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第1-2课 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预习衔接.含解析)-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册历史统编版(2024)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一单元第1-2课 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预习衔接.含解析)-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册历史统编版(2024)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新课预习衔接 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
一.选择题(共17小题)
1.(2024 海珠区期中)如图是某城市的一座标志性雕塑,寓意中国人民当时在此取得禁烟运动的伟大胜利,其主题是“怒折烟枪”。该城市是(  )
A.福州 B.广州 C.厦门 D.虎门
2.(2024 广东模拟)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的代表耆英、伊里布到南京下关江南英舰“皋华丽”号上,被迫接受英国代表璞鼎查提出的条款,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南京条约》的内容中,破坏中国关税主权的条款是(  )
A.赔款2100万银元
B.开放广州、厦门等五处为通商口岸
C.割占香港岛
D.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3.(2024 睢县期中)近代史上,中国被西方列强割占的第一块地方是(  )
A.澳门地区 B.香港地区 C.香港岛 D.台湾岛
4.(2024 洪洞县期中)1842年,英国在厦门设立领事事务所;1852年,美国在福州设立领事馆,以协调本国商人在华的经济活动。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5.(2024 安定区期末)在“强国追梦”主题演讲中,有同学说道“西方列强一巴掌把大清帝国打落谷底,从此国门洞开,风雨交加。”材料所言“西方列强一巴掌”的主要影响是(  )
A.使中国封建制度走向完全崩溃
B.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变化
C.开启了中国经济近代化的进程
D.使中国国门完全打开
6.(2024 高要区一模)鸦片战争前,流行于广州地区的某些英语学习读物用粤语发音标注英语单词,词汇以贸易和日用为主。此类读物出现的原因是(  )
A.清政府主动学习西方
B.广州是唯一的对外港口
C.近代教育科技的发展
D.西方列强发动鸦片战争
7.(2024 漳州模拟)“在所有19世纪的中国政治家中,林则徐的形象和影响都超过了其他人。”材料中如此评价的原因是林则徐领导了(  )
A.虎门销烟 B.三元里抗英
C.金田起义 D.黄海海战
8.(2024 殷都区期末)“窃臣等钦遵谕旨,将夷船缴到烟土二万余箱在粤销毁,……将烟土切碎抛入石池,泡以盐卤,烂以石灰,统侯戮化成渣,于退潮时,送出大海。”材料中反映一个事件,当时的皇帝是(  )
A.乾隆帝 B.道光帝 C.咸丰帝 D.光绪帝
9.(2024 高要区期中)陈旭麓认为,1840年以来,中国因外患而遭受的每一次失败都产生过体现警悟的先觉者。但他们的周围和身后没有社会意义的群体,他们走得越远就越是孤独。材料意在说明(  )
A.思想觉悟迟滞于政治觉悟
B.民族意识的觉醒比较艰难
C.民族危机引起了思想变化
D.社会变革没有真正出现过
10.(2024 淄博期中)“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英、法两国在俄、美两国的支持下,分别以‘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为借口,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以上材料描述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  )
A.背景原因 B.主要过程 C.重要影响 D.经验教训
11.(2024 兴化市校级模拟)一首描绘近代重大历史事件的诗中写道“君不见:黄海波涛怒气冲,老将新疆护国门,菜市横刀血溅飞……”。诗中“新疆护国门”的老将是(  )
A.林则徐 B.左宗棠 C.邓世昌 D.谭嗣同
12.(2024 凤阳县二模)在晚清的“海防”与“塞防”之争中,李鸿章认为“新疆不复,于肢体之元气无伤;海疆不防,则腹心大患愈棘。”左宗棠则认为“是(西北)停兵节饷,于海防未必有益,于边塞则大有所妨,利害攸关,亟宜熟思审处者也。”该争论发生的背景是(  )
A.太平天国准备进攻南京
B.沿海地区实力远超西北
C.日本挑起甲午中日战争
D.清朝面临严重边疆危机
13.(2024 宁波三模)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后,躲在避暑山庄的咸丰帝,一不痛心割让九龙,二不吝惜巨额的赔款,却认为外国派人驻北京“最为中国之害”。这说明咸丰皇帝(  )
A.不甘作亡国之君决心变法图强
B.坚决维护国家领土主权
C.支持洋务运动抵抗西方侵略
D.极力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14.(2024春 铜官区期中)针对一场中外战事,《申报》在1884年8月刊登多篇社论,包括《论御敌仍当以炮台为重》《论中国水师实为有用》《闽江战事失算失援说》。判断社论提到的“敌”是(  )
A.法国 B.英国 C.日本 D.德国
15.(2024 洪山区期中)中国版图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像一个“大葡萄叶”,可后来由于东北、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割让,变成了一只“大公鸡”。版图的变化主要与哪国有关(  )
A.英国 B.法国 C.沙俄 D.德国
16.(2024 槐荫区期末)史料是了解、认识历史的重要途径。下列适用于研究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一手史料是(  )
A.电影《火烧圆明园》
B.《俄国侵占中国北方领土示意图》
C.圆明园大水法遗址
D.《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17.(2024 苏州期末)《帝国主义侵华史》记载:“(1858年)11月8日签订中英通商章程善后条约十款,其中重要规定有:鸦片驰禁后,在通商口岸交纳每箱三十两的进口税。”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该条约为《北京条约》
B.英国实现鸦片贸易合法化
C.英国获得协定关税权
D.中国维护进出口关税自主
二.材料题(共1小题)
18.(2024 陕西模拟)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全面革除隋朝弊端,实行轻摇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推行均田制、发展完善三省六部制、强化监察机构。
