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唐山市遵化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北省唐山市遵化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 年遵化市八年级期末考试答案
1. ①赋予(fù yǔ) ②卑劣(bēi liè)
③píng yì jìn rén(平易近人 ) ④tú shā( 屠杀 )
2.B
3.A
4.B
5.略(因为是抄写题,书写占 2 分,给分点 0 分,2 分,3 分)
6.山光悦鸟性 寂寞沙洲冷 零落成泥碾作尘 萧萧班马鸣 心忧炭贱愿天
寒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7A
8. “独”字暗示老妇被抓走后老翁境况的凄苦,(1 分)揭示了官吏的冷酷及安史之乱给
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1 分)表达作者的悲愤之情和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1 分)
(写出一点给 1 分,给分点 0、1、2、3)
9.味美 困惑 促进、推动 有时 10A
11.(1)《兑命》说:教别人也是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2 分)
(2)只喜欢学习却不经常提出问题,这并非真正地喜欢学习。(2 分)
12. 教和学 学和问(2 分)
13.错过了合适的学习时机才去学习,即使勤奋刻苦,也很难有所成就。这句话强调了学习
要抓住关键时期,在适当的年龄和阶段进行学习,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错过了这
个最佳时机,学习起来就会相对困难,付出更多努力也可能难以取得理想的成果。
结合经验(1 分),理解句子(2 分)意思对即可。
14. ①默念诗句(或:石板前行或默念名句);
②观采茶古画(或:见茶篓茶渍或解密疑团);
③雾中攀登(或:松香引路)
15.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1 分),将红叶落水比作“打翻胭脂盒”,(1 分)生动形象地
描绘出红叶点缀水面的绚烂美丽画面。(1 分)
16. ①营造空蒙意境,烘托文化寻访的朦胧感;②隐喻传承使命,暗合文化血脉的延续和古
今文人的共鸣。(每点 1 分)
17.①与前文石涛采茶作画的传统相照应。②凸显传统手艺的坚守在现代的困境,引起读者
思考。(一点 2 分,两点 3 分)
18.(1):《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经历了苦难的童年时期、战场上的搏杀、筑路工
地上的磨难、病榻上的斗争,逐渐成长为一个具有钢铁般意志的战士。面对重重困难与挑战,
他从不言败,以不懈的奋斗精神,诠释了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我们要学习他面对困难永不言
败,坚韧顽强的奋斗精神。(结合具体事例,概括写“经历磨难”扣事例分 1 分。启示 1
分)
(2):这段景物描写表现了当时环境的恶劣,营造了一种阴暗的气氛,(1 分)突出了工程的
难度和时间的紧迫,(1 分)表现了筑路工人面对困难永不言败,坚韧顽强的奋斗精神。(1
分)遵化市 2024—2025 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学业评估
八年级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 6 页,总分 100 分,考试时间 90 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的相应位置。
3.所有答案均在答题卡上作答,在本试卷或草稿纸上作答无效。答题前,请仔
细阅读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按照“注意事项”的规定答题。
4.答题时,请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题区域内答题。
5.考试结束时,请将答题卡交回。
第 一 部 分
(1~5 题 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和”字,赋予中国人独特的文化内涵 “和睦”的“和”,是宽容而不卑劣、同情
且有仁爱的“和” “温和”的“和”,是容忍而克制、píng yì jìn rén 的“和” “和
气生财”的“和”,是微笑中( )着温暖与睿智的“和” “和平”的“和”,是抛弃 tú
shā、征战,珍视生命、谋求共处的“和”。一个“和”字,与不同字眼组合起来,寄托着
中国人许多温暖、善良的感情和愿望。以和为贵、( )的追求,贯穿于中华民族发展的
全部历史,( )进奔流不息的民族血液中,镌刻在家国万代的文化基因里,绵延至今。
如果不了解这种追求,也很难理解中华民族为什么坚守“结伴不结盟、对话不对抗”。
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并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4 分)
①赋予( ) ②卑劣( ) ③píng yì jìn rén( ) ④tú shā( )
2.下列依次填入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隐藏 和气生财 汇聚 B.蕴藏 和而不同 融汇
C.寄托 一唱百和 融化 D.蕴藏 和光同尘 融汇
3.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如果不了解这种追求,就很难理解中华民族为什么坚守“结伴不结盟、对话不对抗”的
理念。
B.即使不了解这种追求,就很难理解中华民族为什么坚守“结伴不结盟、对话不对抗”的
理念。
