的光芒如明亮的太阳,如烈火,如黄金镂嵌的铁器;得到阳刚之美的人,如登高望远,如帝王接见臣民,如鼓舞千万名勇士去战斗。那些得到阴柔之美的,他们的文章如旭日东升,如清风、云霞、轻烟,如深林间弯曲的小河,如水的波纹,如珠玉的光辉,如鸣叫的鸿雁飞入空阔的天际;得到阴柔之美的人,深沉得像是叹气,高远得像是有所思考,火热得像是高兴异常,伤心得像是悲哀无比。看他们的文章,听他们的声音,可见写文章人的性格气质及外在表现,全部都不相同啊!阴阳刚柔,起初是两个方面,上天把它们糅为一体,但气有多有少;加以增减,那么品类等次就有亿万,以至于不能穷尽,万物就产生了。所以说:“一阴一阳就是道。”文章富于变化,也是如此。混杂之后偏重于某一方面是可以的,偏重到极端,刚和柔只有一种而另一种丝毫没有,和那种不刚不柔的都不可称为文章。现在那些粗野的俗人和小孩子听音乐,认为是歌声和弦乐管乐的汇聚;假如懂音乐的人去听,那么五音十二律,必定一一区别,耳朵一听就能分辨清。论文的道理难道和这个有什么不同吗 宋朝的欧阳修、曾巩的文章,他们的文采都偏重于阴柔之美。欧阳修能取别人的长处而不时地吸收,曾巩能避开自己的短处而不再犯。看您的文章,比较接近欧、曾二公了。人们学习写文章,他功力所能达到的,不过是能将道理说明白,布局结构繁简不失法度,语言典雅修洁、不芜杂罢了。自古至今能做到这一点的,不是太多,但这还不是最好的文章。最好的文章,通于神明,人力难以达到。您说对吗 18.B 19.C 20.相同点:二者都表达了物是人非的伤感和对亡妻的思念之情。不同点:甲诗用借景抒情的手法,通过描写冷清的月色、空寂的房屋,再也见不到妻子的身影,来反衬自己的孤独凄苦。乙诗运用比喻手法,把妻子比作梨花,把自己比作绿叶,说“和叶度残春”,暗示梨花凋零,妻子过世,而自己则凄苦地度过残春,借物喻人,表达内心的哀思。【分析】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及成语含义的能力。A.古井无波:比喻内心恬静,情感不为外界事物所动。B.室迩人远:房屋就在近处,可是房屋的主人却离得远了。多用于思念远别的人或悼念死者。甲诗写的是伴侣去世后自己独自带着孩子回到院中,却已经再看不到爱侣的身影,与该词意境契合。C.暮云春树:表示对远方友人的思念。D.遗世独立:指超然独立于现实世界之外。故选B。19.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C.“借百花齐放的乐景衬诗人当时之哀情”错误。这句诗是诗人回忆从前与妻子相处的时光,百花争妍而诗人偏偏摘取白色的梨花送与自己的妻子,是以百花来衬托妻子不同于俗的气质。当时妻子还在,诗人并无哀情。今日妻子去世,诗人才有哀情。选项混淆了时间。故选C。20.本题考查学生对比赏析关键诗句的能力。相同点:无论是“和叶度”还是“空房不见人”,都写出一种物是人非的伤感,表达对去世妻子的无限哀思。不同点:甲诗重在写环境的冷寂,以“空房不见人”来衬托自己的孤独凄苦,借景抒情;乙诗重在写自己的感受,妻子已经过世,满树的梨花凋谢了,只剩下绿叶,孤零零地度过残春。诗人把运用比喻的手法,把梨花比作妻子,自己比作绿叶,抒发了对亡妻的无尽怀念。21. 举类迩而见义远 孤城落日斗兵稀 石破天惊逗秋雨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有:“迩”“稀”“逗”“衰鬓”“斑”。22.例文:“微”时代的忧虑微博、微信兴起,社会进入了“微”时代。不可否认,“微”时代给人们带来了很多的乐趣与便利。浏览新闻,聚焦社会热点,关注明星动态,把握潮流方向……只要你需要,无论在何时何地,拿起手机,一键就能满足你的要求。但是,真的是前景一片大好吗?其实微时代繁荣背后,充满着隐忧。现在看来,微博、微信、微新闻、微媒体……虽然方便快捷,内容丰富,门槛很低,但却往往快而不久,广而不深,有量无质。我们应该正视“微”时代的隐忧。须知经典都是历史淘炼出来的,不管是《论语》《离骚》,还是《史记》《资治通鉴》,不管是唐诗宋词,还是明清小说,都是智慧和时间的结晶。而微博、微信虽说短短的时间内,便可以传递信息、交流感情,但传递的是什么信息?这些信息是否经过辨别?沉迷“微媒体”的低头族,看的是知识还是花边新闻呢?而所谓热点,是不是几天不看,也不至于“不知有汉”?不得不看到,现实中很多人深陷“微”中,被海量垃圾信息淹没,不堪其扰。更有谣言纷传,扰乱社会秩序。2012年7月,伦敦奥运会期间“同样两名中国选手,易思玲得了金牌,喻丹得了铜牌,但得到的待遇却天壤之别,国务院发的贺电上没有喻丹的名字,CCTV连一个对准喻丹的特写镜头都没有,当记者采访完易思玲、想起喻丹的时候,她已经悄然离开,在这个不懂得尊重的国度里,除了金牌本身没有任何伟大”,这样一条并不符合事实的微博,在网上转发却已超过10万次。实际上,“国务院发的贺电上没有喻丹的名字"并不属实。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刘延东,是第一时间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获得奖牌的易思玲喻丹,以及中国体育代表团”发去贺电的。这位伦敦奥运的首铜获得者也并不是“悄然离开”的。她接受了多家中国媒体的采访,之后中央电视台、多家新闻门户网站都采用了关于她的报道,包括了新闻发布会、个人专访和对喻丹的教练的采访。像这种不负责任的微博,不仅扰乱社会治安,而且影响了国家形象。