﹣﹣摘编自任士英《盛唐气象》
材料二:《南京条约》签订后,西方资产阶级兴奋的“好像全都发了疯似的”,但没过多久,英国下议院中英贸易状况委员会的报告指出“近年来英国对华贸易仍处于不能令人满意的状态。”1846年以后,英国对华的商品输出开始大幅下降。西方资产阶级把商品滞销的原因归咎于中国的门户开放不够。
(1)根据材料一,请概括唐朝初期的制度建设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唐朝初期制度建设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中国当时的经济状况,试分析英国商品在华滞销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西方国家为了进一步开放中国门户而发动了哪一战争?该战争有何影响?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7小题)
1.(2024 海珠区期中)如图是某城市的一座标志性雕塑,寓意中国人民当时在此取得禁烟运动的伟大胜利,其主题是“怒折烟枪”。该城市是(  )
A.福州 B.广州 C.厦门 D.虎门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林则徐虎门销烟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意义的相关史实。
【解答】依据“寓意中国人民当时在此取得禁烟运动的伟大胜利”可知,该城市应该是虎门。1839年6月3日,林则徐下令将缴获的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前后用了23天,销毁鸦片110多万千克。虎门销烟是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振奋了民族精神,维护了民族尊严。林则徐成为无愧的民族英雄,D项正确;综合上述分析可排除ABC项。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相关史实。
2.(2024 广东模拟)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的代表耆英、伊里布到南京下关江南英舰“皋华丽”号上,被迫接受英国代表璞鼎查提出的条款,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南京条约》的内容中,破坏中国关税主权的条款是(  )
A.赔款2100万银元
B.开放广州、厦门等五处为通商口岸
C.割占香港岛
D.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分析】本题以《南京条约》的签订为依托,考查的是《南京条约》内容的知识。
【解答】《南京条约》规定,英商进出口货物交纳的税款,中国需同英国商定。该条款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
故选:D。
【点评】本题以《南京条约》的签订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南京条约》内容的记忆、理解能力。
3.(2024 睢县期中)近代史上,中国被西方列强割占的第一块地方是(  )
A.澳门地区 B.香港地区 C.香港岛 D.台湾岛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鸦片战争相关知识的掌握,《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
【解答】英国政府为保护鸦片走私,借口中国禁烟,发动侵华战争。1840年6月,英国舰队入侵中国广东海面。鸦片战争正式爆发。1842年8月,英国舰队沿长江而上,直逼南京城下,用武力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条约主要内容: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中国赔款2100万银元;割让香港岛给英国;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鸦片战争相关知识的掌握,重点识记内容与影响。
4.(2024 洪洞县期中)1842年,英国在厦门设立领事事务所;1852年,美国在福州设立领事馆,以协调本国商人在华的经济活动。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分析】本题考查鸦片战争以及《南京条约》的签订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准确解读材料信息。
【解答】根据材料“1842年,英国在厦门设立领事事务所;1852年,美国在福州设领事馆”及所学可知,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1842年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规定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故A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开始于1856年,排除B;甲午中日战争发生于1894年至1895年,排除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发生于1900年至1901年,排除D。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鸦片战争以及《南京条约》的签订等知识。
5.(2024 安定区期末)在“强国追梦”主题演讲中,有同学说道“西方列强一巴掌把大清帝国打落谷底,从此国门洞开,风雨交加。”材料所言“西方列强一巴掌”的主要影响是(  )
A.使中国封建制度走向完全崩溃
B.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变化
C.开启了中国经济近代化的进程
D.使中国国门完全打开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鸦片战争的相关史实,“鸦片战争”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据“西方列强一巴掌把大清帝国打落谷底,从此国门洞开,风雨交加。”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与鸦片战争有关,使中国国门开始打开,使中国封建制度开始走向崩溃,材料所言“西方列强一巴掌”的主要影响是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变化,B项正确,AD项说法错误,排除;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经济近代化的进程,排除C项。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鸦片战争的相关史实。
6.(2024 高要区一模)鸦片战争前,流行于广州地区的某些英语学习读物用粤语发音标注英语单词,词汇以贸易和日用为主。此类读物出现的原因是(  )
A.清政府主动学习西方
B.广州是唯一的对外港口
C.近代教育科技的发展
D.西方列强发动鸦片战争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鸦片战争相关知识的掌握。
