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第二实验学校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道德与法治期末试卷(扫描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东省深圳市第二实验学校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道德与法治期末试卷(扫描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深圳市第·“实验学校2024一2025学年度(七年级)
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道德与法治学科试题
说明:1全卷共6页,满分为50分,考试时间为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必须按要求填写自己的姓名、学号、班级等信息。
3、客观题、主观题答案均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单项选择题(共10题,每题2分,共20分)
1、“青春是用来奋斗的,不是用来挥徭的”面对青春的邀约,我们应采取的正确态度是()
A悦纳生理变化,随意发泄负面情绪
B.培养独立思维,对不合埋现象说“不”
C为追求个性,穿奇装异服彰显独特
D.以自信为翅膀,对他人的忠告说“不”
2、在班级辩论赛上,小萌发现自己对辩手小轩产生了欣赏之情,甚至在课后会刻意关注他的
言行。对此,她应该()
①把欣赏转化为学习动力,专注提升自我
②杜绝与小轩有任何交流互动,避免同学误解
③大方表达友好态度,把握交往分寸
④将情感深藏心底,绝不与任何人交流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3、对下列“生活场景”点评正确的是()
选项
生活场景
点评
小宜观看《觉醒年代》片段后,为
A.
主动获取美好情感,传递情感正能量
革命先烈的精神感动落泪
小涵考试失利后,在笔记本上写下
B.
负面情绪有害无益,应彻底杜绝
“失败是成功之母”
小烘与同学发生矛盾时,在班级群
C.
情绪表达是个人自由,无需考虑他人感受
里发布侮辱性言论
小轩坚持每周为盲童朗读故事,还
D.
情感是短暂易变的,难以持久
渐体会到“给予”的快乐
七年级逍德与法治学科试卷第1页共6页
CS扫描全能王
3亿人都在用的扫描ApP
4、右图“学习压力与效率关系曲线”给我们的启示是()
①压力越大,学习效率越高
②保持适度压力,有助于提升学习效率
习效
③人的情绪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④情绪对学习的影响具有两面性
焦虑程度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下列行为属于真正具有自尊品质的是()
A.小晴与家人一起旅行,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亲情的温暖
B.小彤不小心打碎教室玻璃,主动向老师承认错误并赔偿
C.小宇为逃避值日,谎称自己“身体不适”提前离开教室
D.莉莉在博物馆当志愿者,因不喜欢搭档就随意敷衍工作
6、“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体现了李白面对困境仍积极向上,相信终能实现理
想的精神。以下情境与之相符的是()
①小林考试失利后,认真分析错题,制定学习计划,决心下次取得进步
②小美因演讲比赛忘词失败,从此害怕参加任何集体活动
③小轩在运动会800米跑最后一圈体力不支,但咬牙坚持冲向终点
④小晨害怕数学难题,总是拒绝完成老师布置的数学练习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7、新闻报道:深圳中学生小林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凭借自主研发的“智能垃
圾分类机器人”获得金奖。他说:“从设计图纸到制作模型,失败了17次,但每次都告诉自
己‘再试一次’”。该报道的主题是()
A.勇于创新,自立自强
B.行己有耻,止于至善
C.调控情绪,乐观向上
D.尊重他人,以礼待人
8、“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隐姓埋名30年,克服技术封锁,带领团队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
潜艇。他说:“这辈子没有虚度,我的一生属于核潜艇、属于祖国。”这表明自强()
A.仅仅是个人实现目标的内在动力
B.就是不服输的精神,不需要科学方法
C.必须放弃个人利益,只为国家奉献
D.既能成就个人价值,也能推动民族进步
CS扫描全能王
3亿人都在用的扫描ApP七下道德与法治 期末试卷答案
一、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B C A C B C A D D A
二、非选择题
11(1)
①小深在黑板上写下古诗词或名人名言,激励同学们奋勇向前,教化人、感化人,体现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
②小圳包容不同观点并融合见解,既找出共同点,又保留不同点,体现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
③小林合理打餐、分类放餐具,体现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
【评分细则】
小深行为分别对应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小圳的行为对应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小林的行为对应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
对应准确可得3分,每个1分。要求表达完整,没有结合材料的可酌情扣分。
11(2)
①尚和合
②尚和合要求我们追求和谐,强调多样性统一。我们应正确看待差异与矛盾,构建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③讲仁爱
④“讲仁爱”要求我们爱自己的亲人,我们应当孝敬父母、关爱亲人。
⑤求大同
⑥“求大同”要求我们胸怀天下,追求和谐美好的理想社会。我们应当热爱祖国和人民,积极为人类的发展和进步做贡献。
【评分细则】每空1分。