微时代繁荣,文化也碎片化,网络上擅长“微新闻”的标题党,每每将新闻内容断章取义,甚至篡改曲解,散布不实议论,影响社会稳定。想来我们真应该庆幸,当年朱自清没有微信,否则拍张照片朋友圈一发,来一句“今晚的荷塘月色多美啊!”我们也就无缘得见那么美的《荷塘月色》了。微,让表达门槛变低,人人都可展示自我、分享生活,这是好事,人人都是主角,人人都是主播,但也有很多人流于自说自话,自娱自乐,甚至以丑来博眼球。长此以往,众声喧哗中就会遮蔽了真理的声音。即使是所谓知名博主们,也往往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更有水军汹涌,兴风作浪,结果往往是黄钟毁弃,瓦釜雷鸣,黄金被黄沙所掩埋,英雄被小丑所取代。所以微时代我们很少见到真正的杰出人才。微博、微信、微时代,我们的生活在进步,但也要认识到“微”时代的隐忧,不要在“微”时代,沉沦了自己。【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根据要求写作的能力,以材料作文的方式呈现,带有任务驱动型作文的特点。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是叙事类、说明类、说理类,还是描写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行立意。审题时一般要通过分析材料的主旨,抓住材料的关键句等确定最佳立意。审题:本题所给材料的中心词是“微”,材料提到的与“微”相关的现象有“微信”“微博”“微新闻”“微媒体”“微时代”等,并列出了不同的人对这些现象的不同看法,题干要求对这些看法发表自己看法写出自己的思考。总体来看,材料中的这些看法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支持的,认为“微博、微信在我们的生活中已不可或缺。微,让表达门槛变低,人人都可展示自我、分享生活”,这一类观点看到的是“微”对人们生活有利的一面,认识到了“微”的积极影响;另一类则表达出忧虑,认为“微新闻”的标题党断章取义,而沉迷“微媒体”的低头族看的是花边新闻,“价值观被‘微’成肤浅化”,这一类观点看到的是“微”存在的弊端,认识到了“微”的负面影响。考生写作中可以选择上述两类观点中的一类作用自己作文的观点,也可以综合上述两种观点,提出理性地看待各种微现象和“微时代”。总之,考生只要能够谈出对各种微现象的思考,都是符合要求的。参考立意:①“微”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体现了社会进步;②“微”时代价值观肤浅化,令人担忧;③理性评价“微”现象,客观认识“微”时代;④“微”时代我们要趋利去弊;等等。素材:1.微博寻亲引来警方关注失散20多年后兄妹终相认:2019年2月12日,远在千里之外的安徽省蚌埠市的李天秀,在六枝特区公安局中寨派出所民警的帮助下,终于与失散了20多年的哥哥李天明联系上,并通过视频认亲。这对兄妹的相认,来源于一条寻亲的微博。2. 微博传播不实信息:2012年7月,伦敦奥运会期间有一条不实的微博被广泛传播,“同样两名中国选手,易思玲得了金牌,喻丹得了铜牌,但得到的待遇却天壤之别,国务院发的贺电上没有喻丹的名字,CCTV连一个对准喻丹的特写镜头都没有,当记者采访完易思玲、想起喻丹的时候,她已经悄然离开,在这个不懂得尊重的国度里,除了金牌本身没有任何伟大。”在网上转发却已超过10万次。实际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刘延东,是第一时间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获得奖牌的易思玲喻丹,以及中国体育代表团”发去贺电的。中央电视台、多家新闻门户网站都有关于喻丹的报道,包括了新闻发布会、个人专访和对喻丹的教练的采访。3.微信小程序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微信小程序是不会主动给用户发送消息,扫一扫用完即走、无需下载安装的轻应用。不占用手机过多的内存空间,使用更加的流畅,使人们更方便快捷的获取到应用服务。行文结构:本题没有限制文体,如写议论文,此题可采用层进式的结构行文,首先通过分析材料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采用层进的方式进行论述。如此题可围绕“‘微’时代我们要趋利去弊”这一中心论点展开论述,先列举微博寻亲、微博不实新闻等事例证明“微”时代有利有弊;然后再分析如果只看到“利”会如何,只看到“弊”会有什么样的结果,最后指出“微”时代我们要趋利去弊,层层递进,回扣论点总结全文。注意凸显一下标题、开头、结尾的照应关系。【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从文体上看,本题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考生可以根据自己平时复习的情况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来写,注意记叙文要以情动人,议论文要观点鲜明,论据典型,论证有力。答案第1页,共2页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