【解答】据题干“鸦片战争前,流行于广州地区的某些英语学习读物用粤语发音标注英语单词,词汇以贸易和日用为主。”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鸦片战争前广州是当时唯一的对外开放港口,有英国商人到广州进行商业贸易,所以流行学习以贸易和日用为主的英语单词,B项正确;清政府没有主动学习西方,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学习英语,而非近代教育科技的发展,排除C项;根据“鸦片战争前”可知D项说法有误,排除。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鸦片战争相关知识的掌握,重点识记内容与影响。
7.(2024 漳州模拟)“在所有19世纪的中国政治家中,林则徐的形象和影响都超过了其他人。”材料中如此评价的原因是林则徐领导了(  )
A.虎门销烟 B.三元里抗英
C.金田起义 D.黄海海战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林则徐领导的虎门销烟的相关史实,“林则徐”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据“在所有19世纪的中国政治家中,林则徐的形象和影响都超过了其他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39年6月3日,林则徐下令将缴获的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虎门销烟是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林则徐成为无愧的民族英雄。A项正确;三元里抗英事件是鸦片战争时期英国军队与三元里人民发生的冲突事件,排除B项;金田起义是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领导的武装起义,排除C项;黄海海战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发生的战役,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林则徐领导的虎门销烟的相关史实。
8.(2024 殷都区期末)“窃臣等钦遵谕旨,将夷船缴到烟土二万余箱在粤销毁,……将烟土切碎抛入石池,泡以盐卤,烂以石灰,统侯戮化成渣,于退潮时,送出大海。”材料中反映一个事件,当时的皇帝是(  )
A.乾隆帝 B.道光帝 C.咸丰帝 D.光绪帝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林则徐虎门销烟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据“窃臣等钦遵谕旨,将夷船缴到烟土二万余箱在粤销毁,……将烟土切碎抛入石池,泡以盐卤,烂以石灰,统侯戮化成渣,于退潮时,送出大海。”可知,材料反映的事件是林则徐虎门销烟,当时的皇帝是道光帝。选项B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相关史实。
9.(2024 高要区期中)陈旭麓认为,1840年以来,中国因外患而遭受的每一次失败都产生过体现警悟的先觉者。但他们的周围和身后没有社会意义的群体,他们走得越远就越是孤独。材料意在说明(  )
A.思想觉悟迟滞于政治觉悟
B.民族意识的觉醒比较艰难
C.民族危机引起了思想变化
D.社会变革没有真正出现过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民族意识的觉醒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据“他们的周围和身后没有社会意义的群体,他们走得越远就越是孤独”可知,这说明民族意识的淡薄,故B正确;题干材料没有比较思想觉悟和政治觉悟的先后,排除A;C不符合题干主旨;D说法错误。选项AC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民族意识的觉醒的相关史实。
10.(2024 淄博期中)“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英、法两国在俄、美两国的支持下,分别以‘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为借口,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以上材料描述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  )
A.背景原因 B.主要过程 C.重要影响 D.经验教训
【分析】本题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相关内容,准确解读材料信息。
【解答】A.根据材料“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分别以‘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可知,描述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和原因,A项正确。
B.第二次鸦片战争主要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856年10月,英军炮轰广州,挑起战争。1857年,英法联军攻陷广州。1858年,攻陷大沽炮台,逼近天津。清政府被迫与俄、美、英、法签订《天津条约》。第二阶段:1860年,英法借口换约受阻,占领天津,进逼北京,10月,英法火烧圆明园,控制北京城,奕 被迫签订《北京条约》,不符合题意,排除B。
C.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是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不符合题意,排除C。
D.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经验教训有落后就要挨打等,不符合题意,排除D。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1.(2024 兴化市校级模拟)一首描绘近代重大历史事件的诗中写道“君不见:黄海波涛怒气冲,老将新疆护国门,菜市横刀血溅飞……”。诗中“新疆护国门”的老将是(  )
A.林则徐 B.左宗棠 C.邓世昌 D.谭嗣同
【分析】本题考查左宗棠收复新疆的知识点。老将新疆护国门指左宗棠收复新疆。
【解答】据材料“黄海波涛怒气冲,老将新疆护国门”并结合所学可知,“老将新疆护国门”指的是左宗棠收复新疆。1876年,左宗棠率清军分三路进军,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在新疆各族人民的支持下,收复了除伊犁以外的新疆地区,B项正确;林则徐是禁烟英雄,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邓世昌是甲午海战中的民族英雄,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谭嗣同是戊戌变法中牺牲的“六君子”之一,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左宗棠收复新疆的知识的识记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记左宗棠收复新疆。