①③⑤对应准确可得3分。
②④⑥从“重要性”或“做法”任意一个角度答即可,总计得3分。
11(3)
①做见义勇为的人。
材料中三名初中生破窗救幼儿启示我们,当他人遇到危难时,我们要勇于挺身而出,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帮助他人。(2分)
②做孝老爱亲的人。
材料中的初中生及时救助遇难老人启示我们,应当孝敬老人,爱护亲人,将爱的情感和责任扩展到全社会。(2分)
【评分细则】
答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相关知识点,并结合材料分析。
如未结合材料,扣2分,如仅有一处结合材料,酌情扣1分。答“扶危济困”可酌情给1分。
12(1)
①《能源法》通过规范能源开发利用,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从源头减少环境污染;
②《国家公园法(草案)》对自然生态系统实行严格保护,为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筑牢法律屏障,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
③生态领域法律的完善,明确了公民在生态保护中的权利与义务,如禁止破坏国家公园生态环境等规定。这既能引导公众自觉遵守生态法规,又能通过法律威慑力遏制环境违法行为,形成全民参与生态保护的法治氛围。(1 分)
/ 《能源法》明确 “绿色低碳转型””目标,引导企业采用清洁能源技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
/法律对自然资源的科学规划,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契合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支撑。
【评分细则】
结合材料,分别从《能源法》和《国家公园法》这两部法律的角度分析法律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作用,可得4分。
结合实际,从其他角度分析生态领域法律完善的意义,如增强民众的法治意识、权利与义务观念、全民参与保护等,可得1分。
12(2)
小雨的观点是错误的。散布虚假消息涉嫌违法的,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2分)
①公民依法享有名誉权。(1分)
编造虚假信息侵害他人权利、扰乱社会秩序的,违反了《民法典》的相关规定,属于违法行为。(1分)/编造虚假信息侵害他人权利、扰乱社会秩序,情节严重的,违反《刑法》相关规定的,属于犯罪行为。(1分)
②法律规范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违反法律必须承担法律责任。(知识角度,1分)/ 违法行为会对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造成损害,具有社会危害性,必须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知识角度,1分)
编造虚假信息的侵犯他人权利,构成民事违法行为的,需要承担民事责任;构成“诽谤罪”的,需承担刑事责任。(结合材料,1分)/ 根据《民法典》规定,小李编造虚假信息损害小张的品德评价,侵害了他人的名誉权,这是民事违法行为,即使是中学生也要承担民事责任。(结合材料,1分)
综上所述,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要认清违法犯罪的危害,增强法治观念,警惕违法犯罪,远离违法犯罪;也要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积极抵制不良行为,防患于未然。(2分)
【评分细则】
判断部分2分:
共2分,需要在判断观点错误后,进行简单解释。即判断观点1分,观点解释1分;
若观点判断不准确,但观点解释清晰,仍可以得2分。
若只有判断,下文都没有分析的,不得分。
分析部分4分:结合材料分析“违反法律必须承担法律责任”,没有结合材料的,酌情扣分1-2分。
思路一:分别从“是否构成违法行为”和”是否需要承担法律责任”的角度分析散布虚假消息的行为。
①从《民法典》或《刑法》的角度,如“侵害名誉权”“违反法律法规构成违法行为”或“情节严重,构成诽谤罪”,结合材料分析是否为“违法行为”,可得2分;
②从法律责任的类型分析,分析散步虚假消息的后果是“承担民事责任”还是“承担刑事责任”,结合材料分析,可得2分。
思路二:分别从《民法典》和《刑法》的角度分析违法行为和法律责任的类型。
①编造虚假信息行为,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的,属于违法行为。
根据《民法典》规定,小李编造虚假信息损害小张的品德评价,侵害了他人的名誉权,这是民事违法行为。
若行为情节严重,还可能构成“诽谤罪”,触犯《刑法》,属于刑事违法行为。(2分)
③违反法律必须承担法律责任。
/违法行为会对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造成损害,具有社会危害性,必须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编造虚假信息侵害他人权利,扰乱社会秩序,即使是中学生也要承担民事责任,情节严重需承担刑事责任。(2分)
总结2分:
总结青少年角度的正确做法,2分。包括:思想上“法治观念”、“是非观念”得1分,行动上“杜绝不良行为”得1分。从思想和行为两个角度表述,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12(3)
例:生活中的隐私权(1分)
生活实例: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家长为了了解孩子的动态,会偷偷翻看孩子的日记、手机聊天记录。(1分)
实践指南:当发现自己的隐私权受到侵犯时,可要求对方停止侵害并删除相关隐私信息,必要时可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侵权方赔礼道歉、消除影响、赔偿损失等。(2分)
【评分细则】
补充标题可得1分,可以是“人身权”“财产权”等任意一个《民法典》中的权利名称;
生活实例:结合生活情境解释该项权利的日常表现,如权利被侵犯的情况;阐述清楚得1分;
实践指南2分,能够结合实际情况,从两个角度说明依法维护合法权利的做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