C.如果不了解这种追求,也很难理解中华民族为什么坚守“结伴不结盟、对话不对抗”的
底色。
D.即使不了解这种追求,也很难理解中华民族为什么坚守“结伴不结盟、对话不对抗”的
底色。
4.语段中标点符号有所缺失,依次在语段方框内填入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 :,,。 B. 。;;; C. 。,,。 D.。,,;
七年级语文 第 1页(共 5 页)
5.请用正楷字将下面的句子书写到方格中。(3 分)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第 二 部 分
(6~17 题 44 分)
一、阅读古诗文部分,完成第 6 题。
6.下面是班级“和文化”探究小组的探究结果,请你补全。(6 分)
“和”是自处时的宁静平和。“① ,潭影空人心”是常建陶醉在禅院幽深寂静
的景致中,忘却尘俗的平静。“拣尽寒枝不肯栖,② ”是苏轼漫步在定慧院中,身
处困境,却不慕流俗的平和。
“和”是面对自然的天人合一。“③ ,只有香如故”是陆游与高洁的梅花的物
我合一。“挥手自兹去,④ ”是李白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与秀丽环境的和为一体。
“和”是描写人间疾苦时的高声呐喊。“可怜身上衣正单,⑤ ”、“ ⑥ ,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是白居易、杜甫二位诗人对和谐社会的呼唤和期盼。
二、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回答 7~8 题。(6 分)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
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
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7.下面对《石壕吏》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杜甫,浪漫主义诗人,《石壕吏》是作者在“安史之乱”中的名作。
B.《石壕吏》表现了诗人对战争的有力控诉和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同情。
C.《石壕吏》只是“客观”叙述,并没有作者情感、态度的直接表露。
D.本诗构思巧妙,用差吏的“怒”“呼”贯穿于老妇人陈情的全过程。
8.“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一句中,“独”字用得极妙,请进行分析。(3 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3 题。(16 分)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
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虽有佳肴》)
七年级语文 第 2页(共 5 页)
【乙】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
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
决焉? (选自《问说》)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 分)
(1)不知其旨也: (2)教然后知困:
(3)教学相长也: (4)而或不达于事:
10.下面句子标出停顿,正确的是(3 分)
A.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B.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C.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D.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11.翻译下列句子。(4 分)
(1)《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2)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12.根据选文【甲】和【乙】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填空。(2 分)
甲文论述了 的关系;乙文论述了 的关系。
13.“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是《礼记·学记》中的名言警句,结合自己的经验,
谈谈你的理解。(3 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 14~17 题。(11 分)
游敬亭山
①天空灰蒙蒙的,雨丝斜斜地织成帘幕。我站在敬亭山脚下,仰头望着这座因李白诗
句闻名的小山,青石台阶蜿蜒向上,隐入云雾深处。
②“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我默念着诗仙的名句,踏着湿漉漉的石板路前行。雨滴
打在茶园墨绿的叶子上,溅起细碎的水花。经过“江南诗山”石刻时,手指抚过凹凸的字痕,
仿佛触到了千年时光的纹路。
③转过山腰,一座飞檐翘角的建筑拦住去路。“石涛纪念馆”的匾额让我愣住。这位明末
画家与敬亭山有何渊源?带着疑问走进展厅,墙上的《敬亭采茶图》揭晓了答案——画中
茶农穿梭云雾,墨色浓淡间流动着山岚气息。原来这位皇室后裔国破后在此隐居,将满腔
愁绪化作笔下山川。玻璃柜里的旧茶篓还沾着褐色茶渍,恍惚间似看见他背着竹篓攀山采
茶的身影。
④山雾愈发浓重,能见度不足十步。雨衣摩擦的簌簌声里,我数着台阶机械地向上。
忽然有松香钻入鼻腔,抬头便见几株古松刺破雾帐,遒劲枝干挂着晶亮水珠,像悬在空中
的星子。这景象让我想起石涛画里那些破云而出的松针,千年前的他是否也在此驻足?