12.(2024 凤阳县二模)在晚清的“海防”与“塞防”之争中,李鸿章认为“新疆不复,于肢体之元气无伤;海疆不防,则腹心大患愈棘。”左宗棠则认为“是(西北)停兵节饷,于海防未必有益,于边塞则大有所妨,利害攸关,亟宜熟思审处者也。”该争论发生的背景是(  )
A.太平天国准备进攻南京
B.沿海地区实力远超西北
C.日本挑起甲午中日战争
D.清朝面临严重边疆危机
【分析】本题考查近代边疆危机的相关内容,准确解读材料信息。
【解答】A.材料中的争论发生在19世纪70年代,太平天国准备进攻南京发生在19世纪50年代,排除A。
B.材料无法得出沿海地区实力远超西北的信息,排除B。
C.材料中的争论发生在19世纪70年代,甲午中日战争发生在1894年,排除C。
D.根据材料可知,反映的是晚清时期的“海防”与“塞防”之争。李鸿章注重海防,要求把经费用以扩充海军之需;左宗棠认为海防与塞防并重。结合所学可知,海防与塞防之争是清朝末期统治集团内部关于边疆防务问题的论争。其背景是19世纪60年代中叶至70年代初,中亚的阿古柏、俄罗斯帝国侵入中国新疆,日本构衅于台湾。同治十三年(1874年)清政府与日本交涉失利后,边疆危机凸显,因此出现了清廷内部围绕东南“海防”和西北“塞防”问题发生争论,D项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理解近代边疆危机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3.(2024 宁波三模)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后,躲在避暑山庄的咸丰帝,一不痛心割让九龙,二不吝惜巨额的赔款,却认为外国派人驻北京“最为中国之害”。这说明咸丰皇帝(  )
A.不甘作亡国之君决心变法图强
B.坚决维护国家领土主权
C.支持洋务运动抵抗西方侵略
D.极力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分析】本题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相关内容,准确解读材料信息。
【解答】A.“不甘作亡国之君决心变法图强”的是光绪帝而不是咸丰帝,排除A。
B.根据“一不痛心割让九龙,二不吝惜巨额的赔款”可知,咸丰皇帝并不是为了维护国家领土主权,排除B。
C.材料没有体现咸丰体现支持洋务运动抵抗西方侵略,排除C。
D.根据材料“一不痛心割让九龙,二不吝惜巨额的赔款,却认为外国派人驻北京‘最为中国之害’”可知,咸丰皇帝认为外国派员驻京“最为中国之害”主要是因为他意图维护清政府天朝上国的虚妄尊严,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D项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4.(2024春 铜官区期中)针对一场中外战事,《申报》在1884年8月刊登多篇社论,包括《论御敌仍当以炮台为重》《论中国水师实为有用》《闽江战事失算失援说》。判断社论提到的“敌”是(  )
A.法国 B.英国 C.日本 D.德国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法战争的相关史实,“1884年”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据所学可知,1883年底,法国攻击驻守越南的清军,中法战争爆发。1884年,法国军舰闯入福建马尾军港,对清军发动突然袭击,福建水师全军覆没,清政府被迫对法宣战。据“1884年”“《论御敌仍当以炮台为重》”及所学知识可知,社论提到的“敌”是法国,A项正确;中英之间发生的鸦片战争发生在1840——1842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在1856——1860年,有英国参与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发生在1900——1901年,排除B项;中日之间发生的甲午中日战争发生在1894——1895年,排除C项;有德国参与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发生在1900——1901年,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中法战争的相关史实。
15.(2024 洪山区期中)中国版图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像一个“大葡萄叶”,可后来由于东北、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割让,变成了一只“大公鸡”。版图的变化主要与哪国有关(  )
A.英国 B.法国 C.沙俄 D.德国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俄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的相关史实。俄国是中国近代史上割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
【解答】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趁火打劫,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东北、西北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千米。俄国是中国近代史上割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中国版图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像一个“大葡萄叶”,可后来由于东北、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割让,变成了一只“大公鸡”。版图的变化主要与沙俄有关。选项C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俄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的相关史实。
16.(2024 槐荫区期末)史料是了解、认识历史的重要途径。下列适用于研究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一手史料是(  )
A.电影《火烧圆明园》
B.《俄国侵占中国北方领土示意图》
C.圆明园大水法遗址
D.《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
【解答】通过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侵略中国,在圆明园大肆的抢夺中国的宝物,甚至火烧圆明园。“圆明园大水法遗址”属于真实存在的遗址,属于研究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一手史料,选择C;
电影《火烧圆明园》属于后期的艺术创作,不能成为第一手史料,排除A;
