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美术作品与客观世界教学设计一 教材内容分析本课是湘版美术教材的第一单元第二课,讲述了美术作品反映客观世界的不同,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美术作品反映客观世界的多样性。主要内容是有两个方面:A 、美术作品反映客观世界的多样性,B 、构成美术作品的基本要素而本课主要内容是第一个内容,第二个内容构成美术作品的基本要素可以做简化处理。二 设计思路本节课很直观的介绍了美术作品反映客观世界的不同表现方式,在从第一节《什么是美术作品》中引入本课,提出美术作品表达客观世界的不同方式。三种不同方式的绘画作品各有其特点,每个学生也都会因为自己的爱好而会喜欢不同类别的作品,所以本课中在分析作品的特点上可以主要由学生完成,教师引导总结。让学生在交流中体会、感知每种作品的特点。本课主要内容是美术作品表达客观世界的三种形式,对构成美术作品的基本要素没有做过多介绍,因此课堂上对第二个内容不做详细解读。三 学情分析根据上节课的经验,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认知应该还是很缺乏的,在传统的认知观念中会认为美术作品大多应该是“像”的,或者是中国写意画一类的,对抽象作品不了解,所以在本课中在介绍作品上循序渐进,特别是抽象作品,可以结合生活实际对作品举例解读,而不是从专业的绘画语言上解读。四 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分析,制定本课的目标:1.通过学习,可以初步认识、了解、记忆美术作品反映客观世界的三种形式,能判断一个美术作品的类别。2.通过学习,了解美术作品反映客观世界的多样性,培养其多角度的欣赏作品,能正确对待不同类型的美术作品,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3.教学重点美术作品反映客观世界的三种形式,每种形式的特点。4.教学难点三种美术形式的特点,构成美术作品的基本要素。5.学法指导 预习 阅读 讨论 交流6.课时 课型 新授欣赏 1教学过程: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师生交流 互动补充一导入 回顾上节内容:什么是美术作品? 学生回顾 一起回答 简要回顾美术作品的分类,提出本课的课题和内容投影作品 学生观察最喜欢哪一张?说出自己的理由。 教师总结提出美术作品反映客观世界的三种不同形式——具象、意象、抽象。二 投影作品 具象《水果篮》《寿桃图》《重屏会棋图》《贵妇人像》 学生观察,交流,讨论,观察作品的特点。结合书本文字内容,做出自己的判断。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作品中的比例,场景等观察图像 学生看法比如 像 比例恰当 等 教师结合学生回答总结具象作品的特点:作品对应于客观物象,描绘充分,空间比例等都符合眼睛看到的真实情况。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书本内容,提出问题既然这么像,那跟照相机拍照一样吗? 学生阅读艺术家画什么,怎么画,都要与表达的主题有关,不是被动的记录客观世界,注重题材的典型意义和人物的精神世界。 具象不等同于照相机的拍摄举例解释三 投影作品《花鸟山水册》《我和我的村庄》《泼墨仙人图》 学生观察,分组分析交流,选择一张作品谈谈自己的感受。与具象作品相比,这些作品发生了哪些变化? 教师总结:不拘泥于真实再现,主观情感渗透更多,这叫意象作品。为了表达出自己的主观情感,往往会采用夸张、变形、重组等方式,使其形象打破了原有物象的特点。四 投影抽象作品《红黄蓝》《古诗四贴》《第14号》 学生观察、分析、交流,谈谈感受。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书本内容分析。基本脱离客观世界,完全来自于艺术家的主观世界,是为抽象绘画。主要利用强调作品的线条、色彩、明暗等来表现自己的对旋律、节奏、平衡等,或者对人生,世界的所思所想。五 美术作品图构成要素 观察书本内容说出构成美术作品的基本要素 教师点、线、面、体积、色彩等提问 这些构成美术作品的基本要素对美术作品最终形成的图像有影响吗? 学生思考 教师总结正式因为组织这些要素的不同才产生了不同的美术作品。六 教师小结本课内容 学生回顾美术作品反映客观世界的三种图像表现形式形式以及特点。 总结具象——很像(楷书)意象——不太像(行书)抽象——不像(草书)那么对每种作品应该怎么去欣赏呢?课后预习下节内容:《我们怎样鉴赏美术作品》板书 具象、 对应客观物象,主观色彩较少,但不是被动表现客观物象意象、 基本对应客观物象,主观色彩较多,可以夸张、变形、重组等。抽象、几乎完全来自于作者的主观世界下 课美术作品与客观世界教学反思一、教学背景与目标回顾在美术课程的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美术作品与客观世界的联系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本节课旨在通过具体作品的分析和创作实践,使学生认识到艺术作品不仅是艺术家主观情感的表达,更是对客观世界独特视角的反映和再创造。我们期望学生能够掌握分析美术作品的基本方法,学会从作品中解读出艺术家的观察角度、表现手法以及所传达的思想情感,并尝试将这些知识应用于自己的创作中。二、教学内容与实施过程理论讲解:首先,我向学生介绍了美术作品的基本构成元素(如线条、色彩、构图等)及其在表现客观世界中的作用。通过举例说明不同艺术流派(如现实主义、印象派、抽象主义等)如何以各自的方式诠释客观世界,帮助学生建立对艺术作品多样性的认识。案例分析:选取了几幅具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进行深度剖析,包括梵高的《星夜》、莫奈的《睡莲》和中国传统山水画等。通过分析这些作品的创作背景、艺术家的个人风格及作品中所体现的客观世界元素,引导学生思考艺术家是如何将个人情感与客观现实相结合的。实践操作: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客观对象进行写生或创意绘画。要求他们在创作过程中注重观察对象的特征,同时融入个人的情感和想象,探索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分享,每组展示一名成员的作品,并围绕“该作品如何体现客观世界与主观情感的结合”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促进同学间的相互学习和启发。三、教学效果评估与反思学生参与度: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能够主动参与到案例分析和讨论中,但在实践操作环节,部分学生的创造力发挥受限,可能需要更多引导和鼓励。知识掌握情况:通过课后测试和作业反馈,发现大多数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美术作品与客观世界的联系,并能初步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创作。但仍有少数学生对某些复杂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后续加强辅导。教学方法的有效性:采用案例分析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然而,课堂时间分配上略显紧张,特别是小组讨论环节,部分学生未能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未来应考虑适当调整教学环节的时间安排。四、改进建议:增加更多样化的艺术作品案例,特别是引入当代艺术作品,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设计更多互动性强的教学活动,如艺术创作工作坊、实地写生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理解。加强个别指导,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难点,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和支持。引入同伴评价机制,鼓励学生相互评价作品,促进批判性思维和审美能力的提升。总之,通过本次教学实践,我深刻体会到美术教育与客观世界的紧密联系对于培养学生创造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性。未来教学中,我将继续探索更加高效、有趣的教学方法,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