⑤凉亭里歇脚时,山风送来零散对话。几个采茶妇人背着竹篓快步走过,藏青布衣被
雨水染成深色。“这雨再下,明前茶就赶不及了。”她们的愁语随风散在雾里。我想起山下看
七年级语文 第 3页(共 5 页)
到的茶庄广告,现代机械早已取代手工,但她们仍固执地守着祖辈的手艺。
⑥登顶刹那,云雾散开,整座宣城在脚下铺展。远处长江如银带蜿蜒,近处水库碧波
倒映着枫林。红叶落在水面,像谁打翻了胭脂盒。这画面让我想起毛泽东“看万山红遍”的词
句,不同时代的文人,原来都爱对着山水抒怀。
⑦下山时特意绕道太白独坐处。青石桌凳寂然空置,石缝里钻出几丛野菊,嫩黄花瓣
沾着雨水。或许千年前那个秋日,李白衣袂上也落着这样的雨珠。他望见的孤云早已消散,
但石桌上深深浅浅的刻痕里,还留着后人题写的诗句。
⑧山脚茶寮飘来缕缕清香,我要了杯敬亭绿雪。茶叶在杯中舒展,宛如云雾中的新芽。
老板是位银发老者,絮絮说着:“这茶得用山泉泡,城里自来水总差些味道。”他布满茧子的
手擦拭青瓷茶具,动作轻柔得像对待婴孩。
⑨雨不知何时停了,夕阳给云层镶上金边。回望敬亭山,雾霭又漫上来,将青翠山体
染成水墨晕染的灰。背包里的笔记本被雨水洇湿,墨迹化开的字句竟与石涛画上的题跋有
几分相似。或许这场雨,早在一千年前就下在了某个诗人的衣襟上。
(选自 2025 年 4 月 4 日《江山文学网》,有删改)
14.【游记·行踪】请根据作者的游览顺序,补全下面表格。(3 分)
游踪节点 山脚驻足 ① 山腰遇馆 ③ 山顶俯瞰 下山品茶
青石阶隐 触摸千年石 古松破
景物/事件 ② 碧波映红叶 茶香透古今
云雾 刻 雾帐
15.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文中第⑥段划线句(3 分)
16.文中画曲线句多次描写“雨”,请分析“雨”这一物象在文中的作用。(2 分)
17.作者在文章中加入“采茶妇人”和“银发老者”的人物形象,有什么用意?(3 分)
五.阅读下面同学们的摘抄片段,回答 18 题。(5 分)
本学期同学们阅读了前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创作的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学习了摘抄和做笔记的阅读方法。
摘抄一:“只有一条路不能选择——那就是放弃的路;只有一条路不能拒绝——那就是成
长的路。”
摘抄二:“暴风雪突然袭来。灰色的阴云低低地压在地面上,移动着,布满了天空。大雪
纷纷飘落下来。晚上,刮起了大风,烟筒发出了呜呜的怒吼。风追逐着在树林
中飞速盘旋、左躲右闪的雪花,凄厉地呼啸着,搅得整个森林惊惶不安。暴风
雪肆虐了整整一夜。尽管整夜都生着炉子,但是房子太破,根本存不住热气,
车站那间房子里的人们都冻透了。”
(1)摘抄可以启迪思想。请结合摘抄一和名著相关情节谈谈你得到的启示。(2 分)
七年级语文 第 4页(共 5 页)
(2)摘抄也可以提高写作技巧。请从景物描写的角度分析摘抄二的妙处。(3 分)
第 三 部 分
(19 题 40 分)
●“不是所有鲜花都盛开在春天,不是所有河流都流向大海,但只要心中有方向,山
海皆可平。”
●“平凡不等于认命,而是在自己的赛道上一寸一寸向前。”
●“将‘小我’融入‘大我’,青春才能获得永恒的意义。”
●“把自己活成‘动词’:去闯、去试、去碰撞,年轻的生命不怕留疤,只怕苍白。”
以上“金句”引发了你哪些思考和联想?请你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演讲稿。
要求:①不少于 600 字;②不得使用真实姓名;③不得抄袭。④注意演讲稿的格式。
七年级语文 第 5页(共 5 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