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主要国家是英国和法国,《俄国侵占中国北方领土示意图》不能作为一手史料研究第二次鸦片战争,排除B;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具有主观因素,不属于研究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一手史料,排除D。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
17.(2024 苏州期末)《帝国主义侵华史》记载:“(1858年)11月8日签订中英通商章程善后条约十款,其中重要规定有:鸦片驰禁后,在通商口岸交纳每箱三十两的进口税。”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该条约为《北京条约》
B.英国实现鸦片贸易合法化
C.英国获得协定关税权
D.中国维护进出口关税自主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要求学生结合两次鸦片战争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A.《北京条约》开辟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排除A。
B.1858年(咸丰八年)11月,清朝与英国签订《中英通商章程》,规定:海关聘用英人;海关对进出口货一律按时价值百抽五征税;洋货运销内地,只纳子口税百分之二点五,不再纳厘金税;允许鸦片进口,每百斤纳进口税三十两,英国实现鸦片贸易合法化,B符合题意。
C.1842年,英国通过《南京条约》获得协定关税权,排除C。
D.中国维护进出口关税自主说法错误,排除D。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对《通商章程善后条约》的内容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材料题(共1小题)
18.(2024 陕西模拟)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全面革除隋朝弊端,实行轻摇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推行均田制、发展完善三省六部制、强化监察机构。
﹣﹣摘编自任士英《盛唐气象》
材料二:《南京条约》签订后,西方资产阶级兴奋的“好像全都发了疯似的”,但没过多久,英国下议院中英贸易状况委员会的报告指出“近年来英国对华贸易仍处于不能令人满意的状态。”1846年以后,英国对华的商品输出开始大幅下降。西方资产阶级把商品滞销的原因归咎于中国的门户开放不够。
(1)根据材料一,请概括唐朝初期的制度建设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唐朝初期制度建设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中国当时的经济状况,试分析英国商品在华滞销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西方国家为了进一步开放中国门户而发动了哪一战争?该战争有何影响?
【分析】(1)本题考查了唐朝初期的制度建设的特点,理解唐朝初期制度建设的意义等知识。
(2)本题主要考查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经过、影响,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1)根据材料“唐太宗全面革除隋朝弊端,实行轻摇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推行均田制、发展完善三省六部制、强化监察机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特点:注意吸取前代教训;减轻农民负担;注重对前代制度的继承与发展;重视对权力的制约,强化皇权。意义: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社会稳定;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有利于防止宰相专权;有利于减少决策与施政错误;促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2)据材料二“《南京条约》签订后,西方资产阶级兴奋得‘好像全都发了疯似的’,……但没过多久,英国下院一个调查中英贸易状况的委员会的报告承认:‘近年来同这个国家的贸易处于十分不能令人满意的状态。’1846年以后,英国对华的商品输出开始大幅下降,每年停留在150万英镑左右。西方资产阶级又把商品滞销的原因归咎于中国的门户开放不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商品滞销的根本原因是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抵制。为解决此问题英用采取的对策是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影响是西方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一带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方便了列强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客观上刺激了洋务运动的兴起。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故答案为:
(1)特点:注意吸取前代教训;减轻农民负担;注重对前代制度的继承与发展;重视对权力的制约,强化皇权。意义: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社会稳定;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有利于防止宰相专权;有利于减少决策与施政错误;促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2)根本原因: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抵制;对策: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影响:西方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一带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方便了列强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客观上刺激了洋务运动的兴起。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点评】本题考查唐朝初期的制度建设的特点,理解唐朝初期制度建设的意义、列强的侵略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及影响,隋唐政治制度的演进,隋朝是一个继往开来的朝代,创立的许多政治制度在唐朝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也进一步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