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飞向太空的航程》课堂同步练习2024 2025学年高教版(2023)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一、基础积累(文学常识填空)1. 《飞向太空的航程》是一篇新闻________(体裁),作者是贾永、曹智、白瑞雪 。它记录了________年________月________日,中国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神舟”五号发射成功这一重大历史事件。2.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离不开许多科学家的努力,其中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的是________,他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和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3.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于1992年正式启动,经过多年的努力,“神舟”系列飞船相继发射成功。“神舟”五号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________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二、字词运用1. 根据拼音写汉字酝niàng( ) 九xiāo( ) 干zào( ) 横gèn( )船cāng( ) 相fǔ( )相成 功亏一kuì( ) 引háng( )高歌三、选择题1. 下列句子中,横线上依次填入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①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消息,________了最早具有飞天梦想的中国人。②由钱学森等专家学者负责________的人造卫星发展规划草案,提出了分三步走的设想。③改革开放为中国积累了________的物质基础——中国,终于又开始了向太空进军的新征程。④在万户的飞天________过了600多年后,又一个勇敢的中国人——杨利伟,向太空飞去……A. 振动 制定 强大 试验B. 震动 制定 雄厚 尝试C. 振动 制订 雄厚 试验D. 震动 制订 强大 尝试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和返回,标志着中国航天技术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重要里程碑。B. 经过几代航天人的不懈努力,使中国的航天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C. 中国航天人以不怕吃苦、勇于探索的精神,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D. 能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衡量一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3. 对“飞向太空的航程”这个标题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标题实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B. 标题喻指中国的航天人探索太空的历程。C. 标题仅仅是指“神舟”五号飞船飞向太空的过程,没有其他含义。D. 标题既写了现实的事件,也有对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的回顾与展望。四、课内阅读理解(一)阅读文段,回答问题2003年10月15日清晨,朝阳辉映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耸入云天的发射架。乳白色的“神舟”五号飞船内,杨利伟——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正静候着一个举国关注的时刻。上午9时整,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巨型运载火箭喷射出一团橘红色的烈焰,托举着载人飞船拔地而起,直刺九霄……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1. 这几段文字属于新闻结构中的哪一部分?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2. 文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新闻要素分别是什么?3. “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一句中,“不同凡响”体现在哪里?(二)阅读文段,回答问题为了这个飞天梦想,一个古老的民族已经等待了几百年,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1957年10月4日,哈萨克大荒原一个小小的角落里,发出一声沉闷的巨响,一枚顶端载着一个直径58厘米铝制圆球的火箭,梦幻般地升上了星空。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消息,震动了最早具有飞天梦想的中国人。中国是嫦娥的故乡,火箭的发源地,是诞生了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的国度。在航天时代到来之际,中国,不能再一次落伍。面对天疆的呼唤,翌年5月17日,毛泽东在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上,挥动了他那扭转乾坤的大手:“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1. 文段中引用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事件有什么作用?2. 为什么说“在航天时代到来之际,中国,不能再一次落伍”?3. 毛泽东说“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这句话体现了什么?(三)阅读文段,回答问题然而,由于经济实力有限等各种原因,中国的飞天梦想只能尘封。1986年3月,由4位著名科学家联名上报党中央的“国家高新技术发展建议”被邓小平批准。这就是著名的“863计划”。“863计划”的出台,对中国开始载人航天探索起到了催化剂作用。从这一年开始,科学家们经过多次讨论,反复论证,对中国载人航天发展的途径逐渐形成了共识:从载人飞船起步。1992年9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召开会议,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江泽民明确指出,要下决心搞载人航天,这对我国的政治、经济、科技等都有重要意义。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神舟”一号实验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新建成的载人航天发射场飞向太空并于第二天准确着陆。它意味着中国人“摘星揽月”已为期不远了。2001年1月10日,在新的一年刚刚到来的时候,“神舟”二号发射成功,这是“飞天”故乡对人类又一个新纪元的最高致意。美国一家报纸发表评论说:“这一成就,使越来越多的人相信,中国古老的飞天梦想将不仅仅是传说,中国航天员上天的日子又近了一大步。”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号飞船发射升空。9个月后的12月30日,“神舟”四号飞船在低温严寒条件下发射成功。“神舟”飞船四战四捷,创造了我国航天史上的奇迹,实现了中国载人航天的重大突破。特别是“神舟”三号、四号在全载人状态下连续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已具备了把自己的航天员送上太空的能力。1. “中国的飞天梦想只能尘封”的原因是什么?2. “863计划”对中国载人航天探索起到了怎样的作用?3. 文中列举“神舟”一号到“神舟”四号飞船的发射情况,有什么作用?答案解析一、基础积累1. 通讯;2003;10;152. 钱学森3. 三二、字词运用1. 酿;霄;燥;亘;舱;辅;篑;吭三、选择题1. B。“震动”指使人心里不平静,“振动”指物体通过一个中心位置,不断做往复运动,①句用“震动”;“制定”强调确定方针、政策、计划等,“制订”侧重于创制拟定,②句用“制定”;“雄厚”常与“基础”搭配,“强大”一般形容力量等,③句用“雄厚”;“尝试”更强调第一次去做,“试验”侧重于为了察看某事的结果或某物的性能而从事某种活动 ,④句用“尝试”。2. C。A项句式杂糅,可删去“的重要里程碑”;B项成分残缺,删去“经过”或“使”;D项两面对一面,可删去“能否”。3. C。“飞向太空的航程”既实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也喻指中国航天人探索太空的历程,有对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的回顾与展望,C选项理解片面。四、课内阅读理解(一)1. 属于新闻结构中的导语部分。主要运用了描写和议论的表现手法。通过描写发射场的环境、火箭发射的情景等,生动地再现了发射的壮观场面;“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是议论,强调了此次发射的重大意义。2. 时间:2003年10月15日清晨、上午9时整;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人物:杨利伟;事件:“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3. “不同凡响”体现在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是中国航天史上的重大突破,具有里程碑意义。(二)1. 引出中国对航天事业的关注和行动,激发了中国人的飞天梦想,为下文写中国开始发展航天事业做铺垫。2. 中国有着悠久的飞天梦想和深厚的航天文化底蕴,在航天时代,中国若再次落伍,将在科技等方面与其他国家产生更大差距,不利于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进步 ,所以不能再一次落伍。3. 体现了中国发展航天事业的决心和信心,表明中国将积极投身于航天领域的探索,追赶世界航天发展的步伐。(三)1. 原因是经济实力有限等各种原因。2. “863计划”对中国开始载人航天探索起到了催化剂作用,推动了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使科学家们对中国载人航天发展的途径逐渐形成共识,从载人飞船起步。3. 具体地展现了中国载人航天事业逐步发展的过程,表明中国在载人航天领域不断取得突破,为“神舟”五号的成功发射奠定了基础,突出了中国航天人不懈努力、勇于探索的精神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